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阳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方舟生存怎么进服务器 浅析海阳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海阳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4-07-17 08:3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睿思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灿烂文明珍贵的文化产物,在现代环境下,政府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法律保护,许多高校为大学生们营造不少认识、学习非遗的机会,社会为传播非遗文化增强了大众的保护意识,因此以海阳秧歌为例,探求高校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与具体实施,探讨大学美育教育下传承非遗文化所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阳大秧歌在高校中适宜的保护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阳秧歌  高校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16-03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的民间艺术被逐步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在高速城市化、持续现代化和兴盛市场化的社会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巨大挑战,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命体征,以至于销声匿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生存与发展的严峻危机时代,为塑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烟台市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谋求了新的发展道路,以高校为平台,将非遗文化与高校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海阳秧歌概述

海阳秧歌是传布于烟台市海阳及附近一带的汉族民间艺术,在2006年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产生于明朝初期,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海阳秧歌具有严谨等级顺序的队伍结构,表现在“三进三出”的演出程序中,源于古代的“三拜九叩”;表演形式大致可分成“大架子”和“小架子”;表现内容丰富,刻画人物鲜明,如领头人物“乐大夫”、青壮年“花鼓”与年轻姑娘“小嫚”、互动生趣的“货郎”与“翠花”、相互挑逗的“锢漏匠”与“王大娘”、耍宝逗乐的“丑婆”与“傻小子”等,角色间的互动演出极具戏剧色彩。

海阳秧歌动律一般表现为提沉、探拧、摆韵、压扭等,常与气息相结合,使得动作动静结合、快慢相间,千变万化成不同的节奏韵律,加之舞者情感抒发,使得海阳秧歌具有一惊一乍、活泼轻快、优美舒缓等动态特征,从而愈发生动地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海阳秧歌也深受传统文化理念的熏陶,尊崇“太极阴阳说”,形成独到的运动规律:以“圆”为形,二者相互制衡、相互依托,使得海阳秧歌具有“欲动先提、逢提必拧、迂回盘旋、环环相扣”的动律特点。

二、非遗文化海阳秧歌在大学中的境遇

高校肩负着教育精英、培养人才的使命与责任,是为国家输送人才资源的有力保障。文化市场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的浸染,使得“文化市场化”在高校中日益凸显,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呈现出趋同化、鄙俚化、利益化的萎靡状态。由于现代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逐渐忘却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过度追求社会娱乐文化,以宽慰自我的形式获得适当的放松,民族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的绝境,原因在于:首先,大学生不常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人们的关注度也被局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次,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逐步淡化,步入困境;最后,社会“崇外”心理潜移默化地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轻蔑鄙视。以上原因主要凸显在大学生对学科专业的选择,年轻人大多迫于社会的压力,迎合社会的需要,追求实质效益,无形中民族文化被渐渐遗忘。

大学校园饱含现代文化、民族文化、科学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诞生出“百家争鸣”的校园环境,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代表着社会人文精神的高度,是具有崇真、向善、求美、务实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大学成为了众多学者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求学圣殿”。现如今,舞蹈艺术逐渐破开之前高专业性狭窄的牢笼,电视媒体类如《舞蹈风暴》《舞者》等综艺节目中,“高精尖”舞蹈人才通过网络多媒体向大众展示专业民族舞蹈艺术。2008年8月,海阳大秧歌代表山东特色,献艺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活动上,将民族舞蹈搬上世界舞台,有利于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非遗文化海阳秧歌与大学教育的交织

海阳秧歌作为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样式,许多艺术院校及高校中所使用的海阳秧歌民间舞蹈教材源于流传于海阳当地的民间舞蹈,是由“海阳爷爷”张荫松老师基于田野调查,挖掘、整理、提炼出具有训练价值的民间舞蹈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舞蹈艺术家们将海阳地域性民族舞蹈赋予“艺术化”改造,使其“美”不胜“美”,张荫松老师编创出《樱桃红了》《山那边的女人》等一批优秀经典作品。

张荫松老师曾说过:“民间舞不但要走出去,更需要在当地开花结果”。因此,烟台地区十分重视本土文化,每年都会举办“海阳秧歌节”,人们在锣鼓喧天的热闹环境中,享受着乡土文化自身所散发的欢娱劲儿。烟台市高校鲁东大学受本土文化影响颇深,邀请到海阳秧歌非遗传承人于信老师与石国锋老师来教授原生态民间舞蹈。于信老师教授“花鼓”一角,于老师所展现的一段原生态舞蹈,具有行云流水、气势恢弘的力量,令人情绪亢奋;石国锋老师教授“货郎”与“翠花”的互动,男女生学习着“货郎”与“翠花”之间的交流、挑逗、配合,石老师说:“货郎与翠花的互动性在整个秧歌队中相对比较自由,可即兴发挥,主要表现出两人相互爱慕的情感。”高校学生在民间艺人的授课中,只能学其形,未能舞其味的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真真切切的感受过海阳人民的生活,没有深受齐鲁文化的岁岁熏陶,没有理解海阳秧歌的文化内涵……因此,海阳秧歌的豪迈奔放、轻盈柔韧、灵动敏锐的那股“艮劲儿”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慢慢品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区域化人民生活的精神源头与物质承载体,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可为高雅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现代化日益扩张的环境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日益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连城,一狐之腋。高校是传授先人智慧的殿堂,是为国家输送创新型杰出人才的源泉,是延续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仙丹。民间非遗文化与大学教育相联系,从文化的本质看大学教育的体系,亦从教育的规律看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交织,共生共荣,取长补短。因此民族非遗文化和大学教育之間应保持适当的张力与空间,各司其职,相互融通,在厘革中守护民族非物质文化,在沿习中创造适宜大学教育新的动力。

四、海阳秧歌的高校传承与保护路径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文明留下了进步、冲突、融合、创新的脚步,文化冲击使得海阳秧歌能否在高校象牙塔的文化范围内获取生命的赓续及价值的增高成为一个疑问。海阳秧歌走进大学校园,在活跃的当代思维环境中,非遗文化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创建适应国家与民族安身于国际文化之林的传承路径与发展体系,这不仅是文化发展之刚需,也是高校教育特征凸显之要。

(一)政府与高校相联合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的风潮中,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步履维艰,陷入了枯鱼涸辙的困境。2021年3月30日,山东省文旅局和山东大学共同主办“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座谈会”,在山东大学召开,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山东大学部分非遗研究成果展,7个首批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和5个受邀高校,汇报了非遗研究成果,介绍了各自的特色优势和行动规划,政府与高校的联合讨论,将非遗研究工作向前推进。近年来各非遗研究基地和有关高校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遵循非遗文化传承规律,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遗研究事务,投入了巨额资金,成立了一批非遗研究机构,建立了部分非遗研究基地,培育了大量非遗研究人才,涌现出不少非遗研究成果,形成当地文化保护的有力保障。

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以传授知识文化的形式为广大师生营造非遗文化的环境,引起学者的高度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认识、欣赏非遗文化,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政府对于文化保护的政策与实施也可集中部分高校学生去行动,学生通过躬体力行,深刻地研习民族文化,带动周边同学的积极性,推动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为非遗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亘古不灭的元气与活力。

(二)静态与活态相结合

大学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采取“静态保护”,更紧要的是实施“活态传承”。对海阳秧歌而言,在静态保护方面:第一,在海阳市当地建设海阳秧歌实物陈列馆,将海阳秧歌所用到的服装、道具、妆容以及乐器等进行实物及图片资料的收藏、保护与展示;第二,建设海阳秧歌档案馆,可利用现代先进科技设备记录民间艺人的专访,将海阳秧歌“跑场子”的宏伟场面录像保存下来,整理并收藏秧歌节奏乐谱、海阳风俗文化、人物笔记著述以及相关论文书籍等宝贵资源;第三,学者应深入民间,在当地搜寻民间海阳的身影,结合舞蹈艺术形式,在高度还原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编创出适用于训练科班舞蹈学生的优质海阳秧歌教材。

海阳秧歌在“活态传承”中更能展现其自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培养出鲜活的非遗文化“传习人”,是否能灵活运用老一辈传承人的毕生所学,是否可以后发先至,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研习境界。在校园中,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動,采取“动静结合”的综合性方式,借助民俗节日的热闹环境,丰富民俗活动,可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学科与课程相互动

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是通过传承人对艺术的传承体现出来的,单一的保护会造成被动消极的保护状态。高校美育课程的推进成功打破了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窘境,云南艺术学院于2011年在舞蹈学本科专业中新增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方向学科专业建设,探索新型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大力养育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在高校教材中也呈现出“四不像”的现象,专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兼顾专业化的引领,同时应去“专业化”的编创,这里的“专业化”是指不属于民族文化内的,是由教育研究人员自行编创并融入教材当中的异类。张荫松老师曾说:“我会向老艺人学习传承下来的海阳秧歌,我也会努力保护并维持海阳秧歌的原始模样。”

非遗舞蹈海阳秧歌迈入大学校园,是一种舞蹈美育手段,也是舞蹈教育重视文化内涵与传统特色的着重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江东研究员曾说:“舞蹈承载着民间的记忆。”北京舞蹈学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到当地采风,力求将原生态传统民间乐舞呈现在大众视野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沉香》系列演出;华南师范大学将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的艺术类实践与高校的活动类实践相关联,创作出《校园醒狮》《粤舞中华》和《喊瑶山》等一系列“非遗”舞蹈作品,为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摸出一条植根民间、开元创新的新纪元发展道路。

(四)时代与人文相呼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历经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文化的流传取决于其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世代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民族非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大环境,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以迅猛之势立于社会需求的制高点,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联合发展,许多从艺人员通过录制与推送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海阳大秧歌在当地的风情;高校舞蹈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海阳秧歌课堂教学成果,不仅提高了自我表现能力,还能够以专业化的形式宣传非遗文化海阳大秧歌的舞蹈魅力。

随着当今市场化经济的引导,为拓宽传统民间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民族非遗文化在产业化模式中增添一条追求利润的功利之路。投资者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使得非遗文化被迫处于庸俗化、肤浅化的社会地位。一些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为在景区展示民族风情,抛弃了传统的禁制与要求,埋藏了非遗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髓。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环境下,一定要保持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在传播与继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下,运用知识型视野推动创新型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规律和审美趋向。

五、结语

海阳秧歌在高校的辅助下,既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还需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取精去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原生态的保护行径中,实施创造性的继承与创新,展现民族价值与文化意义,才是海阳秧歌在发展之路上砥砺前行的最佳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桑圣毅,肖庆华.论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保护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1(06):136-139.

[2]胡琳,李锐.浅谈海阳秧歌的民俗价值及文化意义[J].黄河之声,2018(15):139.

[3]邢楠楠.山东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31-232.

[4]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26-3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