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丨山崖水畔间,探寻安化黑茶传奇;百年老字号,至今诉说晋湘佳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茶马古道标志设计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丨山崖水畔间,探寻安化黑茶传奇;百年老字号,至今诉说晋湘佳话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丨山崖水畔间,探寻安化黑茶传奇;百年老字号,至今诉说晋湘佳话

2024-07-01 09:0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化黑茶博物馆外景

山崖水畔间

金叶子演绎黑茶传奇

9月16日

采访团抵达湖南省安化县

探寻晋商茶帮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渊源

“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置身熙攘外,唯有水中鸥。”绵绵山脉,一片片“大叶子”披着神秘的面纱;涓涓河流,一群远道而来的晋商与黑茶结下了情缘;一声声“踹茶号子”,随着船帮扬帆起航,踏上了万里征途。

安化,因茶立县,因茶闻名,因茶脱贫。一片绿色大叶子,如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叶子”。

安化县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段、资水中游,古有“梅山”之称,更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这里盛产黑茶和红茶,其中更是以地标性安化黑茶作为拳头产品,远近闻名。据记载,明清时期,安化便有茶叶专业镇八个,茶号三百多家,茶工达十万之众。安化黑茶因其品质极佳,历经了“贡茶”“官茶”“商茶”等演化过程。

茶行、马帮、碑刻,老码头、老物件,昔日繁华的茶市记载了晋商茶帮与安化黑茶的历史渊源。开辟万里茶路的晋商鼻祖们来到这里,为整座城带来繁华与活力。一度将安化黑茶远销至蒙古国、俄罗斯等地。

9月16日,“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抵达安化。远处云雾萦绕的山峰,平缓淌过的江河,老城里喧嚣的街道,试图根据晋商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探寻当年晋商商帮与安化茶商们的茶马互市,寻找晋商流传下来的精神与风骨。

百年藏宝话沧桑 茶市风云聊情缘

古茶市入口处的中国黑茶博物馆

资水河畔,茶山环抱,繁华一世的黄沙坪古茶市,商贾云集。叫卖声、运茶声、石板路上的车轱辘声,在人声鼎沸中渐行渐远。时间穿梭在历史光影里记录着繁华,也见证着沧桑起伏。

黄沙坪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晋商鼻祖们开拓万里茶路的重镇之地,千年古村落默默记录着过往,见证着商道世相。而如今,在黄沙坪古茶市入口处,一座中国黑茶博物馆,开启它的收藏与记录的新征程。

中国黑茶博物馆背山临水,整体采用中国古代传统楼阁式建筑风格,主楼有十层,裙楼为上下两层的四合原结构,它是全国唯一一家展示黑茶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远远望去,黑茶博物馆与自然隐隐交融,错落有致,气势恢弘。

一进馆内,首先看到的是“安化黑茶”四个字的“天壶”景观。从馆藏资料可以看出:当年,安化茶叶水运的主航道是资江,资江沿途暗含数多大小险滩,上下船排极易发生触礁翻没的事故,晋商鼻祖来到这里走茶路其实会遇到许多危险。

因茶而来,因时而来。太平天国运动时,闽、赣等东南省份的茶路受阻,晋商转向湖南湖北地界,与茶农一起从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着手,严把质量关,创造着他们的财富,一个个老字号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的印记。

晨钟暮鼓醒梦客 古钟相送话知音

关帝庙里的清乾隆时期古钟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中国黑茶博物馆一角,静静地伫立着一口清乾隆年间的古钟,它的存在则记录了一段佳话。

“大清国山陕两省众商人等捐资善铸洪钟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桥口关帝庙永久供奉。”镶有鎏金边的古钟正面铸有这样一段楷书铭文。相传清乾隆二十八年,这口古钟由山西、陕西茶商一同赠送于当地安华桥口关帝庙。采访团一行静静看着这顶古钟,古钟外壁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祝福。一口古钟不仅凝聚着山西、陕西两省茶商与安化的深厚情谊,同时,还见证着风云变幻万里茶路上的安化黑茶以及茶商商道的跌宕。

情谊历久弥新 晋湘之好源远流长

采访团专家赠《行商遗要》影印本

《行商遗要》是由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珍藏的茶商办茶的行程,它原原本本记录着当年祁县茶商南下办茶、北上销茶的全过程以及操作规例,全书内容大致归纳为德行、茶路、茶山、踹茶、水脚、陆脚、厘金等七篇。《行商遗要》实则也是晋商万里茶路当时真实状态的折射。

“安化一都三都之茶甚佳,二都五都次点,四都更次,四乡不佳……”在《行商遗要》手抄本里,可以看到祁县茶商将所在地茶叶划分了等级,并且提及到安化办茶、贩茶的过程,根据市场、客户诉求,供应不同的茶,并可以看到晋商鼻祖们远离故乡、不畏艰险、灵活经营,开拓茶路的大义精神。

中国黑茶博物馆陈列柜里有《行商遗要》中的一篇残页,内容提及祁县渠家与安化黑茶的渊源。采访团随行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万里茶道专委会秘书长、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所长田建看到博物馆里只有一张影印的《行商遗要》残页,问及馆长得知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完整的《行商遗要》后,田建慷慨地将随身所带的《行商遗要》影印本赠送于博物馆。田建说,晋商与安化近三百年的情谊历久弥新,晋湘之好源远流长,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其宝贵财富理应共享。

80岁老人伍湘安和他的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

一位80岁老人的坚守

9月17日下午,“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见到了江南镇的一位“名人”——伍湘安。

伍湘安老先生今年已是80岁高龄,曾任安化县政协主席,2006年担任安化县茶叶协会第一任会长。因着对黑茶对安化的热爱,2009年卸任茶业协会会长后,伍湘安老人卖掉了县城的房子,自筹资金建起了一个家庭式黑茶文化展示馆。

馆内设有图片展示室、品牌室、茶文化研究室和文物室。图片展示室展出了安化黑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底蕴厚重的文化;品牌室陈列着安化各大茶厂制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安化千两茶、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天尖茶、贡尖茶等产品;文物室则让人直观了解到安化黑茶各个发展阶段的状况以及安化黑茶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细节。在伍湘安老人的带领下,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了很多老物件:有过去老百姓炒茶、压制茶叶、手工鞣茶用的,还有筛选茶叶用的等。虽然是一座家庭式博物馆,但这里却几乎装下了一部安化黑茶的浓缩史。

木制水力揉茶机,是我国机制茶之父冯绍裘先生,于1932年在安化担任湖南省茶叶实验场场长时设计发明的,改写了安化茶农人工揉茶的历史;梭筒钩和猫儿篓,曾经是安化茶农家里的必备,但因生活条件改善,早已退出农家生活,都是伍湘安老人经多方打听收回来的,而且他还在自己的展馆里建了一间灶屋,还原了过去的生活场景。

还有许多是和晋商有关的物品,如祁县德和茶号竹篓包装的“老中青”各个年代的天尖茶;还有德和迪记茶行专用官茶篓,茶篓上“魁泰”茶号为晋商茶号;还有清嘉庆年间晋商制茶的工具;还有最有代表性的茶叶包装,是为了防潮防水,将竹篓外面再包上牛皮。采访团随团专家张维东介绍:这样的包装既结实又耐用,而且茶叶的香气不会挥发,他曾经在俄罗斯恰克图博物馆中也见到过这种包装。

随后,伍湘安老人带着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来到距博物馆不远的“宏毅茶栈”遗址。据介绍,这里的主人姓王,祖籍山西,自宋朝时就已经落户安化,他们的后人王宏毅及其子王良佐做茶,并且建立了“宏毅茶栈”。“宏毅茶栈”是全木结构,上下两层,呈“日”字形,有两个天井,即使在200年以后的今天,看起来依然壮观气派。

采访过程中,伍湘安不断讲述着晋商与安化黑茶的渊源,并且反复提到《行商遗要》中讲述的“首重地土归正”,即重视土地、要求茶叶品质等理念,对于“诚信守信,义取四方”“商以致富,诚以为民,信以为天下,忠以为国”的晋商精神非常赞赏。

不同于中国黑茶博物馆的馆藏丰富,伍湘安的家庭式黑茶文化展示馆精致简洁,也让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了一位安化老人对安化黑茶、对万里茶道、对晋商的真挚情感。这里不收取门票,不卖茶,只讲茶,只要对安化黑茶感兴趣,伍湘安都会热情招待,倾囊相授,正是有了他的坚守,才让更多人了解了茶文化,了解了安化。

晋丰厚:百年老字号诉说晋湘佳话

这里,

曾经与榆次巨商常万达家族长期合作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安化黑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晋商茶帮功不可没。

安化县东坪镇街边是资江河,河的对岸,“晋丰厚”三个字特别显眼,这里流传着一段百年老字号的晋湘佳话。

江上与晋商结缘

谌氏一脉开办茶行

“搭船,搭船!”一位来安化采办茶叶的“西客”(山西客人),因木船船底触礁进水,而搭上了谌冠英回乡探亲的船。当船进入安化与桃江交界的善溪江水面时,遭遇劫匪,谌冠英立即做出反应,他利用船篷的掩护,将“西客”的包裹顺船边芦苇根下,并记住方位。上了船,劫匪一无所获,只好扫兴而归。

随后,谌冠英吩咐船家调头返回,将包裹从水底拿出交给“西客”。就这样,从山西来的马掌柜跟着谌冠英回到谌家。

据历史记载:安化酉州是重要茶马古镇,谌氏一脉更是远近闻名的制茶世家。当时,晋商一般不在外置办产业,看到谌家院落,马掌柜建议谌冠英开办茶行,并开始与晋中榆次巨商常万达家族长期合作。自此,“晋丰厚”商号在安化有了合作伙伴。

据谌家第六代传人谌小丰介绍:谌家几代人都与晋商打交道。如今,只有他们一家保留“晋字号”,并使之传承发扬,为此很自豪。

风雨茶路,变幻商道。在安化黑茶史记里,谌小丰既是深耕茶产业的匠人,更是开拓进取的改革者。

散茶蕴藏朵朵金花

黑茶火炬连接奥运圣火

谌小丰不仅继承了先辈们传统的制茶技艺,精心压制传统茯砖茶和千两茶,而且潜心研究成功“天尖”散茶发金花的技艺,获得国家专利。自此,“金花”作为茯砖茶独特的标志,也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起底老字号,创新突破传统,传统深耕基础,代代相传才是生存之本。

除此以外,谌小丰承包了酉州茶厂,为了打开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市场,不辞辛劳,费尽心机,终于打开西北市场。经过多年磨练,他的产品远销西北,并因此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国家级制茶大师”的称号。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期间,郎平手举的便是谌小丰亲自设计制造的安化黑茶火炬。

在谌家,不仅是谌小丰与晋商有渊源,他的两个女儿谌灿美、谌超美也在继续传承着这份情谊。

身穿中式传统茶服,说话爽快耿直的四女儿谌超美,是“晋丰厚”第七代传人。她曾孑身一人到山西太原做了五六年茶生意,返回“晋丰厚”成为新一代掌门,仍与山西保持着联系,每年都要往返于山西与安化之间。

谌超美从小就跟着父亲去茶厂看茶、品茶、观茶,一片片黑毛茶制作工序也颇为考究,杀青、揉捻、渥堆、烘焙,每一个环节在她看来,都像一次闯关,最后成品呈现的茶叶,不仅是舌尖上的味蕾,还是一代代的传承,是每一位茶艺匠人的心意。如今,谌超美还在打着另一场硬仗,如何传承和延续老字号?如何注入茶叶的功能性?如何找准定位市场……恪守茶道的同时,突破创新成为她要深耕探索的新路子。

2013年,谌小丰的二女儿谌灿美注册了祁县何家老字号“兴隆茂”品牌,并成立湖南兴隆茂茶业有限公司,集茶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于一体,进行多元化发展。如今,“兴隆茂”在安化拥有自己的黑茶生产加工基地,还在长沙设立了生活体验馆,这里既是其全国的运营总部,也是“共享茶生活体验”的资源整合平台。

作为集茶叶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的百年老茶号,“兴隆茂”公司主营茯砖茶和金花茶系列,产品线覆盖普通大众系列以及高端礼品茶系列。

2014年8月,“兴隆茂”成为第一个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安化黑茶品牌,并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产业链线下体验+产业链金融”的茶文化健康产业O2O跨界平台。

可以喝的古董

如花朵般绽放的“千两茶”

安化第一茶厂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酉州,它的前身是1902年晋商创建的茶行,厂区内现存的百年木仓、锯齿形车间、西大门牌楼等见证中国茶叶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并且收藏着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珍贵茶叶标准样和文献等,被誉为“安化茶叶活态型博物馆”。

走进安化第一茶厂,首先看到的就是西大门牌楼,它始建于1902年,虽然经历了100多年风雨的洗礼,斑驳了墙垣,但古朴中依然透露着灵韵。

修建于晋商茶行时期百年木仓,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木仓共有三栋,一栋背靠式木仓,两栋单开门式木仓,全部采用榫卯结构建筑而成,并且采取全架空的构造,因此具有通风、防潮,透气、导热性稳定、温度变化小、不易霉腐的特点。

在厂区千两茶晾晒棚里,一排排整齐的“花卷茶”正在晾晒中。千两茶又叫“花卷茶”,长1.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36.25kg,因合老秤(十六两/斤)1000两而得名。是世界上唯一非后包装茶叶产品,因其加工工艺复杂,难以机械化而且久放后越陈越香,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

在千两茶晾晒棚里,采访团一行遇到来自晋中市平遥县的商人李鸿晋。作为晋中市新晋商的代表,他在福建武夷山参加了“爱上晋中,牵手南平”晋中文旅推介会后,专程来到安化第一茶厂。李鸿晋是平遥居广居宾馆的负责人,近两年成立了茶叶公司后开始做茶,并且有想法建一座茶文化主题酒店。去年,李鸿晋在安化第一茶厂定制了4支两万两花卷茶作为展示品后,今年又订了6支。“原本想赶上这几支两万两茶制作过程,拍些视频和图片资料的,那个场面非常壮观,没想到时间不合适。”

随着李鸿晋的进述,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来到了千两茶踩制工坊中,见到了安化黑茶最古老的制茶手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两茶踩制。据介绍,千两茶有一佳二绝。一佳,指其风味品质佳,千两茶需要用安化二、三级大叶原料,经过近三十道工序加工,七七四十九天自然干燥,新鲜楠竹生态包装,所以滋味醇厚,竹香茶香合二为一。二绝,指的是其加工工序复杂而传统,千两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黑毛茶制作及竹篓和蓼叶的编制,要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二是千两茶踩制加工:先将蒸汽蒸软的黑毛茶称量灌包,放入竹篾篓中,由人力杠、压、踩、勒完成紧型,再通过日晒夜露成为成品。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千两茶的制作,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每年仅有三伏天3个月的可加工周期,一个班5个茶工,为避开最热的时间,他们要在凌晨一两点上班,一直做到中午十一点,也只能做20支左右。而两万两茶的制作则需要更多的工艺。

在这个具有明清晋商印迹的厂子里,山西晚报记者见证了新一代晋商与它展开的缘分。

湖南省安化县探乡亲

晋商后人们千里外遥念山西老家

晋商外出办茶,常常一待就是很多年,有些在当地成家生儿育女。因为历史原因,上世纪50年代前后,一些晋商纷纷返回家乡,从此与留在湖南安化县的亲人相隔两地,渐渐失去联络。“寻根问祖”,成为许多晋商后人们的一大心愿……

张富元:

“我一直有个心愿,

想回山西看看”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地方,故乡。无论身在哪里,故乡的牵挂总会成为内心一份柔软的寄托。守望一座城,心里却有着解不开的“结”。今年66岁的张富元老先生出生在湖南安化县,内心却始终挂念着山西亲人,山西于他而言有着“寻根问祖”的牵绕。

眼前这位老人,手里拿着两份仅存的书信和一个写着“聚兴顺记”的布制茶包袋,略显激动,看到“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后,开始了他的讲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一个缺失的角色,他出生不到半年,迫于当时环境等因素,父亲便返回家乡山西。他对父亲的认知,只有通过父亲为数不多的照片和部分书信来了解。

张富元的父亲是当年在安化从事茶业贸易的晋商代表之一。当年,“聚兴顺记”在安化设分行,父亲正好在这里担任掌柜角色,置办管理着安化黑茶的缕缕生意。

母亲会偶尔和他提起茶商、票号,提及山西。后来,母亲弥留之际,用仅存的力气抠着张富元的手心,手指北方,努力地表达着一些内容。那时候,张富元还不懂母亲的表达,只是记住了这最后一幕。

后来,兄弟姊妹几人陆续参加了工作,山西的记忆逐步褪去。母亲去世后的第五年,张富元似乎突然读懂了母亲的举动和表达,也萌生了回到山西的念头,去山西寻亲问祖,去山西找到父亲,找到自己的山西兄弟姐妹们。

但是,许多现实因素阻碍了他的山西行。辗转反侧,张富元又开始试图给山西那边的亲人写信,表达自己的一份寄托、一份相思乡愁。相隔这么多年,张富元一共寄出过两封信,信封上的折痕和字迹还能看得清清楚楚,山西那边亲人得到的回信,对这份突如其来的“安化来信”略有质疑。

再后来,张富元虽然没有再给山西老家写信,或者打听相关讯息,但是关于山西亲人来往的书信,他都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书信,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也会偶尔拿出来看看书信,想象着“山西模样”,想象着那里兄弟姐妹们的生活状态,更多时候,还是想念山西父亲,同时,更会怀念母亲的过往。

张富元说,时间越久,对于山西越有感情。即使他从未去过山西,即使他出生于湖南安化,但是山西对于他而言,仍有“故乡”的意义。作为晋商脉络的后人,对于财富及家业,张富元看得反而很淡泊。

如今,他们没有经商,姊妹们有的在资江钢厂工作,有的任政务公职等,但是他们对晋商充满着敬意。当年,山西商人来到安化,以茶为媒,开拓茶道,人生地不熟的,能够背井离乡深耕于此地,并带动当地经济繁荣,他对父辈们充满着敬意和向往。

“什么是精神?孜孜不倦、代代相传,晋商当年在这里的辉煌,现代人应该抓住核心传下来,而不是消寂健忘。”采访团随行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万里茶道专委会主任张维东听到这一幕,拿起张富元的家信与茶号布袋,开始从聚兴隆记推算,张富元的父亲应该是晋中太谷一带人,但具体情况还需要时间和大量的人脉、资料等去考究,去寻找。

告别时,采访团多了一份任务,在万里茶路上寻找晋商后人、新晋商精神;同时,回到山西后,要努力帮助张富元寻找他的山西亲人们,帮助他解开“心结”。

张晋湘:

“作为晋商后人,

要把我们的老字号传承下来”

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安化县茶行茶商共计417家,其中晋商茶号有近百家。

玉(裕)通永是由山西太原东浦村张氏创办,其家族最早在河北张家口做烟茶生意。明万历23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朝廷正式定为官茶后,商业嗅觉敏锐的玉(裕)通永迅速南下,在安化黄沙坪做起茶生意。

《湖南黑茶》书中记载:民囯25年(1936年),安化玉通永茶庄销售花卷茶2448支、蒲包茶285支,在当时的安化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今年54岁的张晋湘是安化茶行玉(裕)通永的第19代传人,他的爷爷张紫宸1893年来到安化,1946年离开湖南,一直生活了53年。

张晋湘说,当年爷爷离开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不少产业,还有一些信件票据,都在“文革”时期被没收或者损毁了,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血脉精神始终流淌着。他虽然有稳定工作,但一直自己做生意,现在在江苏有公司,和泰国也有生意往来,并且在2016年注册了“玉通永”品牌,开了自己的茶行。

张晋湘,从这个名字中可以读出他的家族与山西的情缘,随着年纪的增长,张晋湘想“认祖归宗”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上世纪60年代,爷爷曾给家里寄过信,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渐渐失去了联系。”张晋湘说,他的父亲曾几次去山西,他自己也两次赴晋。“2008年奥运会那年,我从北京专门去了山西,待了半个月,只可惜线索太少,依然一无所获。”说到这里,张晋湘的眼眶有些湿润。

“其实,只是想知道老家在哪里,爷爷去世后葬在哪里,给他的坟头上炷香,磕几个响头,告诉他我们现在过得很好,不用挂念。”张晋湘说,他还有个想法,就是找到家里其他的亲戚,因为自己现在生意做得不错,条件也还可以,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得知山西现在正在打造“药茶”品牌,张晋湘说,其实《湖南黑茶》一书中提到的“蒲包茶”就是一种药茶,它是由张紫宸首创,在黑茶中加入安化当地草药,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当年这些蒲包茶曾远销外蒙、俄罗斯,深受那里人喜爱。

“蒲包茶”配方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量产。张晋湘说,接下来,他一定好好把“蒲包茶”做起来,“作为晋商后人,我一定把老祖宗的宝贝传出去,要把我们的老字号传承下来。”

晋商遗迹

洞市老街

万商云集,店铺如林,马帮列队。运输货物的竹排,排头接排尾绵延紧凑。湖南安化,古梅山的万里茶路上,出现的一种繁华景象被称之为“洞市”。

洞市老街,曾经是安化前乡到后乡、安化到新化、邵阳、云贵的必经之地,也是鹞子尖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埠。由于麻溪流经洞市的地方水急滩险,它也成为千百年来水路运输的终点和转运点。

洞市老街至今都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镇,千两茶、土纸的制作、贺氏宗祠、陈五芝花屋……这里的青石路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曾经的“车痕”,它是时代与岁月的见证。如今,这里也是“洞市人”茶余饭后散步、串门的必经打卡之地。

“当年,我们叫晋商以及其他那些有茶园、茶山的人为‘茶阔佬’。”70岁高龄的方光明被当地人称为“方嗲、方老嗲”,他一边带着“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走古道,一边介绍着:旧时,洞市老街是安化茶商们必经之地,也是万里茶路上的一道要塞,极为重要。石阶路面偏窄,当时行商礼仪之一是行人、马帮、挑夫在此遇上都要礼貌让行。下着雨的石阶路会格外打滑,晋商及伙计们从这里一直要翻至后山,采茶、收茶,继而继续沿山而行,将安化黑茶运至外面,所以,洞市也相应出现了马帮、竹帮、脚帮。

方嗲津津乐道,洞市老街耐人寻味,寻的是父辈们相传下来的故事。那时候,茶商们选茶都会在每年谷雨前,特别是安化黑茶成为“贡茶”之后,一般安化选茶都先由行主们带着当地特产腊味、油料等亲自邀请茶商进山选茶,茶商进山也是“小帮进山”到“大帮成群”渐进入山,那时候能够邀请到茶商商帮,洞市老街还要放鞭炮来迎接。

方嗲介绍,本帮、西帮、南帮茶商们都汇聚在洞市老街,整个古镇的繁华堪比现在城市里的“经济区”。那时候,经济繁荣,商贸频繁,他们不仅是“贸易联通”,还有“婚姻联结”。如今,洞市老街褪去繁华,回归古朴的一面,小镇的邻居们见面依旧客气热情,远去的商业与近处的生活形成了对比,却让这里更有一份力量与气质,老街余韵仍在回响着。

老码头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据记载,每年的春季,安化茶农们都异常忙碌,这个时候晋商会奔赴而来租赁木楼收购茶叶。

安化县江南镇,这所古朴且安静的老镇上依稀可以看到厚重的晋商遗迹。毗邻江边的老茶行、晋商居所、从岸边沿着布着苔藓的青石路,挑夫们一步又一步将晋商所需的黑茶担运至老码头,循而往复。老街两边有着一排排错落别致的木屋,晒茶、挂茶、贮茶,各种商号、茶行鳞次栉比。鼎盛时期,江南镇上汇聚着至少48家茶号,吊脚楼上人们凭栏而倚,人们聊家事、茶事、时事,也有动乱年份里人们在这里的畅想和期望。

老码头上的“踹茶号子”,工人们“嚯—嘿—嚯—嘿”的悠扬喊叫,江边老码头的繁华似乎又重现在眼前。黄沙坪是安化的古茶市,山西榆次“郝家人”在这里建起了聚兴顺茶号,当时仅拣茶工就五百人;由山西太原县东蒲村人张家创建的玉(裕)通永茶庄,晋商德和茶行,资江两岸一个个茶行专用码头,昼夜制茶的场景……一串又一串的晋商记忆拉近又推远。

永锡桥

淅淅沥沥的秋雨中,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江南镇锡潭村的麻溪河畔。远远望去,一座精美的廊桥如龙如虹,横跨桥上,非常壮观,这便是安化最具代表性的风雨桥之一的“永锡桥”。

这座桥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两台三墩四跨,棱形分水,六层鹊木,桥长83米、高12.8米、宽3.7米。桥北伴有桥亭和碑廊,碑廊内立有青石古碑42块,其中记事及序碑3块,其余均为捐款碑。捐款碑中有一块是清代老茶庄捐款碑,上面记载了清代安化44家老茶行的名号。山西晚报记者在这块捐款碑上看到了天顺长、源远长、宝聚公、裕庆成等名称,均为晋商茶号。

原安化万里茶道申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王以戬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样的风雨桥在安化境内现存29座,是为了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的。

“天余缺憾人能补,神着先鞭石不顽;好是津梁通两岸,行人到此尽欢颜。”当时的碑文记下了“永锡桥”的风风雨雨。

后来的人们,在风雨桥两头设立免费的茶水间,往来的行人在这里歇歇脚,烧水喝茶,走时也会自觉添上茶或水,为再后来的人提供方便,如此延续和分享。

工作人员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时至今日,每到夏天,附近村里的老人们还是喜欢聚在这里乘凉,有时候就躺在座椅上睡上一会儿。

图说

沿着资水寻味黑茶

中国黑茶博物馆位于“黑茶之乡”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坐落在资水岸边。

安化,资水穿城而过。天空飘着连绵细雨,资水两侧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

长久以来,丰盛的资水养育了两岸无数勤劳的人民,更是孕育了独特的安化黑茶。早在唐代,这里就盛产茶叶,明代安化黑茶已列为贡品。清咸丰初年,安化年产茶叶十万箱,销于俄国者约占70%,英美占30%。安化的东坪镇、酉州、黄沙坪、洞市、江南等地都有许多的茶庄、茶叶加工场和运输码头,大多数为晋商所有。

采访团来到安化中国黑茶博物馆。

湖南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晋陕茶商购“茶引”后,就地加工成七个品种的散尖茶。祁县乔家“大德诚”商号于清嘉庆末年“来安办黑茶”,祁县渠家“长裕川”茶庄学徒王载庚手抄《行商遗要》完整记录了从祁县出发到安化购茶以及返回途中的路程、食宿、购茶、包装、运输、安全、厘金缴纳等要点及注意事项。当时,祁县、榆次、曲沃、绛州等地的山西茶商制作的祁州卷、绛州卷千两茶畅销海内外。

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原大门(西大门)建于1902年。

“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在安化的寻访,基本上也是沿着资水而行。资水岸边的中国黑茶博物馆是周边最高大宏伟的建筑,与其隔江相望的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老字号“晋丰厚”都有晋商的足迹,甚至还有许多晋商的后裔依旧生活工作在这里。

资水岸边的百年老茶号“晋丰厚”。

在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其中陈列了有关晋商的老物件。

安化江南镇,八旬老人伍湘安的家庭式黑茶文化展示馆就在离江边不远的一栋老宅子里。就在他的博物馆附近,也有好几座老院子,据说都是晋商当年开办的茶厂,大部分茶厂都是依江而建,门口就是码头……

在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千两茶制作工坊,师傅们正在制作千两茶。

资水养育了两岸人民,资水造就了安化黑茶,也正是资水带来了便利的水运条件,晋商才选择了在这里制茶、贩茶。

原标题:《重走晋商万里茶路丨山崖水畔间,探寻安化黑茶传奇;百年老字号,至今诉说晋湘佳话》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