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填海引发生态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围填海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珠江口海域面积 围填海引发生态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围填海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研究

围填海引发生态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围填海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研究

2024-07-15 23:1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撰文/陈绵润 王金华 章柳立 孙庆杨 张胜鹏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速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和围垦养殖等活动,导致大面积的自然岸线、滩涂和淤泥质岸滩等重要滨海湿地消失,湾区内重要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特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较大的破坏,局部区域因围填海工程破坏至无法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为了严控围填海项目,国家自2016年起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生态保护修复的策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逐渐恢复已退化的滨海湿地。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案例,从管理、科学和技术3个不同的角度,探讨针对围填海工程造成的自然岸线消失、滨海湿地功能退化、水动力条件受损和生物资源丧失等情况的生态保护修复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是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增强经济创新力和世界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大湾区海洋生态系统以珠江口及其八大口门、大鹏湾、大亚湾、镇海湾、广海湾和黄茅海等海域为主,海域面积约20100平方千米。大湾区海洋资源丰富,总岸线长度大于1500千米,其中自然岸线占比约33.3%。珠江口海域东江、西江、北江汇集于珠江三角洲后,通过八大口门与外海连通。

区域内水系发达,滩涂资源丰富。大湾区浅海水域是国家重要的滨海湿地资源,分布着优质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同时包括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盐水沼泽、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性咸水湖等湿地类型。

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珠江口及其口门生物多样性较高,是多种鱼、虾、贝类的繁育场,伶仃洋水域是中华白海豚和黄唇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布的区域,香港海域分布有江豚,大亚湾为水产种质资源和海龟保护区。

大湾区所在城市,港、澳及珠三角城市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前列,大湾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湾区人民开始了大量围垦养殖,占用了沿海滩涂;21世纪开始,随着经济活动的加剧,土地空间紧张,为了获取城镇空间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填海造陆活动。1990年以来广东省新增围填海规模超过642平方千米,其中深圳、珠海和广州南沙沿岸是围填海重点区域。以岸线为判断指标,到2019年,人工岸线占比高达67%。多年来,大湾区对海洋的依赖,逐渐对海洋资源形成了巨大威胁。

围填海活动主要产生以下基本问题:

自然岸线资源锐减、滨海湿地功能丧失、生物资源损失、水动力环境改变及海岛独立性和完整性受影响等。大湾区的围填海活动同时也严重污染珠江口及其他近岸海域,导致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升高,赤潮频发。

为了防控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国家自2016年开始陆续出台了限制围填海的政策,国家和各级政府也不断重视对受损岸线和海湾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一些受损区域的修复达到了初步的效果。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围填海活动仍然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即未批先填(已利用、未利用)、围而未填和批而未填等问题。这些纳入历史遗留问题的围填海项目如不解决,不仅影响海洋管理的正常秩序,也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本身的维护。

航拍广东珠海香炉湾沙滩

Part.1

围填海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现状

围填海是人类开发海洋资源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开发类型多样,包括城镇建设、港口建设、围海养殖、农田开垦、盐田开发和能源开发等多种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通过围垦的方式增加农业用地、通过围海建塘的方式开展养殖,21世纪起进行了大量的围填海造地活动,根据《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显示,围填海活动于2009年达到巅峰,确权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79万公顷,随着《建设项目填海规模指标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2009年)、《关于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等政策的出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严格按照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执行围填海管控,使得围填海活动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截至2015年,全国累计确权围填海面积达15.49万公顷。

为防控海洋工程对海洋生态的进一步破坏,2017年国家海洋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围填海管控办法》;2018年1月国家海洋局在围填海督查的基础上出台“十个一律”和“三个强化”的史上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2018年7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取消围填海地方年度计划指标,全面叫停新增围填海工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以最大限度控制围填海面积和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然而,尽管新增围填海工程基本被叫停,全国仍存在大量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即未批先填(已利用、未利用)、围而未填和批而未填等问题。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调查,广东省纳入历史遗留问题的围填海面积约7430公顷,其中已填成陆的面积约5097公顷,占68.6%;大湾区纳入历史遗留问题的围填海面积约4279公顷,占全广东省的57.6%。这些纳入历史遗留问题的围填海项目如不解决,不仅影响海域管理的正常秩序,也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本身的维护。

鸟瞰惠州城区沿海地带

自然资源部于2018年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和《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纳入历史遗留问题的围填海工程需按照相关指南进行生态评估,分析生态问题,并根据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修复对策,编制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方案的编制主要依据《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作为围填海修复工程的一种补偿形式,不仅是科学和技术上的一种策略,更是管理上的一种策略,是海岸带保护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对策形式。

自2010年开始,国家以海域使用金返还和海岛修复资金的方式,鼓励地方开展一些整治修复工程,修复受损的海岸线、湿地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

2010—2015年,广东省共获中央海域使用修复专项和海岛修复专项等项目43个,资金接近9亿元,其中大湾区项目16个,资金约3.2亿元,其中67%的资金涉及海岛修复,33%为海岸带、海湾综合整治修复和景观修复。

2016年起,国家以“蓝色海湾”行动计划的方式鼓励地方开展综合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广东省获得2个项目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尚无项目支持。

2017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广东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等于3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等于85%,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大于等于400千米。

基于该规划,自2018年起,广东省财政以“重点海湾整治”“海岸线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建设”等名义向地方政府拨付专项修复资金,鼓励地方开展海洋生态修复。

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获得共计3.89亿元的资助,其中用于重点海湾整治修复的占32.9%,岸线修复占43.4%,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示范区建设占23.7%。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保护沿海红树林,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等措施。该规划进一步强调了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

航拍广州大角山虎门炮台遗址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围填海问题的不断重视,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中央向地方拨付大量的修复资金,使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总体上已初步见效,一定程度上保护大湾区的海洋生态系统免受围填海活动的继续破坏,同时也对一些资源禀赋较好的海岸线、海湾和海岛进行了综合性的整治与修复。然而,我国的海洋生态修复仍然存在不够系统、人工程度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和科学问题阐述不足等问题。

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金投入的修复工程仍然不足以弥补因围填海造地导致的生态损害。且现有的修复工程针对性不足,通常不以围填海损害为驱动,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不管是中央资金还是省财政资金的投入均不足以解决因围填海工程引起的生态损害问题。

Part.2

围填海引起的主要生态问题

自然岸线减少,人工岸线增多

海岸线是潮间带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觅食和繁育后代的天然场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空间载体,是承载人类进行围填海造地、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养殖和交通运输等活动的黄金基线。围填海造陆工程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直接的表现是占用原有自然岸线,新建以海堤为主的人工岸线,改变了自然岸线的属性,占用了岸滩,破坏了以自然岸线为依托的潮间带生态系统。近10余年来,广东省,尤其以大湾区为代表的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度的岸线开发,导致自然岸线保有量和保有率逐渐降低,海岸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2008—2018年,广东省围填海项目占用自然岸线80.9千米,新形成人工岸线约134.2千米。自然岸线不同类型中,消失较多的主要以砂质岸线、基岩岸线及具有自然岸滩形态特征、生态功能的海岸线为主。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开发较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岸线以年均速率39.1米/年向海域方向推进。新形成的人工岸线占比从1973年的10%,发展到2019年的67%。自然岸线及修复岸线的占比为33%,低于国家对广东省的最低要求35%。自然岸线的消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亟须通过修复的方式增加和还原,在管理上满足地方政府岸线考核要求,在科学上恢复更多的自然岸线岸滩,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滨海湿地功能丧失

广东省沿岸分布着大量的近岸湿地,包括河口、盐沼、泥滩、潟湖、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的滨海湿地,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海洋生物、鸟类等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并起到调节区域气候和防风消浪的作用,抵御风暴潮对近岸的破坏,保障了人们生活的安全。

2016年我国湿地面积524.5公顷,40年间因各种因素减少了约28.7%,其中围填海活动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之一。围填海工程,尤其是填海造陆工程,首先直接将滨海湿地改变成陆地,致使原先的湿地生态系统不复存在,以湿地为栖息地的海洋生物资源直接损失,湿地长期发挥的海洋供给服务、海洋调节服务、海洋文化服务和海洋支持服务等方面的间接价值也相应地消失。多年来,围填海活动已成为我国滨海湿地面积减少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之一。

《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2015年)报告指出,围垦和基建是中国滨海湿地遇到的最大威胁,2005—2015年的10年内受围填海威胁的湿地面积由12.76万公顷增加至129.28万公顷,达10倍之多。

《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显示,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后)到2015年,滨海湿地以超过1万公顷/年的速率逐年递减。

近几十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江口、大亚湾和黄茅海等区域是广东省围填海活动的热门区域,截至2015年,珠江三角洲的围填海面积超过了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总面积的75%,由于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导致珠江口的沿海滩涂、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受损明显,后两者正在大湾区逐渐消失。

↑广东惠州大亚湾,惠东双月湾全景风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红树林经历了3次较为严重的破坏(围垦造田、围海造塘和围填海造地),自然生长的红树林大片消失,直到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实施了一批红树林生态恢复和修复工程项目,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增加了红树林面积,才使得珠江三角洲的红树林面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主要以人工种植的快生红树为主,群落结构单一。

1980年以前,虎门以东的东莞市、深圳宝安区沿线和深圳湾均分布大量的红树林,受近年来围填海、城市建设和围垦养殖等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影响,据统计至2015年珠江口东岸区域的天然湿地几乎全部转变为建设用地,仅深圳湾东部留存少量红树林。

近年来,尽管大规模占用红树林的围填海现象已不复存在,但小范围、小规模的砍伐红树林现象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围填海导致红树林分布普遍存在碎片化、规模小和物种单一等现象,红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

大湾区的珊瑚礁主要分布于大亚湾、大鹏湾和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活珊瑚基本分布在20米以浅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珊瑚礁生态系统一直处于退化的状态,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人类盗采和海水污染等。因围填海工程直接占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情况较少,但围填海工程正在不断地挤压珊瑚礁适宜生长的浅水海域,同时大型海洋工程施工期引起的海水污染能对珊瑚造成一定的影响。

广东省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和下川岛,香港海域也有部分分布。与珊瑚礁情况类似,适宜生长海草生态系统的浅水海域正在受到围填海工程的挤压,同时海水污染也对海草床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

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近几十年来大湾区内港口建设、围填海、开挖航道及其他海洋开发活动使得海洋生物及其栖息生境等受损严重。围填海造地工程一方面占据了大片的滩涂、湿地,造成底栖生物栖息地的填埋,直接造成生物损失;另一方面,围垦造成滩涂生境改变,使滩涂生境中原有的潮汐、底质、盐度和植被覆盖等环境改变,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导致底栖生物群落减少;随着岸线及浅滩变化严重,产卵场已遭到严重破坏,鱼类洄游规律被打破,使得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组成单一,群落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资源大幅衰退。如,珠江口龙穴岛附近浅水区域一直为多种鱼类产卵区域,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加剧,附近的水文条件改变,影响或堵塞了鱼类的产卵洄游路线,使得鱼类无法洄游至合适的区域产卵。调查显示珠江口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近20年来损失了近80%。

海洋水动力与冲淤环境改变

围填海通过占用海域和改变岸线,会使区域内水动力的属性发生改变,区域内的海洋物理属性一旦改变,势必导致海洋的化学、地理和生物等属性的改变,从而改变海岸带滨海湿地功能。尤其是以珠江口为核心的大湾区,一旦珠江口及其他口门的水动力条件改变,将导致泥沙冲淤条件变化影响滩槽的稳定性,冲淤使得河道淤积,不仅改变河口深度,也会改变底栖环境。围填海活动通过直接占用和间接的作用,威胁着入海河流、滨海湿地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海岛生态系统受损

粤港澳大湾区内有850个海岛(不含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主要分布于大亚湾、珠江口和广海湾等海域。直接占用海岛或连岛进行围填海的造地工程较少,但湾区内的海岛总体上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仍然较大。涉及海岛的围填海活动主要以码头建设等为主,改变了海岛的自然岸线和海岛的滨海湿地。有居民海岛普遍存在岛体及植被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的现象,部分海岛岛体破坏面积比例达20%~30%,如珠海外伶仃岛,部分海岛岛内植物破坏程度达20%~45%。渔业生产、港口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活动,以及乱采石料、砍伐植被,随意挖砂等行为,更有甚者采取炸岛、炸礁等破坏力极大的活动,对海岛的地形地貌及植被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海岛水土流失,基岩裸露,产生山体滑坡和塌陷等自然灾害,也造成近岸海域、航道和港池的淤积。除此之外,海岛及周边海域环境日渐恶化,随意弃置固体垃圾和擅自开发等人为活动使海岛岸线及自然景观不断遭到破坏。

Part.3

生态保护修复对策

岸线修复对策

围填海工程对自然岸线的破坏或占用所形成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潮间带的生态功能消失,并且破坏了海陆之间的生态廊道,使得一些典型生态系统破碎化。因此岸线修复的核心问题,不管是在科学的角度还是在管理的角度,均是解决岸线自然化消失的问题。岸线自然化的修复是管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对策。

首先,在科学上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人工修复为辅、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使受损自然岸线或新增人工岸线修复成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例如开展堤坝拆除、沙滩养护、植被种植和促淤保滩等措施。

其次,从管理上要求切合实际、注重成效,提出有效措施,解决各地自然岸线保有率逐渐减少的生态问题,例如通过退堤还海、海堤生态化改造和生态海堤建设等措施,增加具备自然属性的海岸线长度,同时兼具灾害防御能力。

再次,从管理和科学技术结合的角度,如填海工程新形成的防波堤所在区域的防灾减灾压力较大,不具备现场修复的条件,在基于“损害什么、修复什么”“不跨市县、不跨地理单元”的原则下,可以采取异地生态修复,即增加自然岸线的恢复长度,确保区域范围内岸线的生态功能,又整体提升区域范围内安全防护能力。

↑ 珠海市唐家湾游艇码头

◆ 生态化海堤

我国在生态化海堤建设方面,尚未出台统一的标准或者正在出台的过程中,但主要的核心原则是存在明确共识的。海堤的改造或新建,要求采用生态化的材料,在保障海堤防护的基础上又能为海洋生物营造健康的栖息地,堤顶为人们提供亲海的空间。

珠海高栏港经济区西滩片区围填海项目岸线修复项目通过多年来的围填活动和连岛海堤修建已经破坏了高栏岛的独立性,原有3.3千米大陆人工岸线和1.5千米海岛岸线已消失,新形成1条约6.2千米中部有510米缺口的东大堤。占用的海岸线已经形成陆域,无法进行岸线改造。因此,本项目结合现状与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只能通过改造东大堤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岸滩,继续发挥区域范围内海岸线的自然属性,弥补因围填海导致的岸线损失。海堤两侧结构均为斜坡式,堤顶防浪墙为直立式结构,建设标准为100年一遇。在保障东大堤安全、不降低防护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对东大堤实施生态海堤改造,有效提升岸线和滨海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营造优质的海洋环境,为满足公众亲海休闲需求和区域海洋蓝色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海堤改造内容包括外侧岸滩生态修复和整治、内侧生态海堤建设。

海堤外侧的生态修复过程,首先针对性修复3处受风暴潮摧毁的海堤岸段,其次整治脏乱差的海堤环境,然后构建以牡蛎礁为主的生态化海堤。牡蛎礁结构的生态化海堤主要通过投放牡蛎种苗石块,吸引牡蛎生长,依此来联结胶固现有堤角抛石,达到防风抗浪、抵御潮水的目的。同时,播种本地底栖海藻,与牡蛎礁一起共同营造海洋底栖环境,发挥生态化海堤促进岸滩保育的作用。

海堤内侧部分岸段生态环境自然恢复良好,应继续保持并加大植被修复程度,通过种植红树林、芦苇、蒲苇和防风林等,形成由水生-半陆生-陆生的植物群落纵向结构,促进生态化海堤发挥完整生态系统功能,并促进堤内水域形成和谐有序的湿地生态系统。

◆ 退堤还海

退堤还海,更多是一种管理上的策略,主要采取海堤开口和陆地挖掘等方法,拆除因围填或者自然淤积形成的岸堤,使被包围在堤围里面的海域湿地自然恢复,同时整治修复堤围内的岸线功能和滨海湿地功能。堤坝拆除实施时先打开外围堤坝,形成缺口,引导潮汐进出湿地,同时开挖围海内部潮沟,以调节内部水流分配,提升围内持水时间。一旦破堤口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破堤口迎水面进行生态防护,重点保障破堤口的防灾能力,可采取生态化岸堤建设、人工岛建设和岸线加固等方式确保区域防灾减灾安全。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西侧处海堤建设形成部分陆域和围海,已填成陆约13公顷,未填水域约8.6公顷,列入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广东省2008年公布的岸线长度约1662.6米被包围在堤围里面。本区域湿地原为自然湿地,由于人为割裂和破坏,水质严重恶化,湿地植被破坏严重,因此采取破堤还海和植被修复措施,连通水系,恢复水质,最终恢复为自然湿地和鸟类栖息地,在破堤处修建桥梁。通过破堤还海的方式,既修复了滨海湿地的功能,同时自然恢复了该区域所占用的自然岸线,并解决该区块围填海的历史遗留问题。

◆ 沙滩修复

沙滩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岸线资源,不仅在生态上起到潮间带的作用,也同时为人们提供重要的亲海空间,在岸线管理上认定为自然岸线,因此沙滩修复是人工岸线改造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关修复措施主要依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近年来,全国通过人工沙滩弥补因海洋工程破坏岸线的修复活动越来越多。大湾区内部重要的砂质岸线资源主要位于珠海、深圳、惠东和江门等城市,例如珠海的香炉湾、唐家湾和深圳西涌等近年来开展的沙滩修复,不仅修复了受损的岸线,增强沙滩抗蚀能力,也改善了以沙滩为核心资源的海岸带景观,促进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 广东江门下川岛

滨海湿地修复对策

滨海湿地修复是围填海工程修复对策的核心,是落实《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保护滨海湿地的重要体现。这主要是因为围填海造地工程已经完全改变了围填区域的性质,甚至完全丧失原本具备的生态功能。通过多年的围填海工程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直接占用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围填海工程已不多见,常见破坏类型主要是直接占用岸滩和沿岸浅水海域等情况,一些岸滩和浅水海域则是红树林的宜林地,或海草床和珊瑚礁的宜植地。因此湿地的营造或改造对保护这类典型生态系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采取水系恢复、植被保育、退养还滩、退耕还湿和退堤还海等措施,恢复滨海湿地的结构与功能。

以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围填海项目为例,该项目填海永久占用滨海湿地,造成珠江口约870公顷天然滨海湿地及水生资源天然繁育场的丧失,破坏了河口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生境。受限于龙穴岛的区域已填成陆的事实以及未来的用地规划,挖除陆域恢复湿地原状已不现实,因此为了控制围填海的面积,保留现有水域,本工程的修复策略主要是龙穴岛西北部浅滩湿地修复和选择距离龙穴岛2.17千米的凫洲水道北岸滨海湿地修复。

其中,龙穴岛西北部浅滩湿地修复工程直接对因围填海工程而受损的滨海湿地进行水系恢复、植被保育,并进一步优化湿地植物种群和整体景观。凫洲水道北岸的滨海湿地修复是一种异地修复的方式,主要进行红树林种植、景观营造和增加亲水岸线等恢复因围填海工程减少的湿地面积和功能,该区域恢复生境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南沙区整体受损的湿地面积。

↑ 珠海高栏港码头

生物资源恢复对策

生物资源损失是围填海工程最直观的生态问题之一,因滨海湿地的丧失,以湿地水域或底质为栖息地的生物完全丧失,由于海洋生物原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物的损失额通常要以20年损失来计算,因此根据围填海面积,一个填海工程可造成几十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海洋生物损失额。生态评估计算出的海洋生物损失额,通常还可作为修复资金的依据。《指南》要求,所测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所需经费,原则上不得低于生态损害评估的金额。修复海洋生物资源,一般可采取大型藻类种植、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增殖放流品种通常结合现状调查,投放当地常见品种,实施计划可纳入地方年度增殖放流计划和人工鱼礁投放计划。

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围填海项目,生物资源修复的具体措施是连续开展10年增殖放流,投放花鲈、黄鳍鲷、黑鲷、草鱼和刀额新对虾等海洋生物560万尾,总预算约775万元;拟在珠江口在万顷沙保护区,投放4000空方/年,3年共投放3个鱼礁群,共1.2万空方,投资约1800万元。珠海高栏港经济区西滩片区围填海项目,生物资源修复的具体措施是选择在高栏港传统的增殖放流区域,增殖放流四指马鲅、红笛鲷、黑鲷、黄鳍鲷、花尾胡椒鲷、金钱鱼、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波纹巴非蛤等海洋生物200万元,连续放流5年,共1000万元。东莞市虎门镇长堤路和环岛路围填海项目,生物资源修复的具体措施是连续开展3年增殖放流,投放花鲈、黄鲫、黄鳍鲷、黑鲷、七丝鲚、刀额新对虾和边缘新对虾等海洋生物月470万尾,总投资约176.8万元。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西侧围填海项目,生物资源修复的具体措施是连续开展5年增殖流放,投放鲷类鱼苗60万尾、虾苗250万尾、蟹类20万只,总预算400万元;投入菊花/细基江蓠50吨,创建一条长10米的海藻浮床,进行藻类种植,投资约150万元。

水动力和冲淤环境修复对策

区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包括纳潮量、水交换能力和岸滩稳定性等,是决定滨海湿地发挥健康功能的脉络。若围填海工程完全破坏了区域内的湿地、河流和内湾等生态系统的水交换能力,就必须采取堤坝拆除或已填成陆挖除等方式,恢复水动力条件;若围填海工程破坏了冲淤环境,导致区域内淤积严重等情况,则需要通过工程拆除或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复区域内的水动力和冲淤环境。

◆ 退填还海

以珠海高栏港经济区西滩片区围填海项目为例,围填海项目实施后,区域内岸线发生变化(黄茅海),从而直接导致该区域流场的变化,区域的纳潮量约减少了3.5%,填海区内水动力和冲淤环境发生一定变化。为改善黄茅海海域水文动力和冲淤环境,保障河口海域行洪纳潮安全,对部分围填海斑块进行挖除和拆除,达到退填还海的目的,分别是富山工业园区2个填海斑块挖除、荷包岛荷包村填土工程挖除和南场村石门咀码头拆除。共挖除面积约5公顷,保障虎跳门海域行洪安全,促进荷包湾海域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整体改善珠海高栏港经济区西滩片区围填海工程区域水文动力和泥沙冲淤环境。荷包岛北部已填成陆区挖除是本次退填还海的核心工程,挖除面积约4.7公顷,此处开展退填还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该填海区后方水系的畅通,并通过开挖恢复原本天然的海岛湿地生态系统。

◆ 清淤疏浚

以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西侧围填海项目为例,项目位于淡澳河的河口区域,根据数模分析,项目的实施,会加强河口的淤积强度,填海区西南侧淡澳河水域以及填海区东南侧水域出现较大淤积,最大淤积厚度约0.11米/年。进入淡澳河通道口门不断缩窄,淡澳河下游接近出海口的区域淤积严重,水深越来越浅。对于此类工程,进行适当清淤疏浚,是改善项目所在海域冲淤状态的一种补偿性手段。选择在淡澳河河口进行清淤,疏浚面积为0.56平方千米,疏浚后深度为2米(黄海基面)。该方案疏浚前平均水深为0.5米(黄海基面),清淤疏浚量为84万立方米。

根据数模结果预测,清淤疏浚实施后,清淤区及其周边较小范围的水域出现较大的冲淤变化,清淤区西侧水域表现为冲刷,最大冲刷厚度约0.1米/年;清淤区东侧海域略有淤积,淤积厚度不超过0.02米/年。

↑广东惠州观音山

海岛修复对策

海岛的保护修复对于改善区域海岛自然景观、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湾区内因围填海或修建连岛海堤直接破坏海岛独立性的海洋工程较少,主要以破坏海岛岸线和海岛岸滩等为主。

《指南》要求,可采取拆除连岛坝和海岛岸线修复等措施,恢复海岛独立性和完整性;采取植被复植等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海岛自然植被,具体的修复措施主要参考岸线修复和滨海湿地修复。海岛修复也有其独特性,海岛的岛体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如人工开挖山体等活动,会使岛体裸露严重,不利于海岛生态系统的健康。

以珠海荷包岛为例,除上文提及的退填还海外,对该海岛进行的修复措施还包括裸露山体的整治覆绿,减少山体边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障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荷包岛生态环境改善。荷包岛中北部区域裸露严重,山坡多为风化碎石,土壤贫瘠,不适宜植物生长;场地内为乱挖掘地,场内碎石零散分布,土质疏松,局部有野生杂草生长。因此,该岛体覆绿应营造植被适生环境,选择栽种速生树种,搭配草皮铺设,促进岛体覆绿,以实现防风固土和绿化作用。

↑ 珠海荷包岛

Part.4

异地修复策略

新增和历史遗留问题围填海区域通常情况主要坚持以“现场修复为主、异地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针对性修复。在现场修复可行的情况下,应优先进行现场修复,异地修复只为辅助修复措施。通过异地修复,既确保围填海工程各项生态评估指标得到补偿性修复,又解决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的其他问题,促进区域资源环境整体提升。因此异地修复是管理和科学结合的一种特殊的针对围填海工程的修复策略。一般符合以下情况之一时,可适当考虑开展异地修复。

>>> 既定事实的围填海工程造陆,导致滨海湿地严重受损或丧失,在本地进行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均无法恢复滨海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异地修复。

>>> 因占用岸线,无法通过破堤还海和退填还海等进行岸线恢复的围填海工程,可采取异地修复,采取破堤还海、岸线生态化的方式,补偿因围填海工程占用的岸线长度。

>>> 因围填海工程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的,可在围填海项目影响的区域内选择适宜生物生存的区域进行异地修复。

>>> 生态评估范围内如存在受损严重的滨海湿地、沙滩岸线和防风暴潮海堤,可因地制宜开展补救性异地修复,须满足不跨县区级行政边界、不跨不同地貌单元(海湾、河口、潟湖)、不跨修复类型等。

近10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围填海项目的管控,并落地实施一系列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经过多年的围填海扩张,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问题已经很严重,海洋岸线、湿地、生物和海岛等海洋资源面临严峻考验,水动力条件和冲淤环境也逐渐发生改变。

因此,在大湾区全面开展围填海生态保护修复是必要的,是对生态损害的一种补偿性的修复。在管理层面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修复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围填海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推动未批先填项目尽快履行手续,使海洋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地方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工程实施和监督,履行了统一行使修复的主责,并完成地方任务指标,包括岸线修复指标和海湾整治面积等;修复主体的修复经费可以纳入补充地方修复资金或者增殖放流资金,结合地方修复规划,全面提升区域的整体提升。

单个围填海项目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是多方面的,要设计针对性的策略就需要在科学的层面上,深入分析该围填海工程造成岸线损失、滨海湿地功能丧失、水动力受损和生物资源损失等问题,才可在技术的层面上,设计针对性措施,或者以多种修复措施组合的对策。总体原则为因地制宜开展修复措施,提高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岸线保有率,发挥滨海湿地和海岛生态功能,确保水动力条件和冲淤环境健康,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撰文:陈绵润 王金华 章柳立 孙庆杨 张胜鹏 (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

图片:全景视觉

美编:石雨晴

审核:向思源 金希 于婷玮

信息来源:海洋世界文化无限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