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野战军各纵队的评价(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12师历任师长人员名单 对东北野战军各纵队的评价(上)

对东北野战军各纵队的评价(上)

2024-01-18 2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东野/四野篇:

华野/三野篇:

到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共有9个纵队、27个主力师;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1个炮兵司令部(辖4个炮团),1个护路军司令部;3个大军区,12个小军区。关于各纵队的建制沿革,东北军区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有详细记载,我们择要作一简单介绍:[1]

李天佑上将 第一纵队(38军)

1946年8月以原山东解放区1、2师和滨海支队等部编成,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周赤萍。1947年2月天佑调任一纵司令员,万毅任政委,梁必业为副政委。万毅调五纵后,由梁必业接任政委。一纵部队从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起,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是东北各纵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下辖1、2、3师。

1师(112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三军团4师的老基础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15师,参加平型关之战。后转战山东发展为山东军区解放1师。进入东北时全师为7 000人,长枪4 000支,直属总部指挥。后发展为12 000余人,两次四平作战,1师均为主力。师长原为梁兴初、政委梁必业。他们调任后师长为江拥辉、政委吴岱。1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2师(113师):抗战后期山东军区2师的基础。1945年11月进入东北时全师7 500人,长枪4 000支。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当时山海关形势紧张,2师未经休整即投入锦州、北镇战斗,部队很疲劳,生活甚苦。1946年改称东北民主联军2师,归总部直接指挥,陆续得到补充,发展到12 000人。罗华生调松江军区后,由贺东生任师长。2师“富有朝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1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3师(114师):1942年原东北军新编111师的两个团,在中共地下党员、师长万毅带领下于山东起义,被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1945年9月最先进入东北,全支队3 500人,长枪千余支,后扩建为东北民主联军七纵19旅。四平保卫战中伤亡很大,经过补充后,1946年与20旅一起划归一纵,编为3师。师长彭景文,政委刘贤权。该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战斗任务。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是1纵的高光时刻,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嘉奖电报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更是让38军名垂青史,得到了“万岁军”的美称刘震上将 第二纵队(39军)

是原华中新四军3师的8、10旅及独立旅等部队为基础编成。1945年9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刘震、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全师四个旅、三个直属特务团共32 000人从苏北进军东北。后黄克诚带领师直属部队开辟西满工作,其所辖4个旅归总部直接指挥。1946年初以8、10和独立旅组成西满纵队,1946年8月改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下辖4、5、6三个师。二纵历史较老,战斗力有基础,攻击力强,各部队均善于野战。是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4师(115师):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部队的老基础,抗战时编为344旅,属115师建制。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扩编为新四军3师8旅,进入东北时全旅7 200人,装备比山东部队稍好些。二纵成立后改编为4师,师长陈金玉,政委李雪三。该师历史基础较老,战斗积极性好,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还勇猛。

5师(116师):红军时期陕北红二十六军的老基础,抗战后编入344旅。南下后扩建为新四军3师10旅。进入东北时全旅8 900人,二纵成立后改编为5师。师长钟伟,政委王凤梧。二人后均调出,由吴国章任师长,贺大增任政委。5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6师(117师):原为新四军3师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全旅6 278人,后改编为二纵6师。扩展到12 000多人,与4、5师相等。原师长兼政委吴信泉。吴调出后由张天云任师长,石瑛任政委。该师历史较短,老骨干少,战斗作风很稳,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好,善于防守。

图为39军116师348团与朝鲜人民军会师于汉城国会大厦门前。2纵作为东野主力纵队之一,战绩彪炳,其下属的2纵5师即后来的116师表现突出,以出色的参谋作业和缜密的战前准备闻名全军,战绩在整个解放军中名列前茅。

“旋风司令”韩先楚上将 第三纵队(40军)

1945年底,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地方部队编为山东军区3师和警备3旅,在鲁中军区政委罗舜初率领下进入辽东半岛,1946年初在本溪与冀东十六分区曾克林部队会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受辽东军区指挥。本溪保卫战后,奉命增援四平。四平撤退后退守通化,与辽宁军区合并,坚持南满斗争。三纵组建之初,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后以曾克林为司令员。1948年初曾克林调出,由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接任司令员三纵部队历史不算老,但战斗力却很顽强,在南满困难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进步甚快。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下辖7、8、9三个师。

7师(118师):原为山东军区3师,进入东北后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合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7旅。当时全旅6 000人,长枪2 000支。旅长曾国华。曾调出后,1946年8月改编为7师,归三纵建制。师长邓岳,政委李伯秋。在四保临江作战中部队伤亡甚大,先后补入新兵9 286人。夏季攻势中北满部队南下收复广大地区,才与北满主力会合。“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8师(119师):原山东军区3师9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不到2 000人,后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及新编地方部队一个团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8师,师长左叶,政委刘光涛。后与三纵其他两个师一样,扩展到12 000多人。关内老战士仅占11%,东北参军者占57%,俘虏占32%。干部多数是抗战时被日本人从关内抓来的劳工,抗战后参军者。8师“战斗作风稳,工作中贯彻性强,老基础少,但战斗力进步很快。攻防兼备,最善于阻击战斗。战斗的顽强性稍次于7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9师(120师):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共3 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9师,归三纵建制。师长徐国夫,政委谭开云。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各占45%。“该部队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

东野3纵战斗作风强悍,打法凶猛,在辽沈战役的胡家窝棚之战中,3纵7师(118师)一战即捣毁了廖耀湘的九兵团司令部和新1军、新3军、新6军的军部。廖耀湘在被俘后说:“共军犹如暴风雨一般迅猛,第一棒就打碎了辽西兵团的头部。”“暴风雨部队”的称号由此得来在抗美援朝中,118师表现突出,多次负责穿插和正面强攻的硬仗,与38军112师、113师,39军116师一同成为前五次战役完成战役突破的主攻部队。吴克华中将 第四纵队(41军)

1945年10月,原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胶东军区直属机关及五分区地方部队六个独立团组成山东6师,进入东北。当时共有8 942人,长枪2 250支。该部队在南满一带扩大发展,1946年初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下辖10、11、12师。四纵与三纵一起坚持南满斗争,战斗作风勇敢,“过去战役中参加进攻及攻坚战斗较少,担任阻击、打援、防御之艰苦的战斗任务较多。参战次数最多,干部战士伤亡很大;部队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10师(121师):原山东6师中两个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共3 829人,在营口地区扩军后,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0师。原师长杜光华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由蔡正国任师长。政委葛燕璋。该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战斗,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1师(122师):原山东胶东军区两个独立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约2 000人,在辽南地区发展。1946年初编为独立第二支队,受吴克华指挥。四纵成立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1师,师长周光,政委李丙令。该师在南满坚持敌后斗争,伤亡过大,长时期员额不充实。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稳,过去打攻坚战斗少,有防御战斗经验,参加过塔山阻击战。

12师(123师):原山东6师一个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共1 900人,以后在辽南地区发展,扩编为独立第三支队,受吴克华指挥。四纵成立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2师,师长江燮元,政委潘寿才。后潘寿才调出,由张秀川任政委。12师战斗作风有朝气,战斗力之顽强性次于10师,有防御战斗经验,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稳而又猛。

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突出,战后第4纵队领导机关授予第34团“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平津战役是四纵的另一个高光时刻,程子华在拿下密云被痛骂以后,带着部队猛扑华北的国民党16军和104军,两天时间即歼灭104军,歼敌1.1万。仅9天时间,以自己伤亡800余人的代价,歼灭傅作义集团2万余人,4纵在敌阵中反复穿插的打法和强悍战斗力让华北野战兵团惊叹不已,直言自己就是游击队。黄永胜上将第六纵队(43军)

抗战结束后,山东军区将原渤海军区部队三个团编成山东7师,由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任师长;另外三个团的地方部队编为山东8师,刘其人任师长兼政委;1945年9月从陆路开往东北。两个师共12 000人,长枪5 000支。7师参加山海关保卫战,8师参加热河战斗。1946年2月,两个师先后到达北满,由冀东来的19旅也随7师到达北满。4月三支部队合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师,下辖三个旅。10月7师又与新四军3师7旅合并,编为第六纵队。最初以陈光为司令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刘其人为副政委。1947年3月陈光调任松江军区司令,由洪学智任司令员。1948年3月洪学智、刘其人调出,黄永胜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六纵是个比较老的部队,战斗基础巩固,战斗经验较多,为东北部队中之野战主力军。下辖16、17、18师。

16师(127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红军时期一方面军红一军团2师的基础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的685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进入东北时共9 000人,长枪2 000支。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1946年10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6师,梁兴初任师长,张池明任政委。后梁兴初调十纵,王东保任师长。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7师(128师):原为山东渤海军区地方部队,由军区直属团、鲁北民兵和收编的土匪武装编成三个团,组建山东7师。到东北参加山海关战斗损失很大,退到北满休整扩大到5 199人,编为20旅。旅长刘子奇。六纵成立时改编为17师,师长龙书金,政委徐斌洲。全师7 237人。“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1947年夏季攻势之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

18师(129师):原山东8师的老基础。一部分为渤海军区警卫部队,一部分为冀鲁豫边区回民支队。回民支队是1940年冀鲁边津南支队抽出18个回民战士出去扩军,及收编一部分回民武装约400人,编成回民大队;1942年发展为四个大队,编成回民支队;抗战胜利后回民支队1 540人编入8师,到达热河,参加保卫热河战斗。1946年1月进入东北,与7师合并,9月改编为18师。全师入东北时共12 302人,长枪4 331支。师长王兆相,政委陈德。后由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委。18师战斗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

铁军127师,其麾下的379团即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可以说127师的历史就是解放军的历史。127师历史上先后涌现了朱德、林彪、粟裕、萧克、杨成武、耿飙、杨得志、黄永胜、彭明治、吴法宪、梁兴初、李作鹏、王东保、张池明等著名将领。《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被林总单独拎出来攻坚锦州的6纵17师,首战四平,即爆发出惊人的战力,战后,东野总部通电嘉奖:“17师在四平战斗中,英勇顽强,打出了威风,恰似是一只攻坚老虎。”6纵17师“攻坚老虎”的美名不胫而走。

参考^本文节选自《决战:东北解放战争》第33章《建立强大的野战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