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表达:纪录片选题策划与制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纪录片选题策划的基本原则 发现与表达:纪录片选题策划与制作

发现与表达:纪录片选题策划与制作

2024-07-10 09:0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发现与表达:纪录片选题策划与制作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2日 09:40 | 来源:中国纪录片网 | 手机看新闻

日前,由应启明在“SMG智造工场*咖啡学校”分享的一场题目叫做“发现与表达”的讲座引起广大纪录片爱好者的讨论。在此,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这个题目比较大,从何讲起呢?正好一小时之前我看到这样一个微信视频。一个盲人在马路上面乞讨,写了一个牌子“我是盲人,请照顾我”。但是来来去去的路人很少给予施舍。后来过来一个漂亮女人,写了几个字放在他边上,就有很多路人给他钱。盲人问她,你帮我做什么事,效果不一样。这个女士说:“我跟你做一样的事,但用了不一样的语言。”牌子上面写的是“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但我看不见”。    这个视频给我很多的启发,第一从我们做电视来讲,这个场景,盲人在乞讨,其实路人一看都明白,他写的“我是盲人,请照顾我”,这个话等于白说。类似纪录片,画面能讲清楚的,你不要喋喋不休地重复。第二从传播效果来讲,“我是一个瞎子,请照顾我”,是单向的。而“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是跟路人是有关系的。重要的后面一句话,“我跟你做一样的事情,但我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是否应该改变我们的语言,然后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始终感觉到,我们的语言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很粗暴,需要改变。    这个视频只有两分钟,但无论是作为一个微电影也好,还是作为一个案例,编导的眼光有高于我们的地方,所以我用来破这个题“发现与表达”。做纪录片,有人是重发现,认为只要发现,无需表达,所以常说纪录片只是纪录某一群人的生存状态,我只纪录,不表达。另一种观点是把表达看得最重要,类似一种宏大叙事,把自己的或者官方的想法,反复灌输给你,疏忽纪录本身。我个人的观点是发现和表达是需要兼而有之的。    多年之前听到过一个笑话。在一个国际学校,一天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就粮食短缺发表自己的观点。”首先朝鲜学生说“什么是粮食”,接着美国学生说“什么是短缺”,再接下来一群中国学生说“什么是自己的观点”。这个笑话是用来讲中国人自嘲的,但我觉得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人不仅仅是长期受文化和教育的影响,相对来说自己的观点比较少。即使有也不大敢于表达,或是不善于表达。而从纪录片来讲,我认为恰恰是要表达的,应该表达自己的见解。纪录片人,既是一个手艺活,也应该是思考者和表达者。    讲“发现”,首先要发现人物,发现故事,发现细节,然后去发现这个故事用怎样的纪录方法最合适。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发现这故事独特的内涵。怎样去发现,可以不拘形式,更多是一种讨论。讨论几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子?是什么东西打动了我?是什么东西让我冲动?这个故事可以呈现哪几个主题方向,哪个主题是更好的、更独特的?”通过讨论,可能你会否定自己,感觉这个选题没有多大意思,也可能对这个事情有越来越大的兴趣。做好片子,最起码你要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即使技巧高一点,要完成非常好的节目是很难的。说“表达”。人们常说纪录片很真实,很客观,其实也是很主观的。这个主观就是表达,但不是用喋喋不休的方式讲出来,而是通过对素材的梳理取舍,通过叙事的结构排列,把想表达的集中放大,让观众领悟。    中国有一句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件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视角。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需要有想象力,也需要换位思考,甚至反向思维,更多的想一下,拍摄对象处在特定的环境里面,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喜欢用“亲眼所见”,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其实很多人看到的不一定真实,你看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因为我们长期受思维模式的影响,判断事情往往非黑即白,容易形成简单的嫉恶如仇的语言系统,纪录片创作应该避免这样不成熟的心理,而努力去发现并表达你独特观察与见解。    我跟大家分享三个不同纪录形式的纪录片。八十年代,我还不懂纪录片,电视上看到一部美国纪录片《齿间有缝的女人》。题材很小,专门找那些齿间有缝的女人,探讨齿间有缝的特征对她们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按照常识来讲,也就是遗传,生活中也无碍。但这涉及到一个问题,齿间有缝的人比较少,在社会上会不会一些心理压力?她们自己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拍摄手法也很简单,绝大部分用采访。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你是怎样看待齿间有缝的?对你是不是有影响?如果我们常规思路来做这个节目,往往会探讨齿间有缝美不美?会不会在求职求学路上碰到什么困惑?甚至会建议现在有什么技术解决可以解决,比如把两个门牙敲掉,重新种两个牙齿,肯定漂亮。但人家棋高一着,通过大量采访删选,形成并表达了这样几个观点:一,这是我家族的标志,我引以为豪。二,这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我之所以为我。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促使我喜欢上了纪录片。因为它不是简单探讨齿间有缝好不好,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一个人如何对待父母给你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怎样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及特征、个性与美的关系。这种以采访为主的纪录片叫做真实电影,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第二个例子是八年前纪实频道做过一个卖唱的片子,当时有人觉得调子比较灰。讨论的时候,编导的角度是重纪录:纪录这群人的生存状态,在上海这么光鲜的城市背后,还有这样一群人弱势群体。我当时提出我们怎样看这些卖唱的人,是很关键的。我认为卖唱跟一般乞讨不一样,因为他是有劳动付出的。我不喜欢用纪录片人经常讲的一句话“人文关怀”。因为你是把自己的姿态位置抬得很高,你有点居高临下的去关怀人家。重要的是怎样找到拍摄对象的闪光点,值得你佩服、值得你尊敬的东西,你看到了,拍出来,那一定是好片子。比如卖唱,乞讨在中国人来讲是很丢面子的,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内心有挣扎吗?他的家人是怎样的态度?有冲突吗?有压力吗?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失去了什么?有找到了什么?我最希望看到,他们在卖唱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后来这个片子确实往这个方向拍了,一个主人公讲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我卖唱,但把这乞讨的牌子扔了,这个城市的人看我不一样,我看这个城市也不一样。”这台词是编剧编也编不出来的,纪录片有时候魅力就在这地方。结果这片子在国际上面获了好几个奖。如果我们仅仅关心他们艰难的生活,城管对他们的粗暴,要得到国际认可是很难的。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的角度不一样。但是哪一种取向好?哪一种是真正有情怀的?简单的说就是你这个价值走向,往哪做?我的经验是,这是需要跟更多人一起讨论,不断完善的。好的纪录片主题也不是单一的。这部纪录片重纪录,没有解说词。流派属于50年代后期出现的直接电影。    我再讲一个形式,我们平时做的比较多的,综合元素放在一起的,有解说、音乐、效果、画面,也有部分采访,对解说词很重视。我们中国叫做专题,国际上面叫做“格里尔逊模式”,这个形式在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好几年前,我们频道做了一个叫做《我的宝贝》,讲述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带着一个脑瘫的16岁大女儿和7岁患了唐氏综合症的小女儿的故事。    拍什么呢?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讲这样一个家庭生活的艰难,母亲的含辛茹苦,最后体现出伟大的母爱。这都是容易想到的。但我觉得不够。因为当时我们讨论的时候已拍了一些素材,看到得唐氏综合症的小女儿,有一点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她虽然智障,但是情商不低的,有时显得更可爱。她更单纯,没有心机,感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她也不知道姐姐可能永远讲不了话,但她每天都教姐姐说话,让姐姐试着说“妈妈”。从这里看得出她对母亲、对姐姐的感情。母亲付出的回报也就在这里了,这个片子也是在国际上获奖的。    三部片子,三种不同的纪录方式,都能拍出好片子。说明没有最高级的、只有最合适的纪录方式。    我们中国纪录片地优势在什么地方?优势在题材,在现实题材。空间上中国国土辽阔,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人在流动中,一定会有许多矛盾冲突,就会有故事。时间上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动的时代,人物命运变化特别大,戏剧性故事也特别多,所以会出现更多适合纪录片的现实题材。因此,中国现实社会中有更多的矛盾,更多的故事,更多打动人的力量。目前我们经常拍摄底层的人和生活,但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社会现实中非常不好的东西都集中拿出来,倒不是说一定要正面报道,而是要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力量,是真正打动人的所在,而不是苦难本身。在创作中发现希望、勇气和向上的力量,在他们和命运抗衡的过程当中,把人性宝贵的东西发掘出来,是纪录片应有的常识和态度。   举一个例子,现在拍医患关系,如果就讲医患关系紧张,我兴趣不大。因为这不能简单的讲医生不好,也不能简单讲病人的不理智。我倒很想有专业追求又有良心的医生,面对晚期癌症病人,专业上要求他去探索攻克科学难关,而良知又告诉他,这种治疗会增加病人痛苦并挽救不了病人的生命。医生内心有过怎样的挣扎,而对癌症病人,最后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拍的好的话,会是非常棒的节目。    对于纪录片而言,发现是基础,没有发现好的故事、没有独特的视角,不可能成为一部好的纪录片。表达是关键,是判定一部纪录片好坏的标准。有再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思想,你硬找一些画面贴,肯定不是好的纪录片,而是得有一个好的故事载体,结论要观众自己来得出。表达的方式有直白的、夹叙夹议的和蕴含在故事内的,我喜欢后者。好的表达,是让观众能够通过声音、画面的叙事结构自然得出结论。在这里要注重细节,同时,素材最好来自多元。我们在拍《长征》的时候就有一个遗憾,素材来源比较单一。长征涉及国共两方,如果能把双方的档案和人员采访都整合好,这个片子一定不一样,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而且让观众有更多思考。但面对多元素材的时候要认真进行甄别,逻辑保持一致。    好的纪录片如何表现?拍摄纪录片犹如写文章,从评奖的角度来说,要求单刀直入,开头第一分钟就要抓人眼球,第一画面、或声音、或叙事点,要出人意料。我以前做过一个片子《毛泽东在陕北》,前面五六秒没有任何声音,突然爆发出一个清唱的《东方红》的声音,但不是现在《东方红》的词。这种熟悉与陌生中的冲击,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吸引人。中间把要表达的内容讲明白,做扎实。又要简练,最高境界是把某一个镜头拿掉,不影响观众的理解,就应拿掉。最后结尾干净利落,戛然而止,千万不要让人家感觉怎么还没有结束,而是要让人家觉得“啊,结束了”,但仔细想来,觉得片子有道理、高明。如何做的方法有很多,我的经验是先请有经验、却没有介入制作的人来看。投入制作时间长,一定会有感情,难以舍弃。旁观者没有这种拍摄感情就会冷静,什么东西要,什么是多余的,很清楚,很客观。    什么是好的纪录片?通俗的说,看的时候轻松,看完不轻松,这是最高境界。看的时候让人家很愉悦的看完。看完以后不轻松,或感动、或感悟、或有联想。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编导用独特的视角对社会、历史或人物的观察与思考,融入有力的记录叙事中。电视,做纪录片,我认为是需要努力的,是需要努力学习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节目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纪录片是一个机会,这是值得珍惜的。真实、良知、理性,这依旧是我们当今社会最稀缺的价值。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众,这依旧是我们纪录片人神圣的责任。有发现、有思考、有表达,这依旧是纪录片最显著的精神特征。

channelId 1 1 1 热词: 发现与表达:纪录片选题策划与制作 编辑:杨硕 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 中意将合拍全景式纪录片《西安对话罗马》 关于举办第九届 “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的通知 中国纪录片网专访奥斯卡导演比尔•古登泰格 环太平洋地区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在京起航 黄百鸣首度联手赖水清 创拍纪录片《百家姓》 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