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通过教育叙事实现自我成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老师亲身讲述真实故事视频播放 教师如何通过教育叙事实现自我成长

教师如何通过教育叙事实现自我成长

2024-07-15 13:3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这一点是指教育叙事不能单纯叙事,停留在故事的层面。从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什么?获得什么?这是教育叙事必须要思考的。教师本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观,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基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教育叙事之中。

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这一点要求我们要有写作的对象感,不能自娱自乐。

教育叙事强调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育叙事无论是记录教师本人的成长与发展,还是记录学生的故事,亦或是班级管理,都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说从长期的反复的经验中,进行记录和总结。如此,才能保证教育叙事的发展性和完整性。另外,教育叙事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经验之中,要有足够开放的心态,通过教育理论和理念来验证自己的教育实践,也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

关注经验和关系性实践的参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注重教师的经验。对于“关系性实践”这个词,我猜测是强调教育中的关系,包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当然还包括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等等。要将各种关系的经验都要纳入教育叙事的写作中来。

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丰富性和情境性。首先是整体性,即我们在教育叙事的书写时不能只关注一个片段或一个方面,而没有全局观;其次,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关注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这样才能让教育叙事的案例更具有丰富性。再次,所有的教育叙事都应该是有情境性的,其实就是具有生活的真实性,来自于真实的教育生活。

就如《56号教室的奇迹》就是很好的叙事范本,雷夫老师为他的学生在贫民窟的教室里营造了一个快乐的天堂,他用爱心和智慧记录着一个个关于教育感人的故事,处处体现着教育的真谛。

(付海亮老师的作业分享)

3. 教育叙事与其他教育研究方式的比较

教育叙事的兴起与困境

(一)教育叙事的兴起

教育领域引进教育叙事,国外大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滞后十年左右,大致开始于90年代末期,为何教育叙事能够兴起,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1. 理论的意义

基于教育科学化的追求,目前的教育理论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从方法论到分析框架,从概念、术语体系到具体的教育案例,都跌入了西方的话语体系。近年来,本土化、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呼声是对这一现象反思后的努力。

丁钢教授在谈到自己酝酿教育叙事研究时的基本原因时,曾谈到了“中国教育”所包含的丰富意义远没有呈现出来。教育叙事研究通过叙述教育当事人的故事来 寻找本土概念 , 发展本土案例,进行 充满本土文化 意蕴的解释,创造本土化的教育理论,从而为我国成为教育理论输出国作出贡献。目前,一线教师们做的很多叙事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研究,但却提供了大量的本土化的教育经验,为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理论研究对日常教育实践保持高度的教育学敏感,并从中寻找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可能。

2. 实践的价值

且不说大道理,就从我们身边的老师的具体实践来看:

☆ 韩素静老师在作业《插上文字的翅膀,跨越千山万水》写道:

就这样, 在记录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一点点接近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在我眼里,教育,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变得可爱起来;工作,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起来。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成长。

☆ 韩永霞老师在作业《在叙事中重塑自我》写道:

从2011年开始写年度叙事,最初只是记录与回忆,后来有了反思与自省,再后来开始省察内心,追问意义和方向。 叙事帮我存储生命。“哦,我还来过这里!”叙事帮我延伸时间。改变了过去,也改变着未来。 叙事重塑我的心灵。叙事的过程,是对事件重新梳理、理解的过程,也因此获得了另一种解释,获得时空上的超脱。此我非彼我, 我从故事中来,从故事中获得新生。

☆ 鲁正群老师在作业《叙事中看见自己》写道:

借由这一年的生命叙事,我才可能 去梳理、选择这一年的故事片段,重构成了我关于这一年的理解;借由这一年的生命叙事,我也 开始思考明年的打算,指引了未来的方向。

☆ 王昌侠老师在作业《也说“教育叙事”》写道:

回顾这两年自己写作水平的突发猛进,其实与写教育叙事有很大的关系, 写得多了,思考得多,积累得多了,就会反过来引起更多的思考,更投入地实践,更注重书写的质量。也让自己对生命状态有了更为清晰透彻的理解。

☆ 张翠琴老师在作业《教育叙事那些事儿》写道: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写作经历,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从写教育叙事和教育日记开始。每天撰写教育叙事,能让自己特别留意一天中与学生,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有时候会刻意留意一天当中发生的难忘的教育事件,让自己更加精准于课堂教学,甚至在备课的时候,把课堂上凡是容易出现的状况提前全部都在脑袋里过上一遍,就像筛筛子似的。慢慢地, 刻意地搜集资料多了,刻意地注意多了,积累就多了,积累多了,就形成了提笔就写的样态来。

☆ 廖丽涛老师在作业《在叙事中勇往直前》写道:

一直对自己说:不能放弃自己,一定要证明自己。……

在教育叙事中,教育的经验和智慧内蕴在故事之中, 教育叙事具有以下意义:

(1)找到教师自我的存在 (2)促进教师自我的反思 (3)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 (4)打开专业对话的交流 (5)连接理论实践的桥梁

总之,教育叙事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代替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事实。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

如果从他人的角度来看教育叙事,最重要的动力是“人类的那种不可救药的、永不知足的对他人生活的好奇心。”

(二)教育叙事的困境

不少学者对此提出批判和质疑,认为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普适性都存在不足。

韩永霞老师概括得很精炼:

1.强调主观,叙事研究存在叙而不论、缺乏普适性和专业性、对客观现实“真实性”的排斥和对主观“体验”的过度强调等问题。

2.过于浮浅,缺乏深度的理论剖析、不能正确处理“价值入涉”以及语言表述的危机是教育叙事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3.缺乏学术,教育叙事仅仅属于个人感想,甚至根本无法称之为学术研究。

4.虚假之嫌,叙事使得研究脱离了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造成了“人人皆可研究”“事事皆可叙事”误读,其在一线教师群体中的应用加重了教育科研的虚假之风。

付海亮老师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教育叙事者自身的内在问题——自我追求以及自我省思。教育叙事兴起之后,很多老师加入教育叙事的书写大军之中,但是绝大部分老师仅仅停留在记录自己的日常故事,这样的日常故事甚至是流水账,当然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教师的教育叙事的书写和理论学习分不开,有了理论的学习,有了高质量的输入,才有可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和故事,教师的教育故事也才能够更加有力量。因此,当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教育叙事“遇冷”,作为一线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否有自我精进的追求,都影响着教育叙事的质量和价值。

郑建业老师作业中提到具体的例子:

针对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文章的作用,江苏名师王益民老师就曾撰文说过,李镇西的文章只能算是教育叙事,不能算是教育叙事研究;因为李镇西影响很大,如果老师们也都像他这样只叙事不研究,对提高专业水平帮助不大。体现着教师对教育叙事作用的深刻反思与追问。

教育叙事沦为困境的原因是基于对研究的理性思考,需要厘清一个问题—— 教育叙事是研究吗?

研究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求根务本”的态度; 研究亦是一种行动,应该有这样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从内容上看,研究应该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这一目的基本上指向三个方面:生产知识(提供解释系统)、解决问题、造就自我。

第二,从形式上看,研究是一套规范化行为,研究必须符合从问题提出到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呈现研究结论的严格的程序。

所以从研究的规范性来看,教育叙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蔡春在《“叙述”“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提出,不能因为追求研究的规范性而一味地打击教育叙事的开展,因为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需要从多角度来理解教育叙事,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当然不同的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观点,此篇文章作者是把它作为研究方法来看待和理解的。 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我们只停留在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是与不是,就会陷入了简单的二元思维,所以我们需要从更大的视域来看待这个问题。

如何走出叙事的困境

(一)把叙事作为生活本身

智静老师是这样思考的:

作为一个教师,在讲台上的每一天都在书写故事。这些故事首先不是对某一教育事件的思考,对某一教育瞬间的记录,对某一教育启发的书写,对某一教育问题的追问,而 是对每一个教师“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的不断追问。

就像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的: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而这样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需要的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生活的主角,不仅要沉浸其中 ,更需要通过不断地故事叙述赋予其意义,更好地书写好当下和未来的故事。”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而这样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需要的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生活的主角,不仅要沉浸其中 ,更需要通过不断地故事叙述赋予其意义,更好地书写好当下和未来的故事。”

我是一个忠实的故事叙述者,从十多年前开始书写“每日教育故事”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形形色色的教育故事100万字左右,但是,真正将叙事当做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几天前刚刚开始的。

过去的故事记录只是以一个旁观者、观察员的身份在描述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自我这个个体始终是外在于故事本身的,某种意义上说,过去的故事记录一方面就是记录故事,另一方面是通过故事想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叙事只是一种研究教育的工具与手段而已。

但是, 进入2023年,尤其是听了罗振宇2023年跨年演讲之后, 逐渐意识到每一个故事都是自我存在方式的彰显。

于是,我一改过去叙事写作不定主题的做法,每天在写作之前,先要对昨天一天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一个回忆,然后从中找到自己在做事过程中共有的体验,再从中提炼出一个合适的主题。

比如,今天早上的“感受生命”就是我在经历了昨天超负荷工作后身体的不舒服、审核网师新生后的感动以及在安排学校假期工作时伙伴们给予的大力支持后提炼出来的主题。

这个主题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是它是我对生命的痛、美和联系最深切的体会,而这样的体会不仅让我更加理解了与身体的相处之道,与他人的相处之道,更明白了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只有永远将自己置身于集体、社会、大自然之中,才能保全生命的完整。

而这样的故事书写不是写给别人,首先是写给自己,是自我对世界重新认识和理解之后,未来更好生存的一种选择。

所以,如果把教育当成一个教师生活的全部,教育叙事首先要把眼睛朝向自己,在不断的经历和书写中,看清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更加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生活,以活泼泼的生命状态迎接每一个朝霞和黎明。

文中指出,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不是只停留在工具和方法上看待,还需从自身的本体价值来思考,因为教师不仅是是教育生活的“生活者”、是教育生活的“组织者”,更是教育生活的“研究者”。

(二)在叙事中活出教育的意义

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存在的过程就是在教育生活中生成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涵盖了种种经验的条理化、冲突与适应、组合与补充的欣赏和再生。因此, 如何讲好故事,比讲了什么更有意义。

1. 会回顾和梳理,让意义得以澄清

叙事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需要在一日、一周或一月一年中,回顾梳理自己的教育经历,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发现当初或现在自己遗漏的东西,或是当时没有明白的东西,从而带来新的思考和洞见。 正是在回顾梳理中,将零散的、断裂的、看似没有联系的日常经验或过往经历被整理、编排、连接起来,将分散的经验和事件变成连贯的教育故事。

202597陈翠清老师的作业记录着,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毕业典礼的演讲堪比一个“叙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他提到了他的退学,退学后旁听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必修的课程,上书法课等事情。在当时,这些事情貌似没用,但是十年后,个人电脑出现了很多漂亮的字体。通过叙事,这些杂乱的事情有了序列,有了意义。

2. 会筛选与选择,让意义得以强化

叙事需要回顾,更需要选择,就如我们面对自己的年度叙事,一年之中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不能像流水账一样记录,需要 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关键事件,正是在特殊事件的选择中呈现出每一个生命不同的活出样态。

从获奖的年度生命叙事中,可以捕捉到每一位教师在一年中不同的生命经历,有从容淡定、有蜕变精进、有忙碌应对、有主动承担……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气质。

同样,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度中所呈现的状态也会调整和改变,因为人不可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随着时间、空间及自己阅历的调整,生活观和价值观也会改变。

回到教学中,叙事的选择,帮助教师剥离掉了日常的繁琐,筛选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经历,内化到教育生命中,从而也构成自我的教育世界。

郝晓东老师曾在叙事指导中提到“叙事会裁剪且要有冲突。裁剪不当依然是不真实。”如网络中商家与顾客的冲突,商家说视频是真实的,其实既真实又不真实,真实的是现场的视频,不真实的是商家对自己有利东西的保留,对顾客不利的删除,因此文章要会裁剪。

3. 会加工与重构,让意义得以诠释

叙事中包括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会将自我的经验加以美化,因而有人质疑这样的叙事不够客观和公正。

刘良华教授在《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怎么做?》写道:

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这里的“神学阶段”,往往显示为虚构的叙事研究。这种虚构的、虚拟的叙事在现代生活中一直延续下来,大量地显示为宗教故事以及世俗的教育神话、教育寓言、教育故事、教育小说、教育戏剧、教育电影, 等等。虚构的叙事研究的经典作品, 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卢梭的《爱弥儿》、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虚构的叙事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人们可能更愿意阅读真实的、实证的叙事作品, 但也不能否认还有另外的人更愿意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而且, 读者在阅读虚构的叙事作品时, 并不因为它是虚构的就贬低它的价值。 虚构的作品之所以有价值, 关键在于虚构的作品本身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4. 设计与规划——意义的指引

写好叙事,还要会规划和展望,在叙事中不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从而获得意义的指引。 叙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中汲取了什么力量和动力已开启新的生活。

我在单位的述职报告《回首这一学期》中,有一年工作的故事回忆,也有新的一年展望和思考。也在思考中不断提问自己“我是谁”“我现在如何”“我要到哪里去”,在自我的叩问中,找到期待的方向和定位。

叙事需要在“回顾梳理——筛选采择——加工与重构——设计规划”中,让教育及生命的意义不断升华重构,也在“澄清——强化——诠释——指引”中活出自我。

也像唐艳老师所写的,叙事是教师实现生活意义生成的方式,我们需要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叶澜教授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就能够成为名师。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反思就能够成为名师。

这里的教学反思就是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叙事。

因此,教育故事或德育故事是对教育工作的叙事,日常与同事就工作中的各种事情的吐槽或对话也是我们的一种叙事方式。 当我们能够通过叙事来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就会从中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我们的工作也会因为这种反思而获得改善,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用不同的方式打开叙事

1. 不同的方式

161561任娜老师认为 叙事的打开方式有私密的、共享的、公开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202378李雨老师打开教育叙事的方式是:

一是把自己每日、每月、每年的反思和随笔 记录到本子上或电脑里, 一段时间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 二是把自己的教育叙事 发表到头条、简书或微信公众号里, 也可以看到其他人提出的建议与意见。 三是把自己的教育叙事 投稿到报纸或杂志上, 这种形式就更偏向于论文的形式。 四是 在教研组、团队中随时分享自己的故事。

李亚敏老师认为教育叙事打开的形式有: 空间向度、时间维度、“丰厚故事”、“言外之力”、文本形式进行。

关于“言外之力”, 师凤丽 举了自身的故事:

比如我在2022年度生命叙事写到了“守护让生命更加出彩”这一段故事,本来自己的父母生病需要做子女的照顾,这是个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我个人参与的“教育微宇宙乡村强师你我行”这一事件的背景下,我一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坚持参加教育微宇宙夏令营,一边在照顾生病的父母,特别是随着夏令营一天一天的走向成功——我成功晋级教练,获得成长,而自己的母亲则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这两个重大的事件当中,我在年度生命叙事中不断的交叉出现这两种场景,以时间为维度,以空间不停地转换,一边父母、婆婆需要守护,一边是成长需要继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果断舍弃参加庆典陪伴母亲走过生命最后时光。

比如我在2022年度生命叙事写到了“守护让生命更加出彩”这一段故事,本来自己的父母生病需要做子女的照顾,这是个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我个人参与的“教育微宇宙乡村强师你我行”这一事件的背景下,我一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坚持参加教育微宇宙夏令营,一边在照顾生病的父母,特别是随着夏令营一天一天的走向成功——我成功晋级教练,获得成长,而自己的母亲则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这两个重大的事件当中,我在年度生命叙事中不断的交叉出现这两种场景,以时间为维度,以空间不停地转换,一边父母、婆婆需要守护,一边是成长需要继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果断舍弃参加庆典陪伴母亲走过生命最后时光。

透过母亲生命的终点言外之力——母亲一生的好被所有的亲人、被村里人称颂,实现了母亲自身的生命的价值。但是自己能做一名教师,如何再像老妈那样,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为学生照亮前进的路呢?唯有不断学习深耕教育,才能体现自己生命的长宽高。这恰恰是守护的力量,叙事的言外之力。

透过母亲生命的终点言外之力——母亲一生的好被所有的亲人、被村里人称颂,实现了母亲自身的生命的价值。但是自己能做一名教师,如何再像老妈那样,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为学生照亮前进的路呢?唯有不断学习深耕教育,才能体现自己生命的长宽高。这恰恰是守护的力量,叙事的言外之力。

2. 书面叙事与口头叙事

打开叙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形式,文中主要讲了书面叙事和口头叙事。

今年的十佳叙事,郝老师提出提供“故事角”的想法,就是营造一个叙事的场景,使得教师原有“独白式”的教育叙事写作变为“公共式”地向外讲述,通过教师之间的彼此听见和看见,支持和理解,形成一个支持性社群,强化教师的内在力量……

3. 如何打开叙事

如从叙事的整体性来看, 可从具体的关系性、时间性、情境性进行思考。如文中所说的,写叙事 还可以借助叙事技巧来丰厚自己的故事,如通过多视角叙述,采用空间句法、移境和意向并置的叙述技巧,打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让故事的描述尽可能丰富、完善。

在叙事中促发自我的成长

借由叙事,也要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如何用好叙事,讲好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不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与成长自我。

223434韩素静老师总结在六本专著的写作过程中,我走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练“手感”。掌握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写作也是这样。最初的日子,我几乎每天都有文字留下来:2007年,我写班级日记11万字;2008年,我写下13万字;2009年,我写下15万字。这近40万字,其实就是练“手感”的过程。是的,开始写作时,写什么内容并不重要,无论班级内的琐屑小事,还是课堂教学的得失,只要内心有触动,皆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有人统计得出,若要达到发表水平,一般要写近100万字。这个数字似乎很大,但这也在强调,“手感”必须要练,且须练扎实,这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童子功。

第二阶段,练“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想让文章有深度,就必须让思维有广度、深度和灵活度,具有辩证性。2012年,我加入了张文质老师的“1+1优培写作班”。最初,写得很艰难,但为了完成作业,我必须强迫思维往深处和宽处拓展。在这一貌似拉拽的过程中,我拉长了文字,也打破了惯常的思维。张文质老师曾说:“努力写长一点,改变以前很短的那个兔子尾巴,我们要把它变成‘猫’的尾巴,然后是‘老虎’的尾巴。”现在回头看,“3000字”的要求对我的教育写作而言是一个很关键的转折点,它强迫我打破惯常思维,让思维往纵深处行走,从而得到较大的提升。

第三阶段,练“语言”。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朴素的事情,比起文学写作来,教育写作需要的是朴素和本真。著名诗人、作家王小妮在《上课记》中说:“没有力量的作品,也许能靠好词好句得到化妆品的作用,而扎扎实实的写作恰好相反。”语言不仅力求质朴,而且还要尽量严谨。为了表达情感,我们经常夸张地运用“最好”“最成功”“最优秀”等极其绝对的词语。读过一本书,激动地评价“这是一本最适合老师读的书”;听了一节课,又激动地评论“这是一节最成功的课”……但,真的是这样吗?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吗?言辞,一定要缜密,因为我们的认识都会受到眼界的局限。

第四阶段,聚焦一个主题。当写作有了一定的基础时,我们可以聚焦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写作。这几年,我的全部精力都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上,所有的文字都围绕着统编小语教材书写。现在稍一整理,《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就出版了。同样,教师也可以聚焦班级活动、班级文化、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书写,让自己的文字更有系统性,避免“百衲衣”的作品出现。就这样,我走过了练“手感”、练“思维”、练“语言”、聚焦一个主题四个阶段。就这样,文字,给我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带着我飞越万水千山,去和更多的人相遇。

(一)会讲述——讲好自己的教育故事

1. 学会观察和捕捉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鲜活的实践素材,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就要带着教育的眼睛观察世界,做个有心的教育人。 教育中与孩子发生的事情、与同事之间的事情或与家长之间的故事,都可以是我们的教育素材,关键要有发现的眼睛和观察力,敏锐地看到身边典型的事例,从平淡中发现精彩,找到蕴含丰富意义和价值的写作素材。

2. 把握事件和主题

对收集的素材要进行比较、筛选和辨别,从中发现可用之处。 一个完整的叙事应该有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应体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定是从某个或一连串教育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事件中梳理出线索,而不是将某个理论与几个教育事例嫁接一起。

3. 注重细节和意义

教育叙事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和学生,所叙之事就是教学事件和生活事件。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绘,本身就能给读者和听者以丰富的意义和生成的空间。

每一个故事都有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你的故事呈现,暗线则是你的故事背后带给人的思考,如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及其对待生活或教育的观念及追求等。

一个叙事,要给人以丰富的思考和意义启迪,就需要对故事的精雕细刻,在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时,还能给读者由细节组成画面之中的潜在含义。

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事件,描绘事件细节,本身就能显现出某种有价值的成分,甚至不需要过多地用理论来阐释事件的意义。

4. 关注情境与倾听

叙述言说的特征要求它有公共性,过去文本式的教育叙事变成口头叙事和书面叙事相结合的“言说”,既有“向外传递”的公共讲述中的,叙事者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方式及对未来规划和要求的调整,采用更符合自我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方式呈现自我。

同时在彼此的倾听中,可以唤醒和滋养倾听者,在“野外生篝火”的触发中,相互激荡、交融,关切到彼此的存在。

叶圣陶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就是一种情境下的倾听与鼓励。

(二)会发现——

是故事,但不仅仅是故事

叙事要求教师要会讲故事。我们需要故事,但这不仅仅意味着故事的事件或情节本身,而是指有“故事性”的事件,更指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就是某些事件意味着什么?

1.从现象看本质

叙事是实践的,而不是陈述的,是创造性的。帮助读者或倾听者更好理解故事,更重要的感受体悟故事之后的故事,不是故事本身,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提炼的观点,在具体的故事中发现故事的价值。

还是韩素静老师的例子:

在一段时间的记录之后,我不再只观察自己的班级。生活中,只要听到的、看到的,我都往教育规律上想。例如,听到年轻教师在办公室里公开训斥家长和孩子,我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学生家长和老师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于是写下了《如果家长这样问》。

和儿子散步,当儿子让我猜猜他最喜欢哪位老师。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跟儿子认真聊天后,我写下了《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

当听到老师们发牢骚似的说学生总是犯错误时,我在想《何不把“错事”当“小事”》;当儿子因两位女班长撕拉而衣服被撕坏时,我写下了《女孩儿最美是羞色》;当领导总在强调学校的活动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时,我写下了《教育到底应该让谁满意》……

是的,毋庸置疑,教师应该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知识分子首先要拥有一颗思考的头脑,仔细品味某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或现象,就能发现非同寻常的道理,这样的思考,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声音。

2.从故事看意义

教育叙事,既要有对故事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述;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为读者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解析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教育故事蕴含着不平凡的教育智慧。在故事的意义彰显中,不断思考、探寻、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成长。

3.从尝试到创造

教师的实践是故事的源泉,如果说作家是用自己的想象创造,那么教师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讲述故事的前提是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的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在反思中,不断地尝试和创造,不断的生发新的故事,这种行动中的教育调整和改变,就是教师专业提升的体现。

总之, 故事构成叙述的内容,叙述赋予故事以意义。教育叙事成为解决问题的源泉,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在教育的讲述与发现中师生寻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叙事,是一场教育情景中的讲述与发现,我们一起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一起发现——故事背后的意义。正如哈迪(Hardy,1968)说:人类讲述并倾听着故事。我们用叙事进行交流和理解人与事件,在叙事中有我们的思考和梦想……

美味的“石头汤” ——新网师云端共读侧记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来源:曼语而歌

作者:周娟

编辑:杨茜

审核: 刘凤娟  宋炎红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新网师”秉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以汇聚“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的尺码相同者为感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践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