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君丨“石”作为计量单位应读为“shi”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0800000读作 范丽君丨“石”作为计量单位应读为“shi”

范丽君丨“石”作为计量单位应读为“shi”

2024-06-30 12: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广韵》书影 资料图片

1935年前,字典里只有注解“shi”一个读音,此后《辞海》将“石”作为多音字,标注为“shi、dan”两个读音并逐渐流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辞海》(第1版)、《新华字典》(第11版)、《古入声字手册》等都表明“石”当计量单位讲的时候“古读shi,今读dan。”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注解:“石(dan)计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代书中读shi,如两千石、万石等)。”基本都会有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i。”所以“石”的读音存在古今读音的差别。清初黄生《字诂》:“汉以石为奉禄之等, 故有‘二千石’之称。今俗用此为儋 (都滥切。俗作担, 亦非。) 字, 至呼‘二千石’亦如此音, 此最鄙谬。按:《汉书·蒯通传》‘守儋石之禄’。又《扬雄传》‘家无儋石之储’。试从俗呼之, 可以一笑。” 这里黄生认为,早在汉代的时候已经用“石”当作俸禄的代称,后来更是直接用具体的“两千石”专门代指俸禄。并指出将“石”读音为“dan”是非常粗俗荒谬的,是引人发笑的“俗呼”。 综上可知,“石”在古代表示计量单位时读“shi”应当是无误的,同时也表明“dan”的读音在明清时广泛流传,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并与“shi”的发音相对比,产生了“雅呼俗呼”的区别。

“石dan”读音来源和演变

关于“石dan”的读音来源,有人认为“石”的读音本字是“担”。石和担都是容量单位,二者可以相互转换,并把这个看成一种训读现象。清儒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中指出:“以石为担, 由来旧矣。详其故, 因儋受一石, 遂呼石为儋。”桂馥在此直接说明以“石”代为容量“儋”的情况由来已久, 还详细说明之所以“儋”与“石”同义, 是因为“一儋受一石”。英国汉学家鲁惟一曾指出:“可能在汉代或稍晚的时期, 重量‘shi’开始被读作了后来的‘dan’发音了。”其实“石”转读为“担”的现象, 从秦汉简牍史料考察可知, 应该不会晚于秦代。早在《史记》中就有关于“儋”的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守儋石之禄者。”即“儋石”的意思为官员的俸禄。而“儋”通假“儋”,也就是现今简化字“担”,意为用肩挑。师古曰:“儋音都滥反。或曰, 儋者, 一人之所负担也。”明确指出“儋”即“担”,是一个人采用肩挑的运输方式,这就是民间日常运输食物的工具“担子”,即“挑担”。唐宋之后,在民间的一些地方,尤其是江淮地区,由于口音的影响,加之不注重区分官方的重量单位,便将“石”称作“担”。唐李贤注引《前书音义》:“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担音丁滥反。”据李贤注,将“石”读为“dan”就是从江淮地区开始的。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也举了“石换读为担”的例子,他提出:“唐以后,谓一石为一担的,早已不限于江淮人了。因此很多人把‘石’用作当量词讲的‘担’的简体。”“石dan”从民间百姓的日常习惯夹杂方言产生,与官方读音不同。甚至百姓为了日常生活方便,简要的用“一石(担)”代表一百斤左右,这跟官方标准的“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也不同。这或许是清初黄生“从俗呼之”,即“石dan”是“俗呼”的原因。

也有一种说法:“石”读“dan”跟“斗”这个容量单位相关。古代百姓的粮食一般用“斗”来计量和装载,而“斗”是容量单位,因为“十斗”粮食的重量大致相当于“一石”,所以粮食也论“石”来计量,“一石”等于“十斗”。又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够用“担”进行肩挑和运输的重量,所以“一石”又叫“一担”,因此为了方便用“担”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后来逐渐以“石”来代指“担”容量。 吕叔湘先生在 《语文常谈》中指出:“因为一石粮食恰好是一个人所能挑担的重量,于是一石又称一担,可是仍然写做‘石’,于是‘石’就在‘shi’之外又添了‘dan’这个音。”这种说法无疑更贴合民间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民间语言的产生和传播方式。随着时间推移“dan”这个读音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在1935年《辞海》将其正式注解为多音字,此后流行。

(作者:范丽君,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统筹:刘剑

制作:董平

协办:北京语言大学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