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规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麻杏石甘汤的组成及功效方解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规律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用量、主治病症及配伍规律

2024-07-15 05:3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品,记载为:“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汗出,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1]《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记述了大量的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的方剂,融理、法、方、药为一体,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延用至今。在《伤寒杂病论》中除去重复的大小青龙汤、葛根汤,涵盖麻黄的方剂为34首,相关条文46条,15个篇章,可见麻黄是张仲景颇为常用的中药,故探析经方中麻黄的用量、主症、配伍应用,以期能更好的了解经方、使用经方,以期麻黄这味中药在临床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1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用量与炮制

含有麻黄的经方在剂型上,丸剂有1首,汤剂达33首;涉及铢、分、两3种计量单位,其中以“铢”为计量单位的有2首,以“分”为计量单位有2首,以“两”为计量单位有30首。汉代24铢为两,16两为斤,1斤=250 g,1两=15.6 g,1铢=0.65 g[2],据董艳等[3]《经方度量衡之“分”探讨》查阅众多文献得出的结论即以“分”直接列于药物之后者,无论是“分、两”同用,还是只以“分”列于具体药物之后,皆以“四分为一两”,即1分=3.9 g,据此将经方的麻黄用量折合为现代剂量,结果见表 1。

表 1 《伤寒杂病论》中的麻黄用量 表选项 1.1 麻黄的用量

由表 1可知,汤剂中麻黄最小的用量为半两,折合现代计量为7.8 g;最大的用量为6两,折合现代计量为93.7 g,频次最多的为三两,折合现代计量为46.9 g。依据方后注原方剂中的量并不是“一服”的治疗量如大青龙汤“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其一次的治疗量为总药量的三分之一,根据各方的煮服方法来计算出汤剂中麻黄的一次治疗量,其中最小量为1.9 g(麻杏薏苡甘草汤)、最大量为46.9 g为顿服的麻黄醇酒汤,常用量为5.2~32 g。

半夏麻黄丸中注明“等分”表示的是比例关系,丸者缓也,其主治水饮致悸,因阳气不能过发,凌心之水不易速消,故选用丸剂峻药缓图。

1.2 炮制方法

16首方剂中张仲景明确表示麻黄去节,所涉及方剂以风寒表实证居多,急需发汗解表,表明麻黄去节能增强其辛温发汗之力;由于张仲景没有明确指出节的具体部位,从与张仲景时期年代相近的药物文献里推测,认为张仲景“去节”是去除麻黄的茎间节与根节[4],34首汤剂中多达26首记载“先煮麻黄,去上沫”,就“先煎,去上沫”的原因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如唐代苏敬《新修本草》云:“沫令人烦”;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则认为:“去沫者,止取其清阳发腠理之义也。”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先煎去除上沫以缓麻黄发表之性。当代医家郝万山认为张仲景所用的麻黄为新采摘的,其性辛温燥烈,所以要先煎去上沫等。此外,麻杏薏甘汤中将麻黄汤泡以减轻其发散之力。

2 《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麻黄方剂的主治病症分析

含有麻黄的方剂主治病症及麻黄的常见配伍见表 2,由表 2可知,作为主治病症包含方剂数最多的为“热”(12首)、“疼痛”(9首)、“咳喘”(8首)、“恶寒/风”(7首)、“汗”(6首)、“呕吐”(6首)、“小便不利”(5首)、“烦”(5首)等。这与中药学[5]总括麻黄的主治功效为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相一致。

表 2 《伤寒杂病论》中主要病症情况 表选项

主治病证的特点:条文中提示为或兼有表证有9条,直接提到“伤寒”有5条,直接提到“表(不)已解或表证、在表”共有5条,体现麻黄发汗解表之功。

条文所包含症状的具体病变部位有:提到“身”有10条涉及方剂10首,表现为:痛、重、黄、痒、不能自收;提到“心下”有7条分别是:半夏麻黄丸主心下悸、小青龙汤中心下有水气、心下痞,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作”、小青龙加石膏汤“心下有水”病因均为水饮停于心下,体现了麻黄利水消肿之功效尤善除胃脘水停;提到“关节”有4条涉及方剂4首,表现均为疼痛;提到“手/足”共有4条包含方剂4首,表现为:厥逆、肿如脱状、拘急、无力;提到“目”有3条涉及方剂3首,表现为:昏眩、如脱状、黄肿;提到“头”有3条涉及方剂2首,表现为疼痛与眩晕;提到面、咽喉、胸、项背、鼻、口的条文均为2条,分别表现为;面黄肿,面赤;咽喉不利,吐脓血、喉中水鸡声;胸满、气上冲胸;鼻衄;口噤不得语、口不能言;提到“腰”和“项背”的条文为1包含方剂各1首,分别表现为疼痛和拘急不舒。

条文还提出了病性特点:如越婢加术汤中“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麻杏苡甘汤:“发热,日晡所剧”提示病性为热;乌头汤:“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提示病性为寒,麻黄升麻汤中“咽喉不利吐脓血”为热,“手足厥逆,泻下不止”为寒,提示寒热错杂。条文中以汗出作解、鼻衄作解、口渴作解为治疗得当的获效指征,下面对方剂的主要病症中“热”“咳、喘”“疼痛”“汗”“小便不利”进行具体分析。

2.1 热(发热/无大热/烦热/瘀热)

相关条文中有15条提到“热”涉及方剂有12首。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伤寒瘀热在里”提示为发黄病因,其余均表示症状包括:如麻黄汤“发热恶寒无汗”、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发热”表明为风寒表证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反发热脉沉”提示为阳虚外感发热;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如疟状,热多寒少……面赤、身痒”、大青龙汤“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三黄汤“烦热心乱,恶寒”等均提示为外有风寒,里有郁热;“发热,日晡所剧”体现了风湿化热的特点;“无大热”见于麻杏甘石汤、越婢汤,两方中“发汗后,汗出,续自汗出”表示为表热随汗出退,“汗出而喘”和“续自汗出”分别又提示病位在里,内热迫肺和迫津液外越。

“热”的主要配伍有甘草、杏仁、生姜、大枣、桂枝、石膏,除辛凉的石膏外,其余为麻黄汤、桂枝汤的主要组成,配伍桂枝、甘草为甘温解表热之法,治疗风寒发热和风湿化热。如麻黄汤、麻黄汤加术中三者比例为3∶2∶1;配伍石膏能并行表里之寒热,发汗启闭,为辛凉透热之法治疗表寒里热、里热炽盛。如桂枝二越婢一汤“热多寒少”提示表寒相对郁热较轻;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续自汗出”“汗大泄”提示里热炽盛。

2.2 疼痛

相关条文中有12条提到“疼或痛”,涉及方剂9首,除了大青龙汤39条“身不疼但重”并结合38条由身痛变为身重为提示寒邪郁表,阳郁渐趋化热之势;续命汤中“中风痱……冒昧不知痛处”为肢体的感觉情况外;其余处疼、痛均为症状表现。

疼痛的部位有:“身”频次为4涉及方剂3首;“关节”频次为4涉及方剂4首;“头”频次为2涉及方剂2首;“腰”频次为1涉及方剂1首。其中乌头汤中“不可屈伸疼痛”、越婢加术汤“身烦疼”中“烦”参照刘渡舟《伤寒论校注》释“剧痛、甚痛”,以及麻杏薏甘汤中“一身尽疼”均为描述疼痛的特点。

疼痛的病因有:如麻黄汤的“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大青龙汤“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文蛤汤“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提示疼痛为外感风寒表证所致;麻杏薏甘汤中“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提示为风湿化热,湿性弥漫,故一身尽疼;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为风湿、风寒闭阻关节所致历节疼痛;三黄汤“中风……烦热心乱,恶寒”为中风气血不足复感外邪引发的疼痛等。配伍上以桂枝、生姜等发散风寒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温阳散寒药、健脾除湿药。

由此可见,张仲景运用麻黄可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上下之痛症。

2.3 咳、喘

相关条文中有11条提到“咳、喘”涉及方剂8首,其中防己黄芪汤方后加减:“喘者,加麻黄半两”直接肯定了麻黄的止咳平喘之功效;其余皆用“而”与他症承接,来提示其证候特点,如小青龙汤“咳而微喘”“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提示小青龙汤咳重喘轻;又如麻黄汤中“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中“汗出而喘”通过汗的问题来形容致喘病性的寒热;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以及小青龙加石膏汤“咳而上气”均为实邪壅塞于肺导致肺气胀满,逆而不降;“喉中水鸡声”“目如脱状,脉浮大”“烦躁而喘”进一步提示实邪的寒热属性。配伍上除甘草外主要为半夏、细辛、五味子等达到肺脾同调,降逆止咳之功效。

2.4 汗(无汗/汗出/发汗)

相关条文中有21条提到“汗”,无汗、汗出作为主症共有13条涉及方剂6首,可见张仲景用麻黄十分重视汗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1)以发汗为祛邪之法:即张仲景利用麻黄的辛温之性,开泄腠理,使肌表发汗,使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涉及条文6条,病因均为阴,寒邪气病位在肌表,见于麻黄汤“病在表、可发汗”“头痛发热”提示为外感风寒表实,治以发汗解表;麻黄附子汤“水,发其汗即已”“其脉沉小,属少阴”提示脾肾阳虚,水泛肌表而身肿,因势利导,治以温经助阳,发汗利水;大青龙汤“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提示饮溢四肢肌表,当汗出不汗出,采用发汗法,使外溢肌表的水湿从汗解;“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提示为发汗可除湿等。结合大青龙汤等方后注“覆取微似汗”提示用麻黄发汗的强度以微似汗出为佳,误过汗伤阳。

2)作为主治病症:用无汗与汗出的症状来区分寒与热,提到无汗有7条,方剂为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病因为风寒闭表,故用麻黄发汗解表;汗出有5条,为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越婢汤“续自汗出”、越婢加术汤“汗大泄”病因均为内热炽盛,汗出为邪热由里向外蒸迫所致,并不是邪祛除的表现,故见越婢加术汤中“栗风气”;汗出热泄故体表无灼热之感,即为麻杏石甘汤、越婢汤中的“无大热”。麻黄辛温遇热化热,发汗力猛,已有汗出会过汗伤阳,可知张仲景在此用麻黄不是强调其辛温发汗之性,3方中均用辛温之麻黄配伍大剂量的石膏,变辛温为辛凉,去除麻黄性温过汗之弊,保留其宣通透邪之性,即在外宣通卫气,调节腠理,给邪气以出路;在内疏通郁阳,畅达气机,助辛凉之石膏散热外出,内热邪气去除则汗出自止。结合前文中的“热”可知,张仲景在治疗病因为内热,均将麻黄与大剂量石膏相配,重在配伍活用其宣通透邪之性。

3)汗的开阖不当为发病的因素:如麻黄汤中“不发汗,因致衄者”、桂枝麻黄各半汤中“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痒”麻杏薏甘汤“此病伤于汗出当风”分别为鼻衄、身痒、风湿的病因。

4)汗结合脉诊作为选方关键:如大青龙汤“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汗出必解”等。

2.5 小便不利

相关的条文中涉及小便问题有5条,包含方剂5首,其中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清便欲自可”为根据病人的二便来确定外邪是否传入阳明;小青龙汤中“或渴或小便不利”为水饮导致津液不滋,气机不利;越婢加术汤中“小便不利,故令病水”提示小便不利是水肿的原因,而“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又提示发汗散水法的运用与否关键在于小便。葛根汤中“无汗小便反少”小便量少表明体内的津液不足。可见小便问题关系着体内津液的多少,并与水饮致病互为因果。药物配伍上以甘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为主,其中甘草、桂枝辛甘化阳,促进膀胱之气化;甘草、芍药酸甘化阴,以滋其源,生姜、大枣固护中州发越水气。

3 含麻黄经方药物配伍应用

含麻黄经方中与麻黄配伍的药物总共有37味,其中的多组配伍组合在后世明方中广泛应用。

由表 3可知,经方中与麻黄配伍频数10次以上的药物分别为:甘草、桂枝、生姜、大枣、杏仁、石膏、芍药,即为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甘石汤的组成药物。以下就麻黄与桂枝、麻黄与石膏、麻黄与芍药的配伍进行具体分析。

表 3 含有麻黄经方中其他配伍药的频数分布 表选项 3.1 麻黄配伍桂枝

与桂枝的配伍见于14首经方,麻黄发汗解表,善行肌表之卫分,开腠理、透毛窍;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既透营达卫,助麻黄解表散邪,以增强其发汗之功,又温通血脉,畅行营阴,解头痛身疼之证。两者相须为用,既能发汗祛邪,又能温阳化饮。

麻黄剂量多于桂枝,重在发汗解表。如麻黄汤、葛根汤中的“无汗”“恶风”均提示为风寒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发其汗”提示为寒湿在表,麻黄与桂枝的比例均为3∶2,分别为发汗解表以散寒、发汗解表以除湿;大青龙汤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燥”提示表闭过重郁而化热,故麻黄的剂量为麻黄汤中的2倍,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为3∶1,构成发汗之峻剂;有4首经方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为1∶1,重在表里双解,分别是“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提示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发热恶寒、热寒少……不可发汗”提示有轻微表郁内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脉浮、心下有水”“烦燥而喘”提示为外寒内饮夹热性咳喘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中风痱……拘急不得转侧”提示病机为营卫瘀滞、脉络虚损的续命汤;桂枝剂量多于麻黄,重在温阳化饮散寒。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肢节疼痛”“温温欲吐”“头眩”提示为内有水饮,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为1∶2;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中“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提示为阳虚阴凝,麻黄与桂枝的配伍比例为2∶3。

3.2 麻黄配伍石膏

与石膏的配伍见于11首经方,相关条文中出现“汗出”有7处、“发热”有5处,“咳、喘”有4处、“渴”有3处、“烦燥”有2处,其中有5处提及病变部位为周身,表明石膏配伍麻黄相畏相使,能清热泄火、除烦止渴,并可解肌发汗,宣降肺气,又能使肺中郁热从汗而散。含麻黄与石膏的经方中,除了小青龙加石膏汤“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提示外寒内饮夹热,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为3∶2,大青龙汤治疗表闭郁热、续命汤治中风痱,两方中麻黄与石的比例均为1∶1,而主治肺热脾寒的麻黄升麻汤中,两者的比例为10∶1,其余方中因热邪较重,石膏的剂量均重于麻黄,两者的常见比例为3∶4,包含方剂4首,该比例能清泄里热,见于“热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汤、“续自汗出”的越婢汤、“腠理开、汗大泄”的越婢加术汤,在泄热的同时又能宣降肺气,见于“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提示为饮热迫肺的越婢加半夏汤、“咳而脉浮”提示为寒饮夹热性咳喘的厚朴麻黄汤。

3.3 麻黄配伍芍药

与芍药的配伍见于10首经方,分别为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10首方中均有麻黄-芍药-甘草的配伍,芍药与甘草酸甘化阴、敛阴和营,防止麻黄辛温过汗之弊,如“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提示表郁日久、证邪轻微,需小发其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温通祛邪,芍药甘草能滋润筋脉,合用增强缓急止痛之力,见于葛根汤中“项背强几几”、乌头汤中“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中“诸肢节疼痛”、麻黄升麻汤中“咽喉不利,吐脓血”。此外,麻黄、芍药、甘草还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而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一方中却将芍药去除,以及在与小青龙汤治证、方药相似的射干麻黄汤中也未用芍药,细观三方证之别,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中的气分病,是指阴气凝结水气,成有形之邪居于心下,故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射干麻黄汤中“喉中水鸡声”提示为有形之痰作祟,而小青龙汤之饮邪为水气之无形,故此推断麻黄与芍药相配的关键在于阴寒之邪是否有形。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用量与炮制、主治病症及药物配伍3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用量与炮制上,以汤剂为主,汤剂中麻黄的1次治疗量:最小量为1.9 g,最大量为46.9 g,常用量在5.2~32.0 g,麻黄去节能增强其解表发汗之性,煎煮时多为“先煎、去上沫”。2)主要病症较多,其中以“热”的频率最高,病因为风寒发热,治以麻黄配伍桂枝、生姜等辛温解热;麻黄性温,不能直接用于热证,然张仲景巧妙将其与大剂量的辛凉之石膏配伍,去性存用,保留麻黄的宣通透邪之性,达到辛凉透热;麻黄辛温发汗作为治法,有解表、利水、除湿、化饮之效,汗作为症状,汗的有无代表病性的寒热,同时汗的开阖不当作为衄血、身痒、风湿的发病因素,以及与脉诊结合是选方用药的关键;张仲景用麻黄可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上下之痛症;“咳、喘”病因包括风寒、热邪壅肺与实邪阻滞;“小便”问题关系着体内津液的多少,并与水饮致病互为因果故配伍上以甘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为主,以辛甘化阳助气化、酸甘化阴滋其源、固护中州发水气。

纵观张仲景对麻黄的配伍运用可知,麻黄的主治病症涉及面广,是一味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的中药,需要临床研究的重视与发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