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赵太后触龙文言文及翻译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范文

2024-07-16 22:49: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触龙说赵太后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和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进取精神,如何将文言文教学融入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尝试看图复述、据图背诵,配置翻译、展开对话,翻译“接龙”、优胜劣汰,发挥想象、读写结合,成语概括、一举两得等教法,以求解学生学古文之难,教师教古文之累,让经典古文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创新教法 尝试

一、看图复述,据图背诵

图画总是以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呈现生活内容,这刚好可以弥补文言文与实际生活距离大的不足。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可出示五幅图:第一幅题曰“问妻”,画着刚刚起床的邹忌照着桌子上的镜子,问正在替他整理衣服的妻子(此细节表明与妻子关系的亲昵,体现文中的“私”字),显示出字幕“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答话也可用字幕显示。第二幅“问妾”,画中之妾最好能显出“畏我”的神态。第三幅“问客”,第四幅“自省”,第五幅“巧谏”。要求学生对着画把故事情节复述、翻译出来。最后,还可对着画进行背诵。画面内容教师可自行设计,最好能显示文章的情节层次,突出能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自拟。

有时,画的内容不限于人物与情节。如教《触龙说赵太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绘制出郑、晋、秦的方位、形势图,请一位上台充当烛之武,对着黑板上挂着的自己绘制的图作形势分析,说谏秦师。

二、配置翻译,展开对话

如果文言文仅仅是对字词句的翻译,那么久而久之它在学生的眼中就会成为一堆文字堆砌的材料。但文言文和现当代许多情文并茂的文章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饱含着作者的爱恨情仇。只是因为文字的隔阂,才使社会生活淡化。因此,活化文章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许多老师让学生演课本剧,其用意便在于此。但演课本剧耗时大,参与者有限。可对此加以变通,由前后两桌同学搭档,给主角配置翻译,展开对话。如《触龙说赵太后》以对话为主,而且对话中显个性,对话中显口才。可安排前后桌四位同学搭档,一人饰演触龙,一人饰演赵太后,用课文原文对话,他们的同桌分别充当他们的翻译。于是在充分的背诵,准备好台词后,触龙一瘸一拐地从教室门口走进,他的身后,跟着他的同桌翻译。而教室里,赵太后正“盛气揖之”,她的身旁,有位侍女正在给她打着扇子。可别小看这侍女,必要时,她还要充当太后的翻译呢。于是,一场好戏正在开演……

这种方法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再现出当时的场景。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背诵、翻译、对话训练,可谓能较好地融背、译、说、演于一炉。但在演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翻译、背诵,并要求各组先在位置上预演一遍,教师再请出一、二组表演。

三、翻译“接龙”,优胜劣汰

文言文不翻译不行,老师从头到尾译,不仅自己累,学生听着也累。请同学翻译,请到的只是几个学生,面不广、兴趣也不高。可引入竞争机制,让每小组翻译“接龙”,一个同学翻译一句,一小组按座位次序挨个来,只要有一位同学翻译错,就将该组淘汰出局。这种方法,可激发同学的“斗志”,他们往往为了整组的利益,而充分做好翻译的准备,因为不知道自己轮到的是哪一句,因此,得把每一句都弄得很准确,他们查找资料,询问同学,请教老师,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也可进行“挑错”比赛,由老师翻译,在重要的字词上故意出错,让学生找出老师翻译错误的地方,哪一组找的错误最多最准,哪一组取胜。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专心听的能力,同时也可督促他们的预习。

四、发挥想象,读写结合

想象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象力有关。学习一些故事、寓言性质的短小的文言文,如庄子的《秋水》《庖丁解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文章等,可以事先不告诉是哪篇文章,先出示蔡治忠的漫画,掩盖掉所有的文字,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对话,自编一个故事。然后再出示蔡治忠为画面配上的对白和文字,最后才出现原文。这样倒个个,到最后才揭出谜底,既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又能在对比中引起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加深印象。

如我曾用多媒体出示蔡治忠的漫画《阮裕焚车》,让学生自行编制画面说明,可用现代文,也可用简略的古文。有学生这样编制,画面一:裕有好车,日日招摇过市,市人望之,避之唯恐不及。画面二:有一人求见,见之,曰:“君子当谦谦有礼,狂妄非君子也。”裕曰:“诺。”画面三:裕慨然叹曰:“君有好车,本为可喜。乃使人畏我,何以车为?”言罢,纵火焚之。学生动手写完发言后,再出示蔡治忠为画面配上的说明。画面一:阮裕在刚县时,曾有一辆好车,只要有人向他借车,他无不答应。画面二:有一次,有人为了埋葬母亲,想跟他借车,但又不敢开口。画面三:后来阮裕知道了,想“一个人有车,却让别人不敢向他借,有车又有什么用呢?”便把车子烧了。最后才现出原文:“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虽然学生编的不管是在故事情节上,还是语言上都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但学生在编制的过程中已经开动了脑筋,而且动用了他们原来学过的文言知识和句式。这正是我们教者做这样设计的目的。

五、成语概括,一举两得

篇2

一、中学文言文鉴赏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1.1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翻译、讲学,忽视了读的重要性。读史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有在读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丰富内容。而现在的教师为了及早的完成教学目标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不太深刻的讲解,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翻译古文上面,很多学生都只是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或者只是知道翻译的简单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文言文的优美,也不能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1.2教学时重视文章的文化美意忽视了学习其深意。我们要求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是要他们学习文章的简单内容和翻译方法,更主要的是带领他们领悟其中的内涵,而现在的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美文释意,却忽视了内涵的详细描述。

1.3重视文章的背诵,教学方式陈腐。语文本来是比较活跃的,生活中到处都体现语文的气息,可有的老师把语文讲的太死了,除了做语文作业就是做翻译,背课文,没有生动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尤其的文言文的乐趣。

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及具体的应用

2.1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从中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讲学最注重的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深刻的了解其寓意。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现在的资源和工具,自己查资料解决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参考书工具,字典和上网搜寻,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聊斋志异》一课的讲解之前,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上网看小故事来了解其中的内容,然后深读其意,达到学习的良好效果。然后就是带领学生反复的朗读文言文,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会反复的修改,字句斟酌,而中学的课文上所选择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良诗美词,只有熟读才能深领其意,把握语言的气势,对于胼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交叉于文章之中,读起来琅琅上口,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更能体会出文章的唯美,例如朗读杜牧的《阿房宫赋》,里面的句子十分的优美,溢美之词让人爱不释手,反复不断的朗读,才能够理解文章的深意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刻道理。

2.2结合文章,教学注重文章深意的讲解。数千年的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逐渐被当代学生所领悟,而当前科技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经济也不断地变化,中学生的教育现状急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用传统的文化来熏陶当代信息时代的学生,至诗经独领始,百家争鸣,汉赋育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系列的文化长廊在历史中沉淀,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浩瀚的历史中如一朵美丽的花留千载余香,所以要借对学生的教育来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培养坚韧的品格,豁达的情怀,凛然的大气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在学习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时的豁达情怀,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坚韧的品格,《触龙说赵太后》的说话策略,还有《陋室铭》追求简单居室的精神,《爱莲说》只可远观不可亵渎的君子风度,《论语》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丰富的文化情感,需要教师的逐步的引导学习,慢慢的究其深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3别出心裁的讲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是比较活跃的,而在语文教学方式上也是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首先在朗读方面就可以分角色朗读,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段落最好要求学生会熟读到背诵的程度,以名人说过好文章要“合而读之,歌而咏之”,把文言文的情感凸现出来,做到读诵结合,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文言文的内容,还可以把它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我们老师教我们唱出来,到现在都没有忘记,把文言文与音乐的完美配合,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在讲解方面,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讲解出来,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把课文演出来,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把学生分角色表演,有扮演太后的,触龙的,太后女儿的,长安君的,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篇3

所谓的“文学顾问”,在张南和赵晗这里,更像一个创作过程的监督者。由于张南的戏都使用西方当代经典剧本,需要有个深谙文本内核的人在一旁时时给予帮助和参考。张南说赵晗的角色,是自己人,又是局外人:“排练时,戏剧在我们头脑里特别熟,但我们需要一个站在外部的视角告诉我们,站得远一点看起来就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特别地需要听到这样的声音。但如果找一个纯粹的局外人,他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创作意图,可能他给的声音,又不是在创作阶段特别合适听到的声音,这个关系特别的微妙。”

这也是这对夫妻档在工作时的有趣之处,虽然所有的剧本都是两人一起翻译的,但在排练时,主要是作为导演的张南和演员、灯光、舞美一起工作,赵晗像一个旁观者,在排练场里溜达、扫地、干些有的没的,但他时时刻刻关注创作组,一旦张南或演员有什么关于文本的问题,都会询问“赵老师”。赵晗会和他们一起讨论,哪怕当时给不了明确的答案,赵晗也会继续研究,或者帮助导演和演员打开思路,产生新的灵感。

赵老师,是张南称呼赵晗的方式。两人在北京大学是同班同学,后来都去了美国,张南念到硕士,赵晗念到博士。后来,两人就合力翻译剧本,翻译的都是在欧美非常有名的当代作品。

某种程度上,张南和赵晗做的工作,填补了国内戏剧教育乃至文学教育的空白――对欧美当代戏剧的不间断的介绍、翻译和排演。萨拉・鲁尔、尤金・奥尼尔、马丁・麦克多纳、唐纳德・马古利斯、罗兰・施梅芬尼……这些在西方当代戏剧赫赫有名的名字,被张南和赵晗一点点翻译并排演,使得他们从浩瀚的图书馆纸堆里走出,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不过,张南和赵晗的第一要务,仍然是舞台。他们也曾面临选择,是否要专心做翻译,系统的,全面的,把西方当代剧作介绍到中国。然而,答案是不。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仅凭两人之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赵晗对这事想的很透彻:“做系统工程有一个巨大的风险,所谓的宏大叙事,比如戏剧史,写出来的时候已经过时了。如果一般的著书立传,想系统地做,就比如说我们俩静下心来,未来三年把萨拉・鲁尔从大学毕业之后所有的剧本都翻译出来,出版了之后,萨拉・鲁尔可能已经过时了,站在100年之后再看萨拉・鲁尔,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点,在他之后出现了更多的剧作家。这种积累最好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这个能力、兴趣、热情的人,投入到里面来,一点一点地添砖加瓦。”

而张南感受更多的则是危机和焦虑:“会有那种焦虑,会觉得有很多好的作品、作家,都没有介绍过,但是后面又有更多的人出现,我们只能往前走,这些人就会被忽略了。但是知识的产生和推荐就是有偶然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认为真正好的戏剧作品介绍过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给大家一个完全的、全面的、完整的画面。”

这次张南导演的《爱情的印象》和赵晗翻译的剧本《旧爱》将于2014年1月先后上演,《旧爱》的导演是杭程,最初张南和赵晗就拿出了三个剧本供杭程选择。即使全部介绍不可能,即使排演机会不定,两人仍然在不懈地翻译着。

BQ=《北京青年》周刊N=张南H=赵晗

BQ:你们在美国待了几年,应该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剧场作品,但自己一直坚持做文学剧场,很注重文本,为什么?

N:在我看来戏剧的本质就是文学,如果没有文学就不存在戏剧了,即使是一个形式感特别强,看似没有故事,人物好像特别抽象的戏,我觉得它的表达也必须是一个文学的表达,即使是现代舞,也有想通的东西,这个东西是通过语言和思维形成的,也可以说是艺术的本质,我不认为存在“文学剧场”这个特殊的样式。

H:即使有一些创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把文学性降低,在我看来好的作品一定是带有文学性的,这个文学性我们可以探讨是什么。比如李建军做的《美好的一天》看似是没有剧本的,但是在创作伊始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概念,是城市地图、城市记忆都好,这个东西本身就已经是假设好的。即使它不形成剧本,形式上也可以称为后剧场戏剧,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文学性还是很强。作为创作者有意识、无意识都好,文学性是绕不过去的。

BQ:这次《爱情的印象》和《旧爱》先后上演,《爱情的印象》是张南导演,《旧爱》是你们两个一起翻译的,两部戏都讨论爱情,这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N:应该算是巧合。选择《爱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跟李健鸣老师的缘分,我看过李健鸣和李六乙导的那个版本,李健鸣老师也特别希望我可以帮她重排一本。这个戏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印象”这个概念,就是关于我们的认知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戊戌笔记》里面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爱情,李建鸣老师选择了其中的四个人物写成一个戏,描述他们之间的爱情。我觉得如果爱情只讲几个人的故事是不能满足我们对爱情的想象的,所以用四个人的故事来探讨爱情的本质,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是通过这些故事讲述印象,就是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或者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一种认识。这个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H:其实特别的巧,最早我们挑了好几个剧本都是讨论死的,有很多原因,这几个剧本我们都放了一下。在我们的意识里面觉得三个戏都讨论死亡就太重了(第一个指之前的《第二次别离》),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戏转向了爱情,《旧爱》那个戏特别狠,那种爱跟《爱情的印象》绝对不是一种爱,当然可以说如果我们相信爱情有本质的话,那么这一小撮就是,但是《旧爱》的爱情跟《爱情的印象》的爱情完全是两码事。与其说是讨论爱情,从文学的角度讲,《旧爱》那个剧本其实是通过爱情来讨论另外的事,在特定的跟爱情相关的极端情景下,人能绝望成什么样、在最现实的操作层面上人的反映会是什么样?包括《爱情的印象》排出来之后很可能是通过爱情来讨论印象、真实,当然爱情也很重要。

BQ:《爱情的印象》是张南执导的第一个中国本子,从你的关注点来看,以前很少接触中国的剧本。

N: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刻意的选择,在做导演之前,我们一直是在做剧本的翻译,我们的优势在于翻译剧本,其实这件事情是我们特别喜欢做的,在介绍西方当代戏剧这部分是有很多的空白的,很多外国作品都没有中文译本,那大家怎么去了解这些剧本呢?我觉得这一点上我们特别的有热情,用我们的能力去把这些填补上,哪怕只是一部分。在这些做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巧合,就是觉得把这个剧本翻译出来以后,等着别人去放到舞台上,不如自己去尝试这件事,也有很多人推动我们去做。我做的第一部戏是《伽利略》,那个真的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尝试,但是之后也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把我们选择的剧本按照我们的想象来放到舞台上。我没有想过到底是做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因为我们是从翻译剧本开始的,所以就从外国剧本开始做。

BQ:赵晗一直担任文学顾问的角色,其实是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舞台呈现是否和文本相关,你如何保持这种客观的距离,不被全剧组的氛围带跑呢?

H: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上的距离。剧组不可能被文本限制住,而我的工作仅限于纸面文本,我作为文学顾问,是没有舞台想象的,每次看到导演、灯光空想就能想出来放到舞台上是什么样,我觉得特别的牛。在这个情况下,我跟有舞台想象的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我觉得你做得再好,但是跟文本没关系,这就不行。一切都得是由文本生发出来的,所以我在这边不断地往里紧,他们在这个里面工作。不是我提一个方案,大家就得听,我就是想让大家说服我,我的依据就是剧本,我觉得能在剧本的基础之上说服我是最好的。

我没有想象力,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我对他们没有那种可以随便来一下的同情心,没有。

N:舞台上的一个戏是非常紧凑的,哪怕是服装上的一个细节或者是舞美上的一个细节,每一笔都有理由,如果只求好看,就会造成戏剧是散的,观众接收不到主体的信息,赵老师会问为什么,我们就去想,有的时候真的想出为什么了,很有意思。灵感是在这个文本里的,我们在这个文本里进行了很长时间,有时候这个文本在我们头脑里变成了一个直觉,那个直觉是有根基的。问为什么的这个过程,对创作者来说特别的重要。

BQ:你们翻译了很多剧本,有些演了,有些没演,在排演之外,是否还想过其他的方式,比如出版?

H:有机会的话就出。我有时候想,做戏剧文学的翻译,第一要务是为舞台翻译,所以我们俩一直都是在给舞台做,至于出版不出版,有机会出版也好。过去,太多的戏剧文学都偏重书面了,就是做翻译的人不是创作者。除非这个剧作家是品特这个级别的,文本有强大的语境,把每一个字、情绪、语气都想得一清二楚,然后他可以特别强势地在版权合同上写什么也不许改,贝克特的合同就是这么签的。一般的创作者我觉得排练过程还是特别重要的,就是跟演员去磨,脑子里的声音变成实体,有具体的演员去读,让导演感觉顺溜不顺溜。

N:刚才说到我从文学怎么转到做导演,当时第一部戏可能是觉得我想尝试一下,把它按照我们的舞台想象放到剧场里。后来在那个过程中发现,在翻译时无论怎样去想象,进了剧场和演员一工作仍然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之后我们再做翻译的心态就会不一样了,就会承认现在做的是排练之前的文本。不管我们俩在家怎么分角色朗读,到了排练场和演员一起工作还是要改,那个过程不可或缺。所以那个也改变了我们对翻译的看法,不做推敲就把词给翻译出来了,跟可以捕捉到戏剧本身的光彩的翻译方式真的是差得特别远。所以我们的翻译还是以舞台演出为第一的。

他们翻译了他们……

萨拉・鲁尔 (Sarah Ruhl)

生于1974年,美国当代剧作家,代表作有《隔壁房间》、《死人的手机》、《第二次别离》等,曾获苏珊・布莱克本奖、肯尼迪中心最佳剧作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托尼奖最佳剧作提名,并两度获得普利策最佳剧作奖。作品在全美及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上演,剧本被翻译为俄文、德文、西班牙文、土耳其文等。

马丁・麦克多纳 (Martin McDonagh)

生于1970年,爱尔兰当代剧作家,代表作《枕头人》、《丽南山的美人》等,《枕头人》自2003年开始在伦敦、纽约与世界各地的演出引起了更大的轰动。曾在2004年获得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2005年获得美国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他编剧并导演的《六发子弹的手枪》获第78届奥斯卡真人短片奖,其编剧并导演的长片《杀手没有假期》获当年奥斯卡及金球奖多项提名。

篇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枪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篇5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讲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在自已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已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剪裁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已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甚至对项羽是否是个“沽名钓誉”之人大胆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项羽虽然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但由于他年轻气盛,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与对手斗争中,优柔寡断,少谋轻信,并为‘侠义’之气左右,错失了‘杀刘’良机,为‘垓下自刎’埋下了祸根,而这恰恰表现出他的厚道,同时也是他妇人之仁的再现,他并非有意给自已买一个好名声,只能说明他远非是老谋深算的刘邦的对手罢了。”对此我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

1、将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袅娜”和“羞涩”来描绘荷花的姿态美和神态美。谭本注释“袅娜”为“柔美的样子”,学生对这种美的形态难以深切体会和感悟,因此,笔者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情景来描绘,学生积极响应,热情高涨,纷纷讨论,竟相发言。

学生首先想到了“黛玉葬花”的情景:黛玉一肩荷锄,一手提篮,在落英缤纷的小径上,莲步轻移,衣袂飘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歌声飘渺而悠扬。他们接着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嫦娥吞下仙丹,盈盈欲飞,宽大的衣袖如浪叠潮涌,五彩丝绦似回风舞雪顶,回头眷顾,无限留恋,飘摇升空。

通过这样一番引导和渲染,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对文章语言美和艺术美达到了深层次的把握。

2、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可爱的动物形象生动直观,觉得学生喜爱,将课文中陌生的人物转化为具体的动物形象,确有一举几得之功效。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重点是学习通俗生动的人物对话和细致入微的行为描写。为了表现了触龙高超的智慧和口才,课文用了许多笔墨从侧面描写赵太后这一人物形象来表现和衬托触龙的形象。因此,准确把握赵太后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领悟课文主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后盛气而揖之”这句话生动地再现了赵太后准备接见触龙时的神态,但是因为是文言文,即使经过翻译,学生的理解仍不到位。于是,笔者问学生:“赵太后此时的情态更象哪一种动物呢?”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竟相争论,最后一致认为,赵太后像一只“刺猬”,而且,“是一只剑拔弩张,尖刺直竖,准备迎敌的刺猬”。至此,课堂气氛已经十分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急不可待地往下看。至“太后之色少解”时,学生高兴地说:“刺猬的刺耷拉下来了”。至“太后笑曰”时学生兴奋地说:“刺猬终于解除武装了”。

这节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比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把握赵太后形象的基础上,深刻的体会到了触龙高超的劝谏艺术和超群非凡的才智。

3、用独特的板书设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时,我力求在板书设计上积极探索,出新意,创新招,以期达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通读全文后,笔者让学生通过提取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学生很快做出了如下概括:“心里颇不宁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莲子青如水”“惦着江南了”。

然后我让学生试用一条曲线形象地摹画作者的情感轨迹,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画出了“M”形的情感曲线图。整个板书设计应了“文似看山喜不平”的俗语,文章内在的感情变化如起伏的山峦,翻滚的波浪,跳动的乐曲,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化内在抽象情感轨迹为外在的具体形象,直观可感。学生视之,了然于胸,喜形于色,兴趣弥久不减!

三、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究语言的兴趣。

“数理化”的实用性毋庸赘言,教师们在授课当中时时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就相当在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就是在课下,学生们也会自觉地学习和探索。而语文学科对于字词句章、诗歌赋的深入追究和细腻赏析就多少有些脱离生活实际,从而显得曲高和寡。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信心,进而丧失兴趣。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把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在这方面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篇6

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特点。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史上变化比实词大。例如一词多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前者“之”为代词;后者“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又如 “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为连词。

2. 明确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3. 联系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虚词以实词为骨骼和支撑,是内容表达的传神之处,因此不能肢解词语,要在语境里体会理解。其次,还要明确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卷和各地高考试题题型来看,一般分为: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判别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合型的“选择题”,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中含有的虚词。此外,还有文言断句题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来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实战练习】

1.请写出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则: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②“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则:______________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则:______________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则: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则:______________

⑥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⑦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涉江》)以:______________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以:______________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______________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者。(《寡人之于国也》)以:______________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以:______________

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______________

⑦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以:______________

⑧是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以: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______________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______________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______________

④是故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于:______________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于:______________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于:______________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B.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C.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D.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5.指出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之壮士,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①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C.①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共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D.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齐桓晋文之事》)

6.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B.①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C.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D.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原贾生列传》)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参考答案与解析】

1.①副词,就; ②连词,于是,就 ;③副词,就; ④表转折的连词,却; ⑤连词,于是,就;⑥连词,那么; ⑦副词,就; ⑧判断动词,就是。

2.①表修饰连词,不译; ②连词,来; ③动词,认为 ;④介词,按照 ;⑤连词,因为 ;⑥介词,因为; ⑦介词,凭 ;⑧介词,因为。

3.①介词,被 ;②介词,比; ③介词,对; ④介词,比; ⑤介词,比; ⑥介词,被 ;⑦介词,从; ⑧介词,在。

4.B ①乃,副词,“竟然”;②乃,副词,“于是,就”。(其余A、B、D三项中的“乃”字,全部为判断动词,意为“是”)

篇7

从概念上说,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使”是使动用法的根本标志,而“怎么样”则是由处于谓语位置的活用词表示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二、用法辨识

要辨析使动用法,一是要明确概念,把使动用法表述的意义弄清。二是要看词的语法功能,即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三是要看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定活用;形容词带了宾语,也必定活用。

1.名词的使动用法。如《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秦进入咸阳的就王他”,这样翻译讲不通,只有改变词性才能说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王之”,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这类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因此,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定活用。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呢?当名词在句中作谓语,后面又带上了宾语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果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即对宾语含有“使……怎么样”“让……怎么样”的意思,这个名词的活用就是使动用法。因此,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为“使宾语怎么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触龙说赵太后》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一句,“尊”本来是形容词,也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虽然“尊”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但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说通,用使动用法解释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即“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呢?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它的意义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使动用法在句中的基本特点,把它们归纳为以下格式。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活用词。

三、技法讲解

我们该如何判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确定关系。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怎样确定某个词就是使动用法呢?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一句中是谁“弱”呢?很显然是“秦”,宾语“秦”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弱”是陈述“秦”的,可见“秦”与“弱”实际上构成了主谓关系。因此,我们判断:宾语与谓语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主谓关系,则该谓语就是使动用法。一切的使动用法都是这种关系。

篇8

他叫沙博理,有着美国血统的他,却持着中国公民的身份证。而且,中美建交仅30多年,他与中国的渊源却长达一个甲子。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中国女子。

爱上中文的洋小子

1915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出生的沙博理是在圣约翰法学院完成大学学业的。由于参加过太平洋战争,被美军公费送往耶鲁大学学中文。在耶鲁大学,他认识了很多中国同学,后来熟了,他们就跟沙博理开玩笑说:“你学的那个中文到底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

纽约的华侨虽多,但他们说的都是广东话。所以,沙博理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对中国龙深感兴趣的他,为了更好地学好中文,特别想去中国看看。正好军方发下来500块美金的退伍军费,他就拿去买票了。

1947年的时候还没有客机,只能坐船,买不起大客船的票,沙博理就花了300美金坐上一个小货船,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终于从纽约到了上海。

沙博理在耶鲁大学还有一个演喜剧的中国同学,他们很要好。他的这个名字就是那同学给起的,意思是“博学明理”。来上海时,对方跟他说自己有个朋友,叫凤子,能教他中文。

于是,在一幢破败的五层公寓楼“万岁楼”的顶层,一个三十来岁非常漂亮的女人为沙博理开了门。她穿着一身简单的旗袍,高跟鞋,薄施脂粉。她就是凤子。

在沙博理眼里,凤子不是特别漂亮,但她表情很有神,感情很热烈,让他很喜欢。

最开始,沙博理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她帮助自己学中国话,学得地道一点。凤子也希望他教她学英文。后来,他们就约定一个星期二四六或者一三五,沙博理隔一天到凤子那里,她教他一个小时的中文,他教她一个小时的英文。

凤子本名封子,当时的她是封建时代的叛逆者。复旦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名职业演员和新闻记者。但她和一个年轻的教授离了婚,因为教授期望她做一个家庭主妇,但凤子“绝不当中国的娜拉”。于是,作为中国最早主演《雷雨》、《日出》的演员,在戏剧界享有盛名的她自日本侵华之后,转移到大后方,从事新闻报道。抗战胜利后,她又回上海主持进步杂志《人世间》。1947年,她已经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

慢慢地,随着交往的增多,沙博理感觉到了凤子的特别:在她身上找不到半点东方人“高深莫测”的影子。她活泼,富于表情。高兴时像个孩子似的高声大笑,生气时眼睛里冒出火焰。时间长了,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的爱好。他们一块儿上剧院,看现代中国话剧和古老的中国戏曲。凤子向他解释其中的情节,而且指出它们的思想、主题、习俗、文化背景。沙博理也向她分析她所看到的美国影片和翻译小说的意义。

当时的旧上海,通货膨胀相当厉害,交通主要是黄包车,沙博理在美国从来没有见过。一次,他和凤子坐上这种车后,感觉哪儿都不对劲,于是赶快下来,和车夫一起,一左一右地拉着凤子跑。他不忍心。他的举动弄得车夫目瞪口呆。

最初,沙博理来中国是想进一步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到上海不久,凤子笑他说:“你要学这个,就不应该到上海来,而应该到北平(北京)。”可是,沙博理口袋里的钱已经快没了,怎么办呢?凤子就劝他:“你原来是学律师的,应该赶紧去找一个律师工作。”

采纳了凤子的意见,沙博理果然找到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这样,他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了。慢慢地,他自己开了一个小律师事务所,买了一辆汽车。

更让沙博理吃惊的是,凤子竟然毫不避讳地告诉他,自己是地下党。沙博理很佩服她,尊敬她。因为他认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的高压政策下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很了不起。

经过凤子的介绍,沙博理认识了几位搞地下工作的人。他还以他律师的身份做掩护,使地下党避开了当时特务监视的目光。

因为有了这个外国人的身份,不能够随便来查他的房子。更好的掩护是,沙博理的律师办公室在高楼大厦里,相当讲究,好像很有派头的样子。下班以后,从解放区出来的一些人,跟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人,不时在那儿开会碰头。

爱上中国凤

虽然前景并不明朗,沙博理还是决定向凤子求婚。在他眼里,凤子勇敢、热情、坚强,他钦佩她,并慢慢爱上了她。而他自己,喜欢中国的文化,愿意留在中国。

在凤子看来,沙博理谦虚、有礼,对中国有真正的感情。虽然是老外,出去并没有人围观。没有太迟疑,凤子答应了他。

两个人原本是想低调结婚的,但是文艺界的朋友冯亦代调皮,开玩笑“害”了他们。冯亦代为了50块美金的奖金,把这个消息卖给报纸刊登了。结果朋友们就都来问他们了,要求他们“交代”婚礼具体的时间、地点。

1948年5月16日,两人结婚了。婚后,小两口虽然很恩爱,但怎么也改变不了因不同的国情和社情造成的隔阂,这对中美合璧的夫妇,彼此的感情一次次面对不同国度冲突的考验。

1950年,沙博理与凤子的女儿出生。沙博理为她取名为“亚美”,意思是“亚洲”与“美洲”的结合。另外,沙博理稍稍掩盖了他的得意:他不敢宣称女儿是最漂亮的,而是“亚”美。

可就在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美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凤子热血沸腾,跟一个慰问团一起去了战场。同行的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在美军的空袭中牺牲,凤子也差点丢命,多亏一小个子战士猛地把她推倒在地上,压在她身上保护她。

对美国的仇恨使凤子对沙博理产生了隔膜。从朝鲜回来后,凤子埋头于写文章,作演讲,宣传志愿军的顽强精神,将沙博理冷落一边。

沙博理当然很不快乐,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反美的情绪很高,他心里肯定不是个滋味。可凤子也饱受内心的煎熬,她恨美帝国主义,但她自己的丈夫却又偏偏是个美国人!

两人的感情陷入了危机。

其实,凤子也知道,沙博理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的人,他曾参加过一系列伸张正义的活动。但她就是说服不了自己。无奈中,凤子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上级组织,组织以“美国政府与美国人民是有区别的”慢慢地说服她。沙博理对她的爱也终于使她平息了苦恼,家庭重归平静。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亚美的少年时期,中国与美国关系僵硬。亚美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父亲的身份,还是以某种方式表示了与国家的一致:她一直不肯说英语。

这让沙博理很孤立,也很凄然。他觉得自己似乎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日日以北京二锅头买醉。

直到很多年后,当亚美已是北京某著名医院的医生时,她很后悔当年的执拗,终于开口:“Dear father!(亲爱的爸爸!)”沙博理抱着亚美喜极而泣。

1963年,沙博理做了历史性的抉择,正式申请加入中国籍。在国务院总理的批准下,他如愿以偿,成为中国公民。

恰巧这个时候,沙博理突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焦急的母亲放心不下留在中国的儿子,在丈夫走后的一个月,怎么着也要来中国看看儿子才放心。沙博理对已经七十多岁的母亲长途跋涉来中国很不放心,一再在电话里说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不错。可她就是半信半疑。

1963年的冬天,母亲先取道日本,再转到香港,然后到深圳。沙博理和凤子去深圳接站。

这一天,深圳罗湖桥上,母亲站在那头,沙博理站在这头,两人泪流满面。这个场面他至今都记得。母亲一来,他的朋友们都热情得不得了,请她吃饭,陪她聊天,组织上还安排沙博理带她出去旅行,苏州、杭州都去了。看到儿子在中国生活得确实不错,母亲这才真的放下心来,也就不再坚持要他回美国了。

可是沙博理回美国探亲就不那么容易了。

按照中国的法律,拥有中国护照的沙博理去美国探亲是一点限制都没有的,什么时候去美国都可以。可令他犹豫的是,他害怕自己回不来,更怕从此以后见不到凤子。因为当时美国国内还有些势力在反华,他怕对方找借口说他是中国派来的特务扣住他。

直到有一天,沙博理单位一个同事看报纸,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已经入了美国国籍,并回国来看他老母亲。同事就跟沙博理说,你看人家入了美国国籍的能回来看自己的老母亲,你入了中国国籍的怎么就不能回美国去看你的老母亲?沙博理一想,这话有道理啊。那个时候中美还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政治空气明显好转了。

几经辗转,沙博理和凤子终于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他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中国人”身份访美的人。

爱上中国龙

从美国回来后,沙博理的一个朋友写了一本书叫《新儿女英雄传》。作者说这个语言比较简单,让沙博理试着翻译。正好有一天,有个领导来看凤子,发现沙博理在翻译这个,第二天就通知沙博理去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

此后的几年,可以说是沙博理和凤子最安定幸福的几年。俩人夫唱妇随,形影不离。

《新儿女英雄传》全书译完后,沙博理把翻译的书拿到美国去,被纽约正式出版社所接受,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本书,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那个时候,美国并不愿意将红色中国的出版物引过去。

从那以后,沙博理的翻译劲头儿就一发不可收。最初主要是“革命文学”:《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后来他也翻译“五四”时候的作品。这一兴趣促使他后来进入外文局,成为一名文学翻译家。他翻译了中国作家的许多名著名篇,包括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及其他故事》,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

也正是因为沙博理的特殊性,一些导演请他在电影中客串角色。上世纪60年代,他在电影《停战以后》中扮演了“司徒雷登”式的人物。1976年在电影《长空雄鹰》中,他扮演在朝鲜的美国空军司令。甚至,他还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扮演的美国顾问。

1969年,组织上问他愿不愿意翻译《水浒传》,沙博理当然很高兴了,抱着好几个版本的《水浒传》回家了。

第一次接触长篇古文小说,沙博理有些困惑,这是古代的一个社会,他们穿什么衣服,拿什么兵器,他都一头雾水。

就在沙博理老虎吃天般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凤子把贤内助这个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凤子文言文功底比较好,对中国的文化又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很多问题都可以问她。不仅是词儿,而且人的思想感情,她也能给沙博理解释清楚。

可是,好景不长,这难得的平静生活就被完全打乱了。

接连而来的中国政治运动使沙博理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朋友赵树理被迫害致死,老舍在北京投河自尽,凤子也受到巨大冲击。

这年秋天,身为文艺界骨干的凤子,因为她的上海背景而成了重点打击的对象,被隔离写了10个月的“交代材料”后,又作为严格监管对象被下放到河北农村的“五七干校”劳动。

别人管得都不太严,周六周日还可以回家,但凤子不行。这么一来,差不多8年,他们都很少见面。她回不了家,沙博理想去看她,可同事又都劝他别去,说那些家伙都“左”得一塌糊涂,你一个美国人跑去干校看她,那些人就更要乱说了。沙博理想不通,他胡子翘得老高地跑到造反派那里提出抗议。可是,再抗议又有什么用?红卫兵们几下就把他推了出去,急得他干跺脚也没辙。

无奈,沙博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一边继续翻译他的《水浒传》,一边和女儿相依为命。

一百回的《水浒传》,由沙博理译成了既信且达又雅的英文。这本译著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与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旧译本相比,沙博理的译本赢得了很多赞誉。

有意思的是,因为《水浒传》的英文翻译是很光荣的,各当权派都愿意往自己脸上贴金,都说是在自己领导下翻译的《水浒传》,所以他们都没有批斗沙博理。因此,沙博理笑谈“是宋江救了我”。

因为沙博理没有挨斗,老婆在干校他都不去看,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圈内人对他略有微词。也许,和时代的动荡不安交织在一起的各类情感复杂得难以言明,只有等到风平浪静之后,才能淡泊回首。

1995年12月23日,沙博理所在的工作单位外文出版局为庆祝他80岁生日举行了午餐会,他特别赞颂了他的亲密爱人。“我最感谢的那个人,”他说,“凤子在我的文学翻译中,在我的写作中,在我的国际活动中,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她使我加深了对中国人民的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我深深地感激她。”

这一天,沙博理在床头柜里发现了妻子写于1993年10月的作品《迎接金婚――八十自述》。在文章中,她说:“我们爱过,怨过,只有今天似乎才有所相知,才相互了解彼此的为人、脾性、喜怒哀乐。漫长的岁月,战争、‘运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人的性情有时几乎被扭曲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才发现彼此的长处和弱点。……相依相伴几十年,风风雨雨过来了,互望两鬓白发,喜悦的笑容爬上了满脸的皱纹。”

1996年,凤子病逝于北京。熟悉她的人从各地发来电报表示吊唁,人们盛赞她对中国抱有的信心,对不公正现象的仗义执言,对他人的关心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沙博理深深感慨,凤子不只是他的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他之间的一条不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

此后,沙博理更加勤奋写书、译书。《我选择了中国》这部自传,向国际人士介绍了一个沙博理眼中的崭新而真实的中国。然后,在他90多岁的时候,他把中国的一位世纪伟人推向了世界――受邓小平女儿邓榕的委托,把《我的父亲邓小平》翻译成英文。

篇9

内容摘要:本文从旅游景点翻译目的出发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归纳景点名称的特点和功能,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以及为达到这一标准在景观名称翻译中所实践的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最后考察景观名称翻译中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观 景点名称 标准 模糊对等 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的翻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浩如烟海的旅游景点汉译中,最先跃入西方游客眼帘的就是景点名称的汉译英。旅游景点的英译名犹如人名,好的译文可以瞬间抓住游客眼球,打动游客心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中西方语言文化及审美的差异的存在,译文质量良莠不齐。旅游景点名称的误译、乱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景点翻译的整体质量,妨碍了旅游文化的传播,破坏了西方游客的审美感受,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异域文化的目的也受到了影响。本文拟从旅游翻译的文化观着手,阐述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和模糊对等原则。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

旅游与文化。高速发达的现代交通与通讯、日趋繁荣的现代商品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旅游已经不仅仅是“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了现代旅游的主要内涵。因此,旅游不仅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进,2001)。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名山大川,创作出许多名篇佳作,从中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艺术家的情怀。旅游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现代人喜欢旅游,不仅是他们想摆脱高度社会化的生活和紧张的工作环境,还因为他们想通过旅游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和异域文化。旅游景点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文化的标记,都与某一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有关,让游客们在旅游中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有的景观还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情况,如兵马俑、焚书坑、赵武灵王丛台、万里长城、武侯祠、十三陵、故宫等;有的景观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文殊院、乌尤寺、三清宫、长春观、归云寺、白马寺、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有的景观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关,如白龙洞、虎跑泉、舍身崖、洗象池等;有的景观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镌刻着他们的诗联、字画,如东坡载酒处、唤鱼池、文赤壁、杜甫草堂、吟诗楼、岳阳楼等;有些景观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如“乌尤寺”既是佛教文化景观,又与民间传说有关。所以说,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景观游览可以丰富游客的文化知识,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

旅游翻译的文化观。旅游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启示是:翻译离不开文化语境,这也是翻译文化观的一个体现。翻译的文化观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以苏珊•巴思内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诚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不存在,而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必然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影响。奈达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习俗的全部”,而信仰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的,语言又是记载习俗的重要工具。从前面的景点名称可以看到,许多景点名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反映。

旅游翻译的审美观。旅游翻译的审美观体现了翻译的文化观,因为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沉淀于一个民族的心理深层,从而形成最高层次的具有最强烈的文化色彩的认知语境。许多景点名称具有美学特征,承载着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唤起游客美好的联想或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因为语言文化不同,汉语景观名称中的模糊语在英译时要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考虑汉语模糊语所创造的形象、喻义和修辞色彩,还要尽可能体现译语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接受心理和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最深层的文化交流(包惠南,2003)。

模糊对等的翻译原则

首先,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方梦之,2004)。持有翻译文化观的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理论上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即“翻译的各种策略以服务于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前提,兼顾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陈福康,2000)。景观名称中存在大量的语言模糊现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景观英译名应最大限度再现原名的文化内容,同时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有:“照道家的返自然和宇宙之能生存全恃“阴阳”二气交融的说法,露水实在是天地在夜间和融后的精灵。”(With Taoist insistence upon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its conception that the universe is kept alive by the interplay of “the male and female forces”,the dew actually stands for 'jice of heaven and earth' when the “two principles” are unified at night.)林语堂没有将中国道教术语“阴阳”译为“yin”和“ yang”,而是译为“male and famale forces”和“two principles”(神),因为音译的“yin”和“yang”对于一般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林语堂的译文照顾了西方读者的认知语境,且 “principles”是基督教中的神,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归化可以迁就译文读者,但却改变了原文中的中国宗教文化色彩,但从林语堂对译文的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到“忠实、通顺和美”原则的实际运用,即在“忠实”和“审美(心理)”之间求得平衡。

其次,面对汉语景点名称中大量的模糊语言,译者在理解原文和表达时采用模糊思维方式即联想。译者通过联想,即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抓住原文中那些具体、鲜明和生动可感的形象展开语义联想产生联想意义,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模糊词语的适用范围,即从有限的、简洁的、令人遐想的语言中产生出一个无限的、丰富而复杂的世界(黎千驹,2006)。此外,不同的译者可能由于职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

最后,译者通过模糊思维之后来表达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传播中华文化。译者把自己从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用译语写出来,在表达过程中译者需要经常想着读者,考虑如何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不意味着表达正确,在表达上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刘在良,1999)。对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是表达语言模糊性的一种体现。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展开联想,有些联想不一定提供现成的译法,但可以引起其它联想,间接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或可激发想象和思考(方梦之,2004)。

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为达到动态对等,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然而,译文是否能达到动态对等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上所说的原文本身的可读性、不同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与表达策略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说,动态对等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只能是接近对等或模糊对等。

模糊对等原则的运用

景点通常分为自然景观景点和人文景观景点,两类景点均由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景点名称中标识某一特定景观的独特名称,它通常用表示方位、动植物、颜色、物产、建筑物、地貌、宗教术语、或以人名、事物形状命名,如清西陵、清东陵、紫竹林、皇帝陵、三峡、娲皇宫、杜甫草堂等;通名则是标识景观类别的名称,如标识自然景观的江、河、湖、海洋、岛、港、湾、山、岭、峰、峡、坝、林等,标识人文景观的亭、阁、楼、宫、殿、廊、庙、塔、府、陵等。对景点名称翻译常用的策略是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注释等,本文仅就其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进行分析,探讨这三种翻译策略对“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及模糊对等原则的体现。

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音译是在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语义空白,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时采取的方法,如:Emeishan, Daduhe,Qingchengshan,Baoguosi.或Emei Mountain,Qingcheng Mountain 和Baoguo Monastry.这些译名对西方游客来说,文化信息含量太少,无法满足他们文化旅游的需要,但音译可以保持原名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增加西方游客的新奇感。采用音译的专名多是人名或已失去原来的文化内涵的地名,如郑成功纪念馆(Zhengchenggong Museum)、杜甫草堂(Dufu Thatched Cottage)、薛涛井(Xuetao Well)、海师堂(Haishi Hall)、燕尾山(Yanwei Hill)、鼓浪石(Gulang Stone)、九日山(Jiuri Hill)、南山寺(Nanshan Temple)、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等。采用音译或音译专名、意译通名的翻译策略,是“忠实”原则的体现,原景点名的方位标识作用体现在译文里,人名翻译名从主人。由于文化差异,“杜甫草堂”在西方读者认知中产生的语言模糊乃至意境模糊,翻译时采用模糊对等,音译为“Dufu”;燕尾山、鼓浪石、九日山就中国读者而言是模糊语言,不会有人认为某地真有九日,也没有人关心燕尾山是否因山似燕尾而得名,故音译体现了“模糊对模糊”的翻译原则。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的原名中的专名同时音译和意译,读起来上口,体现了翻译“通顺”的原则。

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名简短的语言形式,同时保留原名的深刻的内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慈光阁(the Mercy Light Templ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龙潭水库(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等。采用直译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胧的、美的意境,可以激发译文读者的想象力,不同背景的读者产生的联想不尽相同,但直译却可以达到再现原名的审美效果,尊重译文读者的审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译“美”的原则的体现,也体现了模糊对等原则。

意译。意译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内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语言形式,如天坛(the Altar to the Gods of the Soil and Grain)、养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颐和园(Summer Palace)、金銮殿(Throne Hall)、瑶池(Lake of Immortals)、锦绣谷(Valley of Splendor)、万年寺(Longlife Temple)等。意译的结果是精确对模糊,原名语言是模糊的,译文精确。意译多是由原名的非本义词引起,如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万年寺”,是古代的一个官员为母亲做寿,希望母亲长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庙,“万年”是比喻,同样,“金銮”也是比喻,译名明确了原名的文化信息,体现了翻译“忠实的原则”。

总之,景点名称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使景点名称翻译的操控更具灵活性,可以充分体现“忠实、通顺和美”标准。这一原则的运用为实现旅游翻译目的即传播华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模糊对等原则也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审美和认知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Oxford:OUP.1994

2.Zadeh,L.A. Fuzzy Se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ognitive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Accademic Press, 1965

3.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3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崔进.旅游文化纵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6.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7.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8.林语堂. 越裔汉译.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2011~2015年 文化语言学 综述

一、综述

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罗常培所著《语言与文化》一书是文化语言学的先导;80年代,陈建民开设“文化语言学”的课程以及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首次使用“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标志着文化语言学的正式提出;90年代,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和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形成。从此之后,出现了“文化语言学中国潮”,文化语言学得到了持续广泛的发展。

二、总论

文化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理论建设意识,即对其对象、任务、性质以及方法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但在近五年间,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多,笔者查到的资料仅有《文化语言学初探》(《时代文学》,2014)、《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11)、《从符号的角度看文化语言学》(《商业文化》,2015)等,这些论文所论述的要点大多在之前学者论述的观点范围之内。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已经先后建立了众多较为完整的体系,现如今再想有所创新有一定的困难;第二,构建一套完整的关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但五年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所以不足以有所创新。

由于文化语言学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其理论建设已经非常之多,所以近几年学者们开始对文化语言学进行总结性的认识。游汝杰、周振鹤的《耦耕集(文化语言学存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一书为论文集,这一系列文章的结集出版进一步梳理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完整地呈现出文化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邱智晶、任雪莲、窦晶主编的《回顾与展望:语言与文化问题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2)以及赵明发表的《近十年文化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反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一文回顾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旨在促进文化语言学的发展。

由于之前已有不少对中国文化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所以这五年中许多学者将视角转向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外语言,致力于建立其中一种语言的文化语言学体系,如王健宜的《文化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主要研究日语,金荣晃的《文化语言学》(民族出版社,2013)主要研究朝鲜语等。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在之前就已经提到很多,但在这五年中不断得到更新。随着国外对比分析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一方法几乎涉及了文化语言学的各个具体领域,比如《法语时态与汉语时态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语文建设》,201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男女性别语言差异研究》(《语言文化》,2015)等。除了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外,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也逐渐显露了出来,比如和民俗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结合,如《“真实的力量,民间的智慧”――方言节目的文化语言学思考》(《新闻知识》,2011)等。

三、分论

在近五年中,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在原有领域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下文分为8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词汇与词义

词汇与词义研究历来是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同以往该方面的研究相比,本时期的研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学者们研究关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对词语文化意义的探求,开始关注词语的文化意义对词汇系统的影响,比如《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盂兰盆”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小清新”》(《时代文学》,2012)等;其次,S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到一些新词与借词,例如赵惠霞、周憬编著的《语言与文化阐释》(西安出版社,2011)一书中将当代新词语产生的基本途径作为研究的对象之一;最后,这一时期对成语的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文学作品、其他语言、动物等各种类型的成语,比如《分析来源于文学作品的俄语成语》(《北方文学旬刊》,2013)、《汉泰动物成语对比分析及其文化差异》(李智文,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等。

(二)专名

对专名的研究,伴随着文化语言学发展的整个历程。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将专名划分为人名、地名、店名和数字。这一时期对地名的研究尤为丰富,涉及各个地方,既有大城市,也有小乡村,如海南州藏语文工作委员会主持编纂的《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山东省临沂村名的语言文化研究》(颜廷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等;涉及人名的研究有《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族姓名》(《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涉及数字的有《“二”字文化语言学考辩》(《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专名研究:研究电视节目名称的《电视栏目名称的文化语言学分析》(梁艳,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研究粉丝团名称的《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分析粉丝团名称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时代文学》,2014),研究音乐专辑名称的《音乐专辑命名特点的文化语言学透视》(《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研究饮食名称的《蒙古族传统饮食名称文化语言学研究》(图拉,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等。

(三)语法

这一时期的关于语法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资料并不多见,仅有《语法差异文化阐释》(《南方论丛》,2011)、《现代汉语对称结构的深度研究》(刘晓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和《法语时态与汉语时态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语文建设》,2014),这几篇文章都遵从了申小龙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从文化语言学研究语法的具体观点,从一个具体的语法角度将汉语语法研究同汉人的思维和文化心理特点联系起来,主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

(四)文字

汉字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记载汉语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学界对文字与文化的结合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著作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它是山东省宣传文化专项基金项目,历时5年打造,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在中国文化地方性视界和世界性视界融通的过程中,该丛书重新确认了汉字在文化承担和文化融通中的功用和前景。丛书中包括申小龙著的《汉字思维》和《中国网络言说的新语文》、孟华著的《汉字主导的文化符号谱系》等。除了丛书,还有王宝珍的《汉字与中国文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李运富的《汉字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等。这些著作都科学地构建了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日后的汉字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汉字文化的论文,但总体上看,研究成果相当零散而不成系统。

(五)交际用语

在交际用语方面,称谓语仍旧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已有很多著作对一类的称谓语进行了系统论述,比如王琪的《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中华书局,2011)。关于称谓语的文章非常多,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倾向性,即2倾向于跨语言的称谓语的文化对比以及称谓语在不同语言中翻译的文化差异,比如《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中日称谓语对照研究》(李玲,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等。

除了称谓语之外,在问候语、双关语、禁忌语、委婉语、惯用语、谚语、俗语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大学生微信问候语的文化语言学解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合肥谚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初探》(《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等。

在交际用语中,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新出现的诸如对网络语和广告语的研究,比如《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泰广告语对比研究》(《中国报业》,2011)、《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任莎莎,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等。

(六)语言接触与融合

语言接触与融合,顾名思义,就是文化语言学跳出汉语的圈子,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比如修刚主编的《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分别从日语、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和阿拉伯语等语言层面,对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外来词进行了整体梳理。不过通过对近五年的资料进行梳理,本文发现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翻译方面。

在翻译方面,许多专著从总体上把握文化与翻译。比如李珊、莫兴伟著的《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致力于研究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文化以及两种语言间翻译的影响。类似的还有杨怀恩著的《文化与翻译》(新华出版社,2012)、杨蔚君著的《翻译的文化回归》(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等。研究翻译方面的论文则主要是论述一个具体的角度,比如《文化语言学视点的汉语词汇日译文化信息缺失解读――以井波律子日译本为文本》(《凯里学院学报》,2011)、《多角度探讨古诗英译的策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等。

(七)方言与民俗

从游汝杰、周振鹤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开始,学界对于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由邢福义主编的《方言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该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内容纲领性地分为总论和分论,论及了方言与语言、文字、艺术、民俗等各方面的关系。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研究某一地区的方言与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方言与文化丛书”,该丛书涉及多个地域,比如汪大昌著的《北京方言与文化》(2015)、王世凯及杨立英著的《东北方言与文化》等。

由于文化语言学跨学科性的特点日益突出,而民俗学又是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所以对民俗与文化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编写的《民俗文化综论》(长春出版社,2014),全书共分八卷,内容既包含理论,也有具体民俗与文化。除此之外,同方言一样,这一时期对该方面的研究也集中于地域民俗或某一种民俗,例如李春雨主编的《藏羌文化与民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俗语义对比研究》(闹尔吉,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等。

(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实质上是汉语文化语言学在汉语二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该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不被重视到被注意、从被热烈关注到趋于平稳的过程。随着国家与学界对二语教学的不断提倡,该领域发展到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文化语言学的热点及重点。

该领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文化教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根本原则的探讨,比如王鸣主编的《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姜萍编著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等;其次是对文化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比如《英语为母语的中高级留学生汉语熟语的学习现状及相应教学法》(陈滢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再有就是对文化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认识,如赵明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误区和目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一文中评述了国内外对第二文化教学目标的研究现状,认为第二文化教学的目标不应该过于宽泛,而应该在梳理文化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此外,在唐智芳编著的《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和覃俏丽发表的《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语文建设》,2015)中都提到了作者的一些新认识。除了以上三个主要方面,还包括诸如对课程教材、大纲、课程中的文化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但都不成系统,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结语

总之,近五年间,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在原有研究领域上不断扩展与深入,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很少涉及的修辞、翻译、语言对比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近五年来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文化语言学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从该学科内部来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研究相对深入,但对另外几个领域基本理论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对他们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化。即使所谓的“研究得比较多”的方面也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从学科外部来看,与其他语言学分支相比,文化语言学学科研究开展得较晚、成果仍不够丰富。第二,研究的深度不够。在总论中也提到过,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理论建设热潮,近几年关于文化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较少,这说明文化语言学的学科理论在这几年没有创新,所以如何构建文化语言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是首要的问题。第三,在一些研究方法上存在问题。一些论文虽然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但没有充足的语料来支撑其所得出的结论。另外,目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定量分析很少,没有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近五年来的文化语言学研究并没有像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言学中国潮”那样发展迅猛,但在某一具体领域也有所拓展,研究方法也有所更新,更加注重对比与应用研究。文化语言学若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首先,要加大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建设,只有充足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够支撑文化语言学各具体方面的正确发展;其次,在学界应形成文化语言学风向标的作用,大家率先在研究较少的领域找到突破口,进而促进文化语言学的平衡发展;最后,更好地完成在研究方法上的更新换代,虽然近几年对对比研究方法的运用很频繁,但对比研究的层面亟待拓展,对比研究的视野也需扩大。同时应重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综合运用,提升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高度。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冬雪.文化语言学初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