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行走时尚前沿之大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行走在时尚潮流的前沿是什么意思 第3章 行走时尚前沿之大秦

第3章 行走时尚前沿之大秦

2024-07-16 03:2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时尚常常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实秦朝也有自己的时尚潮流,想要了解秦朝是如何搭配衣服的吗?想要知道秦朝的女人是如何化妆的吗?想要一睹秦朝人眼中的美男子是什么样的吗?这一章将会为大家一一解答。除此之外,本章还会带大家一起了解秦朝的时尚风向标,体会秦朝人发式、头饰背后体现的等级制度。

1.人靠衣装,秦朝人的穿衣搭配

秦朝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之后,开始大力统一各项文化和制度,其中就包括服饰文化制度。

首先我们来说帽子,在秦朝,基本上只有秦始皇自己和他的文武百官们才有资格戴帽子,秦始皇戴的是通天冠,而文武百官戴的是高山冠、法冠和武冠。至于普通老百姓,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资格戴帽子的,人们大多会拿一块黑布将自己的头发扎起来,这同时也是秦人被称为“黔首”的原因之一。

接着我们说一下秦朝的衣服。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一直到秦朝覆灭,中间只经过了短短的十五年时间,正因如此,秦朝制度也仅仅融合了七国的服饰,并没有多么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但秦朝仍然有属于自己的服饰文化特点。由于受到前朝服饰的影响,秦人经常穿一种叫作“袍”的服饰,袍与深衣一样均属于长衣,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袍可以分为曲裾和直裾,袖子也有长短两种样式。其特点是全身一体化,纽扣偏在一侧,总体长度会在膝盖下面,大部分还配有腰带。在秦朝,男子一般将袍当作富贵的象征。位及三品以上的官员所穿的袍为绿色,而普通人所穿的袍则为白色。除了穿袍之外,官员们一般还要在腰间配上一把刀,手中还要拿上笏板,并将白色笔杆插入耳边发鬓,用于上朝记事。

秦朝有一个词叫作“上衣下裳”,而这里的“衣”和“裳”其实指的是两种形式的服饰。从大体上讲,秦朝平民百姓穿的衣都是“襦”,“襦”与我们现在的人穿的长袖短上衣比较类似,而“裳”则与现在的半身裙类似。在秦朝,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穿“裙子”,这一点喜欢看古装剧的人很容易就会发现。当然,穿裙子就要避免走光问题,因此秦人一般会在“裳”里面穿上“裈”,“裈”的长度一般不会超过膝盖。在秦朝,男女素日里穿的服装基本没什么差别,一般都是大襟窄袖,只不过女子会在腰间系丝带,而男子则在腰间系革带,而且革带还带着带钩。秦朝农民的衣服布料基本上都是粗麻和葛布制作而成的,包括褐衣、缊袍、衫和褥等。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学说,他认为金、木、水、火、土的德行是相互发生、相互克制的关系,并且彼此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变化着。秦始皇非常尊崇这种学说,他认为自己以水德制服天下,因此偏爱黑色,于是将周朝的六冕之制废除,在郊外祭祀天地时只穿“袀玄”,也就是玄衣裳,其上衣下裳全都是黑色。至于秦始皇的妃嫔们,为了迎合君主的喜好,她们也受到“五德始终”的影响,穿“浅黄藂罗衫”,身披“浅黄银泥云披风”,着五色花罗裙,头上还会戴芙蓉冠,手拿五色罗小扇,脚上穿着泥金鞋,整体上看起来华美大气。

秦朝的博士和儒生属于高阶层人群,他们的服饰也非常特别,虽然受到传统观念的一些拘束,但他们的服饰也有一些细微的改变。博士与儒生穿的衣服与当时的流行服饰在款式上会有所差别,但所用布料材质却是相同的,他们以简约朴素为主,夏季身着褐衣,到了冬季则身着缊袍,哪怕是位于朝中的博士和儒生,也不会穿多么华丽的衣服。

至于奴隶和刑犯的服饰,基本上都以红色为主,也就是我们常常在史书上见到的“赭衣徒”。奴隶和刑犯自然是不允许戴帽子的,他们只能戴一种红色的毡巾,这种毡巾是由粗麻制作而成的。

秦朝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便是军服,制作军人的战袍一般会用到布帛、皮革和金属等制品。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观察,我们发现,秦朝军人所穿的铠甲颇具特色,其不同部位的甲片样式也不一样。例如,胸部甲片为上片压着下片,但肚子部分的甲片则是下片压着上片,如此一来,军人活动起来就更加方便了。不仅如此,通过胸部和肚子部分中间的中线来看,其所有甲片都是从中间部分朝着两边部分一层加一层地压在一起的,肩膀部位的甲片和肚子部位的甲片一样。肩膀、脖子下面和肚子部分的甲片统一都被连甲带连接起来,而这所有的甲片都带有甲钉,数目不相等,但最多也不会超过六个。军人的甲衣前后都是相同的长度,均为64厘米,下摆部分一般是圆形的,四周没有边缘。

此外,兵马俑中的轻装步兵俑穿的是长襦,腰部系着革带,下半身穿的则是短裤,在其腿部还扎了行縢,这些步兵俑脚上还穿着浅履。与轻装步兵俑相比,重装步兵俑身上穿的也是长襦,但还披着一身铠甲,下半身同样穿着短裤,腿部扎了行縢,脚上穿浅履或短靴。除了这种穿法之外,重装步兵俑还有其他两种穿法,第一种与前面所讲的穿法类似,但头上还戴着赤钵头,腿上有护腿束缚,脚上也是穿浅履,第二种与第一种服装相比,只是少了赤钵头。而战车上的甲士同样头上戴着赤钵头,腿上有护腿束缚,脚上也是穿浅履。但骑兵则穿的是胡服,身上还披着短甲,长度在腰部位置,下半身穿着围裳长裤子,脚上穿着平头鞋子,头上还戴着一种圆形的小帽子。在战车上负责驾驭的战士也有两种不同的穿着,一种穿的是长襦,身上还会披肩膀无臂甲的铠甲,腿上有护腿,脚上穿浅履,头上戴着长冠;另一种所穿的甲衣是特制的,脖颈处还配着颈甲,呈方形,双臂的臂甲长度到达手腕处,和手上的护手甲连接在一起,可以有效帮助战士做好防护工作。秦军中根据兵种的不同,甲衣的颜色也不一样,甲衣和冠饰是区分士兵地位级别的重要标志。

最后再来说说秦朝人的鞋子,在秦朝,鞋子的款式非常多,包括履、舄、屐、麤、靴等几种,其中履属于单底鞋子,用丝制作而成,但普通老百姓不能穿;舄是一种木质底鞋,一般在泥泞的湿地走或者要参加某种场合,需要长久站立时,比较适合穿这种鞋子;屐就是木屐,带着木齿;麤相当于现在的草鞋;靴与现在的靴子差不多,实则就是筒靴,秦朝人在骑马的时候一般会穿靴。军人穿的鞋子是布底的,针脚制作非常细密。

综上所述,秦朝人的穿衣风格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更不会完全像电视剧中所展示的那样华美多彩。

2.秦朝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一点对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朝女人来说同样适用。加上古时候女子大多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因此她们大多数都把心思放在“悦己者”身上,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当时女子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且在经济上也依赖男性,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会中,她们也不得不通过互相争宠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朝女子大多会在容貌上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得更多的优势,并以此来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曾经讲道:“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由此可以得知,秦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修眉、画眉并涂抹腮红了。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也曾写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描述的正是秦朝宫廷中女子的梳洗打扮过程,那个时候秦朝人便开始使用脂粉和各种香料作为化妆原料了。与此同时,《中华古今注》中也讲道:“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可见秦朝宫廷里已经开始盛行贴花钿了。秦朝时期的化妆品包括米粉、铅粉、红粉和胭脂等。

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粉来敷面,而他们所使用的粉大多是用米粉制作而成的。到了秦朝时期,大多数女子所使用的妆粉除了米粉外,还有铅粉,这是由于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之法,到处寻求仙丹,而道家炼丹之术盛行,为铅粉的发明创造了有利条件。铅粉呈固体状和糊状,基本是由铅和锡通过各种化学处理之后制作而成的粉末。固体铅粉经常呈瓦当形和银锭形,又被叫作“瓦粉”或“定(锭)粉”,而糊状铅粉则又被称作“胡(糊)粉”或“水粉”。铅粉和米粉混合起来之后,可以使得米粉更加松散,防止其黏结,因此作为金属类别的铅粉也常常与米粉和豆粉等植物粉类混合使用。

周朝时期,女子已经开始使用脂、泽、粉、黛等来化妆,而其“粉白黛黑”的妆容基本上算是素妆,到了秦朝时期,女子摒弃了周朝所流行的以素妆为美的趋势,开始着手进行“红妆”打扮,她们不但往脸上敷粉,而且还施朱。秦朝女子所敷的粉并不是白粉,而是被染红的“红粉”,红粉与白粉相似,都是粉类物质,其色彩并不鲜艳,经常被用来打底、涂面。但粉类的化妆用品不易附着在脸上,因此容易掉落,尤其在出汗或者流泪的时候,这些粉质很难久存。

辰粉是将铅醋化成粉制作而成的。按照《本草纲目·金石》中所记载的“每粉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辰粉不仅有增白的效果,而且黏附力也较强,不易掉落。

除了敷粉之外,秦朝女子还会使用胭脂,她们的胭脂大多是用红蓝花制作而成的,红蓝花又被称为“黄蓝”和“红花”,是从匈奴那里传过来的。制作胭脂时,将红蓝花“杀花”,然后“预烧落藜,藜藋及蒿作灰”或者用草灰取而代之,接着“以汤淋取清汁”,并用其“揉花”,十几遍之后,将淳汁存入瓷碗当中。再“取两三个醋石榴”,捣破后加入少许粟饭浆水搅匀,“布绞取沈,以和花汁”,然后“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粉多则白)以净竹箸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著帛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这就是史书记载的胭脂的制作过程,其中类似于草木灰的原材料均为当时人们化妆护肤最常用到的东西,其制作过程非常考究。

胭脂的黏性相比于红粉来说要高很多,擦上之后更易浸入皮肤,因此不会轻易掉落,大多数女子便在红粉打过底之后,再在颧骨上涂抹胭脂。

朱砂也是秦朝女子的面妆材料之一,朱砂是用硫化汞制作而成的,里面还添加了极少的氧化铁和黏土等成分,作为一种矿物质颜料,红色的朱砂也被称为“丹”,其色彩效果极为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古时候人们习惯将粉质的颜料都称为“丹”,因此“丹”也就不只有红色了,黑色的颜料被称为“墨丹”,常常被用来画眉,因此也被称为“画眉石”。

说到眉妆,周朝时期女子大多使用纤纤蛾眉妆,到了秦朝时期,女子一改这种单调的画眉方法,开始实行较为大胆的、颇具魅惑力的眉式,加之当时的花钿和面靥逐渐流行起来,女子妆容逐渐趋于开放。

在秦朝,女子大多喜欢化橘色系列的妆容,其眉妆的画法甚至在汉朝和唐朝时期都在盛行,被当作经典画法。一点眉的眉中间比较浓,而眉头和眉尾的地方则相对较淡一点。秦朝妆容与汉朝和唐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眼妆部分,这里的眼妆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眼线。在秦朝,女子的眼线通常画得又长又浓,眼睛通常会画成丹凤眼型,而唇色大多也是暗红色。秦朝女子大多比较豪爽,她们的樱唇妆到现在仍然比较流行。

除了化妆用品之外,秦朝女子也喜欢用各种面饰,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花钿和面靥就是较为典型的两种面饰。

花钿又被称为面花和花子,属于一种饰品,用来粘贴在脸上,其制作材料包括彩色光纸片、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形状有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色彩鲜艳美丽。也有很多花钿可以直接涂抹在脸上。

面靥又被称为妆靥。靥在这里指的是酒窝,因此面靥指的就是酒窝两侧的装饰。古时候面靥也被称为“的”或“勺”,是女子面部两边的红色圆点。面靥最早指的是女子月事来潮的记号,由于天子后妃诸多,当后妃月事来潮时,就会在面部点上面靥,如此一来就可以巧妙避开皇帝的临幸。后由于舞伎发现面靥有装饰的功效,于是便通过点面靥来起到美化的效果,面靥的作用便不再局限于作月事来临的标志,而逐渐被面容美化所取代。

与其他朝代相比,秦朝历史时间只有短短的十五年,而且当时严格执行法家酷刑,政治上实行功利主义和专制主义制度,百姓生活极其艰苦,因此当时的大多数女子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化妆的,相关的历史记载也很少,所以也只有秦始皇身边的妃嫔有条件进行梳妆打扮,以此来愉悦君主。

3.秦朝人发式、头饰背后的等级制度

在秦朝时期,虽然人们的发式多种多样,但所有发式都是由长发梳理而成的,因为秦朝人有蓄长发的习俗,他们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故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不仅如此,就连秦朝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凡是损毁别人的发须的行为,都属于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一,不能随便拔掉别人的头发,否则被拔掉头发的一方可以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第二,父亲不得随意剃掉嫡长子的发须,否则也会按罪处罚。与此同时,主人也不可以损毁下人的发须。第三,两个士兵打架,其中一人用剑砍掉另一人的发髻,会被处以四年时间的有期徒刑。第四,双方打架争执,一方将另一方捆绑起来,还将对方的胡须和眉毛拔光,那么也会受到严重的刑罚。诸如此类的法律条文和案例还有很多,秦朝这种将保护头发列入法律文书当中的做法,在我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秦朝人不但珍爱自己的头发,而且在梳理头发的时候也非常细致。在秦朝,虽然梳高髻的女子非常多,但也大多数都是宫廷女子,对于普通女子来说,椎髻和堕马髻等锤髻更普遍一些,因为这种发式梳起来比较容易,而且看起来也落落大方,颇为迷人,这一点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并不多见。由于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有关秦朝女子的发式和头饰,大多与秦始皇的喜好息息相关,秦始皇对自己后宫嫔妃的装饰和打扮非常看重,甚至还下令让宫中的女子梳理各种各样不同的发髻供其欣赏,有史书记载:“令宫人当暑戴黄罗髻,蝉冠子,五花朵子。”其中的黄罗髻其实只是假髻,是用金、银、铜、木等为材料制作而成的,呈髻状,外面还裹了缯帛,只要将其直接套在头上,然后用簪、钗等固定好便可当髻使用。与此同时,秦始皇还“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由此可以看出,秦朝时期的等级制度甚至在发式上也区分得很清楚,这同时也成为了秦朝发式的最大特色之一。不管男女,秦朝人的发式都会与其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秦兵马俑中也可以窥见一二。通过观察兵马俑的发型,便可猜测其兵种、身份和地位等级的高低。这也充分体现了秦朝时期军队的严明以及秦朝人的写实主义精神。

在秦兵马俑的庞大阵势当中,包括步兵、骑兵和车兵等兵种,不同兵种的发式各不一样。其中步兵就有四种发式。第一种为圆锥形髻,就是在双鬓和脑袋后面分别梳一条三四股的小辫子,然后在脑袋后面互相盘起来,再把脑袋后面的发辫梳到头顶靠左或靠右的地方,绾成圆锥形的发髻。大多数兵俑的发髻都露在外面,只是用一根红色的发带在发根处打一个结,最后将头发垂落在髻前面,当然,也有少数兵俑的发髻没有露在外面,而是戴了圆形的软帽子;第二种为扁髻,这种发式就是从前面将所有的头发都梳到脑袋后面,然后将这些头发分成六股,统一编成一板形发辫,最后向上折叠到脑袋后面,再用发卡将中部位置夹起来;第三种发式是将发髻盘在头顶上,并戴上一顶长帽子,让发髻全部被罩在帽子里面;第四种发式并不明确,只知从外在看上去,头上戴着鹖冠而已。

秦兵马俑中的骑兵俑所用的头饰与步兵俑不相同,骑兵俑头上戴的是介帻,介帻是圆形的,上面还画着几何图案,图案中每三个小点为一个组合,全部为红色,后面中间的位置还画着一朵白色桃花样子的图案,两边的带子垂下来,在颏处打了结。

至于负责驾驭的秦俑,则将发髻梳在头上靠右的位置,外面还戴了一种白色的帽子,也是圆形的软帽子,帽子上有长冠,而站在他们两边的甲士俑全部将头发扎起来,头上戴着的也是圆圆的白色帽子。

还有一种跽坐俑,他们的发式前面部分为中分,接着将头发顺着两边一直向后梳,最后在脑袋后面拢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发髻,他们没有戴任何发带和发卡,也没有戴任何帽子冠饰。

正如前面所讲,秦俑的发式和头饰并不是随随便便装扮起来的,这与秦朝时期的等级制度、社会形态以及军事制度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发式和头饰便可以区分一个人的兵种、身份、地位等背景。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常会出现多个兵种一同作战的情况,此时为了方便认出兵种,并指挥战斗,用较为明显的标志来区分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我国各朝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与此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兵马俑中的步兵、骑兵和车兵的发式和头饰会有那么明显的差距了,这为行军打仗、调动人马提供了方便。

除此之外,发式和头饰也是秦兵地位的象征。通过史书我们发现,秦兵中身份贵贱以及等级关系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的发式和头饰自然也就繁杂一些。以秦朝的历史和传统来讲,其“尚右卑左”的特点比较明显,因此发髻靠左一点的兵俑身份地位自然要比发髻靠右一点的兵俑低一些,但无论发髻偏向左边还是右边,所有的兵俑都是“发直上”,地位统一要比那些发髻靠后的跽坐俑高。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这里面所讲的“袙”,指的是当时人们头上戴的头巾。秦朝时期,士兵武将们的帽子上加了红色的头巾,以此来区分他们身份的贵贱。而那些头上没有任何饰物,将发髻裸露在外面的兵俑,地位是最低的,相当于中下级士兵。至于头上戴着鹖冠的那些兵俑,看起来神情严肃庄重,就属于较高级别的指挥官了。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各个朝代的陶俑当中,很多都有发髻,但能够清楚地看到发髻结构的实属不多,而秦俑中大部分士兵的发髻不仅高大、梳拢的方式很多,而且整个脉络非常清晰,头发好像是被专业的梳理工具梳过一样,根根分明,间距统一。除此之外,其脑袋后面的发丝蓬蓬的,被小辫牵连着勾勒出一条条小沟,看起来非常形象生动,充分反映了秦朝时期陶俑的写实主义精神。由于秦俑的发髻过于繁杂,一个人想要梳理好非常困难,因此不太适合行军打仗,可能这也是其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原因之一吧。

4.从兵马俑看秦朝人眼中的美男子

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不仅结束了多个国家纷争割据的局面,在政治上开创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同时也为多民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说,秦国统一天下也使得多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各种不同的情趣、风格和审美艺术均趋向于统一,使得秦朝人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独特的审美标准。那么在秦朝,人们的审美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秦始皇陵中兵马俑的造型上便可窥探一二。

从整体上来讲,秦兵马俑雕塑颇具艺术感染力,让人一眼看过后,便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这些来自秦朝的男子雕塑,不仅个个长得雄伟高壮,而且英气逼人,非常神勇,加之兵马俑的数量又比较多,整体看上去非常宏伟,这也体现了秦朝时期人们对男子的审美艺术特征的要求。与其他时代的雕塑相比,秦兵马俑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大英勇,在秦朝之前,大部分陶俑的高度在10~30厘米,而出自秦朝之后的陶俑,也只是在30~40厘米,纵然出现过1米左右的陶俑,也是寥寥无几。但秦兵马俑的平均身高却达到了近2米的高度,其中最高的陶俑已经达到了2米,而最矮的也有1.7米以上,整体上给人高大挺拔的感觉。在古时候,人们将身高1.8米的男子称为彪形大汉,由此可见,秦兵马俑的身材基本上是按照古时候大力士的形象完成的。除了人俑之外,秦始皇陵中还有很多长2米、高1.7米左右的陶马,这些陶马的体形与真马的体形基本相似。虽然从功利角度来说,这些陶俑是在为皇帝守陵陪葬,但从审美角度上来讲,它们却再一次体现了秦朝时期宏伟和壮观的气势。

除了秦兵马俑之外,秦朝时期很多雕刻艺术品和各种建筑都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宏伟、壮观。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为突出自己“功盖三皇,德逾五帝”,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各项措施,同时也将这种雄伟的气概体现在建筑和艺术上。

除了高大、雄伟之外,秦朝人在审美上,对于男性的要求还有哪些呢?男性完美的形象标准又是什么样的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秦兵马俑的面部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八种,分别是目、国、用、甲、田、申、蛋、由。其中“目”字脸,头看起来比较长;“国”字脸,头看起来比较方正,但也稍长一些;“用”字脸,额头方方正正,而下巴颏又宽又大;“甲”字脸,额头部分和颧骨部分的宽度基本相似,脸颊肌肉向内收紧,下巴颏则又尖又窄;“田”字脸,脸型方方正正的;“申”字脸,颧骨比较宽,额头则比较窄,下巴颏也是尖尖的;“蛋”形脸,额头比较宽,下巴颏比较尖,面部看起来丰满,整体看起来如同一颗鸡蛋一般;“由”字脸,额头窄,两颊和下巴则比较宽。

在秦兵马俑中,“目”字脸、“甲”字脸和“国”字脸是最多的,而相比之下“申”字脸和“由”字脸就少一些,由此看来,秦朝时期人们的脸型与我们现代人的脸型没有多大的差别。秦兵马俑的容貌也分为漂亮的、难看的、偏胖的、偏瘦的、年轻的、年迈的等几种类别。

相关专家对秦兵马俑的研究发现,秦朝关中士兵大多额头较宽,嘴唇较厚,他们腮帮子宽阔,看起来老实淳朴。还有一些士兵脸型圆圆的,下巴尖尖的,整个人看起来敏捷机警,大多是巴蜀人。此外来自陇东的士兵颧骨比较高,耳朵厚实,除此之外,他们的眼睛比较小,而且眼皮也比较薄,整个人既结实又强壮。秦朝军队中大部分是关中人,有极少人来自其他地方,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农民出身,秦俑可以说真实还原了秦朝耕战人民的本来面貌。由于制作秦俑的人不止一个,加上各个民族的生理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秦俑的脸型、胖瘦和年纪等存在一定的差异。

很多研究艺术语言的人认为秦俑所塑造的我国男性标准化审美形象直到现在都是适用的,秦俑为中国男性早期的审美形象树立了简单的标志,它朴素而宏大,充满了生机,充分体现了秦朝当时的完美形象与极具感染力的气魄。

据说秦朝男子非常珍爱自己的胡子,相关资料显示,秦朝时期很多成年男性都留胡子,而那些犯了罪的人才会剃掉自己的胡须。从秦俑中我们发现,秦朝男子的胡须有络腮胡、三滴水式胡、长须、犄角大八字须、双角自然下垂八字须、矢状小八字须、板状小八字须等各种胡须,不同的脸型搭配不同的胡须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5.秦朝玉文化:除了装饰,玉还能做什么?

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非常喜欢佩戴玉石,佩戴玉石可以说成了一种风俗习惯。玉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珠宝之一,佩戴玉石不仅可以装饰自己,更重要的是展现一个人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玉器开始发展,玉文化观念逐渐成形,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多得的一种文化艺术。玉石成了很多人身上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一点在《礼记·玉藻》中便可以得到证实,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春秋时期还有很多与玉相关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佩戴玉石的人非常多,不管是显贵、妇女,还是儿童,几乎所有人都会随身携带玉制品。《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讲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此外,《诗经·卫风·芄兰》中也讲道:“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我们知道,玉器的装饰功能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社会时期,玉器便是以装饰的作用出现的。到了先秦时期,玉器不仅仅再是单纯的生活实用品,而更多体现在精神内涵方面,那么秦朝的玉石除了做装饰品,还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玉石会在祭祀中使用。在秦朝,祭祀天地、各位诸神和祖先的时候,常常会用到玉石,这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早在良渚文化中便有相关证实,而《尚书》中也记载了用圭和璧来祭祀的内容。但随着东周礼乐制度的败落,新的制度不断取代旧的制度,加上当时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理性思想得到不断提高,用玉来祭祀其实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重视。秦国在创立之前,秦朝人一直过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他们对于原始的各种神鬼传说都比较尊崇,立国岐周故地后,又同周朝人一样,开始相信鬼神习俗。在进行祭祀的时候,秦朝人会使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玉器以及牲畜。《史记·封禅书》中曾记载:“春夏用骍,秋冬用駠。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木禺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圭币各有数,皆生瘗埋。”此外,秦朝出土的大量玉器和《史记》中所记载的秦朝人的立祠、祀神、封禅、祭的内容是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断,在祭祀方面,秦朝人对于玉文化的概念要比关东诸国更为强烈。

第二,在陪葬中会用到玉石。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通过放置玉石以求尸体不腐烂、灵魂不走散的说法。《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秦始皇到泰山封禅的事情:“禅于梁父。甚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秦始皇为了将皇陵中的秘密保守好,不惜残忍地将所有工匠活埋,因此葬玉的记载并不全面。虽然与之相关的历史记载较少,但《汉书·贾邹枚路传》中写道:“葬于骊山,被以珠玉,饰以翡翠。”由此可见,秦人有用玉陪葬的习俗。

第三,礼聘中也常常使用玉石。战国时期,诸侯国经常用玉进行礼尚往来,互相赠予其他国家。贵族之间订立婚约时,婚聘中也会用到玉。除此之外,亲戚之间走动时还会用玉来做礼品。不仅如此,诸侯国还会用玉来买通谋臣、死士。说客们也会用玉来打通门道。玉在当时甚至还是互相传情、表达爱意的重要标志。《诗经·秦风·渭阳》中记载了:“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写出了那个时期人们的赠玉习俗。尽管如此,秦国打造玉的工艺尚且不够成熟,不能够像赵国那样,在派人去说服诸侯合纵抗秦时,一下子就送上“白璧百双”。

第四,玉石还可以用来制作玺印。玺印属于私人信物,也是帝王将相权利的象征物品。《战国策·魏策·华阳军之战》中所记载的孙臣对玺与土地关系的论述,充分表现出了玺印在当时的政治意义。在先秦出土的物品中我们发现,当时用来制作玺印的材料主要是铜和玉,相对来说铜要比玉更多一些,后秦时期,开始用玉来做玺印,且被君主独自占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了只有秦始皇才可以用玉来做玺印,玉也成为了权利的标志。

战国时期,玉在各国人眼中还代表了忠贞和信义。在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秦昭王听说赵国得了一块和氏璧,于是想要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璧,可当他拿到和氏璧之后,却绝口不提城池的事情,而负责前往送璧的蔺相如则质问想要空言求璧的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秦王的做法没有表现出对玉文化之精髓的尊重,因此在受到蔺相如的责难时也不敢轻举妄动。

6.秦朝人的勇武风尚

只要秦国与人开战,绝大多数的秦朝人就会欣喜若狂,争相上战场。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从几处历史典籍的记载中来感受一下。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商君书·赏刑》:“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商君书·画策》:“民之见战者,如饿狼之见肉。”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翻译过来就是,如今秦国公布法令而实行赏罚,有功无功分别对待。百姓自从脱离父母怀抱,生平还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脚赤膊,迎着利刃,踏着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

《战国策·韩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山东之卒,被甲面胄以会战,秦人捐徒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意思是说,崤山以东的诸侯军队,要身披甲,头戴盔来作战,而秦兵则是扔掉甲胄,赤身裸体来对敌。打仗的时候,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

从民间歌谣(《秦风》)到国家律法(《商君书》),再到“外人”(韩非、张仪)对秦国的尚勇、崇武、好战都有不同角度的描绘。确实,春秋初才封建的秦国,到了战国后期,相比其他山东诸国,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秦人的尚武风气。但是,这个尚武,是尊崇军伍,而不是好勇斗狠的意思,这是有史实依据的。《史记·商君列传》中就明确有一句:“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而这不禁让我们好奇,秦国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尚武的风尚?

秦国最初封建时位于周兴之地西岐西部,实际上是一处周王朝尚未平服的化外之地。封地与戎狄接壤,戎狄擅长马上骑射作战,在秦国封建之前已存在很长时间,因此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占有主动。而秦地贫瘠,农业生产也非常落后。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下,为了生存,秦国只有将对戎的战争进行到底。在不断的斗争中,秦国人借鉴了戎狄的骑射技术,逐步掌握了较中原地区兵车更有杀伤力的骑兵战术。由于地缘文化的因素,秦国人长期与戎狄等民族相处,加之其本身就是由游牧民族转化而来,逐渐形成了朴实、豁达、剽悍、勇猛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崇尚武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受到秦国强权政治的保护,使得秦国人的这种尚武精神成为整个国民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秦国的历代先王几乎都亲自披甲上阵,有记载的死于战阵者就有五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纷争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春秋无义战”,这些战争没有什么正义非正义之分,目的都是抢占土地、劫掠人口。在这种我不打你,你就要打我的环境中,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停地攻伐征战,秦国自然不能排除在外。这样严酷的丛林法则进一步锤炼了秦国人的铁血气质。

秦国尚武风尚的最终形成,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三、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我们可以很熟练地说出商鞅变法的伟大意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商鞅变法的伟大意义,但是对秦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奖励军功这一条。

奖励军功的具体条律是“军功爵制”。其大体有两方面内容:其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二十级爵,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其二,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而其“奖励军功”的具体办法是:“将卒在战斗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而且,军功还可以使自己、父母、妻儿改变身份,是囚犯的能成为平民,是奴隶的可以摆脱奴隶身份,等等一系列的奖赏措施。军功爵制在当时的秦国掀起了巨大的变革风暴,为秦国的社会进步、国力增强、国民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军功爵制,使奴隶、仆役等贱籍民众看到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简单直接的军功计算方式尤其让人感受到公平。

在内外因素共同促使下,秦国人尚武的风气最终形成,出现了秦国“民之见战,如恶狼之见肉”的现象。最终,秦王嬴政凭借这样一支“虎狼之师”一扫六合,统一天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