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模式范文12篇(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语教学模式有几种 双语教学模式范文12篇(全文)

双语教学模式范文12篇(全文)

2024-07-13 09:2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双语教学模式范文(精选12篇)

双语教学模式 第1篇

根据联邦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委员会可以根据该州的法律要求选择实施一种或多种教学指导方式,来帮助英语熟练程度有限的学生达到熟练使用英语和学生学术成绩标准的要求。但是,这些指导方式必须被证明是可以有效提高这些学生知识水平的。目前,美国双语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过渡型双语教育。过渡型双语教育是指学生入学以后在学习中部分或全部使用本民族语言,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使用学校采用的非本族语的一种教育。这种模式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进行启蒙教育,是符合教育原理的。但这种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语言少数民族儿童的第二语言(多数人口语言),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融入主流社会所必须的交际和思维的范围内,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同化于语言多数民族。这种双语教育又可称为取代双语教育(Subtractive Bilingual Education)。必须是双语者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目标。过渡双语教育又可分为两种:

(1)双语速成式。双语速成式教育一般从幼儿园开始,到四年级结束。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阶段,授课过程中2/3的时间双语教师运用英语,以后逐步提高课堂中使用英语的比例。到了二年级,3/4的时间用英语讲课。三年级时,用超过3/4的时间进行英语讲课。四年级时,就基本全部使用英语授课了。实施此计划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持有双语教师资格证。

(2)双语保持式。双语保持式教育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到小学六年级结束。此计划允许具有相同母语的移民子女,在一个持双语教师资格证的老师的执教下,同时学习英语、母语及其它的学科。在计划的实施初期,母语的使用占教学时间较多,随时间的推移,英语占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幼儿园阶段使用英语的比例小于10%。进入小学后比例不断提高,小学一、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使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分别为:30%、50%、60%。此计划的最终目的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他们最终能够在英语主流学校环境中进行学习。

2.保持型双语教育。保持型双语教育是指儿童入学前使用本民族语,入学后某些课程逐渐改用学校使用的非本族语讲授、某些课程则用本民族语授课的一种教育。这种类型通常是音乐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用本民族语授课;技术和科学研究课程用人口多数民族的语言讲授。这种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少数民族语,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确认少数民族团体在国家中的权利。

3.浸没型双语教育。这是一种把语言少数民族儿童置于多数人口语言的主流教育中的一种教育,使专为语言少数民族学习多数人口语言开设的。虽然教师在儿童入学初期使用多数人口语言的简化形式,并允许使用儿童的母语进行教学,但最终儿童的本族语没有得到发展而且被多数人口语言取代。它的教育基本目标是同化语言少数民族,尤其是移民。

4.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计划。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计划是指导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一种教育方法。该计划的组织和实施是以一种特殊的课程为基础的,这一特殊的课程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少数语言学生的本族语言,课程的重点在于语言的习得。通常是由受过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培训却不懂学生母语的老师负责新移民学生的英语教学。教学常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所有二年级的学生在每堂课离开他们原属的班级,来跟一个英语为第二语言老师学习英语,时间一般在40~90分钟不等,之后他们便回到其所属班继续学习。大约需要1~2年时间,等移民学生的英语水平发展到能够应付普通班的教学,他们便不再参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了。

5.双语双向沉浸式。作为一个双语计划,双向双语与前面几种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学生来源。在实施此计划的一个班里,约一半的学生来自某个移民种族(其母语相同而非英语),剩下的另一半学生来自英语主流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种族。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用5~8年的时间同步学习两种语言和其他的科目。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是每半天换一种语言或隔一天换一种语言。总之,双向双语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双语同步发展。

二、启示

1.高校双语教学应具有连续性。美国双语教育模式的实施具有连续性和一定的衔接性,而且根据时间的长短制定有相应的配套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既定的目标。而我国高校目前的双语教学多是自由开展的,缺乏计划性,连续性。连续性要求高校双语教学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师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学生要求、实施步骤、评价系统等,从大一或大二开始连续实施。

2.改善教学方法。美国双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用学生的第一语言和相关文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为不同民族间的学生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的环境等等,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第二语言。对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师来说,也可以吸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交际法教学,在课堂上设法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情境,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在课堂上应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因为双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对比较薄弱。教师可以采用学生间的对话练习,课堂上的自我展示等方法。

3.创设英语语言环境。美国双语教育模式中特别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而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培养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哑巴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上和课下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设计、分组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在课外,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布置英语论文题以及阅读英文资料的方式,来完成双语教学的课外延续。同时,有必要在高校的校园内部通过开办校园英语报及校园英语广播节目来有效地提高高校校园的双语环境。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双语教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双语教师的水平。我国当前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切实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专家进行教学与交流,另一方面,给教师提供培训与出国学习的机会。从时间、成本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等方面考虑,后一种方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都是基于双语教学而开展的。如何能在课堂中最大化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是教育者应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课堂教学模式出发,从中找到值得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美国,双语教学,方法,启示

参考文献

[1]薛群颖.国外双语教育的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6,(8).

[2]张璐,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03,(16).

[3]张春波.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三大趋势.现代教育科学,2006, (4).

双语教学模式 第2篇

蒋海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文系,南京 210044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中国对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双语教育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和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进我国双语教学体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政策、体制、蕴含的哲学思想三大方面值得注意的特色说明了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关键词:双语教学 新加坡 中国 启示

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流民族的国家,新加坡在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全面实施双语教育。从总体上看,新加坡过去几十年的双语政策和双语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就占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华人社会而言,双语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造就了一定数量的华英均好的真正双语人才,并培养了一大批华英两语中一语较好,另一语尚可的准双语人才。我国同新加坡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不能照搬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但新加坡双语教育成功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

1.新加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双语教学政策的制定、推行、实施,有利于统一标准。

从新加坡的实践来看,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统筹制订、统一规划,而且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不仅有利于双语师资的招聘,而且有利于双语师资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双语教材的编制,而且有利于保障双语教材的充分使用;不仅有利于推广外语或者第二语言,而且有利于维护民族的稳定。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双语教学大致相同的标准,对教师进行招聘、培训(主要委托南洋理工学院实施)和考核,并组织编撰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教材以及少数民族语教材。同时,政府为双语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双语社会环境:道路、商店、餐厅等均有双语或者多语标志;在新闻传媒方面有意识地采用四种官方语言。所有这些,是其他很多国家无法做到的。新加坡双语教学政策的落实,加强了新加坡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也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双语课程的理念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向分流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把双语教育运作过程与分流结合在一起的新加坡式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乃是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教学,官方规定学生所操的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些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除10%最优秀的学生之外),即英语为教学语言,用于学习绝大部分课程,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学习英语,而母语主要是语言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理解民族文化价值,保持传统。

3.新加坡政府已经注意到,双语教学不能损伤母语及母语文化。这种意识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过分强调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确可能造成母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认同危机。双语教学就其本义来说,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策略,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通常涉及人类社会中某个种族群体的语言与主流社会语言之间的关系,关系到种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发展或消亡。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这样他们既能融入主流社会,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4.营造语言环境

要营造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双语甚至多语。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移民国家和国际贸易的中心,给双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大体说来,新加坡华人根据家庭用语可分为两类:英语家庭和华语家庭。来自英语家庭的孩子就应该上华语幼儿园,而来自华语家庭的孩子就上英语幼儿园,从而使校内和校外的语言环境得到有效互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对外语教学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从客观上讲,我国的确缺乏开展双语教育的外部环境。但是高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创造一些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比如在课堂上教师避免一言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发言等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外,教师可安排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浏览一些相关的英文网站,甚至可以开辟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5.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师资水平是搞好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加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国内教师培训,吸引国外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双教学师资紧缺,仅仅依靠加大资金力量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有一定的难度。双语教学的主导力量还是靠本国人才。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世界各国有大量的华侨,大部分华侨仍然有很强的爱国精神,他们有的也已经学有所成,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这些学有所成的华侨人才回国,为本国的教育发展做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重点院校的正规招生培养双语专业人才;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长期或短期的外语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教。

二.新加坡教育体制对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启示

1.双语课程教学计划

新加坡的英语教学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使用美国或加拿大出版的启蒙教材。小学根据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的规定使用某种教材。1991年修订新大纲后,强调以交际为主,提倡发展儿童智力,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法规定,学前准备阶段招收年满5周岁的儿童,学制为1年。1年的学前准备阶段是为部分儿童进入10年制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的小学而设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获得使用英语与母语的技能,并向他们教诲亚洲人的价值观念。该阶段的教学还将帮助儿童为小学的正式教育阶段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4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该阶段的重点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与计算技能,其核心课程是英语、母语和数学。近80%的教学时间用于核心课程,以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能力与数学方面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小学5—6年级为定向阶段。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分别进入三种语言流学习。

定向阶段的6年级末,所有学生都参加修订过的小学毕业考试,合格者进入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学生分别进入三种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进人4年制的特选课程与快捷课程,其余学生则进入4—5年的普通课程。特选课程为有学术能力和语言才能的学生提供同时学习具有高级水平的英语与母语的教育。快捷课程是为具有学术倾向的、将在中学学习英语和母语的学生设置的。与特选课程流学生不同,该课程流学生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而母语则作为第二语言。考虑到部分学生学术性倾向较弱,目前,普通课程又分为普通学术性课程和普通工艺性课程,供学生选择。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

2.双语课程的框架——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明显的表征之一就是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要参加分流考试,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不断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由于成绩档次不一样从而进入不同的语言层次的班级就读。如小学阶段有三种双语课程分流,正式分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1.普通双语课程班EM1学生修读的英文和母语都作为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流);2.延长双语课程班EM2——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流);3.单语课程班EM3——英文为第一语言、母语主要是听说会话(第三语言流)。

学生小学毕业根据成绩进入中学后,又进入三种双语课分流进行学习:1.特选双语课程,会考优秀的1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均为第一语言水准);2.快捷双语课程,会考较优的3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英文为第一,母语为第二语言水准);

3、普通双语课程,会考后余下的40%的学生,兼修两种语言(其中母语水准又降一等要求)。

中学之后的大学主要用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主要在中小学完成,在中小学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并且严重偏向英语,所以学界也称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平衡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它的三向分流和双语课程分类教学却有其特色。因而为它国所借鉴。

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比较大,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肯定无法全面开展双语教学。但是可以将新加坡分流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教育中。高校可对新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语言分流。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双语教学的快班、慢班和基础班。在双语教学的快班,教师直接用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来授课;在双语教学的慢班,教师可以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在双语教学的基础班,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进行教学。同时给学生补充基础英语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外语基础水平。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他们的个人意愿,允许批准学生转班学习。这种语言分流,教学分层的方式避免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水平不同而影响专业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技巧的提高,灵活的转班制度不仅让快班的学生有危机感,而且也能提高慢班和基础班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3.使用的教材及教材内容

新加坡双语教育过程教材方面最大的特点是许多学校英语课上都采用统一订购的杂志或其他读物作为辅助教材,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相关的录像资料或纪录片。除了辅助教材外,许多教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下发一些与课堂所讨论的议题的相关资料。新加坡的外籍教师也会为新加坡带来许多国外的先进教材。至于自编教材方面,新加坡都是聘请国外专家协作,甚至连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也邀请外国专家指导。

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采用英语编写,中小学的母语、公民与道德教育等学科的教材采用母语编写。凡是用英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英语讲课;用母语编写教材的学科,教师采用母语讲课。也就是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学校里除母语课和道德课用母语讲授外,其余课程一般都用英语讲授。数学、科学和大部分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语教学,只有与基本价值观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才用母语教学,如用华语教授《好公民》,用华语(和英语)教授《儒家伦理》、《佛教知识》,用马来语教授《伊斯兰教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保证了双语的学习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也有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两种。国外教材的内容一般应当符合我国教育制度和教学大纲对具体科目的要求。自编教材的内容则应当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应当具有知识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国外教材和自编教材在刚开始阶段最好都配上准确的译文,以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切实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一段时间后可安排学生阅读书籍,拓展先进的专业知识。

4.双语课程的设置

第一语言一定是英语,第二语言才是本民族语言。政府办的学校通行英语和华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办学自然也通行英语和华语。这两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个毕业生的华语读写水平都要过关,否则不许考大学。因此,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都是围绕这种政策而展开的。如新加坡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课程的设置上,英语课和华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同步的,如:英语课认读“apple”,华语课就认读“苹果”;英语课上“One,two,three”,华语课就出现:“一、二、三”。这些课程进度都是由校方制定的,教师只是执行而已。课堂用语方面,华语课尽量要求用华语,万不得已用英语辅助。活动课,如果是华语教师带领,校方希望用华语,但不一定要求用华语。

5.双语课程教学方法

新加坡双语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本质,把传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采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多问、多思、多想象的习惯。交际语言教学也称概念功能法,其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就高校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用功能交际法,主张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通常课堂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讨论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一般较尊重学生的情感或价值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只是帮助者或顾问。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把语言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语言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的文化知识。教学是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讨论问题时都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学生的观点对,教师则服从于学生。

6.改善教学手段

新加坡双语教学过程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双语教学必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001年9 月,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高校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提高教学水平,并规定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有利条件,对今后我国的双语教学裨益非浅。

三.学习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蕴含着浓厚的精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内涵。

1.精英主义

人力资源就是新加坡唯一的重要资源。为此,新加坡制定了精英教育理念———与分流教育紧密结合的新加坡双语教育,就充分体现精英主义的教育哲学理念。

从1980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分别在小学和中学实行与双语教育政策紧密结合的分流制度。在新加坡,小孩中小学共花十二年时间完成。其间学生要经历几次分流考试,从而进入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班级就读。新加坡教育部门在小学四年级期末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实行第一次分流,把他们分别编入三种不同的班级———EM1,EM2 和EM3 班,实行不同的学制,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

EM1 班和EM2 班的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小六会考”或者“离校考试”(PSLE, 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历史上这次会考可作为学生第二次分流的重要依据。但从2005 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已经基本上取消了这次分流考试制度。学生经过四年或五年的初中学习,面临着第三次分流———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考试”(GCE Ordinary Level,简称“O Level”)。大概50%的学生在初中四年级结束时直接参加“O Level”考试;其他学生在初中四年级结束时先参加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的“初级水准”(GCE Normal Level 简称N Level)考试,这些学生在一年之后如果愿意仍然可以参加“O Level”考试。在“O Level”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将进入初级学院继续学习两年,然后参加“新加坡———剑桥高级水准”(GCE Advanced Level 简称“A Level”)考试(这是一场凡是想进新加坡大学学习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考试);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将进入理工学院学习三年,这些学生学完后也可以参加“A Level” 考试。

从新加坡的整个双语教育过程看,经过一次次的分流考试,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始终受到更好的教育,经过一场场的考核选拔,那些最优秀的人才始终得以培养重视。这就是新加坡精英制度在教育中的体现。这样就保证整个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以精英分子为核心,从而保证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位置。

2.实用主义

在新加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点就是实用主义。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也蕴含浓厚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新加坡,实用主义成为人人信奉的“天条”,在语言选择上也不例外。当初英语被确立为重要语言后,许多华人家长以各种理由在家里拒绝说华语,纷纷把孩子送到英校,移民到不必学华语的外国去。如今,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加坡人又掀起学华语的热潮,这和他们当初积极学英语并无本质区别。尽管新加坡法律上规定马来语为新加坡语言,但实际上由于英语的实用性,英语一直是新加坡事实上的官方语言。

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要变革中国的外语教学,就要在教育上坚持“英语+X语”的双语政策,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当今世界,英语确实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强势的国际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英语教学。同时要防止由此而导致国民对本土语言和文化自信的消减。这就是新加坡双语教学带得我们的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国的国情与新加坡的国情不尽相同,但是新加坡蕴含精英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完整双语教育体系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分流制度,师资管理、教学手段、语言环境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也值得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应用。参考资料:

双语教学模式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双语教学与信息技术 新型方式构建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知识更新换代最快的时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力度更大,市场经济改革的面更广,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外语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的学生尽快的进入外语学习的氛为当中,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重要手段,一种时尚。但我们的语言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双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了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理当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双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试图侧重于双语教学的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观点一:双语教学要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每位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个性是各有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要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观点二:双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当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双语教学作为我们当今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以为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

①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基本语言的能力。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语言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比如,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我们反对肢解语文,并不反对在课堂上教授最起码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双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双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相关的语言的文化背景(包括英语与汉语),不仅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语言学好,才能对双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语言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语言学习的策略,以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观点三:双语教学要与现代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这里所谓的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指的即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近年来,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这一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远非如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

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双语课堂情景教學(教学情景的创设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果我们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英语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其制作的光盘,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意进行练习。在这种练习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

②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有人提出:现代文盲的含义是什么?是不懂计算机和英文的人。这话看似过于绝对,但也当然有他的道理。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这就是: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特别是掌握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良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③先进的各种语言学习的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它们使得我们的学生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以免良莠不齐,害误学生。

结语:

双语教学模式 第4篇

“双语教学”一经产生, 就引起理论界的争论, 经过不断探讨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一是在我国, 双语教学通常指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二是双语教学应分层次、按计划逐步展开。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要求产生的。经济活动全球化也要求教育国际化、会计人才国际化、就业范围的全球化, 广泛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1.1 客观形势对双语人才需求方面从我国经济形势来看, 加

入WTO后, 国际资本不断涌入, 众多企业也走出国门, 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外, 都需要双语会计人才, 加上全球一次又一次的并购浪潮提供了广阔的会计服务市场, 跨国公司的涌现、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需要大量的专业会计人才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在目前, 能熟练应用英语并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级财会人才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同时, 世界著名的安永、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又在中国不断加强既懂会计又懂外语的人才竞争。

1.2 双语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面 (1) 双语会计人才供给方面:

目前, 我国双语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由于这类人才高校教育供给不足和滞后, 国外的一些会计行业的资格考试及培训涌入我国, 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又称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 (ACCA,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以英国为基地的国际会计师公会AIA (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 、CCNA (CISCO职业认证) 、CCIE (国内互联网专业证书) 等国际认证, 受到就业者的普遍欢迎。可见会计双语人才培养的空间很大, 高校会计专业双语人才培养也该提上日程。 (2) 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状况。我国许多高校在2000年之前没有明确提出双语教学, 但是会计专业英语确实一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 专业英语处于一种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中间状态,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2000年之后,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 不少硬条件和软条件都好的重点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开展了英文授课, 几乎所有设有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想尽办法争取开设会计双语教学课程, 但很多高校处于试点和实验阶段, 只是选择部分年级部分班级来开展;同时部分院校积极联络境外高校合作办学、互派师生;有的还设置了国际会计专业、国际通用会计考证班等, 全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翻开众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简章, 可以看出双语课程逐年增多, 这预示着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地高校所处地域不同或教育实力差异悬殊,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良莠不齐。 (3) 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根据笔者的口头调查, 会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很受学生欢迎, 85%的学生希望更多的会计课程利用双语教学,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 比如进入外资企业。外企的起薪一般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其低位数一般高于1万元, 其他类型企业低位数均不超过1万元。如果学生毕业后要想进入欧美外企, 起码应具备双语课程的知识储备, 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 双语教学是教育向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必要选择, 也是顺应学生主观意愿的。

2 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育、教学规律表明, 师资、学生、教材是最基本的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2.1 师资因素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合格师资。

会计专业教育层次中, 双语教学师资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素养: (1) 在专业知识方面:全面深入掌握本专业各科的基础知识, 并在某些学科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 (2) 、在外语语言能力方面:除了扎实地掌握一门基础外语以外, 还具有用中外文流畅地表达本专业知识的能力, 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流能力。双语教学与一般专业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表达的双重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练习本专业各种词语的中外文表达方式, 达到应用自如的境地。在高校中主要由两部分教师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一部分教师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位, 并在国外的有关学科领域开展过前沿的研究工作。他们非常适合双语教学工作, 但这种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没有在英语国家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但他们同样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能够站在学科前沿, 他们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应当加强运用外语能力的训练。

2.2 学生因素双语教学, 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

根据笔者观察, 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尽管能通过国家组织的四级六级考试, 但是听说能力明显不足。用汉语学习和理解会计相关课程尚有一定难度, 如果改用纯英语授课恐怕学习效果和理解知识点的难度更高。以这样的英语基础去接受用不熟练的、甚至是充满语法错误的英语进行的专业课教学, 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吗?我们还能期望他们基于此准确获得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吗?

2.3 教材教材是教育活动实施的载体, 没有合适的教材, 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

根据实验教学和对双语实践的调查, 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使用教材比较容易解决的是直接源于西方的一些课程如《西方财务会计》、《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 这些课程在市面上书店里能直接购买到, 甚至还配有中译本、习题集及答案、光盘、教学PPT文件;而对于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专业课如《预算会计》则比较困难;特别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一致, 比如我们开设有《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入门课程, 西方则无, 还需要花费人力、财力编译开发适宜我国教学体系的教材。

3 结论

双语教学模式 第5篇

Richard-Amato, P. (1996): Making It Happen --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Osborne_Wilson, C. (1989): Helping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Literacy Transfer Process. Journal of Reading. vol.32, No. 4, p330-336

有关网站:

美国旧金山林肯高中的双语计划:www.sfusd.edu/programs/chinese/

《双语教育研究》:www.doule.cc/style1/default.asp?myid=65

双语教学成就未来 第6篇

关键词:维吾尔语;汉语;双语教学;经验

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做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教育的意见》。双语教学工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面开展,推进双语教学的热情高涨,少数民族学汉语、用汉语的心情十分迫切,双语教学为加快“民汉兼通”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素质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是一名在新疆喀什长期从事双语教学的汉族老师,谈谈自己双语教学的一些体会,供从事双语教学的同事们参考。

一、关于双语教学的体会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搞好双语教学的保障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年了,教双语实验班也有七八年了,我在英吉沙县二中工作时,突然学校通知我到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办公室开会,会议的主题是县里决定在县二中办一个双语实验班,从三中维吾尔族中学和乡下维吾尔族中学选学习好的、有点汉语基础的31名学生组成双语实验班,由三中的维吾尔族老师和二中懂双语的老师任课,县上决定实验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课由我担任。吐县长给我们讲了双语教学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在非常贫困的南疆,既没有经济做后盾,又没有现成的师资力量,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领导的关心重视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有一定的维吾尔语基础,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领导瞄准了我,让我担任双语班的班主任,在一个星期内双语实验班组成了,我教数学并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

2.敬业奉献、无怨无悔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基础

我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自治区党委抓双语教学的信心和力度。于是,我接下了第一个双语实验班,面对一个个稚气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心中升腾。但是,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无现成的教材,二是选出来的学生参差不齐,最好的也听不懂几句基本的汉语,更不要说语言表达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自编教材,边学习维吾尔语,边用体态语言给他们讲解,我小时候学的只是些日常用语,数学方面的术语,我都得从头学起。后来,县上又专门配了术语教师,一个学期下来,由于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个班的学习成绩由平均30多分上升到了50多分。第一个学年下来平均成绩终于及格了。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含辛茹苦地把这个双语实验班从初一带到了初三,收获的喜悦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年,同年级有三个汉族平行班和我带的双语实验班同时参加中考,那三个班的数学由其他三个老师教,120分的试卷,那三个班的最高分是97分,我代的双语实验班最高分是116.5分,而且100分以上的有7人,15位学生考上了高中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到如此成绩,我真是高兴极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没有辜负领导的重托,出色地完成了吐县长交给的任务,这一年我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4-2006

年我又带了一届双语实验班,第二届有14位同学考上了高中班,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到了喀什八中,校领导还是让我教双语实验班,我教的第三届实验班马上又要毕业了。已经毕业的那两届学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每逢元旦、教师节我都会收到他们从祖国各地寄来的贺卡或是打来电话的祝福,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真是妙不可言。

二、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区农村中小学的汉语教育重视书面,忽略听说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抛去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汉语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重视汉语与其他学科的双向渗透,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应用汉语。要在学科教学中,确立起汉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课程教材的改革

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新疆广大农村都办起了双语幼儿园,很少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材,而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编制各学科的双语教材,这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求地道的双语,又要求科学的知识体系,既要斟酌文字叙述,又要配合适宜的图片、照片,目前在资金、人才、知识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学模式 第7篇

我国西部共有12个省、区、市, 据统计有46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在西部。这些少数民族许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所以, 走进西部民族地区, 就会发现汉语和民族语并存的双语现象。

什么是双语?双语就是同时和平行使用两种语言, 即用两种语言思考、交际、写作和阅读。凡是操不同语言民族杂居的地方就肯定会有双语或多语现象。双语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不同民族接触、交往和不同文化交流的产物, 因此说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和标志。双语在全世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并且呈日益扩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 双语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56个民族使用着80多种语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双语人的数量不断增加, 双语现象就会不断延续, 不断发展。

我们讲发展双语, 那就是要通过双语教育, 使单个的人掌握双语, 从而使双语流动所产生的异质文化的交汇, 在单个人身上发生素质性的根本变化。一旦民族地区人人都掌握了双语, 那整个地区就变成了双语社会。语言是与文化连在一起的, 所以, 双语社会也应该是双语文化区。

这里讨论的双语现象是一种区域宏观现象。双语人是对双语和双语文化宏观现象进行分解后出现的个体现象, 简单地说, 双语文化区的理想状态是人人都是双语人, 这是双语文化区应有的发展方向, 也是双语社会的理想状态。

二、双语文化存在冲突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数千个民族, 他们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 常常杂居一起形成许多双语 (或多语) 文化区, 其构成基本上是一个强势群体语言文化和一个弱势群体语言文化的组合。西部双语文化区基本上也是一个强势群体的语言文化和一个弱势群体语言文化的组合。这个“强势”和“弱势”的概念, 一般与该民族的经济、科技、历史、人口、文化等因素有关。西部双语文化区就是强势的汉语文化和弱势的民语文化的有机组合。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处于强势还是弱势是相对的。比如维吾尔语言文化, 相对于汉语文化是弱势, 但对于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来说, 却是强势。同一个民族如果跨越国界, 那在国内外的处境就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汉语文化, 在国内处于强势群体语言文化的地位, 而在国外, 比如在美国国内, 就处于弱势群体语言文化的地位。

不同民族相居一处, 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文明在交汇中必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融和、乃至碰撞与冲突, 尽管其过程异常复杂, 但历史和现实证明其最终会产生三种结果:一种语言文化的灭迹, 或两种语言文化的对立和分离, 或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共存的局面。西部的双语文化区通常称之为民汉双语文化区。

三、当代社会的文化分解

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已经使文化分解成科技文化和人文社科文化。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科技文化主要是发展生产力, 是创造物质财富, 其国际标准和原理是不变的。牛顿定律、热力学原理、基因学说、矿石冶炼、石油开采……在全世界都是同样的教科书。所有的定律、符号、计算公式和方程、实验方法与结果都相同。而在中国这一切, 所有的科学技术主要是用汉语表达的, 在前苏联都是用俄语表达的, 在美国都是用英语表达的。因此在我国西部, 要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汉语。通过汉语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是为了实现科学技术民族地区化, 这是时代赋予的任务。然而人文文化则不一样, 它一方面要求吸收世界先进经验, 创造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本民族中普及, 带动本民族人民与时俱进;一方面又要求民族内部不断创新, 以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形式出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民族母语的形式出现, 从而实现先进人文文化的民语地区化, 从而在社会转型中创造新型的、与时俱进的民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共存, 引导社会走向和谐!

四、双语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

双语社会应该保持和谐才能发展, 其基本状态应该是民汉两种语言文化相互吸收、互为资源、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建设西部和谐的双语社会, 首先要搞好西部的双语教学, 培养大批的双语人才。双语人才的培养与民族教育有直接关系。民族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反映在具体教学上就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两种语言教学上的最佳结合点。

什么叫“最佳结合点”?就是面对民族学生, 采取何种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能最快、最有效地掌握民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 能适应社会需求, 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关于“最佳结合点”的具体内容, 应该说, 非常复杂, 但在“民汉兼通”的前提下可以多方面进行量化:

第一, 母语教育应该是双语教学的基础。母语水平低是不可能学好第二语言的。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该达到何种水平?需要具体的做些什么训练?需要多少学时配置才是最佳途径?

第二, 双语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交通发达的文化中心城市, 还是应该在地处偏远的民族县?如果是在后者, 那里民族人口占到90%以上, 群众主要用民语交际, 汉语教学到底应该占多少比重?

第三, 现在全国都在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减负, 然而西部的民族教育却在增负, 民族中小学生不仅要学母语、汉语, 而且还要学英语, 要知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三种语言啊!对学生来说, 他们大多数要在本地工作, 是让他们集中精力学好汉语重要, 还是让他们分散精力英语和汉语都学不好为妙?

总之, 不管有多少问题, 双语能力有交际、阅读和写作三个层次, 双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应该把两种语言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 让学生达到写作的最高层次。

五、西部双语教学有自身的特点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学习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经验, 但不能一见人家挂着“双语”两个字, 就以为人家做的就都对而把自己的双语特征都忘掉了。我们西部的双语教学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的, 其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西部民汉双语已经共存2000多年, 是一个区域宏观现象。二是西部地区整体上从小学就开始学教汉语, 是民汉双语平行教学, 是一个群体现象。三是汉语在西部是少数民族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为汉语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主导文化。四是西部民汉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民汉两种语言文化和谐、健康地发展, 是两种语言文化都要发展。五是汉语文化在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共同建设和认定的语言文化, 所以对少数民族同胞来说, 汉语尽管是第二语言, 但汉语文化也是西部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化。

以上种种, 还可以列出许多, 只说明一个问题:虽然说起来都是“双语”, 但西部民汉双语教学的确和国外的汉语教学、以及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甚至中国人的外语教学都不同。这种不同首先应该表现在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材编写上。

当前在西部民族教育中强化汉语教学的同时, 应该积极组织民族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诗人、教师和翻译家等, 成立民文语文编辑专家小组, 为民族中小学编一套标准的高质量的语文教科书。它不仅应该囊括当地民语自古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化精华, 还应该多方面介绍汉语文化, 乃至世界文化的精髓。从小学着手全面提高民族学生母语水平能力。母语水平不高, 肯定学不好第二语言。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联合国向全世界推广的经验。编撰这套民语语文课本应该具有民汉和合文化的特点, 这是建设和谐的双语社会的需要, 是发展民语文化的基础。

对于汉语教学, 不应该完全采取外国人学汉语的教材, 这样做很容易在西部民族学生中产生负面影响。应该编辑一套完全符合西部各地的具体历史、地理、宗教、传统、文化和风俗的汉语语文教材。这里要特别注意民族语言心理的因素。这套教材在民族地区应该:第一, 包括学生应掌握的汉语基本词汇, 并加强这些基本词汇的使用训练;第二, 应更具有民族地区的特色, 好让大多数民族学生能愉快地接受。

总之, 不能脱离双语文化的社会背景去单打一地考虑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需要综合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化、语言、民族、心理、地理、传统、风俗等各种因素, 去把握它的科学走向, 其最终目的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西部双语文化, 为健康、和谐的小康社会早日来到服务。我们必须用双语文化学的理论, 建设西部和谐的双语社会。

参考文献

[1].彭泽润, 李葆嘉.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

[3].丁文楼.双语教学与研究 (第五辑)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双语教学模式 第8篇

英语和法语同为加拿大官方语言, 这是加拿大有别于其他诸多国家的一项特殊政策, 这一政策的制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加拿大国内英裔和法裔两大民族间矛盾难以调和的产物, 互相妥协的结果。实行双语政策不仅是因为英法双语的历史背景, 也是因为政治和社会事实。由此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民族平等是加拿大制定双语政策的原则。

自从1969年加拿大颁布《官方语言法》以来, 加拿大的双语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尤其是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地区率先试行的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可, 还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 它也堪称为“加拿大对世界的贡献”。本文将分析加拿大双语教育的形成, 双语教育 (尤其是沉浸式教育) 的定义、理念、分类和双语教学取得的成绩等方面以为中国现行的双语教学提出借鉴建议。

一、双语教学

(一) 概念

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 使用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 (Immersion Mode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 也被译为“进入式双语教育”“浸润式双语教育”“浸泡式双语教育”。 (黄宗植, 2005:7) 沉浸式语言教育法是指将学生“沉浸 (Immersion) ”到第二种语言的环境中, 教师不但用第二种语言教授第二语言本身, 还用第二语言讲授其他学科课程, 因此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还是学习的内容, 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

(二) 理念

第二语言能力加强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第一语言的学习;双语教学的实施要激发对学生的动机、自我效能和原认知;以第二语言为教学语言授课的学科, 不能对学校的整体教学产生影响;最终经由沉浸式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 提升对第二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加拿大双语教学

(一) 形成

加拿大著名教育学者雷特那高斯 (Ratna Ghosh) 认为:加拿大是世界上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最早的国家。 (汝信, 2004:341) 由于经济事实、语言事实以及移民的英语化问题, 当代魁北克法裔和非法裔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语言的冲突上。魁北克的英语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9%左右, 加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19%, 该省在60年代强调法语化, 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注重多元文化教育问题。 (沈银珍, 2006:60) 根据2001年普查的结果,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一千八百多万, 而法语才六百七十多万。在这种人口数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 法裔完全有理由担心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长期存在与发展。于此, 加拿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1969年, 联邦政府颁布了划时代的《官方语言法》, 明文规定英语民族和法语民族同为“建国民族” (The Founding Peoples) , 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 享有同等法律地位。1971年联邦政府颁布了“两种官方语言框架内的多元文化政策” (the policy of Multiculturalism within the bilingual framework) , 该政策不仅有利于法语教育的发展, 也激励了所有少数民族保留、继承和传播他们民族和文化传统。1982年, 联邦政府颁布了《加拿大人权利和自由宪章》, 规定如果家长提出让孩子用法语受教育的话, 只要人数许可, 就必须在该地区创办法语班或法语学校。 (袁平华, 2005) 加拿大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双语教学, 推行民族平等, 文化无优劣之分, 同时也是加拿大社会自由、民主、平等的具体体现。

(二) 模式

加拿大的法语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普通法语课 (Core French) 、长时法语课 (Extended French) 和沉浸式教学 (French Immersion) 。这里主要讲第三种沉浸式双语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根据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对第二语言的使用情况, 分为以下三种:1.部分沉浸式双语教育 (partial immersion) :双语教学的模式在总授课时数的50%以上;2.完全沉浸式双语教育 (total immersion) :双语教学的模式占总授课时数的100%。基于学科的双语教育 (contentbased bilingual instruction) :双语教学的模式占总授课时数的0%, 并以学科为语言学习课程的内容。3.根据其起始年龄阶段不同, 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沉浸式双语教育:从学前班到三年级, 80%法语, 20%英语授课;中期沉浸式双语教育:从四年级到六年级, 50%法语, 50%英语授课;晚期沉浸式双语教育:从七年级开始, 法语授课比例下降, 并且随着年级的继续升高, 法语比例继续下降。

(三) 特点

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特点:

第一, 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 使学生的第二语言达到熟练程度的最低时间4到6年;第二, 沉浸式双语教育试验班的课程与其他同年级对比班的课程相同, 因此, 参加沉浸式双语教育项目的学生与其他同年级学生有可比性, 在学习普通课程时他们比其他将法语作为核心课程学习的年级学生没有优劣之分。第三, 双语教育的研究表明, 将两种语言分开即单独用一种语言教学比简单并用两种语言教学更为合适。第四, 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时间, 应该怎么分配才合适。最多的建议是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时间最低要达到50%。因此, 法语的沉浸式教育中, 法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时间占到50%到100%。第五, 沉浸式双语教育建立了教师的热情及家长的参与这两个双塔。第六, 法语沉浸式方法营造出相对程度同等的语言课堂。

(四) 成绩

根据上世纪70年代安大略教科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沉浸式教学是一项长期学习法语的教学方式, 虽说效果并不完美, 但比起其他两种形式的教学有效;学生对法语和法语文化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友善,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早期的沉浸式学生会有暂时、轻度的落后, 但不会对母语产生长期的负效应;在普通教育质量方面对比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沉浸式教育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高于同龄学生。其他研究还表明沉浸式学生的学科成就和母语的学习都同时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学科双语教学中, 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学科内容学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还使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 先后被借鉴到澳大利亚、芬兰、日本等国家。由此可见, 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

由于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共同语言, 具有任何别的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地位, 从全国范围来讲, “双语教学”是指汉语和英语。本文也着重讲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双语教学。

我国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 很注重引进国外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 尤其是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是值得我国学习的经典模范。对于学习加拿大的双语教学模式, 1997年9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Linda Siegel同中方有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西安建立“中国首创, 世界第一”的英语沉浸式大型实验的幼儿园。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年发展中, 沉浸式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从时期上看, 从幼儿园到小学和中学, 并且在有些大学也存在双语教学。从地域上看, 由北到南, 由西到东, 几乎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尤其是当今的“英语热”在有的地方看似有点疯狂。沉浸式双语教学已正式列入“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1999年专项任务项目”。由此可见我国的双语教学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由“英语热”还可以看出双语教学也得到大众的支持。

四、我国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相同之处与

不同之处

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外语水平, 了解他国文化, 在母语的基础上同时利用两种语言。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双语教育, 强调的是平等的教育机会, 提高两种语言的水平, 培养会双语的人才。

我国与加拿大双语教育相同之处在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促进民族团结。但是从两国的国情来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加拿大人口约两千八百万 (1995) , 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人口使用英语 (称Anglophones) , 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口使用法语, 主要集中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在加拿大英语被称为多数人语言, 而法语则被称为少数人语言, 但不管英语还是法语, 都是加拿大绝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或母语。但在我国, 英语是一门外语。所以, 加拿大英语和法语的双语教育和我国的汉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多数人语言和少数人语言的双语教育, 并且这两种语言都是在各自的社区里的第一语言或母语。在我国进行的是汉语 (即母语Mother Tongue) 和英语 (即外语Foreign Language) 之间的双语教学, 这两种模式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很大差异。

五、结论

在政府的支持下, 加拿大的双语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得到发展, 同时在国内外都取得很大的成绩。加拿大双语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新颖, 并且其双语教育具有跨文化性、民族性、平等性、差异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我国也引进了加拿大的双语教育模式, 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根据国情, 我国和加拿大在很大程度上不同, 所以我国应该一方面借鉴加拿大的教学经验, 另一方面应该从实际出发发展双语教学。以下就针对我国的双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支持:双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教学, 比如:加强师资力量, 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等。2.目标明确: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做贡献, 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3.学习氛围:比如:组织外语活动如外语角、外语报刊、外语竞赛等。让学生“浸身”或“半浸身”在外语环境中。4.借助汉语中介:学习外语, 利用母语的中介作用, 让学声能更准确而有效地学习外语。

参考文献

[1]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M].延边: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5, 7.

[2]汝信.加拿大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41.

[3]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60.

双语教学模式 第9篇

1 双语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双语, Bilingual, 即两种语言, 通常指母语 (也称第一语言) 和第二语言 (或外语) 。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 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1]。可以看出, 双语教学是采用外语和母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授课还是以课程知识内容为主, 语言教学为补充。

计算机通信网开展双语教学, 具有跟学科密切相关的联系。计算机通信网作为一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 它的专业是国外领先的, 因此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 能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通信网方向先进的英文资料, 学习通信网领域的前沿知识, 更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学习。

2 计算机通信网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校开展”计算机通信网”双语教学已历经八年的时间, 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 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在此, 简单论述本校计算机通信网的现状, 并结合实践从课程特点,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学生期末的综合评价及教师自身体会等方面, 提出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本校双语教学的现状描述

1) 教材方面。计算机通信网选用外文原版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ndrew S.Tanenbaum著的《Computer Networks》 (Fifth Edition) 作为教材, 同时, 选择此书的翻译版本,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爱民译的《计算机网络》 (第5版) 及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作为配套教材。

2) 课程安排。计算机通信网双语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计算机通信网双语课在讲授中, 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结合, 英文和中文穿插进行, 重点内容采用中文讲解的授课方式。

3) 考核方式。刚开设双语课时, 计算机通信网的考核采用全英文试题, 全英文答题的考核方式。

4) 教师情况。讲授计算机通信网双语教学的教师皆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年轻教师,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2.2 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课程内容较枯燥, 学习兴趣亟待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属于通信专业课程, 内容涉及七层网络体系结构, 并详细描述每层的功能及协议。本课程具有理论专业性强, 内容抽象, 专业术语多的特点, 双语教学易对学生造成恐惧心理。

其次, 学生考核成绩反馈, 学生英文水平不统一, 且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不同步。从近四年的试题分析表明, 75%的学生能够理解英文题目含义, 并且能够基本掌握课堂的内容;而不及格数量占据较大比例, 学生掌握水平差距过大。

再次, 教材难度较大, 学生学习吃力。英文原版教材相较于中文教材, 英文教材讲解较为繁琐, 信息量大, 对学生来说, 接受更为困难。

最后, 专业教师对于课堂双语转换不灵活。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不易兼顾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两方面内容[2]。

3 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政策建议

双语教学是个缓慢的工程, 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三者的默契配合, 基于“学校-学生-教师”的模式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达到学习双语教学为目的。学校作为实施双语教学的大环境, 对于双语课程的开设审批、双语教师的选拔、双语课程的反馈等, 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作为实施双语课程的对象, 他们的态度、兴趣、英文及专业水平决定实施双语课程的成败。而教师承担着双语教学实施者的角色, 课程的把握及自身的认知, 对双语课程的完成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计算机通信网双语课程实践, 从这三方面对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意见。

3.1 学校政策引领

双语课程的开设, 需要学校的反复论证。双语教学的开展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应单纯追求形式, 盲目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要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学校应从审核、反馈及激励等方面, 为双语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双语教学的审核机制, 是双语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审核应从几方面进行:1) 双语课程开展的必要性;2) 开展双语课程院系的师资情况, 教师的双语能力;3) 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外语水平, 即开设双语课程的专业基础条件等。高校可专门开设双语课程专家组, 对双语课程的开展起审核及引导的作用。

基于双语教学的反馈机制, 是完善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反馈信息从三方面获取, 学校专家组结合师生情况, 完备双语课程的基础信息;教师结合实践授课情况, 完善双语课程的课堂信息;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自身上课情况, 获得完整的反馈信息。

基于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 是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的动力。双语课程的教师备课等相较于普通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跟精力, 因此, 学校可考虑从提高教师工作量方面激励双语教师;而对于学生而言, 可适当地提高双语课程的学分, 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差异化培养

双语课程并非单纯的科技外文文献翻译, 而是通过双语教学在学习本学科的基础上, 使学生快速直接掌握本学科的世界先进理论和技术, 掌握发达国家最新研究成果。因此,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被实施对象, 对双语课程的兴趣、态度及学生英文专业水平等, 决定着双语课程的成功与否。

1) 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的自身特色激发学生对通信网的兴趣。首先, 学生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计算机网络。其次, 通信网的理论知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宿舍中采用的路由器的原理, 及其IP地址如何设置, 怎样才能防止ARP攻击等。最后, 课堂中采用工程实例, 并辅以通信网的模拟工具,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重互动, 小班授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因人施教, 量力而行”[3]。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 如英文中文授课比例各占一半或者英语授课占大部分, 只用中文解释重点难点部分等。学生可有两个周的自由选班时间, 用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

3) 学生的双语水平的提前培养。在专业性双语课程开设前, 开设相应学科导论的双语课程或者相应的专业英语, 以此为必要基础, 后续学期的宽口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才能收获成效[4]。并且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技文献, 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亦可相应减轻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恐惧。

3.3 教师对各种教学技巧的综合利用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 是双语教学的引领者。双语教学不是拘泥于某种形态, 而是需要从根源处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学方法多样化。由于计算机通信网是一门理论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应采用适当的鼓励、激励策略。学期开始时, 适当放缓课程教学进度, 让学生慢慢进入双语的环境, 打消恐惧心理。每节课开始, 详细复习上次课程内容;上课过程中, 与学生积极互动, 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 并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双语教学尤其侧重学生平时参与, 双语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激励学生向多元化发展。

借鉴国外课堂的先进经验, 安排几个专题讨论, 进行课堂分析探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班级学生划分小组, 分组负责一个专题题目, 小组负责寻找并组织英文材料, 讲述专题内容, 回答相应问题, 借此提高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并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其次, 积极组建双语教学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来说, 一方面要精通学科内容, 另一方面要熟练驾驭一门外语, 因此, 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 应要求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具备相应外语水平和专业讲授水平, 这是双语教学能够进行的必备条件;二是具有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这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动力之源。除此之外, 各个高校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通过校内培养、校外引进及教师合作等各种方式来加强对本校双语教师的培训与培养。

4 结语

在计算机通信网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 深深体会到学校、学生、教师三者互动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高校双语课程的效果, 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生、教师各自的功能并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 除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外, 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探索和实践, 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卢丹怀.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0) :55-59.

[2]张幼斌.高等学校学校专业课程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 2011, 27 (4) :114-117.

[3]栾晓明, 姜弢, 马慧珠.工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初探与实践[J].高教探索, 2007, 6:169-172, 190

双语教学模式 第10篇

在新加坡, 双语教育除了指在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外, 还包括在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双语的运用 (刘殿平2006:42-44) 。新加坡今天和睦的民族关系、统一的国家意识和飞速发展的经济, 与其“突出英语、保留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息息相关 (黄明2008:43-49) 。目前, 在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双语教学主要指学校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通常为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樊玉焕2008:160) , 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其外语水平。它既不同于公共英语的教学, 也不同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姜瑾2004:48-53) 。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路符合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杨传鸣、李佳新2008:58-60) 。然而, 由于起步晚, 经验不足,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还存在双语环境缺乏、学生水平悬殊、双语师资短缺等问题。“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文试图通过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之路。

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

新加坡总人口约450万, 其中华人占76%、马来人15%, 印度人7%, 其他种族2% (Horsky&Chew2004:245-260) 。新加坡拥有4种官方语言:英语、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 其中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和行政语言, 后三种又称为母语。针对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背景, 新加坡政府在1965年提出了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 要求各个种族除了学习英语外, 还应学习自己的母语。1987年前, 新加坡政府设有专门的英语学校以及各种母语学校, 如华文校、马来语校及泰米尔语校;1987年后, 政府规定所有的中小学一律以英语为第一语文, 并以英语作为大部分科目的教学语言, 母语为必修必考科目 (王天舒2008:68-72) 。双语教育可谓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 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一) 分流体制

新加坡双语教育中颇具特色的是1979年确立的分流体制, 即根据学生的双语成绩将其分到不同的班级学习;班级不同, 教学内容有所差异。这种分流体制充分尊重了学生水平的个体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因材施教, 有很强的实效性, 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小学四年级末举行第一次分流考试, 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双语能力将其分流到三种不同课程的班级学习:1) EM1:所修英语和母语均为第一语言程度;2) EM2:所修英语为第一语言程度, 母语为第二语言程度;3) EM3:所修英语为第一语言程度, 母语为基础会话水平。

小学六年级末举行毕业考试 (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 根据学生的PSLE成绩将其再次分流到中学, 学习不同的双语课程:1) 特别双语课程 (Special bilingual course) :英语和母语均为第一语言水平;4年完成中学教育;2) 快捷双语课程 (Express bilingual course) :英语为第一语言水平, 母语为第二语言水平;4年完成中学教育;3) 普通双语课程 (Normal bilingual course) :英语为第一语言水平, 母语为基础会话水平;5年完成中学教育 (黄岳辉2004;王天舒2008;杨传鸣、李佳新2008) 。

特别双语课程和快捷双语课程的学生在结束4年的中学学习后, 参加新加坡-剑桥教育证书“普通水准” (GCE“O”Level) 考试, 成绩优良者进入大学先修班 (Pre-University) 学习, 为进入高等学府作好准备;而其他人接受专业技术教育。普通双语课程的学生学习4年后参加“初级水准” (GCE“N”Level) 考试, 能力较差或未能通过考试者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成绩优良者继续学习1年后参加“普通水准” (GCE“O”Level) 考试, 然后根据其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可以进入大学先修班学习。大学先修班的学生在完成2~3年的学习后, 参加“高级水准” (GCE“A”Level) 考试, 成绩优秀者进入新加坡公立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成绩较差者可申请到国外学习或选择就业 (王天舒2008:68-72, 96) 。可见, 这种层层选拔的分流体制为新加坡双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精英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 讲标准华语运动 (Speak Mandarin Campaign)

新加坡素有“种族博览会”和“方言博览会之称”, 从开埠到建国的100多年里, 仅华人家庭用语 (方言) 就多达十余种 (Dianek&Milne 2002:99) , 闽南话、潮州话、福建话、海南话等各种方言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华族内部的交流。为了沟通华族内部各方言群体,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推广和普及标准华语, 自1979年以来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讲标准华语运动”, 每次都提出相应的口号, 如“多讲华语, 少讲方言”;“讲华语, 好处多”;“讲华语, 开创新天地”等等 (Teo 2005:121-142) , 其宗旨都是为了营造标准华语环境、促进双语政策实施。

为了鼓励新加坡人多讲华语、少讲方言, 政府除了出版大量的华语书籍和光碟外, 还规定在大众媒介上尽量使用标准华语, 如广播电视开设有专门的华语频道, 报纸杂志开辟有常用的华语专栏等。从幼稚园开始就开设汉语拼音课, 在大学里专门设置了中文系。新加坡还十分重视同中国的交流, 每年会派大量的教师、学生到中国听课, 实地感受中国的语言文化;同时, 还从中国招聘优秀的华文教师赴新执教, 以进一步提高其华文教学的质量。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 “讲标准华语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0年到1989年, 小学一年级华人学生在家中讲方言的比例从64%急剧下降到7%;而讲普通话的比例则从26%迅速上升到69%;从1990年到2000年, 把华语作为家庭主要用语的人口从24%增加到了35%;反之, 以方言为家庭主要用语的人口从39.6%减少到了23.8% (詹伯慧2001:4-6, 15) 。华语逐渐成为了许多新加坡华人的社交用语, 2/3的华人儿童在入学时能讲流利的华语 (胡光明、黄昆章2004:129-132) 。由此可见, “讲标准华语运动”为新加坡人营造了良好的华语氛围, 提升了其标准华语水平, 促进了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 讲标准英语运动 (Speak Good English Cam-paign)

英语在新加坡享有特殊的地位, 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 作为族际共同语, 英语是沟通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等各个种族的工具。其次, 英语在新加坡一直都是主要的行政语言和工作语言, 政府部门许多关键性的职位都要求英语水平高的人担任。再次, 英语作为现代科技的国际用语, 是新加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促进贸易往来必不可少的语言。可是, 由于受到各个种族母语的影响, 新加坡人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变体英语 (Singlish) , 带有浓浓的华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的痕迹。这种变体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标准英语存在着诸多差异, 很容易给外国人造成理解的误区。对此,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问道, “如果你讲的英语不标准, 满口新加坡方言味, 跨国公司、银行甚至国内公司愿意聘用你吗?” (Silver 2005:47-66) 。

因此, 为了鼓励大家多讲规范英语, 少用变体英语, 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起在全国开展一年一度的“讲标准英语运动”, 要求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尽量采用标准英语, 并选派大量教师参加英语培训, 还成立了专门的官方网站 (http://www.goodenglish.org.sg) 便于国民学习英语。“讲标准英语运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据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94%的人认为该运动确实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73%的人认为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有所提高, 97%的人希望此运动能够长期开展下去 (黄明2007:21-24) 。

通过持续开展的“讲标准华语运动”及“讲标准英语运动”, 新加坡人的双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样的双语、双文化背景使他们在国际上颇具竞争力。一位被外国大公司高薪聘请的新加坡人自豪地讲道:“我们的英语水平可以跟欧美人相比, 我们用华语来沟通也完全没有问题。外国老板很清楚, 要想打入亚洲市场, 我们比美籍华商强, 我们身处亚洲, 又懂华语。跟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年轻人比, 我们的英语水平又比他们高。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可在全球化的劳工市场抢到工作。” (黄明2008:43-49) 可见, “讲标准华语运动”及“讲标准英语运动”给新加坡人营造了良好的双语环境, 保证了双语教育政策的成功实施。

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

(一) 双语环境缺乏

我国是汉语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英语是外语。学生除了在学校有机会接触到英语之外, 在校外几乎没有专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如果一门语言不能积极、持续地用来思维、交流, 是很难把这门语言学好的 (李阳琇2003:55-59)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因而对英语的学习只有短暂目标、缺乏长远的动力。

(二) 学生水平悬殊

在我国高校, 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几乎都面临相同的知识要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很容易产生“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极端。而且, 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对于教师的备课授课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

(三) 双语师资短缺

我国的师资水平相对比较薄弱, 双语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专业水准高的老师英文功底可能比较薄弱;英语口语水平高又能胜任其他专业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黄明2006:49-54) 。我国教师大多缺乏专门的双语教学培训, 到国外学习深造的机会更是难得。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 这势必会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白芳、淦家辉2007:131-133) 。

(四) 教学手段落后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语法和词汇的积累, 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大部分课堂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看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缺乏。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 教材质量不高

双语教学主要使用自编教材, 但教材编写经常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教材还存在诸多错误, 这不仅影响学生对教材的信任度, 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许多专业教材的编写都是汉语为主, 不利于双语教学。

四、提高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水平的五项措施

(一) 营造双语环境

新加坡儿童大多生长在双语家庭, 有良好的双语环境。经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系统的双语教育, 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种语言。学生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有大量机会使用英语。而且, 新加坡的大众传媒常常使用4种官方语言:电视台有2个华语频道、2个马来语频道、1个泰米尔语频道、其余均为英语频道;在报刊方面, 有3种英语报、3种华文报、1种马来文报和1种泰米尔语报;广播电台也采用4种官方语言 (白芳、淦家辉2007:131-133) 。这些都给新加坡人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有利于其双语水平的提高。

要提高我国的双语教学水平, 就必须给学生营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环境。首先, 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舞台锻炼其英语交际能力。其次, 应在课后开展各种活动, 如英语沙龙、英语比赛等, 既能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再次, 在大众传媒方面, 可以增设更多的英文频道、广播电台、杂志报纸等, 从而给学生更多学习英语的空间。此外, 在食堂、图书馆、车站、街道等公共场合应尽量采用双语的标志, 通过双语氛围的浸润, 提升学生的双语水平。

(二) 实行分类教学

首先, 在入大学之时, 我们可根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专业成绩进行第一次分流, 通过三种层次进行教学。1) 英语和专业都很优秀的学生进入“精英双语班”:专业教材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2) 英语优秀、专业中上或者专业优秀、英语中上的学生进入“特别双语班”:采用英汉双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教学语言英汉语各自参半。3) 英语和专业均属中下水平的学生, 进入“普通双语班”:采用中文教材;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精英双语班”和“特别双语班”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一年后, 参加英语和专业水平考试, 进行第二次分流。1) 英语和专业都通过水平考试者, 进入“三年制精英双语班”:三年内修完本科课程, 取得学士学位, 成为潜在的双语师资或科研后备人才。2) 未通过水平考试者, 则进入“四年制特别双语班”:四年取得学士学位。

“普通双语班”的学生学习两年后, 根据英语和专业测试情况对其进行第二次分流。1) 英语和专业都较好者转入“四年制特别双语班”。2) 余者进入“四年制普通汉语班”:采用中文教材, 进行中文教学。对“普通双语班”的学生, 之所以在两年后才进行分流考试, 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年限一般都为两年。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学习后, 英语水平都未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如果再继续进行双语教学, 将不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 对这部分学生改为单语 (中文) 教学, 既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又可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从而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 培养双语师资

新加坡成功的双语教育与其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质量, 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新加坡拥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 被人们尊称为“教育官”;教师的待遇非常丰厚, 仅次于国防军 (武小军2006:143-144) 。教育部经常会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 如每年都有大批教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接受定点培训。此外, 不少教师还有机会到国外著名学府进修深造。除了培训国内的师资力量, 新加坡政府还经常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到新加坡执教,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约有50%的师资都是从国外聘请的 (杨传鸣、李佳新2008:58-60) 。因此, 新加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 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水平者, 且精通双语或多语, 对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改善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 培养合格的双语师资势在必行。首先, 可以在高等院校开设双语教育专业, 为国家培养专门的双语师资后备人选。其次, 可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教师进行双语培训, 让专业教师进修外语, 让外语教师进修专业知识。再次, 可以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 或者聘请国外的专家教授到我国高校任教, 以此提高我国双语师资水平。

(四) 调整教学手段

新加坡的教学几乎都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电子图书馆等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统治者的角色, 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锻炼其语言能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hew2006:1-11) 。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性与创新性。合作式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的精神, 也促进了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

要促进我国的双语教学, 就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首先, 需要营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其次, 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操控者”转型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再次, 要采用小班教学,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以提高其口语水平。此外, 期末考试不再是唯一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 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过程评价, 注重学生平时成绩的认定, 这样既能做到客观公正,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选编合适教材

教材的质量体现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也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新加坡政府在教材的编写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从英美国家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即使是国内自编教材, 也要请外国专家进行指导。教材的编写兼顾了英语和母语并重:如中小学的《数学》等教材用英语编写;《公民与道德》等教材用母语编写 (罗爱梅2003:59-60) 。

所以, 要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 教材改革刻不容缓。首先, 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知识的先进性与连贯性, 对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国际通用性较强的学科, 可以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英文教材。其次, 对于国内出版的教材, 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编写, 以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再次, 即使是学校的自编教材, 也应邀请同行专家进行指导, 从而保证教材的质量, 以免质量低劣的教材走进双语课堂。

五、小结

双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56-01

实行双语教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民族语言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共享文明成果,在各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民族学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双语教学。我校从2006年开始实行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促进了各民族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师生的和谐相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双语教师、汉语班教师应互相学习,进行教学研究、探讨。双语教师可以多听听汉语班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及其他形式、内容的课,同样的教学内容,看看他们是怎样进行的,有什么诀窍,同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自己有什么启发。与不同民族的双语教师、汉语班教师结对子、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共同关心的课题进行合作探讨、研究。

双语教学班的学生也要和其他教学班的学生交朋友,多玩耍、多活动、多交流,形成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双语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段;对局部的字、词、句作进一步的理解。但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汉语水平,部分民族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我们在双语教学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民族学生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先几年是以母语为教学语言,逐步学习汉语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并顺利通过汉语这一关,减少因直接进入汉语环境导致的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学习困难。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母语并重,完成阅读教学活动及其他教学内容。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句,尤其是一些抽象名词、人名、地名,有些难理解的句子,先用母语进行解释,再用汉语进行讲解,辅以地图、画像、多媒体等,使他们容易掌握。学生学会汉语拼音、查新华字典、双语字典后,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借助课文的注音、字典把书读通读顺,明了字、词的含义,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丰富的词汇、准确的用词、形象生动的句子。双语教学不能只重视认识生字,只注意某些词句,但字、词、句是学生理解、掌握的基础。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积累知识、感悟、理解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双语教学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学习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还能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这有利于把他们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当中,有利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多看看汉文书籍和本民族语言的书籍;可以观看汉语、本民族语的同名书籍,领会他们表达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双语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和思考,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汲取不同文化的智慧成果、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与本民族文化、文明相融合。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摘抄不同民族语言书籍中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自己购买书籍的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用双语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比较、借鉴、欣赏其他教学班的相同书籍的读后感,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把母语文章改写成汉语文章,把汉语文章改写成母语文章;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双语编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评析 第12篇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目标

1.双语教学的内涵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的界定众说纷纭, 不下几十种, 我国高等教育引入的“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是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 其内涵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 即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教育。中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课堂上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比重视实际情况确定, 通过分阶段教学, 逐步达到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2.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是使用两种特定的教学语言, 而不是语言教学, 其实质是用教学语言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层面: (1) 知识层面, 掌握扎实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2) 语言层面, 掌握学科的外语专业术语, 读懂学科的外语资料, 并能用外语就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提高外语水平及运用外语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能力, 强调语言的掌握和运用。 (3) 能力层面,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提高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学习和思维的能力,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地切换, 增强学习和创新能力, 强调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这三个层面中, 知识层面是首要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 “双语”是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桥梁。能力层面是终极目标, 在学习中学生逐步树立跨文化的意识, 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使其成为高层次的国际型复合人才。

二、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特点

1.国外双语教学的模式与特点

国外的双语教学最先开始于殖民地国家, 是殖民国家把语言作为殖民地种族同化的一种工具, 20世纪60年代双语教学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 世界上比较关注的双语教学模式有:

(1) 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 指教师完全使用一种学生非母语的外语 (第二语言) 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教学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一种外语 (弱势语言) 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环境中, 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该模式强调完全非母语的教学, 最初是在加拿大发展起来的 (又称“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 , 根据外语使用的比重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沉浸型和部分沉浸型。许多国家在开展双语教学中结合本国实际对“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 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沉浸模式。

(2) 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 指同一母语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 入学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进行学科教学, 但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外语课来提高外语能力, 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该模式开始有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 借助母语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 母语与外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 最终向纯外语教学过渡, 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在实施中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美国较为普遍。

(3) 维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指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 然后逐渐使用外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母语语言发展和掌握学科外语知识目标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该模式平衡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 以母语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 有利于学科发展。

(4) 双轨式双语教学模式 实行双轨编制, 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母语有两种, 而老师也是两位, 并且同时通晓这两种语言, 教师各自负责用其中一种语言授课, 学生学会非母语语言, 教学中两部分学生形成的双语自然环境, 极大地提高了双语教学的听、说效果。

(5) 综合丰富式双语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从“融入”这个概念中发展而来的。一般有母语融合和外语融合两种形式。母语融合基本上采取的是母语, 尤其强调本国文化归属感, 当然也进行部分内容的外语教学, 以求能对别国文化有一定的认同度。外语融合强调外语环境的全面化, 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 基本不用或很少用学生的母语。这类模式首先由加拿大倡导。

(6) 双重语言教学模式 指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教学, 班级学生在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母语的前提下, 学习掌握另一种语言, 教师常采取团队教学形式, 每位教师只教授其中的一种语言。

(7) 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 将外语较差的学生从常规班分离出来, 集中进行专门的语言培训, 开设外语沉浸式强化训练课程, 其他学科以外语为唯一的教学语言, 母语不准使用而被“隔离”, 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外语水平, 特别是口语技巧, 使学生能尽快回到常规班级接受教育。这一模式在欧美移民学校应用十分广泛。

此外, 还有将英语作为目的语的“英语沉浸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模式”, 始于新加坡的“三向分流模式”, 弥补隔离型模式的“保护型”, 盛行于独联体的“双联型”, 针对旅美移民实施的“导入型”, 一些欧洲殖民地国家/地区的“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等。不同的理论与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 可构建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在众多教学模式中, 前三种可作为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2.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教育部[2001]4号文件的颁布, 促进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借鉴国外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 摸索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 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所实施的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具有渐进性。

(2) 翻译式双语教学模式 用外语和汉语对照来学习, 通常采用外语教材, 教师采用翻译加讲解的形式教学, 适应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3) 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 在正常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外语, 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和专业词汇使用外语, 知识讲解用汉语, 师生交流以外语为主, 也可用汉语, 逐步加大外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 作为双语教学的过渡模式。

(4) 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中外两种语言, 因教材知识点以一种语言讲授为主, 适当加以另一种语言的解释和说明, 该模式较易操作。

(5) 示范型双语教学模式 在某个学科中选择某门课程用纯外语进行教学, 通过该门课程的纯外语教学, 使学生体会了解外语表述和外语原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快速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 起到示范作用。

(6) 选修课型双语教学模式 纯外语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 (专业或非专业) , 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成新的课程, 用纯外语进行教学。

(7) 渐进型 学生入学 (大一) 先以强化外语能力为主, 到高年级 (大二开始) 逐步开设以外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 外语课的比重逐渐减少, 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的比重逐渐加大。

(8) 分离型 外籍教师使用外文教材用外语讲解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或全部, 再由本土教师使用中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相关内容。实行外语与汉语分离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在双语教学实施中, 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提出BTEC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多维互动模式、双语互依模式等多种类型教学模式。古广灵和黄建伟等分别在研究中总结了国内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 有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三种。 (1) 全外型, 教学过程全部在外语环境中进行, 学生以外语形式接受所学知识, 即:外籍教师或本土教师+外文原版教材+外语讲授, 对师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 是高层次的教学实施方式。 (2) 混合型,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 同时使用汉语、外语讲授, 中外文比例视学生接受程度而调整, 一般可分三个层次:①本土教师+外语+汉语讲授;②外籍教师用外语讲授+本土教师用汉语讲授;③外籍教师+外籍教师主讲+本土教师助教。根据师生的外语水平灵活选择相应的层次。 (3) 半外型, 课堂用语、专业词汇以外语为主, 可用汉语解释, 重难点的讲解外语和汉语交替, 本土教师+外文教材+汉语讲授。作为教学实施的初级方式适用于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目前我国借鉴国外的基本教学模式建立的“半外型-混合型-全外型”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 它将双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 简单渗透阶段:外语作为课堂用语, 教学以汉语为主穿插外语, 用外文讲述重要的定理、概念、公式和关键词等, 使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实施方式是半外型的, 通常采用渗透型、翻译式等双语教学模式。为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要将课程背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参考资料、专业术语对照等学习资料先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2) 部分整合阶段:将汉语和外语整合起来, 不分主次, 教师交替使用中外文讲授, 互为主体, 逐渐增加外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学生学会如何用外文表达中文内容。实施方式是混合型的, 一般采用穿插型、浸润式等双语教学模式。 (3) 双语思维阶段:学生学会用中文和外文思考解答问题。实施方式必须是全外型的, 根据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和比例, 选择示范型、选修课型、渐进型等双语教学模式。“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主张应尽快由渗透、整合阶段向思维阶段过渡, 否则停留时间过长, 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 不利于外语能力的提高。

三、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几点思考

1.教学模式选择要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

双语教学的连续性是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性、连续性、专业至上”的原则, 科学规划, 讲求实效, 稳步推进。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专业特点, 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兼顾外语课与学科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关系, 从课程在其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出发, 每个学期都设置相关课程 (1至几门) 适时实施。充分体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量力而行”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规律, 循序渐进, 前后衔接, 防止出现“随意设课”、“凑数达标”、仅仅是“因人设课”等现象。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指导, 从法规上保证了双语教学持续实施。

2.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教师队伍配备的状况

教师的素质是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 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很高, 教师不但要拥有相当扎实、丰富、精深的学科知识, 能充分理解运用原版教材, 把握学科前沿;而且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能准确地表达和应用外语;同时必须具备探索研究的能力。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十分匮乏, 已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双语教学要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 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度的双语教师队伍, 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如:选拔外语水平高的学科教师组成双语教师骨干队伍;挑选外语基础好或专业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研修或英语的强化培训;引进外语和专业知识双优的复合型教师;加强校际间交流, 实现师资共享。此外, 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在职培训、自学提高外语水平等都是培训和储备双语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途径。合格的教师执教, 从组织上保证了双语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选择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用外文教材, 坚持使用外文讲授 (比重有所不同) , 因此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是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 分阶段选择相应的模式组织教学, 即进行教学模式的适切选择。如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模式远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无疑是拔苗助长, 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 实事求是, 模式灵活多样, 学生才能获得教师传授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前瞻性知识, 并由此启迪巩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断求新的精神,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为全球化中的开放的中国建设服务。

总之, 双语教学模式的选用不能盲目跟风, 在不损伤学科的基础上, 要根据师生的语言水平、课程设置及特点, 这样才能保证在实现教学内容传授的同时, 使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Taylor, Victor.A case study of a Cantonese child in earlyFrench immersion[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2, 48 (4) .736-759.

[2]莫世健.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司法, 2007, (6) 85-91.

[3]王斌华.双语教学实践谈-从国际比较中思考定位[J].上海教育研究, 2004, (4) 13.

[4]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3 (3) 89-91.

[5]张璐, 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6) 26-27.

[6]高友智.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大众科技, 2007, (7) 159-160.

[7]董焱.非重点高校双语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0) 206-207.

[8]陶思律.BTEC教学模式分析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8-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语教学模式】相关文章: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01-30

护理双语教学05-13

双语教学调查05-22

双语教学制度06-30

高中双语理科教学06-16

医学双语教学探讨09-11

浅析我国“双语教学”09-11

怎样做好双语教学06-08

双语教学特点论文05-06

双语教学探讨论文05-06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