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历史漫步【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早的相机图片 相机历史漫步【1

相机历史漫步【1

2024-07-08 16:4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战后,日本的相机产业成长迅速,其重要推手之一便是“单反”。在这儿,我们回顾单反发展的历史。

单反前史

单反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摄影诞生前的暗箱。

图15 单反式的暗箱。19世纪初,画家们使用暗箱辅助绘画。图中的暗箱使用滑动结构对焦。也有更加小型的暗箱。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存在使用小孔成像的记录。到17世纪后半叶,便携式暗箱普及,画家们使用它们进行写生。

1676年,德国阿尔特多夫大学的Johann Christoph Sturm在暗箱内镜头后放置45度倾斜的镜子,使得反射后的像在上方呈现。画家即可在屏幕上描画。

维尔茨堡的修士Johann Zahn所著《人工之眼(Oculus artificialis)》一书中,有几处记载并画出了便携式暗箱,其中之一便是以Sturm的方法为基础。这便是单反的原点,离相机的出现还有150年。另外,在这本书中还记载了使用毛玻璃进行观景的方法,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对焦屏。

多说一句,维尔茨堡坐落于德国美茵河畔,现在以浪漫街道的起点而闻名。该城历史悠久,在8世纪中叶设大主教以来发展至今。15世纪建成大学以来,尤以文化与艺术之城而闻名。维尔茨堡大学曾出过伦琴等五位诺贝儿奖获奖者。

17世纪,在维尔茨堡大学执教过数学的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曾在其光学著作(1646年)中介绍过便携式暗箱。他的学生,卡斯帕尔·肖特也在其著作中提到某个旅行者在西班牙看到的便携式暗箱。肖特自己也制作过类似的暗箱。

其中依靠机身对焦的滑动箱(sliding box)型,被认为是摄影用相机“吉鲁·达盖尔”的原型。维尔茨堡与相机颇有渊源。

进入18世纪,便携式暗箱得到进一步改良,作为画家的写生工具十分流行。主流便是单反型,左右倒像,但上下是正像。可以说在摄影诞生前,已经存在单反的前史了。

单反之父“萨顿”

摄影时代开启后,最早着手设计单反相机的是英国的托马斯·萨顿。时间是1861年

1839年达盖尔开始使用的相机是将非单反的暗箱与感光材料组合后的产物。通过相机背后的对焦屏进行构图对焦,再在同一位置装载感光板进行拍摄。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了干板、直到现在的大画幅。

这种对焦屏方式也是取景屏的原点。在能够准确观察到镜头的成像这一点上,十分理想。简单说这是“TTL(Through the Taking Lens)”的取景方式。

但是在摄影时需要安装卸下感光材料,并且拍摄时无法进行取景。怀着至少能在拍摄的前一秒确认拍摄内容的心愿,萨顿着手单反的研究。在暗箱内放置反光板,上方取景,拍摄时抬起反光板让感光材料曝光。

但是这台相机在那个时代并不能发挥出它的优势,最后停留在想法阶段,无疾而终。此后在1883年,意大利的马尔科·马内尼查在照相馆相机(studio camera)内横向放置了取景器,以便在一侧的取景屏上观察客户,直到拍摄前。

最早的实用单反是美国Calvin Ray Smith公司的“Patent Monocular Duflex”。1885年发售。使用12 X 16.5cm的干板,200mm镜头,T,I单速快门。到1890年,荷兰、比利时、德国以及英国都有早期单反生产,由于快门的问题,都是普及型的机种。

双镜头相机的登场与双反的出现

为了能实现在拍摄前一秒还能观察对焦屏,通过增加一组对焦用机的方式,双镜头相机被发明了出来。这便是1872年登场的英国“Marion Reporter”相机,如图19。小型化,外形改为箱型后于1882年发售了“Marion Academy”。改良取景部分,增加反光板,实现腰平取景的新版“Academy”在1887年发售。这些相机是双反的开始。

图19 最早的双镜头相机“Marion Reporter”。1872年,以手持摄影的方式展现,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这样做的意图。这台双镜头相机的原型来自1862年伦敦世博会展出的McLean Melliesh公司的“5镜头相机”。5颗镜头中的4颗用于拍摄,一颗用于对焦。

不少厂家推出了使用干板的大型双反相机,与同时代的单反相比甚至处于优势地位,直到19世纪末。

不论是单反还是双反,都是在采用对焦屏进行对焦的早期相机发展历程中,为提高拍摄的机动性而开发的。但就这一目的而言,双反略占优势。通过反光镜获得至少上下方向的正像,让拍摄变得方便不少,也为手持摄影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焦平面快门的出现以及单反的确立

1890年代末,高性能的焦平面快门被研制了出来。采用焦平面快门的单反立即开始扩展机能。单反的基本制式就此确立。

为焦平面快门做出巨大贡献的,是1883年Ottomar Anschütz发明的“Anschütz快门”。虽然布帘的快门此前就有,但“Anschütz快门”放置在紧贴底片的前方,通过调节缝隙的宽度,实现了高速快门。搭载这一快门的“Anschütz”相机在1888年由C. P. Görz发售。

该机此后发展为折叠式的合掌相机,改名为“Ango”,并作为活跃在新闻报道领域。快门本身也得到改良,作为模块进行供给。于是英国的相机厂纷纷积极投入单反的研发。

以“Anschütz快门”的出现为契机,搭载了自家独立研发的焦平面快门的美国“Graflex”发售了。时间是1898年。第二年的1899年,英国“Adams Reflex”(图20)也发售了。其后又有搭载“Anschütz快门”的英国J·H·Dallmeyer的“New Naturalist”等。英、德的实力厂家纷纷加入。

图20【Adams Reflex】1899年。受1898年美国的“Graflex”影响,Adams公司开发并发售的英国最早的真正的单反。该机在1903年发售了改良版的“Adams Videx”,其高端版本的“Adams Minex”更是十分有名。本机采用1/10~1/1000s的焦平面快门,可更换镜头。

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单反时代来了。至1920年代达到顶峰后,持续到了1940年。一部分英国的产品到二战后还有少量生产,“Graflex”更是生产到了1963年。

这些大型单反采用干板。画幅以8 X 10.5cm为主,其余尺寸有6 X 9cm,6.5 X 9cm,9 X 12cm,4 X 5inch,12 X 16.5cm,5 X 7inch。也有可以说是干板的迷你尺寸的4.5 X 6cm。

大型单反的典型特征如下

机身为箱型,木制(桃花心木等)黑色贴皮搭载焦平面快门上方的对焦屏装有较深的可折叠皮质护罩通过齿条前后移动连接皮腔的镜头板对焦可以连同镜头板一起交换镜头镜头为普通的光圈,需要在对焦后看着镜头上的标记缩小光圈反光板需要抬起,马上要拍摄的时候无法取景对焦后背可调整为横向或纵向

具有代表性的相机有英国的“Adams Minex”,“Soho reflex”,美国的“Graflex”系列。其他也有许多厂家推出了不少优秀的相机。

【Soho Reflex】由英国Marion公司发售。最早的型号发售于1905年。本机装有风门,快门与摇摆式反光镜的震动轻微。开发由A·Kershaw公司进行。搭载有Ross Express 6 inch F4.5镜头。

尤其是“Graflex”,1906年之后用多段固定狭缝式快门取代了一般的可变狭缝式,结构变得更加稳定。1941年的“RB Super D Graflex”开始增加了半自动光圈功能。

【RB Super D Graflex】1946版。美国“Graflex”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单反之一。最早的型号发售于1898年,最后的版本发售于1963年。这款“RB Super D”是最后的版本,1941年发售,在战争期间中断后,1946年再售,直到1963年。搭载“Graflex”独具特色的五段固定狭缝快门,T, 1/5, 1/30~1/1000s。镜头可更换,光圈半自动。拨杆调到最大光圈后,按下快门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缩小到指定光圈后快门再工作。镜头有Kodak Ektar152mm F4.5。搭载闪光灯同步接口。1948年开始,对焦屏采用菲涅耳透镜方式,更像一台近代相机。

在德国还有把箱型机身改为可折叠式的机种出现。“Görz Folding Reflex”,“Ihagee Patent Folding Reflex”,蔡司·依康的“Miroflex”等。英国也有几款类似机种。

【Miroflex】1929年。折叠式单反的代表。德国蔡司·依康公司制。是折叠型的最后期机种。机身采用皮腔折叠。采用折叠式的各厂家都在折叠结构上下了大功夫。焦平面快门,T, B, 1/3~1/2000s。有Tessar 165mm F2.7镜头,镜筒对焦,镜头可更换。

还有几款直接显露出木头纹理外观的“热带”型。

干板时代单反所处的地位

1900年以后单反的势头迅猛,导致既不能交换镜头机身又不得不做的很大的双反迅速衰退了下去。单反与折叠式相机并存的时代到来。

为提高便携性,相机很早就开始使用皮腔,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主流的存在。曾经以对焦屏方式为主的相机也逐渐改为采用反射式,线框式取景器,以提高机动性能。这股趋势也导致了1900年以后的手提相机与合掌式相机的成型。

同期发展的胶卷相机本来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对焦屏方式,于是多使用反射式、透视型取景器。如果说对焦屏是“直接取景”,那么其余的这些可算作“间接取景”方式。虽然在准确性上有所不及,但胜在机动便捷。特别是透视型取景器,在此后较长时间内是相机取景方式的主流。35mm紧凑型相机也都采用这种方式。

这一时期,与主流的折叠式相机相比,单反的特点在于采用对焦屏进行准确而仔细的构图。用户层也多为高端爱好者。

转折点1930年代

相机的潮流在1930年前后迎来巨大转折点。

主流的皮腔折叠式相机在1929年蔡司·依康的“Ikonta”之后,进入“弹簧式相机”的时代。干板手提相机则结束其使命,6 X 6cm以及6 X 4.5mm画幅开始普及。

同为1929年发售的“Rolleiflex”开启了6 X 6cm画幅双反的时代。1925年发售的“徕卡”则开创了35mm小型相机的先河,竞争对手的“Contax”(1932年)以及镜间快门式相机“Kodak Retina”的发售,再加上柯达发明的带片盒的35mm胶卷(1934年),让35mm相机走上全力发展的轨道。德国相机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全盛。

与此同时,单反也翻开崭新的篇章。一是采用胶卷,二是35mm单反。特别是后者逐渐成长为高端小型相机的主流,一直发展至今。

胶卷式单反相机

早在1897年,就有胶卷式单反的先驱,德国Eusebius Schiffmacher生产的9 X 9cm画幅胶卷单反。到1924年,英国Houghton Butcher发售了6 X 9画幅的“Reflex Carbine”,外观与干板单反相像。此后该机改名为“Ensign Rollfilm Reflex”。

近代的胶卷单反首推1933年使用127胶卷4 X 6.5cm画幅的Exakta(德国Ihagee公司),以及1935年使用120胶卷6 X 6cm画幅的“Reflex Korelle”(德国Frantz Kochman公司)。(虽然美国的Graflex公司在1933年也推出过6 X 7cm画幅的“National Graflex”,但整体概念陈旧。)

机身为金属制,采用焦平面快门,上片与反光镜设置同步。镜头可交换,旋转镜筒对焦。整体向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Exakta】1933年,德国Ihagee公司发售的最早的近代胶卷式单反。使用127胶卷,4 X 6.5cm

横向画幅。快门为焦平面快门T, B, 1/25~1/1000s。此后的改良款增加了从12s开始的慢门以及自拍定时器。上快门与过片、反光镜预备同步。最早期的采用旋钮,后来改为扳手。机身为轻合金铸造。镜头使用螺纹卡口,可交换。

【Reflex Korelle】1936年款,6 X 6cm画幅单反。德国Frantz Kochman公司于1935年发售。照片中的是其改良版。120胶卷与6 X 6cm画幅使用方便,颇具人气。快门为焦平面快门B, 1/25~1/500。此后发售的版本追加了2s开始的慢门以及自拍定时器。反光镜在按下快门的时候自动弹起。轻合金铸造机身。镜头为螺纹卡口可交换。图中的镜头为Lugwig公司生产的Victor 75mm F3.5。

但是这个阶段的单反还需要在对焦后调整光圈。反光镜也会在按快门之前抬起导致无法取景。与同为对焦屏取景的“Rolleiflex”等双反相比,机动性、便捷性略输一筹。但作为胶卷相机中唯一可以更换镜头的机种,再加上对焦屏的像更加准确的优势,在人像摄影等领域获得了不少用户。以德国为中心出现了不少机种。

将胶卷式单反的价值进一步发挥出来的,要数二战后1948年发表的“哈苏”。依托“拥有先进功能的系统相机”这一概念,以可更换后背为基础,开发出了全新构造的相机。因为这台相机的出现胶卷单反迈出了一大步。特别是1957年的“500C型”确立了“哈苏”的基本机能,此后出现了诸多竞争机型。

【哈苏500C】1948年发售的6 X 6cm画幅系统单反。最初的“哈苏”采用不锈钢焦平面快门,但不够稳定。1957年改为镜间快门后的新版本大幅提升了稳定性。基本造型没有变化。由于采用镜间快门,闪光灯能与所有快门速度同步,也提高了实用性。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可更换镜头,后背,取景器。腰平取景器是标准,但也可以更换为眼平取景器。快门为Synchro-Compur,速度B, 1~1/500s。照片中的镜头为Planar 80mm F2.8。

另一方面,6 X 6cm画幅双反在1950年代达到巅峰,此后需求逐渐下降,胶卷单反吸收了其部分用户。胶卷式单反机能不断扩展,作为对画质要求较高的中画幅相机的核心,此后不断发展。

35mm单反相机

如今,作为高端相机主流的35mm单反,是从1936年德国Ihagee公司的“Kine Exakta”开始的。前一年1935年,苏联“GOMZ”发表了最早使用35mm胶卷的单反相机“Sport”。但是可拍50张35mm胶片的该机需要使用专用的片盒,并且构造独特。从对市场的影响来看,也是较为特殊的存在。

【Sport】1935年。在“Kine Exakta”前一年发售的最早的35mm单反。苏联列宁格勒GOMZ工厂开发。使用可拍50张35mm胶卷的专用片盒。画幅为标准的24 X 36mm。双片盒模式,不需要回片。目镜式腰平取景器,横向画幅专用。也配有反伽利略式的透视取景器。采用独特构造的金属焦平面快门,B, 1/25~1/500s。通过上方巨大取景器一侧的旋钮同时上快门、过片、反光镜预备。对焦用的镜筒与机身相连,仅可更换镜头本身。

“Kine Exakta”是1935年发售的127胶卷单反“Exakta”的35mm版本。功能基本相同。这个时代的35mm相机已经进入(从1932年开始的)“徕卡,Contax时代”,联动测距旁轴的小型系统相机正方兴未艾。但是联动测距型无法照顾长焦镜头的对焦精度,旁轴相机对近摄题材也很难胜任。

【Kine Exakta】1936年。35mm单反的鼻祖。德国Ihagee公司生产。以1933年发售的127胶卷单反“Exakta”的机能为原型,改为使用35mm胶卷的相机。24 X 36mm画幅。焦平面快门T, B, 12~1/1000s,有自拍计时器。通过扳手同时进行上快门、过片、抬升反光镜。腰平取景器,横向画幅专用。插刀式卡口镜头可交换。没有自动光圈以及反光镜快速返回功能。

在这些场景下,单反反而是理想的相机形式。比如1933年,柏林的Astro公司就发售过名叫“Identoskop”的徕卡用单反对焦套件(用于150mm F2.3以及400mm F5长焦镜头)。1935年徕茨也发售过类似的,用于Telyt 200mm F4.5的单反对焦模组。

【Telyt 200mm 及其单反对焦模组】1935年。

“Kine Exakta”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售的。但是这台35mm单反还有诸多缺陷。

需要在对焦后缩小光圈因为反光镜的抬起,拍摄前一刻视野全黑腰平取景导致只能横向使用,像也是左右颠倒的由于反光镜的存在,镜头后组伸出距离有限,无法使用广角镜头

再加上正值以“徕卡”为中心的35mm系统相机的潮流之中,本机多用作长焦摄影、近摄、复写等单反具有优势的特殊领域。

慢慢的,不少厂家开始逐渐将目光汇聚到单反方式的相机上。1939年,德累斯顿的KW公司生产出了“Praktiflex”。蔡司·依康也从1940年开始考虑与长焦镜头组合的35mm单反。

较大的转变要从二战之后开始。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948年,在东德的德累斯顿,继承了战前传统的众多厂商(Ihagee、KW、东德部分的蔡司·依康等,这些厂商此后联合为VEB公司经历数次合并重组,最后成为VEB Pentagon)开始了35mm单反相机的研发。

1945年8月“Kine Exakta”重新开始生产,1950年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号“Exakta Varex”问世。“Praktiflex”则在1946年重启生产,1949年进化为“Praktika”,并在此后发展为“Praktika”系列以及“Praktina”系列。蔡司·依康则在1949年发售了首批搭载量产五棱镜的“Contax S”,此后也经历了不断的改良。

【Contax S】1951年款。市售的最早采用五棱镜的35mm单反。由1949年留在东德部分的蔡司·依康发售。照片中的是1951年追加自拍定时器的版本。此后不断改良、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商标权的问题,于1958年更名为“Pentacon”。采用布帘焦平面快门,B, 1~1/1000s。通过旋钮上片。镜头为M42螺纹卡口。现代的35mm单反从本机开始。

这一时期前后,在东德之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动向。战争期间Jacques Bolsky开发的“Bolca I”(1939年)在此后成为“Alpareflex”并在瑞士生产发售。匈牙利的GAMMA公司在1943年左右开始研发“Duflex”,并在之后重新开发后于1946~47年间发售。

1950年,有意大利的Rectaflex(采用五棱镜以及裂像屏),英国的“Wrayfrex”(不同于五棱镜的使用两块反光镜的取景器)登场。日本以及西德(仅限于使用焦平面快门的单反)则相对较晚进入这一领域。

【Rectaflex 1300】1952年款。早期采用五棱镜的35mm单反之一。意大利Rectaflex公司生产,性能较高。照片中的版本最高快门速度达1/1300s。1950年开始发售的是1/1000s的版本。焦平面快门,B, 1~1/1300s。五棱镜取景器,斜向裂像对焦。快门按下后反光镜抬起,松开后反光镜放下。插刀式卡口镜头。照片中的镜头为德国施耐德公司的Xenon 5cm F2。

在日本,没有使用五棱镜的35mm单反“Asahiflex”发售于1952年。1955年才有使用五棱镜的“Miranda T”发售。西德则是镜间快门式的35mm单反先行,焦平面快门式的则要等到1954年的“Edixa Reflex”。此后,从1958年发表,60年发售的“Contaflex”,1965年的“Leicaflex”开始,才正式展开35mm焦平面快门单反的生产。

【Asahiflex II B】1954年。日本最早的35mm焦平面快门单反“Asahiflex”于1952年发售。是采用五棱镜之前的较为原始的单反。这台1954年发售的“II B型”搭载了反光镜快速归位功能。对单反的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代后半叶开始,通过积极使用新技术扩充功能,日本厂商将35mm高端相机的主流从以“徕卡”为中心的联动测距旁轴相机,转向了单反。此后,日本相机制造超过德国,主导精密相机产业。

从联动测距到单反相机的转变

35mm单反取代联动测距旁轴相机成为主流,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五棱镜的采用以及量产反光镜快速返回功能自动光圈功能开发出反望远结构广角镜头

关于五棱镜的功用早在19世纪末便为人所知,也有将其用作取景器的想法。而且,也已经有几条五棱镜相关的专利。

实际的尝试也有。1940年蔡司·依康公司在“Contax”机身上有过尝试,1946年或47年,匈牙利的GAMMA公司也在“Duflex”之外的机身上尝试过。最早搭载五棱镜并在市场上销售的是1949年的“Contax S”。

反光镜快速返回功能(在某种意义上)由1954年发售的“Asahiflex II B”最早搭载。匈牙利的GAMMA公司早在1946年或47年的“Duflex”上已经搭载此功能,但由于其产量较少,加之地处东欧,不为市场所知。

“Duflex”采用了特殊的反光镜式眼平取景器,快门按钮与自动光圈机构相连,是一台相当先进的35mm单反。在相机历史上意义重大。

【Duflex】1946或47年。东欧匈牙利的GAMMA公司出品的相当先进的35mm单反。产量少加之处在东欧,鲜有人知。采用金属帘幕的焦平面快门,B, 1~1/1000s。已经实现了单轴不旋转。采用特殊的眼平取景器,同时还搭载另一套亮线框取景器。最早搭载反光镜快速返回功能的相机。插刀式卡口,可更换镜头。也有自动光圈功能。画幅为24 X 32mm。

关于自动光圈功能,有

手动预设方式快门按钮联动式(按下快门后光圈收缩到指定位置,放开后光圈变为全开)半自动收缩式(拍摄后,手动将光圈调回最大)自动收缩式(与过片一道,光圈调成最大)完全自动收缩式(拍摄后,自动瞬间变为最大光圈)

从1950年代开始逐步开发。(大型单反“Graflex”在1941年的“RB Super D Graflex”上已经实现了半自动收缩式)

另外,由于反光镜的限制导致不能使用广角镜头的问题,则由反望远结构镜头的开发得以解决。法国Angenieux开发的反望远结构的35mm F2.5,在次年作为“Exakta”的镜头发售。由此,单反的广角镜头开始铺陈开来。

单反拥有最准确的取景器,并且针对不同镜头可以自如的应对,某种意义上是最为理想的方式。通过五棱镜、反光镜速回、自动光圈、反望远结构广角镜,既确保了机动性又提升了泛用性。于是,单反逐渐取代联动测距旁轴成为35mm相机主流。

镜间快门单反的发展

与焦平面快门单反同时期,镜间快门的35mm单反也逐渐发展。最早开始于1953年,西德的蔡司·依康公司发售的“Contaflex”。前文提到,西德的焦平面快门式单反发展略微滞后,倒是先从镜间快门单反开始起步。原因也不难推测,大概是由于对“徕卡”“Contax”作为焦平面快门35mm相机主流的自负,认为单反要成气候还为时尚早。

西德新生的蔡司·依康依靠五棱镜,以及自动光圈收缩功能,采用镜间快门,放弃可交换镜头后,以“拥有明亮且精确取景器的相机”作为最大特点,开发了“Contaflex”。在德国、日本、法国等国,诸多厂商相继跟进,并持续到了1970年代。但是在这之后,为了发挥出单反的优势,在镜间快门的约束条件下采用了转接镜头、前组更换,或者后置快门的方式来实现镜头交换的相机逐渐增多。

【Contaflex II】1954年,蔡司·依康生产。西德最早发售的拥有五棱镜的单反是Contaflex。这台“II型”是内置了电子测光表的改进型。其他功能完全相同。快门为Synchro-Compur MXV, B, 1~1/500s,有自拍计时器。五棱镜取景器非常明亮。裂像对焦,周围是环形的毛玻璃面。自动收缩快门,在拍摄前的一瞬间收缩到指定光圈。但拍摄后需要通过上片将反光镜放下。镜头为Tessar 45mm F2.8,通过旋转前组进行对焦。可在前组加装1.7倍焦距的转接镜头。与当时的焦平面快门单反相比,有更强的机动性能。以明亮准确的取景器作为最大特点出现的新概念相机。

镜间快门单反在干板时代的单反上便已经出现。1910年左右,英国Sinclair公司就发售过这种方式的“N&S Reflex”。1929年,德国的Goltz & Breutmann发售过6.5 X 9cm画幅的“Mentor Compur Reflex”。镜间快门生产商Friedrich Deckel在全面更新Compur快门的时候,为单反开发了相对应的快门。“Mentor Compur Reflex”使用了该快门。但由于无法交换镜头,此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最能发挥出35mm单反的特点与优势的,要数TTL测光与变焦镜头。随着电子技术的引入,自动曝光成为标配,再加上自动对焦技术的的开发,单反的功能再次大幅提升,整体越发智能化。

以上便是单反发展的概要。整理后如下:

单反的基本型在暗箱时代便已流行。最早把单反概念引入相机的是1861年的Thomas Sutton。1885年,最早的实用单反“Patent Monocular Duflex”发售。1890年代末,实用的焦平面快门出现,单反的基本功能确立。进入干板大型单反时代后,受到热衷于通过对焦屏仔细构图的高端玩家的喜爱。193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较成熟的胶卷单反(1933年的“Exakta”)与35mm单反(1936年的“Kine Exakta”)。胶卷单反因其能更换镜头而受到一部分玩家的喜爱,但1948年“哈苏”发表后,成为中画幅单反的中坚。35mm单反首先作为35mm系统相机的补充,用于长焦、近摄等特殊领域。二战后,依靠五棱镜、自动光圈收缩、反望远镜头的出现提升了机动性,并在1960年前后代替联动测距方式,成为35mm高端相机的主流。

此后又有TTL测光、变焦镜头、电子AE、AF等相继出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