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三部曲「全部登场恐龙」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恐龙中的梁龙图片大全 《侏罗纪公园》三部曲「全部登场恐龙」汇总!

《侏罗纪公园》三部曲「全部登场恐龙」汇总!

2024-07-14 19:38: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游客们,欢迎来到“侏罗纪公园”!

进入恐龙乐园

1.霸王龙👈

Tyrannosaurus

Tyrannosaurus rex

Pronounced: tie - Ran - o - Saw - rus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tyrant lizard"

Length: 40 feet (13 m)

Height: 18 feet (5.5 m)

Weight: 6 tons (6,000 kilos)

Time: Late Cretaceous - 67 MYA

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14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霸王龙有个大脑袋。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是18-40公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霸王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只,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18厘米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1.37米,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假若那时候周围真有人类存在的话。暴龙站起身高接近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霸王龙前脚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霸王龙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曾经有人认为暴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电影登场:

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Ⅱ,作为主角恐龙登场

侏罗纪公园3,作为脊背龙的陪衬登场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侏罗纪公园 近距离接触霸王龙

侏罗纪公园 近距离接触霸王龙

侏罗纪公园 近距离接触霸王龙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幼年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Ⅲ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Ⅲ

霸王龙——侏罗纪公园Ⅲ

2.三角龙👈

Triceratops

Triceratops horridus

Pronounced: try - Sair - o - tops

Diet: Herbivore (Plant-Eater)

Name Means: "three horn face"

Length: 28 feet (9 m)

Height: 8 feet (2.7 m)

Weight: 7 tons (12,000 kilos)

Time: Late Cretaceous - 65 MYA

三角龙(属名:Triceratops)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两个有效种:恐怖三角龙、T. prorsus,但还有其他属被命名。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

第一个被命名为三角龙的标本,是在1887年发现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个头颅骨顶部,与附着在上面的一对额角所构成。这个标本被交给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他认为该化石的所处地层年代为上新世,而该化石属于一种特别大的北美野牛,因此将它们命名为长角北美野牛(Bison alticornis)。第二年,马什根据一些破碎的化石,发现了有角恐龙的存在,因此建立了角龙属;但他仍认为长角北美野牛是种上新世的哺乳类。直到第三个更完整的角龙类头颅骨,才改变他的想法。这个由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 Bell Hatcher)在1888年于怀俄明州兰斯组发现的标本,起初被叙述成角龙属的另外一个种,但马什经过熟虑之后,他将这个标本命名为三角龙(Triceratops),并将原本的长角北美野牛改归类于角龙的一个种(后来也成为三角龙的一种)。三角龙的结实头颅骨使得许多头颅骨被保存下来,允许科学家们研究不同种与个体间的变化。除了科罗拉多州与怀俄明州之外,随后在美国的蒙大拿州与南达科他州、加拿大的亚伯达省与萨克其万省也发现了三角龙的化石。

三角龙个体的身长被估计有7.9到9公尺长,高度为2.9到3公尺,重达6.1到12吨。三角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大型头颅,是所有陆地动物中最大之一。它们的头盾可长至超过2公尺,可以达到整个动物身长的1/3。三角龙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状物;以及一对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状物,可长达1公尺。头颅后方则是相对短的骨质头盾。大多数其它有角盾恐龙的头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龙的头盾则是明显地坚硬。

三角龙各种有结实的体型、强壮的四肢、前脚掌有五个短蹄状脚趾、后脚掌则有四个短蹄状脚趾。虽然三角龙确定是四足动物,它们的姿势长久以来处于争论中。三角龙的前肢起初被认为是从胸部往两侧伸展,以助于承担头部的重量。这种站立方式可见于查尔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与鲁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绘画中。然而,角龙类的足迹化石证据,以及近期的骨骸重建,显示三角龙在正常行走时保持者直立姿势,但肘部稍微弯曲,居于完全直立与完全伸展(现代犀牛)两种说法的中间。但这种结论无法排除三角龙抵抗或进食时会采伸展姿态。

犀牛的角是由皮肤构成的,而三角龙的角则是实心的骨头长出来了,因此可能有强大的破坏力。根据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三角龙的角可承受360000磅左右的力量,这相当于一辆大卡车。毫无疑问,三角龙已经演化出坦克一般的形态,是白垩纪最强的草食恐龙之一。 

三角龙因为它们头部的三根大型角而著名。它们常在英文中被昵称为「Three-horns」,例如动画电影《历险小恐龙》(The Land Before Time)与其续集。它们也常在儿童读物、动画节目中被简称为「Trike」,例如《哈利与小恐龙》。

电影登场:

侏罗纪公园:一只因为不适应现代植被而生病的三角龙。

侏罗纪公园Ⅱ:有亮相,还搞了一次破坏

三角龙——侏罗纪公园

三角龙——侏罗纪公园

三角龙——侏罗纪公园

三角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三角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三角龙——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

3.伶盗龙👈

Velociraptor

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Pronounced: vel - Os - ih - Rap - tor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swift robber"

Length: 6 feet (3 m)

Height: 2 feet (.7 m)

Weight: 60 lbs. (25 kilos)

Time: Late Cretaceous - 67 MYA

伶盗龙属于驰龙科(Dromaeosauridae),驰龙科都是令人恐惧的的食肉恐龙。其中最著名的品种乃恐爪龙(Deinonychus)与伶盗龙(Velociraptor)。该类恐龙的共同特点包括:

1.相对与它的身型而言,都拥有相当大的头颅

2.立体的视觉

3.锋利且带锯齿的牙齿

4.相对前置的长臂

5.前肢细长,指上带利爪,灵活便于抓握

6.能提供高速的纤巧腿部

7.起稳定器作用的长长的坚硬的尾部

8.脚趾第三趾高度特化,成巨大的镰刀状的爪子

伶盗龙,又译迅猛龙、速龙,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是一种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科恐龙,大约生活于8300 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已知种。伶盗龙由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于1924年在蒙古发现,这是第一种亚洲驰龙类。其他驰龙类皆在北美洲发现。

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据此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塑造了伶盗龙凶残狡猾的杀手形象。不过电影中的伶盗龙形象从很多方面来看都是不科学和不准确的。电影中的“Raptor”更像在蒙大拿州发现的较大型近亲恐爪龙(或者犹他盗龙),

《侏罗纪公园》中的迅猛龙而电影与小说中的古生物学家也在蒙大拿州发现一个伶盗龙的骨骸。事实上,伶盗龙只发现于中国与蒙古,蒙大拿州则位于恐爪龙的化石分布范围中,但作者在小说中仍说明了“Raptor”是伶盗龙。 因为导演的设定,电影中的伶盗龙比其实际尺寸大得多。此外,已知的化石的解剖学结构也与伶盗龙在电影中的形象相矛盾,它们的前肢结构与姿势并非电影中的描述,而且电影将它们的尾巴描述得太短、太灵活。电影中的伶盗龙覆盖者鳞片,但大部分的手盗龙类身体应该覆盖者羽毛。在续集《侏罗纪公园 3》(Jurassic Park III)中,伶盗龙的头后方与颈部则新增了类似羽毛管的物体,但驰龙科在生前应该是覆盖者绒羽才对,从《侏罗纪公园》的成功开始,伶盗龙已成为大众文化中恐龙和代表。

电影登场:

《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Ⅲ》都作为比较重要的角色出场。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的蛋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孵化

侏罗纪公园——片头搬运的就是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伶盗龙狩猎场

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Ⅱ失落的世界——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侏罗纪公园Ⅲ——伶盗龙

4.双冠龙👈

Dilophosaurus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Pronounced: die - Loaf - o - Saw - rus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Double Crested Lizard"

Length: 22 feet (7 m)

Height: 10 feet (3 m)

Weight: 1,000 pounds (450 kilos)

Time: Early Jurassic - 190 MYA

双冠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

双脊龙(学名Dilophosaurus),又名双棘龙、双嵴龙或双冠龙,是一属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早侏罗纪。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双冠蜥蜴”,因它的头顶有两个冠状物。第一个标本是在1954年所叙述,但直到十几年后才被命名为双脊龙。双脊龙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罗纪恐龙之一,但是相关研究相当少。

双冠龙双脊龙曾多次出现在大众文化之中,最著名的是在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为会喷毒液的恐龙。

双脊龙出现在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与同名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之中。在电影版本中,双脊龙的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折,类似褶伞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类似喷毒眼镜蛇。但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双脊龙有这种行为。电影版的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将双脊龙的体型缩减,成为身长1.5米,高度0.9米的小型恐龙。在电影的引述中则将这小型的双脊龙解释为幼年个体。

双脊龙的第一个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Samuel Paul Welles在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被认为是斑龙的一个种,魏氏斑龙(Megalosaurus wetherilli)。

在1970年,Samuel Paul Welles重回化石发现处并测定该地的年代,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标本。这个新标本具有明显的两个冠饰,它才被确认是独立的一个属,被命名为双脊龙(Dilophosaurus wetherelli),中文译为月面谷双脊龙。之后在1984年,他再次完整地重新描述双脊龙。

双脊龙身长约6米,体重达半吨。双脊龙的最明显特征是头颅骨顶端有一对圆形头冠,这些圆冠相当脆弱,不可能作为武器,可能是种视觉辨识物。一份2001年的研究,指出圆冠的大小与两性异形有关。

头颅骨的另一个特征是前上颌骨与上颌骨之间有个凹陷区段,形成前上颌骨牙齿与上颌骨牙齿之间的缺口,类似棘龙科、鳄鱼。它们的牙齿长,但齿根短。早期的假说根据这些牙齿特征,而推测双脊龙是食腐动物,因为前段牙齿不足以杀死猎物、咬起肉块。其他腔骨龙超科的上颌也有相似的凹处。

双脊龙的颅骨双脊龙可能是包含角鼻龙下目及坚尾龙类的演化支的原始物种。一些古生物学家则将它分类在腔骨龙超科中。

出场电影:

侏罗纪公园,出场时间不长,但留给影迷很深的印象

侏罗纪公园——双冠龙

侏罗纪公园——双冠龙

侏罗纪公园——双冠龙

侏罗纪公园——双冠龙

5.腕龙

Brachiosaurus

Brachiosaurus altithorax

Pronounced: Bra - key - o - Saw - rus

Diet: Herbivore (Plant-Eater)

Name Means: "high chested arm reptile"

Length: 80 feet (25 m)

Height: 40 feet (12 m)

Weight: 60 tons (54,500 kilos)

Time: Jurassic to Cretaceous

腕龙(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可能还有白垩纪早期。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结合而来,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闻名的恐龙之一。

恐龙体长: 长23米,高12米

恐龙体重: 77-80吨

恐龙食物: 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

生存年代: 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河谷和非洲的坦桑尼亚

辨认要决: 尾巴短粗

恐龙种类: 蜥臀目·蜥脚类

腕龙(brachiosaurus) 是大型恐龙之一,生活在侏罗纪,你从腕龙的模型和其它恐龙分辨,可以轻易的从腕龙前肢较后脚要长这件事得知;它的肩膀离地大约5.8米,而它的头当抬起举高时,离地面大约有12米,虽然可能觅食高树梢的枝叶,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不会让脑袋抬举太久——那将造成非常困难的要将血液输送上去。腕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巨大的动物,目前虽然已经挖出超龙、特超龙、地震龙等可能比腕龙更巨大的恐龙,但是由于还没有挖出完整的骨骸,因此还不能确定。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这么高大的动物要采食高树上的枝叶,当然是很容易的。与其他巨型食草恐龙一样,它也是长脖子小脑袋,头顶上的丘状突起,就是它的鼻子。腕龙前肢高大,肩部耸起,整个身体沿肩部向后倾斜,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某些高个动物如长颈鹿的身上还能看到。

出场电影:

侏罗纪公园,在主题公园震撼亮相

侏罗纪公园3

侏罗纪公园——腕龙

侏罗纪公园——腕龙

侏罗纪公园——腕龙

侏罗纪公园——腕龙

侏罗纪公园——腕龙

侏罗纪公园——腕龙

侏罗纪公园3——腕龙

侏罗纪公园——腕龙

6.副栉龙

Parasaurolophus

Parasaurolophus walkeri

Pronounced: Pair-uh-Saw-rah-Low-fus

Diet: Herbivore (Plant-Eater)

Name Means: "Similar Saurolophus"

Length: 35 feet (10.5 m)

Height: 15 feet (5 m)

Weight: 3 tons (2,700 kilos)

Time: Cretaceous

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目前已有三个被承认种:模式种沃克氏副栉龙(P. walkeri)、P. tubicen、以及短冠饰的P. cyrtocristatus。副栉龙的化石发现于亚伯达省、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副栉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副栉龙的首次叙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藉由在埃布尔达省发现的一个头颅骨与部分骨骸叙述。副栉龙为罕见的鸭嘴龙类,目前已知少数良好标本,化石发现于加拿大埃布尔达省、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与犹他州。副栉龙因它们的头盖骨上大型、修长的冠饰著名,冠饰往头后方弯曲。副栉龙的最亲近物种应是最近在中国新发现的卡戎龙,两者的颅骨类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饰。这种结构引起许多科学文献的讨论;现在对于该冠饰主要功能的意见包括:辨别性别与物种、共鸣器、以及调节体温。

在1961,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叙述了另一个保存良好标本,并命名为短冠副栉龙(P. cyrtocristatus)。这个标本包含一个部份头颅骨,上有圆、短冠饰,以及头颅后的大部分骨骸,除了足部、颈部、以及部分尾巴以外;该标本目前位于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短冠副栉龙的种名cyrtocristatus在拉丁语中意为「变短的冠饰」。短冠副栉龙被发现于Fruitland组顶层,以及其上的Kirtland组底层。

在1979年,戴维·威显穆沛(David B. Weishampel)与詹姆斯·约翰逊(James A. Jensen)在犹他州加菲尔德县的凯帕罗维茨组发现了一个副栉龙的部份头颅骨,该地层年代为坎潘阶。这个头颅骨与另一个犹他州所发现的头颅骨,就冠饰的形态上属于短冠副栉龙。

关于副栉龙冠饰的功能有许多假设,但许多是不足采信的。现在认为冠饰有数种功能:辨别物种与性别的视觉展示物、沟通用的扬声器、以及调节体温。目前不确定在冠饰与内部鼻管的演化过程中,哪种功能是最重要的。

主要出场:

侏罗纪公园有一个远景

侏罗纪公园之失落的世界,和恐龙猎手搏斗

侏罗纪公园——副栉龙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副栉龙

7.似鸟龙

侏罗纪公园——似鸟龙

侏罗纪公园——似鸟龙

8.剑龙👈

Stegosaurus

Stegosaurus armatus

Pronounced: Steg - o - Saw - rus

Diet: Herbivore (Plant-Eater)

Name Means: "roofed lizard"

Length: 28 feet (9 m)

Height: 8 feet (2.7 m)

Weight: 2 tons (1,800 kilos)

Time: Late Jurassic - 155 MYA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四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可达 12公尺长和 7 公尺高,可重达4 吨。剑龙是最知名的恐龙之一,因其特殊的骨板与尾刺闻名。剑龙就像暴龙、三角龙以及迷惑龙一样,经常出现在书籍、漫画或是电视、电影当中。

剑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大约是1亿5千5百万年前到1亿4千5百万年前左右,也就是启莫里阶至提通阶期间。这段期间正是一些巨型蜥脚类,如梁龙、圆顶龙与迷惑龙(雷龙)支配生态系的时代。在美国与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逊组地层中,大约已经挖掘出80具剑龙属的遗骸,且其中至少可辨识出3个物种。过去人们认为剑龙只分布于现今的北美洲地区,不过到了2006年,葡萄牙境内也发现了新的剑龙属标本,显示现今的欧洲也有剑龙化石的存在。

剑龙的身体庞大且沉重,是所有剑龙下目之中最大,大概相当于一辆巴士。它们的背部曲线呈弓状弯曲,后肢比前肢更长。头部靠近地面,而尾部则伸向空中。关于剑龙身上的尖刺与板状物的用途,有许多不同的推论。尖刺很可能是用来防御,而板状物除了防御之外,或许还能用来夸耀与调节体温。剑龙以及其它属于剑龙下目的恐龙,具有许多共同的特色,例如钉状龙属与华阳龙属,同样拥有板状结构与尖刺。

剑龙最早为奥斯尼尔·查尔斯·马许在1877年所命名;在19世纪后期,马许与另一位考古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之间有俗称为“骨头大战”(Bone Wars)的竞争,而剑龙是首先被收集与描述的众多恐龙之一。化石的发现地点是莫里逊组的北部,这些最早出土的化石成为了装甲剑龙(Stegosaurus armatus)的正模式标本(holotype)。剑龙属名“Stegosaurus”的意义,源自“剑龙的骨架 - 法兰克福森肯贝格博物馆有屋顶的蜥蜴”,这是因为马许一开始以为剑龙身上的板状构造,是有如屋瓦一般地覆盖在整个背上。几年之后,又有许多较完整的化石出土,而马许也发表了几篇关于剑龙属的论文。他描述、命名了许多的物种,但是其中有许多尚未获得公认,有些可能是无效名称,或是现有种的同物异名。目前公认的三个物种当中,有两种的研究较多,另一种的研究较少。

主要出场:

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一只剑龙因为不适应现代植物与气候,而躺卧在地面上;不过在1993年的电影版,剑龙的角色被三角龙取代。但在《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中,剑龙是首先现身的恐龙之一。侏罗纪公园3也有很少的镜头。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幼剑龙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剑龙

9.棘龙

Spinosaurus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Pronounced: Spy - no - Saw - rus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spine lizard"

Length: 60 feet (18 m)

Height: 16 feet (5 m)

Weight: 6 tons (6,000 kilos)

Time: Middle Cretaceous - 100 MYA

棘背龙,背脊龙(拉丁文学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阿尔比阶到早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9500万年前到 9300万年前。棘龙是一种外貌怪诞的食肉恐龙,全长12米,臀部高约2.7米,重约4吨。这么个庞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张大大的帆。这张帆由一连串长长的脊柱支撑,每要根脊柱都是从脊骨上直挺挺地长出来,使得这张帆完全不能收拢或折叠。科学家认为棘龙身长达到破纪录的17米,接近不少大型植食性蜥脚恐龙,远远把其他食肉恐龙甩在身后,是真正的最大的陆地食肉恐龙。

根据2006年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大于暴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6-18公尺,高度约为7公尺,用Seebacher发明的方法计算的体重为16-26.5吨,但不是所有人员都接受这些数据。显然Henderson和Therrien等人觉得这个估算明显的太轻了,根据估计是DalSasso计算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故意降低了体重 (因为Seebacher的计算的霸王龙的一个被拉长至12米的中等标本6650kg,而一个12.5米的南巨计算结果6600kg,如果给棘龙体重太大会感觉反差太大),根据Henderson的可靠计算,一个12米的霸王龙体重至少10吨了,大卫·史维莫也认为12米的恐鳄也能接近8吨,那么比他们俩大的多的棘龙即使瘦也不可能才和他俩差不多重。

不过根据最新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棘龙体重可以达到20吨,如果情况属实,虽然长度计算过(14.3米)。根据放大可靠计算的重爪龙和似鳄龙推测,棘龙16-18米,体重仍然达到了14-22吨。

棘背龙的背部突起很多骨头,表皮覆盖在这些骨头上,看起来就像小船上扬着的帆。它长着个大脑袋,有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棘背龙的前臂比后腿要小一些。大部分时间棘背龙用两条腿走路,它也能用四条腿行走;跑步时,它用两条腿。棘背龙有个大脑袋,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几乎和暴龙一样巨大的棘龙是非洲特有的恐龙,虽然不如暴龙有名气,但是从其体格和满口利牙来看,棘龙肯定是一种和暴龙一样可怕的肉食动物,其外观最大特征在于背部有一片用来调节体温的帆状背板。

对于恐龙爱好者而言,棘背龙因为它们的体型、帆状物、修长的头颅骨而著名;对于棘龙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被摧毁的化石,以及最近发现的少数牙齿与头颅骨,到目前为止,只有头颅与骨干有详尽的叙述,四肢的骨头仍未发现。在2005年所公布的头颅骨与颚部,显示棘背龙拥有肉食性恐龙最长的头颅骨之一,经估计约1.75公尺长。口鼻部布满圆椎状牙齿,牙齿上面缺乏锯齿,类似其他的棘背龙科恐龙。颅骨的构造类似重爪龙,牙齿相对比较少,棘背龙可能有猎食鱼类的习性,甚至猎食其他恐龙。棘龙的眼睛前方有一个小型突起物。

棘背龙的帆状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经棘所构成,这些神经棘从背部脊椎骨延伸出来。这些神经棘的长度约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长。这些神经棘的前后长度较为一致,而盘龙目的基龙与异齿龙的神经棘长度有大规模改变,形成一个半月形帆状物。帆状物的用途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雄性棘龙在争取配偶时会炫耀自己的帆,谁的帆最大谁就可以争取到配偶,还有说法是棘背龙的帆是吸收太阳热度,早上棘背龙用帆状物吸收太阳的热度,使身体里的血液更快暖和,身体血液温度升高身体灵活度增加,棘背龙会趁其他恐龙身体血液温度还没升高之前就攻击它们。

棘龙的第一个化石是在1912年发现于埃及的拜哈里耶绿洲,并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15年所命名。在拜哈里耶绿洲也发现了其他的化石碎片,包含脊椎与后肢,这些化石由恩斯特·斯特莫在1934年归类为"Spinosaurus B"。斯特莫这为这些后来发现的化石有足够差异,因而归类于另外一个种,而这些差异已经被证实了;它们可能与鲨齿龙有关,或是与斯基玛萨龙有关联。有些棘龙化石在运送到德国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的运送过程中遭到损毁,而这些骨头在1944年的盟军轰炸中遭到破坏、遗失。

棘龙属目前有两个已命名种,分别为埃及棘龙(Spinosaurus aegyptiacus)以及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摩洛哥棘龙是由戴尔·罗素(Dell Russell)所叙述,是根据颈椎长度而将它们分类为一个新种。然而,数位研究人员认为摩洛哥棘龙的颈椎长度只是个体间的变化,所以认为摩洛哥棘龙是埃及棘龙的异名,而其他科学家仍主张它们是另一有效种。

出场:

棘龙出现在2001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III》(Jurassic Park III)。在电影里,棘龙和暴龙发生了激烈打斗。在现实中,棘龙与暴龙生存在不同大陆,时间也相差了数百万年。

侏罗纪公园3——棘龙

侏罗纪公园3——棘龙(电影中霸王龙对付汽车很在行,棘龙更猛,对付飞机客舱)

侏罗纪公园3——棘龙(电影中霸王龙对付汽车很在行,棘龙更猛,对付飞机客舱)

侏罗纪公园3——棘龙

侏罗纪公园3——棘龙

侏罗纪公园3——棘龙

侏罗纪公园3——棘龙

侏罗纪公园3——棘龙

10.梁龙👈

Diplodocus

Manenchisaurus

Pronounced: Man - en - chi - Saw - rus

Diet: Herbivore (Plant-Eater)

Name Means: "deceptive lizard"

Length: 85 feet (26 m)

Height: 20 feet (3 m)

Weight: 30 tons (27,000 kilos)

Time: Late Jurassic - 152 MYA

梁龙(学名:Diplodocus),是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发现。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

梁龙是最容易确认的恐龙之一,有着巨大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四肢。很多年来它都被认为是最长的恐龙。它的体型足以阻吓于同一地层发现的(有可能是同时代的)异特龙及角鼻龙等猎食动物。

梁龙是有史以来陆地上最长的动物之一,比迷惑龙、腕龙都要长,但是由于头尾很长,身体很短,因此体重并不重,梁龙脖子虽长,但由于颈骨数量少且韧,因此梁龙的脖子并不能像蛇颈龙一般自由弯曲。腕龙、雷龙、梁龙的鼻孔都是长在头顶上的。

梁龙全长27米,曾被认为是最长的恐龙。由于背部骨骼较轻,使得它的身躯瘦小,只有十几吨重,体重远不如迷惑龙和腕龙。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可以想象得出,梁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梁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它脖子长7.5米,尾巴13.4米。尽管梁龙体型巨大,梁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梁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梁龙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捕食梁龙.如果让20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的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梁龙的体长差不多。梁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梁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稍,梁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尽管梁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梁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梁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梁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有了它,梁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出场: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短暂的镜头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梁龙

11.秀腭龙👈

Compsognathus

Compsognathus longipes

Pronounced: Komp - so - Nath - us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Pretty Jaw"

Length: 3 feet (1 m)

Height: 1 foot (.3 m)

Weight: 6 pounds (3 kilos)

Time: Jurassic

美颌龙(又称秀腭龙、细颚龙、细颈龙、新腭龙;学名:Compsognathus)是一属细小的双足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它约有鸡的大小,及生活于150百万年前晚侏罗纪提通阶的欧洲。古生物学家已发现两个保存良好的化石,于1850年代在德国及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法国中发现。美颌龙是几类确知其饮食的恐龙之一,在两个标本的肚中都有小型的蜥蜴。在葡萄牙发现的牙齿有可能亦是此属的遗骸。它的名字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丽)及「γναθος」(意即颚或颌)。

美颌龙的化石是较为完整的骨骼。现时已知的物种只有长足美颌龙(C. longipes),不过于1970年代在法国发现的较大标本曾一度被认为是另一物种的C. corallestris。直至1980年代及1990年代,美颌龙都是已知最细小的恐龙,并且是始祖鸟的近亲。它故此是在古生物学以外较为人所知的恐龙之一。 几十年来,美颌龙都被描述为最细小的恐龙。搜集得来的美颌龙标本只有约1米长。但是后期发现的恐龙,如亚洲近颌龙、小盗龙及小驰龙的体型更细小。美颌龙估计重约3公斤。

美颌龙是一细小双足的动物,有着长的后肢及尾巴,以在运动时平衡身体。前肢比后肢细小,手掌有三指,都有着利爪,用来抓捕猎物。踝部高,足部类似鸟类,显示它们的行动非常敏捷。

它那细致的头颅骨很窄及长,鼻端呈锥形。头颅骨有五对窝孔,最大的是其眼窝。窝孔之间为纤细的骨质支架。眼睛在头颅骨的比例上为大。

下颚幼长,但没有初龙类普遍的颚骨窝孔。牙齿小而锋利,适合吃细小的脊椎动物及其它动物,如昆虫。除了在前颌骨的最前牙齿外,其它的牙齿都有着锯齿。科学家们就是用这个特征来辨别美颌龙及它的近亲。

于侏罗纪晚期,欧洲是一片干旱及热带的群岛,位于古地中海的边缘。发现美颌龙的石灰岩源自从海洋生物的壳所生成的方解石。两个发现美颌龙的位点都是座落于海滩与珊瑚礁之间的礁湖。与美颌龙同时代的包括始祖鸟、喙嘴龙及翼手龙。发现美颌龙的地层亦包含了一些海洋动物的化石,如鱼类、介虫、棘皮动物及海洋软件动物,确定了它是栖息在海岸的。没有其它的恐龙与美颌龙一同被发现,可见这细小的恐龙是这些岛上的最佳捕猎者。

出场:

美颌龙出现在电影《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以及《侏罗纪公园 III》(Jurassic Park III)。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中,美颌龙被错植为三迭美颌龙(Compsognathus triassicus),结合美颌龙的属名以及原美颌龙的种名;原美颌龙是美颌龙的三迭纪远亲,出现在《侏罗纪公园》的原著小说。美颌龙通常在英文中被昵称为"Compys"。它们通常被叙述成小群体动物,这行为来自于《侏罗纪公园》的原著小说。但没有科学证据显示美颌龙与原美颌龙有这种社会行为。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美颌龙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美颌龙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美颌龙

侏罗纪公园3——美颌龙

12.翼龙

Pteranodon

Pteranodon longiceps

Pronounced: ter - An - o - don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wing without tooth"

Length: 30 feet (9 m)

Height: 3 feet (90 cm)

Weight: 45 pounds (20 kilos)

Time: Late Cretaceous - 85 MYA

名称: 无齿翼龙

拉丁文名: pteranodon

体长: 长1.8米,翼展8.2米

体重: 15千克

食物: 吃鱼,软体动物,螃蟹,昆虫,和动物死尸

生存年代: 6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的堪萨斯州和英国

辨认要决: 没有牙齿,脑袋像梭子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动物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亚目: 翼手龙亚目 Pterodactyloidea

无齿翼龙是是白垩纪晚期的翼龙类,一种飞行的爬行动物,而恐龙则是陆上的动物。无齿翼龙大约如火鸡一样,体重大约15千克,但是它的身长大约有1.8米,两翼开展约8.2米。它或许较常滑翔而非飞行,而且有可能滑降水面觅食鱼类。某些证据显示无齿翼龙体覆轻毛,有可能为温血动物。有些小型的无齿翼龙比麻雀还要小;而最大型的两翼开展可达12米。它们或许须要利用热气流上升以顺势抬举离地飞翔。

翼手龙类的一种。翼展7~9米,头部巨大,喙很长,喉颈部有皮囊,嘴里完全无牙齿,可能像现在的鹈鹕一样用大嘴吞食鱼类。也许是为了取得头部的平衡,头顶上有一个大大的向后伸出的骨冠。这种翼龙不能长时间的振翅飞行,要借助高空气流滑行飞越海洋。休息时,可能像蝙蝠那样用后肢倒挂在树枝上,也能收拢翅肢用四肢在地面作短距离爬行。

出场: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片尾有一个镜头

侏罗纪公园3,风光了一把,而且和失落的世界一样,片尾同样是以翼龙的镜头结束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翼龙

侏罗纪公园3——翼龙

侏罗纪公园3——翼龙

侏罗纪公园3——幼翼龙

侏罗纪公园3——翼龙

侏罗纪公园3——翼龙

13. 肿头龙

Pachycephalosaurus

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

Pronounced: Pack-e-Sef-ah-low-Saw-rus

Diet: Omnivore (Meat & Plant-Eater)

Name Means: "thick head lizard"

Length: 26 feet (8 m)

Height: 8 feet (3.5 m)

Weight: 1 ton (900 kilos)

Time: Cretaceous

肿头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4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脸部与口部饰以角质或骨质突起的棘状物或肿瘤;而头颅背部覆以突起的构,头骨顶部出奇的肿厚、隆起,厚度达25厘米。由于头骨肿厚,头骨上的部分孔洞也封闭了。肿头龙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内陆平原和沙漠中。肿头龙的拉丁文意即“山丘状头壳的恐龙”

目前,人们还无法确定肿头龙到底吃些什么食物,因为与同时代的鸭嘴龙类恐龙和鱼龙类恐龙类不同的是,肿头龙的牙齿比较锐利,但小而有脊。这样的牙齿不能够嚼烂纤维丰富的坚韧植物。所以肿头龙的食谱上可能包括了这样一些食物种类,如植物种子、果实和柔软的叶子等,甚至当时的昆虫也可能是它的食物之一。

肿头龙科恐龙的种类比较多,除肿头龙外,还冥河龙、倾头龙、剑角龙、平头龙、小头龙等,共有10多种。

实际上,到了距今1亿年至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恐龙王国已经进入了它的黄昏期。可是就在这临近结尾的时候,恐龙大家族中又演化出了许许多多奇特的类群,这些新出场的“演员”们把恐龙世界的最后一幕上演得分外地辉煌。

主要出场

失落的世界,痛击过恐龙猎手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肿头龙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肿头龙

14.角鼻龙

Ceratosaurus

Ceratosaurus nasicornis

Pronounced: sair - At - o - Saw - rus

Diet: Carnivore (Meat-Eater)

Name Means: "horned lizard"

Length: 20 feet (6 m)

Height: 8 feet (2.5 m)

Weight: 1 ton(1,000 kilos)

Time: Late Jurassic - 150 MYA

在侏罗纪晚期,有一种个子大却很凶残的食肉恐龙,从外形上看,它与其他的食肉恐龙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大头,粗腰,长尾,双脚行走,前肢短小,上下颌强健,嘴里布满尖利而弯曲的牙齿。但它的鼻子上方生有一只短角,两眼前方也有类似短角的突起,这可能就是它被称为角冠龙的原因。另外,从后脑没背脊直到期尾部还生有小锯齿状棘突。

角鼻龙(学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龙或角冠龙,是晚侏罗纪的大型掠食性恐龙,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逊组(Morrison Formation)、坦桑尼亚、葡萄牙被发现。它的特征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齿、鼻端的一个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对小角。它的前肢短而强壮,前肢有4指。荐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现今鸟类的综荐骨。在它的背部中间有一列小型的皮内成骨(Osteoderms)。

角鼻龙的骨架角鼻龙是种典型的兽脚类恐龙,具有大型头部、短前肢、粗壮的后肢、以及长尾巴。与身体相比,角鼻龙的颅骨相当大。每块前上颌骨有3颗牙齿,每块上颌骨有12到15颗牙齿;每块齿骨有11到15颗牙齿。鼻角是由鼻骨的隆起形成。一个角鼻龙的幼年标本,鼻角分为两半,仍没有愈合成完整的鼻角。除了大型鼻角,角鼻龙的每个眼睛上方有块隆起棱脊,类似异特龙。这些小型棱脊是由隆起的泪骨形成。

角鼻龙的背部中线,有一排皮内成骨形成的小型鳞甲。尾巴相当长,将近身长的一半。尾巴窄而灵活,神经棘高。

角鼻龙的化石是在美国犹他州中部的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及科罗拉多州的干梅萨采石场所发掘出来。模式种是角鼻角鼻龙(Ceratosaurus nasicornis),是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84年所描述、命名,并由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于1920年所重新描述。在2000年,两个另外的物种被描述,分别是:大角角鼻龙(C. magnicornis)及C. dentisulcatus。两者与角鼻角鼻龙相比,较为强壮、更为衍化,年代也较年轻。在2006年,从葡萄牙发现的化石被归类于C. dentisulcatus。其他的物种,包括有:硕大角鼻龙(C. ingens)、斯特乔氏角鼻龙(C. stechowi)、及梅里安氏角鼻龙(C. meriani),皆为较不完整的化石

出场:

在2001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 III》(Jurassic Park III)中,一只角鼻龙曾短暂出现在河畔。该只角鼻龙似乎想猎食剧中主要角色,但发现他们覆盖者棘龙的粪便,于是离开。

侏罗纪公园3——角鼻龙

15.冠龙

Corythosaurus

Corythosaurus casuarius

Pronounced: kore - Ith - oh -Saw - rus

Diet: Herbivore (plant eater)

Name Means: "Corinthian Lizard"

Length: 33 feet (10 m)

Height: 14 feet (4 m)

Weight: 3.5 tons (3,200 kilos)

Time: Late Cretaceous - 75 MYA

冠顶鸭嘴龙类,也叫做盔头龙,全长9米。6500万年前,它们时常出没在当时的矮树林中,既吃树叶、种子和开花植物的果实,也吃坚硬的松针。它的头部长着一个半月形的顶饰,就像戴着一顶头盔。与其他冠顶鸭嘴龙一样,这个头盔的中间是空的。由于空气的作用,可以使它的叫声增大,便与周围的同伴保持联系。

他的英文名字叫做:Corythosaurus。

出场:

侏罗纪公园3,:混在多种食草恐龙群里奔跑,一闪而过,龙套中的龙套

侏罗纪公园3——食草恐龙群里的冠龙

侏罗纪公园3——冠龙

16.甲龙👈

Ankylosaurus

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

Pronounced: an - Kie - low - Saw - rus

Diet: Herbivore (Plant-Eater)

Name Means: "stiff joint lizard"

Length: 22 feet (7 m)

Height: 5 feet (1.8 m)

Weight: 4 tons (3,500 kilos)

Time: Late Cretaceous - 70 MYA

这种恐龙是它们那个时代的“史前坦克”,因为它们身上都披有坚硬的甲壳,提供超级保护,免受它们的最强大的掠食者----暴龙的侵害。大面甲龙的身体表面布满成排的尖刺,头上还长着小角,全身的防御系统可谓全面而严密。掠食者唯一的办法只有将矮胖的四腿甲龙仰面掀翻在地,露出它没有防护刺的腹部,这里才是它最易攻击的弱点所在。

另外,甲龙与众不同的甲片不仅可抵挡打击,还可以当作进攻武器使用。在它的尾巴末端,尾椎骨的上端有一片连结在一起的甲片,这种像球棒一样的尾巴可以发出强有力的一击,对掠食者相是一个严重的威慑。

甲龙象鸟类一样的尖嘴小牙能够进食大量的草类,用以支持自身三至四吨体重的能量。大面甲龙在甲龙几大种类中体积最大、重量最重,身长可达33英尺(10米)。

甲龙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于1908年所命名。属名是由古希腊文的「αγκυλος」(意即「屈曲的」)而来。布朗定这些名字是与医学的关节僵硬有关,意指它头颅骨及身体上很多骨头的愈合。模式种是大面甲龙(A. magniventris),是由拉丁文的「magnus」(意即「大」)及「venter」(意即「鼓起的部份」),指它身体的宽阔。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当中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A. magniventris)。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虽然甲龙的骨骼没有完整地被发现,甲龙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其它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驱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龙却是这个科内最大型的成员。

甲龙著名的尾巴棒槌是由几块甲板组成,与最末几节脊骨结合的。它是非常重的及以最末7节脊骨支撑,彼此连结形成一支坚硬的棒子。连接这些脊骨的厚腱亦被保存下来,这些腱是部份骨质的及并非弹性,可以将力量传至尾巴。尾巴棒槌就是一个主动的保护武器,可以对施袭者的骨头造成重击。亦有研究指出这个尾巴可以作为头部的伪装,但这个建议却被受批评。

大面甲龙生存在68-65.5百万年前,是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末期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存在的恐龙。模式标本是从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被发现,而其它标本则于怀俄明州的兰斯地层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Scollard地层被发现,所有都是在白垩纪末期时代的地层。

在白垩纪时,兰斯地层、地狱溪地层及Scollard地层位在分隔东西北美洲的白垩纪海路西岸。它们是一个阔的海岸平原,由海路伸延向东直至新形成的落基山脉。这些地层大部份是由沙岩及泥岩所组成,形成泛滥平原的环境。地狱溪地层是这些地层最多被研究的。当时,地狱溪地层是亚热带,有着潮湿及温暖的气候。很多植物品种得以生存,主要是被子植物,较小的是松科、蕨类及苏铁科。丰富的树叶化石在这地区的多个地方都可以找到,显示这地区曾经是由小树组成的森林。

在这些地层中,甲龙的化石,与埃德蒙顿龙及三角龙相比是较为稀少。另一种结节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亦在这些地层中被发现。但是甲龙及埃德蒙顿甲龙在地理学上及生态学上是分隔的。甲龙有着宽的口鼻部,进食时可能无选择性,故此其生活环境应该被限制在远离海岸的高原地区;而埃德蒙顿甲龙有着较窄的口鼻部,可见是进食时具有选择性,应该生活于较低接近海岸的地区。

出场:

侏罗纪公园3 时间不长,但有特写镜头

侏罗纪公园3——甲龙

侏罗纪公园3——甲龙

期待侏罗纪公园IV有更多恐龙登场!

👇进入《爬来爬趣》专栏

了解更多恐龙、爬虫知识

rlyl

恐龙迷们,这下过瘾了吧!

From:斯皮尔伯格吧

Author:SH沙木

恐龙探索前章(生命起源)

【恐龙探索】无影大盗——窃蛋龙!

【恐龙探索】大爱无疆——慈母龙!

关于rlyl

欢迎来到自然爱好者、资深爬虫玩家rlyl的小站,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生物资讯更新,还可以随时垂询两栖爬行动物品系分类、饲养繁殖、生活习性、疾病治疗、环境造景、设备器材等一切问题,rlyl也是从新人过来的,知道新手的不易,保证有问必答!

站长个人微信:rlylnp

让我们多多交流,共同进步!^_^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