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75毫米,还是76毫米?谢尔曼坦克的火炮口径一毫米之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25毫米口径 究竟是75毫米,还是76毫米?谢尔曼坦克的火炮口径一毫米之争

究竟是75毫米,还是76毫米?谢尔曼坦克的火炮口径一毫米之争

2023-06-08 18: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究竟是75毫米,还是76毫米?谢尔曼坦克的火炮口径一毫米之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坦克的火炮口径和倍径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战争开始前的37毫米到50毫米,迅速进化到后来超过100毫米。可以说在漫长的战争中,坦克的火炮口径,随着交战双方对防护的提升,而不断的进化着。然而在这其中也有一些不符合规律的,比如说美国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可以说在设计之初,美国陆军就围绕着一毫米在争斗。那么这一毫米到底决定了什么?对于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

一、对付坦克,还是对付步兵?

可以说在M4“谢尔曼”中型坦克设计的过程中,美国陆军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这坦克到底是对付坦克的?还是对付步兵的?在如今的我们眼里看来,这话未免有点蠢,毕竟坦克不对付坦克,还能对付什么?但在当年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当时传统的观念看来,坦克是伴随步兵作战用的,用来为步兵提供掩护。至于对坦克作战,则并非是坦克的主要业务。归根到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仍旧左右着当时的军事学家。

而在当时负责美国陆军军械开发的主要是美国的军械局,这一部门直接负责美国陆军的军械开发。当然我们也能看出,军械局是直接对美国陆军高层负责,所以说对于M4“谢尔曼”中型坦克到底是个什么定位,这时候还需要由美国陆军高层来拍板。不过对于当时的美国陆军来说,坦克到底是个什么定位,谁也不知道。所以说在美国陆军里也是吵成了一锅粥。毕竟,美国陆军在一战后大幅度缩减,又多年不曾实战,谁也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发展。

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M4“谢尔曼”中型坦克研发时的一个关键性人物——美国陆军中将莱斯利·麦克奈尔。此人是美国陆军集团军群司令,与通常的指挥将领不同,麦克奈尔的责任是对美国陆军的资源分配、日常训练、作战条例等方面进行制订的。具体一点说,美军一个师——无论是装甲师还是步兵师,编制如何?有多少官兵?具体几条枪?多少坦克等等,都是由他来制订的。当然具体的作战条例,一个武器的研发方向,运用方针也是由他制订的。

而这位老兄曾经向陆军提交过报告,他在报告里认为中型坦克的目的不是与敌人的坦克交战,而是用来掩护步兵和突破敌方防御阵地的。在他的观念里,坦克就应该和骑兵一样展开快速的进攻,以突破敌方的阵地,摧毁对方的工事为目标。至于对付对方的坦克,这位炮兵出身的将领认为那纯粹是炮兵的事情,应该等到后面的坦克歼击车和反坦克炮来完成。于是在麦克奈尔的坚持下,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初期型号就仅仅装备了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而不是穿甲性能更好的M7型76毫米火炮。

二、一毫米,到底差多少

麦克奈尔这种做法,本质上来说是十分愚蠢的,将中型坦克完全视为堑壕阵地的突破工具,这种思维充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作战思维。后世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过仗,并不知道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唯一能作为经验的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他们依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来进行军备研发时依照旧经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很多人就认为,麦克奈尔的做法无可厚非。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M4“谢尔曼”中型坦克开发的时候,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已经结束了,北非也打的如火如荼。那么在已经有了大量战例的情况下,麦克奈尔还要做出这么一个愚蠢的决定,那就已经不是没有经验参照的问题了。可以说,他作为一个炮兵将领的经验和偏好,完全带歪了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研发。因此最初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就装备了反坦克能力较为薄弱的M3型75毫米加农炮,尽管这种加农炮的性能与苏联T-34中型坦克所装备的76.2毫米坦克炮相当,但反坦克能力依旧不如M7型76毫米火炮。

M7型76毫米火炮,实际上的口径是76.2毫米,原本是一款海军用火炮,不过如果要装到坦克上也是完全可以的。其发射穿甲弹的话,可以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116毫米的装甲,在1000米上击穿106毫米的装甲。而与之相比,M3型75毫米加农炮就十分差劲在100米的距离上仅仅能贯穿60毫米厚的装甲。两者对比,谁更适合作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主炮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可以说,如果在当时就让M4“谢尔曼”中型坦克装备上M7型76毫米火炮的话,那么M4“谢尔曼”中型坦克将所向无敌。

展开全文

然而现在M4“谢尔曼”中型坦克只能装备M3型75毫米加农炮了,至于反坦克效果更好的M7型76毫米火炮则配备给了M10“狼獾”坦克歼击车。毕竟按照麦克奈尔的原则,对付坦克是要交给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的,所以美国陆军的反坦克作战核心,并非正常模式下的将坦克作为对付坦克的首选武器,而是以坦克歼击车作为了核心。那么也就是说在实际的作战中,坦克并不被推崇和要求去对抗敌方的坦克,反而要避开对方的坦克,交由坦克歼击车来完成反坦克任务。至于这种模式到底有没有作用,那就要看实战来说明了。

三、一塌糊涂的实战

然而实战结果表明,这种纸上谈兵的策略害苦了美国陆军。期初M4“谢尔曼”中型坦克在北非战场上确实所向披靡——一方面是因为北非的德军坦克多是二号和三号坦克居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装备了长倍径75毫米坦克炮的四号坦克较少的缘故。

但随着德国统帅部开始加强非洲军团的坦克力量,美军就开始付出较为惨痛的代价了。在一系列战役中,M4“谢尔曼”中型坦克遭到了德军坦克和反坦克火力的屠杀,而那些本该承担起反坦克任务的坦克歼击车,虽然因为有较强的反坦克火力而有不俗表现,但因为自身防御力量的薄弱而损失惨重。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在实战中的真实情况,美军固然是在战争开始前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当作了掩护步兵作战的核心,用来突破敌方阵地和扫清步兵,而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则负担其反坦克任务。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行动速度较快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往往会和步兵脱节,以至于率先遭到了德国坦克和反坦克火力,进而遭至巨大的损失。

而步兵们需要火力支援时,又往往优先呼叫M10“狼獾”坦克歼击车,而把M4“谢尔曼”中型坦克当作了对抗敌方装甲部队的首选。其最终结果就是M4“谢尔曼”中型坦克固然无法有效对抗德国坦克,而M10“狼獾”坦克歼击车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时的表现也不佳。

由此可见,麦克奈尔的构想彻底成了废纸,如果不能立刻进行改革的话,等待美国陆军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事实上,美国军械局不止一次地提出,应该将M4“谢尔曼”中型坦克武器更换为105毫米榴弹炮和76毫米加农炮,前者专精步兵支援,后者提升反坦克火力。不过这个方案再一次遭到了以麦克奈尔为首的一票保守军官的打压,他们相信坦克歼击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就用更换武器配置会影响生产为理由废掉了这个建议。甚至于,在一次次遭受了前线战况对他们的无情打脸之后,仍旧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

直至美军在西西里岛上遭遇了黑豹中型坦克,以及分析了苏联方面共享来的有关德军新式坦克的情报后,麦克奈尔等人终于不情不愿地承认了他们的失败——75毫米加农炮对于未来的战局无能为力,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和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都不能适应战场,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装备76毫米加农炮势在必行。这项工作在诺曼底战役后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不是有三分之一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是装备了M1A1型76毫米火炮,那么美军装甲部队将面临十分惨重的损失。

结语

事实上,关于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火炮口径问题,其实在设计之初得到了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的战报后,美军应该注重加强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反坦克火力。但是在莱斯利·麦克奈尔一众迂腐军官的干涉下,M4“谢尔曼”坦克还是忽略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并且在其后的武器开发中,粗暴野蛮的干涉了武器开发工作,给美军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战场损失。而美军关于重型坦克的开发,也一再的受到了麦克奈尔的阻挠。幸运的是,在麦克奈尔死于“眼镜蛇行动”之后,重型坦克研发就迅速得到了正式编号——M26“潘兴”重型坦克,而M26“潘兴”重型坦克也为美军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开发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二战尖端武器鉴赏指南》

《陆战之王:全球坦克》

《二战美国坦克发展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