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利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洲空对空导弹 雄鹰利爪

雄鹰利爪

2024-07-14 04:1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史上首款空空导弹AIM-4猎鹰空空导弹从1946年开始研制,1949年“猎鹰”成功拦截目标。自此,飞机搭载机炮统治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空战的导弹时代来临了。但很快AIM4在越南战争中的糟糕表现使他被AIM-7与红外引导的AIM-9一起取代了,之后AIM7便开启了他的传奇生涯。

      多年来,AIM7麻雀空空导弹一直在树立中距空空导弹性能上的标杆,后来的各种仿制及改进型号(比如意大利的阿斯派德,英国的天空闪光,)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长期作为西方国家主力中距离空空导弹并在战争中广泛使用,直到新一代超视距空空导弹AIM-120装备部队,才陆续退役。

不过今天我要讲的不是麻雀空空导弹,而是属于新生代的故事。

美国

AIM120

       AIM120是第一种具备“射后不管功能”的中距空空导弹,这款导弹的出现揭开了空战历史上崭新的一页,AIM-120中程空空导弹全长3.65米,直径17.78分米3.65米直径44.5厘米(包括弹翼)/17.8厘米(只有弹体),具备非常出色的跟踪打击实力。

这架F15战斗机在一侧机翼挂载了7枚AIM120导弹

       AM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是美国空军和海军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主承包商为美国休斯公司(1997年并入雷锡恩公司)。AMRAAM于1975年开始研制,1987年6月低速生产,1991年装备美国空军,1993年装备美国海军。

       AMRAAM有AIM-120A/B/C/D多种改型。AIM-120A为基本型,共生产5150枚,1994年12月停止生产。AIM-120B于1994年开始交付。AIM-120C于1997年开始服役。到2005年为止,雷锡恩公司已交付AMRAAM导弹14000枚。其最高生产率在第8批阶段达到1100枚/年。AIM-120C-7于2005年10月在美国部署。最新型号AIM-120D的于2015年开始进行验收实验。预期要到2021~2023年才能够服役(这可真是。。。太惨了,还没服役,就已经不行了)

       不管怎么说作为第一款第四代中距导弹,性能也一直是第四代中距导弹的标杆,那么就以。AIM120为例介绍一下第四代的特征吧,首先就是这个所谓“射后不管功能”,其实吧,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AIM120只是拥有了主动引导头,在末端不需要雷达照射罢了,远不是绝对的射后不管就那制导方式来说,AIM120实际上存在GPS辅助惯导(这个是AIM120D新增的)+中段雷达半主动/数据链制导+末段雷达主动制导,弹有四种制导模式:中段指令惯导和末段主动雷达制导、中段惯导和末段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制导以及雷达干扰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受到弹体直径、空间与供电能力的限制,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无论是发射机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均远小于战机的火控雷达,因此有效距离一般不超过20公里。所以对付这种距离超过20公里的目标就需要用到其他制导手段了,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在中途会采用惯性制导,导引头在弹道末端才会开启。而导引头锁定目标后,由于导弹会依目标调整姿态,就会损失大量的动能。因此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弹,会尽量延长惯性制导的过程而节省能量。载机先发射导弹,导弹靠机载火控雷达输入的目标资料求出预定拦截点,并在弹上惯导系统引导下往预定点飞去,同时由于目标飞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机动规避,而惯导的精度有很差,所以机载雷达还要保持对目标的追踪,并及时通过数据链将坐标传给导弹尾部的天线以修正弹道。但为了实现“发射后不管”,机载雷达一般是通过雷达的旁波瓣(旁瓣是主波束周围辐射较小的波束,范围比较大,可以说,只要不是主瓣就是旁瓣),来向导弹传送信息,这样就可以在进行机动时向导弹传送资料。

AMRAAM导弹的制导系统主要由大功率发射机、接收机、低旁瓣天线及其伺服机构、惯性基准装置和电子组件组成。设计人员利用当时的微电子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该系统的小型化,并进行了一些创新性设计。例如利用混合薄膜微波集成电路技术把雷达接收机的射频处理机夹在平板缝阵天线的中间,以消除接收机中所有微波的“波导效应”,同时减轻了接收机的重量、成本和复杂程度。

      然后就是关于射程问题了,以AIM120为例,AIM120A最大射程75公里,但是到了C5之后就逐步增加到了100公里以上,当然实际上我们经常说的最大射程多少多少,都是在特点条件下的,实战中很难达到,基本上所谓的最大射程都是在两机对冲的情况下,在很高的高度很高的速度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射程,实战中基本上不存在。其次就是关于所谓不可逃逸区的概念了,很多人都认为不可逃逸区就是说飞机在这个区域内怎么机动都不行了,以及总是觉得这个导弹的不可逃逸区是个定值,那绝对是100%的扯淡,事实上在任何时候导弹的攻击区域都是相对的,根据双方速度、航向、高度、目标飞机的机动能力、能量特性、等参数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不可逃逸区到底是啥,你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不可逃逸区即导弹发射时敌机立刻转向并以最大动力输出进行加速,双方呈一条直线飞机不再做机动,如果导弹能够追上飞机则飞机处于不可逃逸区之内。所以说这个时候为了扩大不可逃逸区的距离,一般就要提高发射机的速度(敌机的速度咱们控制不了),控制发射的角度(你高发射结果导弹一出来就大角度转弯,速度不就全没了)。

       总的来说,无论射程还是不可逃逸区的范围,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所以以后大家不要动不动的说某型导弹不可逃逸区XX公里了,然后射程的对比吧。。。理论上来说如果你能找到DLZ ( Dynamic Launch Zone )动态发射区的包线,自然是坠吼滴,但是本人能力实属有限,没找到。。。

       这里还是简单说一下AIM120射程提高的原因吧,理由有二:一是将WPU-6/B发动机换成了PNG672798-1Plus5发动机,总冲和比冲都提高,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软件升级,具有了选择高抛弹道攻击目标的能力,众所周知,高度越高,气压越小,空气密度越大,相应的同样速度下的空气阻力也就越小,

可以看到低空发射效果最好,在战斗机常用的8公里作战高度,射程增加几乎有50%,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没有在发动机性能大幅度提高,没有使用双脉冲发动机的情况下,仅仅增加4公斤,射程提高如此之多的原因。

AIM260

        2017年美国空军和海军开始委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启动了JATM导弹项目,最终催生了AIM-260远程空空导弹。

AIM260假想图

       个人估计是因为以前的战略误判,对PL15的性能低估了,结果发展较晚,这东西其实披露出来的东西挺少的。目前我们只能知道这玩意不会采用冲压发动机,估计会采用双脉冲;将采用红外\雷达\双向数据链复合制导雷达和红外复合制导,对隐身目标可能会有不错的效果;双向数据链是在AIM120D就拥有的东西,AIM260也有,意味着会具备A射B导的能力;能够装进F-22\F-35的弹舱。然后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正常情况下按照美军的习惯,导弹型号都是按照序列号一个个排下去,而现在这个序列刚刚达到了AGM-183,AIM260直接蹦到260是咋回事,很有可能要求要达到260公里的射程(当然解释的思路还有很多,比如26年服役什么的),这么看来,射程很有可能就要超过PL15,算是个强劲的对手。

中国

霹雳12

     霹雳12(外贸型称SD-10),全长3.850米,直径0.203米,翼展0.674米,弹重198千克。

      这个导弹是我国的第一款主动空空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性能的话比较中规中矩,从布局上看和AIM120非常像,不过更长更粗,能用来装更多的推进剂提高射程,不过可能当时中国的固体推进剂还没有现在先进,所以尽管更大但是在射程上没有什么优势。

很像吧

至于气动布局为什么这么像,其实道理很简单,任何东西在设计思路接近,技术接近的情况下都会长的差不多,这点在五代机上就能看出来。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追踪视野很有限,与目标角速度稍微提高就会失去目标,也因此不管是R-27还是AIM-7,控制面都靠近重心,就是为了在机动时能降低角度变化,因此这样的导弹要打高机动目标就很困难。而换了主动引导头的第四代空空导弹扫描范围更大,所以可以做更大幅度的机动性,因此AIM-120、MICA、R-77的控制面都在尾端,控制力矩大。而PL12只是和AIM120一样选择了最普通的布局罢了(当然实际上讲翼面差异也很大)。而且远没有冷战时期的各种麻雀离谱。

      引导头的话,其实就是R77引导国产头数字化的产物,抗干扰能力更强,原版传统机械陀螺的热机2min时间大大缩减。总体来说是一款很中规中矩的导弹。

霹雳15

内侧的是霹雳15

       终于出来了,相信大家一定都在等着,目前蓝星中距弹的最高水平,霹雳15,很多人都说霹雳15有双脉冲,那么双脉冲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一个导弹的固体发射药都会一次烧完,推力燃烧过程中保持不变。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则机是一种在同一燃烧室内用阻燃隔热层将燃料装药分成若干段,每段装药有独立的点火系统,每套点火系统都会连接制导系统的弹载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发射药块点燃的时间。

大概长这个样子

你可以理解为我可以将原本一次燃烧完的药柱两次点火。控制点火时机(当然可能推力还不一样),能大幅度提高射程,众所周知一个气动外形的不同速度下的阻力是不一样的,

某型导弹阻力随飞行马赫数的变化

在一个特定速度下升阻比最高。正常的导弹都是一次点火,加速到最高速度然后熄火。而如果我将导弹加速到一个阻力和速度最优秀的速度上,然后不在继续加速,仅仅是维持速度,岂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射程?没错的,这就是能量管理。再配合高抛弹道,射程绝对惊人,目前可知霹雳15射程最少达到了150公里,

当然双脉冲也可以放在末端点火,这样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导弹末端的机动性能。霹雳15的能量规划是怎样的我不清楚,甚至很有可能不只是双脉冲,更有可能是多脉冲。此外霹雳15还拥有有源相控阵引导头,拥有更灵活的波束指向及驻留时间、可控的空间功率分配及更灵活时间资源分配,可大大提高导弹的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这可真是双倍的快乐。霹雳15:我真是high到不行!

      不过霹雳15好归好,就是实在是有点大,目前来说歼20的弹仓虽然比F22大,但是仍然做不到弹仓内装六枚中距弹。(即使如此霹雳15尺寸仍小于霹雳12,所以说霹雳12歼20能挂载六发是行不通的)

军迷梦寐以求的场景俄罗斯

R77

      长3.6米,弹径0.2米,翼展0.75米,网格翼折叠后翼展约0.4米。

       R-77空空导弹最大的布局特点在其网状尾翼,其尺寸250×125毫米,很多人都因为其他导弹上没有这东西,因而觉得苏联就是落后,用别人不要的东西。其实不然,实际上来说R77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了格斗尾栅的空空导弹,R77要是美国人的导弹,这东西怕不是要被吹上天。尾栅翼这东西呢,历史要说其实也不短,和莱特兄弟的飞机是同一个时代的。

1907年,菲利普斯5号机问世,这是由200个栅格翼面组成的飞行器,自带22马力的发动机,在天空持续飞行了152.4米,成为英国第一架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但是这东西的优点和缺点很明显,苏联科学家研究发现:“用同等重量的材料来制造栅格翼和传统机翼,则栅格翼在满足同等气动力的前提下,各向尺寸能够比传统机翼小40%以上;栅格翼的气动压心到作动器轴心的距离很短,从而使得力臂较短,在产生同等控制力的前提下,栅格翼需要的驱动力矩相较于传统翼要小30%以上。”至于缺点嘛,自然是高速下阻力太大。这种缺点使格栅翼飞行器只是在早期昙花一现,只有苏联坚持下来并发扬光大了,实际上,格栅翼在世界范围的流传就是在90年代后(懂得都懂)。

R77的格斗尾栅

得益于格斗尾栅,R77拥有极佳的飞行性能,高迎角性能比传统翼面有效得多,R-77的迎角变率可达150度/秒,失速迎角高达40度;甚至具备大角度离轴发射能力。而R77的梯形主翼可以在超音速时减少网格翼迎接的来流速度,降低阻力提高操控效率,还能抵消格斗尾栅让导弹转动外产生的反向作用力,甚至增长升力,提高射程。

       虽然射程近,但是不代表发动机不行,主观的认为苏联的发动机比美国差其实也是不对的,事实上所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总冲约14000kgf.sec,比冲80秒,略高于美国AIM-120(总冲11780kgf.sec,比冲75秒)(kgf.sec是千克力×秒)

      然后就是引导头,不得不承认,苏联在雷达这方面,受限于电子技术落后于美国,确实赶不上美国,早期用9B-1348E引导头,工作波段为J波段(10~30GHz,即波长1至3cm)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为10~15km,长604mm重16kg,口径200mm,采用机械陀螺所以热机时间长达2分钟(放真实空中中可是要死人的),因为是模拟电路因此无法以软件提升性能。

后来改用的9B-1103M系列,型号为9B-1103M-200,光纤陀螺仪取代传统机械陀螺因而将热机时间由2min缩短至10sec;长度降至40cm,重量降至10kg。使用数字电路可以编程升级,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超过5000万次。

K77M

       “产品180”/K-77M空空导弹消息不多,虽然在“军队-2019”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俄罗斯就公开采购了K77M空空导弹,但是目前细节我们仍不得为知。

疑似苏57挂载K77M图片

       已知长度3.7米,质量190千克,战斗部22kg,最大射程110km(不知道用的什么标准)。

将会采用新的雷达导引头;新的修正数据链,可以更快对导弹进行修正;更精确的惯导的控制系统;更足的弹载电源,可持续工作150秒(这也侧面反应了“产品180”的射程),双脉冲发动机,可以大幅度通过导弹的射程。比较有趣的是,K77M放弃了格斗尾栅,看来剑走偏锋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对的,想来也是,曾经俄罗斯机载雷达探测距离近,用不到射程那么远的导弹,现在雷达技术进步了,自然是要先敌攻击啊,先敌攻击可以减少敌机的规避空间,消耗敌机能力,让自己占据有利阵型,还是香的。

       不过就算这样,俄罗斯也不肯老老实实走常规布局。如果专利图为实,则说明在K77M的尾舵前面还有一个固定翼面。推测这个固定小翼面应该是用来整流的,可以大幅偏转的尾舵减低有效攻角,等于增加尾舵的失速攻角,其作用类似飞机上的前缘襟翼。相比于传统布局导弹,在超音速时因为控制力够大,因此可以赋予需要的机动性,但到了亚音速,因为气动力可能不足,因此要高机动就会需要大攻角,那么传统翼面就面临失速的隐忧。或许K77M在大攻角会有优势。

欧洲

流星

      流星空空导弹长3.65米,直径0.178米,重量185千克。

       因为研制年代比较晚,一开始就拥有双向数据链。推进系统由变流量固体冲压发动机与整体式无喷管助推器组成。(没错,是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事实上冲压发动机是完全可以使用固体燃料的),变流量固体冲压发动机的优势在于能提供远射程、高巡航速度;此外,通过主动推力控制,导弹具有的灵活的弹道规划能力,可以使用“侧滑转弯”。

采用冲压发动机,燃料就不需要加氧化剂了,之前一搞空气中的氧气来氧化就行了,可以全部装固体燃料,这样以来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问题是你在导弹外边布置一个冲压发动机,这么突兀,还是会产生不小阻力,这样一来反而会降低导弹的射程,抵消射程优势。而且结构复杂,还有冲压发动机的通病,仰角不能太大,相比之下固体发动机就是想多大仰角多大仰角,完全取决于导弹。机动性大大受限。不是很适合做空空导弹。事实上当年霹雳15就曾经在冲压发动机和双脉冲发动机之间徘徊,后来经过大量实验计算,最终选择了双脉冲发动机。

法国

米卡

       米卡空空导弹3.1米 、弹径 0.16米 、翼展0.56米 ,弹重112千克。

        米卡一直以来就是我比较喜欢的空空导弹,设计比较紧凑精巧。有人觉得米卡空空导弹这么小,跟格斗弹差不多,就觉得射程近,实则不然。米卡的火箭发动机长约1950mm,总冲为99kns,而看上去更大的AIM120A的火箭发动机总冲为104kns(kns应该是千牛乘秒,不过这个数字似乎和上文对不上,或许型号不同?)实际上高不了多少。再考虑到米卡的阻力较AIM120要小,实际上射程方面米卡还真有可能不比AIM120A差。

       米卡的机动性就不得不说了,弹体中部具有四片长弦弹翼,能降低阻力并在飞行末端增强导弹的机动性。这种布局很常见,霹雳15、IRIS-T、R77都是这种布局。这些都是知名的高机动导弹。

上IRIS-T,中霹雳10,下米卡

这样可以通过复杂的气动弹性剪裁,能够利用弹翼的气流干扰,减少导弹的阻力,弹翼也能带来升力,而米卡做得更甚,无论是翼面积还是和尾舵的距离,都更大更近。这样的气动能不好吗?法国人随便拿出这个气动改改加个助推器就改出了中近距离防空的王者“紫菀30”。再配合在中距弹中独有的燃气舵(当然估计会损耗推力),机动性绝对是中距弹中的王者,最大过载超过50G,这已经是第四代格斗弹的水平了。

        米卡很有趣的一点是采用了通用弹体,通过搭配主动雷达引导头或者红外成像引导头来满足中距和近距空战的需求,有助于降低研制和后勤费用。

米卡RF的主动雷达导引头采用了由泰利斯公司和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AD-4AJ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工作频率为10-20GHz。其制导体制为惯性制导、中段载机指令修正、末段主动雷达制导,“米卡”RF型的导引头作用距离据外界估计为15公里左右,在这之前,米卡需要靠弹上的惯性陀螺和载机的无线电信号修正。10-20GHz。其制导体制为惯性制导、中段载机指令修正、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因为米卡是世界上第一款应用了双向数据链的空空导弹,所以还可以A射B导,米卡RF型的导引头作用距离据外界估计为15公里左右,在这之前,米卡需要靠弹上的惯性陀螺和载机的无线电信号修正。而米卡IR的被动红外导引头是由法国SAT公司研制的双频段红外成像导引头,采用双频段机电扫瞄方案和完善的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远的作用距离和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日本

AAM4

AAM4导弹长3.667米,直径0.203米,翼展0.8米,弹重222千克。是以麻雀空空导弹为基础,日本自主研制的一种空空导弹。这款导弹体积很大。体积和重量几乎可以和远距离导弹相媲美。

2008年,三菱公司又推出了改进型AAM-4B空空导弹,提升了1.2倍的射程和1.4倍的自主索敌攻击距离。该导弹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有源相控阵(AESA)末制导雷达,相对于AAM4导弹采用的平板缝隙机械雷达,其对目标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等战技指标都有很大程度提高,对隐身战机等低RCS目标攻击能力有所增强。这是世界第一款换上了有源相控阵的中距弹,由于日本的人工成本和应用昂贵的AESA末制导雷达的缘故,AAM4B空空导弹先进的同时AAM4B导弹也是最昂贵的空对空导弹。

印度

ASTRA

印度一直以来致力于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大国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所以印度也要搞自己的空空导弹,于是就有了ASTRA。

这东西要说是印度自己搞的,也不太对,因为这东西很多系统都是直接外包给欧洲EADS军火公司的,引导头倒是自己搞的,KU波段脉冲多普勒体制,外径178毫米,长度690毫米,重量12.5公斤,探测距离13公里。性能还可以,90年代先进水平。射程的话,从印度空军在2019年9月的5次打靶中,“阿斯特拉”均在80-86千米处击落靶机来看。倒也还不错,比R77远。总的来说,这款导弹算不上先进,对付巴基斯坦的AIM120C5和SD-10空空导弹有点吃力,面临一研制成功就落伍的局面,但是考虑到这是印度的产品,已经不错了,不能强求。

以色列

德比

德比导弹长3.62米,翼展0.64米,弹体直径0.16米,发射重量118千克,战斗部23公斤。

2015年,以色列推出了“德比-ER”导弹,这种导弹外形看起来和“德比”几乎没有区别——而据拉斐尔公司的宣传材料,该导弹的主要改进之处,一个是采用了双脉冲发动机。据说射程可达100公里。双脉冲发动机为啥射程增大我也说了,其实这东西也没什么玄乎的。不过有的人要有这个论证双脉冲不是啥先进的技术,或者德比ER和霹雳15差不多,我只能说:“双脉冲和双脉冲的体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自己完形填空)

中国天剑2

       “天剑2”空空导弹弹长3.6米,直径190毫米。天剑2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前后双四稳定翼设计,中段惯性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基本型射程约50到60公里,发展型可达80公里。“天剑2”的是中国台湾省在美国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竞标过程中落选的诺格/摩托罗拉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研制的一款中距空空导弹。

从作战需求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距空空导弹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有:

1.射程越来越远。不可逃逸区越来越大。空战中,率先攻击拥有很多优势,提前消耗对方能量,占据优势位置,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欧洲各国联合研制的“流星”空空导弹采用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它的射程是普通空空导弹的2倍以上,据称不可逃逸区是AIM120的三倍。

2.攻击包线越来越大。现在空空导弹把“全向发射”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这样可以在发现目标后就能攻击目标。要求导弹可以向后发射,攻击载机后方目标,或者导弹向前发射后,从载机上部飞过,攻击载机后方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肩发射”。

3.引导头探测与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现在越来越多新型中距弹都选择了有源相控阵引导头,更强的引导头意味着也有更强的探测能力。

4.多模引导。干扰与反干扰一直是空空导弹发展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两项技术,多模导引这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

5. 机动能力越来越强。随着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雷达火控技术的发展和导弹外形的持续改进,新型空空导弹的机动能力将达到60g以上,飞机一旦被其锁定很难逃脱。

6.小型化。这个是我的推测,随着伴随无人机的到来,或许在未来战场战机密度会大幅度提高,再考虑隐身弹舱的存在,没有外挂,战机挂弹量减少,很有可能会存在导弹不够用的情况。而且考虑到未来激光系统有可能会上机,面对光速的拦截系统,机动性可能会不起作用,有可能需要用海量的导弹攻击目标,利用激光系统的冷却时间才能突破防御。那么在弹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缩小导弹体积才能挂载更多的导弹。

美俄推出的袖珍空空导弹,上洛马CUDA,中雷神游隼,下俄罗斯未知型号导弹

我是原终极侧位35姬,那个账号在更换捆绑手机号的时候丢失了。原来的粉丝们可以现在关注这个账号。   

新人渣作,文笔不好,觉得不好的,求轻喷,如有错误,请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跪求三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