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787年宪法具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023-07-27 2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3)政治环境:英国处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中,国王推行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干涉工商业生产经营。

2.过程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2)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二、过程——渐进的民主改革

1.条件

  (1)政治条件:光荣革命成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建立;

  (2)历史条件:悠久的宪政传统;

  (3)法律依据:《权利法案》及其他法案(《王位继承法》和《三年法案》)。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1.1689年——法律基础(《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议会权力逐渐超越国王的权力。

背景

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内容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意义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世纪——基本形成(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背景

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内容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意义

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3.19世纪——不断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内容

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力的分配

 

 

 

 

 

 

 

[轻巧识记]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三、意义——妥协的艺术,深远的影响

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9世纪英国进行文官任用制度改革。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论归纳]

四、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2.趋势

(1)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2)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考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背景

1.1781年,打败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

3.北美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1787年宪法

1.联邦制度

(1)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度

(1)权力职责

权力

行使者

权力职责

立法

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行政

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司法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3.影响

(1)积极: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2)弊端: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概念阐释]  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国家最高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定。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易误辨析]  邦联制和联邦制

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

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4.影响

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考点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国内: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革命条件——社会矛盾的加剧。

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

2. 法国政权更迭的历程:

1791年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实质: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立宪与共和之争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2)“一票共和”: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艰难地确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行政权归总统,他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任期7年;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内阁要对议会负责。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4)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①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本质上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考点4: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背景

  (1)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

  (2)19世纪初期,恢复君主制,德意志地区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3)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基本连为一体,封建割据成为德国发展的障碍。

  (4)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主张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

2.实现统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王朝战争的性质:两重性质

  A、一方面结束了德意志地区的四分五裂状态,实现了民族的统一和振兴,是一场民族运动;

  B、一方面又是结束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力量对比。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建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2、宪法:同年4月,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

  (1)规定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中央拥有极大权力,各邦地位很不平等。

  肯定了德国统一的事实,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帝国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由普鲁士国王掌握帝国最高行政权,宪法赋予皇帝和首相以极大权力。表明宪法是保障君主的权力的。

  (3)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共54名议员,议案表决时如有14人反对就不能通过,普鲁士的17名代表实际上操纵了联邦议会。帝国国会普选产生,体现民主原则,但权力有限,国会通过的任何决议最后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德国资产阶级在统一后的国家机构中,只获得很小一部分权力。

  (4)宪法以专章规定帝国的军事制度,

  把普鲁士的军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施行于全国。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带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色彩

【考点精练】

选择题

1.1688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这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这反映了“光荣革命”(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国王“统而不治”

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

D.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答案】C

【解析】题目明示1688年,光荣革命取得了胜利,资产阶级开始掌权,实现了权力的转移。故C正确;君主立宪制政体是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的。故A错误。国王统而不治是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紧密关联。大约出现于18世纪初期。故B、D都不正确。

2.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年

64

36

1867—1884年

35

23

1885—1905年

40

29

1906—1916年

25

26

1918—1935年

2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英国内阁中贵族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说明英国民主政治逐渐在完善。体现了英国政治变革呈现的渐进性特征。

3.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  )

A.在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     

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

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     

D.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明确提出英王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故选D。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4.《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  )

A.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B.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C.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比重。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无关。光荣革命后,英国权力就逐渐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改变了贵族掌权的局面,故B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后,议会一直就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从未改变,故D错误。

 5.据《美国历史十五讲》:“新宪法的通过……使美国成为‘最完善的’现代国家,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美国“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主要是指(  )

A.建立了联邦制体系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完善了民主选举制      

D.实现了各州之间的互相妥协

【答案】A

【答案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宪法完成了缔造合众国的任务,意味着美国结束了松散的邦联制,确立了联邦制,故A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6.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制宪过程就是新贵族的夺权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答案】A

【解析】材料明确指出1787年宪法具有平衡的特点,说明它协调了各方的矛盾,具有妥协性。故A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7.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总统于就职前,进行下列宣誓:“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宣誓主要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  )

  A.民主原则   B.制衡原则    C.法治原则     D.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总统在法官主持下宣誓,遵守和捍卫宪法。说明美国宪法至上原则。故C正确。

8.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答案解析】该现象符合美国宪法,美国宪法规定,内阁对总统负责。故C正确。

9.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这一现象说明英国国王权力依然较大。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B正确。

10.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说:“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

 A.王权受到彻底限制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答案】B

【解析】英国走向工业革命大约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B正确;王权统而不治,但并不是彻底受限,故A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初,时间不符;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是在工业革命结束后,故时间不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