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民居和气候的关系,附世界各地特色民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 【地理视野】民居和气候的关系,附世界各地特色民居

【地理视野】民居和气候的关系,附世界各地特色民居

2024-07-01 00:3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理眼看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居文化也许最能反映地理环境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南北纬度跨度广,南北热量差异明显,体现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的过渡;东西经度范围广,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差异十分显著,体现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地区的过渡。

  这种复杂、巨大的气候差异深刻地影响分布其中的民居建筑。

  一、蒙古包(内蒙古高原)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据资料介绍,蒙古包能适应游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永恒的日晷(看 日影计算时间),由内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

  二、窑洞(黄土高原民居)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三、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四、阿以旺(新疆)

  在维吾尔族语中,"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五、羌族碉楼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羌族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受地势制约及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羌寨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选用高山或峡谷地带。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六、吊脚楼和竹楼(云贵高原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该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

  七、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独特性能: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建筑景观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下面介绍下我国民居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傣家竹楼:整个建筑结构都由竹子捆绑而成,墙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顶则用竹篾夹住稻草覆盖,因此竹楼整体重量很轻;大多数竹楼都采用木料作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两层的小楼;地面层只有支撑房屋的柱子,所形成的空间内可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上层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可分为前廊、堂屋、卧室和晒台四部分;小楼没有庭院,占地少,使用面积却很大,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建筑本身透水性好,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

  要点:竹楼有防虫、防蛇、防潮、防水淹等作用,体现了当地气候湿热的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反映该地区森林覆被好;占地少,则反映出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理特点。

  贵州苗家吊脚楼: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后半边靠岩着地,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有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楼分三层,也有两层的。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

  要点: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依山而建体现了当地地形崎岖,森林丰富等特点。

  黄土高原窑洞: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下沉式、靠崖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简称地窑,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开凿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上时,看见的只有地院和树木,是看不见房屋的。

  靠崖式窑洞(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独立式窑洞(箍窑):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jī)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要点:窑洞体现出黄土的直立性,具有冬暖夏凉,舒适,节能的特点,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适应了该地区地形崎岖,沟壑纵横的环境特点。

  海南船型屋:海南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后来屋盖发生了变化,采用人字顶,茅屋升高。因为海南天气热,人们都喜户外活动,所以在房屋前后爱建廊子。它既是副业生产场所,又可作为晚间乘凉的地方。当地人民喜欢圆拱造型,且底部有架空的结构,屋顶上部覆盖以茅草屋面为主。

  要点:圆拱造型利于抵御台风;当地气候湿热,采用架空的结构具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山东海草房: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其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这便是当地渔民叫惯了的“海草房”。

  海草屋分布地区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要点: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用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而且就地取材方便。

  北欧地区草皮屋:草坪屋是北欧地区一种独特的住宅类型,该建筑主要是考虑到了该岛的当地气候以及可用的建筑材料。该地区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着大片的森林,但冬季寒冷漫长,那里的人们用木头造小屋,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这样一方面土层的重量能让墙面的木头结合得更紧密,一方面草皮起到缓冲作用,草皮能起到隔热层作用,阻隔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能抵御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温暖。

  要点:北欧地区纬度较高,建筑方式可以反映当地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屋顶上种植草皮,草皮能起到缓冲作用,阻隔外界的寒冷,同时密实的草皮也能抵御冬季的寒风,让室内能够更加温暖;森林资源丰富,木屋修建便于就地取材。

  江南民居:江南因为特定的地理原因,水资源丰富,所以大部分的村镇、城市的建筑基本上立于河岸两岸,两岸的建筑将河流围成一条水街。周庄古镇就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建筑多临河而建,为了防水防潮,墙壁下部分一般使用大块石或用石料贴面。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体一般较高大,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屋顶坡度一般较大,利于排水。同时,为了隔绝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要点--自然条件对江南民居建筑的布局选址,建筑材料的选取以及建筑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江南地区的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雨热同期,降水充沛。这影响了江南民居沿河而建的布局(如水乡建筑)以及江南民居的亲水性。

   降水充沛,气候潮湿等特点影响了江南民居建筑以防潮防湿的木构造为主石构建为辅;降水条件造成了了江南建筑中屋顶的坡度大、出檐宽的建筑特点。

  江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区的冲积小平原,植被丰富繁茂,影响了江南民居建筑的建材多以木建筑为主。

  徽州民居: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徽州明清古民居,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

  徽州民居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马头墙高度,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分三合院、四合院,合院又有二进、三进之分。徽州民居屋顶的处理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四水归堂是指大门在中轴线上,正中为大厅,后面院内有二层楼房,四合房围成的小院称天井,目的是为了采光和排水。四面屋顶的水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要点:徽州多山地,民居依山而建,起到挡风作用的同时,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村落建于水旁方便日常生产(灌溉)生活,同时还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的环境下森林资源丰富,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就地取材方便;马头墙高大起到防火的作用,避免发生火灾时因房屋密集造成火势扩大;四合院内天井,既可以起到收集、排放雨水的作用,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同时达到通风、采光效果。  

  福建民居—土楼: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庞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土楼的创造者——客家人原是生活在中原一代的汉人,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南迁,为了躲避乱军流寇和原住民的袭扰,定居在偏僻的山区中。

  福建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易受台风影响,坚固的土楼能起到防风抗震、防潮隔热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

  要点:闽西南地区作为丘陵地带,人口稠密,可耕地少,以土楼的方式聚族而居突出了人地矛盾;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社会关系复杂,土楼在古代的防御功能突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和台风移动路径上,土楼建筑结构设计能起到防风抗震;该区域气候暖热多雨,坚固其墙体厚度大的土楼可以起到防潮隔热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

  世界各地特色民居

  1、意大利圆锥石顶屋

  意大利的阿尔贝罗贝洛被人称为“天堂小镇”,这里保存着1000多座造型奇特的圆锥石顶屋,1996年,这里也被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许多圆锥屋顶都带有十字架或某种怪异的图案标识。阿尔贝罗贝洛的意思是“美丽的橡树”,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满眼所见都是白色的圆锥石顶屋,在蓝天的映衬下,就像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2、法国依瓦利小镇的石头屋

  法国小镇依瓦利又被称为石头城,镇上大多数房子都是用石头建成,保存完好。镇上的小径两旁、小石屋的窗前被五彩鲜花所簇拥。

  3.日本白川乡的荻町的合掌屋

  它拥有114栋合掌屋。溪水蜿蜒流过的约1公里长的河滨谷地上,大小不一、高矮不等的合掌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情景蔚为壮观。合掌屋的屋顶外型犹如两只手掌合拢作揖,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木屋屋顶设计成60度锐角的正三角形,可使屋顶最大限度地承载厚重的积雪,同时让过高的积雪自然滑落。利用就地取材的干草堆叠覆盖屋顶以及把合掌屋建成南北朝向,也是考虑到使木屋与山脉成垂直走向,借此阻挡顺着地势刮下来的寒风,并调节日照量,使木屋冬暖夏凉。

  4.英国茅草屋

  茅草屋是英国国宝,尤其是名为Cottage的茅草屋,算得上独特的英式风光,其屋顶是用麦秆一层层摞起来的,工艺精细繁复。最早的茅草屋是穷人的栖身之所,但现在普通人已经很难住进去了。英国政府要求房主每隔几年就要翻新一次屋顶,费用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英镑,一般人就算买得起也住不起。不过如今,英国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百座,政府规定不允许拆,每年拨出大笔经费进行维护。

  5.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

  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6.意大利 阿普利亚——圆锥形石灰岩民居

  在意大利的阿普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圆锥形石灰岩民居,它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山丘,连成一片就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观。它是用板岩一块块垒起来的,没有使用任何粘接剂,而是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托梁系统,仔细地分配受力而建成的。它们有的直接矗立在地面上,有的下面是方形的房屋,有的独立成形,有的几个圆锥连在一起。在圆锥的顶端通常有一个导锥形的收口,上面有小圆球或者十字架等叶尖装饰。圆锥的高度由房屋的重要性决定,越重要的房屋锥顶越高。烟囱位于房屋的一角,房屋的墙壁和烟囱以及圆锥的顶端刷上白灰,和蓝天形成对比。这种民居自古有之,但是直到17世纪时才终于定型。

  7.土耳其 卡帕多西亚——火山灰住宅(洞穴屋)

  卡帕多西亚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古老地区,位于今天的土耳其中东部。它曾经是波斯帝国的领地,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吞并。这里曾经火山爆发频繁,现在这些火山多已沉寂。大量的火山灰冷却、沉积变为质地松软的岩石,而人们就在这些岩石里挖出或者扩大洞穴作为房屋。

  公元前7世纪时曾经有大约3万人居住在这里,他们多数是信奉宗教者,因此礼拜堂和修道院都在这些好像鸽子房一样的洞穴里。直到今天仍旧有许多人居住在这样的洞穴里。壁炉、家具等等都直接从岩石中挖出。这些洞穴高度不一,有的可以达到16层,要到达高层往往需要使用绳梯。

  8.也门 提哈姆地区——乌沙(高粱杆屋顶)

  “乌沙”这种特殊的住宅远在公元前16世纪就有记载,当时它主要分布于农业发达的提哈姆地区(TIHAMA,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一直延伸到也门共和国境内),现在则只见于经济不甚发达的也门。一群“乌沙”组成一个群落,用木栅栏围起以防备野兽。每个“乌沙”大概直径4米,用树枝和泥土做成墙,用捆扎的甜高粱杆做成圆锥形的屋顶,上面用绳子紧密地扎捆。长长的绳子像发辫一样垂下来,非常好看地理帝。房屋前后各有一个门,用于通风,因为这里的气候炎热潮湿。室内有上下两层,下层墙壁用灰泥涂抹,是主要生活起居的地方,上层是木结构的顶棚,可以储藏东西。妇女们用各种颜色的饰物装点在墙上,把室内布置得美丽、温馨。

  9.北美 新墨西哥州印第安人——土坯房(5层用梯子上下)

  美国墨西哥州的印地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地理帝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和平时期才增加的。不考虑通风和散热,主要的目的在于防御攻击,当敌人来临时就将梯子撤去。这种结构也不适宜防雨,所幸当地气候干旱,雨水不多。室内温度白天可达近50摄氏度,夜晚则降至零摄氏度。墙越厚这种效果越明显,然而也更加安全。使用泥土建房主要是在缺少石头和树木的地方。

  10.叙利亚北部——蜂窝泥屋房(草杆和泥土)

  存在于叙利亚北部的蜂窝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住宅形式,其历史大概有8000年。它用晒干的土砖堆砌出圆弧形的墙体,表面用草杆和泥土混合的填料涂抹,看起来像一个窝头。大量这样的房屋排列就呈现出非常奇特而壮观的景象。每个房屋的墙壁上都留有许多规则分布的小洞,用于通风和透光。此外墙体中还有不同的高度嵌入石块,作为修理房屋时方便攀登的支点。现在随着现代技术的输入,许多蜂窝房也放生了变化,在蜂窝的下面堆筑出方形的房屋,蜂窝则成为特殊形状的房顶。

  11.法国 普罗旺斯——石砌小屋

  这种石砌小屋是世界上最早的石头建筑之一,许多国家都有分布。它大概出现于铁器时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地理帝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以它作为住宅。生活于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时期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堡(STRABO)即在其著作中提及它。但是现在它只见于牧羊人小屋、工具棚等临时性建筑。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令人惊奇的是,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发现的一个村庄里人们居然还居住在这样的石砌小屋里。这种住宅直接采用破碎的石块堆叠而成,其拱形的屋顶是最原始的一种结构。内部有凹进的壁龛和简单的烟囱,还有简易的排水机构。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大概形成于200至500年前,关于它的历史至今不详。

  12.尼日利亚 豪萨——豪萨人居,门面华丽,绿色

  豪萨人是居住在尼日利亚北部及尼日尔南部的一个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的生土住宅有一个非常华丽的门面。门在门面的左侧,门面略高出墙面一部分,上面雕刻着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具有宗教意义,例如表示无尽的宇宙,有的就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图案用绿色的灰泥涂抹以加强效果。房屋周围环绕方形的围墙,内部是几个只有一个房间的单体建筑。平屋顶由棕榈树干紧密地搭成网状,上面覆盖着草席和泥土。院子的角落里竖立着尖塔,是伊斯兰教的象征物。在门口两侧都有两个平台,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客人很少被引进宅内部去,这也是很独特的风俗习惯。

  13.南非 纳塔尔 祖鲁人——穹形茅屋

  祖鲁人的穹形茅屋有一个半球形的外形,这和一般的圆形茅屋只是一个圆柱底上面加一个圆锥顶非常不同。地理帝此外,祖鲁人的穹形茅屋拥有世界上最精细的手工编织技艺。它是由家庭中女性编制而成的,采用柔韧的藤条编出穹形支架,然后再用麦杆和柳枝编织成席子覆盖在上面。

  (肯尼亚茅草屋也是如出一辙)

  现在很多祖鲁人已经用黏土砖和木版来做墙,但是一般仍旧采用仔细编织的草席屋顶。室内按照性别划分区域:女人在左边,男人在右边。祖鲁人为群居生活方式,很多茅屋构成一个群落,传统的群落按照等级制度做环形布局,首领的住宅在中心,现在则淡化了首领的重要性,每个家庭拥有多座茅屋,独立形成一个小群落。

  14.哥伦比亚 亚马逊河盆地——玛罗卡

  在南美洲北部宽广的亚马逊河盆地,至今还存在有血缘关系的一整个大氏族家庭全部居住在一个房屋里的情况。图卡诺人的“玛罗卡”就是这样一种住宅形式,它反映了原始人类洞穴群居的生活特点。“玛罗卡”有一个三角形主立面,宽阔的大屋檐几乎接触到地面,屋顶覆盖浓密的茅草和树叶。平面布局为长方形,有时后部为半圆形,整个房子大约30米长、15米宽、10米高,分为前、中、后3部分,前部和中部为男人活动的区域,后部为女人活动的区域。图卡诺人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反映在他们的住宅上面:门口象征女人的子宫,框架象征男人的骨架,屋顶是他们的皮肤和头发。此外,具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图案(也是是他们的文字)装饰在门口两侧。

  15.西班牙 保加利亚 伊比利亚半岛——圆锥形石屋,茅草顶

  这种圆形石屋主要发现于伊比利亚半岛。它圆锥形的茅草屋顶、碎石堆砌的墙壁经常和罗马早期时的房屋混淆,但是两者在大小和室内布局方面都有所不同。它的平面为圆形或者椭圆形,通常有联系在一起的外屋。墙壁用板岩或者花岗岩堆砌而成。房屋直径从12米至20米不等,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主要生活区,下层豢养家畜。地理帝炉膛在房屋的中央,一天24小时从不熄灭,当地人相信这样有驱除魔鬼的功效。炉膛周围环绕长椅,用于吃饭、睡觉、聊天等日常活动。这种住宅形式来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生活。现在一部分这种圆形石屋被改作博物馆,展示凯尔特人的生活方式。

  16.非洲 喀麦隆——抛物线形圆顶屋,泥土及草杆混合

  在广阔的非洲大陆上存在许多用泥土建造的住宅形态。在这些住宅中,喀麦隆的毛斯蛤姆人的抛物线形圆形屋顶别具一格。它看起来像半个蛋壳,完全用泥土混合草杆修建而成,没有采用任何支架。弯曲的表面有许多隐约的凸起,不仅外形美观,并且方便攀登上去维护屋顶。形状奇特的屋门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锥形的顶部为通风和出烟口,当雨季来临时堵上。几个房屋用矮墙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分别用于睡觉、做饭、储藏等用途。这种圆顶屋最初的形制非常巨大,大约为10米高,7米直径。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建的圆顶屋面积逐渐减小,现在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侵入则几乎没有人再修建了。

  17.印尼苏门答腊岛——船形屋(巴塔克式茅屋)

  居住在苏门答腊岛托巴湖畔的托巴巴塔克人是现存的7支巴塔克人中最著名的一支。按照他们的宗教文化,宇宙分为天上、人间、地下3个等级,这一点也表现在他们的住宅上。“鲁玛乔加”这种样子奇特的住宅有3个层次,下层是硬木搭建的支架,作为家畜栏;地理帝中层是竹木拼接的生活区;最奇特的上层,有一个倒扣的船形屋顶,屋脊为下凹的马鞍形。屋顶用竹木搭建出骨架,上面覆盖棕榈叶等纤维编织而成的草席。房屋之间也划分等级,最高级的房屋表面雕刻或者绘画有蕴含象征意义的图案。所有这一切都由部落中的男人们完成,而这增添了房屋的神圣性。

  18.非洲 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达纳吉尔——盐质圆顶屋

  人们修建房屋的材料多种多样,石头、木材、泥土、冰块……然而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北部靠近红海地区),那里的盐矿工人就用他们唯一所有的材料盐块来修建房屋。这些盐矿都是粗大的盐结晶体,人们将其切割成块砖状堆砌起简陋的房屋,用草席覆盖在上面充当屋顶——就是用来编织席子的草也非常少见,到处所见都是白茫茫的盐矿。房屋平面为圆形,能够以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内部空间。地理帝人们就在这样的屋子里睡觉,并且逃避炎炎的烈日。这种住宅形式充分反映了人们适应环境、就地取材的生存本能。

  19.伊朗风塔

  伊朗福地的亚兹德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风塔”,漫步亚兹德,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冒出大大小小的风塔,犹如一个个“泥音箱”,构成了亚兹德最独特的古城建筑奇观。因此,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图1),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20.因纽特冰屋

  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且温度较低,夏季短暂且温度不高,气温最高的月份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0摄氏度。气候寒冷,地理帝加之木材、草泥等建筑材料匮乏,让因纽特人练就了用冰雪造房子的本领。

  科学家也对因纽特人的冰屋进行了工艺改良。他们将雪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搅拌成“雪混凝土”,然后将其浇灌在建筑物模型之上。在极地严寒之下,“雪混凝土”迅速冻结成一个结实的整体,取走建筑物模板后,就能得到一个更加稳固的新型冰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