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赤壁市水利建设集团怎么样 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4-07-16 06:15: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引言 1

第一篇总论 2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2

第二节 发展环境 10

第二章 发展思路 14

第一节指导思想 14

第二节基本原则 14

第三节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 城市定位与建设目标 19

第一节城市定位 19

第二节建设目标 19

第四章 “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22

第一节 一主引领 22

第二节 两带驱动 23

第三节 三区支撑 24

第二篇 冲刺全国百强县 26

第五章 推进“工业强市” 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9

第一节 壮大支柱产业 29

第二节培育新兴产业 34

第三节 加强园区及主体支撑 37

第四节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 40

第六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 43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3

第二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45

第三节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47

第四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8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 50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专业化发展 50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 53

第八章 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57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布局 57

第二节 大力提升旅游能级 60

第九章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64

第一节培育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链 64

第二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67

第三节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69

第四节 建设乡村振兴“三区” 72

第三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76

第十章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长江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78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78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80

第三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83

第四节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85

第五节 建设“四宜”美丽乡村 86

第六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88

第十一章 繁荣传承优秀文化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93

第一节 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93

第二节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5

第三节 加快新型文化产业发展 98

第十二章 推进治理现代化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101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01

第二节 提升依法治市能力 101

第三节 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102

第四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 103

第四篇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 106

第十三章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108

第一节 全面提升市区功能 108

第二节 完善集镇功能 109

第三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11

第十四章 实施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14

第一节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114

第二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18

第三节 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121

第四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123

第十五章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127

第一节 加快教育现代化 127

第二节 打造公共卫生体系“湖北样板” 130

第三节 推进“健康赤壁”建设 131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32

第五节提高就业质量 135

第十六章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36

第一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36

第二节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38

第三节 持续提高农民收入 139

第十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141

第一节打造高质量发展优质营商环境 141

第二节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42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144

第四节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效能 147

第五篇 规划实施保障 150

第十八章 加强组织保障 150

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 150

第二节实行“集团化作战” 150

第三节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151

第十九章 规划实施机制保障 152

第一节 坚持科学推进 152

第二节 完善考核机制 152

第三节 加强评估应用 153

第四节加大宣传力度 153

第五节完善社会监督 153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赤壁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现赤壁疫后重振、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赤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赤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各地和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计划及制定各类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赤壁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赤壁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1356”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战略为引领,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迎难而上,逆势奋进,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赤壁市坚持发展为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多项经济指标降幅明显,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因素逐步累积。综合实力提档升级,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3.39亿元,比2019年同比下降4.6%,“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8%。在全面实施“营改增”、深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的情况下,2020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2.71亿元,比2019年同比下降25%,比2015年下降4.9%。20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5.34亿元,比2019年同比下降9.2%,“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3%。2016-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4.2%,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1.6%,比2019年同比下降33.5%,“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在10%左右。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25亿元,比2019年下降14.7%,“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外贸出口逆势上扬,全年进出口总额25.59亿元,比2019年同比增长13.9%。入列全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荣获中国中部县域经济百强、湖北省质量强省示范市。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赤壁市坚持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兴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纺织服装、青砖茶和应急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产业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2020年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11.93:41.85:46.22。现代农业特色凸显。青砖茶、猕猴桃、小龙虾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赤壁青砖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荣获中国优秀茶事,荣获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中国茶业百强县,获批赤壁青砖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2019年中国•猕猴桃产业峰会在赤壁举行,长江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落户;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25万亩,赤壁大米首次获得有机认证。茶庵岭镇“羊楼洞砖茶”、官塘驿镇“有机猕猴桃”获批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2020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80.39亿元。工业经济稳中竞进。深入实施工业崛起“五大工程”1,“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有序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1.43亿元,同比上年降低19.8%,比2015年下降9.2%。2020年工业增值税完成5.57亿元,比2019年同比下降14.4%,“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0%。“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5家,其中税收过亿企业2家,过千万企业9家。新兴产业做实做强。以维达力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国应急为龙头的应急产业快速发展。以现代应急产业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成功获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华舟应急入列“中字头”国家队。2020年应急装备产业总产值65.04亿元;以电力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电力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实现总产值46亿元、48.5亿元;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下降。服务业发展欣欣向荣。旅游业蓬勃发展,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三国赤壁古战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青砖茶博物馆成功开馆,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开园,羊楼洞列入万里茶道申遗名录,成为全国八个茶乡旅游深度合作地区之一,被评为2019中国人气小镇。2016-2019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099.8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59亿元、旅游总收入229.52亿元。预计2020年全市旅游市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01.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1亿元、可实现旅游总收入49.3亿元左右。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赤壁(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园开工。到2020年电商产业园签约企业8621家,年交易额达20亿元。城乡市场流通骨干网络不断完善,赤壁城乡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被交通部作为十大模式之首向全国推广。

  三、三大攻坚战稳扎稳打,重点领域初战告捷

“十三五”期间,赤壁市坚持攻坚克难,三大攻坚战不断深入,重点领域取得关键性进展。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全面实现23个贫困村出列和9670户34256名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重大风险管控有力。新发非法集资案件、存量案件总量同比下降50%。全市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02%,低于全省和咸宁市平均水平,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排查出31类60个社会风险点,化解37个,有效稳控23个;排查矛盾纠纷2735起,化解2690起,化解率达到98%。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稳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持续深化,实行“三禁三治”,治理“三非三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3%,8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水质达标率90%,陆水河陆溪口水站获评全国首批“最美水站”。完成134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173个河湖库划界登记和18处河湖确权登记,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工作在咸宁市率先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四、民生短板持续补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赤壁市坚持共建共享,民生支出增长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4%,民生短板逐步补齐。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8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7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1.39倍、1.35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5%、7.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社会保障殷实有效。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医保参保率97%,医保综合保险报销比例达58.4%,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医疗保障经办三级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9.25万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13万人次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29亿元,城、乡平均月低保标准分别上调为640元和525元。全市生活不能自理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2%。适度普惠的养老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65%。涵盖全区域的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高效开展,是全省最早实现“双清零”的县市之一。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2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设施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182个行政村(社区)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入推进,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建引领一网五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法治赤壁”建设全面推开,获评湖北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建成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2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人民调解体系建设走在省市前列,法治政府、法治乡村、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平安赤壁“十大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车埠派出所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双拥”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残联、工商联、老龄办等群团组织工作有声有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十三五”期间,赤壁市坚持改革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纵深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减轻企业负担2.94亿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业投资项目“承诺办理、先建后验”、企业网上登记、“最多跑一次”登记、企业开办“511”工作法全面实施。“十三五”期间累计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40163户。成功设立5亿元的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创新成效更加凸显,“十三五”期间赤壁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加速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合作和技术应用转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省首批14个创新型县市创建单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工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家。创新动能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14%,比2015年增加6.11个百分点。湖北省县(市、区)首个技术交易大市场(赤壁)落户建设。赤壁电商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升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赤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蓬勃,帅力化工、嘉一高科、赵李桥茶业被评选为咸宁市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湖北康华智慧物流“电商星创天地”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创新聚集区“电商孵化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咸宁市首家。开放合作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累计招商引资项目733个,协议引资1612.193亿元。积极开展节地评价,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十三五”期间经报批共新增建设用地1040.16公顷,通过招拍挂、协议出让和划拨方式供地899.45公顷,供地率达到86.47%。

  六、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推进,成为全国120个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之一。城镇功能不断完善。107国道赤壁段和三国大道等交通要道全线提档升级,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进展顺利,城区停车场、集贸市场加快布局。完成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生命安防工程,保证建制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达率达到100%。“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有序推进,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一体化工作,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城市公共供水、节水、污水处理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13个垃圾中转站,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试运营,新店、黄盖湖、茶庵岭3个乡镇“千吨万人”规模水厂加快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开展“厕所革命”,城区实现公厕全覆盖,农村厕所实现无害化全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持续开展“美丽乡村”项目试点建设,重点实施“五线全覆盖”,五条主干道沿线2已建成8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深化“绿满赤壁”行动,造林绿化15.95万亩,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39个,成功创建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7个省级生态村。森林覆盖率达到51.73%。完成全部黑臭水体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26.11万亩。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色发展指标综合排名跃居全省二类县(市)第3位。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赤壁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

一、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随着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突破及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十四五”时期湖北省持续拓展壮大“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有利于赤壁市发挥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势,聚焦应急、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加快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补链、强链、稳链,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筑经济发展“四梁八柱”,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牢坚实基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转变为全方位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绿色发展新阶段,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赤壁市位于京广澳高速南北大动脉、长江经济带东西大动脉的交汇点,拥有通达区位交通优势、丰富资源环境优势、良好产业发展基础,有助于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及周边地区形成双向辐射效应,赤壁应紧抓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造国内大市场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调动各方资源力量,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深挖国内旅游市场潜力,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凝聚区域经济发展强大动力。

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计划带来政策红利。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一揽子专项支持政策,为湖北疫后重振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赤壁市在基础设施补短板、新基建、产业振兴、项目落地等方面带来了重大政策机遇。“十四五”期间,赤壁市应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一般债券、地方专项债券、国债以及新增转移支付等,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多重发展战略叠加带来开放发展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关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国(湖北)自贸区建设多重发展战略在湖北叠加,为赤壁参与全球新一轮的竞争合作、开展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机遇。赤壁市应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深入对接国家、湖北省、咸宁市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大力推进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拓宽医疗、育幼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对外开放新领域,加强对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激发“走出去”的活力和动力,为赤壁发展枢纽型经济创造条件。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断抬头,全球地缘政治秩序更趋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利于赤壁“引进来”“走出去”,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

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有效投资增长乏力;从赤壁市发展进程来看,经济稳定运行基础不够牢固,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多。

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转变,使得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给赤壁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四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资源能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约束进一步突显。随着赤壁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如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赤壁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区域发展积累的综合优势和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发展基础依然坚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赤壁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高远的目标、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找准发展战略定位,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赤壁经济社会发展竞进提质、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发展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对接省、市区域发展布局,认真落实“三百战略”,推进实施“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关键领域优先发展、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和长远发展能力建设,努力把赤壁打造成为京珠两圈—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全方位推动赤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成支点”作出赤壁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发挥各级党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十四五”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高效能治理。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完善与现代化治理体系要求相一致的治理方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治理效能。

第三节发展目标

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考虑到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冲刺9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力争到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2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15%。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性商贸流通网络重要节点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改革开放赢得新优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外向型经济突破性发展,对外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2%。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诚信守法、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旅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立市”战略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赤壁片区提档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全省样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维护,基层治理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表1 赤壁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43.39

800

12.5

预期性

2

三次产业比例

%

11.93:41.85:46.22

7:51:42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4.5

40

22.5

预期性

4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3.77

410

21.67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15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5.25

270

13.2

预期性

7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1.7

预期性

8

进出口总额

亿元

25.59

45

12

预期性

9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1.61

65以上

[4]

预期性

创新能力

1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1.28

2.4

[1.12]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75

2.7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4

18

[4]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预期性

14

城镇调查失业率

%

2.8

95

[>7.5]

约束性

2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3

86以上

[>3]

约束性

24

森林覆盖率

%

51.73

52.48

[0.9]

约束性

25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390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26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

59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27

万元GDP地耗下降率

%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8

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亿斤

5.56

5.92

1.3

约束性

29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第三章 城市定位与建设目标

第一节城市定位

京珠两圈—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赤壁地处“微三角”(嘉鱼、平江、岳阳)、“小三角”(咸宁、岳阳、九江)、“大三角”(湖北、湖南、江西)的中心,也是贯通京津冀、珠三角经济圈南北陆路和长江经济带中连接成渝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东西水路的重要交汇点,具备良好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十四五”期间要充分发挥赤壁“承东启西、北上南下”的交通便利条件,积极融入湖北全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城市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着力构建集铁路、公路、港口、空运于一体的智能高效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强的商贸市场服务体系,增强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功能,加快构建全社会诚信体系和诚信成果应用体系,积极营造支撑赤壁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打造“诚信赤壁·未来之城”城市品牌,促使赤壁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引擎,努力把赤壁建设成为京珠两圈—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第二节建设目标

冲刺全国百强县。抢抓全省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机遇,围绕冲刺全国百强县总体发展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赤壁青砖茶、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持续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走集约集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对标对表,按照“重抓城区,城乡联动,打造亮点,全面推进”思路,不断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向上向善文明风尚,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依法治市能力,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城乡规划管理,不断净化市容市貌,打造诚信守法市场环境,统筹做好公共安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社会矛盾化解等工作,促进社会平安稳定,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按计划、分步骤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和创建水平,持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擦亮城市形象。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全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大众创业和高质量就业,精准施策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着重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障土地等生产要素稳定性,完善收入的三次分配,分阶段、分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担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县域样板”。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强度推进、高效率实现,着力建设富裕赤壁、智慧赤壁、诚信赤壁、文明赤壁、绿色赤壁,打造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实力富强、城市功能完善、环境生态优美、服务智慧便捷、社会诚信智治、人民共同富裕的“未来之城”。

第四章 “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精准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省、市区域发展布局,着力实施“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拉开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大框架,加快构建全市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图4-1 赤壁市“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第一节 一主引领

将主城区作为引领城市全域发展的核心,做大做强做优主城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主城区包括3街(赤马港街道、蒲圻街道、陆水湖街道)2镇(中伙铺镇、车埠镇)2区(赤壁高新区、蒲纺工业园区)。到十四五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经济总量650亿元以上。

拉开主城区城市空间框架,谋划构筑公铁水空全面协同的多式联运交通体系,东北向对接咸宁、武汉,西北向沿陆水河对接湖南岳阳,快速抢抓小区域、大空间范围内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契机。强化主城区3街2镇2区功能定位,彰显城市历史文化,提高城市品质口碑,打造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城市,快速破解因长期带状发展导致的城市效率低下问题。在主城区着力发展头部经济、服务经济,全面提升主城区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功能,增强对高端要素、优质产业的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推动主城区发展由单纯的规模扩张向体量增大和内涵提升兼顾转变,打造功能聚合型产城融合区,辐射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两带驱动

瞄准“京珠两圈-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定位,对内推动“京珠-107”经济带和“陆水河-长江”经济带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支撑起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的经纬线,对外链接京津冀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打通要素交流渠道,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的流入和集聚。

“京珠-107”经济带:加快实施107国道拓宽改造和城区段外迁工程,协同建设、升级镇域连接通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构筑“京珠-107”城镇发展轴,引导官塘驿、中伙铺、城南、茶庵岭、新店镇、赵李桥等区域组团式发展。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支持官塘驿镇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中伙铺镇建设城郊新镇,连点成片打造城南低碳综合示范区,茶庵岭镇建设汤茶养生小镇,新店镇打造茶旅文化古镇,赵李桥镇打造“一带一路”青砖茶小镇,推动特色产业集聚、特色小镇升级,实现产业互补互促。

“陆水河-长江”经济带:以“陆水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赤壁落地落实,支撑赤壁创建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规划建设“陆水河-长江”经济带快速通道,建设沿陆水河大道、陆水节堤枢纽至河口段航道工程等项目,形成长江联结陆水湖高效交通线路。支持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项目创建塑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赤壁镇建设三国文化集聚度假区和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柳山湖镇打造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强镇,蒲圻街道办事处特色产业园向车埠镇工业园区转移,陆水湖自然风光旅游区创建陆水湖风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长江、陆水生态廊道建设,推动市域生态保护共保联治,统筹生态空间协同保护。

第三节 三区支撑

坚持多点发力、点面支撑、块状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开发区三大片区,形成赤壁市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包括赤壁镇、柳山湖镇、黄盖湖镇、余家桥乡。采用“政府+企业”共建模式,加快高端产业、现代农业、文化康养、智慧能源等现代产业入驻,布局绿色食品产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四大产业园”,将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成乡村振兴全国样板。

乡村振兴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包括赵李桥镇、茶庵岭镇、新店镇。着力打造羊楼洞·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加快赵李桥砖茶小镇建设,打造汤茶旅游核心区,辐射带动峒乡茶谷、乾泰恒茶业、大德和茶庄、新店明清石板街、万亩花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峡山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汤茶文化旅游圈。

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开发区:包括官塘驿镇、神山镇。以开发区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建设优质猕猴桃基地、池塘养虾示范区。打造黄龙文旅特色小镇,推进环西凉湖生态旅游区及环神山湖水上运动基地建设,形成以“莲、果、蔬、竹、渔、湖”为名片的乡村度假休闲体验区。

第二篇 冲刺全国百强县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积极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向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学理念、找后十名追差距,在经济总量、有效投资、内需潜力、生态环保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力争5年内进入全国百强行列。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性工程,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改革发展、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交通物流、数字经济、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工作专班,统筹协调重点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坚持重大项目牵引,实行挂图式集团化作战,建立责任清单化、评估动态化、考核绩效化常态推进机制。制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和具体考核办法,细化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表2 赤壁市冲刺全国百强县发展目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责任单位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1

经济实力

经济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市发改局

443.39

800

2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市科信局

153.77

410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市商务局

145.25

270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市财政局

14.5

40

5

进出口总额(亿元)

市商务局

25.59

45

6

发展水平

人均GDP(万元)

市发改局

9.43

17

7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市科信局

市住建局

41.85

51

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市财政局

3.27

5

9

增长潜力

投资强度

近三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市发改局

207.47

400

10

近三年平均工业投资额(亿元)

市发改局

124.58

240

11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市人行

228.27

480

12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市人行

282.68

570

13

创新活力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市科信局

1.28

2.4

14

新增专利授权量(件)

市市场监管局

456

1000

15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市科信局

56

90

16

富裕程度

收入水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市发改局

2.64

5.54

1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市发改局

54.63

65

18

人均存款余额(万元)

市人行

6

11.5

19

消费能力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万元)

市商务局

3.09

5.74

2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

市发改局

28

32.6

21

绿色水平

宜居程度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市住建局

39.99

44.68

22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市生态环境分局

83

86以上

23

节能环保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幅度(%)

市发改局

1

3.6

2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幅度(%)

市生态环境分局

3.6

3.7

第五章 推进“工业强市”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聚焦冲刺全国百强县目标,按照赤壁市“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要求,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建强工业园区、市场主体,推行链长制,以“一块砖、一块屏、一块布”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区域性智造中心。到2025年,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1%。

第一节 壮大支柱产业一、做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全面对接湖北省“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玻璃、仪器仪表、智能计算机等重点领域,前沿部署5G、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电子玻璃、智能装备、5G建设及应用、大数据等产业为核心,着力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引导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推进赤壁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特色化、融合化。以维达力为依托,加快拓展延伸电子玻璃产业链,打造中国柔性屏生产基地;加快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引进培育智能测控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建设,着力培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业态和新增长点;依托金山云建设智慧城市华中创新中心,推动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中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将赤壁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制造基地,电子信息及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专栏5-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依托维达力、蓝炬兴业、新声微电子等本地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构造产业“云+链”体系,深化智能信息技术与农业、医疗、交通、能源、金融、安防等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维达力三期万津实业电子玻璃生产基地项目。包括万津实业电子玻璃生产项目、维达力赤马港产业园建设等,主要生产3D高性能手机盖板玻璃、柔性屏、微晶玻璃、智能穿戴等相关产品。

住方科技智能门窗项目。建立年产500万平方米智能门窗生产基地。主要供应碧桂园集团内部项目的门窗需求,继而进一步开拓其他市场,并积极研发新一代的智能门窗系统。

蓝炬兴业三期项目。主要内容为工业计算机研发、生产制造。支持蓝炬兴业抢抓国产替代机遇,整合优化设计、生产、流通等资源要素,在赤壁建立总部生产基地。

二、做强青砖茶产业集群

以“公司+基地”模式建设高标准绿色茶园17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40万亩优质原料基地,夯实产业链前端。推进初制、精制、精深加工联动,大力发展现代茶饮、抹茶、茶食品、茶生活用品、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茶微粉、茶多酚、速溶茶、茶饮品、茶食品、茶印染、茶化工和茶医药等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办公茶、酒店茶、居家生活茶、年轻时尚茶等四类砖茶产品,推动青砖茶变“轻”砖茶,做强产业链中端。加快青砖茶市场体系构建,建设青砖茶交易市场、砖茶一条街、砖茶产业电商园、陆羽茶交易分中心,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大力弘扬青砖茶文化,打造万里茶道源头城市和“中国茶旅之乡”,发展产业链末端。高标准建设赤壁青砖茶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级赤壁青砖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赤壁市茶产业发展集团为依托,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与省茶业集团合作,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管理水平现代化的青砖茶产业企业,产业链每个环节培育1-2家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继续办好“一带一路一茶”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积极拓展蒙古、俄罗斯、广东等国内外市场,将“赤壁青砖茶”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全市青砖茶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专栏5-2青砖茶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茶企培育项目:在茶叶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各坏节,新建一批现代加工企业,力争新投产规模茶叶企业4家;对现有企业实施倍增计划,新增亿元企业1家,5000万元企业1家。到2025年年产值过20亿企业达到1家、5-10亿元企业达到3-5家。大力引进涉茶企业,争取到2025年青砖茶加工企业发展到50家,青砖茶年产量达到10万吨。

加工物流壮大项目:建设茶叶分级管理房、原料清洁仓库1330平方米;创新赤壁青砖茶精深加工孵化器生产开发生产线;新建茶叶加工车间25000平方米,新增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线5条;建设茶叶通风冷藏仓5000平方米,茶叶标准晒场15000平方米。

茶产业拓展项目:改扩建300亩可视茶园,打造茶文化体验乐园10000平方米,建设加工车间管护体验房,改扩建评茶室,建设3000立方米青砖茶银行,规范建设一批茶叶示范店和茶馆,建设青砖茶文化广场;与旅游部门对接,形成茶园看景、茶厂体验、茶馆品茗、茶市探古、茶店购物的专业性茶旅模式。建设青砖茶交易市场、砖茶一条街;支持茶企在内蒙古、武汉、广东和咸宁等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设赤壁青(米)砖茶体验窗口店;积极引导赤壁青砖茶内地消费,支持茶企为大型消费单位免费提供茶具及成本价青砖茶用于大众消费和社区消费;鼓励企业积极出口创汇。

三、做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和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大型、知名、外向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力发展生活用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面料和服装家纺产业。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医疗卫生、公安消防、石油化工、汽车内饰、高铁交通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推动企业由单纯代工生产向品牌制造转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自主品牌。加快发展抗菌医护服、抗蚊虫叮咬野外作业服等功能性产品,带动面料、辅料、设计、品牌等产业链环节整合与配套。引导服装、家纺、针织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专栏5-3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

喷水喷气式织布纺纱项目。在蒲纺工业园区建设喷水式织布纺纱厂;生态新城区建设喷气式织布纺纱厂。

卫生用品项目。包括润坊卫生用品项目、安生堂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卓品卫生用品生产线项目、惠康医用口罩生产项目,主要生产干湿纸巾、棉柔巾、擦拭布、医用卫生品、面膜、尿不湿等一次性卫生用品,以及医用口罩、防护服等。

四、做精应急产业集群

以第三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水域救援装备与洪涝灾害应急服务产业园、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与应急服务产业园、消防装备与应急服务产业园、国际灾害体验城建设,建成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依托赤壁应急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急装备研发、应急技术创新、应急管理标准制定、应急服务体系构建和应急文化传播研究。围绕薄弱环节实施补链强链,在装焊、机械加工等方面配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延伸应急特种救援机械、特种车辆产业链条。配合国家区域应急救援(华中)中心,承担华中地区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平台,推动应急产业由事后救援向预防类、准备类和预警类拓展。以国际灾害体验城为重点,打造中国第一个以灾害体验、安全教育为核心的“主题公园”。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到2025年,建成立足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专栏5-4 应急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以中船应急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端应急工程装备,拓展应急服务产业,形成以应急救援特种工程机械制造、应急救援特种车辆以及交通应急装备制造、智能应急设备制造、纺织减灾产品制造为主的中伙应急制造组团,蒲圻应急服务基地对接中伙应急制造组团,打造应急人才培训、培训体验基地。实施招商引资、企业培育、人才支撑、智能制造、平台建设、军民融合等工程,加强应急预警、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打造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中部应急产业配套服务基地、湖北省应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包括水域救援装备与洪涝灾害应急服务产业园、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与应急服务产业园、消防装具与应急服务产业园。到2022年,建成“三园”一期,引进50家企业,安全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建成“三园”的二期,引进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一批应急特色明显的中小微骨干企业。到2030年,全面完成“三园”建设,建成辐射全国乃至服务全世界的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培育新兴产业一、大健康产业

发挥赤壁资源环境优势,立足赤壁现有产业基础,以生物医药、美丽健康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形成保健食品、中医药康复、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体系。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发挥近武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以药用辅料为突破口,建设药用辅料产业园,将赤壁打造成“中国药用辅料之都”。支持人福药辅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药用囊材、空心胶囊和高分子复合药用辅料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拓展纤维素衍生物和高质量淀粉等高端药用辅料品种及高端特色原料药品种。加快推进思贝林等重点企业项目建设,推动医药产业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开发药食同源的茶功能食品。培育发展生物制品、生物药品和现代中药,带动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

美丽健康产业。聚焦美容护肤与化妆品、保健品,加快推进广州美丽健康产业承接和落地,打造中部区域美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以猕猴桃加工为核心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以锦鲤繁养为核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观赏鱼之乡。

专栏5-5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主要包含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与美丽健康产业项目。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拟引进人福药业、思贝林药业、北京双吉制药、长城制药、贵州荟海、广东黄道益活络油等药企,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品牌零售,积极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美丽健康产业项目主要承接精油、乳液、精华、面膜、身体护肤类产品的生产销售企业。

人福药辅迁扩建项目。对现有基地进行异地迁扩建,并进行产业升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化生产车间,国家级产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仓库及配套的办公场所等。

惠海药业项目。生产药品、凉茶、医疗卫生用品等产品。

黄道益经络油生产(二期)项目。经络油生产。

思贝林二期项目。中药材提取物、诊断试剂、中成药的研发与生产。

绮易美化妆品项目。护肤膏霜类、护肤水类、护发洗发类、啫喱类、散粉类、香皂类、特殊化妆品类、浴液类、精油类等研发和生产。

聚优生物制品项目。化妆品加工制造、生物技术研发、植物原料提取、洗涤用品加工制造。

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积极响应国家“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要求,尽早谋划火电、水泥等“两高”行业转型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将赤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新能源产业。依托华润电力等龙头企业,推动绿色能源使用、增量配电网等能源结构优化,利用电力余热、粉煤灰、除硫石膏、有机灰等生产过程废渣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电力能源产业经济及其衍生清洁生产产业,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华润电力“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建设,引进培育光伏产业链企业,巩固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制造能力,突破集中监控、微电网、光伏储能等光伏发电应用、并网技术,完善光伏组件及光伏电站配套能力,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能力。

新材料产业。在水泥基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轻质建筑材料等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加快绿色建筑新材料发展。以赤壁市应急、大健康、纺织服装等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为指导,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及下游制造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性能膜材料,加快氟膜、高端建筑膜及军工领域膜等高性能多功能薄膜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积极开拓膜结构领域市场。加快建设赵李桥新型建材产业园,支持企业开拓高分子碳酸钙功能复合材料领域。

专栏5-6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华润风力发电项目。在赤壁市官塘驿镇、黄盖湖镇、中伙铺镇、车埠镇和神山镇等区域开发风力发电项目,规划容量25万千瓦。

“渔光互补”项目。位于赤壁市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铺棋咀渔场,建设总装机容量约20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约为2亿千瓦时。项目投产后可将渔业养殖、农产品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种植”的发电新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当地农民土地增值收益。

长城炭素三期项目。建设30万吨电解铝用预焙阳极生产线。

钙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建成以新型环保脱硫剂、超细碳酸钙、纳米添加剂、人造石、医药级或者饲料级的补钙产品、人造关节(羟基磷灰石,磷酸钙)、3D打印用新材料等生产为主的产业园。

湖北高正新材料科技项目二期。新建20条全自动薄膜生产线和18条改性材料全自动生产线。

百玉蓝科技新型防水材料项目。年产4万吨B&R高弹橡胶防水涂料,1500万平方米非沥青基高分子防水卷材,2000万平方米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第三节 加强园区及主体支撑一、用好赤壁高新区和蒲纺工业园两大平台

赤壁高新区。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省实验室、省研发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在“一区三园3”总体布局基础上,依据各片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集聚要素,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循环产业园、商创产业园5个专业园区。建设基于园区的云平台,支持面向入驻企业提供各类云服务,打造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的“四高”智慧园区。加强智慧环保安全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力争到“十四五”末,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805.96公顷,规上企业达到200家,努力把赤壁高新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应急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先进智造基地、湖北光芯屏端网产业支撑节点、武汉都市圈大健康产业基地。

专栏5-7 赤壁高新区“五园”建设工程

先进智造产业园。围绕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华舟水域救援装备与洪涝灾害应急服务产业园、应急交通工程装备与应急服务产业园、消防装具与应急服务产业园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园。实施维达力四期、五期建设,拟建地点为长山16组,促使维达力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为维达力前后端配套引进一批电子信息项目,努力建成全省最大显示屏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内容包括厂房车间、加工生产区、园区公寓和宿舍楼、综合楼及服务楼、办公楼、公共服务区及园区道路、停车位等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促进中伙园区提档升级。

循环产业园。推动补链强链,发展前端,为电厂提供原材料,做强后端,对电厂余热、粉煤灰和废弃物进行再回收利用,再培养引进10至20个项目。

商创产业园。以众创空间为依托,孵化美丽健康产业,加快羽清国际、千层水生物科技、绮易美、旭林、优聚湖北生物等项目建设,发展新业态,引进餐饮、商超等服务主体50家以上,做大园区服务综合体。

蒲纺工业园。加快盘活园区现有存量资源,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建设以产业集约化为标志的“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四大功能特色的纺织产业园。招引技术先进的大型织布企业,引进新型纺织企业5家以上,推进坯布生产多样化,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强与各大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特殊染整面料,做强蒲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壮大蒲纺纺织服装产业链。利用蒲纺区域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三线军工文化底蕴,拓展智慧康养产业和军工文化产业。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深入实施财税倍增工程、困难企业盘活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落地工程,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到2025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达到340家以上。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精准招商,围绕应急产业、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大健康、新材料、现代物流等领域,着力引进培育行业重量级、领军型企业,增强大企业产业链辐射带动效应。积极培育一批拥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新兴企业和优势企业,优化工业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新引进的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在技术创新、创业投资、信贷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惠,鼓励企业上市、发展资本市场,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

加大“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力度。深入贯彻实施湖北省隐形冠军培育计划,着眼产业链条中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以及代表未来方向的领域,积极引培掌握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优先支持“隐形冠军”企业申报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工程、重大专项、节能减排等项目。用好楚贸通及赤壁市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争取省级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业链“配套专家”。深入实施“小进规”专项行动,大力培育扶持科技型、创新型和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9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

第四节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一、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赤壁优势特色产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成立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应用。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做实企业家信息发布平台,培育一批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推进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围绕做强产业链进行关键技术创新和短缺环节技术攻关,力争在工业信息工程软件平台、智慧工厂云平台、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

二、实施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行动

加快推进“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支持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实施智能制造计划,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和新模式应用。在应急产业领域,重点聚焦互联智能工厂、制造服务化、供应链协同等,全面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设备运行效能和产品创新能力。在电力能源领域,加强智能传感和实时数据采集、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的集成应用,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在电子信息领域,推动建立产品数字化研发平台,提高智能测试装备、基于机器视觉识别的质量在线检测系统、智能仓储物流装备等普及率。在纺织服装领域,深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云等技术的应用,开展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化延伸的智能制造实践。在大健康领域,重点聚焦生产状态在线监控、产品全流程追溯、大数据应用创新等,实现产品安全可控、研发快速高效,支持人福药辅建设智能化车间。在新材料领域,重点聚焦大数据应用创新、产业交易生态圈等,推动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和服务制造化转变。

三、实施新兴技术赋能行动

推动5G技术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鼓励支持通信运营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智能制造企业共同研究5G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重点探索5G在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物流追踪、工业AR、云化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智能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推进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的深度应用。鼓励智能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企业间协作水平。推进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鼓励企业创建大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平台,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加快推动企业内部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的融合,推动企业向个性化定制拓展。

第六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载体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使科技创新成为赤壁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着力将赤壁打造成鄂南地区科技创新创业的集聚地,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助力赤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重点围绕赤壁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新建、引进、重组等方式,支持现有企业创新平台升级。积极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跨学科技术攻关团队,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一体化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工程,力争到2025年,覆盖率达到50%。

二、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示范

着力打造“1+6+N”创新发展平台架构4,加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做优做强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与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提升赤壁青砖茶研究院综合实力,加快组建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美丽健康产业研究院。提高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合作程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探索财政资金与银行、企业、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创业投资对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整合各方科技资源优势,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团组织联合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工程,打造创业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赤壁创新聚集区。推进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建设,结合创业层次差异,完善初创型孵化器、专业型孵化器、综合型孵化器功能,不断优化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孵化支撑环境。

三、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加强科学教育和普及,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产品、创新型人才宣传力度,使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重要政策深入人心,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文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规模等限制,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强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健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立持续、长久、高效的政策引导机制和科技服务机制。建立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科技投入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占比。

第二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加大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

重点围绕赤壁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合作或委托开发等方式,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和关键设备。加快推进应急、电子信息、电力能源、青砖茶等产业关键性技术落地。加强对科技创新重点优惠政策宣传推介,全方位落实科技创新企业减税措施。对入驻孵化载体的创新创业主体,给予场租、水电、宽带等费用补贴,对创办各类众创空间给予补助。建立健全技术转化示范机构考核机制,落实优秀示范机构奖励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搭建融资担保平台,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

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工作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梳理、跟踪、挖掘与整理,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依托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中部地区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基地、华中地区现代物流基地,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支持国家级星创天地“湖北康华智慧物流电商星创天地”建设,深入推进省级星创天地“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星创天地”创建国家星创天地,全方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环节。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与省内外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对接,引导科技成果到赤壁落地转化,每年重点支持5-10项科技成果在赤壁市落地转化,着力打造中国中试谷(赤壁)。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培育壮大赤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赤壁)建设,大力培育技术经纪人。建立健全创业辅导机制,鼓励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为科技人员提供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创业培训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方面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一站式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到赤壁交易、转化。着力将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赤壁)打造成为鄂南地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加速器、科技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科技资源统筹利用的聚变器,以及全省县域科技成果交易样板工程。到2025年,高新技术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模明显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8%以上。

第三节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落实科技创新人才政策

做好“筑巢引凤”工作,深入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将重点企业、医疗机构、大中院校、创业平台等作为吸纳人才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政策,完善“揭榜挂帅”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招引力度,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专项招商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招引科技人才(团队)带项目、资金到赤壁投资和创业。全面推行“企业首席科技官”制度,推广“整团队成建制”引才模式,引育一批创新人才团队,为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高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引擎。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实施“我选湖北·火红赤壁”计划,推进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本土专业人才培育力度,激活人力资源存量。落实创新人才集聚计划,加大科技特派员培训选拔力度,力争三年内,引进培育县级以上科技特派员170人以上。实施“智绘赤壁”计划,支持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人才,力争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人,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达到300人。

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发现、激励、培养机制,畅通职称评定、职位晋升渠道,释放人才活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依托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构建人才引进培育平台,建设赤壁学院,构筑高端人才引进培育高地。以培育名工程师、名教师、名医师、名农艺师、名文艺人才为龙头,扎实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元人才培养方式,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专业培训、对外交流机会,在工作环境、高端研修、医疗保健等方面创造条件,搭建科技人才实践平台。实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促进职业教育从“广覆盖”向“高质量”迈进,重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完善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拓宽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拓展创业创新资金链,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早期创业创新实践。以提升创业创新服务能力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功能齐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企业设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和内部创客空间。全面落实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各类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支持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健全创业创新培训体系,推进各类创业创新培训资源整合,支持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培训。

专栏6-1科技创新行动

应急产业技术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液压系统、泵阀元器件、密封元器件、气动元器件、轴承、紧固件、弹簧、齿轮传动装置等关键基础零部件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推进进口替代,形成配套产业链。

智能装备技术提升工程。重点引进和研发电子元器件、物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产品等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重点瞄准控制系统、测量仪表、传感器等关键领域。

健康产业技术提升工程。聚焦抗感染和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药物、中药、医疗器械、医用辅料、发酵行业、食品添加剂、饮料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纺织产业技术提升工程。引进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技术,开发纺织产业实用技术和绿色建材生产技术,提升纺织制造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中伙产业园、陆水循环产业园、蒲圻绿色产业园发展,积极打造“数字园区”,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双创公共云服务平台。

金山云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建设云计算中心,使其达到国标A云计算中心标准。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程。扩大赵李桥砖茶产业园和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支持园区做大做强省级青(米)砖茶特优区、砖茶产业集群、砖茶科技园,加速园区企业提档升级,加大对新建砖茶自动化生产线、高新技术装备改造企业奖补力度,提高茶产品研发能力。开发引进黑茶生产先进技术,推进黑毛茶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加工装备与工艺创新。

第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

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华中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质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专业化发展。围绕现代商贸、健康服务、家庭服务、教育培训、住行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专业化发展一、建设华中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物流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构筑立体化的交通联运网络,推进“产业+物流”“互联网+物流”发展,提升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华中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力争将赤壁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打造中部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物流示范区。围绕赤壁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为主体的生产性物流,完善提升商贸物流业,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集散站点,培育完善运输、仓储、检验检疫、包装加工、信息服务等细分行业,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1个产值过亿的物流园区,2家年营业收入过亿的物流企业。

专栏7-1现代物流重点项目

高新区电商物流体系建设项目。以“1+4+N”的模式推进电商物流体系建设,在G40高速公路出口处建设1个集仓储、批发、展示、交易、加工、冷链、电商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电商物流中心,围绕应急产品、电子信息、医疗用品、纺织服装打造4个产业电商物流基地,配套建设N个电商物流公共服务站点。

赤壁望家欢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园。包括冷链智能云仓,果蔬展示交易区、冻品展示交易区、水产展示交易区、副食百货展示交易区、城市配送中心。

昊顺达(赤壁)物流园项目。在赤壁市蒲圻办事处望山村,旅游快速通道东侧建设集商品仓储、批发、展示、交易、加工、冷链、电商物流为一体的智慧物流综合体。主要建设内容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一站式交易中心、云数据物流信息中心、汽车展销中心、物流企业总部、电商产业园、一站式配套服务中心(维修、加油)等。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抢抓“全国电商示范县”机遇,加快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经营模式的渗透和创新,拓展电子商务在三次产业中的应用。建设一批线上交易、线下本地化服务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互联网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平台,在全省开展交通物流示范应用。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开展网上直销、直播带货、网络团购、新媒体营销等电子商务新型营销模式,支持开展网络拍卖、数据托管、数据分析、网上培训等新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整合利用现有商业设施、供销社连锁经营网络、邮政便民服务设施,加强共同配送网络末端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支持外贸进出口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积极争取综合保税物流中心(仓)项目建设,探索适合赤壁市跨境电商发展的监管和通关模式。

三、争创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

支持3-5家省级、外地银行在赤壁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对接资本市场,培育功能完备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重点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股权投资基金中心”,加快推进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和湖北省(赤壁)长江光电子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其他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创新合作,力争到2025年,全市设立产业基金5支,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入股扶持3-5家本土企业上市。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建立县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培育机制,实行滚动管理,精准指导。持续实施“金种子”“银种子”培育工程,全力支持神山兴农海外上市、维达力主板上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信贷产品,丰富质押融资、产品融资、数据融资、纳税信用融资、出口退税融资等信贷模式,探索建立信贷与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积极引导赤壁国有平台、金融单位和社会法人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鼓励发展装备融资租赁业务。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一、提质现代商贸服务业

优化中心城区商业环境及文化特色,将老城区建设成集精品时尚购物、主题文化体验、商务休闲和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商业中心,将生态新城区建设成集商务金融服务、时尚购物、餐饮娱乐、会议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商业副中心。大力发展蒲纺片、陆水片、青泉片、凤凰山片、营里片、新街口片、高铁片、火车站片等11个片区级商业副中心。以赤壁大道、东洲大道—金鸡山路、沿河大道—发展大道、北山大道—陆水湖大道4条城市主干道线路为商业主轴,同步发展社区型商业。将赤壁镇、车埠镇、赵李桥镇和官塘驿镇作为市域商业发展的重点镇,打造服务于镇域及周边地区的市域商业副中心。建设多样化消费载体,推进地标商圈、特色街区、公园游憩、社区生活等消费场景塑造。推动“批、零、住、餐”四大业态提质发展,加快发展星级酒店、品牌超市、特色美食,支持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各具特色的商业步行空间。

专栏7-2 商贸载体建设工程

20条商业街。在赤壁市中心城区重点升级改造现有商业街17条,新规划打造商业街3条。包括一条龙商业街、怡景商业街、河北大道商业街、银河湾商业街、一桥商业街、福泰隆商业街、金三角商业街、陈家湾商业街、好吃街(团林坊商业街)、子敬路商业街、新街口商业街、东洲大道商业街、赤壁印象商业街、清泉商业街、凤凰城商业街、陆水商业街、赤壁外滩商业街、银轮商业街、六米桥商业街、中伙商业街。

11个商业综合体。市级商业综合体:万达商业综合体、金三角商业综合体、体育中心商业综合体;区级商业综合体:新街口商业综合体、凤凰山商业综合体、高铁北站商业综合体、砂子岭公园商业综合体、光谷产业园商业综合体、陆水商业综合体、中伙镇商业综合体、蒲纺商业综合体。

夜间经济及步行空间。依托陆水河夜间商业发展带、老城区商业中心夜间商业空间、赤壁外滩商业街、古城特色商业街、新街口商业街、青泉商业街、东洲大道商业街,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重点打造赤壁购物公园室内步行街、三国商业城时尚步行街区、赤壁古城特色步行街、赤壁印象商业街、凤凰山近郊文化购物公园等商业步行空间。

二、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承办省级以上国际国内赛事,精心筹办汽车集结赛、马拉松赛、武术散打锦标赛等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消费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利用温泉康养休闲区,承接武汉等特大城市养老市场,加强蒲纺智慧康养小镇建设,打造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进汤茶康养小镇及葛仙山、雪峰山养生健身基地、沧湖开发区东方紫悦康养项目建设,做好陆水林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提升健康管理服务,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依托医共体,构建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健联体,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加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供给。

三、突破发展家庭服务业

依托咸宁市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会,推动赤壁家庭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培育和引入一批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好的家庭服务企业,发展标准化门店。积极发展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母婴护理、家庭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教育、家庭膳食营养、居家保洁服务等多种业态,推动个性化、定制化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着力推进家政诚信体系建设、家政提质扩容、职业技能提升、家政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

四、规范发展教育培训服务业

以新建文化馆、青少年宫等文化教育设施为契机,整合公共文化艺术服务机构、社会文艺培训机构资源、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资源,以资源(人员与不动产)换资金(作价入股),整体公司化运营,打造文化培训教学艺术航母。鼓励企业与省内外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园区、个人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鼓励正规校外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引导校外培训机构集聚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老年大学等教育服务产品。

五、提升住行服务业

合理保障土地供应规模,坚持“住有所居,房住不炒”的定位,着力解决城市新市民和年轻人的住房问题,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自主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支持力度。稳步发展养老地产、特色民宿等,鼓励住房租赁消费,构建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房地产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快建筑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推动物业管理与红色物业全覆盖。发展汽车服务业,支持天驰汽车城建设,支持汽车多品牌销售、城市展厅、汽车超市等经营模式发展,建成107国道茶庵综合服务区、营里机动车检验检测中心,培育汽车后市场,发展汽车赛事、旅游、文化、改装等相关产业,扩大汽车消费市场。

第八章 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以三国文化、茶文化、生态休闲、康养休闲等元素为核心,优化“一心两极三景四区”5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发展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全市旅游人次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建设华中地区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布局一、建设国家城市公园“一心”

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等,实施山湖城一体,城—湖联动开发,一湖为核,半城半山,打造以陆水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城市休闲绿心,成为赤壁城市中央休闲区。建设环湖公路(绿道)串联赤壁古城、尖峰山、雪峰山、葛仙山等节点,依托高铁站,建设集“咨询+管理+投诉+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拓展休闲空间、延长休闲时间、完善旅游功能,打造主客共享、湖城一体的城市客厅。

二、突出三国文化、茶文化“两极”

加强对外联络与交流,与三国文化城市联合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世界文化遗产,以国家5A级景区三国古战场为核心,联动辐射黄盖湖、周郎村等三国文化资源,突出“三国寻梦地”品牌,构建集文化休闲、文化演艺、军旅文化体验、瑜乔文化休闲等功能的三国文化集聚度假区和三国文化研学重要基地。以万里茶道源为文化支撑,突出“养生茶道源”品牌,以潘河和107国道为带,依托明清古街,联动新店、茶庵岭、赵李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还原茶源重镇,构建产品体系,打造集青砖茶文化休闲、文化体验、主题度假、农业休闲、汤茶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汤茶文化旅游圈。

三、打造乡村旅游“三景”

围绕沧湖、柳山湖镇、余家桥乡三个核心乡村,打造香莲、蔬绿、花果三大乡村旅游休闲区,辐射带动赤壁乡村旅游发展。依托莲海景观基底,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演艺和节庆文化,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的产品组合及内涵,形成以节庆为核心的民俗风情系列产品。依托柳山湖镇良好的蔬菜农业发展基础,规划以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两大发展方向,配备完善的休闲服务设施,形成以健康蔬田为依托,具有农耕体验、科技观光、有机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区。依托片区农业基础优势,打造果香遍野的浪漫风情,配备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叠加栽培、采摘、观赏、休闲等旅游功能,提供多样化农庄旅游活动。

四、发展主题旅游“四区”

一湖两山生态休闲区。持续推进陆水风景名胜区提档升级,加快旅游观光塔、旅游索道、特色渔业等项目建设,加大对葛仙山、雪峰山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打造城市“绿肺”、天然氧吧,辐射带动赤壁古城、夜游陆水河、黄龙教育实践基地等城区文化、生态旅游线。三国文化研学休闲区。支持三国赤壁古战场提档升级,提升文化内涵,增强体验度。以三国赤壁古战场为引擎,辐射带动沧湖生态开发区,以及黄盖湖、柳山湖、小罗湖等优质生态景观,配套完善景观游览、文化休闲、乡村采摘、农家餐饮、特色民宿等服务功能项目,形成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兼具游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汤茶养生休闲度假区。加快羊楼洞松峰山旅游景区建设,延伸羊楼洞明清古街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峒乡茶谷、羊楼洞文化产业园、赵李桥茶厂、乾泰恒茶业、大德和茶庄、新店明清石板街、万亩花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峡山田园综合体等示范项目,配套完善夜游、购物、餐饮等服务功能,打造集青砖茶文化休闲、体验、主题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圈。乡村度假休闲体验区。依托大面积的莲、果、竹、渔四大特色农业资源,借力中国绿色生态产业交易平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延伸产业链,植入观赏、农业体验、乡村休闲、田园度假等旅游消费功能,打造全国综合型乡村旅游示范区。

图8-1全域旅游布局图

第二节 大力提升旅游能级一、发展智慧旅游

以争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为目标,深入推动互联网技术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利用5G、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域旅游综合运营中心,加快推进赤壁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赤壁旅游产品整体运营推广。推进疫后赤壁全域数字化旅游体系建设,采取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实现高质量智慧管理。构建智慧旅游移动应用服务体系,升级“漫游赤壁”微信公众号,通过游前、游中、游后的全流程设计,打造赤壁智慧旅游服务闭环,开展云直播、在线预约、一键导航、精准定位、扫码进园等多种在线、无接触旅游服务,实现赤壁“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的智慧服务。

二、丰富旅游产品

放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效应,强化“三国赤壁”“万里茶道源头”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以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格局,重点向省内外游客推介三国文化、茶文化、陆水文化+生态旅游、研学旅游、汤茶养生、文化体验、美食旅游、会议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以三国赤壁古战场为核心,重点提升景区国际化水平,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以羊楼洞世界第一茶叶古镇为核心,开发以青砖茶历史为载体的古街探秘、文化寻迹、旅游购物、山体运动等旅游产品。联合龙佑温泉度假区、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建设汤茶康养特色小镇,大力培育以温泉度假、汤茶康养为主的旅游产品。

三、提升旅游服务

依托高铁站、旅游风景区、旅游重点镇,构建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围绕生态、度假、康养、研学等主题,精心策划近郊游、周边游、2.5日游、自驾游等旅游路线。打造“赤壁味道”特色餐饮品牌,建设6条以上特色美食街区,支持发展主题酒店、民宿客栈、度假村、露营地等特色住宿。将特色美食节、文娱演艺节目纳入旅游线路,与多家媒体展开合作,实现旅游商品与线路的即时推广。丰富会展旅游、购物旅游等旅游形式,开发三国文化、青砖茶文化、休闲农业等主题旅游纪念品,推进青砖茶、猕猴桃、竹笋、香莲等地标优品进景区、进展会。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和开展“情满后备箱”活动,大力推广赤壁特色农产品,以农特产品带动乡村旅游消费。

专栏8-1全域旅游重大工程

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构建。依托赤壁北站,建设赤壁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古战场、羊楼洞、陆水风景名胜区3个二级旅游服务中心,车埠镇、五洪山、神山镇、官塘驿镇4个三级旅游服务中心。

环赤壁旅游经济带建设项目。以市域G107、G351、S246、S361、S359、S418、S417等公路组成的“两主两环六射九联”的干线公路网为载体,串联羊楼洞·世界茶业第一古镇、汤茶小镇、陆水湖、随阳爱情小镇、官塘驿镇、神山镇等重要旅游节点,建设环赤壁旅游经济带。

“旅游+”融合项目。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将景区与创意设计、文化研究进行联动,加强白羊林山、赵李桥镇柳林村等田园综合体建设,依托蒲纺、温泉度假区、万亩茶园、葛仙山等发展智慧康养、温泉养生、乡村休闲、山林疗养,依托山地、森林、湖泊等资源发展体育运动、康体度假、体育赛事。

赤壁三国文化小镇。按照镇区、景区一体发展的理念,对赤壁古战场5A旅游区进行整体提升,丰富文化内涵,完善服务功能;对赤壁镇区进行整体规划,整体改造镇区风貌和环境,合理布局特色餐饮、名宿、表演、娱乐、购物等业态,改造提升镇区给排水、管线、电力、垃圾处理、道路、绿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打造集考古研究、文化旅游、军事拓展、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羊楼洞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在羊楼洞明清古街整体修复以及周边街区整体改造的基础上,按照“万里茶道”申遗规划,“茶道源头,万国茶都”为总体形象,进一步加大古街及周边环境整治和建筑风格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商业业态布局和文化元素植入,以羊楼洞特有的砖茶文化、“小汉口”商贸文化为特色,将古镇打造成为集古村观光、茶道寻根、轻生活文化体验、商务会展、游学科普、康养休闲、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文化公园。

陆水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以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按照5A级标准改造现陆水湖风景区旅游码头、旅游船舶以及水浒城、凤凰岛、神龙岛、民俗乐园等岛屿景点,并加快建设陆水湖环湖绿道项目。同时串联葛仙山、雪峰山、尖峰山,构建和完善陆水湖周末亲子微度假、职工疗休养、温泉养生度假、道教文化养生度假、森林疗愈等康养度假体系。将陆水湖打造成集湖泊观光、生态度假、文化体验、山水运动、乡村休闲为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生态度假目的地。

龙佑赤壁温泉度假村完善提升。主动对标世界温泉旅游胜地,在完善原有业态的同时高标准拓展温泉景区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功能。通过景点升级、交通升级、设施升级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整体形象,推动龙佑温泉提档升级。建设成为集温泉养生、会议度假、餐饮和其他配套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温泉康养旅游综合体。

赤壁羊楼洞汤茶康养特色小镇。按照整体规划、差异发展的思路,整合五洪山、龙佑、春泉庄温泉资源,布局康养度假、运动休闲、国学教育、农耕拓展、茶文化体验等业态,打通三大区域环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

赤壁市古随阳文化区暨特色运动小镇项目。以古随阳文化的发掘、研究,对先楚文化、荆楚文化、楚汉文化及现当代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为基础,以当地厚重、独特、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等资源为主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知名的高端、稀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产业综合体。

环西凉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神山镇为核心,以咸嘉交通线为纽带,依托神山湖和西凉湖良好的湿地生态景观环境和乡村农业资源,规划建设水上运动基地、龙舟小镇、皮划艇、油茶采摘基地等项目,打造集水上度假游乐区、风情主题区、乡村采摘区等为一体的环西凉湖生态旅游区。

蒲纺智慧康养。强化蒲纺文化传承,依托省、咸宁和赤壁三级文化部门,对蒲纺工业历史遗迹、档案馆等红色珍藏进行保护性开发,做好“口述蒲纺”记录整理工作,探索文化旅游开发之路;依托赤壁市“一湖两山”旅游整体规划,宣传发展蒲纺三线军工文化,使2348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第九章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振兴“三区”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接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一节培育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链一、水稻产业链

大力实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虾稻、再生稻、特色功能稻等优质特色水稻产品。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集成示范“五节三高”6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优化升级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等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开展整建制全程产业开发,发展“产购储加销游”一体化模式,鼓励发展粮油全产业链,全力推动粮食品种、品质、品类、品牌升级。引导支持粮油加工园区、粮油物流园区建设,支持“虾稻”精品大米、胚芽米和有机米等高端优质稻米加工,打造“赤壁香”大米品牌。提升粮食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延伸拓展胚芽米、专用米、功能性淀粉、休闲食品、蛋白质、功能食品的精深加工链条,打造由“一颗谷”向“一粒米、一滴油、一颗药、一度电、一片板”等全产业链转变。到2025年,全市虾稻加工产值超过10亿元。

二、生猪产业链

推进今楚联合育种项目建设,着力攻克生猪育种关键技术,生猪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加大生猪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循环模式,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与大型企业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形式引导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新建10个150模式、550模式标准化养猪场。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形成养殖与屠宰相匹配、屠宰与消费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加快双胞胎6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赤壁景峰生态养殖深加工物流产业链一体化建设,推进饲料、养殖、屠宰和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提升。到2025年,生猪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40亿元。

三、水果(猕猴桃)产业链

突出抓好猕猴桃、杨梅、蓝莓、黄桃、葡萄、早熟柑橘产业。以神山兴农万亩高标准猕猴桃基地为核心,示范推广猕猴桃新品种和关键技术。以建设神山兴农赤马港园区和官塘驿镇猕猴桃小镇为抓手,打造猕猴桃产品研发、冷藏保鲜、检验检测、分选包装、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猕猴桃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多功能配套产业链。建设冷库、气调库等贮藏设施和果品商品化处理中心,积极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开发果汁饮料、果酱、果脯、果干、糖水罐头等系列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酵母、果粉、保健胶囊等深加工产品。建立省级猕猴桃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猕猴桃电子商务,继续举办中国·赤壁猕猴桃产业峰会,鼓励经营主体出口创汇。发展赏花摘果乡村游,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猕猴桃主题公园。力争到2025年,猕猴桃面积发展到15万亩,特色优质水果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

四、小龙虾产业链

以车埠镇、柳山湖镇、赤壁镇为中心改造万亩以上小龙虾养殖基地,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小龙虾良种选育,建设小龙虾标准化繁育基地,着力提高小龙虾育种能力。以柳山湖镇小龙虾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借力有影响力的公用品牌,推动赤壁小龙虾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小龙虾及其副产品综合精深加工,在赤壁镇、柳山湖镇等地建设3个小龙虾加工车间,支持小龙虾加工产业园提质扩能,开发多口味小龙虾食用品种,生产速冻小龙虾、虾仁、小龙虾调味品、小龙虾罐头等深加工产品,支持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小龙虾鲜活品牌、加工品牌培育、认定、宣传、保护与推广,建设一批集小龙虾养殖基地、游览、度假、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力争到2025年,小龙虾产值达到10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五、观赏鱼(锦鲤)产业链

以新店镇为中心,建成3000亩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观赏鱼养殖基地、观赏鱼展示中心、观赏鱼长廊等,开展观赏鱼系列的展示、评比及拍卖,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建设观赏鱼科普科研中心和繁育车间,提升锦鲤育种能力,培育具有观赏性和市场前景的淡水观赏鱼新品种。建立观赏鱼销售批发市场,形成供产销一条龙的大市场。到2025年,观赏鱼养殖产值达到2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把赤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和观赏鱼之乡。

第二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依托茶叶、粮油、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引导镇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赤壁农业产业集中连片、板块发展。以皤河流域、沿江滨湖流域、宋家河流域和双黄流域灌区为重点,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布局以赵李桥镇、新店镇和茶庵岭镇为重点的茶叶核心区。打造赤壁蔬菜“两带一走廊”7。建设布局以官塘驿镇、神山镇、新店镇、中伙铺镇为核心的猕猴桃基地,以陆水湖为核心的柑橘脐橙基地。以车埠、柳山湖、赤壁等乡镇为重点布局小龙虾养殖板块,以新店为重点布局观赏鱼板块。重点在中伙、车埠、新店、余家桥、官塘驿、赤壁等地布局生猪养殖板块。培育生态竹、油茶、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抚育38万亩竹林、新建油茶基地1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万亩,引进与扶持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及苗木花卉种植销售企业。

二、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严守45.82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油菜)保护区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全市39.79万亩“两区”划定区域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把粮食稳定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到2025年,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77%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大力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力争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特色菜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推进养殖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三、强化农业科技与信息支撑

积极引进应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科技创新开发。鼓励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建设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或实验室,吸引知名院校专家团队入驻赤壁青砖茶研究院、猕猴桃研究院,完成赤壁青砖茶科研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开展小龙虾养殖技术研究和小龙虾种业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母猪基因资源联合育种科研基地。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完善14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把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与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多元化、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施“数字+农业”行动计划。建设市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处理中心,整合涉农数字信息。加快物联网智慧农业建设,扩大北斗系统在农机作业上的应用,促进“云、管、端、人”一体的多维数字化技术与茶叶、畜牧等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四、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主攻水稻机播、机插、机防,大力发展油菜直播、收获机械化,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进一步提高茶叶、蔬菜、水果机械化水平,推广植保无人机,拓展林、牧、副、渔机械化。加强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光温系统。推广水肥一体化装置,普及安装太阳能捕虫灯,推广大棚微耕机、大棚卷膜杆。

第三节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毫不放松抓好粮油生产,全力确保粮食安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27万吨以上;扩大优质油菜基地,油料作物面积发展到40万亩,总产4.5万吨以上。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绿色循环畜牧业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调优产业结构,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确保生猪存栏26.3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47万头,年出栏量34.82万头以上。着力打造长江蔬菜产业带,建设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3万亩,产量45万吨以上。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稳定水产品生产,加强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淡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8.8万亩以上,总产7万吨左右。

二、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

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赤壁猕猴桃品种库和无病毒苗木繁育推广中心,加快推动小龙虾“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以及母猪基因资源联合育种科研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鼓励农产品实行贴标上市,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扩大赤壁青砖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每个主导产业筛选1-2家标杆企业品牌进行培育,鼓励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共创“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青砖茶、米砖茶、猕猴桃等标准起草,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

三、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突出农产品的加工度、包装度、标准化、品牌化,重点发展粮油、茶叶、笋竹、油茶、猕猴桃、小龙虾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赤壁砖茶产业园、粮油产业园、林产品加工园和小龙虾加工物流园。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3.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田间仓储保鲜设施。实施农产品电商工程,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完善电商产品品质控制和质量可追溯系统平台,构建电商产品多渠道展示窗口,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0亿元。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大力培育消费者“后备箱商品”和“伴手礼礼品”,推动鱼糕、竹笋等赤壁传统食品产业,以及竹编、莼浦苎麻、诸葛香枕等传统手工业发展,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推进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业企业。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快联合社发展,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快完善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现代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网络。采取代耕、托管、订单等服务方式,探索推广全生产过程、全产业链条、全要素供给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供销实体,实现利益联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拓展服务内容,增强供销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能力。

第四节 建设乡村振兴“三区”一、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赤壁镇、黄盖湖镇、柳山湖镇、余家桥乡和沧湖开发区为主,建设西北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3个万亩高效农业板块,以及现代蔬菜基地、现代林果业、特色茶园、渔光互补4个千亩特色农业板块。以绿色食品产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四大产业园”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延伸发展。以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文旅服务、康养服务“四大服务”为载体,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将西北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成为高标准的中国未来乡村发展样板区。

二、乡村振兴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

以赵李桥镇、新店镇和茶庵岭镇为重点,培育南部乡村振兴汤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推进以新店、茶庵为核心的南片万亩茶园建设。丰富世界茶业第一古镇•羊楼洞万国茶市业态,将羊楼洞万国茶市打造成为区域性茶业交易中心。深化茶旅文融合,加快羊楼洞明清古街、万亩茶园等茶旅游项目建设。丰富茶旅游内容,发展茶园赏景、茶厂体验、茶店品茶、茶街访古等体验式旅游。

三、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开发区

以官塘驿镇、神山镇为主,建设乡村振兴特色农业开发区。依托大面积的莲、果、蔬、竹、渔五大特色农业资源,继续强化猕猴桃、虾稻、有机生态粮油、油茶等产业优势,积极开发楠竹、油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依托楠竹科技产业园,推动加工小作坊集聚提升。积极推动娘娘山、红旗桥、恒昇源等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乡村度假休闲体验区。加强对西凉湖种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专栏9-1 农业效益提升工程

生产基地改造:加强菜园、果园、茶园改造升级,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特色菜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精选5万亩建园条件好的茶园、果园,实施果、茶有机肥替代,全面提升园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突出重点、连片集中、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改土、改地、改树为主,逐步推进老果园改造。推进养殖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小龙虾基地标准化改造升级,对全市小龙虾养殖基地进行田间工程改扩建、基础设施改造、自然繁育基地建设、绿色防控等设施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大力推进“两精两减一增效”;精选5万亩建园条件好的茶园、果园实施有机肥替代;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90%;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畜牧业绿色发展长江大保护示范县创建,对全市9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粪污无害化综合利用;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每年在陆水河、西凉湖、黄盖湖开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2亿尾。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暴发性重大农作物病虫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防控体系,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设赤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检测中心、京珠高速公路鄂南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在全市14个派驻乡镇和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动物疫情信息测报点33个,建设动物防疫检疫信息系统(采集、汇总、分析)、畜禽地理定位及疫情控制系统。

数字农业建设:积极开展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结合5G网络部署,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3S、智能感知、模型模拟、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示范。实施物联网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设1个市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处理中心,建设150个镇、村级益农信息社,整合涉农数字信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上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新安装农机北斗终端1000套。开展茶产业智慧农业建设试点,通过“云、管、端、人”一体的多维数字化手段辐射羊楼洞茶厂,实现生产的计划性、管理的科学性和作业的精准性。实施“互联网+”现代畜牧发展项目,建设一套高效安全、适时监测、智能预警的互联互通监管体系,建立源头可追溯、全程可控制、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公众可查询的监管机制。

农产品加工物流提升项目:以“大园区、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四轮驱动,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面对接落实湖北农产品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咸宁市农产品加工千亿工程,在初制加工清洁化、精深加工技术集成、质量品牌提升等领域实现突破。建设赤壁望家欢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园、赤壁市绿色农商城。实施农产品产地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工程、赤壁市青砖茶特优区仓储冷链物流项目、赤壁市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赤壁市农业农资生产储备流通产业发展项目。

产业融合载体建设项目:建设赤壁青砖茶现代农业示范园、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努力把赤壁镇、柳山湖镇、黄盖湖镇、沧湖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产业特色鲜明、融合模式新颖、建设水平领先的乡镇(街办)、园区争创国家或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赵李桥砖茶产业强镇、柳山湖小龙虾产业强镇、官塘驿猕猴桃产业强镇等10个农业产业强镇。支持赤壁汤茶康养小镇暨五龙山田园综合体建设。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紧密对接全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链,每个产业重点培育1-2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6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1亿元以上的达到10家;争取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监测、退出机制,重点做大做强一批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示范社,加快联合社发展。到2025年,建成国家、省、市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健全家庭农场认定考核制度和报备监测制度,积极创建省级、市级示范引领型家庭农场。培育3个以上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第三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宗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按照“重抓城区、城乡联动、打造亮点、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逐年推进,对照“两个测评体系”内容标准,在“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上持续用功。深入践行“两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长江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健全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倾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按照项目化、工程化要求,细化工作方案,按街道网格格化管理制度,班子成员分包社区、机关干部分包网格,落实属地管理,严格网格化管理,实行“分片包干、分段负责”制度,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表3 赤壁市创建文明城市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责任单位

1

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的普及率

%

100

100

法制办

2

群众对本县(市)诚信建设的满意度

%

100

100

宣传部

3

市民对本县(市)义务教育的满意度

%

100

100

教育局

4

创建活动的群众参与率

%

100

100

宣传部

5

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的普及率

%

100

100

法制办

6

人均公园绿地

平方米

9.23

12

住建局

7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09

2.2

文旅局

8

城镇新增就业计划完成率

%

100

100

人社局

第十章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打造长江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完善县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将赤壁建设成长江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第一节 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构筑支撑“一主引领、两带驱动、三区支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市域国土空间布局。按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统筹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构建倒“T”型两条城镇发展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强化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

二、深化国土空间治理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加快编制《赤壁市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与专项规划衔接机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建立重点开发空间优先保障机制,在资源供给尤其是建设用地供给、空间布局方面向重点城镇、园区空间倾斜。组织开展全市未利用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未利用地清单、耕地后备资源清单并实现动态更新。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面清理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生态空间保护机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三、强化重点空间管控

建立健全“多规合一”管控体系,强化对县城、乡镇集镇、中心村(特色村寨)等现有居民聚集点以及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的管控。规范城乡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面积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从严审批和管控采矿用地。县城和集镇:统筹谋划生态工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城镇居住等建设空间,逐步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中心村(特色村寨):在生态保护的同时,努力发展以生态经济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完善村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严格管控矿产开发活动。重要水源地:以保护水源为前提,严格开发和设计控制,保护生态环境,严禁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

一、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实施长江大保护生态修复工程。以15座省保湖泊为重点,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落实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和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高质量完成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二期建设,基本建成监控到位、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以金紫山脉、随阳山脉(雪峰山)为主体,构建具有鄂南特色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推进雪峰山林场等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护措施,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推进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和修复进度,全面完成长江干支流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合理设置和规划新的矿区。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快长江沿岸造林绿化、通道绿化、河道绿化,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2.48%。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推行林长制,构筑并严格落实县乡村林长制体系。

二、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加大对赤壁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黄盖湖湿地公园、陆水湖风景名胜区、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湖北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咸宁市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的核查确认,完成陆水湖国家湿地自然公园和黄盖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勘界立碑工作。明确自然保护地监管机构和监管范围,探索自然保护地集群管理模式,落实监管责任,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坚决查处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严格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巩固渔民退捕工作,在省级保护湖泊和大型水库上实行严格的生态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严防人工养殖回潮反弹。重点保护中华沙塘鳢、波氏吻虾虎鱼、司氏䱀、尖头大吻鱥和宽鳍鱲等重点保护水产生物,加强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鱼类生境的保护和修复。定期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查处非法涉渔开发项目,以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非法工程和采砂行为。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建立完善的野生动植物动态监测体系,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违法活动。强化动植物疫病疫情监测防控,推动重点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工作。

专栏10-1生态赤壁建设重点工程

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建立健全联防联动执法合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扎实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四清四无”8大排查。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清理取缔“三无”船舶9。建设完善西凉湖鳜鱼、黄颡鱼和皤河特有鱼类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全市禁捕水域开展增殖放流,放流长江重点经济鱼类、鱼苗、鱼种及底栖动物。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二、赤壁市长江大保护生态修复工程

长江堤防巩固提升工程。对长江赤壁段共39.576公里长江堤防提档升级;防汛路面刷黑;附属涵闸、哨屋、石库、管理房等加固或重建;局部护岸抛石固脚及水上崩岸整治和修复。

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湖北咸宁赤壁段河道整治项目。共计4段护岸工程,护岸总长7.75公里,其中新护岸工程段长5.95公里,护岸加固工程长1.8公里。

长江岸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包括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包含建筑物立面改造、道路改造等,实施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1150亩。

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合理开发景区景点建设,完成陆水湖景区勘界立桩工作。

黄盖湖湿地公园。实施黄盖湖退垸还湖工程,挖除圩堤、清淤,建设生态护岸3225米,种植水生植物14.26 万平方米。结合黄盖湖流域治理工程,按建设省级湿地公园标准进行功能提升,建设旅游公路、湿地漫游观光道、生态停车场、环保厕所、旅游服务中心、景观改造、公园安防系统、消防及应急设施配套、路灯工程、公园环境综合治理站等。

皤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0.9万亩,涉及赵李桥、新店镇、余家桥乡等乡镇。

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赤壁段范围17.71公里,涉及赤壁镇、柳山湖等乡镇。

咸宁市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面积12万亩,涉及神山镇、官塘驿镇等乡镇。

四、国土绿化工程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长江沿岸为主体,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沿江防护林,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提高长江经济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和生态安全保障水平。到2025年,完成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造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3万亩。

碳汇造林工程。人工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43.2万亩天然林进行保护。

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保护28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

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对神山、官塘驿、赵李桥等7个镇已关闭的金家山、润天、文青、源达等42家非煤矿山进行造林复绿,面积约3000亩。

通道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沿线进行全面绿化。完成通道绿化300公里,道路沿线是耕地的,道路两侧用地范围的外绿化带宽度不超过5米,其中县乡道不超过3米。

幕阜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以天然林保育、人工林经营和灌木林复壮更新为重点,创新森林经营技术和模式,大力培育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保护和修复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提供高品质生态产品,集中连片建设高质量森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完成国家储备林营造面积10万亩。

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工程。面积约71平方公里。

第三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硬约束,让赤壁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一、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双十工程”。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约束。以电力、水泥、涂装、印刷、纺织、造纸、印染等为防治重点行业,开展工业污染源减排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深度整治行业与工业园区,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流域控制单元管理体系,开展乡镇河流跨境断面水质考核,确保辖区内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水质100%达标,3个国控点位水质稳定达标。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和生活源污染治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常态化管理,督促垃圾填埋厂完成厂区及周边地下水监测。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土壤污染防控,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堆放危险废物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处理、废弃工业制品拆解与再生利用活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土壤监测,强化土壤污染防控。推动农用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持续深入推进全市固体废物非法贮存、倾倒和填埋点排查整改工作,加快城区垃圾中转站改造升级和餐厨垃圾终端处理设置项目建设,强化面源污染协同管控。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化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运输结构调整,推进移动源治理。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城区扬尘整治、餐饮油烟污染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以上。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二、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加快城乡生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市老旧管网,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确保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并达到减排效果,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A标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启动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完善赤壁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处置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可回收物回收中心、可回收物分拣站、大件垃圾处理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配套分类垃圾箱、垃圾分类收运车等环保设施设备。强化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供给,重点建设蒲纺工业污水处理厂、陆水园区污水处理厂,实施陆水循环产业园、蒲圻绿色产业园污水管网工程,切实提高污水收集能力、污水处理率,加大污水处理和治理力度,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

第四节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径。

一、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推进工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纺织印染企业为重点,加快循环化改造进程,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在纺织印染行业重点企业,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废气热能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实施升科新能源再生利用项目、云再生二期等项目,重点发展铅酸蓄电池、含铅废物回收处置,废渣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电力能源产业经济及其衍生清洁生产产业,支持华润蒲圻电厂打造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基地,推动电力行业与建材、环保等行业耦合发展。积极创建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开展工业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试点。

二、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普及绿色生活方式,将消费环保化纳入教育体系,鼓励绿色出行,推动垃圾分类处置与回收利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消费理念,减少奢侈消费和过度消费。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生态新区严格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进行建设。提供绿色服务,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休闲旅游、信息中介、现代物流等服务行业,将循环经济理念体现在服务业中。推行绿色行政,组织“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创建绿色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动绿色细胞工程,纳入省“企事业单位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引导企事业单位履行生态环保责任。以生活餐厨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理、资源回收利用、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等项目为支撑,积极推进社会大循环。

第五节 建设“四宜”美丽乡村一、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

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和成效,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厕所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就地分类、源头减量,所有村庄实现“五有”标准。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从资金投入、使用付费、后期维护等方面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村庄规划统一管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功能布局。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力争在2025年实现全市142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积极推进生态村镇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生态乡镇、村示范效应,每年新增生态村镇3-5个。开展农村房屋立面整治,推广鄂南特色民居建筑风格。持续推进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废旧房屋清理。大力实施乡村增绿工程,统筹推进“四旁”10及农村零星空闲地绿化,到2025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案,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全面提升新型农民素养。从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团,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培育和选树一批种田能手、养殖能手、农业经纪人等高素质新农人。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职称评定评价体系,推进农民职业培训制度化。围绕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

专栏10-2 乡村建设重大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每年建设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整治村。开展农村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废旧房屋专项清理行动、村湾道路出入口专项整治行动等。推广《鄂南民居建筑设计图集》,开展农房建设试点。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宜居村庄,打造赤壁版富春山居图。空心村、衰退村引导村民集中居住,集中规划建设新农村社区。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开展农村厕所、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沿五线开展屋面改造和绿化美化工程。人口集中居住村湾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居民活动场所,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提档升级。

第六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以制度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的体制机制,培育拓展依托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价值的路径机制。建立完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化制度。科学测算环境容量,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合理分配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合理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披露等约束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强化环境监管,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二、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根据赤壁环境功能区划,重点针对划定的生态红线区、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区、流域水环境等实施生态补偿。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赤壁实际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核算体系、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逐步健全“谁污染、谁付费”的排污权市场化机制,实施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基础的用能权有偿交易制度,促进生态资源优化配置。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生态补偿,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绩效与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主体功能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管理。

三、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保护机制

强化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环保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资机制。健全财政补贴和受益方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建立污染治理收益的共享机制。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污染者付费制度,积极采取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解决环境整治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在规模化养殖行业率先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对乡村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理实施最优惠电价政策,市本级财政将运行管理费用纳入保障。深化用水总量控制,探索水权水市场改革。

四、探索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

探索实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水流、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台账体系,在生态功能区率先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机制和监测预警应急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严肃追究恶意违法排污等行为。

专栏10-3 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程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陆水河(赤壁段)城镇管网建设工程。陆水循环产业园、蒲圻绿色产业园以及车埠、柳山湖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雨水排口改造工程。

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北干渠以西至陆水河片区主次干道污水管网。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处置工程。配套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设备,建设可回收物回收中心、可回收物分拣站、大件垃圾处理中心、餐厨垃圾处理点、有害垃圾暂存点建设,配套分类垃圾箱、垃圾分类收运车等。在城区建设583座垃圾分类收集岗亭(含收集设施,涉及城区483个小区、100家市直单位)。升级改造20座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

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规模工程(续建)。赤壁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由一级B提升至一级A标准;扩建工程远期规模4万吨/天,近期规模2万吨/天。

乡镇污水处理项目配套管网工程。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

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陆水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近期设计规模20000t/d,远期设计规模40000t/d。配套截污管道工程。收水范围为陆水工业园和蒲纺工业园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城东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预处理工程。高密度沉淀池一座 (含相关配套设施),处理规模为1.5×104m3/d。

绿华环保工业固废处置项目。占地面积60亩,安全填埋年处理10000t/年,新建稳定化/固化处理、安全填埋、废水处理三条生产线。

三、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陆水河流域(赤壁)生态保护和修复。包括入河(湖)排污口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漂浮物打捞、尾矿生态修复、重要支流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湿地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简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陆水河水库下游干流水华预警及生态调度平台建设等项目。

黄盖湖流域(赤壁)生态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水草打捞工程、水产养殖治理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黄盖湖重点排口治理工程、简易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

西凉湖流域(赤壁)生态环境整治。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水草打捞、水产养殖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神山湖治理、小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

杨家湖综合治理工程。对杨家湖周边污水收集、管网改造、泵站建设、湿地保护、边坡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

黑臭水体和直排污水口综合整治工程。杨家湖、李家塘、柏树塘3处黑臭水体清淤、污水收集、污水管网建设,塘岸生态治理及修复、陆水湖及陆水河35处,陆水河干流排口进行排查、水质检测并改造整治。

陆水水系连通工程。陆水河及支流白石港、白莼港、霞落港、栗柴港、斗门港、石罗湖港、八蛇港河道疏浚整治4.6km;堤防加高加固39.6km;河道堤防护岸41.4km;种植挺水植物3.6万平米。重点实施陆水河赤马港下游段水系连通工程。

皤河水系连通工程。主要涉及皤河及支流雷家桥港、羊楼洞港、柳林港、羊楼司港河流水系。

四、城乡环境生态宜居项目

主要包括城区扬尘整治、全市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港口岸电项目等。

赤壁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拆除破旧空心房、拆除铁皮屋和乱搭乱建、垃圾清理、绿化、清理广告、水体沿岸整治。

农村餐厨垃圾处置工程。建设农村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7座。

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占地约12亩,项目主要包含土建工程和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设施。总处理规模 50t/d。

五、环境风险防范工程

包括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重度污染耕地管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固废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

陆水水库周边关闭煤矿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项目。包括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初步调查、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详细调查、煤矸石堆体调查、地下水风险管控管控、土壤生态治理、煤矸石原位固化稳定化治理。

中再废钢资源回收加工项目。用地50亩,建设废钢回收破碎加工生产基地,使用最先进的打包机、龙门剪、破碎机等废钢加工设备,从事废钢回收破碎加工业务,向钢铁企业提供炼钢炉料。

赤壁市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流通中心项目。各乡镇回收站、赤壁市流通中心(收集、存放、转运、处理等场所)。

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占地面积为33878.90平方米,年处理建筑废弃物40万吨,形成年产再生骨料15万吨、墙体材料再生建筑砌块10万m3、生态步道砖15m3、再生保温砂浆1.5万吨的生产能力。

六、环境管理基础保障工程

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周边土壤调查监测、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应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项目和智慧环保平台建设。

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项目。①水质自动站建设;②购置VOCs在线质谱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常规空气监测站、实验室监测仪器等设备设施;③秸秆禁烧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建设;④完善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点布设等。

第十一章 繁荣传承优秀文化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支持融媒体中心改革创新,建设湖北文化高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文明赤壁”。

第一节 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持续开展常态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宣传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文明实践的具体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良好风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完善文明诚信服务,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四个方面,构架诚信标杆,打造诚信品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宣传《赤壁市民文明公约》《赤壁市民行为规范》,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文化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加强“两个中心”建设,全面巩固新型主流媒体阵地、网络舆情阵地、红色宣传阵地、文化体育文艺活动阵地、志愿活动阵地等五个阵地。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七有”11标准,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架构体系。大力支持融媒体中心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赤壁市融媒体中心新闻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持续开展文明大引导活动,深度挖掘各行各业的文明人、文明事、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弘扬正能量,激发正义感,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党管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强互联网意识形态管理。

三、推进全域创建、全民参与

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快形成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推动赤壁实现一流治理、提供一流服务、展示一流形象。利用好志愿者协会、“志愿城市·赤壁”专项基金平台作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强化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成为人民的价值取向、行动自觉,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夯实基础。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探索建立市民文明行为激励回馈机制。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积极开展爱国、爱家、爱社区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人人是城市形象”的理念,开展“赤壁因你而文明、赤壁因你而出彩”系列活动,形成文明创建“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局面。

第二节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赤壁档案馆、科技馆建设,高标准建成赤壁市群艺馆,打造省内一流的县级文化馆,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体验服务。按照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各具特色的要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体提升14个乡镇文化站,让文化站成为广大群众喜欢去、留得住的文化培训、文艺娱乐活动场所,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争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合理规划城市剧场、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农家书屋、乡镇影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免费开放。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开展全民健身,打造12分钟文体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

专栏11-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赤壁大剧院。建设大剧场、音乐厅、多功能厅、演艺人员接待培训中心、表演艺术交流中心等内容,并配套行政管理、业务办公及后勤用房、地下停车场等服务设施。

智慧图书城。将图书馆改造升级,建设集图书销售、智慧物流、图书会展于一体的一站式现代化一级图书馆,完善总分馆配置、城乡智能借阅点、城市书屋等配套体系。

300公里健身骑步道建设。依托渣枫线改造工程、武赤线赤壁段改建工程、随羊线大竹山至羊楼洞改造工程、陆水湖环湖绿道等重点道路建设项目,建设300公里健身步道和骑行赛道。

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在全市镇村按标准建设乡镇(A类、B类)、村级(A类,B类)运动健身中心。

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新建11人制社会足球场地2个、7-8人制社会足球场地5个、5人制社会足球场地10个。

二、繁荣文艺作品创作

深入实施繁荣群众文艺“双百工程”,扶持“百人百艺”群众文艺创作,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精神文明“五个一”12工程,实施“一县一品”大众文艺特色品牌创建,以三国文化、茶文化为核心,打造赤壁特色文化品牌。加强精品文艺创作,突出时代主题,加大现实题材创作比重,聚焦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提升百姓大舞台建设,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进景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和文化企业行、军营行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少儿合唱、戏曲表演班、音乐舞蹈、剪纸、美术等免费培训班。规划建设赤壁名人馆、美术馆。

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推动文化差异化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茶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力度,强化“万里茶道”赤壁段申遗保护,做好羊楼洞长裕川茶庄复原、羊楼洞竹器厂复原、羊楼洞六大姓氏传统文化展示,实施红军医院手术室、原第67军预备医院旧址、142烈士墓群等羊楼洞革命文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保护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赵李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建设“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特色数据库,加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羊楼洞传承基地、脚盆鼓传承基地建设,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基层、进校园等文化传承活动。积极申报赤壁鱼糕、脚盆鼓、葛洪传说、赤壁木雕咸宁市非遗项目。

专栏11-2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利用工程

羊楼洞万里茶道申遗项目。以羊楼洞申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引进旅游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大茶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力度,扎实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

赵李桥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项目。依托赵李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申报创建赵李桥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动赵李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

赵李桥非遗文化公园。利用赵李桥茶厂闲置厂房,建设赤壁非遗传习基地、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体验馆、“非遗”文化长廊(脚盆鼓、茅坪花鼓戏等地方声乐类“非遗”项目展示)和相关辅助用房等。

三国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建设。围绕打造全国“拓展旅游之都”的总目标,启动赤壁古战场军事体验、陆逊营寨国防教育、陆水湖水上运动、万亩茶园茶道体验、黄盖湖户外体验等核心拓展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陆逊营寨等三国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建设。

湖北遗址公园项目。依托赤壁摩崖石刻、拜风台、风邹菴、赤壁大战陈列馆及赤壁山、南屏山、金銮山空间规划和口径范围,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挖掘赤壁之战文化底蕴,加快文旅融合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蒲圻老街历史保护利用。利用风格、面积、位置合适的房屋策划赤壁名人纪念馆、鲍鼎先生旧居、城市记忆等文化展馆;在古城入口和重要节点布置牌坊等景观节点;老街路面和房屋立面改造以明清风格和江南石城风貌为主,有序恢复县衙、文庙、龙门书院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迹。

江南楚城(新店土城)考古遗址公园。按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4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遗址博物馆、考古研究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原址展示馆、复原展示馆及体验展示馆等内容,并配套标识标牌、信息系统工程和绿化景观工程,打造华中地区知名考古公园。

新店明清石板街。对现1500余米古街进行整体规划,对规划区古建筑、古民居进行修复、码头遗址等进行保护和修缮,规划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进行业态布局,打通羊楼洞至新店古街万里茶道文化线,打造万里茶道第一埠。

西凉湖飞行拓展中心。引入航空科技企业,培育飞行文旅产业,建设无人机应用和管控实验基地、航空运动基地、飞航产业培训基地、国际科研交流基地、飞行实验室等内容,打造集飞行、科创、制造、教育、文旅、仓储于一体的高科技飞行产业集群。

第三节 加快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一、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机制,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用品批零、文化艺术培训、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发展。大力培育同行业、同领域龙头企业,鼓励同业态小微企业整合资源,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文化规模企业3-5家以上。

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文化“双创”园建设,发挥赤壁作为湘鄂赣交界地带中心区域的优势,以传承文脉、开发遗产、嫁接时尚为基础,打造以文化创意设计、特色文化小镇、文化休闲旅游、影视娱乐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电子玩具及印刷设备、音响设备、影视设备、3D打印、智能硬件等文化类新兴电子产业项目。依托赤壁特色资源与产业,培育发展竹工艺品、茶工艺品、园艺工艺品、纺织工艺品制造。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孵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数字阅读、影视视频、动漫游戏、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短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引进吸纳文化名家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等,引进影视公司在赤壁开展影视剧拍摄,支持张司边等生态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以三国赤壁古战场、羊楼洞传统古村落、温泉养生综合体、陆水湖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等为载体,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创建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建设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游乐养生等特色健康文化产业基地,开发康养文创产品。“十四五”期间,积极打造三国赤壁古战场研学、羊楼洞茶旅研学、生态农业游学等系列主题研学精品路线,力争申报2-3个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依托乡村旅游特色村和“十大田园综合体”项目,策划、推出一批具有赤壁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和乡村旅游纪念品,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10家市级、5家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示范基地”。

专栏11-3“文化+旅游”融合工程

围绕三国赤壁古战现场,提炼三国文化核心要素,融合科技、影视、动漫、游戏等手法,重点开发文化休闲、研学科普、游戏体验、节庆活动等集观光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的精品文化和旅游项目群。

以万里茶道源为文化支撑,联合明清古街、赵李桥、俄罗斯方块小镇等,以生态茶园为基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将茶叶与周边产品创意设计、文化演艺、历史展示、旅游商贸、休闲度假等联合。依托赵李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申报创建赵李桥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以陆水景观整治提升为核心,重现“陆水八景”打造陆水河夜游区、水上运动区、蒲圻文化展示区,串联雪峰山、葛仙山,加快雪峰山运动休闲开发和葛仙山樱山道谷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和山地露营基地。

第十二章推进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广泛汇聚各方力量。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第二节 提升依法治市能力

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发挥法治监督职能作用,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市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度,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筹建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覆盖面,运用线上线下立体化手段,加大法治宣传教育传导力度,筑牢全民守法意识,强化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社会新格局。

第三节 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坚持权责统一、精准执纪问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加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按照规范和公开的原则,对行使权力的方式、顺序和时限做出明确、具体、严密的设定,建立相应的办事制度、时限制度、审批制度等,提升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第四节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推行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推进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作用在社会各领域的有效覆盖。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得到贯彻落实。增强党员干部法规意识,提高各级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加快构建高效的制度实施体系,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切实抓好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法律知识普及率和法治文化传播覆盖面。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提高乡村德治水平,深挖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发挥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家庭联盟会等群众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导作用。深入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用好社区(村)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充分发挥退休党员干部、网格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优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打造“智慧社区”样板,拓宽“五社联动”13试点,发挥物业参与社区服务作用,推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服务。

三、完善应急体系提升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人才培养,积极打造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完善队伍调用和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形式,推进安全体验基地建设,积极宣传防灾减灾文化。实施赤壁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综合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储备库建设,建立储备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应急物资科学储备、智能管理和精准调拨,做到“建管并举、优质高效”。加强舆情引导与管控,完善“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做到及时答疑、及时辟谣、及时安抚,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和疏导民情,稳定社会秩序运转。

专栏12-1 社会治理重点工程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赤壁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项目。赤壁市社会福利中心暨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项目。赤壁都好车埠颐养中心。赤壁市优抚医院建设项目。赤壁市养老康复中心(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对象养护楼)建设项目。

赤壁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暨城乡基层治理智慧云平台。建设人工智能+社区云+社区治理平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社区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第四篇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示范,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实现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

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抓落实机制,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建立健全清单化推进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建立共同富裕实现度测度标准和方法,全面反映共同富裕示范市建设工作成效。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调整。将推动共同富裕有关目标要求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绩效考核,提高考核工作质量。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表4赤壁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发展目标

序号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目标

责任单位

1

发展性

人均GDP(万元/人)

9.43

17.00

市发改局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2.64

5.54

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

3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

1.83

1.65以内

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

4

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28.0

32.6

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

5

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的群体比例(%)

21.3

60

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

6

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60万的群体比例(%)

2.7

25

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

7

R&D经费占GDP比重(%)

1.28

2.4

市科信局

8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30

市科信局

9

共享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1.61

65以上

市住建局

10

儿童预期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4.8

市教育局

11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90

90以上

市教育局

12

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

60

100

市文旅局

13

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

9.8

35

市人社局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91

80

市卫健局

15

文明村镇建成率(%)

-

94

文明办

16

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

-

95

文明办

17

可持续性

国民体质合格率(%)

90

94以上

文旅局

18

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比率(%)

50

90以上

市城管局

19

PM2.5平均浓度(μg/m3)

24

达标

市生态环境分局

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6

3.7

市发改局

21

地表水达到或由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22

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23

森林覆盖率(%)

51.74

52.48

市生态环境分局

24

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

88

90以上

市生态环境分局

25

空气质量优良率

83

86以上

市生态环境分局

第十三章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提升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拓展城镇功能。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高质量推进赤壁城镇化建设,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造强基赤壁、水彩赤壁、宜居赤壁、魅力赤壁、安全赤壁、智慧赤壁。

第一节 全面提升市区功能一、推进城镇住房升级改造

以赤壁老城区为重点,完善功能配套、改善小区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分阶段改造赤壁老旧小区,加强改造项目招标、投资以及质量等过程监管,到2025年,完成209个老旧小区改造。围绕公共环境、功能提升、建筑品质和智慧服务等方面,重点对水电路气等市政、环境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切实解决老旧小区“车难停、路难走、下水不通、路灯不亮”等问题。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

二、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推进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构建市域内便捷交通网络,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提高道路通达性。改造升级供水管网。加快建设供气管网,完善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供气网络。推动供暖管网建设,发展城市清洁供热。优化排水防涝管网,实现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全覆盖,重点完成老城区、蒲纺片区和北干渠以西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快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加快推进陆水湖风景区、学校、三国汽贸城、蒲圻客运站等周边停车场建设。整治城区架空线网,升级改造老城区强电弱电,实现强弱电线网入地。完善配送投递设施建设,整合邮政、供销、商贸、快递、交通等物流资源。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推进“三网融合”,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城镇发展深度融合。

第二节 完善集镇功能一、加快发展“重点镇”

赋予重点镇赵李桥镇、官塘驿镇、赤壁镇对辖区内各项工作行使职权,实行统一管理,深化区域合作,打破边界壁垒,敞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强政策对接,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工业企业向重点镇工业集中区集聚,落实企业登记、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供水、道路交通、燃气供热、信息网络、分布式能源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围绕集聚人口、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在重点镇积极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二、培育发展“特色镇”

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小镇大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加大“兴农、边贸、旅游”等环节投入力度,争取省际边界小城镇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向边界口子镇倾斜。加快推进中伙铺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亮点产业发展、边贸市场培育,实行“一镇一策一支撑产业”,建设拓展一批特色村落、休闲农庄,状大本土特色产业。

三、补齐“一般镇”发展短板

深入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以茶庵岭镇、新店镇、黄盖湖镇、柳山湖镇、余家桥乡、中伙铺镇、神山镇为重点,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补齐公共环境短板,加强垃圾、污水治理,以房前屋后、背街小巷、老旧居民区、集贸市场等区域和公共空间为重点,整治乱堆乱放现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农村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公益性社会福利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提高基础设施建管能力,支持国省道国镇区路段大中修和提档升级,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强沿街立面设计与管控,打造街区节点景观,打造民居、美丽院落、美丽街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

第三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

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政策,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和退伍军人落户门槛,落实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政策。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员落户问题,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城镇落户率。创新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强人口信息管理。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尊重农民工意愿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力度,落实随迁子女教育普惠性减免政策。逐步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落实城乡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巡诊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周边辐射作用,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生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镇村”改造,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支持力度,落实职业指导、培训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和扶持政策。

三、建立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经常居住地登记制度,加强人口调查统计工作,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税务、婚姻等信息系统,构建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完善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评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专栏13-1 城镇化重大工程

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改造项目。改造小区内配套道路、通讯、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道路和公共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供气、供热、停车场等城镇基础设施。

城市集中供暖及管网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华润电厂蒸汽综合利用。

城市排水防涝项目。在城区重点积水地段改造铺设雨水管网,升级改造城市排涝泵站,完成海绵区域化面积14平方公里,重点完成生态新城核心区海绵体建设、20公里城市道路两侧透水人行道改造和透水停车场改造。

体育健身设施项目。新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内新建游泳馆座;陆水河清泉公园内建设水上游乐园;依托砂子岭公园、金鸡山公园、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配套建设非竞技体育设施;新建社会体育场地设施。

市内交通建设项目。新建与改建城市主次干道;补齐生态新城的支路网;打通城区断头路;改造与建设跨河通道;新建地下人行通道和步行天桥;建设“两山两水一湖”城市绿道、乡村绿道。

BRT城市快速交通。建设两条城市快速轨道公交(城区至赤壁风景区、城区至羊楼洞的旅游快速专线)。

城乡公交线网。整合升级一级公交线路(16条跨县市线路),优化城乡二级公交线路6条、三级公交线路29条(现有农村客运线路35条),到2025年,行政村公交通达率100%。新增3条旅游公交专线(赤壁至三国古战场、赤壁至羊楼洞、赤壁至葛仙山)。

城乡公交站场。对赤壁市城乡公交站点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城区公共区域配套停车场,统一建设标准和外观设计。在体育中心对面建设综合停车场,总占地130亩,建立校车区、公交区、农村客区、综合维修保养区等。在各乡镇公交停车场、城区内小车停车场建设500个左右充电桩。在官塘、赵李桥、神山建设停车场,在线路沿线进行站台建设。

第十四章实施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紧抓国家“新基建”快速推进机遇,以“智慧赤壁”为抓手,以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运行指挥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乡村”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提升赤壁市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水平。

一、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

打造赤壁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完成高宽带、广覆盖的光纤接入网络改造,有序提高城域网出口带宽,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提升光纤宽带接入速率。加强赤壁市第五代移动通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5G基站,实现市区重要场所5G信号连片覆盖,加快推动5G规模部署;着力提升5G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集聚发展能力,全面促进5G与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治理及各行各业融合应用。促进5G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推进5G建设及智能化应用,在智慧政务、智慧工业、智慧医疗、物联网、智慧园区、智慧体育馆等应用领域发挥5G作用,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搭建智慧赤壁工程架构体系,实现城市动能转换,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标杆。搭建业务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云上赤壁服务工程、物联感知系统工程、创新服务支撑工程、城市公共服务工程、产业“云+链”工程、社会精细化综合治理工程、协同工作科学决策管理工程、文化繁荣建设工程等九大创新治理工程体系,构建各单位、各业务领域的“横断创新”。向上对接咸宁市、湖北省及国家层面数字化应用、系统,承接上级资源,按照整体战略布局,实现“纵向延伸”。全面实施政务服务水平、教育数字化建设、全域旅游建设、卫健服务、生态服务、应急服务、人社服务、司法服务、交通服务、农业服务等十大数字服务工程。

三、搭建城市大数据中心基础平台

构建赤壁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城市大数据中心,完成数据汇集、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开放,实现城市感知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建成安全可靠、统一高效的赤壁市云计算中心,为全市各单位部门提供弹性的云计算和云存储能力、政务外网承载服务与应用能力。建设全市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为各单位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应用提供支撑,全面应用于“冲刺全国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指挥、考核体系;完善城市大数据决策支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辅助。统筹建设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赤壁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各级各单位业务系统建设、升级,推动各部门已有业务系统与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对接。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引导企业基于政府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释放数据效能价值。

四、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为赤壁市各领域大数据创新示范应用提供基础。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无人机为重点,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赤壁拟人化人工智能应用,面向市民和游客实现自动语音办事服务,利用电话、智能机器人和手机数字赤壁语音助手实现随需问答、事项办理的一站式服务,体现赤壁的数字智能化城市形象,打造高端城市语音智能拟人品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改善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效解决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紧张的人力资源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实现公共服务透明化。

五、积极推进赤壁“数字乡村”建设

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积极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实施数字乡村一张网、一个池(数据池)、一幅图建设工程。紧抓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契机,持续推进光纤网络“户户通”建设,加快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湾延伸。积极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加快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推进农村公共事务网上办理,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村工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互联网、物流、邮站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专栏14-1“智慧赤壁”建设总体设计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搭建智慧赤壁工程架构体系,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化在经济发展、政务协同、民生服务等领域融合创新,打造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

(1)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搭建赤壁市大数据中心,汇聚城管、人社、交通、环保等各领域基础数据,上线大数据平台;构建赤壁市基于大数据中心的数字孪生城市,形成数字驱动业务发展态势;赋能赤壁市产业数字价值,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政府社会服务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2)提升信息支撑水平。打造赤壁市数字化基础支撑体系,整合全市信息化基础资源,打造共性基础服务。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赤壁市政务网络,加强电子政府外网覆盖范围,实现“链路合一、多网共用”。

(3)优化创新治理能力。依托统一大数据平台,创新赤壁市城市治理、惠民服务等领域模式,优化城市治理格局,通过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运行和便利化服务水平,用数字效应带动创新治理,创新应用服务。

(4)加快智慧应用。重点围绕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的用户实际需求,做好项目深化设计和项目集成建设,并发挥各领域的智慧城市经营权作用,充分挖掘智慧城市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围绕文旅、农业、应急、交通、城管、水务、国土资源等垂直行业实际需求,集成县域体征监测、态势感知、大数据建模、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调度等功能,整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源,构建一批面向垂直行业的智慧应用,全时空协同处置县域运行各类事件,充分挖掘智慧赤壁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挥一江一河优势,内抓提档升级,外抓沟通衔接,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干线公路、干线铁路、长江航道、通用航空、管道运输为综合运输主骨架的多式联运、立体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对外东联西通、南接北达,对内循环畅通、快速联系的路网结构,把赤壁市打造成为鄂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华中地区现代物流基地,支撑赤壁市“京珠两圈—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一、构建赤壁综合运输网络

高质量完成长江公路大桥东延伸线、长江通用码头、陆水河港区综合开发、赤壁市南环大桥及北延段建设和通用机场等一批补短板、强功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外交通主通道建设,打造“两纵两横”14高速公路网。完善公路网系统,加快形成“两主两环六射九联”15普通公路主骨架。改善航空条件,积极推进赤壁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建设赤壁港陆水河港区综合开发项目,配套疏港公路、整治提升航道,提升赤壁港整体的港口通过能力和水陆联运的综合枢纽功能。全力推进铁路建设,建设赤壁(蒲圻)公铁物流中心,积极争取金家山矿区至车埠港区铁路专用线、神山矿区至官塘驿站专用线项目,快速提升赤壁非公路货运比例。打造快速路网、干线路网、支线路网三级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公路沿线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及游客出行舒适度,支撑赤壁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切实解决城区拥堵问题。

二、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和示范乡镇,加大“路长制”实施力度,实施20户以下通水泥路,达到组组通、路路安、处处美。重点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强杨西线等一批县乡道升级改造,建制乡镇按三级及以上标准实现双通道连通,全面推进建制村双车道建设。支持农村公路桥梁建设,积极推动危桥改造工作。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和安全条件,改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确保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全面打造“一镇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乡村产业路、景观路、生态路。

三、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规划形成以公铁换乘站为枢纽,以城区及重点城镇客运站为中心,以一般乡镇集散站及旅游景区客流集散站为节点的“三枢纽六中心多节点”16的客运场站体系。实施绿色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优化城乡、工业园区公交线网布局,调整运力结构,实现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加快客运服务升级,统一布局城乡公交站点,统一建设标准和外观设计。重点发展农村物流、区域仓储配送物流、区域电商物流、航运物流及多式联运。优化物流节点体系,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集散站点,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公路集装箱物流、多式联运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物流业态发展。

专栏14-2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重要公路建设项目

长江大桥东延段高速公路。新建主线全长约21km,共线段全长约19km,连接线长约8.9km,项目标准100km/h,路基宽度33.5m(双向六车道)。

赤壁外环线。总里程约220公里,途经官塘驿镇、陆水湖办事处、茶庵岭镇、赵李桥镇、新店镇、余家桥乡、车埠镇、赤壁镇、神山镇、中伙铺镇、赤马港办事处等11个乡、镇、办事处。交通外环线主要包含S418渣枫线、S319咸赵线、S361大羊线、S359石铁线、S417车赤线及拟建公路车神线(含车埠大桥)等,十四五期间,拟新改建65.37公里(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G107咸宁市赤壁段改扩建工程(城区外迁段)。建设全长26.8 公里,采用路基宽度24.5米,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

普通国省干线提质改造。重点实施S417、S246、S359等普通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加强低等级普通干线升级改造工程建设。

农村公路。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公路主通道达到三级公路及以上标准,通班车线路全面提档升级,行政村双车道通畅率达到100%。

农村公路桥梁“三年消危”工程。建设规模753.92米/ 33座,其中拆除重建643.92米/27座,加固维修90米/6座。

二、陆水河港区综合开发项目

包含节堤作业区、官田作业区、郑家洲作业区和望山作业区。规划建设货运泊位18个,其中升级改造6个泊位,新建12个泊位。规划年通过能力1200t,最大集装箱通过能力5万TEU;建设相应的堆场、道路、仓库等生产、辅助生产建筑,配备相应的装卸、运输机械设备和供水、供电等设施。规划建设1个砂石集并中心(节堤作业区)、1个临港物流园(望山作业区)。建设配套疏港公路4条约20公里,整治提升III级航道14公里。

三、通用机场项目

新建占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的通用机场。

四、铁路项目

咸宁至赤壁城际铁路。45公里轨道、机车及配套设施。

蒲圻站铁路货场改扩建工程。占地860亩,新建集装箱尽头式货物线2条;怕湿装卸集装箱作业区线2条和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等,总投资约76000万元。

新建铁路专线。启动连接陆水河港区综合开发港区、金家山矿产、华润集团火力发电厂等24km铁路专线规划,完成项目前期规划工作。

五、重点产业道路项目

中船重工国际灾害体验城道路及配套工程。含三个停车场(约50000㎡)和四条道路全长6246m。

园区新空间拓展道路配套工程(续建)。中伙现代产业园4条(横二路、横三路、纵三路北段、纵四路北段)、陆水循环产业园(纬三路延伸、经二路)及园区排洪渠、供电专线等要素保障工程。

第三节 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强电力、煤炭、天然气、油品等供应管理,建立煤炭、油气供应协调机制,健全能源供应安全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一、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华润电力产业园项目,加快华润电力蒸汽管道延伸,面向片区内纺织、服装、印染企业开展“直供电”“直取水”服务,支持华润蒲圻电厂打造地方能源服务平台。依托陆水电厂和华润电厂申报国家区域自配电网改革试点。建设赤壁市供热首站,发展城市清洁供热。

二、提升电力设施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和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进程。围绕新建及改造变电站、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及增强主网输送能力,以官塘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丁卯山输变电工程等为重点,优化网架结构,提升电力设施水平,提高城乡居民供电可靠率。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推进农村中低压配电网系统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电网装备水平。做好电力设施维护,提升全市供电保障能力,提高用电质量及可靠性。2021-2022年,重点解决存量高压配电网不满足问题,提升中心城区、赤壁经开区的供电能力,满足企业负荷报装需求,消除存量乡镇地区低电压问题;2023-2025年,着重加强网架结构、消除设备安全隐患、提升自动化覆盖率、优化配电设备负载率。

三、提升天然气普遍服务水平

按照“规划整齐、安全危险、先易后难”原则,统筹推进城乡燃气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推进官塘驿、神山、车埠、柳山湖4个乡镇天然气利用建设试点,启动华润燃气应急储备站设施建设项目。统筹城乡燃气工程建设,加快市政供气向城郊村、乡镇延伸,到2025年,全市“气化乡镇”完成率达到100%。提升天然气普遍服务水平,加强居民用户用气安全检查,确保用气安全。

专栏14-3 重大能源设施建设工程

风电项目。华润赤壁樱花山风电场,装机总容量5万千瓦;启迪西凉湖风电场,装机容量100MW;启迪柳山湖镇腊里山村风电场,装机容量150MW;启迪黄盖湖风电场,装机容量100MW;中广核赤壁新店、中伙铺、小柏山、莲塘分散式风电项目,装机容量70MW;华润电力赤壁神山镇分散式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9MW;运达赤壁随阳分散式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8MW。

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布局热电联产建设项目,实现集中供热。

高压电网建设。①规划新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②220千伏:新建220千伏线路135公里,赤壁汪余庄220千伏主变增容改造、官庄22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220千伏曲铺变主变扩建。③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丁卯山变电站。④改造变电站3座:110千伏小柏变增容改造、110千伏蒲圻变整站改造、110千伏蛟龙变电站扩建。⑤新建及改造110千伏线路4条,长度27.7公里。⑥新建35千伏配电站1座:黄沙配电站。⑦改造35千伏变电站1座:咸宁赤壁35千伏茶庵变电站改造工程。

“气化乡镇”项目。布局在新店、赵李桥、茶庵岭、中伙铺、官塘驿、神山、车埠、赤壁、柳山湖、黄盖湖、余家桥、官塘驿林场、羊楼洞茶场等13个镇乡场。

生物质能源气电炭热综合利用项目。占地60亩,建设5000立方米/小时的生物快速裂解汽化炉3台,每小时发电一兆瓦的发电机组6台,建设厂房(8000平方米)、办公及综合楼。

第四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以“洪涝灾害可防可控、城乡供水安全可靠,智慧水利初见成效、改革监管取得突破”为目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构建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健全防洪减灾体系

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加快完善江河堤防工程布局,不断完善江河防洪体系,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长江赤壁段、陆水河、皤河、汀泗河等大中型河流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系统治理干流河道。推进主要支流、重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重要支流堤防达到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中小河流堤防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达到10-20年一遇,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标准适合、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二、优化供水保障格局

完善从源头到龙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突出解决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加快推进水源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常规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赤壁市长江取水工程、伴旗山水库新建工程、赤壁市毛棚口水库新建工程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提升水资源调配和供给能力,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逐步完善城乡供水管网设施,全面完成乡镇水厂管网改造和城区供水系统改造。分类分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护农村“百吨千人”饮用水水源,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三、完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水利信息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和高速安全的新一代水利信息网,提升水文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促进水利大数据智能决策广泛应用,水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业务流程全面优化,水利核心业务应用模式全面创新,水利智能监管体系全面形成,水利智慧化水平整体提升。开展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配套安装监控设施、自动控制设备,建立信息化平台,提升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水平,提高供水管理效率。全面推进依法治水,提高水利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专栏14-4 水安全保障工程

防洪减灾工程。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加快完善江河堤防工程布局,补齐防洪领域突出短板,强化风险防控,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主要有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河势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赤壁)、陆水干流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工程三期(黄龙段、盘石垸)、赤壁市长江堤防巩固提升工程(含绿色整治)、陆水下游河段防洪治理工程(黄龙-入江口)、西凉湖流域防洪工程、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以及赤壁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山洪灾害治理工程、防洪非工程措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排灌设施、新建水闸与病险水闸加固。

赤壁城市防洪工程。对陆水河城区段、赤港河以及老城区排水管网积水点、排涝泵站进行系列改造和提档升级。新建赤马港河流域、霞落港流域、白石港流域防洪排涝治理和生态整治。

陆水水库除险加固、清淤增容项目。溢洪道、混凝土坝系统加固、主副坝及公路桥更新,大坝安监系统更新改造,主副坝防汛道路改造及维护。坝区确权划界和房屋拆迁等。设置三个清淤区。

山洪沟治理工程。对全市有防洪任务的山洪沟实施清淤、护岸治理。

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常规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构建系统完善、量质并重、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城乡供水网,主要有伴旗山水库新建工程、赤壁市毛棚口水库新建工程、赤壁市长江取水工程(在建)、农村饮水供水保障工程、赤壁市双石水库调水工程、北干渠(月山-漫水桥段)抗旱应急调水工程。

城乡供水一体化乡镇供水改造工程。对神山、车埠、黄盖湖、赤壁、羊楼洞、茶庵、柳山湖等7个乡镇的水厂管网改造,包括制表、制水、表务改造等。

赤壁市城区供水系统改造工程。对中心城区堵点急需改造的节点进行全面改造。

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主要包括赤壁市陆水湖水源地保护工程、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工程、“百吨千人”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农村水利工程。包括一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农村河塘整治与水系连通工程等。实施双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赤壁智慧水务工程。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流程智慧水利信息网,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综合调度平台、管网地理信息平台、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DMA漏损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管理系统、二次供水管理系统,以及智慧营收(自动抄表、报装、客服等)智慧水厂(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监管及运维等)。

第十五章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和房地产市场体系,提高居民就业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加快教育现代化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中小学教师工资结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深入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分层遴选、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校长。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新入职教师乡村任教制度。加强县级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管理,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全面实施“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补齐体育、美育、劳动等课程教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二、着力保障基本教育供给

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和业务指导,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完善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中心(完全)小学、乡镇寄宿制学校,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适龄少年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到202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行动,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零拒绝”。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民办学校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赤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三、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家校联动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探索推行素质教育,将健康知识、应急知识等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终端设施普及,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推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数字校园和智慧学校,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予以倾斜,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到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实现万人一本率位居全省前列目标。积极引进大专院校入驻赤壁。到2025年,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高办学品味,将赤壁打造成为鄂南地区教育发展高质量示范区、创新发展实验区、特色发展先导区、教师卓越发展孵化区。加快推进湖北赤壁应急技术学院建设。

专栏15-1 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提升工程。按照国家幼儿园建设基本标准,新建发展大道西侧幼儿园、陆水车站幼儿园、龙翔山幼儿园,实施营里幼儿园迁建工程。

义务教育巩固工程。按照每个乡镇建设1-2所寄宿制学校要求,新建或改扩建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天骄小学、高铁北站小学;建设中伙铺镇中学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收购并改扩建原陆管局子弟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维修改造第五初级中学、蒲圻三小、凤凰山学校;新建青少年宫;加快华晟(赤壁)外国语学校建设。

高中教育提升工程。创办2所民办高中;改扩建车埠高中,新建学生宿舍楼及实验室建设;新建赤壁一中学术报告厅。

职业教育提升工程。依托职教集团,整合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集机械制造数控加工、智能机电一体化、增材制造、电子商务、财务会计、计算机为一体的实训室,建设集通信技术、物流管理、3D打印、茶产业加工为一体的实训场地,建设3栋学生宿舍、1栋学生食堂,配套生活设施。依托高校建设以应急产业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

特殊教育完善工程。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作,加快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新建赤壁职业技术学院。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公共自习室、体育馆、图书馆、培训中心及办公用房等。新建教学、实习、宿舍、图书馆等。

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扩建项目。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体育馆、图书馆。

新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赤壁学校。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食堂、宿舍、运动场等。

第二节 打造公共卫生体系“湖北样板”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完善应急指挥机制、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疫情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战略物资储备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强化协同发展,坚持“平战结合、医防结合、城乡结合、中西医结合、软硬件建设结合”的卫生体系建设模式。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县管村用,深入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提高村医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加快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专栏15-2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包括“4个体系、1个平台”,具体指: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赤壁市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赤壁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和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物资储备中心)、赤壁市生命健康科普馆、赤壁市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中心、赤壁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心。

(2)医疗救治体系。新建赤壁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赤壁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平疫结合医院)、赤壁市人民医院物理楼、赤壁市人民医院医技楼、赤壁市人民医院门诊楼、赤壁市精神病医院、赤壁市蒲纺医院发热门诊、赤壁市蒲纺医院综合住院大楼、赤壁市血防专科医院发热门诊、赤壁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赤壁市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赤壁市中医医院医疗救治综合能力提升、赤壁市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赤壁市第二人民医院(蒲圻办事处莼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及综合业务楼;新建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赤马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汪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3)院前急救体系。新建赤壁市120急救中心大楼。

(4)基层防控体系。新建赵李桥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新建官塘驿镇中心卫生院建发热门诊及住院楼;新建12个赤壁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配置赤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车和智能健康服务包。

(5)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1个赤壁市健康大数据中心。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立1个三级医院水平的县级医学中心,建成2-3个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建立1-2个紧密型医共体,在医共体内统一建设放射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3个资源共享中心,加强区域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建设,每个街道、乡镇建立1个急救站。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足额配备公共卫生人才,到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2名全科医生,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不少于2人,组建1支包含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院前急救、中医等专业的不少于20人的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

应急备灾仓库建设工程。建立一个四级标准以上的红十字应急备灾仓库,能够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2-20万人,建筑面积5500-8000平方。

第三节 推进“健康赤壁”建设

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积极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利用赤壁市卫生健康局、赤壁市疾控中心、健康赤壁等网站和公众号等平台,全面普及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营养健康工作指导。深入实施健康细胞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建设。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加强环境与健康管理,改善居民饮用水水质,完善重污染天气、土壤污染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到2025年,赤壁市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加强应急救护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馆建设,加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力度,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15-3 “健康赤壁”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周不低于5个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健康城镇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市建成2-4个省级健康乡镇,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健康乡镇。

新建赤壁市体育中心。建设一座15000座室外体育场、5000座室内体育馆及其他附属体育设施。

健康环境治理行动。到2025年,全市农村家庭、公共场所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科学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和职业病监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体系。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兜牢兜实城乡社会保障网

深入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政策,贯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机制,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标准,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提高缴费补助标准。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序推进工伤预防项目管理,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工伤预防工作,规范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落实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执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实现参保居民就医“一站式”即时结算。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拓宽社会救助范围,完善动态增长机制,创新社会关爱机制,制定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计划,加强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二、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工作机制,积极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依托护理院(站)、乡镇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建立个人缴费、财政补贴、医保基金统筹等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拓展养老服务形式,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建好赤壁市智慧养老服务分平台,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扩大养老服务创业,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兴产业业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以机构为支撑、社会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室外活动场地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赤壁市都好车埠颐养中心、赤壁都好之家养老服务骨干网以及华中同济蒲纺康养基地建设,打造城乡社区“15分钟养老圈”。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不少于41张17,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

三、建立健全特殊人群保障体系

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军需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军人荣誉体系。落实社保扶贫政策,对特殊困难群众参保照单全收、不落一人、动态管理,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政策措施,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实行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保障未成年人发展权益,探索建立集“监测预防、发现报告、评估转介、帮扶干预”于一体的新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建设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定向帮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拓展困境青少年关爱资金渠道。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权益保护,推动救助管理站服务升级和功能完善。推进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康复-托养”一体化服务。推进殡仪馆提档升级建设,规范殡葬管理,实现“文明殡葬、生态殡葬、惠民殡葬”的改革目标。

四、强化居民住房保障

建立保障与市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保障性住房筹集模式,通过新建、配建、改建等方式,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到2025年,保障性住房达到11500套以上。加强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规范公共租赁住房营运管理服务,建立赤壁市公共租赁住房大数据平台,优化住房保障运营管理流程,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稳步调整住房结构,确保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稳步提高、户均住房套数不过快增加。

第五节提高就业质量

发展新经济、新就业形态,落实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工作,推动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深入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对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全面优化就业服务,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全面推进技能强市战略实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南鄂高技能英才”支持计划,培训选拔一批“赤壁工匠”,鼓励企业大规模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技术培训。

第十六章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破除各种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瓶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实践

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配套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土地确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25年底,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慎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开展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引导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二、健全财政金融投入支持机制

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平台。加大政府一般债券用于农业农村的力度,探索发行乡村产业专项债券。通过“资金改基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赤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研究和开发适合“三乡”工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无形资产评估、有限资产抵押、企业信用评价等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

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支持社会资本依法依规拓展业务,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种养业,参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打造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合作平台,为社会资本投向“三农”提供规划、项目信息、融资、土地、建设运营等一揽子、全方位投资服务。

四、深化“三乡工程”拓面提质

支持已经确权为农民家庭拥有的资产资源以出租、转让、入股、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托管等多种形式,与“三乡”主体合作经营。探索将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集体股份,参与“三乡”工程投资、经营分红的实现形式。鼓励“三乡”主体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存量用地、通过村庄整治等方式节约的建设用地开展创新创业。择优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

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经费保障等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医疗条件,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村医疗信息化水平,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增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农村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推行智慧养老、互助养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水平和农村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

第二节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实行动态清零。抓好产业、就业和消费扶贫工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在扶贫思路、规划、方法、资源配置上对标国家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扶贫工作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化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坚持把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用好养老、医疗、医保、低保、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密织防止脱贫户返贫、边缘人口致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统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有效衔接,财政部门给予资金保障。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加强扶贫项目与农业项目统筹整合力度。

第三节 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一、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注重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流转农户承包地风险防范。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型、乡村服务型、物业经营型、资源开发型、混合经营型、股权补偿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二、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结合市场需求、返乡农民工资源特征,通过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升农民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经营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创业联农带农能力,将二三产业留在农村,就近吸纳本地农民就业。优化创业服务,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组建农村创新创业联盟,实现信息共享、抱团创业。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整合发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以三产融合发展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制定和落实农民创业支持政策,为农民自主创业保驾护航。

第十七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各类生产要素可以按照市场逻辑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政府政策干预更加精准有效。

第一节打造高质量发展优质营商环境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全面落实《关于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和《湖北省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处理办法》,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业务规范、数据标准和服务平台建设,实行企业开办“210”标准18。严格执行收费清单、收费标准,降低和规范涉企收费,确保清单之外无收费。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改革,构建项目招商主体、承接主体、服务部门无缝对接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和“部门服务制”,开通“绿色通道”办理,对没有招商引资指导任务的部门建立“一对一”项目包保服务清单,压缩财产登记办理时间,优化用水用电用气服务,促进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无差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真正实现“非禁即入”,大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式的营商环境。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动“找关系”向“讲政治”转变,着力打造依法办事法治环境。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加强督查考核,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机制。

第二节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引领作用,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更好服务于全市区域和产业布局发展需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效理顺国资与财政、集团与部门的关系,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机制、年度考核机制、薪酬机制,将授权分权落到实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盘活、盘优、盘大国有资产,推进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有资本向重点国有企业倾斜,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鼓励集团企业之间加强资产、业务等方面的联系对接,加大与央企省企对接力度。引导国企民企合作投资新项目、组建新公司,推动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探索盈利模式,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支持国有企业以多种方式吸收民营资本,推进产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提高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质量和效果,注重以“混”促“改”。加强对人员、财务、资产、决策等四个方面的风险管控,提升集团企业发展质量。

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进一步畅通惠企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工业企业纳税大户奖励资金、工业技改奖补资金、新“进规”企业奖励资金等政策,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积极搭建企业沟通合作平台,推动民营企业“跨界合作”。持续举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早春行”活动,鼓励金融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积极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实现银企“各取所需、合作共赢”。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青砖茶研究院、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现代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集群建设。完善政企沟通协商制度,扎实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建立领导干部走访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跟踪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结合赤壁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强化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管理等核心要素配套转移。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和地区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亚欧博览会、食博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开拓“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和地区市场。积极呼应、主动对接湖北自贸区建设,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切实提高赤壁经济外向度。推动建设赤壁保税物流中心,持续加大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大力提升对外贸易物流保障水平。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努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质量企业,增强外贸主体竞争力。引导外贸企业拓展境外市场,支持维达力等企业承接引进上下游企业,补齐补强产业链,增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一、完善和落实产权保护各项制度

进一步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坚持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深入推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和工作机制,构建完善司法主导,与行政执法、仲裁、调解等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适时建设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权行为,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防止选择性司法。进一步提升“12330”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热线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二、深化要素市场配置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发展新型要素形态。探索适应“双循环”的市场化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动要素依据市场规则、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拓展赤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将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各类公共资源纳入平台交易范围,规范资源要素交易行为。推进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规范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行为,探索推行“标准地”19出让模式。健全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推进资本市场政策落实和金融创新,分领域、分行业、分板块对拟上市企业实施精准培育,探索搭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支持发展供应链融资,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赤壁)建设,加强与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三、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全面落实“非禁即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建立赤壁市公平竞争联席会议制度,具体指导、落实、监督和督促全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加强和改进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四、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诚信成果应用体系,加快建设诚信政府、诚信机关、诚信乡镇、诚信社区、诚信村、诚信企业、诚信个人,构建全社会诚信体系,打造“诚信赤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由“门槛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拓展信用报告在行政许可、项目立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中的应用范围。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实施差异化监管,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推进失信企业信用修复网上办理。大力推进政府机构失信、重点行业领域失信等专项治理工作,加快推动失信主体主动整改。实施“信易+”工程,推广“信易贷”“信易债”“银税互动”“信用扶贫”等信用激励服务产品,鼓励守信行为。深化赤壁城市信用生态圈建设,推进赤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和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区域联合惩戒机制建设,推动落实信用数据共享交换,实现“一地失信,多地受限”。

第四节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效能

一、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稳步推进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便捷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一网通办”,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打造赤壁市数字化融合共享体系。创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统一出件”的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新模式。推进“跨省通办”和“全省通办”政务服务业务。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推行场景化集成审批式的“一事联办”。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作用,加快推进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数据融通、服务融通、应用融通,提升政府网站大数据分析能力、辅助发声能力和服务公众水平。提升“12345”热线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能力,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确保便民服务热线工作高效运行。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

二、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抓实抓细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实。对专项资金投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重点项目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积极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强化多领域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由无偿使用向滚动利用转变。加快建成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扎实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建立预决算公开常态化机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和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各项制度。优化政府投资方式,支持鼓励参与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渗透率。鼓励银行业及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信贷产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入开展“金融稳保百万千”“百行进万企”,组织多种形式“银企对接”“企业面对面”活动,持续强化对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扩大金融服务供给。探索成立赤壁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健全运行规范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完善“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鼓励支持企业上市和到场外市场挂牌。

第五篇 规划实施保障

第十八章 加强组织保障

第一节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保证,坚定不移把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要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第二节实行“集团化作战”

实行规划目标推进“战区制、主官上”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冲刺全国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三大战区总负责人,与其他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组建“集团化作战”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服从总负责人协调调动。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分战区、分战线制定年度实施的重点事项,形成任务清单,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三大战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决策管理,建立重大事项动态跟踪、信息报送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有领导、有落实、有监督的高效运行机制,确保重点任务按期完成。

第三节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健全规划体系和实施管理,各部门、各乡镇出台的各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本规划相协调,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确保在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与《纲要》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在规划上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各部门组织协调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规划实施机制保障

第一节 坚持科学推进

坚持科学标准,稳步推进“十四五”规划,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统筹调控能力,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科学推进规划实施。加强制度建设,创新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完善调控机制,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切实增强经济调节的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改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和圆满完成。

第二节 完善考核机制

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跟踪分析规划实施过程,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各部门应承办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分析规划执行情况,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阶段目标的考核,由市政府组织力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期中和期末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交市人大审议。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组织有关专家及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与难题,寻找解决对策,保障规划目标实现。

第三节 加强评估应用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各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和进度要求,切实抓好落实,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把监测、评估、考核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评估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在公共服务、环境生态和民生领域引入公众满意度评价,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综合考核重要指标。

第四节加大宣传力度

着眼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建立健全与新闻媒体合作沟通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与媒体之间良性互动、深度合作。扩大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介,多形式、多角度地广泛宣传《纲要》,扎扎实实开展宣讲,把规划纲要的解读传达到每一位基层干部和群众当中去,使人民群众认知规划,关心规划,动员全社会支持,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共同不懈努力。

第五节完善社会监督

健全政府与企业、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增强规划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适时公开“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凡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工程,要征求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健全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制度,掌握了解主要发展目标、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年度进展情况、重大任务年度执行情况,及时解决重点和难题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主动接受来自群众舆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广泛监督,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局面。

1 “五大工程”:财税倍增工程、困难企业盘活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落地工程。

2嘉泉线、蒲嘉线、107沿线、仙崇线、新赵线(新店—107国道)。

3中伙现代生态产业园、蒲圻绿色产业园、陆水循环产业园。

4 “1”即高质量发展研究院,“6”即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研究院,青砖茶研究院,猕猴桃协同创新中心,电子信息与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纺织服装研究所,美丽健康产业研究院。“N”即建设一批企业研发创新机构。

5一心即湖岛慢活城——国家城市公园。两极即三国文化休闲体验极、汤茶文化休闲度假极。三景即香莲主题旅游休闲区、蔬绿主题旅游休闲区、花果主题旅游休闲区。四区即一湖两山生态休闲区、三国文化研学休闲区、汤茶养生休闲度假区、乡村度假休闲体验区。

6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工,高质、高产、高效。

7以赤壁、柳山、黄盖湖等为重点的长江蔬菜产业带,以黄盖湖、沧湖、神山、余家桥、柳山湖等为重点的水生蔬菜产业带,以中伙、赤马港为重点的107国道沿线以及以新店蒲首山为重点的潘河沿岸蔬菜走廊。

8四清:清江、清湖、清船、清网;四无:无捕捞船舶、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

9“三无”船舶:没有船名船号、没有船籍港、没有船舶证书的船。

10村旁、路旁、宅旁、水旁。

11有场地、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台账。

12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

13五社: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

14武深高速,嘉鱼至崇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长江大桥东延线。

15两主:即G107、G351+S246组成的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两条跨赤壁主干线;两环:即环赤壁城区内环线和环赤壁外环线;六射:即G351石布塘至河北大道段、S359中伙至神山段、X031西杨线、X122蒲八线、X034凤余线、X084八新线;九连:即S359陆口大桥至铁山嘴段、S319分水坳至羊楼洞段、S361随阳至大竹山段、X269车朱线、X128周腊线、X276宋中线、X278泉嶂线、X124汀黄线、X123小垸线。

16三枢纽:指赤壁市客运中心、赤壁市城南客运站、赤壁北高铁站客运枢纽,重点实施项目;六中心:指官塘驿客运站、神山客运站、羊楼洞客运站、余家桥客运站、赤壁镇客运站、赵李桥客运站;多支点:指黄盖湖、新店、中伙铺、柳山、茶庵岭、随阳、泉口等多个综合客运服务站。

17数据来源:此项数据由赤壁市民政局提供,资料《赤壁市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11.05版》。

18企业开办“210”标准,即2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1天办结、0费用(免费赠送一套三枚公章)。

19 “标准地”出让模式,即在挂牌公告中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土地税收、能耗标准、环境标准、规划标准六方面标准。

关于《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解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