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联想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高考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

【高考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

2024-07-12 13:2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②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侧面烘托出航天工作者的坚韧顽强和航天工作的重要性。

固本强基·锻造语言能力

一、提分秘籍·基础知识明确

九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

(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的几种特殊形式:

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提醒: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比喻) 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

(三)借代:做代表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提醒: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说大话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a.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古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提醒: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八)设问:自问自答

1.概念。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3.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九)反问:无疑而问

1.概念。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提醒: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

二、提分秘籍·答题方法明确

考向1:修辞手法的判定

【解题方略】

1.方法

修辞手法的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判断语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答题的具体方法为“比对法”,就是将文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与题干选项中所列举的修辞手法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选定答案。

2.步骤

答题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细读细析。细读文段,明了语境,根据语境,仔细分析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列举出语段中使用的所有修辞手法。第二步:比对选定。将列举的修辞手法与各选项的内容逐一比对,排除错误项,选定答案。

考向2:修辞手法特征的分析

【解题方略】

1.方法

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为:结合语境、句子结构与含意,从特征入手,按要求对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步骤

解答此类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读语段,明大意,了解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第二步:根据语境,推敲句子的结构与意义,准确把握句子的含意。第三步:按照要求,根据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类型、作用等,联系句子的含意和语境组织语言作答。

考向3: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

【解题方略】

序号

修辞手法

表达作用

1

比喻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2

比拟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

借代

①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②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④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5

对偶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③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④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6

排比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

反复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8

设问

①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②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③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9

反问

①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巩固训练·升华语言能力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好一句话,不那么容易。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固然在于整篇文章和整本书的思想和谋篇布局中的人物情节乃至细节诸多元素,但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句话。当然,话和话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如水循环在一起,不可能单摆浮搁,但都是离不开写好一句话。这样基本的条件,才能使其达到最终的构成和完成。过去人们常说,细节是文学生命的细胞。其实,每一句话,同样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细胞,或者说两者如同精子和卵子一样,结合一起,才能诞生生命。

比如写月光。诗人阿赫玛托娃在《海滨公园的小路渐渐变暗》中这样写:“轻盈的月亮在我们头上飞旋,宛如缀满雪花的星辰。”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中则这样写:“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啦地拥挤。”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比拟、借代 B.借代、夸张、比拟

C.比喻、对比、通感 D.比喻、通感、比拟

【答案】D

【解析】阿赫玛托娃的句子,把月亮比喻成“缀满雪花的星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韩少功的句子,用听觉的“叮叮当当”来形容视觉的月光,使用了通感手法;说月光“拥挤”,赋予月光人或动物的特征,用了比拟的修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澄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麦收地里无闲人,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 夸张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答案】B

【解析】原文“麦子的收割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是由蝉喊出来的,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展,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答案】C

【解析】“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薄雾中的乌桕叶……艳羡的目光”使用了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

“那些桃花……然而,乌桕树……成长”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柏熟,疑是早梅花’”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奇迹举世瞩目,人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与日俱增。大屏幕上,我们感受到的是70年来一幕幕的伟大壮举,屏幕之外,我们激扬起的是对今日中国的高度自信。这份自信,来源于中国一路走来,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底蘊;来源于中国近代以来在几近亡国灭种的绝境中挺立起的民族气节;来源于中国从一穷二白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向富强的发展伟力。不可否认,过往的一些作品,或是在细节上捉襟见肘,或是在立意上单薄庸俗,不受欢迎并不奇怪。我们期待更多优秀作品来记录时代,承载人心。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使用三个排比句来阐释“这份自信”的“来源”,既增强了语势,节奏和谐,朗朗上口,又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强化了要表达的中心意思。②此句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这份自信”的来源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从“文化底蕴”“民族气节”“发展伟力”方面阐释,逻辑清晰、表意强烈。

【解析】从排比句的构成看,“来源于……”“来源于……”“来源于……”,连用三个“来源于……”构造排比句式,结构一致,句式整齐。

表达的效果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

从形式看,用排比来表达,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

从内容看,三个排比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阐释的是“这份自信”的“来源”,强化了来源的内容,从“数千年”“近代”到现代发展的历史,符合历史发展顺序,逻辑层次清晰。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时光在这里见证了一场“人间奇迹”。

1962年,为了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塞罕坝,在白雪皑皑的荒原,拉开了创业的序幕。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了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把塞罕坝林场比作“绿色长城”,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形态相似:塞罕坝沿路树木葱茏,其沿路轮廓与长城轮廓相似;功能相似:长城的功能是抵御外敌入侵,“塞罕坝林场”的功能是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体现了功能的相似性。

【解析】“筑起了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本体为“塞罕坝林场”,喻体为“绿色长城”,把塞罕坝林场比作“绿色长城”,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从形态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塞罕坝沿路轮廓与长城轮廓相似。

从功能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长城的功能是抵御外敌入侵,“塞罕坝林场”的功能是遏制风沙。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9-21题。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拥有强大的感染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我”的深情推动和浇灌叙事,使笔下的英雄愈发勇敢质朴、可敬可爱。刘上洋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由长江水流的从容拐弯谈到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扬弃发展,再谈到中国革命的迂回曲折,改革前行,于是“弯”有了哲学意义,整篇作品也有了移步换形、曲径通幽之美。杨朔的名篇《茶花赋》《荔枝蜜》讲构思,讲意境,讲文采,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后来虽受到不少的异议,然而拉开时间距离再看时,其艺术上的某些特质迄今仍在散文的河流里或隐或显地赓续着、发散着。这仿佛提示人们,红色散文的艺术成就不容小觑。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本句为暗喻。本体是“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效果,喻体是“磁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并以“立体”修饰,强调了“磁场”吸引力之强大与无处不在的特征,取得了既新奇又生动的表达效果。

【解析】(1)分析比喻的构成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让几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审美磁场”运用暗喻修辞手法,“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效果是本体,“审美磁场”是“磁场”。

(2)分析比喻的表达是效果

把“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长街灯语》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效果比喻成“审美磁场”,这就将“将写景、抒情、思考和知识传播熔于一炉”的艺术手段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写得生动形象;并用“立体”修饰“审美磁场”,这就强调了“磁场”吸引力强大,并无处不在的特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又到一年端午时。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袭了中华民族的农耕基因,浸染了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形成了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与大众活动。端午囊括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物语,赓续着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文化方式,却能和当今的生活新风尚产生密切的关联:天然绿色的粽叶可以被反复使用,利于降解的特性使它不会成为大自然的负担;赛龙舟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正是全民健身的良好载体;撒雄黃、采菖蒲、挂艾叶等习俗的本质是灭虫消毒,符合“环保无残留”的健康生活理念。端午节有着中国人流传千年的衣食风俗、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依然能在今天“活起来”,并和人民群众达成了共建“美好生活”的默契。这种“美美与共”的文化遗产,不妨多多益善。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画横线句引用了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的词句,诗意地呈现了端午节浴兰汤、饮菖蒲酒的风俗,渲染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自然地引出文段的叙写对象,为后文的解读作铺垫。

【解析】画线句“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出自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属于引用诗句,从内容看,描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人们用兰汤沐浴,去秽洁身,以除不祥;共饮菖蒲酒,祛邪健体,以佑天年。诗句的引用使这一风俗充满了诗意,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氛围。

从结构看,下文写端午节的节日风俗、文化习俗,开篇引用诗句自然地引出文段的叙写对象,为后文的解读作铺垫。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什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国”是什么?是个体最大的依靠。“家国”是什么?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强调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深厚情怀。家给我温暖,国给我力量——无数华夏儿女带着 “家国同构”的使命意识,撑起家,建设国,在人生的漫漫奋斗中,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修辞手法:设问、排比

表达效果:①“家是什么”“国是什么”“家国是什么”,作者连用三个设问句,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引出下文“家给我温暖,国给我力量”等内容;

②三个设问句句式整齐,感情强烈,构成了排比句式,在加强气势的同时,使得文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③比喻。将家比喻成细胞,生动形象地体现家小而重要的特点。

【解析】“‘家’是什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国’是什么?是个体最大的依靠”“‘家国’是什么?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强调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深厚情怀”,这是三个设问句,同时构成了排比句。

效果:三个设问句层次呈现递进关系,由“家”“国”到“家国”,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用“最小细胞”“最大的依靠”和“深厚情怀”来回答,让读者明白“家”与“国”的关系,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层含义,这就为下文“家给我温暖,国给我力量”等内容作了铺垫;

同时三个设问构成排比,结构一致,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了气势;

另外“‘家’是什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运用比喻,将家比喻成细胞,生动形象地体现“家”是“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小而重要。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杨柳的美丽与壮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便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这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他们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们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

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该句把花木拟人,把一些只顾个人利益而忘本的人的特性转移到花木身上,同时运用第二人称,仿佛直接与花木对话,流露出作者对名贵花木以及其所代表的忘恩负义的人的厌恶之情。

【解析】拟人的转移性是指把物当人来写时,其特性(动作、心理、情感、神态、语言等方面)发生了转移,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画波浪线句子的拟人,是把向上发展而不忘记下面根的花木拟作人,于是便把人的情感态度转移到花木上,看似在说花木,实则是在指责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通过批评花木只向上发展而不回顾泥土中的根,指责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前途利益而忘本。在此时作者仿佛直接在与花木对话,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90年代的一个春天,我第一次去菏泽看牡丹。进园看花的人熙熙攘攘,硕大的花朵争奇斗妍,场面壮观,让人震撼。从那以后,牡丹园成了我和同学们的好去处,园内每处景点,我都能如数家珍。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晚上看牡丹。远离白日的喧嚣,它们在夜色中卸去浓妆,舒展筋骨,交流谈心,我仿佛听懂了它们跨越千年的咏叹与告白。

久居菏泽,我发现牡丹看似娇艳柔美,其实也有历经严寒的风骨。盛开前,牡丹要忍受三十多天零度以下的低温,花才能开好。一旦开花,它就开到极致,哪怕养分耗尽也在所不惜。如今,经过花农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牡丹变得浑身是宝,“牡丹产业”也被拓展到医药、食品等诸多领域。知之愈多,爱之弥深。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牡丹花人格化,赋予千年牡丹花能感知世事、阅历人间的知觉,②展现了牡丹花夜间怒放、摇曳多姿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解析】“卸去浓妆”“舒展筋骨”“交流谈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牡丹以人的动作、情态,尤其是“交流谈心”“我仿佛听懂了它们跨越千年的咏叹与告白”,仿佛牡丹能够感知世事,具有阅历人间的知觉;

“卸去浓妆”写牡丹在夜色中色彩不似白天那般浓艳,别有一种风情;“舒展筋骨”写牡丹尽情开放,摇曳多姿。表达了我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冷泉亭旁溪水琮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路旁的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排比可以“增文势”“广文义”,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排比”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西湖胜景中不同的“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给读者细腻独特的感受;排比句的使用,也使得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解析】此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描写了西湖胜景中不同地点的“绿”的特点,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同时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中科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规范场论、量子力学、电磁学,一个个听上去艰涩的物理术语被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260万网友观看。“科普的使命就是让人放下对高深学科的抵触,把人‘领进门’,弥合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北京师范大学系主任陈刚说。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C.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D.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难度”比喻成“鸿沟”。

A.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B.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官场”比作“樊笼”。

C.拟人的修辞手法,湖月“送我”至剡溪,赋予月人的动作。

D.互文的修辞手法,其意思为“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创自束发受书,即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微言大义,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失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

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精神。

【解析】题干提示手法为对偶,需要分析其构成,对偶一般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杀身成仁”对“矢志为民”;“恨不饮尽”对“何能老去”;“倭奴血”对“革命心”,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杀身成仁”“饮尽倭奴血”写出革命者为国杀敌,奋战牺牲的精神;“矢志为民”“革命心”写出革命者永远保持一颗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下列各句,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熊咆龙吟殷岩染,栗深林兮惊层巅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答案】C

【解析】原文例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维护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的规律”比作“一双看不见的手”。

A.运用夸张手法,“栗深林兮惊层巅”夸张了声音之大。

B.运用对偶手法,“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你一跃而上”的样子,比喻为“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D.运用了互文、借代的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管弦”是借代,代指“音乐”,翻译时合并“主人和客下马、在船”。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各地剧场建设发展迅猛,地标建筑频频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上,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剧场舞台尽显高端华丽。剧场科技、智能舞台、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一些地方的宣传噱头。在各地纷纷打造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本末倒置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讲主题和内容,盲目求“大”,追求舞台的“燃”“炸”和视觉冲击,把科技元素的堆砌当高级,而本应作为舞台“主角”的作品和演员却几乎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往往是经费在燃烧,舞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下列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B.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C.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答案】B

【解析】文中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燃烧”,赋予经费火的动态。

A.借代,以“娥眉”代指杨贵妃。

B.比拟,“雁引愁心”“山衔好月”,赋予雁和山人的情态。

C.比喻,将“离恨”比喻为“春草”。

D.比喻,“琼瑶”喻指“月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