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逆光出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盲人出行辅助工具图片 科技助力 逆光出行

科技助力 逆光出行

2024-07-13 08: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视障人群作为弱势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我国现有大约1 350万视力残疾人,且其中800多万人为低视力者,550多万为盲人,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既然盲人是如此庞大的群体,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我们平时在公共场合很少见到他们呢?他们都去哪了呢?他们都不出门吗?

团队通过网络、书籍、问询等方式对上海市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随后实地走访上海市徐汇区、静安区、普陀区、松江区的高校、商场、公园、视障人士居住小区等公共空间,对于盲人出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此外,团队与视障人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到当下社会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更明确了视障人士真正的生活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盲人的出行、婚恋、就业和基本社交空间都会变得狭小局促。然而我国无障碍通行基础设施还十分不完善、不规范,导盲设备的功能也过于局限,盲人出行很受限制。针对这一现状,本次实践团队展开了以“科技助力,逆光出行——上海市视障人士无障碍通行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研,针对盲人的生活便利问题展开,通过对当前基础设施现状,对社会帮扶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联系上海盲人协会进行采访,亲身体验,深入街道路演,根据对当前现状以及盲人切身问题的了解,最终期望于提出合理可行地对策并设计一款便于盲人出行生活的产品,尽己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盲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通过路演等方式唤起人们对于盲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为社会献出一丝绵薄之力。

三、研究方法

目的是探索上海市视障人士的生存现状,从教育、就业、社会服务、无障碍设施、出行等方面详细了解视障人士的需求,促进政策革新与服务对接,营造友好的生存环境。因此选取了质性研究方法作为手段。

2、线下采访

本团队联系到身为视障人士并从事为帮助视障群体相关事业的张平先生,为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视障群体存在的困境以及询问本团队所设计的导盲设备的建设性意见。旨在更加深入有效的帮助盲人群体。

张平,出生于1985年,后天失明,曾在TED演讲,现任德国社会企业“黑暗中对话”上海区总经理,这家企业致力于创造黑暗环境,让大众领略黑暗力量,感受盲人生活。2007年,张平在就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期间,自学计算机编程,并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中国首款盲用单机游戏“双雕傲江湖”,这款游戏在视障群体中好评如潮,也让张平先生对探索未来为视障群体付出的道路更有了信心。

访谈内容如下:8月10号晚,团队于上海市黄浦区江滨路99号约见了德国社会企业“黑暗中对话”上海区总经理张平先生,和张平先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后和张平先生共进晚餐,访谈中张平先生就现存导盲设备的优缺点、无障碍理念的匮乏、国内外无障碍设计优秀案例与国内社会组织、国家制度等存在的问题与团队进行深入交流,使成员更深入的了解到当下社会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更明确了视障人士真正的生活需求。                           

(二)文献法

文献资料来源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搜罗关于视障人士的报道和讨论,了解该群体在当下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把握整个大环境下该群体呈现的状态。二是通过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目前的支持性政策和规范有哪些。以此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资料和信息。

(三)实地调研

实地走访上海各区公共场所,考察当前无障碍设施现状,结合所查获的相关条例及资料,将不同区、不同公共场所设施情况进行对比,肯定优点、发现问题,最后进行相关意见的提出和相关设备的设计。

7月17日—7月18日,深入各区,关注上海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选择的是徐汇区的道路,走访位于徐汇区的商场,街道,大学,地铁站,拍照记录,询问工作人员获得信息。

7月19日,来到静安区盲人协会所在的姚西小区,拜访盲人协会老师,并和小区居委会联系获得相关信息,结束后,走访该区的公交车站,地铁站,沿路道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对。

7月20日—21日,到达长风公园及大学校园等地,对触摸地图、语音提示、盲道设置等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调研,认真记录,结合资料,通过横向纵向进行对比,肯定优点也发现问题。对前期调研进行了阶段性汇总。

四、研究团队

1、指导老师

王嵘,华东理工大学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物联网、FPGA等

张佳怡,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边缘人群融入

2、队长

孙鑫宇

3、队员

高天维,郜梦昕,杨天歌,储辉,官静,谭善琦

第二章 调查分析——无障碍化全面实行的困境

一、禁锢的出行——无障碍基础设施亟待解决

无障碍设施是指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特殊群体能够自主、平等、方便地出行和参与社会活动设置的进出道路、建筑物、交通工具、公共服务机构以及通信服务等的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及社区服务的无障碍。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

(一)无障碍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经过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团队了解到,虽然《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规定铺设盲道的详细标准,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团队走访了上海徐汇区、静安区、普陀区、松江区的各个街道和地铁,同时对部分高校、商场、姚西小区、长风公园等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其导盲基础设施现状,并对于盲人出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总体来说盲道等基础设施布置情况参差不齐,各区之间存在差异,虽然各区各场所基本都有设置设施,有着部分细节处的亮度,但仍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盲道设施存在缺陷 (1)盲道铺设欠缺

《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中有73条标准提及“盲道”。例如,有“市区主干路、次干路、市、区商业街和步行街的人行道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地段周边的人行道应设盲道。”“公共绿地入口地段应设盲道,绿地内的台阶、坡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提示盲道。”“公共绿地入口地段应设盲道,绿地内的台阶、坡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提示盲道。”等等规定。可见盲道铺设在上海的重要性。

但由于本身存在太多的问题,如断头、占用、设计不合理等,盲道利用率非常有限。在市井街道方面,大多数道路(75%)正常铺设了盲道,但仍有部分宽度超过35米的街道未按《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规定铺设盲道,造成盲人在主干道路上仍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地铁站作为上海市盲道铺设相对最好的公共空间,盲道都存在不齐全、换乘路线指示不明确、无障碍电梯使用较麻烦、铺设不齐全等多方问题。此外,小部分公交站台附件有盲道转弯等一系列提示信息,给盲人出行带来方便,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站台处并未有如此设施。

上述情况均违反了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19.2.1第6条“建筑入口、服务台、楼梯、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或无障碍厕位、公交车站、铁路客运站、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台等处均应设提示盲道。”

实践中,团队到访了上海历史悠久的某学府,发现其中未铺设盲道,诚然有此校区历史悠久的原因,但大学是一个相对其他中小学而言开放性的场所,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考虑,盲道的存在也有其必要性。

(2)盲道设计不合理

在依规铺设了盲道的道路上,许多问题也仍然存在。比如原先规划的盲道被后来的建筑覆盖,而且未修建适应新环境的盲道,或设施提示性标识,导致原有的盲道提示信息出错,对盲人的出行造成不便,增加盲人出行风险。如右图,突然规划的行车通道截断了盲道,但未在盲道处设置停止信息。

严格的来讲,部分盲道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有的过于曲折,原本一个斜道可以抵达的路线,却铺设了好几个直角拐弯,使得盲道使用变得不便。(左图为较合理规范的斜道,右图盲道设置过多转弯设计不合理。)

以上盲道设计均与《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19.2.5第2条“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电线杆、拉线、树穴、窨井盖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第5条“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不符。

此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议,盲道颜色宜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的颜色形成对比,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宜采用中黄色。目的是为视弱人群在辨别盲道时提供便利。不过实际情况是:徐汇区周边人行道及盲道基本都采用同一种颜色,视觉上难以分辨。如下图。

上述情况均违反了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19.2.1第6条“建筑入口、服务台、楼梯、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或无障碍厕位、公交车站、铁路客运站、轨道交通车站的站台等处均应设提示盲道。”

实践中,团队到访了上海历史悠久的某学府,发现其中未铺设盲道,诚然有此校区历史悠久的原因,但大学是一个相对其他中小学而言开放性的场所,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考虑,盲道的存在也有其必要性。

(2)盲道设计不合理

在依规铺设了盲道的道路上,许多问题也仍然存在。比如原先规划的盲道被后来的建筑覆盖,而且未修建适应新环境的盲道,或设施提示性标识,导致原有的盲道提示信息出错,对盲人的出行造成不便,增加盲人出行风险。如右图,突然规划的行车通道截断了盲道,但未在盲道处设置停止信息。

盲道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有的过于曲折,原本一个斜道可以抵达的路线,却铺设了好几个直角拐弯,使得盲道使用变得不便。(左图为较合理规范的斜道,右图盲道设置过多转弯设计不合理。)

以上盲道设计均与《上海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19.2.5第2条“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电线杆、拉线、树穴、窨井盖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第5条“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不符。

此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议,盲道颜色宜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的颜色形成对比,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宜采用中黄色。目的是为视弱人群在辨别盲道时提供便利。不过实际情况是:徐汇区周边人行道及盲道基本都采用同一种颜色,视觉上难以分辨。

(3)盲道随意占用

小组走访发现,盲道占用现象,则在人流量大、人行道窄小的徐汇区普遍发生。来往行人众多。在徐汇区的部分街道上,由于原本规划的停非机动车区域不够,整条街边都密密麻麻停满单车,而部分居民便把自行车(电瓶车)停到原本盲道的位置,违规占用盲道,严重影响盲人正常出行。如右图。

在“新浪上海”2017年的调查中发现,上海部分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现象较为突出。主要干道上的盲道被占用率超过40%,盲道上随处可见电线杆、变压器、书报亭、修车铺、汽车停放、摆摊设点等现象。如下图。

2、有声红绿灯落实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都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同时提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等要求。但相关规定中,并无具体 “有声红绿灯”问题。其实早在2004年,上海市交通部门曾对29个路口的信号灯进行了改造,盲人朋友可以通过不同声音来辨别红绿灯情况。尽管提示音的分贝远远低于环保部门设定的噪音标准,但仍收到了不少健全人士反映“太吵”的投诉,有声红绿灯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团队在走访中也没有看到语音红绿灯。

3、公交乘坐难

Q女士:“就是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不知道来的是什么车,其实放过很多车都不知道的。如果遇到一些好心的人呢,他就会告诉你这个是几路车啦,你要不要上这样,但是,反正还是很不方便。”

L先生:“在公交车方面,特别是上车要刷卡嘛,但是他们刷卡的仪器摆放的位置就各有不同,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我希望这个最好可以尽量统一一下。然后摆放的位置呢,最好是长方形的机器的左上角或者有一个特别突出来的地方,可以让盲人感觉到。”

 

盲人朋友普遍反映公交乘坐“麻烦甚至危险”,因为他们无法看到驶来的车辆的班次,往往是依赖于周围乘客的帮助,但是还是时常错过需要的班车。公车内刷卡机位置的不统一,也给他们带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这件事虽然小,但是他们也常常会因为找不到刷卡位置而堵在上车门口,有时候要是车辆一开他们因为没有及时入座而有摔倒的危险。

4、电梯报站缺失

L先生:“我住的小区是电梯楼,但是上下没有报层数的语音提示,后来我们就提出来嘛,这个不方便,到了哪一层都不知道。”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由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系全国范围实施的强制性规范。在当中指出,无障碍要求是建筑入口、走道、平台、门、门厅、楼梯、电梯、公共厕所、浴室、电话、客房、住房、标志、盲道、轮椅席等应依据建筑性能配有相关无障碍设施。其中,电梯作为视障人士的便捷设备,有极高的使用率。但是事实上,虽然在很多公共场所安装起了语音报站功能,但在一些居民楼却仍然没有实现高覆盖率。没有语音播报的情况下,他们很难知晓停靠的楼层,对于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虽然已有相关的社区无障碍的规定,但是并明确指出视障人士所在楼宇应安装电梯语音播报系统,因此住户和物业的交涉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会出现即使自己出资金也无法解决的状况。

5、社区及公共建筑无障碍要素罕见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盲人群体的生活现状,团队走访了上海市静安区盲人协会及其所处的姚西小区。姚西小区地处余姚路延平路,住宅主要为老式公房,大多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盲人协会及残联的缘故,姚西小区如今也是静安区视力残疾者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

《上海市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规定,“视力残疾者居住较集中的区域应设盲道和盲文地图;视力残疾者居住较集中区域附近的道路口,应设过街音响装置。”《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设计单位在设计无障碍设施中的盲道时,应当与建设项目周边已有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然而团队到访小区后发现,即使是盲人聚居的小区,盲道设施依旧不够完善,小区内并无规整的盲道设施。到达静安区残联协会处,协会场地内盲道是非常规范的,但是协会外的盲道严重缺失,社区及周边道路的导盲设施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无论是社区南侧的昌平路,亦或是社区的内部,都没有发现盲道的存在。

社区周围无障碍通行设施的缺失无疑给盲人群体带来了诸多困难,加之盲人协会地处社区腹地,居住在协会周围的盲人群众在前往协会的途中需要行走过没有盲道的道路,穿过没有盲道的社区,可以想象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危险。

静安区盲人协会的工作人员也为团队调研提供多方协助,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逆光队得知视障人士的出行极为不易。每次需要来到协会,盲人都会提前很久出门,通过一路摸索与导盲杖的辅助,历经艰辛,才能抵达协会。一些盲人朋友也表示自己很少独自上班,一般都是与明眼人同事同行,因为实在“太危险”。

二、闭塞的信息——网络信息无障碍设计理念缺乏

(一)网络信息无障碍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无障碍包括两个主要范畴:一个是电子和信息技术无障碍;另一个是网络无障碍。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的、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

据调查,中国残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推进政府和从事相关公共服务的行业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鼓励支持相关信息无障碍产品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但通过采访调查研究显示,目前视障人群通过使用网络来获取有效信息时仍是困难重重。网络信息无障碍化的进行仍存在不足。

1.软件设备信息无障碍化存在缺陷

采访过程中,张平先生提到读屏软件的智能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一些设备如苹果等也都自带屏幕朗读功能,视障人士利用特定的操作手势进行操作,盲人不需要了解手机软件和网页的具体布局,通过语音逐字朗读便可得知界面显示信息。

但这样的软件的存在为视障人士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屏软件无法识别图片、图形信息,如果关键信息存在图片上那么可能他们获取会有部分困难;

(2)App界面设计要跟读屏软件相契合才可以正常运作,对于操作界面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国内外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国外对网络产品信息无障碍有着严格的规定与条例,不通过无障碍测试则无法上线,而国内是没有这样的门槛的,那么造成我国App是否便于盲人使用这样的问题需要依靠开发者自己对社会责任的觉悟。甚至由于对界面无障碍设计重视度不够,部分App找不到焦点,读屏软件自然无法正常操作,通常都是盲人提出无障碍的反馈意见后,相关公司或企业接纳才会做出改进。

(3)即使部分App可以适用读屏软件,但是随着软件的更新,这种适用也会造成阻碍,软件无法适应App的更新也会无法读屏或错误读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三、迫切的需求——多角度解读“无障碍”

何为无障碍,首先大家一定会想到的是盲人日常生活无障碍,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健全,导盲设备的发展。事实上,这些都是无障碍设计的范畴,无障碍设计为联合国在20世纪七十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无障碍设计的目标是为在工作生活中存在障碍的人群提供消除障碍达到人人平等环境所做出各方面的努力。其意义在于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使盲人能够减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种种自卑心理。无障碍原本指在物理环境下,尤其是指建筑产品设计中能被残疾人无障碍的使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把这一定义引入到互联网条件下,即在浏览网络时,残障人群在获取,输岀信息时应不存在任何障碍、这里的无障碍是指用户在使用互 网产品时与一般用户使用时的无差别感,即信息的无障碍。

(一)现状分析

本次实践调研我们聚焦视障群体生活,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很多视障人士朋友进行采访交流,也更多的了解了我们平时很容易忽视的方面。

1、志愿服务无障碍

从世博会之后,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奉献,投身到公益事业,大学生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视障群体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更多的选择去福利院,敬老院这样的场所,去场馆类服务中奉献自己,诚然这样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然而也应该承认,视障群体是更加需要志愿者帮助的群体,而志愿者能提供的帮助还有很多。但是由于视障人群和社会接触较少,志愿者无法得到有效的需求信息,同时志愿者也不太懂得如何帮助志愿者,导致了志愿需求和志愿服务对接不畅,打破志愿供求链中的壁垒,加强信息传递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关注的问题。

2、融入社会无障碍

同时,通过我们的调研已经对视障人士的采访,我们发现,视障群体对于无障碍产品的固然需求很大,但是其实他们也有另一方面的需求,而这些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张平先生告诉我们,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盲人可以和正常孩子们一起上课,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沟通,无论是出行还是生活娱乐,大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有视障人士有很强的社会归属感,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化的人,而由于从小就和弱势群体相处,很多孩子对于视障人士已经很熟悉,自然会更多的包容和学会和视障群体相处,这样视障群体不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不再被标签化,社会的接纳让他们更加容易敞开心扉融入社会生活,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

3、国家政策无障碍

除了社会接纳方面之外,我国虽然推出了很多有助于视障人群生活和个人发展的政策,但还是有许多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残疾人的参与的。最近一个申请公租房的申请意见表,里面就说明了申请条件为35岁以下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单身人士,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剥夺了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人的权力。同样的,公务员法里面就规定了,公务员要求矫正视力要在0.8,以上,单侧耳语听力不得低于5米,这样就是限制了视障人士和听障人士的申报资格。这些看似合理的规定,却在实际上阻碍了残障人士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这残障人士的弱势形象,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是一种对于残障人士把握自己道路的实际权利的剥夺。事实上,他们只要求平等对待,特殊对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和作为。所有的社会政策、法律规范,应该平等向他们开放,这样才是真正的福祉,才能引导建立一个有信心、有能力、有可能的残障人士的社会形象。

(二)有关网络信息无障碍化

1、国外有效帮助视障人群软件 一款针对服务于视障人群的app“Be My Eyes”针对网络信息无障碍化有着极大的帮助。视障人士通过手机摄像头将面前需要辨认的或者需要阅读的东西拍下,从 App 发出需求后,便会发送通知给登录愿意帮忙的志愿者,而另一端的志愿者一旦按下同意,便可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其辨认镜头前“看不到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网络无障碍评估的研究比较少。有学者依照WCAG1.0标准评估了国内324个地方政府网站首页,并将评估结果和澳大利政府网站首页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国内的政府网站无障碍状况要远远劣于澳大利亚政府网站。虽然评估结果仅针对政府类网站,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国内差强人意的网络无障碍现状和网站开发人员薄弱的无障碍意识。为了详细了解国内的无障碍现状,亟待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

二、提出无障碍化对策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监管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对于导盲设施的设计标准,但实际上对于导盲设施的建设大多是不符合标准的,这体现了国家监管力度的不够。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一些地方的导盲设施进行改造或重造,对于盲道设计不合标准的场所进行惩罚与限制。在制度层面上对此予以保障,来适应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普建设适宜人民群众生活的政策保障。对此,相关部门表示,公共区域的“无障碍标牌”、“无障碍设施”等刚刚被纳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标准,对发现的无障碍标牌缺失、指示信息明显错误以及无障碍设施损坏、被占用等问题,今后将通过系统平台及时派至权属部门进行处置,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2、完善与创新无障碍设施

如候车区域铺设提示盲道,公交到站时进行语音播报提示;路边施工或改道,对盲道使用造成影响时,铺设临时性盲道,如盲道垫等;在大型公共场所的扶手上增加盲文指路信息,并增设盲道地图……除了基本的导盲设施,国家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创新性导盲设施,这可以更加丰富盲人的生活。

无障碍通行设施建设并不涉及太多的技术性问题,国家的支持、个人的重视、体系的完善、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的落实才是问题的关键。

3、相关部门审批、监管

目前,就全国而言,审批、监督制度还未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执行、监督不力,对无障碍设施的工程验收把关不严,是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同时,相关的设备和产品(如室内盲砖、专用卫生设备、安全抓杆、音响信号以及标志等)尚不配套。无障碍设计也未实现系统化,有的设计中对盲道、通道门、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及标志物等部位设计不细致,未能形成系统化,影响了无障碍工程的连续性。在我国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认真地对待。因此,政府应把建设适宜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写进规范、条例与标准,在制度层面上对此予以保障,来适应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普建设适宜人民群众生活的政策保障。

4、高校宣传 扩大志愿服务队伍

    大学生作为我国志愿者队伍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应该更多的了解社会诉求。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助力者,作为高素质人才,应该对视障人士更多的了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自我做起,对视障人士投入更多的关注,更大的的包容,带动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注,从而促进志愿服务,社会融入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5、加强教育 淡化视障人士边缘化现象

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社会进步而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接纳视障群体,去除边缘化,让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视障人士也因为从小和正常孩子朝夕相处,家长们觉得这件事稀疏平常,长此以往,从小大家就接受了弱势群体,那么他们相处起来并不会有刻意和异样。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教育,营造一个良好轻松,接纳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渐渐融入这样的氛围,是我国未来教育应该发展的领域。

三、无障碍辅助设备设计方向

综上所述,对于视障人群来说,无障碍出行无疑是最基本的需求,而盲道作为便于盲人出行最基础的设施,合理的建设和利用将大大减少视障人群出行困难的问题。同时上述的盲道被占用、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也将增加盲人出行时的危险系数。盲道通畅与否与他们的切身安全密切相关,也将体现了一个城市文明与素质的高低。除此之外,盲人群体内心的无障碍融入社会需求更是不容忽视。让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

因而引发本团队的思考,盲人是如此庞大群体,怎样可以有效解决他们最基本的安全出行需求呢?在翻阅资料认真学习调查以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为视障人群安全出行计划做出了“导盲眼镜”的设计,为了克服盲道无障碍化进行了研究。希望导盲眼镜的设计可以帮助实现他们在出行时有效检测到盲道上的障碍物,在出现问题时进行语音报警等功能。真正让视障人群无障碍化全面实行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

第四章 导盲眼镜辅助设备的设计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信息无障碍设计及无障碍理念普及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较长时间周期且很难彻底解决,若想从真正意义上有效解决盲人出行问题,最关键的是提高盲人自身出行能力。

因此,在了解设施现状与盲人需求后,团队利用机器视觉的技术,设计了一款基于FPGA嵌入式视觉的导盲设备,用科技的手段弥补视障群体先天视觉的不足,使他们能够在本设备的辅助之下,克服生理残疾和社会环境的限制,独立解决生活中出行甚至其他各种困难

一、设计原则与理念

(一)设计原则

为避免导盲设备与社会需求脱节,产品设计之初,团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并与视障人士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新型导盲设备的要求和期望,总结为以下四点:

1、盲人渴望去标签化,可佩戴产品辨识度不应过高;

2、了解视障人士真正诉求,避免功能与需求不匹配;

3、产品稳定可靠,绝不能出现信息误报、信息漏报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4、产品使用方法简单、易上手。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团队制作了一款基于FPGA嵌入式视觉的导盲眼镜,该眼镜的设计理念有如下四点:

1、社会不断发展,残疾人群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他们想融入社会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团队希望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其自身出行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

2、运用机器视觉的技术,识别当前道路盲道情况,通过语音提示起到一定的道路指引作用,若出现盲道占用、突然截至、严重破坏等情况及时告知使用者,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3、由于视觉障碍,盲人的听觉一般较为敏锐,运用听觉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更快,该设备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语音系统传达道路状况,深度人机交互;

4、家属可能无法时刻陪同盲人出行,该设备提供定位服务,家属可实时通过客户端了解盲人所处位置,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引。

二、功能简介

该导盲眼镜功能主要为盲道方位指示、路面障碍提醒、远程定位服务等三个方面

三、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设备可穿戴,本设备将轻巧便携的控制单元与算力强劲的运算单元分开:控制器置于眼镜本体之中,控制眼镜中的各种外围模块;而运算器则悬挂于使用者腰上,两者之间相互通信交互,实现了项目的分布式计算。该设计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其余外围单元以及云端服务器这四大部分构成。

(一)整体构架

团队选用Xilinx Virtex-5 XUPV5-LX110T作为主要运算核心实现高速并行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算法方面,针对盲道颜色纹理特征使用了颜色空间转换,阈值分割,形态学滤波等图像处理技术,达到了良好的分割效果;此外,将STM32F407ZGT作为集成控制器,选用识别能力较高的XFMT101语音模块、具有高灵敏度和低功耗等特点的NEO-6M芯片以及百度地图api和websocket技术,集成综合语音、GPS、Web定位服务、触摸按键等所需功能,实现深度人机交互,保障使用者的出行安全。

(二)图像处理技术

在盲道图像处理方面,由于环境光照,道路积灰等原因,使得单纯由HIS阈值分割出的盲道图像可能不完整,且包含部分颜色特征相识的非盲道区域。这时可进行开运算(形态学滤波),消除细小噪音,并平滑盲道区域。之后对提取出的区域做纹理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盲道并更加准确地分割出盲道。

(三)集成控制器

选用了一块STM32F407ZGT作为集成控制器,集成综合语音、GPS、触摸按键等所需功能。

(四)定位服务系统

同时提供Web端定位服务,方便使用者的家人实时获得使用者的实时位置等信息,以防意外的发生,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

四、衍生设备及未来设想

要想实现盲人独立出行,团队现有的导盲设备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团队结合调研结果进一步设想,若将更精细、更具针对性的盲人友好型导航地图与现有导盲设备结合,同时搭建视障人士—志愿者对接平台,那么将从很大程度上解决视障人士出行问题。

(一)盲人友好型导航地图 1、必要性

林女士:“高德地图的设置对盲人来说还不够精细,到达目的地附近后,接下来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走,还是得麻烦路人,希望以后能有针对性更强的导盲地图。”

通过调研、采访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团队发现没有针对视障人士的导航系统。然而盲人作为一个很大的弱势群体,其出行路线与明眼人相比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现存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对盲人朋友或多或少存在着路线指示不明确、路径规划较复杂、目的地处导航缺失等问题。因此一款更为精细、更具针对性的盲人地图对盲人独立出行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

2、技术性

盲人群体相比于明眼人,更需要一些实时道路状况、盲道有无等信息。故本盲人地图需要综合考虑各类道路的可通行信情况,优先挑选具有完整盲道以及完备无障碍通行设施的道路,从而定制出相应的盲人友好型路径,最后通过语音等讯息将导航结果告知使用者,实现了盲人群体的自主出行。

3、可行性分析

因百度、高德等地图软件并没有相应的api开放,亦没有任何的可通行信性标注,故本地图的搭建需要大量的实地数据录入与社会支持。而一旦搭建成功,盲人群体便可在本地图的帮助下,及时获取相对安全的通行路径,从而极大的提升独自出行的安全性。

(二)视障人士—志愿者对接平台的开发 1、必要性

     在无障碍理念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盲人有着成熟的软件来便利他们的生活,如Be My Eyes,这样的软件对接着志愿者和视障群体,在他们之间搭建着沟通的桥梁,比如盲人在人群拥挤嘈杂却缺失引导标志或盲道的地带,他们可以通过平台寻找身边的志愿者,来引导他们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周末之时,视障朋友们希望来一次户外运动,或爬山,或亲近大自然,他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对接到志愿者,共同娱乐,相互陪伴。这样的软件便利了视障群体的生活,也无缝对接了社会上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需求,也被多种社会福利性组织支持着。

但在国内这样的平台是缺失的,可尝试搭建平台,通过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推广,发动各高校的志愿者及有条件的社会人士加入进来,让愿意奉献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相互联系,那么可以很大程度上使得视障群体更融入社会,更贴近正常人的生活。

2、技术方案

随着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全面,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直接使用智能手机作为盲人与志愿者交流的平台,降低了成为志愿者的门槛,同时也方便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者行业。且由于人们大量使用手机语言交互功能,提供了大量数据,使得智能手机的语音交互能力足够强大。盲人只通过语音也能十分方便的操作手机。另外手机自带的摄像头功能,使得志愿者能远程帮助盲人,同时在紧急情况下,志愿者可以通过摄像头功能而成为盲人的眼睛,最大限度的保证盲人的安全。

3、可行性分析

团队已与德国社会企业“黑暗中对话”上海区总经理张平先生取得联系,他对该项目有着极大的兴趣,并表示愿意从人力物力上对该平台的搭建给予支持与帮助并提供盲人用户。同时,从世博会之后,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奉献,投身到公益事业,大学生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如若搭建成功,该平台将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并将从极大程度上解决盲人生活中的麻烦。

五、小结

团队针对盲人出行需求、网络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的无障碍化实现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初步完成导盲眼镜的设计,结合盲道等基本设施在上海市的基本状况,着力于解决盲人基本出行困难问题。

继而在对张平先生的采访和一系列的调查后,发现盲人群体有着另一方面强烈的需求,而这些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融入社会无障碍。而导盲眼镜的设计存在外观上的弊端,使盲人群体被标签化、特殊化,对他们融入社会甚至是心理建设都存在阻碍。因此团队特对此进行改进,将导盲眼镜设计改为可穿戴便携设备。将其嵌于徽章、项链或手链等配饰中,解决了产品标志性过强的特点,也为盲人群体融入社会无障碍化做出努力。

我们希望在进行思考、研究和努力后,盲人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期待未来社会对视障人士给予的帮助,可以真正全方位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让出行不再困难,信息不再闭塞,像每一个健全人一样无障碍的融入社会。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心理建设重新寻找自我,让每一个视障人士都获得基本的权力和自由。借助科技的力量,使得他们在友好的社会环境中充分的享受生活,让黑暗的世界射入温暖之光。

部分小组成员心得

孙鑫宇:

在这次暑假社会实践中,我和团队成员走访了上海徐汇、静安、普陀的各个街道、地铁、学校、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调研了盲人聚居地区,并和几位视力障碍人士进行了线上与线下的交流。通过本次实践,我对上海市无障碍通行现状及相关政策规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虽然我市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长期以来致力于盲人群体权益的维护工作,但实际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盲人群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其中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视觉障碍群体的成见尤为严重。本次实践让我加深了对盲人群体的关注,让我更加励志于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盲人群体谋福音,实现“科技助力 逆光出行”的目标。

高天维: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对上海市公共场所的导盲设施进行了调研,对盲人进行了采访,发现了上海市导盲设施的不足之处,也了解了盲人们生活上的困难。盲人是弱势群体,也是残疾群体,一些导盲设施是保障和提高盲人生活质量的基础。而经过调研,上海市导盲设施还存在很多漏洞,没有体现出对盲人的完全的关怀,是需待改进之处。与盲人的采访交流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描写的黑暗中的生活令我心怀敬佩。对于改进盲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他们的采访交流是必要的。

郜梦昕:

作为一名商学院的学生,我其实应该更多的和社会去接触,更多的了解社会的需求,经世致用。同时,作为华东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更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恰恰一直以来对社会上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关注不够,我们拘泥于敬老院福利院,却忘记视障群体身处黑暗,奉献自己,却对向我们伸出手的视障群体照顾尚少,本次社会实践,让我第一次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这个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需求点,也了解到我们大学生志愿应该更加注重的方向,那些庞大的概念,什么是所谓的社会责任,大概就是这样,你从象牙塔走出来,走到社会里,去深刻的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各色人群的生活现状,社会责任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站在有需求的人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杨天歌:

这次社会实践带我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现存导盲设施存在很多漏洞、国家相关制度不合理不完善,非盈利组织过少、视障人士需求和产品设计对接不足……还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和无障碍设施做的较好的香港、日本等地区相比,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视障人士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悲观和自怨自艾,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很愿意走出门工作、旅游、交朋友,他们同样热爱生活,为自身乃至这个群体的的生活质量和权益的提升做着努力。改变现状可能漫长而未知,但仍是充满希望和期待,我想和他们一起努力、共同期待!

储辉:

我们分类调研了上海各地区的无障碍通行设施现状,并与几位视力障碍人士进行了交流,见识到关于设施上的许多不足以及损害的情况,但也发现了不少为视力障碍人士精心规划与建筑的设备。了解到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也佩服他们直面困难的精神。视力障碍人士是我市为数不少的一支弱势群体,我市虽为他们规划与建设了不少无障碍通行设施,但他们正常的出行依然充满艰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不被别人另眼相看。维护他们的利益,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些艰苦,是需要我们与相关单位一起长期努力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