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证实:非洲确有中国后裔,但为何自称中国后裔者越来越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非洲中国后裔纪录片视频 专家证实:非洲确有中国后裔,但为何自称中国后裔者越来越多?

专家证实:非洲确有中国后裔,但为何自称中国后裔者越来越多?

2024-07-17 19:45: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我们都是黄种人。按照正常认知来说,不同人种的人类往往肤色不同。

近期,网络上屡次出现类似的新闻:多个国外地区的民众自称是中国后裔,其中非洲地区的占多数。

我们是黄种人,而非洲人口以黑色人种为主,那里怎么会有中国后裔,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答案是肯定的。据权威专家证实:非洲确实有中国后裔。

至今,中国人的基因不仅存在于他们的血液中,也留存在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中。那里有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瓷器、中式家具和毫不起眼的生活小技能。

随着我国在复兴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有力,这一股“认祖风”有越刮越强的势头。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笔者将与大家分享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自2005年7月下旬开始,国内考古队曾多次前往肯尼亚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其中,北大考古队的领队是考古文博学院的秦大树教授,主要从事宋元明时期的考古。

随着考古队深入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工作小组发表了数十篇中外文报告和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而最令大家感兴趣的就是:一群自称“中国人后裔”的故事。

据秦教授透露,发起这次考古活动的主要原因“最初并不是出于学术的主动”,而是因为1994年国外出版的一本郑和传记。

大家不禁要问,说肯尼亚人怎么和著名的“三宝太监”扯上了关系?

《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

这两万里之外的肯尼亚拉穆群岛还真与郑和有那么一点关系,确切地说,是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直接关系!

这本传记题名为《当中国称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李露晔(Louise Levathes)。

这位专长于航海史的女作家多次前往肯尼亚实地走访,一位当地的黑人朋友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

“他说自己是600百年前在拉穆群岛中的帕泰(Pate)岛沉没的一条中国商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

此事引起了考古圈的高度关注。

考古界的专业人士闻风而动,纷纷前往拉穆群岛进行实地考察。

5年后,美国记者纪思道在《纽约时报》上公布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采访了自称是“中国人”

的黑人,搜集了很多资料(多为口述历史)。

“在很久以前,有一艘船在岛外沉没,船员们被当地人救起。后来,无法返航的他们就

和当地的人结婚生子,定居下来。直到今天,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社群。”

根据自己的调查,纪思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国内学者和媒体记者绝不甘心落于人后,纷纷前往帕泰岛。

2004 年,我国驻肯尼亚大使曾派专家前往考察东非中国人后裔的情况,也曾专门会见居住在西游村的女孩谢里夫(Mwamaka Sharifu)——她是岛上唯一一位走出来、到外面读书的年轻人。

2005 年,郑和航海已有600年的历史,在他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人们举行了纪念大会,谢里夫受邀参加大会。她随后被资助到南京中医学院读书。

考古队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学者全程陪同下,对部分古代遗址进行了考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对象就是:被帕泰岛人称为“中国人的墓地”的古迹。

历史上,我国和东非地区确有交往。

既然有船只来往,那就试着从水下找出与中国相关的沉船。

然而,当地海水非常深,考古队的打捞设备有限,最终毫无所获(只找到了二三条当地的三角帆船)。

虽然从海水里毫无所获,但在当地岛民的收藏里,专家们见到了很多中国瓷器、瓷片。

经鉴定,这些藏品主要出自浙江龙泉窑,福建和江西景德镇,大多产于明代中后期,相当一部分属于精品,其中有一些瓷器出自明初的官窑。

要知道,明初时,景德镇这类官窑出产的器物是不允许流入民间的,只能供给皇家使用。只能在一些功臣的墓葬中寻到。

瓷器是真品,不能证明确有中国人后裔,路过东非的商船完全可能带去中国瓷器和其他商品。因而,这一条只能作为间接证据。

从国史可以得知,在元代以前,中国的船从来没有到过非洲。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应该是元代一位名叫汪大渊的作家(《岛夷志略》作者)。这位汪先生曾两次乘船抵达非洲北部地区,最远到过索马里的摩加迪沙。

众所周知,明代的航海技术空前发达。如果这支船队真的出自中国,那很有可能就是郑和的船队。

李露晔和纪思道这二位所说的“中国人后裔”,是指帕泰岛上的西游村的 20来户人家。

另外还有一些有力的证据。

例如:西游村中的这些居民与当地其他人相貌上有明显差别,肤色也比较浅。

又如:他们会使用木制火罐来治病,会熬制草药,还有一些人甚至会“号脉”!

大家都知道,号脉这个技能全世界只有中医这一家!西医没有这门功夫。

有岛民称自己家族姓氏是“万”(Vae)。当地还曾流传过养蚕和织丝技艺,只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失传。

这些技艺绝不会无中生有,肯定是由外来客带到岛上的。

有人肯定会说,用DNA检测啊,那肯定管用。

据传闻,谢里夫就曾做过这样的检测,但谁也没见到过检测报告。这样的检验其实牵涉颇广,不太好公开来讨论。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事情最终会得到答案。

让我们回到那个核心问题——郑和的船队是否真到过肯尼亚的拉穆群岛?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一直被认为有两种说法。

第1, 寻找建文帝朱允炆:靖难成功后,朱允炆人间蒸发,他的四叔一直放心不下。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第2, 宣威耀兵于异域,使得万国来朝。

郑和前后7次出海,带回了大量的档案和资料。怎奈到了宣德年间,很多大臣反对继续

下西洋皇帝下令“罢宝船”,并将绝大部分资料付之一炬了。

如若不然,专家们想必早已从这些故纸堆里找出“中国人后裔”的有力证据。

不幸中的大幸,仍有一些当年的资料留存下来。

其一:明晚期后人制作的一张《郑和航海图》;

其二:船队中的几位船员留下来的几本日记,包括《西洋番匡志》《星槎胜览》和《瀛涯胜览》。

其三:国内不同地点现存的几块碑文(记录了船队当年到过的地点)。

据记载,第四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就曾到过非洲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最远甚至到过肯尼亚的马林迪。

有证据显示,事实上,从第四次下西洋开始,郑和船队都到达过东非地区。

秦教授表示:从肯尼亚沿海地区许多遗址发现的中国瓷器来看,拉穆群岛是该地区最早开展海上贸易的聚落。

看起来,我们已经接近事实的真相:中国船员真有可能因为海难滞留肯尼亚,之后在当地传宗接代。

在肯尼亚,最古老的城镇名叫“拉穆”,与拉穆群岛同名,又因为依赖驴来运输货物,岛上有几千头驴,而被称作“驴岛”。

这里是东非最古老、被保护得最完整的斯瓦希里人聚居地。

别小看这座不起眼的古镇,它竟然是拉穆郡的首府,也是整个拉穆最大的城镇,至今已有652年历史。

在这个面积仅为1.3平方公里的海岛上,曾经演绎过无数动人又辛酸的故事。

如果说12世纪中东商人的进驻只是改变了土著们些许生活,从葡萄牙人占领此地开始,拉穆镇就被迫繁荣起来。因为它是一个天然良港,很容易就吸引了“殖民者们”的目光。

后来,葡萄牙人终于走了,阿曼又开始统治此地,进入高度繁荣时期。象牙、红树林木材和奴隶贸易支撑起了这段虚浮的繁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远离肯尼亚海岸的白色的岛镇被称作是非洲的加德满都,成为挑运工及其他旅客短暂的慰藉之地。

直到1907年,奴隶制被取消,才打破这种被迫的繁荣,原有的经济结构解体,小镇自此沉寂下来。

自那以后,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不前。人们的生活又返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缘故,阿拉伯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里。传统的斯瓦西里技术与“舶来”的欧洲、阿拉伯、印度文化结合起来,成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岛民们就地取材,用各色的珊瑚石和红树林木材打造房屋,精致的庭院、造型独特的阳台和走廊、由手工艺人们用古老工具一点点雕琢而成的传统木门,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港口仍矗立着数个世纪之前打造的大炮。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古城仿佛刚刚被时代唤醒,开始寻求发展。

2001年,拉穆古镇申遗成功,开始打造旅游经济。旅游业逐渐代替了帆船制造业和农业,成为岛上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投资者在当地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和港口,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和改变。

古镇独特的风貌和浓厚的斯瓦西里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走在古镇的街头,好像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拉穆意外地由于它的异国风情、偏僻和沉寂而出名,成为嬉皮士的精神中心——他们为它那不受外界干扰的传统文化所吸引。

小镇仅有一条主街,它沿着海岸延伸。除此之外,全是被古老珊瑚石墙隔出来的迷宫般纵横交错的巷道。很多巷子的底部只有一尺来宽,抬头只见一线天,人行其间,只有侧着身子才能挪动脚步。

为了让游客和大批货物在如此狭窄的通道内通行,人们找来了驴子帮忙。

既然是“驴岛”,岛上的驴子当然不少,足有3800头。它们既载人又运货,成了古镇最生动的风景线。

如果你见到一些年轻人在训练驴子,做出一些稀奇的举动,别觉得奇怪,那是他们在准备“赛驴会”呢。

古镇占地面积有限,唯一的一条大路就是环岛的干道。“赛驴会”就在这条路上举行。赛马这玩意游客们见得多了,赛“驴”却难得一见。

前文提到的西游村女孩谢里夫(Mwamaka Sharifu)和她的母亲都有一张很像中国人的面孔。她们对中国充满了向往,想要不远万里来中国寻根。

2004年,她写信给郭大使(时任驻肯尼亚大使)请求中方帮助,在大使馆的帮助下,最终得以成功。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市得知谢里夫的情况后,为她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教育部的特许下,谢里夫最终得以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

她的故乡缺医少药,医疗条件不好,谢里夫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

经过几年刻苦学习,她顺利结业,回到了家乡工作。

近年来,像谢里夫这样前来“认祖寻根”的人还有不少。

近年来,自称中国后裔者为何越来越多?

秦大树教授曾从一位专研非洲历史的法国学者那里得知:在东非地区,很多家族都愿意找一个祖先,他们认的祖先往往不是当地的,而是来自印度或者阿拉伯地区,但自称是中国人后裔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这在当地是一种习俗。

结合当地确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岛民们有这样的想法颇为合理。

回想一下,国富民强的盛唐时期,诸多国家都派人前往学习、通商。

明朝前期国力也是十分强盛的,在这样的国情下,郑和和他的船队才得以七次下西洋。

只有足够强大的国家才能庇护百姓,为他们遮风挡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百年前那个受人践踏、欺辱的国家了,正在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快!

这样的祖国,怎能不让“后裔”们心向往之?

1. 央视网《拉穆镇上的中国瓷器》2011-1-13

2. 央视网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178)肯尼亚 寻访帕泰岛上的中国人后裔 2017-6-28

3. 中国日报网 拉穆古镇神奇驴岛!人收费驴免费 2012-03-29

4. 央视国际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 2005-7-7

5. (美)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08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 特别推荐:来自非洲的“中国女孩”2005-7-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 非洲中国水手后裔南京寻访郑和遗迹2005-7-7

8. 新华网 专访:非洲期待第二个“郑和时代”的到来 2005-7-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