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会的一些体验(附推荐书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读书分享一般分享什么 关于读书会的一些体验(附推荐书目)

关于读书会的一些体验(附推荐书目)

2024-07-03 10:5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几年陆陆续续参加了不同城市的一些民间读书会,算是有一些体验。读书会作为国内少数被允许的民间自主结社形式之一,对于打破原子化社会个体相互隔绝的状态, 建立平等联系, 丰富个体精神世界有一定作用,并且目前相对来说还能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读书会组织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商业盈利目的,有比较稳定的运营模式和收费基准,另一种则是非盈利性的民间团体,以知识分享和同好交流为目的,形式多样,规模较小,而且随机性大,不太稳定。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类型。限于经验,纯商业运营的读书会不在本文关注范围内,仅以个人参加过的一些民间读书会为样本谈一些体验。

(一)学习型读书会

一般来说,读书会的主要目的分为两种,即学习和交流,不同的读书会对二者侧重点不一样。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多偏重于前者,而社会人组织的偏重于后者,二者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长短板。

学习型读书会想要办的好,一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安排合适的进度,二是要安排好主讲人或领读人。就第一点而言,指根据文本的难度不同,做精读或是泛读的选择。泛读的好处在于文本更替速度快,能给参与者不断带来新鲜感,但容易浮于表面,仅有量的积累,缺少质的深入。精读正好相反,虽然能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深入,但往往几个月乃至半年才能读完一本。因此,如何提高参与者的附着度,可能是困扰过所有主办者的一个问题,也是对组织者能力的最大挑战。不少读书会是通过设置主讲人和领读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比较成规模的读书会邀请某些领域的专家来做主讲人或者叫分享人,好处在于专业性上比较有保证,坏处在于主讲者和参与者的地位不平等,不利于调动后者参与的积极性。换而言之,这样更接近于讲座的形式,而原本读书会的一大魅力是平等交流,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非专业的领读人与作为普通参与者的专业者人员的配合是最合适的形式,前者能降低参与的门槛,给其他参与者也减小心理压力,后者的适当提示则能减少文本误读的风险,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来说,专业者阅读也会有自己的盲区,这一点上来自其他领域的参与者有时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刺激,正好形成互补,对双方都有助益。

个人参加学习型读书会的经验,感觉失败的例子比较多。举个例子,有一次是在学期间参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读书会。组织者的初衷很好,希望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开拓视野。刚开始时大家兴致都挺高,每个人提出一两本认为值得分享的经典,列了书单和时间表,隔周依次阅读。但就结果而言,并不理想。除了每次的主倡人外,其他人几乎都没有通读过文本,讨论起来也极为分散,言不达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参与者只能抓着细枝末节即兴发挥,有时候会联系自己的学科知识做一些分享,这些分享在拓展知识面方面固然是有助益的,但是就本书的阅读而言,往往是离题万里,一场讨论下来对理解书并没有多大帮助。但这还算好,更糟糕的是连书都没碰过就乱批评。记忆中最糟糕的一次,是阿伦特《人的境况》的讨论,一个小学妹连书都没翻几页,上来就劈头盖脸说作者是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轻视劳动,简直无法交流。这种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是大多数人确实也都没有读书,抱着一种来听听别人说了解书的内容,就省去了自己阅读的功夫这种图省事的功利目的。有个同学甚至建议改换形式,每个人每次分配阅读一本书,读完来说说内容,这样一次就可以达到阅读多本书的效果。虽然这个建议最后被否决了,但是这样功利性阅读心态其实在学习型读书会中普遍存在。事后想想,可能这种阅读一开始模式就有问题,那些课堂可以精读一学期的著作,两三个小时就想讨论完,效果可想而知,只能是浮光掠影。此外,虽然都是人文学科,但是每个人专攻方向不一样,对A来说重要的经典对B而言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因此也没多大兴趣。再加上各自的课业负担都很重,没时间读确实也很正常。最后交流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读书会变成聊天会,固然结识了不少朋友,学习的目的却落空了。

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同道学园在706空间办的读书会,是学习类读书会中做得比较好的。虽然也属于社会人性质的读书会,但处于五道口高校集中地,因此带有比较强的学习会的感觉。曾经去参加过其中一次法哲学的读书会,体验挺好。首先主办者准备得比较用心,气氛也相当不错。采用的是精读的方式,一章一节拆碎了讲和讨论,虽然进展比较慢,但是扎实,参与以后感觉真的读进去了。领读者采取轮值方式,大部分人都不是法学专业出身,但是非专业的好处是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其他参与者没有太多的压力,感觉能够比较平等地参与进来。同时到场的还有不少在律所工作的书友,在不少专业知识上给予补充,感觉收获颇丰。

总之,学习型读书会给我的感觉,作为一种自学组织的意义更大于分享交流,更适合阅读一些人文社科经典,而且相对来说,精读会比泛读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有难度的书,一群人一起读更有推动力,而且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能有很多独学时没有的收获。但相对来说,它有一定的进入门槛,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基础——这里说的不是某一专业基础,而是人文阅读基础,只有在一定的阅读积累量才能有比较有质量的参与。

(二) 交流型读书会

与学习型读书会相较,交流型读书会更为常见,阅读文本更大众、题材也更多样化,进入门槛更低,参与者也更多元。

交流型读书会虽然以书为媒,但是更多提供一个精神交流平台的功能,因此阅读上产生“六经注我”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组织者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搭起沟通文本信息和个人体验之间的桥梁。这一类型的读书会同样也可以采用文本泛读和精读的不同形式,也有的会设主讲人或领读人,但相对于以文本阅读为重心的学习型读书会,这类读书会中图书更多只是一个引发交流的媒介,因此相对来说,主讲人或领读人的角色不那么重要,大部分时候只需要有人主持、引导流程即可,参与者之间也更加平等。

不过,要办好交流型读书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学习型更困难。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容易跑题,变成聊天会,无法引发有深度的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成员相对固定之后容易出现小团体的封闭感,不利于新人加入,或者被少数几个人霸占发言权,不能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有所发挥。要克服这些问题,一是需要在文本选择上下功夫,选择既有普适性又有一定话题讨论空间的作品,而且要有善于引导出这些话题的人参与,二是要定下一定的规则,同时需要主持人控制进度,适时引导、打断,既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又不至于太过损伤参与者的积极性。

个人参加过比较成功的交流型读书会很少,印象比较深的是几年前在上海参加的一个弗洛姆《爱的艺术》的读书会。采取也是精读的形式,整本书逐字逐句朗读,每段读完一起讨论,所以进度特别慢,薄薄的一本小书读了大概四个多月,还是每周进行一次的,可以说周期是相当长了。然而效果非常好,每次参与者都在十个人左右,最多的时候约十四五人,其中大概一半是固定成员,一半是流动性参加,气氛很活跃,讨论的质量也比较高,组织者也说是他组织过的读书会中最成功的一次。事后总结成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本选择的好,弗洛姆的作品难易适中,文字深入浅出,《爱的艺术》又是其作品中最大众的一本,虽然也区别于一般情感鸡汤文,有一定理论深度,但谈论的毕竟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题材,每人都能从自己的体验做出有质量的发言,因此不同程度的阅读者都能参与进来;其次轮读的形式有效带动了参与感,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增加与会者的发言讨论的机会是最有效提升参与感的途径,但是很多时候新参与者是不好意思,或者说没有足够安全感开口,但这次活动因为采取整个文本逐段轮读的形式,每个与会者都会有单独朗读的机会,而读完也很自然会发表一些感想,因此直接迈过了开口的门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有质量的参与者的带动,虽然活动没有设主讲人,但是参与者中有几位对文本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有效带动了讨论的深化,但是这几位参与者是偶然出现,并不是作为专家邀请,靠的是有质量的发言获得他人的信服,因此整体参与的气氛很平等,没有权威在场造成的压迫感。

(三)读书会文本选择推荐(交流型)

综上所述,一场读书会的成功在于文本选择、参与制度、参与者三者的齐备,其中参与制度则是在不断摸索中形成和改进,而能吸引到什么样的参与者更是具有高度偶然性,因此作为组织者真正可控的只有第一点文本选择。

从个人来说,更喜欢交流型的读书会。如果仅仅是要读懂一本书,一个人读的效率显然要更高,读书会的魅力更多在于与他人共读产生的思想交流,可能也更符合读书会这一形式发起的初衷。这里推荐几本可能比较适合交流型读书会的书目。选书标准当然首先是个人兴趣和阅读经历所限,在此基础上依照以下标准:

(1)准入门槛适中,任何专业背景都可以阅读,但内容要有一定深度,拒绝鸡汤文和实用性、功利性阅读;

(2)具有话题性和开放性,不同的阅读者可以达到不同的深度,而且能够引发交流讨论;

(3)文笔流畅,最好文本能适合朗读,翻译类作品译文准确,兼顾美感。

1.大众向书目

大众向即没有任何准入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另外篇幅相对适中,基本都是10万字以下的小册子,文本适合朗读。

爱的艺术8.8[美] 艾·弗洛姆 / 2008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理学作品阅读群体提交广泛,普适性比较高,对于很多读书会来说都是首选。本书前文已经有过推荐,也是国内外读书会的常用经典书目之一。

给青年诗人的信9.1[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201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短短的篇幅中分别讨论了关于生活、创作、爱情、男女平等、命运诸多议题,内容出乎意料丰富,里尔克的态度谦逊诚恳,读来很令人感动。十封信的话题也比较有区分度,适合分次讨论。

活出生命的意义8.6[奥] 维克多·弗兰克 / 2010 / 华夏出版社

作者是奥斯威辛生还者,也是著名心理学家,结合集中营的绝境体验谈生命,浅显的文字和深刻的人性观照,底色却始终温暖。

悉达多9.0[德] 赫尔曼·黑塞 / 2009 / 上海人民出版社

黑塞是个人最喜欢的小说家,这篇又是黑塞小说中最喜欢的一部,东西方元素的完美交融。杨玉功的译本非常漂亮(虽然译自英文),琅琅上口,适合全文轮读。

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9.2卡洛斯·卡斯塔尼达 / 2011 / 上海文艺出版社

神秘主义一向是见仁见智,这个系列也是颇有争议,几本著作水平良莠不齐,这一本是个人觉得比较出色,内容颇有启发性的,而且不同人一起读的话应该能够带出很多有趣的讨论点。

2.进阶向书目

进阶向书目的议题本身也是大众化、具有实践倾向,而非学院派,也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生活经验参与讨论,区别主要表现在文本有一定难度,最好能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主持人或者领读人导读,此外篇幅较长,完整读完需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对于发起人和参与者都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如果能完整读完会有较大的成就感。

人的境况9.1[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 2017 / 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伦特作品中和时代贴得最紧密的一部,关于劳动、工作、行动的区分以及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阐述很有启发性,不同职业的人读来应该都会挺有感触,另外敏感点相对较少,比较安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540232/

《人的境况》的后续读物,分主题的讨论非常适合读书会使用。不过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建议读完《人的境况》来读。

博登海默法理学9.3博登海默 / 2015 / 法律出版社

一直认为非专业读者了解一些法理的基本知识很有必要,比如“正义”、“权力”、“伦理”、“秩序”与“法”的关系,在当下可能比理解狭义的现行法条更有意义。本书非常适合没有法学基础的人阅读,也很适合展开讨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9.2[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 2003 / 商务印书馆

亚里士多德经典就不用说了,伦理的讨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是普适性比较强的一部作品。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9.0[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 2009年5月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尼采自己说,“一本为所有的人,也不为任何人写的书”,讨论无门槛。个人比较喜欢孙周兴的译本。

另外还有一些没有列入的书目,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豆列。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2436782/

读书

© 本文版权归 AOI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