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王君:说明文的教学困境与突围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说明文也可称作什么 关注丨王君:说明文的教学困境与突围策略

关注丨王君:说明文的教学困境与突围策略

2024-07-09 10:37: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 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介绍“三步到位法”,老师做出示范。

(2)给出分析说明方法的模式,让学生练习。

(3)小结《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

5. 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1)读文本中把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观。

(2)结合描写圆明园、赵州桥、破山寺的句子,帮助学生思考中式审美观。

(3)结合上课学校的环境设计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中式审美观。

(4)讨论: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5)深情朗诵自己的散文诗《愿为——致苏州园林》,结课。

这堂课思路很清晰,板块很鲜明,教的内容充实饱满,体现出老师的文化积淀。如果仅从一般的要求来评价,这堂课算是合格的。如果稍微提高一点要求,这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什么呢?我用一句老话来做比喻:看看这个课的“干货”有多少?“干货”多且恰当,就是好课。“干货”少或者不恰当,就是平庸的课或者是教学内容有问题的课。什么是“干货”?大概意思就是,教师开发出了最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的关于“这一个特定的说明文文本”的特色教学内容。定义不好下,我反面举例来说,哪些东西不能算一堂课的“干货”呢?比如在望军的课中:

最炫的第五部分“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不属于“干货”,这是拓展内容。这个部分,可要可不要。说可要,是因为苏州园林和“中式审美”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说可不要,是因为以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来跟学生讨论“中式审美”这样宏大的话题,显得突兀。即使不突兀,这也不是,起码不主要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师的创造性解读用还是不用,不可一概而论,要看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对于《苏州园林》文本的处理力度。如果力度够大,钻研够深,后面的拓展点到为止,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如果力度不够,后面的拓展越多,这个课就越是“病课”。

接着说,第四部分“跟叶圣陶学说明方法”也不算“干货”。这部分望君是想让学生学习语言,但实际上她让学生学习的是说明方法。学说明方法和学语言是两个概念,望军已经有了这样的直觉,非常可贵,但她最后确定的“语言内容”还是说明方法,实在有点可惜。

如果要求低一点,教说明方法也可以,没有大问题。毕竟现在说明文的知识体系还很不完善,除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每个老师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内容外,其他的都还很“虚”。关键问题是如何教。不同的教法,决定着教学内容是不是“干货”。望军的教法是给出模板,让学生去寻找,去学习。这个模板为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到位法”:指出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效果,概说对象特征。比如: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这种教法,我是比较反对的。一是因为泛泛地讲说明方法,和《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质无关。这些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哪篇说明文都可以这样教,它反而不能让我们欣赏到《苏州园林》这个独一无二的文本的语言。二是因为这种模板本身就很死板。我上公开课的机会多,基本算走遍了全国。我发现中国的孩子没有不会用“具体、形象、生动”等词语的,但是到处乱套,很少结合文字具体分析。这样教说明方法,还是低层次的教,属于“搬运知识、再现知识”一类,教的不属于“干货”。

怎么才算教的是“干货”呢?那就需要再往前走一步,去研究一下《苏州园林》这个文本在说明方法上的独特之处。泛泛地练不如聚焦地捶打,帮助学生学到更具体的东西。“说明方法”不是叶圣陶的创造,叶圣陶如何使用“说明方法”才是他的创造。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去发现这个奥妙,引导学生破解这个奥妙。

继续看其他的。看视频说感受,还是可要可不要的。字词学习,属于平面知识,教的是低层次内容。最后的那首诗写得很棒,只是放在这堂课的末尾有画蛇添足之嫌。总之,看过来看过去,就只有第三部分“跟叶圣陶学布局谋篇”还算“干货”。因为《苏州园林》的总分总格局很有特色,属于“这一篇”说明文的特质,值得教。

综上所述,望军的这堂课,内容丰富,也有亮点,看着好看,但“干货”不多。我的建议是:望军还需要重新钻研教材,重新去寻找“这一篇”的魅力。《苏州园林》作为一篇说明文,为什么好,为什么好到了成为说明文的“标本”,这是需要想明白的。

二、说明文教学困境分析

望军是优秀青年教师,她的《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其实很有代表性,让我们看到了现在一线说明文教学的困境。

困境之一:

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解读说明文这种文体还缺乏抓手。传统的中学说明文知识体系非常薄弱,“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说明文的“五大要素”虽然很清楚,但是并不足以引领教师走进说明文文本深处,去破解每一个独立的说明文文本的特质。语文教学“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在说明文这种文体上体现得更为集中,更为尖锐。教师没有解读说明文的工具,就只好在教学中做搬运工,每篇说明文都拿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内容去套。如果处于说明文教学的起始阶段,这样教尚可,但是如果到了初二初三还这样教,就没什么趣味了。

而且说得更明白一点,更深刻一点,这一套“业内”的知识,如果不考试,就是一套无用的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知识,也能从文中获得相应的信息。而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阅读能力也不能提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就如王荣生先生所说:“很多教师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从来不采取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

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如果永远限于“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个体系内,不勇敢打破常规,努力去开发说明文的教学内容,说明文课堂的尴尬会一直存在。

困境之二:

教说明文“没意思”,为了“有意思”,一线的课堂教学也容易走向误区。

一是偏离了说明文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学习,直接去研究“科学知识”本身。比如我连续听了两堂《生物入侵者》,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重点都是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知识。因为有这个目标,两位老师都用了大量的图片来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形象。而教到最后,他们设计的“训练”在我看来都很吊诡:一个让学生给环保部门写信谈谈如何对付生物入侵者,一个让学生写广告词倡导全民环保。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实在很为难学生。这些恐怕都不是语文课上该做的事,更不是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就能够做好的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误区在于把“课文内容”当作了“教学内容”,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2]说明文教学课如果上成了科学知识普及课,语文课就不像语文课了。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说法,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是在说明文教学中把握不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为了把说明文教得有点情趣,有点感染力,就拼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使力。比如教《苏州园林》就使劲渲染“中式审美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使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教《国宝大熊猫》就把珍爱珍稀动物作为教育核心……

问题在哪里呢?语文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是挺重要的,如果没有,那语言文字就没有了魂灵。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言形式的研究不扎实,对语言的学习不扎实,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无源之泉,无本之木。总之,这个层面的教育最好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如果过于嚣张,乃至喧宾夺主,语文课就彻底变味了。

三、说明文教学突围策略

近几年,我先后在国家级公开课上执教了《松鼠》《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国宝大熊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松树金龟子》《看云识天气》等说明文。我的一个基本感受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才能突围,才能有所超越。

说明文教学的“科学性”,是指要用更丰富的视角去研究说明文文本,发掘出更有价值的说明文教学内容。说明文教学的“诗性”,是指教说明文也要追求艺术性,教出情趣,教出思想,教出美感。“科学性”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开发,“诗性”着力于教学手法的美化,其中都有无限的探究空间。结合我自己上的公开课,作一简单介绍。

1. 说明文教学内容开发

(1)说明文整体思路研究

教学其他文体的文章,我们一般都有“整体阅读”这个环节,对说明文来说,“宏观看全篇骨架”更有必要,应该成为我们解读所有说明文文本的一个起点。任何一篇优质的说明文,在整体的说明条理的安排上可圈可点之处都甚多,值得研究,值得学习。

执教《看云识天气》,我这样为学生归纳其全篇骨架:

“宏观看全篇骨架”方法总结

总分分总巧张弛

层层分类眉目秀

标志句子来引领

清清爽爽好结构

这是一个结果,为了得到这个结果,我带领学生研究了什么呢?一是全篇每个段落的标志句子,二是层层分类的说明方法。经过这样一番探究之后,以“自定标准分类”和“写好标志句子”为目标进行当场训练。

执教《苏州园林》,在整体概读部分,我有这样类似的归纳:

二段提纲又挈领

佳句美词有担当

相呼相应分主次

清清爽爽好文章

这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扣住《苏州园林》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让学生速读并思考这些句子和后面段落的呼应关系。这其实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整体俯瞰”。

文体特点所致,几乎任何一篇说明文在这个方面都有文章可做。教师只要“站得高”,就能“望得远”,就能有所发现。这个发现,与说明顺序有关,又超越说明顺序,只要教师头脑中的“定式”和“变式”比较丰富,就能够开发出很好的教学内容。

(2)说明文段落架构研究

段落研究是说明文教学中非常薄弱的一部分,但又是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的。写篇是从“写句写段”开始的。“段”写好了,写“篇”基本不成问题。“段”写不好,写“篇”就没有基础。

如何给予学生可用的写段知识呢?做法就是把“段”当成一个微型“篇”来处理,研究其理路,提炼出规律。

段落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比如执教《看云识天气》,在“中观识段落铺展”阶段,我就让学生对写“薄云”的第三段和写“厚云”的第四段进行对比,发现两个段落展开的奥妙,最后归结为:

“中观识段落铺展”方法小结

横式展开是并列

纵式前行看发展

横纵交错变化美

小小段落有颜值

提炼出这个方法之后,马上指导学生现场训练,用“纵式前行看发展”的段落展开方式简要说明著名演员周迅的成长路径。

研究具体段落和全文中心句的呼应关系,是一种更微观、操作性更强的段落研究方式。比如执教《松鼠》,我提出这样一个研究话题:

我们可以把全文变得更加讨人喜欢……

为了让文章显得更加眉清目秀,请你在2、3、4、5段的末尾各创造一个句子,要求:

1. 这个句子要对全段进行概括性说明。

2. 要分别用上“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

3. 要与前文自然衔接。

这是一个段落完善训练,既与“整体概读”有关,又是创作段落的重要知识,训练的思维力度很大。

研究段落,也可以进入研究“层次”的境界,让更微小的“层次写作”来支撑“段落写作”。比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我就设计了“近观析层次构造”学习目标,我这么引导学生:

细读“云上光彩现象”一段。对“晕华虹霞”的说明,作者无非是从位置、时间、状貌、作用、名称等方面介绍,但其组合方式讲究变化,故有语言的摇曳多姿之美。让我们来找找规律……

经过引导学生细读,得出方法:

晕:位置+状貌+名称+作用

华:名称+状貌+位置+作用

虹:时间+位置+状貌+名称+作用

霞:时间+位置+状貌+名称+作用

再提炼归纳:

“近观析层次构造”方法小结

壶里乾坤造层次

微雕工艺最精绝

有章可循巧组合

错落有致见功力

接着组织现场训练。这样教,既具体又扎实,学生学得也很实在。

(3)说明文语言特质研究

教“章”教“段”教“层”,其实最后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如何用更具体的语言去表达,聚焦细节语言。这里,教师可以创造的空间也很大。

可以研究某种说明方法的具体表达样式。比如我在评一位老师执教的《生物入侵者》时,提出的建议是:与其让学生散漫地在文本中去找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然后对号入座,不如重点研究一种说明方法在这篇文章中的呈现方式。在《生物入侵者》中,用得最多、呈现方式最丰富的是“举例子”:以举例子开篇,以举例子结尾;有的段首举例,有的段中举例,有的段末举例;有的一个大段落才一个例子,用叙述的方式详细地举,有的一句话就好几个例子,点到为止,惜墨如金;有的议论与举例相配合,有的则只有说明……总之,其举例方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榜样,其价值远远不是一句“举例让说明更……”的模板能够概括的。教师稍微用心设计,就能够让学生超越过去对“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粗浅认识,而形成“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能力训练点。

(4)作家语言“个性”研究

比如执教《苏州园林》,我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微观欣赏

话题: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相当漂亮……

方法:换读,朗读,咬文嚼字。

我跟学生交流:

读这《苏州园林》啊,我是年龄越大越喜欢,为什么?因为叶圣陶的语言,哪怕是说明文的语言也相当漂亮!有同学说我不觉得,那我给你一点帮助。比如,这段讲的是假山。注意了同学们,左边是叶圣陶的原话,右边是王老师试着写的,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赶快比较,你觉得是王老师写得好还是叶圣陶先生写得好,你能发现多少不同点?

通过对比研读得出,叶圣陶的语言漂亮是因为:

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

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

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

2. 说明文教学手法探索

(1)活化思路

说明文的课堂设计,整体规划依旧可以摇曳生姿。记叙文文体常用的“关键词切入法”“关键句切入法”“关键手段切入法”依旧可用。比如执教《松树金龟子》,我抓住名家对法布尔作品的评价“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一句建构全课。先研讨“科学性”,再探究“诗性”。

当然,在说明文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还是“三看”或者“四看”的板块式: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宏观看全篇骨架,中观识段落铺展,近观析层次构造,微观鉴句内逻辑。

(2)“变式”创造

语文课要上得好,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常式”和“变式”的思想。因为再好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去推动、去实现,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变为学生的素养。

以“宏观看全篇骨架”为例,本质上是研究段落之间的关系,除了直接去发现关系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变式。比如执教《国宝大熊猫》,我设计“课文减肥游戏”,要求学生找出可以删掉的段落,目的是把思路脉络清理出来。我还做“课文体检”,引导学生思考“第六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是最佳位置吗”。这些做法就是为了把学生深深地引入“思路”中去。“变式”多了,课堂手法就丰富了。教中小学生,这是很必要的。

(3)思辨助力

课堂的趣味,不一定是因为浅薄的“好玩儿”。很多时候,思维被激活,思辨的力量能够产生更深刻的趣味。教师一定要注意开发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比如执教《松鼠》,我让学生鉴别:文中有没有不讨人喜欢的语言?学生谈到“这篇文章全文都洋溢着对松鼠的喜欢,可是,最后两句却谈到了杀松鼠和吃松鼠,血淋淋的”,还谈到“第五段中间的那句‘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放在段尾更合适”,这些发现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4)注重朗读

有人认为说明文不适合朗读,更适合默读。其实不一定,很多科学小品文式的说明文语言风格突出,利用整合式朗读更能让学生集中体会作家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魅力。朗读在说明文教学中一样有效。

比如对《苏州园林》进行精段精句的整合式朗读,叶圣陶语言的平和、冲淡、典雅、闲散味就出来了。比如对《松树金龟子》进行精段精句的整合式朗读,法布尔语言的智慧、优美、舒展、细腻就能感受得淋漓尽致。还有《松鼠》宁静中的俏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沉默里的厚重,《看云识天气》朴素中的绚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口语化的亲切,不读都是体会不到的。

具体的方法还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确定,都有一个创意的前提。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来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3. 说明文教学之“文”“道”贯通探索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其原则是内容“长于文本”,迁移“水到渠成”,效果“潜移默化”,比例“蜻蜓点水”。自然而然,点到为止。

教《看云识天气》抓住“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中的“无常”作一点哲理化的提升,告诉学生“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很有限,面对自然界的风霜雨雪,还是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态才好。教《松树金龟子》,结合法布尔在荒园中一蹲几十年的故事,落点在科学家的“实证精神”上。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熏陶的是“自然是如此的神奇美妙”。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通过对一块石碑构图能否入选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英雄”和“人民”的关系,进而落点在对“人民英雄群体”的敬意。

我认为,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任何文体的教学都不能窒息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任何文体的教学都应该关注生命本体的内在需求,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处境,关注人的言语潜能、欲求、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才可能发掘出与人性最接近的教学内容,才可能自觉应用最能激发生命激情的教学方法。

作者:王 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张 兰微信编辑:王 景 校对:张敬印 审读:刘 潇

责任编辑:张 兰微信编辑:王 景 校对:张敬印 审读:刘 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