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传考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社会舆论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北大新传考研

北大新传考研

2024-07-16 07:29: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传统政治学观点: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social consencus),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过程。

4、舆论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

5、舆论通常指公众普遍持有的观念、看法、判断或情绪,它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且与公众事件相关,是社会群体关于自我、他人、自身需求、目标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图景及行动指南。从狭义层面 而言,舆论是指在消除个体意见差异的情况下,多数人对于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也即大部分群众针对特定重要公众问题的共有态度、感觉和观点,强调的是意见一致性;广义上的舆论则是社会上众多意见集合而来的特定合量,强调的是意见的加总。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层面的舆论,都包含个人意见和公众意见之间的交互影响。

(上面这些概念定义,记一个就差不多了)

舆论的构成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3、舆论自身:即公开的意见。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5、舆论的强烈程度。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有时又称“舆论的韧性”。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8、舆论的质量:含有理智与非理智成份。

舆论的特点:

视角一:

1、对于舆论讨论过程而言,从“作为结果的舆论”到“作为过程的舆论”

2、对于舆论主体而言,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反映更加快速

3、对于舆论内容而言,网络舆论的内容多元化、文字化

4、对于舆论讨论的参与者而言,网络空间在促进交流的时候也导致网络暴力等负面后果

视角二: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以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公共性:舆论指向事物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急迫性:舆论所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融合的过程,个体根据群体间意见的相近性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见,众多意见相互碰撞、影响,使得舆论处于持续演变的状态。

第一组概念:舆论与舆情

舆情概念:舆情是指民意情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既可以是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也可以是尚未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它包括了公众对公众问题的情绪、态度、意见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舆情, 实际上就是大众密切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反映了某些社会心理的观点与看法, 其较高层次‘思潮, 基本层次是情绪。

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舆情与舆论, 两者的相同或相通之处在于:

第一, 它们都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都具有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方面的丰富内涵, 并且都在一个重要的侧面折射出社会的民主与和谐程度, 文化的包容与进取程度, 社会心理的趋同与多元程度。

第二, 它们所涉的客体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其中又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关系到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居多。舆论和舆情往往由热点问题和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引发, 并围绕它们而形成、展开和运动。

第三, 它们都与民众的群体性心声、意愿密切相关。舆论和舆情, 不是个体性的行为或状态。社会成员的个体性的意见、情绪、愿望, 无论是得到表达还是没有得到表达, 都因为缺乏相互呼应而不可能构成舆论和舆情。显而易见, 舆论、舆情的共同底蕴, 是民众的群体性心声和意愿。

第四, 舆论大致都是在与此相对应的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舆论是相应的舆情的公开表露, 舆情对于相应的舆论有着支撑性的作用。而更深层次的舆情, 往往也有舆论所不能包含或体现的部分。反过来说, 不管舆论表现为何种形态,都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舆情。

舆情与舆论的相异之处主要有:

一是在主体方面有差异。舆情的主体是民众, 不存在官方舆情之说; 而舆论的主体, 既可以是民众, 也可以是官方, 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场阈。新闻传媒作为政府及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担当着新闻舆论引导和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

二是在内涵方面有差异。舆情重在“情”( 情状、状况) , 属于客观存在形态的范畴; 而舆论则重在“论”( 广义的议论) , 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严格意义上的舆论, 应当是表现为某种意见的相应的“论”( 就某些人与事而“论”, 或褒或贬, 或向或背; 将意见发表出来与他人互“论”、共“论”, 从而形成某种“场”和“势”———如果没有“论”, 也就不成其为舆论, 无以形成舆论力量) ,因此舆论当是得到公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意见, 而且参与议论者甚众。虽然何谓“甚众”很难量化, 但与此相反, 只有极少数人窃窃私语, 是不可能被称为舆论的,这一点非常明确。

三是在形态方面有差异。舆论的形态为意见的公开表达, 舆情的形态则并非均为意见的公开表达。构成舆情者并不一定就构成舆论。由于种种原因, 有时一部分人心里有意见, 但并不通过言为心声的方式公开表达出来, 而是将它深藏于心中。若此, 就很难说已经形成了舆论。但如果对相同内容的事项腹诽者甚多, 那末就构成了舆情的一种特殊形态。对此, 可通过民意调查或其他科学方法加以检测。可见, 舆情并不一定在人们的意见得到公开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才 能 存在。某种舆论总是与一定的舆情相对应, 这一命题是成立的; 一定的舆情总是表现为相应的舆论, 这一命题并非必定成立。

由舆情到舆论的转变, 除主体的自身因素之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舆论环境是否宽松等相关条件。还应当看到这样一种情况: 舆情的某种内涵, 甚至就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定的社会心理。“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不一定就能构成舆论,但完全可以构成舆情。在深入了解舆情( 经常地进行民意调查, 以了解、掌握公众的心声) 的基础上报道新闻事实, 在报道达到一定的频度、力度和受众认可度以后就形成了相应的新闻舆论, 新闻舆论施影响于社会公众舆论, 使原有舆情中的积极的因素得以弘扬, 消极的因素有所削弱, 这就构成了新闻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舆论的整个流程。其中所体现的新闻、舆论、舆情的关系, 应当就是三者之间的正常、合理的关系。

第二组概念:舆论与网络舆论、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都反映了互联网上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观点、态度,有时两者也被混淆使用,两者之间是存在显著差别的。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一定时期和互联网空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而网络舆论的主体有官方和公众之分,舆情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而舆论则是在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网络舆情并不一定和网络舆论一样是公开表达的,常表现出一定的内隐特征,并且具有分散性和易变性,而网络舆论则是集中稳定的。

第三组概念:舆论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功能无论是从西方还是从马新观分析都有依据:

舆论监督是大众传播的重要使命与功能。马克思主持《新莱茵报》时确立的人民报刊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明确了舆论的特性和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报刊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也就是说,承载舆论是报刊存在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监督公务人员的活动, 正是报刊的权力和义务。“报刊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 严密地监督人民代表先生们的活动。”

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 :守望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界对环境的反应 , 以及传递社会遗产。关 于环境监测功能,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塞弗林等认为,大众传播提供资讯与新闻,告知环境中存在的危险,使阅听人能够妥为因应,趋吉避凶。

第四组概念: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一些媒体或媒体人只强调舆论导向,而漠视、淡化舆论监督,认为前者是主流媒体的特色和职责,后者是西方媒体的传统。但舆论监督不仅是各种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如果只讲导向不讲监督,新闻媒体就会漠视社会矛盾,不能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发展中的问题, 使新闻报道流于“报喜不报忧”,使“主流舆论”流于“低级红”,造成整体上的新闻失实和新闻媒体的失责。

不能片面理解“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方针,将舆论监督视为“正面报道”的对立面,认为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不如报道正面新闻那样具有建设性。尽管舆论监督的最常见表现形式是曝光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建设性。根据唯物辩证法,不管任何社会制度都存在着社会矛盾,存在着社会阴暗面。它犹如“毒疮”,如果捂着盖着而不是积极疗救,就会红肿、溃烂,损坏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全国理事会第五 常务理事会2019年11月7日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一条即明确“把坚持正面宣传 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一表述,明确地界定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2

舆论、舆论场生态

国家、群体、个体层面共同动机的多元分化决定了舆论场域的基本格局:由共识、异端构成的“基本盘”和由合法性争论构成的舆论斗争场域。场域中多元主体通过经济、信息和社会资本去建构话语权力、抢夺舆论空间、实现共同动机。

国内舆论场现状:

1、舆论生态多元化:一方面,互联网打破时空边界,外来异质性观点流派冲击着既有舆论 格局;另一方面,国内多元话语主体在差异化动机驱动下不断加剧舆论纷争,情绪化、标签化、极 端化言论频现。

2、多重力量合谋,舆论撕裂严重:资本、技术、权力的僭越与合谋重构公共话语空间,舆论撕裂在多个社会议 题中突出显现。适度的撕裂是建构多元、开放、 包容的舆论空间之必要,但非理性、极端化的撕裂却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凝聚力。(舆论撕裂的危害是冲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凝聚力)

舆论场撕裂的原因:1、国家层面的共同动机差异;2、群体利益冲突;3、个体诉求多元化

撕裂的解决措施:撕裂的弥合关键并非去改变双方根本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而是在撕裂中寻求价值共识、重构共同动机、唤起公众理性。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共同动机极端化,既要规避情绪化批判和逆向民族主义,又要避免非理性反智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

国际舆论场

就国际舆论场而言,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强化其与其他文明的冲突,全球政治的多文明特征彼此影响、竞争和开战,舆论冲突的弥合任重道远,需要全球合作和秩序重建。

影响因素:1、价值取向差异;2、利益冲突

各种因素决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相比于弥合冲突,更重要的是巩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基本盘”,根据共同动机的强弱、远近分层次去强化群体连接,同时优先面向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和政治距离相对接近的“第三方群体”去再构共同动机,在国际舆论场中去争取更多外围话语声量,拓展信息、社会资本与话语权力空间。此外,面对国际舆论斗争中的对立方,也需要 找到对方阵营中的关键节点(包括智库、专家、意见领袖等)有的放矢、借力打力,以自信、专业、理性的对话交流去建构国家形象与强化舆论影响力。

1、新闻的同质化和两极化。尽管新闻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呈现方式在全媒体时代做到了几乎无 处不在,有更多的新闻产品供人们选择,但是新闻消费者的知识却越来越贫乏、媒介素养越来越低、观 点越来越偏激。推特、脸谱、今日头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正在扩大人 类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鸿沟,加剧世界分化。

2、互联网新闻真假难辨,失去读者的信任。社交媒体发布的大量的新闻性信息和评论多半出自没有受过任何新闻采访报道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培训的人之手。其中大量的语言表达比较主观、政治立场相对偏激、推销的观点更多的是制造不和的。这些非专业新闻工作者每天生产的大量新闻性信息使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难辨真假,因为,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不具备融媒 体、全媒体、算法推荐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一旦网民和手机用户发现某条信息在政治上或感情上符合自己的偏好,他们可能会不问真假,立刻点赞和分享。

3、互联网新闻真假难辨,失去读者的信任。社交媒体发布的大量的新闻性信息和评论多半出自没有受过任何新闻采访报道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培训的人之手。其中大量的语言表达比较主观、政治立场相对偏激、推销的观点更多的是制造不和的。这些非专业新闻工作者每天生产的大量新闻性信息使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难辨真假,因为,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不具备融媒体、全媒体、算法推荐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一旦网民和手机用户发现某条信息在政治上或感情上符合自己的偏好,他们可能会不问真假,立刻点赞和分享。

4、传统新闻理论、新闻专业性和新闻道德被颠覆。在社交网络里,新闻的消费者不再是传统媒 体时代广播喇叭的单向听众。记者和读者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在今天的新闻生态环境里,记者和读者可以随时交流信息,二者都会第一时间出 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前沿讲述自己认为的“真相”。究竟是相信专业新闻工作者提供的“真相”,还是相信某个网民提供的“真相”?这不仅取决于谁距离新闻现场更近、谁提供的信息更完整和客观,而且取决于二者所持的新闻立场和观点与网民的距离。

社交网络里,新闻产品的制作、传播看上去是多话题和多维叙事,但新闻从本质上失去了传统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新闻重要性的排序。在重大事件和危机面前,传统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聚焦社会关注、同心同德、形成共识、团结一致的凝聚人心的功能被手机平台的新闻和人心的碎片化功能所取代。

5、以社交网络为特征的新闻传播加剧了社会分裂。在传统媒体时代,当疫情暴发时,媒体是政府与民众沟通信息的桥梁。主流媒体报道的疫情防控新闻是权威人士和部门发布的,新闻的读者和听众都是新闻的忠实信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的各个社交群中多是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例如,在疫情面前,很多不具备医学常识,更没有防病治病专业知识的人忽略了自己对疾病的无知,每个人都乐于发表心灵鸡汤忠告,不停地在群里张贴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传来的符合自己观点和兴趣的传言、谣言和假新闻。

有的人在某个领域是出色的专家,但他忽略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对自己无知的领域也像个专家 一样发表言论。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和传播者” 的社交网络时代,大家都在传播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文字和画面。在危机或疫情暴发后,社交媒 体平台制造和传播的新闻和言论总是把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不可信的坏人,一组是可信的好人。

6、算法推荐与新闻传播的主观化和封闭化。在网络空间里,各类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广泛 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和偏好等,将“算法推荐”应用于全媒体的商业营销。“算法推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商业营销的成功,促使一些媒体和众多的社交平台用“算法”决定新闻热点、新闻话题、新闻内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学原则、新闻伦理和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虽然“算法推荐”为广大的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汇聚了旺盛的人气和丰厚的利润,但是广大用户在媒体每天推送的头条新闻里,看到的却是大量的虚假新闻和低俗信息。近年来,在网络舆论中,在一些重大问题或突发公共事件上,一些虚假信息通过所谓“算法推荐”在互联网空间大肆传播,构成了一些网民在重大问题所持立场基于的“事实”。

7、新闻议题战、舆情战和心理战日趋激烈。西方主流媒体作为其社会精英成员的代言工具, 坚信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就是设置议程。设置议程,如同比赛场上的起跑线。在全球社交网络里,手机和社交网络平台 24小时的新闻直播或者每时每刻的新闻更新,就是一种议程设置战役和新闻真相战役。在当前虚假新闻泛滥的社交网络里,真实可信的信息不是媒体和网络刻意制造的话题热点和网络舆情。真实的情况不是由网络声音大小判断的,也不是由新闻和舆论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的广泛性来判断。

8、社交媒体在重大议题上仍然是西方传统媒体的传声筒。虽然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见证了媒体和新闻生产出现的新现象,但是美西方的少 数媒体仍然是全球信息分发和共享的来源,美西方主流媒体仍然控制并滥用广大网民对传统媒体的信任。美西方媒体将新闻绘制成符合特定利益 集团隐藏议题的新闻故事呈现出来。这种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让人看不到原始事件的真实面貌,将新闻转变成最终的政治议程或在公众内部引起 争议和讨论的话题或舆情。大多数受众看不到这些所谓公众议题或国际舆论背后的力量,人们只会在新闻的操纵下得出错误的结论和观点。社 交媒体好像给人带来了发新闻、发评论的自由。但是,全球超过50%的新闻仍然是由西方四大通讯社收集和分发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 透社、法新社。社交媒体上有关重大国际新闻的制作、生产均来自西方主流媒体。

3

互联网语境下,舆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视角一——内外分析

舆论形成内部因素:

1)在社交媒体开放式、跨圈层、流量驱动的传播特征影响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压力制衡下,个体的私人想法与公开表达之间的差异被进一步拉大,舆论的真实性愈发模糊。

2)尤其是在人机混合传播背景下,“机器人水军”的出现增强了传播网络的可操控性,对网络节点和网络结构的逐层影响进一步影响了舆论演变的整体方向。

舆论演变的外在因素:

跨平台、 跨时空、跨议题的舆论网络成为趋势,群体之间的交互不再局限于同一网络结构中,跨平台之间的交互和共振使得舆论网络的异质性、融合性提升,同一个现 实主体在跨平台网络中可能扮演着多个传播节点,且呈现出差异化的交互网络和影响路径。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议题不再遵循线性演进,多个议题之间 的逻辑关联使得其舆论演变也会相互影响,舆论动力学模型不再针对单一议题 和单一传播网络,更多地需要面向混合议题和混合网络去进行逻辑发现和舆论推演。

总体而言,观点的私人性与公共性议题的逻辑关联性、传播情境的动态可变性、机器人和狂热分子对舆论的操控性等成为舆论动力学在当下以及未来 的重点研究方向。

视角二:

从单一议题到混合议题

社交媒体平 台上信息生产和舆论演进的速度往往快于个体进行自我评估的速度,所以常常 在个体完成评估之前舆论就达成了共识,且舆论又进入新一轮的博弈与演化中。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碎片化信息、情绪化传播、衍生议题所造成的反转新闻事件屡现,在舆论演化过程中焦点常常会发生变化,传播网络也从单一议题主导转变成混合议题主导。

从单一网络到混合网络

对于个体而言,在不同平台上的社交网络关系、传播影响力甚至是传播行为倾向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同一个议题中个体在不同平台上的观点表达和群体交互影响不尽相同但又交叉影响,跨平台的信息传播和交互 影响往往容易被忽略。已有研究表明,极端言论在不同平台之间的传播是一站式的、去中心化的、无标度性的,也即极端言论网络在某一平台遭受打击后可以一次性 地 传播到另一个平台,并迅速地重新布线和自我修复。

从人人交互到人机混合传播

智媒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逐渐替代人更有效地进行信息筛选、生产、传播, 促使舆论形成的基础和内核发生变化,对社会主流舆论产生本质性影响。这当中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人机混合传播。尤其是以“机器人水军”为主的智能化传播主体的介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在其2014年颁布的报告中指出,全球至少有超2300万活跃社交媒体账号由“机器人” 运行,“机器人水军”已经对全球重要政治活动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影响。在人机混合传播网络中,除了人本身,大量机器化的节点对意识和意志进行有意图的表达与病毒式传播。(比如人们现在打电话时的人工智能服务、网络中大量的骂人词语都是机器生产、网上存在的虚拟账号等)

4

舆论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扩大了不同社会公众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信息技术强或信息技术多的群体要比信息技术弱和信息技术匮乏的群体接受的信息量更多,而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扩大了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这种鸿沟。

其次,网络传播信息过剩、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现代社会中公众时时刻刻处于信息的包围中,即时推送、即时更新,碎片化内容、同质化信息等现象已成常态,大量信息冗余,另外虚假新闻、炒作等现象十分普遍。

第三,媒介暴力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网络传播中诸如“人肉搜索“”刻板印象”等现象导致的媒介暴力,如“小凤雅事件”中的网络暴力现象等,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环境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侵犯社会公众隐私权、名誉权的基本问题,成为网络舆论传播和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舆论撕裂形成的原因(为什么)

1、舆论撕裂的形成:共同动机分化

当下中国舆论场撕裂现象的核心根源:国家和群体利益等因素驱动的“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一种更接近“泄愤性冲突”或者情绪宣泄,参与者往往没有明确利益诉求和需求指向, 这种情绪化、无组织性、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这也成为了当下中国舆论场撕裂现象的核心根源。

(山东高考案还是鲍毓明事件还是近期的关于李云迪通报的争论事件,参与讨论中的每个人不是直接谋求利益,而是站在自己的情感立场经验出发)

2、舆论撕裂的演化:资本与权力的角力

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不同社会关系基于自身所处位置和所占领 资源进行“力的较量”,这种力的斗争与转换的最终目的是争夺场域空间,而这种空间的争夺主线 则是资本-权力的斗争。场域中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信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共同决定了斗争基础。其中信息资本主要是对知识、数据、文化资源、制度信息等占有情况,而社会资本则是个体或群体所连接和占有的关系网络的集合。在媒介场域或者舆论场域中,话语作为一种象征性权力,是各方争夺的最终目标,而传播则是利用各种经济、信息和社会资本去获取话语权的过程。舆论传播超乎了传者与受众的对话关系,是舆论斗争主体的社会地位、力量、禀赋、才 能、资本和知识等各种显性权力因素之间的博弈与转化。

通过舆论场域中的资本角力和话语权力争夺,最终可转化为现实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关系,也即社会权力系统的结构和逻辑与舆论场域的权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同构化。舆论场中不同动机共同体所处现实社会结构(阶级、种族、性别、文化背景等)决定了其在场域中的基础位置,而群体所掌握的经济、信息、社会资本则决定了其在舆论场中的空间抢占能力,位置、资本和策略共同决定了共同体在舆论场域中的权力关系。

网络舆论传播的特征

网络传播尤其是数字媒介技术时代,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与裂变呈现出典型的特征:

网络舆论传播渠道快速裂变。

从报纸、广播到电视,每一种媒介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都是社会公众接受信息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网络与手机作为新媒体快速崛起之后,其威力不容小觑。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的渠道增多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渠道,打开了公众进行舆论扩散的通道。

意见表达传受双方身份模糊。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通过媒体获得与自身发展相关的消息,满足自己关于社会生活的需求。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以传统媒介为主,受众被动接受,是典型的传播者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时代,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反馈相对较弱。随着 web2.0 时代的到来,这种传播格局逐渐改变了,受众逐渐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和内容生产中,不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和接受者。

信息传播多媒体融合趋势增强。

当前的网络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定时生产,网络传播时代打破了这种传播形态,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平台。论坛、微博、微信、APP、移动视频直播等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多媒体融合趋势增强也成为舆论扩散和传播的重要领域。

5

网络舆论治理措施

1、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为公众参与社会进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进行即时反馈,但是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公众的意见表达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因素下,每一位公众基于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情感对信息进行解读和传播,因此需要意见领袖理性发挥自己的影响作用,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发展。

2、发挥主流网站的引导作用

网络传播时代,价值多元、信息庞杂,更需要主流网站及时发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对于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热门事件,及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从正面进行舆论导向,引导社会舆论朝良性发展。对于事件中的不实传闻、小道消息,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确保主流社会在构建网络舆论中的话语权。

3、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作用

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的把关机制相对较弱,出现很多虚假信息、炒作信息以误导社会舆论。因此,需要传统媒体发挥其专业作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在信息生产及舆论扩散中,即时辟谣、即时更正,借助传播媒体的公信力,树立网络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正向影响力。健全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制体系。网络舆论的表达是网络群体参与社会进程的一种表现,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时,应该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对社会公众的网络参与行为进行研究,多举并重,依法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制建设,共同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6

疫情下的舆论

疫情之下舆论的特点:疫情影响之下舆论传播的第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央媒的传媒现象凸显,同样也有信息漩涡的现象。除此之外,疫情期间随着获取信息的需求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疫情相关信息的点击率大幅度上升,这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舆论?

1、信息供给:作为精神必需品的“真相”

为被隔离的人群,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被隔离举措的严厉,产生对环境的不确定感乃至恐慌感是自然的。在疫情应对中,全社会对疫情真相的需求迅速上升,能否及时提供充足、可信的信息,是疫情防控信息治理中的关键任务。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大量由个体特别是有疫情防控亲身经历的个体产生,其内容不会是单一导向、单一视角,信息多样性增加,可控性有限。这种规模性、自发性的信息传播体现了公众对信息的极度渴求。

在疫情期间,公众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前一天新增确诊人数,而全天还要数十次乃至上百次的查看各种疫情信息。这已经不是常态下的舆论场,是具有极强指向性、 动态性的信息需求环境。要引导这样的舆论场,常态下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信息供给是远远不够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就是加大信息供给量,让信息供给也进入“战时机制”,以持续滚动、多样视角、不同层次的真实信息、权威信息、生动信息来满足舆论场的旺盛需求。

2、谣言治理 :给舆论场“消毒”但不过度

身处疫情中的公众,最大的情绪是焦虑与恐慌,而这恰恰成为谣言传播的丰厚土壤。在此次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假新闻大规模出现,其客观条件是社交媒体中的个人化传播,主观条件则是焦虑、恐慌心理下“负面推定”“可能真实”。谣言的核心特征是不实之言。谣言的传播力与谣言内容的模糊度、反常度成正相关,越是不清晰、不正常的信息,越可能在公众媒介理性下降的疫情期间广为流传。谣言对于疫情治理具有极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 处理难度较大,在现实中,即便谣言可以删除,但是观点与情绪已然形成。换言之,谣言可以轻易删除,谣言带来的影 响却较难删除。如何处理谣言,成为疫情治理体系中的焦点与难点。

对各类谣言,及时平衡及辟谣都很重要。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疫情期间,许多专业媒体、大型网站都开设了辟谣平台,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名目繁多的谣言进行一一驳斥,有理有据,及时有效,体现了舆论场的自我净化功能,发挥了专业媒体和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这种行业内的谣言处理自组织机制,可以成为疫情治理中处理谣言的常态化方式。

3、理性涵养 :传播知识与真诚

舆论引导能力决定社会心理预期。在疫情期间,恐惧的感觉比恐惧的对象——病毒——对社会的伤害更大。调节社会情绪,防止普遍性的“心病”,不仅要提供事实,还要普及知识,而且要传播真诚的态度。在疫情治理中,科学传播具有重要价值。现代社会是理性社会,尽管追求社会发展的确然性,但承认现实存在的或然性,面对各种风险性,要保持对知识的尊重,科学防疫才 能理性防疫。

“现代社会开放式理性(open rationality)的精髓在于,它以知识能够不断膨胀作为前提假设,认为一切 现存知识都是暂时的、不完美的,天下之大,新知不断。”在疫情治理中,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多发声,形成对舆论场的知识型引领。在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中,仅仅说“不要怕”并不能降低恐惧感,而要说明白“为 什么不要怕”,后者需要的是数据支撑、病例支撑、科学支撑。

相关真题:

1、随着传统媒体的原创报道和深度报道能力的下降,自媒体在公众舆论的能力逐渐显现,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2、算法对新闻业和公共舆论的影响.

3、我国一直存在两个舆论场,两个舆论场不统一的问题一直存在,分析原因并且提出应对方法。

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当代新闻舆论生态下传播马克思主义。

5、社交媒体“舆论反转”成因。

6、随着传统媒体的原创报道和深度报道能力的下降,自媒体在公众舆论的能力逐渐显现,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9、作为一名传播学研究者,假如现在你需要了解中国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分化和融合的态势,可以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来实现你的研究目的?请提供三种方法选择(质化与量化均可),并就其中一种方法进行下列设计:

A.研究问题

B.如何获取样本

C.如何受众的具体问题(请至少设计三个问题)

D. 如何获取数据

E.如何分析数据

如果大家能够看到最后,也想自己进行整理,我们把相关论文都打包给大家,包括舆论框架,后台回复“舆论”领取。

参考文献:

1、共同动机作为弥合剂:场域理论下的舆论撕裂现象研究 向安玲 沈 阳

2、疫情期间舆论最大特点是对疫情防控有信心 沈阳

3、舆论动力学:历史溯源、理论演进与研究前景 向安玲 沈 阳 何 静

4、“不要玫瑰的刺,就采不了玫瑰的花” ——论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 王君超

5、全球社交网络的新闻生态与国际舆论引导 李希光

6、数字媒介时代网络舆论的治理方法及路径研究 蒋睿萍 高丹妮

7、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 丁柏铨

8、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 王 平 谢耘耕

9、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姜胜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