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总结 (推荐)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推荐)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2024-07-17 19:1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常谈读后感 推荐度: 常谈读后感 推荐度: 常谈读后感 推荐度: 常谈读后感 推荐度: 常谈读后感600字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推荐)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常谈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经典常谈的读后感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年们对于经典变得漠不关心了?他们厌倦了古人留下的辞赋诗篇,转而向“快餐式”的现代小说兴趣盎然。

  但是,朱自清先生用《经典常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书籍的窗口。起初我对于这本书是不屑一顾的,直至无书可读了,才决意施舍些目光给它。一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介绍令人头晕眼花。――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原来,作者们都会在书的前几页设置一道门栏,能坚持跨过门栏的读者,才能观赏到门栏后的莺歌燕舞。

  《说文解字》、《诗经》、《左传》,《离骚》、《史记》、《汉书》……这一个个不熟悉的名词总能带给我的`心一阵微澜。和先前认为的大相径庭,朱自清先生没有用故作高深的语言描述经典,让人昏昏欲睡;他写下的尽是肺腑之言,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真的会浮现出一位戴着眼镜、斯文亲切的老学者,用自己对经典的热爱为学生诠释辞赋诗篇。朱先生是真心想让学生们看懂、学会,才写得那么简洁明了,轻快明丽。

  读完后,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诗人屈原。正如朱先生所言,他是一个“缠绵悱恻的忠臣”,我读《离骚》时也能感受到他悲怆忧思的情怀。屈原“上下求索”,表达对楚王的忠心,又为他身边环绕小人而无奈,“求而不得”,最后将汨罗江作为一生的归宿。在读《经典常谈》时,我理解了为何《离骚》多以“兮”结尾:这恰是屈原心中忧思感慨,无奈悲伤的证明呀!

  有时候我会想着,我们中学生的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久经丢失在何处了。文学不是那冗长乏味,故作高深的所谓“大部头小说”,文学不是那肤浅轻浮,思想狭隘的网络小说,文学不是那一味迎合大众,毫无灵魂可言的“心灵鸡汤”,文学是魂,文学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澄澈的甘霖。而经典,正是古人们用心、用血、用泪、用灵魂书写的壮丽诗篇。这是真正的文学。

  几千年诗人屈原为国忧思,自甘奉献的灵魂,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尚不屈的灵魂,以及现在每一个为文学经典而努力奋斗,热爱经典的人的灵魂,汇聚在一起,护佑中学生通往经典之路。

  再此引用诗人屈原的一句诗词,唤醒我们少年对经典的追求:“魂归来兮!”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2

  读《经典长谈》有三位著名的人,他们是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对我来说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文章:《春》、《背影》,其他两位我不是很熟悉。即便我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是那么了解,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作品。读了一本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才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在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对一些著作上加了他的理解。我记得在《礼》中,朱先生提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这个地方朱自清先生就提到了他自己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么尚书的真假也提出了他个人的看法,确定伏生的'《尚书》为真,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从这里足以见朱自清先生的严谨缜密,一丝不苟。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作品,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地来认识这些著作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3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虽然之前也看过,但是真正接触的时候,却还是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4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这本书是通知古代经典著名的门径,但对于阅读经历不足或对古代经典没有了解的初中生来说,读起来还是有点枯燥,有点困难的。如果学生匆匆浏览一遍而不加思考的话,读过之后的收获极其有限。

  所以,我打算采用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师生共读梳理讨论,最后再进行阅读分享。

  同学们在寒假里已完成初读,每位同学完成了十三篇阅读笔记。

  昨天是本学期开学第一天,和同学共读了《经典常谈》的序言部分。今天开始共读《《说文解字》其一》。

  《经典常谈》的第一章《说文解字》,主要讲了汉字的.创造与起源,汉字是战国时期仓颉创造而成。

  秦以前:战国末期,中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今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白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我带着同学们边读边交流。在读到甲骨文时,文中说到了“钻龟”“草蓍”,同学们都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对同学们进行一下“科普”:钻龟和草蓍都是占卜吉凶的方法。钻龟就是钻龟壳后观察它的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吉凶。草蓍是用一种蓍草占卜吉凶。古人认为蓍草是长寿草,活得久了就有了灵性,所以将蓍草烧过后看其草灰的形状判断吉凶,也有拿一把蓍草来数,根据奇数偶数判断吉凶。

  同学们听到这些,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似乎觉得《说文解字》也没那么枯燥了。

  《经典常谈》共十三章,像这样细细地共读的话,大概要近两个月才能读完读透。我觉得只要能让同学真正走近经典,理解经典,体悟经典,花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

  而且在和同学们共读的过程中,自己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所谓常读常新,不就是要在反复阅读品味中汲取新的营养吗?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5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学的入门书。主要是朱自清对一些古代文献典籍的简介。它们串在一起刚好是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书中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大学教授讲古代文学的讲义。

  读这本书相当于重温了一下大学讲台,把当年在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自己弄清楚。像这本书里后面讲的诗词赋文等文体,要是能举一些例子来具体讲解就更好了。

  这本书诚心推荐给中学语文老师读,三星推荐吧。

  因为它实在是太浅显,太概括。这样的内容一般的大学教授都能讲。这本书里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发挥。只是写作背景、书的作者、书内容的简介。点到为止,而又浅尝辄止。不解渴。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6

  《经典常谈 文艺十六讲》选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经典古文丛书介绍和文艺杂谈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集和杂文集。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在社 会动荡时期,又写就了不少杂文,针砭时事。他不仅是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民主战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他最熟悉的作品还是散文,例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丽隽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挚而朴实自然,意蕴悠长,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诗的语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是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段话结开了我一直以为对诗的误解,总以为诗相比较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总是敬而远之。但朱自清认为诗与文并无明显的分界,“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同理,文学中的美亦无定论,不仅诗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时代而定。他的散文就体现了诗词之美,既有韵律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和参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知识阶级。在《论雅俗共赏》中,追溯了雅俗共赏的渊源,以前的文学欣赏和创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门第垮台打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士”和“民”之间的流通多了起来,宋代印刷术的发达,士人和学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语录、传奇的流传大概起于民间,使得古文和诗都逐渐走上雅俗共赏之路,传统文化的变迁贴近了普罗大众。到了近代,这种改变愈加明显,白话文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台面的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地位,欧化的新艺术等,都涌入了几千年文化的古国。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不仅要雅俗共赏,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学习了解文学的方法,在《论百读不厌》里略有涉及。他提出“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建议时至今日,仍极有价值。在这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倾向,微信、网络里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们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耐心,各种平台的领读人带着大家分段分篇提纲要领般地阅读书籍,阅读与文学鉴赏成为一门交易,只要能够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识即可,不再求精求实,不再花费大段时间一点点自我领悟。个人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和不同阅读者的锤炼,需要花费时间沉静下来慢慢阅读,逐字领会。在序言里,朱自清还提到了经典训练的必要性,“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自近代白话文逐渐兴起后,对于古典文化的侧重就减少了,虽然现在开始提倡读诗词,重温经典,但一般大众对于古典书籍的了解寥寥。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对于《说文解字》、《周易》、《四书》、《春秋》等古典作品进行了讲解,追本溯源他们的历史和经典意义,文章深入浅出,考据行文严谨,易于理解。无论是成人,或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以按图索骥,通过文章里的介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进行深入的阅读。正如他所说,希望读者把本书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7

  朱自清先生出了这样一本书,没想到现在才有缘读到,实在不该。这本书不是对中国经典著作的概论,也不是导读,按照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书非常薄,如果比作船,也像是一叶接引船,引导到更大的船只,驶向远方。

  书一共分为十三篇,前面九篇分别论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后面的四篇分别从类别展开,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真是难得的对经典的入门介绍,相比起一般的导读,朱先生的对考据的史实更加重视,其中又不去过多的添加上自己的感慨,实属难得。

  所谓经典的入门,就是要从客观的角度介绍这本经典的行程,前因后果,中间所经历的一些变迁等等,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进行现代化的阐述,那不叫导读,叫跟着我读。市面上多的是这样的读后感书籍,凭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字里行间按上个人的理想抱负,甚至加上哲学思考,乍一看很有学识和见解,其实抛开所依附的经典本身,也可以独立成书。这种作风和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强行拉古人来站台是一个道理。

  客观,是本书所呈现的一大主体。比如现在大力推崇的《论语》,在书中仅仅是《四书》一篇的几个段落而已,从时间来看,《论语》没有前面的《周易》、《尚书》等来的久远,从现在包容兼并的角度来看,孔子一家之言也没有强行推崇的必要,因此,在经典介绍中,朱先生秉承着尽量和其他著作平起平坐的态度对他进行了客观介绍。对于《论语》,朱先生的评价也是相当客观: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对于经典的入门书籍,最忌讳的就是加入自己的感情判断,如果在整本书中《论语》或者《周易》被扩大篇幅,不停地赘述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那势必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误导,既然入门,就让给出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推开经典的大门,让他们去取舍其中的奥秘。儒家未必周全,八卦也未必无用,做到能够让书籍回归书籍本来的位置,才是朱先生本书最大的用意所在。

  除开对于经典书籍的介绍,书中的后面几篇对诗、辞和文的历史演变也做了一次梳理,在详细得学习“举头望明月”之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不然就只记得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连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就有点吃瓜吞核的糊涂了。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8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幸福。每当读到《经典之谈》,心里就会特别高兴。

  读完《经典之谈》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不是很新鲜,就像看到了一部精美绝伦的小说一样,我也觉得有点意味深长,但又有点感慨。

  《经典之谈》中的`一段,讲得是这样的:“经典之谈,在当今的世界里,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我想,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真实、真情、真心,而不在于它能够在我们这些小生灵中的一个角落里,去体验它们的美与真。

  在读《经典之谈》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上,还能让自己的思维跟着我们的老师走,而是要从身边做起,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事,并用心去体验,真正的去感受。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9

  《经典常谈》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说到朱自清先生,往往都会说到《荷塘月色》和《背影》。可我认为《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价值不低于《荷塘月色》《背影》。

  朱自清先生在序里说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在那个时代是很受用的。所有人都在求知的路上,而这本书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路。

  这本书与其说是谈经典,不如说是经典导读。朱自清先生用浅明的语言在13篇文章中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介绍的'顺序也是由浅入深,所以把《说文解字》放在了第一篇。先理解字义,再去读晦涩难懂的文章。

  在第一篇中,详细的介绍了字的由来,字创作发展的过程以及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个条例都举了相关的例子,读起来更加轻松。

  第二篇介绍《周易》。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介绍《周易》的背景及创作,而是从“八卦”入手再引出《周易》。通过传说故事介绍了八卦图的由来。同时也补充第一篇介绍了甲骨文的创作及内容【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用刀刻在甲骨上】。之后开始正式介绍《周易》。讲了《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过程,《周易》的地位等。

  第三篇开篇就介绍了《尚书》的地位【是中国最古的记言书】。后面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以及“尚”和“书”单独的解释。讲到了《尚书》的经历,以及为什么是“五经”中残缺最严重的。介绍这些同样用的是故事,生动有趣。最后讲到《尚书》的两个版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以上就是我最近阅读《经典常谈》的随笔,虽然我才阅读了三章,但我已经充分感知到了《经典常谈》的重要性及趣味性。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0

  最近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书里的章节虽然不多,但是先生把中华古典文化传统娓娓道来,向读者普及了许多经典的常识,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去看原著,自己去追求问题的解答,这样的小书堪称经典。

  自己学习了以后,也会把这里面的知识去教给孩子,让他对国学也会感到有兴趣,自己去看书。现在越来越觉得那些老一辈的学者知识的渊博,而且愿意去做那些普及的.工作,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腕的范儿,不像现代人那么浮躁,轻狂。

  而今的年轻人对于国学的文化的常识越来越淡薄,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那种传统的文化,这套经典的小书的的确确是普及的好帮手。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1

  经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的遗产,它对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不能脱离对于本民族经典的学习。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段话表明了他对经典训练重要性的深刻见解,也正是这个基于原因,他编著了《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这本书写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朱自清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书中所作的是对影响我国传统文化至深至广的文化典籍的介绍,这些被列为经典的作品,千百年来,在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学术体系。朱自清介绍,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没有把“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为全书叙述的纲领,这位读者揭示了一条简明的路。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2

  趁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名著《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因为里面含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所以它也被立为了初中必读书目之一。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又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经典常谈》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一些独到的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本书可谓是满满的.都是作文吧知识。

  我想,撰写《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伟的想法: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启发一般人对经典的无限兴趣,对经典的空前热爱,将他们都引到经典的大道路上,使年轻人们都了解经典传统文化。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这就是世态炎凉,多少悲从中来,在失意之时,所有的至亲都对你避而远之甚至是出言嘲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加倍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让曾经看不起你的他们,不得不对你低头不得不向你道歉。这个道理是我在读完整本书后一直记得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经典内容的书,而是一个带领我们在经典大海中遨游的指南针。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3

  朱自清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自清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自清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4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分。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独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语言流畅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还有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较为强等。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文》因为文字不同,体现出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方式和思维是不一样的。文字使人们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而且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读完了朱子清先生的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读经典的意义。读经典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为了给希望读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的门径,让他们面对豪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第4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二作文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海:"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

  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箍"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15

  朱自清先生常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表示赞同,自从读过《经典常谈》这本书后,我对辞赋《离骚》的感悟越发深刻。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有着爱国忠君之前的楚国大臣,因为君王的昏庸,时局的动乱悲愤写下《离骚》,里面蕴涵着屈原无限的伤心,同时也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一个忧国忧民的贤臣的形象跃然纸上,那句“恐美人之迟暮”更是将楚怀王比作美人,“爱美人”难道不是屈原的真实心境吗?“香草美人”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也是古今忠贞爱国之人的典范。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忠君爱国之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他们都报效祖国,哪怕为国捐躯,可见忠诚爱国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社会,国际形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我们能做些什么维护国家安全的事呢?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无意碰见国家的秘密军事行动时,请用眼睛将这份震撼留存在心底,千万不能拍照上传网络,不然你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一些破坏国家安全的人趁机获取情报。,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维护国家利益,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中国文学经典赋予我们的使命。

  那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肺腑之言,激励的不仅是屈原,也激励着我们一代的人。我们不仅要学习“离骚”精神,让它在心里开花结果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叫“离骚”精神代代相传。

  当然,《经典常谈》之中不是只有《离骚》,还有《说文解字》《周易》《诗经》等国学书籍,里面蕴含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精神,让中国文学经典永流传。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常谈》读后感02-22

经典常谈读后感09-26

经典常谈读后感悟01-08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01-08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12-17

《经典常谈》读后感(精华)10-08

经典常谈心得体会02-17

经典常谈读后感5篇07-05

经典常谈读后感3篇02-01

经典常谈读后感(通用10篇)06-0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