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3《逻辑与思维》全册核心考点梳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词项的基本逻辑特征是 选必3《逻辑与思维》全册核心考点梳理

选必3《逻辑与思维》全册核心考点梳理

2024-07-14 03:5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点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2.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

考点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科学思维的含义

内涵 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外延 包含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基本条件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2.科学思维的特征

特征 原因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考点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思维素养意义 (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意义 (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总结 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考点1 概念的概述

1.概念的含义

属性的含义及分类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2.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①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多少”。

②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比较 种类 含义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考点2 明确概念的方法

定义与划分的区别

比较 定义 划分 内容 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构成 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母项和子项 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定义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考点1 判断的概述

判断的含义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的基本特征 ①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②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判断的表达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判断的分类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考点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简单判断及其逻辑性质

比较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区别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 ①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④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①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规则 ① 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联系 都属于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把握事物性质是弄清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清事物间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考点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支判断 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包含前件和后件,后件依赖前件而成立 联结词 “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相容:“或者……或者……”不相容:“要么……要么……”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必要条件:“只有……才……”;充要条件:“……当且仅当……” 逻辑性质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①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假的。②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假的 ①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② 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③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考点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1.推理

含义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 结构 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种类 ①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③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2.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2)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点2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类别 逻辑规则 换质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换位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三段论推理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考点3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类别 逻辑规则 联言推理 ①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②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①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不相容选言推理  ①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①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②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②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①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②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③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④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考点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1.归纳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关系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区别 含义 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考察对象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结论范围 并未超出前提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范围 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关系   必然的,可靠 或然的,不可靠 联系 两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

2.归纳推理的方法

(1)进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含义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 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 ,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 ,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 个现 象 出现的原因 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 ,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 a有因果联系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适用范围 常在观察认识对象时使用  在科学实验中常被采用,而且能够得到可靠结论  在无法满足求同法和求异法对“其他情况”严格的条件要求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求同与求异推广形式 在很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才能有效地应用,一般适用于量的变化的场合 常被应用于科学探索和司法工作中 要求或注意事项  (1)多观察该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2)排除与被研究对象无因果联系的相同情况 (1)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2)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种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不能把求同求异并用法跟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简单相加混同起来 (1)共变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结论就不可靠;(2)我们可把差异法看作共变 剩余法法的特殊场合必须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使用 相同点 (1)求因果五法都是根据某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在某些场合里所显示的关系,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断定某个现象与另一现象间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因果性联系(2)我们运用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要注意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它们的不足,这样就能更可靠地确定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考点2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1.类比推理的含义

含义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客观依据 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①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②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 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他们在另外的地方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

2.类比推理的方法

(1)类比推理的方法

第一,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第二,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

要求 内容 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类比根据尽量接近本质属性 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前提与结论一致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3)类比推理的作用

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类比推理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的作用 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为了论证和说明某种事实或原理,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另一种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或原理,通过类比来使某种事实或原理得到论证和说明 类比推理与其他推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认识功能 由于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人们不能只靠它认识事物。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它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

考点1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辩证思维的含义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辩证思维方式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整体性 动态性 区别 依据 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要求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意义 ① 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此”与“彼”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对立双方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②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与部分因为有了对方才能够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整体有层次之分 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特点 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 以动态的方式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 联系 客观事物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整体性是包含动态性的整体性,动态性是在整体性基础上的变化发展,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考点2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分析 综合 区别 原因 为了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 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必须把通过分析得到的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的认识,按照对象所固有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 内涵 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地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方法 ① 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② 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③ 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④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原因的分析⑤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①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② 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特点 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其优点是精确;如果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容易流于片面 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综合的结果只是对认识对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联系 ① 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②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③ 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

第九课理解质变互变

考点1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质的含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量的含义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量与事物的关系 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要求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意义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

考点2 把握适度原则

1.适度的含义

(1)度与关节点

度的含义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度的意义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关节点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2.掌握适度原则

“得当” ①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②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③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得中” ①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②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积极促成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考点1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1.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比较 肯定 否定 含义 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关系 对立 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统一 ① 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 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 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陷入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2.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考点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原因 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认识对象总是具体的,它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环节 ①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维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①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②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考点1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产生条件 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重要特征 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 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 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 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新性表现 思路新 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 方法新 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 结果新 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考点2 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

1.联想思维的含义

(1)含义: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2)特征

比较 跨越的联结性 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区别 内容 联想思维的“联”就是把对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建立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观念 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 方式 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构想、想象、幻想 联系 思维在联想时之所以会发生跨越性的联结,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荒唐”地联系起来,是思维发挥了非逻辑制约的畅想功能

(3)依据和途径: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思维在联想时的“ 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是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2.联想思维的方法

比较 迁移 想象 含义 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 作用 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 方式 在功能上有可以发挥促进作用的正迁移,也有发挥阻碍作用的负迁移;可以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其他工作之中进行同化性迁移,也可以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的顺应性迁移 形象化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 假如”式想象:通过提出“假如”式的问题,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照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

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考点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关系

比较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区别 依据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关系,不同的性质和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已经认识的事物性质和关系、功能和作用,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不同事物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具有可通约性 目的 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 思维方向 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方法 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 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作用 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联系 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2.发散思维的方法

方法 内容 检核表法 内涵: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突破口 他用:现有事物有无其他用途,或者稍加改变后是否可作他用;借用:能否引入其他领域成功的办法解决某个问题;改变:改变现有事物的形状、颜色、意义、式样等,会产生什么结果;扩大:现有事物能否另外加些什么?“伸一伸”“扩一扩”行吗;缩小:现有事物能减少什么?变小、变轻、变短、浓缩将会如何;代替:现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工艺、动力、结构、方法来代替;调整:调整顺序、速度、程序会怎么样;颠倒:正反互换会怎么样?倒转事物的因果关系会如何;组合: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组合起来怎么样? 信息交合法  含义: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各种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作用: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 头脑风暴法  含义: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要求: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其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

考点2 逆向思维

角度 内容 原因 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 含义 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方法 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如动与静、冷与热、甜与咸、吸引与排斥、模糊与精细等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转换场合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 要求 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②逆向思维应当先“正”。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③正逆互补,携手共进。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考点1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超前思维的含义

含义 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 表现 “ 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基本品质 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

2.超前思维的特征

特征 内容 探索性 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 预测性 超前思维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不确定性 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提高超前思维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

考点2 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

1.超前思维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 推理和想象的方法 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2.超前思维的意义

一般意义 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具体表现 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