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思政+创新”融合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路径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设计课程内容 “美育+思政+创新”融合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路径探究

“美育+思政+创新”融合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路径探究

2024-07-11 20:3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美育通过“美”的方式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融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等于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沁润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品行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近年来,国家更是高度重视美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引领优势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格培育的重要作用。2019年3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2],新时代高校要推进美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各学科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高校的美育工作,特别是艺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广义的美和艺术的教育本身,而要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美的基因、引领新时代多维度审美取向、创新艺术教育美育化人的路径等角度入手,促进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机制。本文以对传统文化中“真、善、美”思想在新时代的诠释和理解为出发点,将其转化为“美育+思政+创新”三位一体融合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课程当中,并通过在实际教学案例中的应用与反馈,探讨该融合模式下,艺术设计美育教学如何“以文化人”的新路径。

一、“真、善、美”三位一体维度艺术设计类美育教学的思考

人们普遍以为,艺术类教育就是美育,艺术设计类教学在创造美的形式表达,就是培养审美的教育。这是一种认知误区。虽然艺术设计类教育有狭义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素养教育”等内容,但美育究其根本,最重要的是“美”如何起到“育”的作用?综观中外先哲思想,不乏对美育的阐释。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是使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臻于完善的教育。”蔡元培提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3]所以,艺术设计类教学之美育对象是人格,不是作品,不只是让人学一门艺术,更是要将美学原则渗透于专业教学后形成育人思想,是在通过具体艺术课程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向善思维,并最终培育学生健全的美的人格。这正好与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相契合。其中“真”是教人的动机,“善”是育人的品行,美是育后收获的评价和反馈。人只有返璞归真后,善待周围的一切,才能感受世间的美好,故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在新时代,“真、善、美”理念亦可以应用在高校美育的培养体系当中,分别对应“五育”中的智育、德育和美育。

“美”与“善”的关系就是美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审美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德育功能,美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和理想,让人超越个人私利、私欲,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可见,美育对德育的发展促进作用得天独厚。而德育也可以为美育明确规范和内容,为美育确立正确的方向。

“美”与“真”的关系就是美育与智育的相得益彰。这主要表现在美育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力,而美育是培养人们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艺术创作、审美等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美育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培育,进而促进智育。而智育则能够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也能促进美育。

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美育,更应该突出以“美”为载体,其根本是要以美引真、以美启智、以美向善、以美导行,在课程教学中将美育与智育(创新)、德育(思政)三位一体加以融合发展,共同助力导行(实践)的结果。

二、“美育+思政+创新”融合模式下艺术设计类美育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类专业及其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三位一体美育教学路径的探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起初是教会学生掌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对某一环境空间进行美的设计再造。在新时代,这种美的设计宗旨不再仅仅是设计一个具有美感的空间容器的形,更重要的是空间被设计之后,能让其使用者——人,在空间中发生怎样的故事或享受到什么样的服务体验,也就是从传统的“容器”设计观转变为对“内容”的设计理念。这就需要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审美所感知到的外形,赋予更深刻的思想和创新体验。从“真、善、美”育人角度来讲,就是要将“审美+思政+创新”相融合,构建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在创造美的同时,进行更有社会思辨意义和人居环境创新的设计探讨。“善”是思政的本源,是目标;“真”是创新的动力,是逻辑;“美”是表现的手法,是演绎“善”和“真”的空间语言,并最终升华为熏陶人格的大美。美育课程中的思政与创新融入,就是要挖掘创造审美的善意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并以美化人,所以审美的载体标准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启示我们,设计之美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入手。延续千百年的文化之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更易于接受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考和创新价值。因此,在环境设计课程实践的设置中,我们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着手点,立足于为新时代带来环境现实意义,对社会充满善意和责任,自然地融入“美育+思政+创新”的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人生价值观。

同时,为了避免“知易行难”,课程实践还联手各相关企业和组织部门,通过产教共创的实践项目和以赛促学、创新创业等形式,将课程设计转化为应用成果,进一步缩短课堂美育与践行美育的距离,使学生们的审美思想和创新成果得以提升和展示,增强他们的行动意识,从而促进“以美导行”的育人过程。具体而言,三位一体美育观课程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传承传统艺术文化,塑造新生活方式之乐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之生命力。”[4]传统艺术文化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民族审美精神和艺术情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美育+思政”融合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时代生活方式和创造生活乐趣,来继续弘扬传统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广袤包容的审美视野、健康思辨的审美判断力和富有民族情怀的审美观念,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因此,我们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家具设计》,将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审美鉴赏、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把传统家具艺术的形态之美与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人居生活方式相融合,倡导乐活、乐趣的创意生活态度。同时,该课程与致力于中国原创设计的家具品牌“Moreless”(“多少”)共同协作,将研发产品进行成果转化。其中,学生设计创造的“山影”新中式系列家具(见图1),以著名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山峦叠嶂为意境,提取明式圈椅的结构形态,运用古人“天圆地方”以求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进行产品的外观设计,并大胆运用新科技材料水波纹不锈钢,来诠释波光粼粼的水面,与传统红木材质的山影形成质感碰撞。该作品将传统艺术之美与现代科技之美相融合,思变求新,赋予新中式家具更多元的材质和环境塑造力。产品最终由“多少”公司出品,应用于仲楷文化会所,获国家级外观设计专利。

图 1 图 1 “山影”新中式家具设计 Fig.1 “Mountain Shadow” : new Chinese style furniture

另一件作品“韵圆”茶艺鼓凳再造(见图2),着眼于微观的乐趣生活,以传统古典家具“鼓凳”为母本。鼓凳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圆形家具,寓意和谐圆满之意,又是体量小巧精致的家具代表,很适合搬运拿取。学生从现代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赋予改良后的鼓凳以巧妙新颖的隐秘功能,即能随时从一个小凳变为一个诗意的品茶小场景。该作品以“一桌一凳一茶一品”浓缩出圆满生活为主题,提出再忙碌也要择一隅小憩,品味生活艺术的观念,将家具情境化,希望都市中快节奏的人们能稍许停下脚步,体验慢生活的惬意和趣味。该作品获高校艺术设计学年奖。

图 2 图 2 茶艺鼓凳设计 Fig.2 Drum stool for tea art show

在这个专题设计创作中,学生们还有很多迸发的灵感火花。每一次智慧的创作、巧妙的心思、善意的期许,最终都化作了美的绽放,并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对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有了更新的认知和诠释,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热爱和希望将艺术之美以各种美的方式不断传承。这正是美育之“真、善、美”的体现。

(二) 根植地域风貌文化,激活乡村文化生活之乐土

乡村振兴是这几年国家大力倡导的方针政策。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手。在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发展模式中,“文化传承型模式”是以倡导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有明显传统文化特征的地区,挖掘乡村在地文化资源、优秀的民俗及非物质文化的美,促进乡村文化风貌的展示和传承[5],激活乡村生活的内生动力。为此,我校环境设计系专门设置了“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和“有机村落更新”两门课程,希望以环境设计学为路径,通过对乡村地域风貌和传统建筑之美的传承、改良及创新,延续其环境空间的艺术价值,并协同解决其与现代城乡人居环境的融合问题。基于此,课程关注价值引领和问题导向,希望学生从专业使命、责任和情怀出发,以思政视角聚焦城乡发展热点,寻找社会问题和设计需求[6]。课程注重专业理论与环境考察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带着思考和探索走入乡村,以真情实感和切身实践激发设计热情。在闽粤客家土楼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但领略到福建土楼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美,还被途中所遇到的留守儿童们触动了心灵。设计作品《“众阅”行走的港湾——留守儿童共享之家》,引八卦土楼为原型,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书籍,用阅读丰富文化生活为切入点,用拼合组装+移动运输的概念,设计了一套会行走的书屋(见图3)。该设计以大小不同吨量的海运集装箱为材料,打破传统矩形设计思维,将箱体巧妙切割成梯形,以便拼装组合成富有土楼风貌韵味的环形建筑结构,又可以随时还原成矩形箱体,用集卡运输到每个需要它的偏远贫困地区,为那里的孩子带去阅读的快乐,成为填补他们孤独心灵的小港湾。这份充满温情的作品,是学生在真实的课程实践中,用设计师的情怀和担当创作而成。该作品获第十五届亚洲学年奖铜奖,以世界级竞赛的成果,肯定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价值。

图 3 图 3 留守儿童之家 Fig.3 Reading room for rural stay-at-home children

如果说留住乡村的根,守候乡土的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引进来”让更多人走进乡村,流连乡村,带来更多经济注入,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扶贫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改造乡村民宿、激活乡村旅游成为热潮。这种单纯为了旅游经济而改建的貌似传统民居的民宿设计,虽然延续了一定的地域风貌特点,但却过于表象,少了些许灵魂和内容。因此,学生们依托课程美育的引导,从创新设计形式和多元化客群入手,在乌镇传统水乡民居中引入胶囊青旅的概念,并以错层结构和巧妙的双轨动线设计,解决了当地居民与房客两种群体生活在同一空间中,避免相互干扰的实际生活需求(见图4)。同时,针对青年背包客群的设定,是希望更多暂时没有经济基础的年轻人,也能有机会体验乡村的美好,并一起肩负起振兴乡村建设未来的责任。这个作品同样获得了上海市教委汇创青春赛的二等奖,并被评为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其概念最终落实到浙江桐庐,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关注。

图 4 图 4 传统水乡胶囊民宿 Fig.4 Capsule inn at an ancient water town (三) 弘扬伦理道德文化,积极助力老龄社会之乐善

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仅有有形的传统艺术文化之美,也有无形的伦理道德文化之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无论是孔子的“礼”与“仁”,孟子的“五伦四德”,还是董仲舒之后的“三纲五常”,其本质都是伦理与道德的始终一体。即在具体的伦理情境中建构道德的合理和谐之美,亦可称为美德。中华传统美育精神就是追求“尽善尽美”,把审美经验与道德伦常融为一体的价值评判标准。高校美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以美向善”,以艺术为载体传播生活中的善意和伦理道德文化之美,并且“以艺成德”,让艺术教育促进品德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灵美。

中华传统美德文化之首是“仁爱孝悌”,有爱人孝亲之心。尊老敬老是美德文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正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快速增长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帮助和解决老年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助力他们积极乐观的晚年生活,是每个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校环境设计系在2015年的教学改革中,增设了一门“全龄化设计”专业课程。与以往通常用环境空间命名的课程不同,这门课程设定的理念是服务特殊人群。“全龄”概念对应的是在传统社区中,重点植入老龄和幼龄人群,提供更加包容和完善的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是艺术设计美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善为先的根本体现。

课程设定环境着重关注城市中不同社区、社群的生活需求以及老龄化问题凸显后,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未来发展变化。强调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之处,在于与人建立同理心的能力。以老年人为主要设定人群,能够深刻洞察和体会这一群体的生活场景,发现他们的生活问题,并用复合的造物手段将问题重构、整合[6]。该课程实践带领学生走访社区,深入老年群体,并与社区服务部门紧密合作,通过与实际项目对接,深化艺术服务社区、服务全龄的理念。学生们先后参与完成了上海杨浦区睦邻家园环境设计、美丽街区微更新适老系列子设计、长白街道“老少之家——多功能活动室设计”等社区项目。其中以“老少代际同乐”为主题的老少之家设计,聚焦现代社会的隔代抚育现象,用环境设计语言营造了一个“老少共处”又各得其乐的融合空间,兼具老人对幼童照护与自我休闲放松的双重功能,使小家成为社区“携孙老人”们的聚集地,获得了社区街道办颁发的“上理―长白”全面合作优秀项目奖。此外,课程还组织学生参与了“家门口的微空间”“创意进社区”“社计赛”等公益赛事,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让课程成果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落地开花,用艺术的善意汇聚成睦邻家园的和谐之美。

在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我校环境设计系今年得到了专注于适老化空间改造的“上海梦想”公益基金会邀请及资助,与长宁社区江苏路街道和沪上知名适老化设计公司“时生设计”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以普及老年认知症为目的,兼具社区服务空间复合功能的融合型社区中心。这是一个与以往设计都不相同的设计领域,需要学生们通过将老年病学知识和设计疗愈手法相结合,把普及宣传的展示空间和社区服务性空间相结合,大胆尝试跨界设计。为此,学生们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学习很多关于老年认知症的知识,对那些他们平日里看似古怪的老年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他们亲自与认知症老人互动交流,从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对环境的反应中寻求设计突破点,并最终将认知症普及宣传、早筛干预,网红打卡、老少互动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面向全龄段人群链接的社区融合服务中心(见图5),以此来呼吁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认知症群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网红打卡概念,是根据认知症老人对环境空间形态和色彩的感知异于常人的特征,以艺术语言构建的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非常新奇的元素。通过吸引年轻人进入空间,了解这个空间对认知症老人的特殊作用,从而使更多年轻人在热衷于网红打卡的同时,也能对其空间的意义产生思考和共鸣。这是环境设计语言最好的价值和对善意的传递,是将智慧的“真”、人性的“善”和艺术的“美”加以融合的最好体现,也是高校美育思政潜移默化的育人成果。

图 5 图 5 社区融合服务中心 Fig.5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该项目最终在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的DDS创意展中做了公开汇报,获得了梦基金会颁发的“优秀公益实践团队”奖,并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还被网易家居等媒体相继报道,学生们深受鼓舞。

同时,该项目仍在与政府和居民的接洽中持续修改和完善,并有望于2024年最终落地。通过本次项目的研学与实践,学生们都表现出对老龄化社会发展持续关注的热情,并愿意继续为适老化设计的研究绘卷增色添彩。对老者的关爱之心,对社会的义务之责,就这样在他们心中悄悄埋下了种子。中华传统的美德文化也必将随着他们的艺术之美、心灵之美,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播种生根。

三、结语

在“美育+思政+创新”三位一体相融合,构建艺术设计类教学美育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学团队没有特意去建构教学模型和固定的教育模式,因为美的创意本身是无边界和规则可言的。具体实践路径包含三方面:通过找准“以美培元”的课程建设方向,启发学生在艺术设计与创作“真”的过程中“明其德”,深刻领悟美育思想的真谛;鼓励学生在艺术设计与人为“善”的目标和体验中“立其德”,把握以艺载道的方法路径;引导学生在艺术设计“美”的传达中“成其德”,最终完成美育教学对学生人格心灵美的培育。本研究倡导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育人思想转变为高校艺术教育“美育+思政+创新”相融合高效育人的实施路径,这是加强美育工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能助力高校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和发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