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教学《背影》的共生智慧(此文发于《新课程研究》2015.8)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背影提问式教案 黄厚江教学《背影》的共生智慧(此文发于《新课程研究》2015.8)

黄厚江教学《背影》的共生智慧(此文发于《新课程研究》2015.8)

2024-06-24 03:2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ttps://mp.weixin.qq.com/s/Qymzt-QuCiqH5NVkLvDcHA

【摘 要】黄厚江老师教授《背影》,巧妙地使用图片教具解决教学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有效地把握学情准确提问,通过问题的探讨深入解析文本;灵活解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整个课堂满载人文情怀,闪烁智慧之光,充溢成长气息。黄老师教学《背影》,彰显了他共生智慧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黄厚江;《背影》教学;共生智慧

【作者简介】张苏州,新沂优秀学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与教学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2-0018-04

    巧妙、准确、灵活是好课的艺术魅力所在。教学《背影》,如果能巧妙、新奇、灵活 地引导学生拨开茂密的文字丛林,发现看似寻常字眼背后的深情,学生就能读进《背影》的文字世界。而黄厚江老师正是这样智慧地教学《背影》的,他和学生共生,学生与文本共生,他们生活在共生的世界中。

一、巧绘漫画,定格背影品父爱

    图画图片是语文教学开展创新教学设计常用的资源之一。教学当中难以理解,无法具体想象的意境或场景,通过简单的几笔勾勒,就会豁然开朗。

    黄老师在《背影》教学中就使用了简笔画作为共生教学凭借。文中总共提到四次背影,第一次是点题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是“我”目送父亲离开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泪光中的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黄老师就这四处“背影”提问,你最感动的是哪一次?不少学生将关注点落在了着墨最多的买橘之背影,而黄老师的画恰恰定格于此。

    买橘本是很寻常的事情,何以感人呢? 关键就在于彼情彼景。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对文中买橘子的场景有过这样的描述: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嚢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而黄老师通过图文转换的方式,将画面定格在了买橘的背影上。

  师:黄老师在家没事,就画了一幅画, 画出了那个令我难忘的背影。我们读书的过程,读散文,文学作品尤其如此,要善于把文字变成画,还要善于把画变成文字.。如果文章中选一段文字作为这幅图的说明,你们会选哪一段文字?我就是根据那段文字画出来的。

    有了图片的启发,更能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感受父亲的艰难,品味父亲对儿子这份寻常的深爱。他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为他的画配上说明,再让学生观察画面,找出其中与原文不符的地方,进而启发学生把握文中 “缩”字的意蕴——可见父亲身形肥胖且日渐年迈,形象地再现了他为“我”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艰难情景。父亲背负着年迈的身躯攀爬月台已然不易,在困境之下掏钱买橘更是艰难,可惜当时的朱自清并不知晓这背后更令人酸楚的地方。我们来看黄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的不易的:

师:你们圈出最能表达父亲对儿子爱的词语。

生:努力、蹒跚。

生:努力。

生:蹒跚、探身、向左微倾。

生:探、攀、倾。

师:我好失望,看来我们代沟太大了。 黄老师读这一段话圈了又圈的词是“不容 易”,请大家把这个词圈三遍。刚刚有个同学说很“努力”,我也满喜欢这个词的。这个“努力”跟今天老师要我们努力学习的“努力” 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呢?

生:因为这里的“努力”是指父亲年老体弱。

师:我们现在的“努力”主要指一个人做事情主观上态度好不好,是不是尽心。那么这里的“努力”除了写爸爸年纪大,身体不好以外,还写出爸爸爬过月台时候的什么?

生:艰难。

师:我们来换一个词,写出很什么的样子?

生:吃力。

师:非常好,很吃力的样子。所以这个吃力有点像努力,努力指吃力。换了一个词理解更深刻一点。你们说这段话中的情景 (结合图片来看),主要是写爸爸吃力还是写爸爸不容易?

生:不容易。

    对于买橘的这一段描写,黄老师以漫画启示,以漫画引领,反复带领学生朗读父亲过铁路的细节。在朗读的过程中他让学生圈出最能表现父爱的一个词语,看看是不是和老师心有灵犀,想法一致。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动情地朗读课文,圈画词语,在黄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不容易”这三个字,继而通过咀嚼“攀、 缩、倾”等一系列攀爬月台的动词,进一步具体感受父亲的“不容易”。品味词语的同时父亲攀爬月台的图画仍在发挥着作用,学生眼睛看,嘴里读,心里想,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感官来揣摩文意。以图画引领,全方位地把握情感,恐怕比单方面的品读要有效的多!

    黄老师的智慧还远不至此。父亲攀爬月台的画面,朱自清形容为“努力”。黄老师提问,能否找一个词来代替“努力”?它和今天我们说的“努力学习” 一样么?经过这样的提醒,学生以“吃力”进行替换,这一简单的词语替换,实际上是再次揣摩文意的过程,“努力”在特定的语境下有了它与众不同的含义。一个简笔图为主的教学凭借设计,成功解决了散文词句理解的难题。

    回望“定格背影品父爱”这一教学环节, 我有感于黄老师借助漫画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他把文字变成画面,再把画面变成文字,这样两次互换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想象把文字画面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增强直观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为他们感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创造了条件。 这也印证了第斯多惠的观点:“任何教学必须是直观的,直观的I ”这里直观突出了教学的“情趣”,即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黄老师寓情于画,寓情于心,用图画成功感染 了学生。

二、基于体验,顺着学情善提问

桑德斯曾经指出:“好的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或者具有很高的探究价值。” 一个准确的、适时的、有高品质的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去探究结果、寻求新知识。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而好的课堂提问每每是顺着学情善提问,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展开。黄老师教学《背影》最有创意的还是这一提问——能否以“眼睛”描写来替换“背影”刻画?这是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背影的第二次深入解读时提出的创意问题。

  “背影”是整篇散文的文眼,文眼的更换每每让学生看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感效果。 在赏析过了父亲月台背影中包含的父爱后,黄老师抛出了这个问题:“表现爱,朱自清先生为何不写正面而写背影?如果写眼睛行么?”黄老师引导学生试着在文中三个地方添加有关“眼睛”的描写,学生们围绕“眼睛”的情境,寻找可能的情感表现——眼睛里流淌的爱意。课堂上,学生们认为这样增加似乎也可以。这时,黄老师说:“如果我写 一个人爱我,一般不会写他的背影。我爱不爱你们,你们会写我什么地方?正面对不对!我就想了这样一个问题,朱自清你为什不写你爸爸的眼睛呢?如果让你们写,朱自清的爸爸会是什么样的眼睛?”学生们说“泪汪汪的、会很关心” “慈爱,有深 情”。这时,黄老师引导道——

    师:对,一双深情的眼睛。于是我在文中写了三处眼睛,第一处在第二段,家里一 塌糊涂的时候,祖母又死了,我不禁簌簌流下泪来,父亲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或者我也可以写父亲也眼泪汪汪地对我说。再写第四段,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我一抬头,看见 了父亲一双充满慈爱的眼睛。后面还有一处,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 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两只眼睛深情地看着我。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朱自清的爸爸有没有这样一双深情的大眼睛?要了解他究竟有没有,我们就要了解朱自清写作的背景。

    这个时候,黄老师便引入背景资料,投影了 1 915年~1 928年间记录朱自清父子关系的文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隐藏的信息。因为《背影》所记录的,不仅仅是父子间简单的情感,更是两代人之间的隔膜,这其中有倔强不知体谅的儿子还有爱意无法言表的父亲。

    为了便于理解,黄老师让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朱自清,祖母死了,父亲丢了工作,还会和南京的同学游逛么?”通过知人论世的解读,换位思考,学生们发现了父子间“不睦”的原因及朱自清当年的尴尬境遇。

    而课文中朱自清有意识地只选取了父亲形象的一个“背影”,不写父亲的肖像、四肢、全身,尤其不写在送行过程中父亲脸部关切儿子的种种表情——这是故意的遮蔽与隐藏。试想,生性倔强的儿子是否愿意从父亲的眼神中寻找爱意?我想,他内心澎湃的情感也许只能在面对父亲的背影时才能激发出来。

    而眼睛究竟能不能代替背影?事实上, 从一个人眼睛中看见爱是容易的,而从一个人背影中读出爱是不容易的。当年,年少气盛的朱自清,实际上是忽略了父亲的情感的。两年之后回想,他才在那个年迈蹒跚的背影中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

    黄老师创设情境、角色替换的教学策略, 实际上是认知活动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参与活动,进一步贴近了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这个过程中,黄老师循循引导,学生对于《背影》便有了“父子间艰难求和”的深度解读。

    《学记》曾有:“善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黄老师正是在这样环环相扣的巧问中导疑、释疑,激发了学生思想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黄老师艺术地驾驭了课堂提问,学生便真切领会到朱自清面对父亲离去时的哀伤与珍惜。

三、重读家书,不该忘记是背影

  《背影》最沉重的是这一句——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黄厚江老师认为,这文末短短的一封家信,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消除父子间的隔膜,这封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老师引领学生抽丝剥茧般地重读家信,终于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

朱自清写作《背影》的时间是1 925年, 1928年朱父读到此文,心生感动。事实上, 1945年朱父才离开人世。那么在他去世前二十多年为何要写信告诉儿子即将辞世?是他真的预感到人生暮年已尽了么?如果不是, 那又是什么原因?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析后一致认为是父亲想以夸大自己病情的方式让儿子常回家看看,实现父子团聚。至此,一份隐藏在平常家书里深沉的父爱,得以重现。我们看这个引导环节:

师:我觉得爸爸表达对儿子的爱,爸爸想跟儿子和解,拉近关系,最主要的是最后一封信。都在点头了,你来说说,怎么看出来爸爸要跟儿子和好?

生:他说离大去之期不远,希望儿子回来看他,希望他们和好。

师:大去之期不远也,我们已经说过了, 大去就是死,从上文找找看他死的原因是什么?就从这封信里能找到吗?

生:膀子疼。

师:那黄老师最近膀子也疼,能不能说黄老师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不能。

师:“大去之期”跟这个“唯膀子”,“唯” 是什么意思?只是!

师:很显然这个父亲就像刚刚那位同学读出来的,父亲在夸大他的身体病痛情况。 你们能从信息中找到黄老师揣测的根据吗? 他是哪一年死的?

生:1945年。

师:写了这篇文章隔了多少年才死的?

生:17年。

师:17年前就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 那你这样说我我也没意见!父亲在夸大他的身体状况,他为什么要夸大?

生:因为他希望儿子多回来看看他。

师:是的。父亲用这个方法来表达他对儿子示弱、示爱。

    从1917年父亲为“我”买橘子到作者 写作此文历时8年,作者为何没有在8年前就落笔?这其中有着父子间艰难求和的过程。 当年,朱自清父子冷战,但父亲示弱,向儿子主动低头,希望以自怜病老唤回儿子的心;不满于父亲专断独行的儿子,也因为骨肉亲情和父亲主动服软而心软。于是,一次长达两年的家庭冲突,才有所缓和。朱自清的《儿女》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 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 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 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

    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的朱自清在两年后才依稀感受到父亲当年的苦衷,体会到父亲艰难苦困背后的深爱。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含蓄而难以捉摸。尽管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情感,却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或不敢表达、 也不愿表达,总是让冷冷的外表来掩藏内心的关切。中国式的父亲与儿子,缺少沟通的习惯,在父亲渐渐老去和儿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摩擦与误会。一旦发生冲突,碍于特殊的面子,双方都不愿主动去握手言和,甚至到父亲走到生命的危急关头。课文中,朱父使用了最后的“杀手锏”,换得了儿子的回头和理解。年迈的父亲,爱得深沉且不易;倔强的儿子,读懂这份爱同样艰难不易。而黄老师却把这“不容易”,揭示得清清楚楚。

    逐层去除遮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人间真情,这是黄老师的课堂魅力所在。萨特曾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意蕴,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悲与喜的感受, 低徊着作者对世态人情的喟叹和人生离合的倾诉。黄老师的智慧发现,源于他自己是个性情中人,善于领会人物深隐于文字的微妙心理,可谓“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与文本共生的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共生的过程。 黄老师的细读书信,细品真情的方式,关注到了语文课堂应该发挥的作用,让学生试着去读懂家人的爱并且勇于表达爱。因此,《背影》在学生心中再一次激荡起情感的波涛。

    这节课是共生的课堂,是三种文本即纸质文本、生活文本、生命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课堂上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情感逐渐升华。课堂满载着人文的情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充溢着成长的气息,尽显“生气、 灵气、大气”。黄老师教学阅读《背影》的过程,可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共生、教师与课堂共生。

            刊于《新课程研究》2015  08  上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