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11篇(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11篇(全文)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11篇(全文)

2024-07-11 05:4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精选11篇)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兵团农七师125团小学 付涛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从小对儿童进行感知美,认识美,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激发追求美的欲望,促进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美育素质,完成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和阅读大量理论书籍后,我认为要很好的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育因素,激发对美术课的强烈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才能较好的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教育。

一、激情引趣,培养创造美的意识。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学习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假如学习对他毫无兴趣,完全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剪,拼,撕,贴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这更体现了创造教育的要求,也是将课堂知识变成独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上五年级《吹印彩墨画》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制作好的吹画,问“这幅画漂亮吗?”,学生们回答“漂亮极了”。“这幅画是我作的,但不是画的,是吹出来的”学生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都说:“胥老师,我们也想做”,因为吹印画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偶然效果和人为的结果,学生们有意无意的吹着,积极性立刻高涨起来,也调动了学生更加喜欢美术课的欲望。让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和发展,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2、采用现代多媒体,提高审美能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就会有害学生的兴趣和天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是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关系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任务是构思制定美育计划,在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中注重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实践、创作等因素的统一,也是将表现形式的内在美和具体操纵技能更加统一起来,打破长期学生照样临摹和对事物进行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做到“ 寓教于美”,就是渗透美育观念同时,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可看、可听、可静、可动,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如我在四年级剪纸课教学中,首先根据内容制定由浅到深的教学计划,精编教案步骤,自制录像带,通过电教媒体展现民间剪纸的特点,及了解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技法,从直观去了解剪纸的造型方法,一般阴阳刻法,接着再用投影仪展示剪纸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剪纸的基本要求, 从而调动学生浓厚兴趣,让学生从眼前展示的作品体会到

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我上《小鸟的家园》时,以自行剪辑录相带进行导入,看到了浓密茂盛的树林,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大量地向学生传输信息,从中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运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更加丰富情感活动,即态度和谐的状态,我从教材实际出发, 选择使用各种媒体,抓住教材的审美点和电教教材知识点 认真开拓教育点,把教育点作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动态美通过电教手段和有趣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

3、采取各种形式,培养独立创造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组织学生上好美术活动课的重要场所阵地。因为美术活动课是丰富儿童的美育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美术课活动可以以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以所学画,剪,贴,撕,卷,拼等制作为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活动,手脑并用,增进学生直接经验,有目的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喜欢参与,重视学生构思设计,创造和评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同时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才能激发创造力,在设计活动课中,我先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基础教材的特点,在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鉴赏,审美和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于是我开展了《毛线粘贴画》,《剪贴装饰画》等美术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教师要根据精编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把握所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利用起来,于是学生从小学会美化家庭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构思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开拓事业,扩大知识面,吸取新信息,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积极性,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教育的因素,使每次美术活动课都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自己能真正体会到创造能力对美术课的必要性和创造美的重要性,让创造能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流于形式。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2篇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做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强化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定势创造思维。

三、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教育观念。

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才能用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开阔思路,有所创造,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自觉树立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3篇

一、高校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 课堂教学乏味枯燥。我国很多高中学校的化学教学在模式上还较为滞后,大多采取的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书写化学重点理论知识,学生在讲台下被动记录与接收,这样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教师二者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占有绝对性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散。

2. 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大部分高中学校对于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操作是对课堂时间的不合理占用,存在只需向学生讲解清楚化学理论知识的错误观念,单一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理解,很难真正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一些高中学校虽然在化学教学中纳入了一定的实验教学,但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操作时仅能根据特定步骤逐步验证相应的化学原理,趣味性较低,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高校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创新既是高校的办学理念,也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高校教师必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获取、应用知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要求高校教育以学生才能的培养为目标,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全面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化学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目标。化学是同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策略

( 一)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著名物理学家朱棣文曾说过,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因素就是善于使用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即要拥有创新创造思维。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故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首要条件。高校化学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的需求,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这一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

( 二) 改革化学教学模式

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是围绕教材设计和课堂讲授所展开的,过于注重固有知识的传输而忽略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化学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科研教育成果,借助投影仪和幻灯机等设备支持来强化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巧妙的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 三)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发现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常积极质疑的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有疑问才能有思索、有创新。高中化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借助学生提问来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构建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获得思路的拓宽,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倡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现象、条件、结果等课题方面发问,从化学反应原理、 规律等反应机理层面发问。针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需改变一言堂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

( 四) 组织化学探究实验

化学实验是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有效方式,高中化学教师应结合教材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鼓励学生多做一些淀粉检测、蛋白质性质观察等实验,由于这些实验操作安全方便且所需材料简单,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究,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实现了教学的延伸。针对教材中的实验,化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改进,以探究性实验来代替验证性实验。例如,在讲到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通过在盐酸中放置大理石来验证定律,一些学生便提出可以在试管口用起球收集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经生石灰吸收后验证。在这样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四、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必不可缺的基础课程,高中化学目前在教学上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学应当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化学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组织化学探究实验等方面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高素质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级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标。高中化学教学在提升学生化学素质、促进学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影响。本文将对高校化学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做出阐述,分析高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秋梅.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时代,2014,06:167.

[2]张萍.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好家长,2016,03:207.

[3]王蕾,苗宗成,李运涛.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3,10:250-252.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4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45-02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談谈自己的看法。

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学生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1.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1.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

1.4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3.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3.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3.4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4.1 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

4.2 加强并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而且更善于发现不同现象。

4.3 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4.4 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陕西省教科所崔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4]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5篇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桂江二中 彭敏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本文主要以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和实践来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同时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一项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领域。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教育观念。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别人失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才能用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开阔思路,有所创造,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他们乐界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意义特征及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金科呢个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习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上进心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 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性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分析创造性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是为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定势创造思维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在小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浓浓的创新氛围,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也可把他们带到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它的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发现、研究和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了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从挖掘教材内容上,从组织教学形式上,从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而教师的自身兴趣也将丰富,思维会更加灵活、多变,这就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二、遵从普遍性原则,面向全体实施创新培养。

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从社会层面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从这两个角度看,培养创新精神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某些教师往往有个认识误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对于分数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教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习惯找功课好的学生来回答;设计主题班会时,也只向班干部征求意见;外出活动时,总是让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班干部的、内向的学生难得有“闪光”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唯一标杆。功课差的学生也总喜欢“露一手”,可是,老师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学生也往往埋怨老师偏向。千万别偏爱,哪一个孩子不是好孩子啊!因此,我们应该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三、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已知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新事物和新观念,这种探索借助大脑对已知信息的加工、整理与推理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转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想像丰富认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幻想是想像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在学习了童话、寓言之后,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科幻文章。再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妨打破传统作文方法,从虚入手,虚实结合,让学生大胆去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悠远幻想,对那些大脑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幻想,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要引导剖璞见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训练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对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统一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等等。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时,不要满足答案的标准、步骤的完整,而要对那些有“创见”的解题思想和不同的答案(即使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吸取必要的精神力量。

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并不只是依靠求异思维这一种形式。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对分析思想而言的,它不是按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的,而是凭借卓越的思维洞察力,敏锐地察觉、判断某种事物的本质。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往往采用直觉思维这种方法,寻找答案的对策,然后再去推导、论证。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中,沿着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的思维方式。如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是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会了发散性思维,可以全方位地考虑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寻找尽可能多的设想、思路、可能性和联系,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流畅,能产生更多的创造思路。

上述各种思维形成,常常交叉、重叠,统一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充实课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实践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8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战场,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物理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创建一个和谐, 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勇气,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才会有创新的意识。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实验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如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借助于演示实验, 也可让学生亲自作实验等, 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 为进一步探究激发兴趣。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 探讨实验现象的产生和利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 在教学浮力知识时, 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浮沉变换现象, 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以及浮沉条件的利用。通过实验—讨论—再实验, 很轻松的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如果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作用, 这两个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 物体浮在液面上;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 物体则下沉。通过实验又可以知道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的大小, 就可以使原来下沉的物体漂浮, 也可以使原来漂浮的物体下沉。进而让学生列举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例子:如轮船是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实现漂浮的;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高空探测气球是通过放出一些气体, 减小排开空气的体积, 减小浮力, 使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的。

二、改进课堂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事物的物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遵循的过程。物理规律的提出, 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 进行探索性实验;可以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物理教学时, 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 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在物理实验教学,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 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注重物理现象和变化, 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以获得正确的结论, 不断增强实验操作能力, 提高实验设计技能。在科学的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性的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引导学生去探索,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 亲手实验探究, 从而寻求新知识。

三、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95-02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而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进而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科教学则应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一、渗透创新意识,树立创造学习观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树立学生创造的学习观,就是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对创造思维的认识。

配合师范学校《心理学教程》教材内容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如:结合感知觉及记忆、想象的教学让学生明确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奠定智力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思维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通过思维有独特新异的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但并非只有发现人类从未解决的新问题才叫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是已知的,但对于本人而言是全新的,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为了让学生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性,提出“砖头有什么用?”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很多结论。如:作为教具、防卫武器、建筑标尺等等。虽然这些用途在实践中有人用过,但在课堂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对学生而言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此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普遍存在的畏难思想,树立我也能创新、创造的感性认识;此后,针对个性品质的核心:创新、创造,谈到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谈到教育的纲领性文件《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旨,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实现对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渴求,从而树立学生的创造的学习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思维于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为了更好的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怀疑、敢干创造,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室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有条件时可将课桌改排成马蹄型,按小组入座。教师在每节课都要安排5-10分钟让小组针对某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学习。经过讨论学习产生本组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实践证明:此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即一个学生的看法或一个小组的看法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这些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都有得到发展。

2.自主活动法。教师选择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交流、评价。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作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习题,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思维发散,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具备,是激励学生创造精神、创造素质的工具,能够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

为了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要改变教材中、练习册上一些束缚学生思维的僵化的内容和按固定框框炮制的思考题、训练题,设计成开放性习题;更主要的是把“案例分析”引人心理学课堂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训练要点,为每节课的教学精选案例,如在讲观察力的培养时,提出如下案例:为了写作文,师生一起去观看一座新建的大桥,师生都是第一次来,教师坐在桥头观看,学生则愉快地来回观看,作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显示大桥雄伟的地方,而讨论的结果表明: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大桥的全貌,有一部分学生和老师看到的不一样。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教师怎样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但以此种形式呈现相对于以问答的形式出现,更能以其实践性、针对性强等特点给学生丰富的信息和感性材料,缩小了培养目标与教育现实的距离,同时以其答案的开放性、艺术性培养师范生灵活分析、处理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投身教育实践。学化创造体验

进行创造和发现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实现,也是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和归宿。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任何创造和新的发现都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和各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更要注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小学课堂亲自去观察、去测量、去发现、去创造。如结合小学儿童的人际,小学儿童的注意,小學儿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的教学。把学生带到小学的课堂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的重演、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这一过程不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法,而且克服了对创新、创造的畏难情绪,获得创造的成功体验,获得了自信和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坚持“认识、情感、实践”三结合的原则,随着教育心理学内容不断深化,逐步树立学生创新意识,丰富创新体验,养成创新习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创新、创造和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出版社1999.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第10篇

第一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小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和鼓励教学方法

——让美术课动起来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使课堂教学素质化得到真正体现。经过多年来教学的实践,我制定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以创新培养为中心,教学设计多样化。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美术表现形式往往是多样性的。现代教育手段、教育媒体的丰富和多样化,使我们可以摒弃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以创新培养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的学生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学往往是双边活动,美术教学的双方都具有创新精神培养的必要。教学中,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各自的创新潜能不断发挥。学生素质和表现事物能力的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多样化,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更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前瞻眼光,具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大纲、围绕着重点、难点,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脑、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精心设计教学,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如为了上好《扎染 》这一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近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扎染信息资料,(利用采风的机会到云南拍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并把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相关的教学目的都组合在一起,重新整理成符合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学习型的课件。

它具有两个优势:

(一)信息量大,效率高。

(二)资料广泛,手段多样,画面组合美观,脉络清晰,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由此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力求教学过程有趣,以期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课堂气氛愉快活跃,学生能主动参加教学活动,思维积极,兴趣盎然,努力实现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当堂可以较好地完成作业。全部的扎染制作过程中,教师都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要争取做得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学生则开动想象的机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各色各样的崭新的扎染作品。从学生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学生的天真大胆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

1.用扫描仪将大量的教学所需的素材如扎染的照片、相关的扎染作品资料扫描进电脑,再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优化,使之更美,图片更加赏心悦目。

2.选择民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与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浑然一体,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感受扎染的艺术的美。

3.应用电脑、投影仪,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扎染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艺术的“自然清新、秩拙古朴、单纯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

二:积极探索美术教学的新模式。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也十分注意我作为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在美术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课堂气氛的营造,产生情感互动。让学生感知,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1.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教育的中心。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想法。美术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1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着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就是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不受习惯的、传统的思路、方式、方法、和原有知识的束缚和影响,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答案。

初一的纸浮雕,是一堂工艺制作课。它要求学生用纸作为材料,创作出具有凹凸起伏的半立体的艺术造型。

纸浮雕是一种新颖、活泼的手工制作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把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参展、参赛作品),精心制作成了内容丰富的课件,教室里所能布置的空间,也都布置了学生的纸浮雕作品;这样在视觉上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随着课件中的优秀作品的每一次亮出,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哇!”“好漂亮呀!”,兴奋之余,老师就会趁热打铁把纸浮雕的“魔术”的招法一一道来,学生们会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这种从课的本身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就是在下课以后,学生们仍很激动。学生们置身艺术美的环境中,不但能愉快地学到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明显感觉到老师的一种创新精神。

我在给学生上《无声的感染——书籍封面设计》这一课时,先用数码相机到“图书大厦”拍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又去“视觉中国网站”下载了很多国内外经典封面设计作品,精心制作成了多达70多张幻灯片的课件,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灵感,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脑子动了起来;尤其是在讲到书籍装桢是一门艺术设计和印刷结合的产物时,结合实际讲到了如何设定作品的出血尺寸,出血尺寸为什么会在整个设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为此,我事先画了一幅非常完整的包括折页、封面、书脊、封底、折线(虚线)、裁切线在内的标注了所有名称的封面设计展开图,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明白无误的展现给学生,当时的整个课堂气氛,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生的作业中我适时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书籍封面设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2.开放式的教学

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头脑开放的创造性人才。

1).材料上的开放

由于我们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工艺课在美术教学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会经常鼓励学生随意选择材料和手法去画画,将让我们的美术课更显活力。只要你愿意,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像棉花团、厚纸片、透明胶纸,还有我们常见的毛绒布料、树叶树皮、鸡毛蒜皮、各种废旧物品,都可能是组成一个个美丽画面的最佳材料。如《纸浮雕》一课,学生就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出了一个个精美可爱的纸浮雕作品。

2)方法上的开放

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孩子观察和认识世界与成人不一样,他们表现作品中的形、色、空间就有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孩子根据个人的感受,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如《平面构成》一课,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它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梯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由此及彼,互相促进。在平面构成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 趣。

3.利用学生自创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在学生的创作中,让学生一起来评析欣赏自己的作品,会产生更强烈、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平面构成--形式与方法中的渐变构成教学过程中,我就尝试了这一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渐变--是通过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性的、有秩序的变动,包括他们的位置、方向、形状、大小、色彩等的逐渐变化。它有极强的节奏性,富于律动的形式美。在已经学习过重复构成后,再学渐变构成时,我把各班一些重复构成练习中的学生优秀作业一一贴在黑板上,当一张张整体统一、形式美观的学生作品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为之惊叹,想不到一个箭头、一棵小树、一把小伞、几个圆形或方形居然在同学手中会变成如此美丽的画面。因为是自己动手创作的,就觉得特别好,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自信心高涨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看的出,每个学生都有让自己的作品超过被老师展示的作品的想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文章: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造能力——浅谈英语中的“故事教学”09-13

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09-1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04-10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6-10

浅谈美术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1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09-13

如何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29

巧设美术情境培养自主能力——情境教学设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02-04

论创新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培养09-11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09-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