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认亲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结对认亲活动方案怎么写啊英文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通用12篇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通用12篇

2024-07-17 22:3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结对认亲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13 15:48:25

第1篇

【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一】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结对认亲是载体与方法,更是重点与难点。因为,结对认亲,结对易、帮扶难,认亲易、真亲难。不长期结对、持续帮扶,不认真亲、付真情,必然难以认出真亲、结出佳话。

结对子,就要成为家人、亲人。如果只结对,不认亲,或者假认亲,不仅让这项工作流于了一般公事、沦为了指令安排,让结对缺乏认亲真心与帮扶尽心,更会让百姓产生距离感,很难形成齐心协力共克难题、脱贫致富的合力。倘若在亲字上用心用力不够,那么彼此之间的客观障碍,只会成为结对认亲工作推进的天然沟壑,而不会成为深厚亲情的天然台阶。

所以,结对认亲,亲是工作开端、破题出口,也是用力重点、责任使然。那么,如何将亲字诀念好念实,念出团结共进的伟力与恒心?恐怕,关键还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有没有一颗认亲之心?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第一个需要自我审视的重要问题。因为,有没有认亲之心,实质上能够决定结对认亲工作的成败。有没有认亲之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结对责任人到底会发挥出多大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主观努力,必然难出成绩。这无疑是一条逃脱不了的规律。再者,以什么样的态度、用多大力气落实工作,百姓心里也最清楚、最敏感。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结对认亲的好经被念歪,不仅伤了百姓的心,更损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其次,有没有满腔帮亲之行?口号喊得再响,愿景描绘得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到一点一滴的行动上。百姓脱贫致富、生活更加幸福,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那么,就结对帮亲而言,就是要看相关的责任人和单位,有没有深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共商对策?有没有真正将百姓的困难,当成是自己家的困难,食不甘味思索、积极努力协调、竭尽全力解决?有没有对困难挂账销号、帮扶列出计划表,稳步推进结对帮带工作?

再次,有没有做到亲情恒久?只有做到帮扶不松劲,一步接着一步走,最终才能扶着百姓走向脱贫致富的大道。而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抱有活动一阵子、努力一下子的临时工思想,也不能出了一点成绩就松口气、歇一歇,更不能让自己的结对帮扶工作成为半吊子的烂尾工程。否则,亲情半途走开,贫困依旧再来。结对认亲,许的是一辈子的承诺,认的是一辈子的亲人。

一言蔽之,结对认亲,关键还在整个工作含亲量有多高。亲字含量高,无疑工作起点就会高、过程就会实、效果就会好。当然,民族团结也必然会在结对认亲中更加牢固紧密。

【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二】

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里就很好地诠释了心的重要性。

开展此次活动的要求和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怎么才能真正实现生根、开花和结果呢?交心乃至结心至关重要。

结亲行动,只是良好的开端。如果只是在一起吃吃饭,搞些活动,送点米面油生活必需品或者慰问金,然后一走了之,是很难取得长期实效的。

一家人的稳定与和睦,靠什么来维系?除了天然的血脉之外,心靠在一起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而成为亲戚的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也同样如此,只有做到相互交心、贴心,才能真正心意相通、心心相连,才能开诚相见、互相理解、共同进步与发展。做到了交心结心,就会宽容和理解,就会有耐心和细心,就会一起去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

对每一个新疆人来说,民族团结从个人做起,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遥远的事,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每天可以去做、去实现的事情。民族团结就像空气、阳光,要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实每一个人的言行,都会形成蝴蝶效应,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终良好的结果也会反作用到自己身上。

结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这会成为民族团结的大爱,成为民族团结源源不断的力量。

结心的结亲,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们是民族之家中的一份子,维护民主团结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班里的同学要和睦相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首先我们要从少年强做起,只要我们都有一颗民族团结之心,国家渐渐就会强大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民族之心,就算是一盘散沙,混合着一些泥土,也会慢慢的凝固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民族团结之心,就不会发生以往的悲剧。

历史书上曾经描写过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的小故事,在遥远的古代,这些少女都懂得维护民主团结,正是她们的贡献,才会使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越来越清晰。

阿尼帕.阿力马洪这个伟大妈妈收养了汉.回.维.哈四个民族的十个孤儿,这位民族妈妈家境贫寒,但她并没有放弃抚养这些孩子,并且努力的让他们吃好,穿好。当记者采访她时,指着墙上那幅全家福问她是否认识这些孩子,这位母亲说: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

第2篇

【关键词】恋父情结 女性成长 人生经历

艾伟似乎钟情写作成长小说,尤其倾心于讲述男孩的故事,而父与子的原形又是经常表现的母题。近作《风和日丽》是其又一部成长小说,不同的是,这是一部讲述女孩成长历程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艾伟细致入微地传达了主人公在成长历程中面临的种种精神之痛。杨小翼的生父是战争年代中赫赫有名的尹泽桂将军,革命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要求他被迫抛弃了杨小翼和她的母亲杨泸。“私生女”的称号让幼小的杨小翼对自己的身世充满了好奇与忧郁,她从五岁开始就不停地追寻自己的身世和血缘,穷其一生来寻找和等待父亲,为此一生命途多舛,在亲情、爱情和婚姻生活中遭受种种痛苦,却始终没有与生父正式相认。父女之间的纠缠与冲突,杨小翼成长历程中铭刻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她造成的成长创伤贯穿了整部小说,可以说,“恋父情结”是本文所凸显出来的重要母题。

弗洛伊德将“恋父情结”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其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的女儿厄勒克特拉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女孩在她童年和少年时,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一种崇拜感,但是大部分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身上,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女性在幼年时就能隐约体会到父亲在家中崇高的威望他不仅是一家之主和权威,而且“家庭是通过他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他是那广大、艰难和不可思议的冒险世界的化身,是超越的象征,是上帝。这就是女孩子在父亲那高高把她举起的有力臂膀中,在他那她紧紧依偎的坚实骨架中,所具体感受到的。”因此,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关系到女性一生对自己的评价,父亲的行为方式也左右着女性对异性的最初认识。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如果父亲有喜爱女儿的表示,她就会认为从中得到自身存在的极为有力的证据;这样她就有了其他女孩很难具有的优点;她可以藉此实现自我并受到崇拜。她或许一生都在极力追求那种失去充实和宁静的状态。”

杨小翼不停地“探寻其中之谜”,甚至去搜索、推测可能是“爸爸”的人。刘云石的出现让她“相信那就是爸爸”。父亲的缺席使她比同龄人更强烈地渴望父爱。刘伯伯的形象让杨小翼一厢情愿地不断强化自己相信生父就是他,这使存在于杨小翼身上的恋父情结开始由潜意识向意识转变,出现“崇父”、“恋父”的倾向。所以,当她听到妈妈和刘伯伯的传闻时,“内心充满骄傲”;当她撞见妈妈和李医生的私情时,对妈妈充满轻蔑、憎恨,对刘伯伯满怀同情。

后来杨小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并见到了生父。酷似母亲杨泸的杨小翼引起了将军的注意,将军对她表现出难得的温柔和热情,这让她“有了做女儿的感觉”。但当杨小翼装扮成母亲的样子站在将军面前公开真相时,却遭到了生父的冷酷否认和拒绝。“寻父”的失败让她“深切地感受到被遗弃的伤痛”,转向“恨父”、“憎父”。尹南方的瘫痪让她感到自己“罪不容赦”。所有的爱和恨加深了她的“自我怜悯和深重的负罪感”。

西蒙・波伏娃认为:“要是女儿没能获得父爱,她或许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有罪,应受到惩罚;也有可能会在另外的地方寻求评价,而对父亲采取冷漠进而敌对的态度。”《圣经》中记述;上帝发现亚当与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果后,要他们为此受到惩罚。这是上帝给人的一种原罪,而生儿育女、听从夫命则是上帝给予女性特有的原罪,这也许是女人最初关于原罪的记忆。“古往今来,无论中外,自母系过渡到父系之后,男性就开始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拥有了表达自身的话语优先权。由此便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甚而认为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是女人份内的职责,男尊女卑的意识也日渐牢固。这种影响已内化于心,代代相传,不仅男人这么认为。女人也这么认为。”杨小翼是母亲未婚先孕生下的私生女,作为天主教徒,这是一件违背教义的有罪的事。杨小翼带着原罪出生,生父的否认和尹南方的悲剧让她认为自己才是所有罪过的源头。来到广安后,杨小翼带着赎罪的心情找到少年时曾被她伤害的初恋对象伍思岷。带着负罪感和“母性的情怀”,杨小翼决定补偿伍家。同时,她重复做着“尹南方坠落永城”的噩梦,“梦是弗洛伊德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基本途径”,是“了解无意识的康庄大道”。这折射出杨小翼内心的原罪意识和因被父亲否决而使自我求得满足的愿望受挫后的负罪感。嫁入伍家后,杨小翼的不幸又重新开始。最终这场婚姻以离婚收场。她又一次被彻底抛弃了,她的苦心付出不但没能赎罪,反而让她觉得自己的“罪过”加深了。

无父无夫无子,这一切让杨小翼身心疲惫,痛苦不堪。此时的她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找到心灵的港湾,渴望有一位刚强勇猛的男性能保护她、疼爱她。她内心透出的恋父情结使她所渴望的恋人不再是伍思岷之类年轻帅气,具有野心和个性的人。而是年纪颇长,沉稳内敛,人生阅历丰富,融丈夫与父兄为一体的男子,如刘世军。刘世军始终像父亲一样照顾她,包容她,保护她。“在他的抚摸中,她的心变得非常宁静,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孩子,在父亲的怀抱中”。此时的杨小翼把对父爱的渴求自然而然地转嫁到与之最为亲近的刘世军身上。她把父亲的形象特质与伴侣的外化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潜意识中父亲形象在意识中的一种曲折表达。杨小翼缺失的父爱在刘世军身上得到了补偿。但是从伦理道德和良心上讲,他们不可能结合在一起,而分手又使两人痛不欲生,几经分合,“自我”战胜了“本我”,“现实原则”战胜了“快乐原则”,曾经沧海的杨小翼获得了大难后的平静,这件事给她的感受完全是正面的。温暖的。她开始真正领悟生命的意义,开始女性的主体性建构,继续着成长之旅。新时代的到来,使她的事业也步入了黄金时代。

但儿子的意外失踪使杨小翼崩溃了,她“无端地认定天安的失踪将军要负责任”,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恶化成“审父”。如果说她第一次到北京期望与将军相认却被将军冷酷地拒之门外,还酿成尹南方的悲剧,对将军的怨恨“使她变成了一个审判者”,那时的审判她是脆弱而底气不足,更多地是产生被遗弃后的自我怜悯。意识到“她确实是有罪的”。那么,儿子出事则让她终于理直气壮地 找到了机会审判他,折射出她内心深处彻底放逐父亲的冲动,她怀着“强烈的弑父冲动”,要“把革命者从神坛上拉下来”。她一生都在等着和父亲相见,而当将军终于要见她时,她却决绝地拒绝了。她对父亲因爱威恨的心理彻底爆发了。

第3篇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内隐认知;《长处和困难量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63-06

1979年至今,一代和二代独生子女群不断壮大,这些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为社会学家所关注。关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系列社会适应性研究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不协调”的情况存在,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一项社会学研究发现,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与同龄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差异明显。〔1〕祁正庆对独生/非独生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正义感、同情心、人际关系好于非独生子女。〔2〕方拴锋等的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SCL-90敌对因子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3〕就独生/非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教育学角度加以研究,鲜有从心理学角度加以研究的,也鲜有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Wispe提出。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可为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4〕国内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多,但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判断其对学校社会环境适应程度的指标之一,有亲社会行为的儿童通常能为同伴和教师所接纳,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性。

利他行为被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是指自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他人,并不期望得到任何来自内外部的回报或奖励的行为。独生/非独生子女并非生来就在利他等亲社会行为上存在差异,应该是其在后天教育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不同的认知和认同机制导致其产生差异的。有研究者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方法,对中学生、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利他行为的内隐认同研究,〔5〕但关于幼儿利他行为的形成及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实验法和问卷法,探讨5~6岁独生/非独生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与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师等监护者对幼儿亲社会特质的评价与幼儿利他行为表现的关系。

个体的亲社会特质一般可通过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利他行为来加以测量。行为利他成分量由两个标准决定:(1)行为朝向有利于他人而背离自我利益的方向。(2)行为中包含利益总量。对于更为宽泛的亲社会行为测量,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量表。根据相关理论及测量工具,可以对个体行为的利他成分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利他行为与利他认知的关系加以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安徽安庆市三所幼儿园的60名(男34名,女26名)大班幼儿为被试。其中,独生子女38名,非独生子女22名,平均月龄为75个月,健康状况均佳。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采用Robert Goodman的《长处与困难量表》(Strength and Difficult Questionnaire,简称SDQ)〔6〕的中文编译版〔7〕,对幼儿的亲社会特质进行调查。该量表适用于3~16岁儿童,Cronbach α系数为0.784,平行效度检验相关显著,内容效度良好。〔8〕考虑到5~6岁幼儿的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成熟,对幼儿日常行为中的亲社会特质测量通常通过他评方式进行,一般要求父母或教师根据幼儿过去六个月的表现作答。本量表包括情绪问题、对立-违抗、同伴关系、注意力缺陷-多动、亲社会行为5个维度25个项目,采用三级计分,其中亲社会行为维度为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亲社会特质越突出。情绪问题、对立-违抗、同伴关系、注意力缺陷-多动四个维度构成困难总分,为反向计分。

研究者同时对被试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以了解和分析被试的内隐认知水平。测验材料为动漫和幼儿园实拍的图片素材,分为属图片和目标行为图片两类。其中属图片包括8张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儿童活动照片(4男4女)和8张动物图片。目标行为图片包括8张利他(如分享、合作、帮助)场景图片和8张非利他(如拒绝、对抗、攻击、冷漠、争抢、愚弄)场景图片。

(三)实验程序

1.内隐联想测验

通过比较“概念-属性”相容反应与不相容反应的反应时差异,观察被试是否产生关于利他行为的内隐联结。考虑到幼儿的注意力尚未发展成熟,本研究简化了相关练习步骤以及一个相反概念的辨别步骤。测验过程中,电脑屏幕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呈现属性类别标签,即“儿童”与“他人”词汇,屏幕中心呈现6~8岁儿童的照片和动物图片。刺激材料以运用E-prime软件自编的程序呈现。电脑屏幕距被试双眼约60cm。本测验均为面向个体的测验,施测者通过指导语询问被试是否知道如何按键作答。若被试将目标行为图片归为左上方类别标签,则按“Q”键,若归为右上方类别标签,则按“P”键。回答正误和反应时间由电脑自动记录。内隐联想测验的具体步骤及材料详见表1。

将被试每一个项目反应时做对数转换后,计算相容反应和不相容反应的反应时对数平均值,它们之间的差值即第四与第三步骤反应时的差值为IAT对数效应值。相容和不相容反应时差值越大,说明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坚定,反之则越模糊。〔9〕

2.情境测验

进行情境测验,旨在考察被试利他行为的实际表现。每个被试完成所有内隐联想测验后,接受主试安排的情境测验,研究者提取被试两个方面的行为指标:

(1)帮助:帮助突然把几支铅笔掉到地上的实验者。对被试的意向强度和行为强度进行5点计分,0~5分分别表示经提醒不愿拾取、经提醒延迟拾取、经提醒拾取、延迟拾取、较快拾取和立即拾取。

(2)分享:情境测试结束,问被试是否愿意将其中的一部分奖品捐赠给灾区小朋友。按其认捐物品的数量计分。

3.亲社会特质评定

发放SDQ量表,请被试所在班级教师填写,以了解被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亲社会特质。共发放7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份。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降低Greenwald (1998)提出的记分方法剔除标准,删除没有完成全部实验和平均准确率低于50%的被试数据,删除大于10000ms反应时的试次,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记为该部分反应时的平均值加600ms。获得有效数据3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8人,独生子女23人,非独生子女15人。所获的IAT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对所得反应时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

二、研究结果

(一)群体差异分析

1.内隐联想测验的效应值检验

计算相容反应组和不相容反应组的平均对数反应时,将不相容反应组平均对数反应时减去相容反应组平均对数反应时,所得结果为被试对属性概念和目标概念的联系强度。对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原始值差异显著(t=-10.979,p

对独生/非独生子女IAT原始值和对数值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群体在IAT原始值上差异不显著(t=-0.299,p=0.765)。两群体在IAT效应对数转换值上差异边缘显著(t=2.264,p=0.024 ),可见独生/非独生子女群体在IAT效应上总体无显著差异,但在IAT效应对数值上有一定差异(详见表3)。

2.情境测验差异检验

通过情境测验获得独生/非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得分,对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独生/非独生子女利他行为在帮助维度上差异不显著(t=-0.634,p=0.530),在分享维度上差异显著(t=-2.244,p=0.031)。总分差异不显著(t=-1.573,p=0.124)(详见图1)。

3.SDQ量表测验得分

对独生/非独生子女的各分量表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4。

独生/非独生子女在亲社会分量表上得分差异边缘显著,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在情绪问题、对立-违抗、注意力缺陷-多动、同伴关系四个维度上,独生/非独生子女的师评得分皆不显著。

(二)相关分析

1.内隐联想测验所得的认同效应值与利他行为得分相关分析

对独生/非独生子女IAT所得的效应值和利他行为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AT所得的效应对数值与帮助行为无显著相关(r=0.106,p=0.546),与分享行为得分存在边缘显著相关(r=0.316,p=0.065),与行为总分存在微弱相关(r=0.270,p=0.117)。

2.利他行为得分与亲社会特质师评得分相关

将情绪问题、对立-违抗、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同伴关系合计为困难总分,对已获得的利他行为得分和亲社会特质师评得分及困难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

由表5可知,幼儿在亲社会行为维度上的得分与所有困难问题存在显著负相关。在情境测验中,帮助行为得分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正相关,分享行为得分与亲社会行为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帮助行为维度和分享行为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幼儿的利他行为测验总分与困难问题总分在0.05水平(双侧)上存在显著负相关。测验总分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有一定的正相关(p=0.142)。

三、讨论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群体差异

本研究考察了独生/非独生子女两个群体在利他行为的内隐自我认同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内隐认同与其外显行为和亲社会特质师评得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内隐联想测验,发现5~6岁幼儿普遍存在利他行为的自我认同,即将利他行为与自己进行联结的内隐认同,这种内隐联结的强度在独生/非独生子女间没有非常显著差异。但在数据对数化校正后,独生子女的内隐联结强度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较之非独生子女家长,独生子女家长教养子女的时间不被分散,这种优势更有利于促使其子女内化他们有关亲社会行为的教导。〔10〕

本研究探讨了独生/非独生子女群体在情境测验表现上的差异,发现非独生子女在分享行为维度上的得分要略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与非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关。非独生子女通常要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共享资源、情感等,可能更习惯于分享。

本研究还对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亲社会特质师评量表各维度得分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除了在亲社会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外,其他维度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教师对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亲社会行为层面的评价略低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均较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11〕使得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间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二)幼儿利他外显行为和内隐认同、SDQ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内隐联结测验,考查了幼儿利他外显行为和利他内隐认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幼儿的内隐联结强度值与其分享行为表现存在边缘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帮助行为关联较小。有研究表明,幼儿在园的亲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指向同伴的,指向教师和无明确指向对象的助人行为较少(王福兰、任玮,2006)。也有研究发现,〔12〕幼儿在助人观念和行为上有脱节的情况,这可能与家庭、幼儿园等均较关注观念引导,但较忽视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训练有关。此外,帮助行为不仅受幼儿的内隐认同影响,较之捐赠分享行为,更多地受身边同伴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幼儿的同伴关系在独生/非独生子女这两个群体内存在轻微差别。

总体来看,幼儿群体的利他内隐认同程度与其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较一致。这说明,在幼儿阶段,被试的利他行为从内外一致性上尚未发生分离。随着年龄增长,采取帮助行为和向他人捐赠物品、分享财物等行为可能会更多地受社会环境和道德准则的影响。

此外,对幼儿的行为测验成绩与亲社会特质的师评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帮助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师评得分相关显著,分享行为与师评得分相关不显著。这一结论可能说明:行为测验较真实地考查了幼儿在园的日常表现;帮助行为作为一种外显行为,本身更容易被教师注意到,而将其与幼儿的亲社会特质联系起来,赋予幼儿更高的亲社会特质;分享行为本身与利他行为的内隐认同关联更大,这可能表明,对于尚未建立成熟人际关系的幼儿,老师眼中的幼儿亲社会特质可能与实际表现出的利他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四、研究结论

5~6岁的独生/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的利他行为内隐认同倾向,两者的利他行为内隐认同程度差别不显著,但亲社会特质师评结果差异较为显著。

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态度与其分享行为关联较大,与帮助行为关联不显著。

幼儿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师评结果存在部分分离,帮助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关联更大,而与内隐态度相关的分享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关联更小。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在幼儿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五、教育建议

(一)父母要担任各自的教养职责,言传身教

本研究中,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其助人行为表现均略逊于分享行为,这与父母的身教言传不无相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父亲的在场是幼儿超我形成的关键因素,父亲向家庭传递的社会规范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度与深度。父亲的教养态度及母亲对父亲教养的态度会影响父亲角色的最终影响力,男性对于父亲角色的主观态度直接影响其教养投入水平。〔13〕目前,家庭教养中的父亲角色缺席情况屡见不鲜,研究发现,这种缺席会削弱母亲对父亲角色重要性与价值的态度,〔14〕某种程度上会形成恶性循环。

亲社会行为受幼儿移情能力的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强的儿童有更多的分享行为(李幼穗、赵莹,2008)。儿童移情能力随后天心理理论的成熟而发展,母亲的情感理解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所实施的严厉惩罚通常伴随对惩罚原因的解释与鼓励,〔15〕这些母亲教养特质也是父亲角色所无法取代的。

总的来说,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身教”的重要性要高于“言传”。在亲社会认同内化的关键期,父母不同的教养角色是培养幼儿亲社会特质以及行为不可或缺的,且两者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二)通过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本研究中,独生子女被试在分享行为上的表现略微逊色,值得思考。移情训练和模仿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分享行为的形成。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可供互相模仿,因此,移情训练和模仿的补偿教育尤为重要。研究显示,情境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是两种有效的移情训练法,有助于能增强儿童的分享行为。〔16〕除此之外,父母对子女资源满足感的培养,也能从利益无涉角度打消子女对分享行为的担忧,从而促进其分享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

〔2〕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64.

〔3〕方拴锋,经承学,王琳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0).

〔4〕俞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5.

〔5〕濮冰燕.IAT测验对大学生内隐利他态度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7).

〔6〕GOODMAN R.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A research note〔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1997,38(5):581.

〔7〕胡小梅,马兴顺,傅一笑,等.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12).

〔8〕寇建华,杜亚松.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与儿童行为量表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5).

〔9〕蒋达,王歆睿,傅丽,等.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1).

〔10〕李清亮.独生子女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小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8):104.

〔11〕刘苓,陈蕴.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精神环境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

〔12〕廖凤林,廖桂春,李江雪,等.幼儿对不同被助对象的助人观念及其行为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

〔13〕邢学玮,伍新春,侯建芳,等.父亲的角色态度对其教养投入的影响:母亲态度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4):387.

〔14〕ZHANMEI SONG, JIAXIONG ZHU, ZHUYUN XIA,et al.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disadvantaged children in China〔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14,(22):355.

第4篇

关键词:恋母情结;心理依赖;畸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08-01

在学术界,恋母情结是一个敏感话题,迄今为止有关的学术研究很少。在20世纪出版的《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描述成为了支持弗洛伊德观点的有力佐证。虽然劳伦斯并不认为自己作品的主题是恋母情结,但是他的作品却给出了强而有力的证据。

《儿子与情人》是现代第一部描写恋母情结的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劳伦斯的半自传体的小说。在小说中,劳伦斯将自己小时候的精神伴侣称之为Miriam,将自己的母亲称之为Moreal夫人。劳伦斯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和,家庭破裂,他是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并且他本身又体弱多病,因此他对母亲的依恋不同于平常的母子之间的感情。他的母亲将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对他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溺爱。《儿子与情人》是在1913年出版的,当时却一度成为禁书,因为书中涉及到了母子之间的畸形爱恋和现象,被认为是对当时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

《儿子与情人》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要数Paul 和母亲Moreal夫人之间的冲突。Paul对母亲的爱恋十分复杂。每当他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会无比的开心。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取悦于他的母亲,他们互诉衷肠、分享喜悦和忧伤。他同Miriam的交往遭到母亲反对的时候,他也只能遵循母亲的意愿。与此同时,母亲的干扰也让Paul产生了一丝厌恶和反感,因此有时候他会故意做些事情来同母亲唱反调。当他的母亲斥责Miriam不能让Paul成为真正的男人的时候,Paul却说自己喜欢和Miriam交谈,因为他们年龄相仿,而且母亲因为年龄差距而无法理解他的想法。在Moreal夫人病危的时候,Paul给了母亲过量的吗啡,从而加速了母亲的死亡。一方面,他不相信母亲会离开他;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想摆脱母亲的束缚。这种畸形的爱恋是疯狂的,同时也暗示着人物心理的不健康。

Paul不健全的心理一是源于父母支离破碎的婚姻,二是源于母亲不同寻常的溺爱。Paul的父亲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阶级,而母亲是来自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两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夫妻二人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最终导致婚姻失败。童年的不愉快使得Paul的心理十分脆弱,依赖性极强。由于母亲在父亲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她将目光转向了儿子,企图在儿子身上寻找安慰,将儿子看成是自己的假想情人。她会帮助Paul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鼓励Paul不断取得进步。她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儿子,但是却没有帮助儿子形成健全的人格。Moreal夫人过多的干预,导致Paul不知如何去得到一份完整的爱而最终放弃自己的所爱。恋母情结在Paul心里根深蒂固,使得他在追求真爱的时候伤痕累累。他的身体与心灵始终不能合二为一,心灵始终依附于他的母亲,而他的身体却依附于他的情人,因此在生活中Paul倍感艰辛,而母亲的死亡或许是Paul新生命的开始。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我们很难想象劳伦斯小说中Paul与母亲之间的感情,甚至会认为这种感情是不道德的。而事实上,恋母情结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母子之间的关系、婆媳之间的纠纷亦可以理解为恋母情结的影响结果。一项统计数字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的孩子独立的年纪要延后5年,而且孩子们也越来越依赖于父母。在父母的庇荫下,孩子们很难去适应独立生活,对于那些有着恋母情结的男孩子来说,他们如何与妻子相处、如何处理妻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问题。这样的男孩子缺乏自我意识和进取之心,他们会依赖母亲,当婆媳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只会顺从母亲或是在二者之间和稀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三方共同的努力。母亲应该给予儿子和儿媳充足的自由空间,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只需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即可;儿子要努力摆脱对母亲的心理依赖,遇事同妻子和家人商量,但要自己做决定;作为妻子,要尊重婆婆,多听取婆婆的意见,尽量避免与婆婆产生冲突,这样才会摆脱恋母情结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会提高生活质量。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自我评价 指标体系

一、引言

大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早期家庭教育的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立的体系和特点。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国家家庭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策的支持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联合家庭更多被于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尽管生长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但从各种不时出现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负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较为缺乏。

目前国内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主要有经济结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离异家庭、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问题等。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父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虽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具体到应用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制订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欧美等国家从二战之后就开始对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987年在美国家庭关系的全国会议上,人们对家庭教育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教育等10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定义。国外有报道,对于父母行为的指导和系统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为年轻父母提供指导性的手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中的行为。

在中国现代社会家庭中,母亲一般承担较多教育的子女义务,她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中国母亲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观念对于帮助明确家庭教育的内容,评估家庭教育的现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中国母亲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为人们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评价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选取具有评价意义的内容形成考察家庭教育观念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城市和农村24名家长的结构访谈,形成初步的评价指标内容。经专家筛选,合并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指标,去除了其中被认为难以理解和缺乏代表性的内容。之后,我们组织母亲们就指标内容是否合适以及有无缺漏进行4次,每组6人,共有24名母亲参加的焦点小组讨论,并跟进结果整理形成初步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初步发放4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问卷给被试填写后回收,对获得的数据在SPSSI1.5社会学统计软件平台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去除其中统计学无意义的部分,形成标准问卷。最后,将形成的标准问卷再次发放500份(农村地区200份,城市地区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为363份,有效率72.6%),回收后数据后在AMOS7.0的平台上运用结构方程对各二级指标进行建模,检验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并根据各维度拟合指数的值,形成重要性排序。问卷所有项目采用对重要性评价的方法,以自陈式Likert五级量表评分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共得出101条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自评项目。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分为:劳动技能教育、社会技能教育、道德与情操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8个维度。对第二次问卷发放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结果显示:结构测量方程模式中所有待估参数的t检验的绝对值均大于2.58(p

根据对各个维度的主成分分析,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一共分为四个级差。分别为一级指标:家庭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教育方式、道德情操、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性教育、文化修养、心理健康、劳动技能8个维度;三级指标:涉及家庭教育不同方面101个自评项目。

第6篇

一段难忘的高三回忆

回想起高中生活,我有太多难忘的回忆,因为有父母、同学、老师的陪伴与鼓励,生活多了许多感动与喜悦。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无论表达方式如何,他们的初衷都很相似,无外乎是将子女的成就与幸福视作自己最大的欣慰。在我的成长经历中,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的父亲是位严厉又讲究做事方法的人,对我各方面的影响都比较大。一直以来,父亲更看重的是对我思想道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他善于思考,常常能从生活小事中总结道理,循循善诱,与我分享。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就很喜欢看体育节目,最喜欢的是篮球、网球和斯诺克,有体育比赛常常和父亲一起看,即使在高三学业比较繁重的时候,遇见精彩的比赛父亲也都会拉上我一起看,如果是在上课时间,他有时还会用手机传信息给我直播比赛实况。在学习之外,有一些爱好当作放松的机会,对于调整紧张的状态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我来说,看体育比赛也是我和父母交流的好机会。

我的母亲和我更像是好朋友,我很喜欢和母亲沟通与分享。与父亲相比,母亲更多地在生活上照顾我,让我感受到她那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在学习上,父母对我并没有太多成绩上的要求,他们更看重我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待平时的考试结果,父亲总会引导我进行反思,仔细地进行自我剖析,母亲则是不断地鼓励我,让我放平心态。记得最后一次模拟考我的成绩不理想,当时在外地出差的母亲有些担心,但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仍是发短信给她亲爱的“小星星”加油鼓劲,我回的是:“谢谢亲爱的‘大熊妈妈’,我一定加油!”隔着近千公里的我和妈妈眼眶都湿润了。无论何时,父亲对我的引导和母亲对我的关心,是我最宝贵的财富,父母的爱也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在高中生活中,与老师的朝夕相处也让我受益匪浅。记得高一时候的我比较自由懒散,也犯了不少小错误,班主任在找我谈话时问了我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第二个是:“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第三个是:“给我一个不去改变,不去严格要求自己的理由?”这几个问题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的确,在最应该奋斗最应该吃苦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沉溺于短暂的安逸。哪怕是为了证明自己,我们也应该心无旁骛地去追求一回。那种通过自己切切实实的努力换来的进步,最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与成就感。

高考前,其实我的状态并不好,在考前十几天的最后一次考试考到很危险的名次,那时突然发现有些困境是必须自己一个人面对,身边亲近的人能给的安慰头一次显得苍白,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我承认那几天我不再能做到像以前对待每一次考试那样没心没肺、乐观豁达,我能做的只是给自己信心,结局则是我从未追求不曾想过的。这更让我相信,一个爱思考,心态好的人,总会是上帝的宠儿。

一个良好的考试心态

正确的心态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首先,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并相信“付出必有回报”这句话,高中学习是相对漫长而辛苦的。你付出的努力既能以成绩的迅速提高来体现,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以学习能力的提高来体现,而后者在短期内并不明显。

其次,我想谈谈对待考试的心态。可以说,除了高考,高中阶段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反思与改进,也就是常说的查缺补漏。因此,对待考试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必纠结于名次,而要仔细分析,关注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知识或方法的缺陷。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某次考试某一科进步比较大,在短暂喜悦之后,我会冷静思考总结是这一阶段的哪种方法或习惯起了作用,继续沿用下去并试着用到别的学科。如果考得不好,我更会仔细反思是哪个知识点或者是哪种方法存在问题,及时改进,充满动力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我希望大家能养成在每次考试之后分析试卷,反思总结,制定计划的习惯,这要比你沉浸在一时的喜悦或郁闷中有意义得多。

最后,说说考场中的心态问题,这是我认为最值得和大家分享的。第一,要专注。就是在做每道题的时候都要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这一道题上,把它视作唯一,不去想之前的题目有没有做对,也不去想之后的题目有没有不会的。争取做一道,对一道,做一道,忘一道,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道题,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准确率。第二,要严谨认真,绝不能想当然。审题失误是出现马虎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审题上的问题也多是由于读题不认真,或是自以为是地将题目和曾经见过的某道类似题联系了起来,而没有注意到细微的差别。在考试审题时我们一定要仔细对待,客观分析,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臆断。第三,要自信放松,不必过度紧张。考试时应保持适当的紧张度,这样可以让头脑比较兴奋,思维比较灵活,但过度紧张又会影响发挥。你要相信只要你平时足够认真努力,就一定能发挥出不错的水平,因此要充满自信,无需考虑太多。在遇到较难的题目时保持信心更是格外重要,甚至可以让你超水平发挥。同学们要珍惜每一次考试的机会,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高考一样认真对待,在考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最后能将自己的水平很好地发挥出来。

一点巧妙的学习方法

其实我认为我全部的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思考和总结。思考是高效学习最好的方法,而总结便是你思考结果的一种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对每一科都十分适用。

对于学习语文和英语,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素养和感觉,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练习,更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规律。思考便是你发现规律的过程,总结则是你理解应用规律的过程。具体来说,在学习语文时应注重对文章和问题的理解,及时总结答题技巧和规范语言;在学习英语时应注重基础,也就是语法和单词,而语法和单词都是规律性很强的项目,多思考多总结,一定可以做到省时省力效果好。

第7篇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在他们身上有值得称赞的优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大学生也存在着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弱化的问题: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需求;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过分看重竞争,为达目的甚至开展不正当竞争;合作心理素质不高,等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赋予高等教育的明确职责与任务,而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加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需要。

不少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类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这也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首先要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才能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重视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开展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基础,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一、亲社会行为与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1964年,在美国纽约市发生的凯蒂?吉诺维斯案件中,有至少38人听到或者看到,但无一人相助或者报警。至此,亲社会行为成为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目前亲社会行为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可以将亲社会行为视为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

作为亲社会行为主要的构成类型之一,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的合作精神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个体拥有平等相处、团结协作的观念,具备与他人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能力以及为整个人类社会前进而奋斗的信念,并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出的实际行为及趋向。

二、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个体特征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包括大学生的个人经历、性格、兴趣爱好、情感情绪、生活习惯等,这直接影响着其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培养。例如,一般而言,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相近的大学生容易开展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又如,大学生的移情也会使其在今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2、行为因素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本身,即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对象、效率、成效、背景意义等也会影响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实施。

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方式是指大学生在合作中所采取的方法与技巧,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合作形亲社会行为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对象是指与大学生进行合作的对方的特点,例如性别、特长、个性等,这是不少大学生在实施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时可能会考虑的。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效率和成效是指在合作中,合作者之间能否高速、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会促进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开展。而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背景意义是指实施该行为的目的、益处、作用等内涵,它从侧面影响着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实施。

3、情景因素

所谓情景因素,是指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或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

(1)社会情景

社会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重视与支持是重要的积极影响因素。比如,用人单位对具备合作素质的人才需求,可以激励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其次,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对于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素。例如,有的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有的人在利益面前不择手段、破坏大局,这些事例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使得他们对于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持怀疑和排斥态度。

(2)制度情景

一是奖惩制度。对先进典型的树立、表彰和宣传,对表现不佳的个人批评、教育、引导甚至处罚等。二是保障制度。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精神支持等。

4、观念认知因素

大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到某些思想和观念,而大学生对这些思想和观念会有自己的认识、理解、选择,并逐步渗透到自身的观念里,成为自身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过程称为大学生的观念认知。由于大学生的观念认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想,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态度、看法和处理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接触到的思想和观念可以是来自外界的,也可以是大学生个体内部的,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传统文化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留给中华民族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这令每一个国人引以为傲。对于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内容,需要辨证地看待和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传统文化观念教育和激励着大学生团结协作、不断进取。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传统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行为,导致了两个“极端”和一个“中立”:一是“窝里斗”,与合作型亲社会行为背道而驰,破坏和谐稳定的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极端;二是“做和事佬”,无原则性地“合作”,违背了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本质要求,这是另一个极端;三是“自扫门前雪”,对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态度冷漠,不闻不问,即所谓的“中立”。

(2)西方思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种思想交汇激荡,部分大学生易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对于嬗变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现象缺乏正确的辨别标准和相应的识别能力,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准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甚至形成自我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

(3)教育理念

“考试决定前途”、“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好”,诸如此类的教育观念在很多学校、家庭已经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从小就经历着分数的考验,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也深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挑战,这种提倡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的教育氛围,不利于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4)自我意识

大学生处于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青年时代,一方面,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本身就会造成大学生更为关心自我利益和自我发展,从而缺乏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与此同时,对于自身的探索、自身的评价所形成的自我观念,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我接纳的大学生往往积极向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自我否定的大学生则会悲观低沉,对合作型亲社会行为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5、方法因素

全面、有效的培养渠道和方式是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又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系统

良好的家庭系统包括家庭成长环境、家长重视程度、家长教育方式等内容。

(2)学校系统

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等内容。

(3)专业指导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实际培养需要相关背景学科的专业支撑,尤其是心理学的实践技能,如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角色扮演、情景剧等。

(4)培养平台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还需要创造各种充足、适宜的培养机会,为大学生增强相关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三、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及功能阐述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五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各种影响因素可以单独直接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发挥独特的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也对间接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1、观念认知因素的核心功能

观念认知因素除了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外,还会与其他四种因素相互关联,通过和其他四种因素的双向或者单向互动来间接影响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1)与个体特征因素

一方面,传统文化、西方思潮、教育理念等一系列观念认知因素可以影响大学生个体,如大学生的情感情绪、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其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某些特点也可以对观念认知因素产生冲击,比如大学生的个人经历可能影响其对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等的看法,最终影响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2)与行为因素

事实上,行为因素也会受观念认知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待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对象、背景意义等行为因素的观点和态度有所不同,从而间接影响了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3)与情景因素

情景因素包含的社会情景和制度情景会与各种观念认知因素相互碰撞,双向互动,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合作型亲社会行为。

(4)与方法因素

可以看到,方法因素中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会受到观念认知因素中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2、情景因素的基础功能

通过社会的重视与支持、各类制度的保障,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个体特征因素的本质功能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大学生,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合作型亲社会行为水平。因此,大学生个体的特征是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4、行为因素的强化功能

在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技巧,具备较高的效率,从而顺利完成且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一合作过程本身就是对大学生很好的鼓励和赞同,将有利于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深入持续开展。

5、方法因素的推进功能

对于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锻炼和提升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这一个角度而言,方法因素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

四、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五种影响因素,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思想教育――这是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关键

通过“三个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推动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将此项工作融入到班会、党团组织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事迹和人物,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集中教育和个别谈心的渠道及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第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借鉴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合作素质。

2、挖掘锻炼资源――这是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重心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还要善于发现、运用、总结和创新各种有利资源,即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全方位参与,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支持和配合。二是多形式开展,要采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方法。比如,将此项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见习实习联系在一起,与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等等。三是重锻炼实效,这应从锻炼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各个工作阶段着手。也就是在相关工作开始前要拟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做到切实可行,在工作中要认真完成,不可流于形式,而工作结束后要做到及时总结、不断完善、逐步提升,确保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3、着力氛围建设――这是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保障

第一,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展板、横幅、专栏等途径广泛宣传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二,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运行制度、考核制度等,为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提供必要支撑。

4、深入开展调研――这是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的拓展

目前,在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仍有较广阔的空间。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包括影响因素在内的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理论和实证研究。比如,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各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具体途径,等等,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培养工作。

第8篇

近年来,教师亲和力作为“学生所喜爱教师”的优秀特质在教育实践领域被广泛褒扬。但许多教师对亲和力只是耳熟却未能意详,往往走入认识的误区,认为教师亲和力就是取悦学生的能力,就是在与学生交往中信守“学生无错、学生无过”,不批评,不指责,以求师生之间和和气气。针对如此误区,本文拟就教师亲和力的本质、意义及体现作较为系统的探析。

一、教师亲和力的本质

“亲和力”是染料化学的常用术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本意解释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如今,“亲和力”被应用于各种人际交往领域,意指“与人亲切和谐的能力”。亲和力作为优秀教师的重要特质被使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大量的“学生所喜爱的教师”调查中,教师亲和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被学生提出,主要是源于对“亲和力”语素的喜爱,亲――亲近、亲切、亲爱,和――和善、和蔼、和睦。二是借用心理学中的解释――“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认为亲和力应是教师必备的素质。[1]三是认为教师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2]

分析上述使用语境,不难发现,人们在使用教师亲和力时似乎无需对其涵义作详细分析就能心领神会,信手拈来作为褒扬和要求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要真正理解教师亲和力的本质,尤其以恰当的方式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并且正确地运用教师亲和力来发挥教育意义,却并非如此简单。笔者认为,教师亲和力作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的优秀特质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至少应具有以下基本内涵。

首先,教师亲和力应该具有教育性。一个人的亲和力与其亲和动机有关,教师的亲和动机应该是从有效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出发,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仅为博得学生的喜爱,不负责任地“讨好”,或者委曲求全地“迎合”,不能与教师的亲和力相提并论。其次,教师的亲和力应具有生本性。学生是评判教师亲和力有无或高低的主体,教师的亲近行为应该是学生接纳或喜爱的,所以,那种尽管出于教育的动机但学生所不喜欢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行为,不能称为亲和行为。再次,教师的亲和力还应体现出和谐性。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亲”的行为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既不是教师唯我独尊、自恃清高、盛气凌人的“师道尊严”,也绝非是“学生无错、学生无过”、目无师长、我行我素的“生道尊严”。民主、平等、合作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想模式。

综上所述,所谓教师的亲和力就是教师为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往中,采用被学生接纳、喜爱的亲近行为,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的能力。

二、教师亲和力的意义

教师亲和力最显在的意义是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教师亲和力在营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使关系双方相互激励并乐在其中,不仅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且还有利于教师“乐其业”。

1.教师亲和力能使学生“亲其师”

“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是我国先哲教育经验的总结。那么,学生愿意“亲”怎样的教师?日本教育家大诚竹曾经以“你最喜欢的教师是什么”为题,对高中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温和、开朗、耐心、幽默、有多方面兴趣的教师。美国教育家杰西尔德,曾经以“你最讨厌的教师是什么”为题,对初中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讨厌的教师特征是:一向训人、过严、情绪不稳定、缺少耐心、没有同情心、讨厌学生、不笑、服装不整齐、不和学生在一起、体罚学生、不公平、不容易接近。《中国教育报》早些年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关于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特征如下: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宽容、有耐性、关注学生个体、公正、幽默、有方法和灵活性、善于同学生合作、仪表良好、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品行。2007年北京市宣武区对其所辖的中小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评价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排在第一位的特征是:和蔼可亲、有亲和力、脾气好。

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生共同喜欢的是温和、耐心、宽容、容易亲近的教师。究其原因不难理解,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首先具有安全、归属、爱、自尊等基本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才能激励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教师的亲和力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而且能为高级需要的实现提供动力。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也已证明,教学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认知信息、情感信息和行为信息。认知信息主要包括知识和认知方法等,情感信息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疏密的程度,行为信息则是师生间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其中,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信息的传输效能,影响学习的程度,而且教师对学生友善的态度、对个人的关心及人际间合作的教育风格,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会产生大量积极肯定的影响。实践中,“爱屋及乌”的实例非常多见,学生因喜欢教师而喜欢其所教的课,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甚至批评,并且能满怀信心地刻苦学习,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2.教师亲和力有利于教师“乐其业”

孔子曾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对于学问或职业,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从事它而获得快乐的人。乐业是教师从业态度的最高层次,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源泉。假如一个教师能做到因喜欢教师工作并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怎能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遗憾的是,在现在的教师群体中,尽管多数能做到敬业,但只有少数能够乐业。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报道:有47.6%的教师认为压力比较大,34.6%的教师认为压力非常大,30%的教师工作倦怠,38.5%的教师心理状况不太好。另据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93%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如果有机会,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换工作;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身执教。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倾向。而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所以,对症下药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发现,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紧张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践中,我们每一位做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来自学生的接纳、认可、赞美是消除疲劳、鼓足干劲的最有效的方式,而来自学生的接受信息一定程度上源自教师亲和力的回馈。我们所熟知的教学名师,诸如于漪、李吉林、魏书生、孟二冬等,几十年如一日,立足讲坛,心无旁骛,兢兢业业,乐此不疲,他们所共有的性情温和、和蔼可亲、宽容忍让、善于沟通等亲和特质不也说明了乐业的缘由吗?

三、教师亲和力的体现

教师的亲和力绝非是无原则地迁就、迎合学生,更不是委曲求全、甚至含垢忍辱地讨好学生。教师亲和力深蕴着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德”“才”“术”三个方面。

1.“德”是教师亲和力体现的前提

“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孔子《论语 里仁》篇,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诚如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德高才能望众”。教育部“师德报告团”成员孙维刚、霍懋征、殷雪梅等一大批师德楷模,他们共同表现出的师德风范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以及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等。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关爱学生,所以,师爱被认为是师德之魂,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有了爱,就会对学生包容、理解、关怀、尊重,就会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师有了爱,就有了责任,就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奋发进取。这种由爱心辐射出来的道德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而可亲的形象。王逢贤教授在其《爱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一文中有这样的总结:“为什么孔夫子在他的弟子中享有那样崇高的威望,裴斯泰洛齐被奉为‘爱的教育之父’,马卡连柯教育流浪儿创立了那样光辉的业绩,陶行知在他的学生心灵中留下了那样深的印记,郭兴福教学法有那样的高效率,斯霞被誉为‘教育界的梅兰芳’……用他们切身体验的话说,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一颗以诚相待的心,真心实意地爱他们。”[3]相反,“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相当令人不满意,家长和学生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诸如学校和教师巧立名目,通过多种方式从家长那里获取利益;对待学生不是充满关爱而是简单粗暴;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不是深入体会和反思其内涵而只是把它当做谋生、获利、晋升的工具等,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和其他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沦丧一样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4]在这样的师德背景下,学生对教师避而远之,师生关系紧张也就不足为奇了。

2.“才”是教师亲和力体现的基础

“才”是指教师的学识素养。学高为师,没有学生对教师学识发自内心的信任认同,再具爱心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要打折扣。对此,马卡连柯曾经如此评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而且一定程度上“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5]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初中优秀班主任跟班进入高中,起初,学生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期待,认为老师还能像初中时一样出色,结果学生的这种愿望被打破了,课堂上老师屡屡出现错误,很多概念讲不清楚,有的计算题自己都算不下去。学生评教时写下了这样的话:“真的,老师对我们真好,可是老师真把我们给耽误了。”教师的学识素养关系到他的“教育信度”,没有教育信度的教师是不能吸引学生的。

那么,能让学生信任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识呢?尽管教师的学识素养要与时俱进,但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学识结构与我国古代先哲们的为师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教师应具有广博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求甚解,不能融通,而只会死记硬背,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学记》中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其次,教师要具有雄厚的条件性知识。一个好的教师应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知识。《学记》中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以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知道“四兴”“六废”“四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再次,教师还应具有扎实的实践性知识。如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孟子要求“教亦多术”;具体授受时要“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向学生提问时要“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除此之外,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必须具有浓厚的求知兴趣、勤勉的学习态度、反思的批判精神。孔子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子罕》),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如果我们教师能有此“为师之道”,还担心弟子不尊、不信、不亲吗?

3.“术”是教师亲和力体现的条件

“术”指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技巧。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6]教师的“德”与“才”是教师亲和力体现的前提与基础,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品性端正、学识丰厚、工作勤勤恳恳、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不一定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原因在于教师能否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往,让学生感受并接受教师的爱与学识。

一位高中学生这样描述他所喜欢的教师:“老师首先应该有水平,要不然我们考不上大学呀!其次,要有人缘,有微笑,不喜欢苦着脸动辄高声叫喊的老师。记得魏巍在写《我的老师》时说,那个小学语文老师用好听的声音教书,用唱歌一样的调子读诗。我很向往那样的意境和那样的老师。最后,要有形象,建议选拔老师的时候应该加上面试一项,上课时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7]可见,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有亲和力的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沟通的技巧。有亲和力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说粗话、脏话、野话,不讲哗众取宠的大话和违背事实的假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用讽刺、奚落、挖苦性的语言去批评指责学生,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在“晓之以理”时“动之以情”,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扉。有亲和力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会冷若冰霜、横眉冷对、不屑一顾,而能面带微笑,用亲切、和蔼、信任的目光注视学生。有亲和力的教师知道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大小影响心理距离的远近,他们不会将学生行同路人、避而远之,而是经常能跟学生“促膝谈心”“亲密接触”。有亲和力的教师不管是举手投足还是穿衣打扮都应做到得当、得体、自然、儒雅。上述表现并不是一套简单的行为学技巧,而是饱含对学生温暖感情的教育教学艺术,能够在师生之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关系和情绪,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注释:

[1]蔡伟.亲和力:教师最基本的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1-7-22.

[2]桂斌.谈谈教师的亲和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7(1).

[3]王逢贤.爱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4]操太圣,卢乃桂.追求特质的虚妄:关于教师专业化困惑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1-322.

[6]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9.

[7]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67.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47-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初中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金钱、亲情、爱心、个人奋斗、人际关系等内容都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与当代初中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价值观教育。

一、通过解读菲利普夫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文本中,菲利普夫人是以刻薄、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出现的,在解读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出文本中能体现此人物形象的语句,比较她对待于勒前后的不同态度,总结本文的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这样的解读像是数学的证明题,把对文本的解读当作证明式的阅读,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应该从更深层次对菲利普夫人进行解读。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菲利普夫人刻薄、自私、唯利是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菲利普夫人之所以刻薄、自私、唯利是图,是因为他们生活贫困、拮据,担心于勒再来拖累他们,以及害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因此,便以金钱来衡量亲人之间的关系。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引发学生对金钱的思考。有的学生谈到小说《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亲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有的学生提到生活中有的人为了金钱与亲人翻脸,甚至仇视亲人。学生畅所欲言后,笔者总结发问: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金钱?应如何处理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时笔者总结,生活中有许多像菲利普夫人一样唯利是图的人,但也不乏视金钱为粪土的人,通过列举相关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认识到造成菲利普夫人这种价值观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同时也认识到应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和亲情。

二、通过解读菲利普,体会金钱至上观念下的扭曲亲情

在文中,菲利普是一个虚荣、冲动、没有主见的人,作者对他的描写在文本中着墨较多,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都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认识。但是,教师对于文本中出现的“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和“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两句话应该予以重视,教学时,应重点对菲利普说的这两句截然相反的话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菲利普的心理变化并思考产生如此变化的原因。可以指导学生讨论:菲利普是真心渴望于勒出现在这只船上吗?对比他后面说的“出大乱子了!”可以看出,他渴望的不是于勒(亲情),而是渴求金钱,从表面上他看似很看重亲情,本质上则是痴迷金钱的程度很深。他天天盼着于勒归来,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却认为出了“大乱子”,视之为瘟疫而避之不及,充分体现了金钱至上观念支配下的扭曲亲情。通过深挖文本唤起学生关注自己身边最亲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情感――亲情。当前,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多数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兄弟之情,但可以结合文本,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重视亲情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浓浓亲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无比思念之情;《背影》中父亲攀上月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所折射出来的深深父爱;《金黄的大斗笠》中“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展现出来的姐弟情等。再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进行解读,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会感恩,关心身边的亲人。

三、通过解读于勒,让学生认识到生存于世应自食其力

于勒在文本中不是主要人物,其形象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侧重解读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称呼来说明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而对于勒这一人物的解读较少涉及。其实,于勒作为文中的主要配角,对其解读得当的话,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全文看,于勒是一个失败者、受害者。他从“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行为不正、流氓、无赖),到“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正直、有良心),再到“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宁愿在船上靠卖牡蛎自食其力,而不愿拖累人),其形象的变化本身就是一则很好的价值观教育素材,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于勒的遭遇和命运自然令人同情与叹息,但他最后能自食其力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而这恰恰是当今青少年应当具备的价值观:自食其力、自强不息。

四、通过解读若瑟夫・达佛朗司,让学生领悟良好品德应从小养成

若瑟夫・达佛朗司即文本中的“我”,对于这个角色,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强调其作为第一人称更能体现故事的真实性的作用。其实文本中的两处细节被忽略了,一处是文本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另一处是“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半个法郎的小费”。这两处细节展现了一个未被金钱玷污的孩子的纯洁心灵。我国古代哲人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尊老爱幼、常怀感恩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不是靠说教和灌输形成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从小培养而形成的,文本中的这两处细节虽不起眼,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却很有教育价值,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需从小熏陶、从小积累方能养成。

第10篇

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具体影响

父亲参与理论指出,父亲是通过给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对儿童承担抚养义务,并借助游戏等活动方式与儿童互动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具体地说,父亲通过参与在下述几个方面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整个过程。性别角色的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是儿童长大成人后正确扮演性别角色和正确处理男女关系的前提。在弗洛伊德看来,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认为,男性儿童在性别认同发展期会因为恋母情结的产生而形成“焦虑”,而女性儿童在这一发展时期会因为恋父情结的产生而形成“妒羡”。因此,父亲特别需要在儿童的各种生活中扮演最强有力的男性角色,进而使儿童在恐惧和激励的双重影响下,心理向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靠近,产生认同感,从而缓解儿童的剧烈的内在的由“焦虑”和“妒羡”引起的冲突。这种内在冲突的顺利解决,又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心理学家戈尔德温在研究一例双性人案例后,认为性别认同是由成人的不同抚养方式造成的。当一个儿童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双重性别特征时,抚养人的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儿童的性别认同的发展方向。一旦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中缺席,无论是男性儿童还是女性儿童都会受到母亲的强烈的女性特质的影响,进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性别认同。心理学专家孔德里还发现,父亲对儿童性别行为的表现有比母亲更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会阻止儿童“不合适”的性别举动的发生,从而使他们形成受社会接受和称赞的性别认同。由此可见,父亲的参与严重影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平衡。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稳定性的发展过程。性别角色的稳定性反映的是儿童对自己及周围其他人的性别的认知,不会受其年龄、穿着打扮及相关情景等因素的影响而保持的相对不变的特性。有研究者认为,父亲通过在游戏互动中的肢体接触和行为奖惩来影响儿童性别稳定性的发展。在儿童的各色游戏中,父亲将会严格按照社会所期许的对性别角色的规定去要求儿童玩那些与其性别特征相一致的游戏,不然的话就会给儿童施加各种不同的惩罚。③这样,通过在模拟场景中的各种游戏,儿童就能分辨不同性别所代表的社会意义,通过父亲有意识地强化获得稳定的性别角色认知。儿童在与他们的父亲的游戏过程中,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安全感,进而在心理上强烈地依恋他们的父亲,而这种依恋又能够帮助儿童摆脱各种情绪紊乱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从而防止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失调的发生。所以,父亲应通过提供安全依恋,在游戏互动中按照社会标准奖励和惩罚儿童的相应的性别行为,这是儿童性别角色稳定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恒常性的发展过程。

父亲对女童婚姻观的影响更深远。⑩女童正确性别角色的形成不仅与父亲的典型男性化特征有强烈关系,而且还与父亲对女儿模仿其母亲、参与女性活动的行为表现的鼓励与赞扬有高度相关,这种鼓励与赞扬直接影响女童未来对自己婚姻的要求。关于父亲对女儿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尼金•玛洛娜女士认为,当女孩步入青春期以后就会不自觉地把父亲当作与她们生活关系密切甚至是最重要的情感联系和纽带。父亲的言行和举止是女童用来修正自己性别角色的“镜子”,女童长大成人后的很多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早期父女关系以及其父亲的独特行为的严重影响。父亲参与影响儿童社会归属感的获得。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儿童,不仅能理解不同性别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而且还能够习得与他们自身的生理特征相一致的性别行为范式。此类儿童的性别行为因为符合社会的期待而获得积极的肯定的认同反馈;那些因为父亲缺席或参与程度不够而没有能够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儿童,其表现由于不符社会期待而被社会评判标准所否定和拒绝。这类儿童由于失去了相应的社会认同,因而对自身的认知产生混乱,进而无法对所处社会产生归属感,导致集体安全感的缺失。父亲参与影响儿童社会归属感还体现在父亲能够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榜样支持,父亲的言行是儿童早期与社会互动的基准,儿童正是借助对父亲言行的观察与模仿,从而习得在特定社会和环境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环节的缺失将会导致儿童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显得被动、没有预见性,进而在失去标准和支持的情况下减少与社会互动的频率和强度,这不利于儿童社会归属感的获得。

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教育意义

父亲、家庭和社会都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加参与程度、利用社会支持等途径,去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帮助儿童习得性别角色知识。父亲应该充分重视自身参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起与时代相符且能促进儿童性别角色正确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鼓励并帮助儿童与社会进行正常和正确的互动交流,使其习得健康的性别角色知识。家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妻子要更多地关注父亲参与的程度和频率,帮助丈夫提高参与子女教育的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习得正确的性别角色知识。增加陪伴互动时间,加速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玩伴,其主要的抚养行为是与儿童做游戏。通过游戏,儿童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对陌生的环境产生信心和勇气。研究表明,儿童与社会交流的机会越多,交流的程度越深,越能加快其性别角色的形成。所以,父亲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尽力寻找并增加与儿童相处的机会,增加亲子陪伴互动的时间,从而加速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注重社会支持,巩固儿童性别角色形成。儿童正确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并不是单个人或家庭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引导与支持,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内容将不会全面,形成的速度也将被延迟。如果没有社会的强化(奖励或惩罚),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将会出现波动,无法稳定。但是,从父亲参与的角度来考察现行的家庭教育,会发现在这方面缺少一种像支持母亲那样支持父亲参与儿童教育的政策。因此,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指导父亲们学会并掌握各种与儿童有效相处和互动的知识与技能,加快和巩固儿童正确性别角色的形成。总之,父亲应当以更加鲜明、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这样在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才能起到与母亲不一样的作用。父亲不能成为儿童教育的旁观者,而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父亲角色的扮演与出现,从而促进儿童正确性别角色的获得。

作者:李雪平 黄鸿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第11篇

在人类生命的起始阶段,母亲意味着什么?没有母亲,婴儿几乎无法在世界上独自存活。他的身心成长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那个“仁慈的命运”。母亲如同故乡、大地和海洋等这些人类一出生就环绕其周围,供养人类肉体与心灵成长的资源一样,能够自然亲近,触手可得。婴儿所需的食物、温暖、安全感,都来自母亲。对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嗷嗷待哺的婴儿来说,母亲就是一切,母亲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慢慢在与母亲的互动中感受到了爱。而且,母亲无条件的爱,让他渐渐体会到自我的重要,开始有了主体意识――我被人爱没有任何条件,只是“因为我是我”。

接下来,有了主体意识的婴孩,已不再是那个凡事只有依靠母亲才能生活的小生命。作为一个初步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开始学着认识世界,并从与母亲的互动中慢慢积累经验,学会赢得“他人的爱”的技巧。到8岁左右,他就开始试着经由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别人的爱。“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开始――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由此,“爱”这种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开始了后天的自我习得,并在不断地练习中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对爱的渴求是一致的,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无条件的母爱,唤醒了孩子“爱别人,创造爱”的意识。而父爱,则是孩子在学会爱别人、创造爱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爱。

父亲,那个“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他的爱是“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的,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的。无条件的母爱让孩子认识到自我的可贵,学会自爱;而父爱则会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会自控。

只有在充分汲取了母爱与父爱中的养分后,他才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而成熟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论及的父母之爱,及个人爱的能力的最终成熟,都是作者弗洛姆心目中的理想图景。其中的一些观点,带有弗洛姆个人的生活印记、生命体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我们需要科学分析、理性对待。

弗洛姆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非常正统的犹太人家庭。虽然父母对他极其疼爱,但作为家中独子,他仍感到非常孤独。

他的母亲常常情绪抑郁,落落寡欢。因此在文章中,他一方面对母爱、父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加以肯定,一方面又结合个人经历诚恳地呼吁:“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第12篇

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15月--日是今年的母亲节。全省各级妇联围绕“传承美德·共议家风”的主题,把“母亲节”纪念活动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结合起来,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原盛开”活动结合起来,与和谐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母亲节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母亲、热爱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良好风尚。

一、广泛宣传,树立好风尚

各级妇联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通过报告、演讲、座谈、联欢和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母亲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母亲对家庭、对社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在全社会大力倡扬理解母亲、孝敬母亲、歌颂母亲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学习优秀母亲、争做优秀母亲的浓厚社会氛围。省妇联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祝福短信190万人次,为全省广大母亲送去了一份温馨的祝福。省妇联以在学校、农村举办“传承美德共议家风”母亲节、喜迎“母亲节”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原盛开”活动、庆祝“母亲节”暨“最美家庭”表彰会以及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等主题活动纪念“母亲节”。海北州妇联在全州范围内发放《感恩母亲孝敬母亲关爱母亲——海北州妇联2014年“母亲节”致全州广大家庭的倡议书》,同时在电视台播出。门源县妇联举办了“喜迎母亲节”广场舞比赛,展示了各族群众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组织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师生开展了“感恩父母孝行天下”主题活动。海南州妇联协调海南手机报平台,于5月8日至5月10日期间为全州万名用户发送慰问短信,为母亲们“送祝福”。

二、形式多样,歌颂母爱

各地妇联积极协调相关单位,通过举办征文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诵读国学经典、青少年制作爱心卡片送母亲,在全社会唱响了母爱颂歌。省妇联、城西区妇联、城西区教育局联合在五四小学举办“传承美德共议家风”母亲节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五四小学三年级1班全体师生和家长及省妇联、城西区妇联、城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了主会场的活动。同时,五四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母亲节”主题班会活动,为妈妈表演一段节目、制作爱心卡、书写赞美母亲的粉笔字展示。省六一幼儿园开展了“温馨五月情,感恩在我心”主题活动,全体大班幼儿通过在超市里为妈妈挑选喜欢的节日礼物,自主购物和付款的过程体验;中、小班幼儿通过自制贺卡及手工作品,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和感恩之情。省三毛幼儿园在全园开展了“爸爸妈妈我爱您”主题感恩教育活动会。以角色互换“今天我来当爸妈”的形式,来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伟大,让孩子们学会了理解父母,真诚地去体贴和关心别人。刚察县妇联、互助县妇联通过举办故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交流文明家风、晒家庭幸福照,表彰“好媳妇”、“好婆婆”,邀请“最美家庭”代表就自己的事迹进行宣讲,勉励广大妇女树立文明家风,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为“美丽乡村”的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海西州妇联、尖扎县妇联分别在城镇举办“学会感恩、走向成功之路”、“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专题讲座,在乡村举办“美丽女人·和谐家庭”大讲堂,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文明素养,以女性的仪表美、言行美带动家庭的文明礼仪,以家庭的温馨美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果洛州妇联结合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妇联组织深入乡镇、社区、牧户家中,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开举办了“温暖五月情·感恩母亲节”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感恩母亲、感恩祖国的良好氛围。德令哈市妇联协调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在河东滨河路社区、河西朝阳路社区开展了“母亲节”送健康服务活动,为100余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免费妇检。大通县朔北乡各村推选出的10位巧手妇女进行了家庭厨艺大比拼活动,以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赢得了评委及观众的好评。

三、爱心慰问,传递温暖

海北州各级妇联上下联动,在全州范围内慰问了124户困难女工、贫困母亲、“两癌”患者和孤寡老人,送上了价值近5万元的母亲邮包、棉被、米面油等物资,带去了妇联组织娘家人的温暖和关心。海南州妇联携手州总工会、州红十字会,走访慰问了17户非公企业特困母亲,送去奶粉、棉被等价值2万余元的慰问品、慰问金。黄南州妇联、同仁县妇联为46名社区贫困母亲代表发放了母亲邮包,送上一份节日的祝福。城北区妇联对工作在超市、环卫、学校等一线的30名优秀母亲代表进行了慰问。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妇联开展了“关爱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为5位孤寡老人免费办理了公交老年IC卡。

“母亲节”活动的开展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且丰富了广大参与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女性、尊重女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2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三道沟小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书画展览活动,活动也邀请了家长参加。希望通过画展的形式表达一下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次活动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感恩方面作了投资,每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生,让孩子通过手工、绘画表现一下对母亲的感恩和敬仰之情;二是在情感交流方面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在闲谈中说说各自做母亲的快乐,起到了分享的作用;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浪漫的氛围中进行的。通过活动,使每位母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了身心的暂时调节,在休闲中凝集了人心、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位。同时让孩子和母亲有个心灵的沟通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分别利用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作品不但构图饱满、颜色鲜艳、主题非常明确。

这次书画展,本着以提高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欣赏水平及创作水平;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广大同学的艺术情操;促进学校的文明建设为宗旨,为丰富学生生活,营造学院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收效上卓著。突现心灵之果,增强思想交流,体现新一代学生的风貌。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会把我学校的美术教育更上一层楼,把,美术活动搞的有声有色。

总之,这次活动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成功的把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3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明感恩知感恩。

此外,为了使感恩教育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学校各班在4月30日分别举行了“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的主题队会活动。容桂街道关工委的8位老领导也应邀到我校参加了这次主题队会。活动中,关工委各成员对我校在感恩教育工作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学校感恩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非常切合学生实际,有实效。顺德两家知名的媒体也对我校进行感恩主题队会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详见5月5日《顺德教育信息网》、5月11日《珠江商报》和附后的照片、光碟资料)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员、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我校20--年“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宠爱集于一身,尽享荣华富贵,而全然不理解父母的辛劳,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家人无私付出认为是天经地义……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扁滘小学2015年“母亲节”感恩教育活动”中根据德育生活化的原则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对感恩做到知行统一:

1.进行感恩专题黑板报评比:我们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积极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感恩的书籍,并让他们将读后的感悟以黑板报的形式出版了一期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宣传组也在4月25日对学生们出版的.黑板报进行了评比,对优秀黑板报的出版人员进行了表扬和宣传。

(详见照片)

2.开展“我为母亲做些事,我对母亲说知心话”活动: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为母亲多做事,对母亲多说知心话,回到家里,要懂得为母亲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

中高年级的同学,要尝试参与“帮母亲准备一顿早餐,帮母亲做饭洗衣”等并设计了活动表格。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活动月里,全校近700学生全都认真去完成了“我为母亲做些事,我对母亲说知心话”这个环节的活动内容,并按学校统一要求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记录。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们用自身的经历体验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学生更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也让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4为了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古二小学把5月列为“感恩教育活动月”,并开展了“感恩母亲”的系列教育活动。5月21日中午,学校的德育组长邓苑甜老师利用小主人TV对这一系列活动进行总结。

古二小学围绕五月份的“感恩母亲节”开展了“母亲节——倾听、倾情、倾诉”感恩活动。活动主要分知恩篇、感恩篇、报恩篇3大篇。古二小学以感恩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去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邓老师表扬了在感恩教育活动月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班级和个人。在这个“感恩教育活动月”里,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为母亲多做事,对母亲多说知心话,回到家里,要懂得为母亲捶捶背,为母亲分忧。全校学生都认真完成了“我为母亲做些事”这个环节的活动内容,并按学校统一要求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记录。通过些活动,学生们用自身的经历体会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学生更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优良表现,也让父母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写道:“妈妈我爱你,我帮你捶捶背。”

“感恩母亲”系列教育活动,拉近了儿女与母亲的距离,加深了儿女与母亲的感情,让孩子与母亲的心贴得更近了。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5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感恩母亲节系列活动。莘莘学子通过手抄报,贺卡,写信传情等方式开展。通过一声问候,一个举动真诚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爱意。

看着同学们将一些信件寄出,好像看到一封封薄薄的信封承载着最深重的情意驶向养育他们的母亲手中一样欣慰。再看一份份富有创意的的手抄报,我们看出的是每个母亲的谆谆教诲,欣赏着一张张精致的贺卡时,我们体会到的是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在评比时,我们经常在挣扎犹豫,那一份份深情是无法用一等奖、二等奖来评定的。我们只能以庸俗的眼光将它们挑选出一些展示,我们展示的不是作品本生而是它们背后母与子的故事。

本次活动的总体效果较好,活动中吸引了不少学生,活动参与人员热情很高,还有部分老师参与进来,经过全体组织人员的共同努力,母亲节活动开展顺利。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从个人到学校都有不小的收获。就个人而言,培养了我们的组织能力以及和同学们相互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就学校而言,我们全体师生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时,更是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还有团队合作的各取所长,相信我们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协作的更好,这也可以为以后的活动积累不少经验。

同时本次活动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

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活动形式不够多样化,所以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在以后类似的活动提前做些准备,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使活动更加绚丽多彩,吸引同学。

总之,这次活动虽然组织不是很娴熟,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林辛小学的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表达爱意的心愿,更让那些羞于在自己母亲面前表达爱意的同学有了一个方式。

小学的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2020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精选4篇

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2020精选5篇

2017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

小学母亲节主题活动总结

2019小学生母亲节活动总结

学校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2020

2019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

最新2020年学校母亲节活动总结范文

2020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