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台安装护栏属于违建吗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2024-07-16 08:2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推荐第1篇:电大行政管理本科论文

论文样本

对完善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思考

目 录

(要求:目录必须自动生成,在WORD2010中点“引用”中的“目录”,在WORD2003中点“插入”中的“引用”中的“索引和目录”)

综述

一、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借鉴我国历史上科举制

(三)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现状

(一)确立了机关依法进入的新机制

(二)改善了公务员队伍结构

(三)考试录用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四)考试录用基础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三)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三、对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思考

(一)强化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

(二)完善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三)健全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结束语

1 对完善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思考

摘要: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自推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制度层面上的缺陷:一是考录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考试缺少效度;二是技术层面的保障不足,考试录用制度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三是考官队伍的素质尚待提高。目前,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借鉴西方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对策设计和改革构想:一是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二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三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关键词:公务员 公务员法 录用制度

从1993年国家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开始,我国在创立公务员制度和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现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不够成熟,导致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环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凡进必考”的进入机制。公务员系统通过向社会公众招考,从社会环境吸取“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员更新和素质更新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政府运转效能。

1.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在增多,其文化程度逐渐呈现高学历化。同时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学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人数逐渐攀升。

2 .报考人数受待遇等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加上公务员工资和医疗、住房、交通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得到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稳定性和地位性,吸引了其它性质单位的人员报考。

3.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无论是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还是考试录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在录用的过程中,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管理水平和测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考试日益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更多的社会人员愿意参与竞争。

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借鉴我国历史上科举制

我国历史官员考录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选举制度。

二、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现状

考试录用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确立了机关依法进人的新机制

考试录用制度强调录用公务员必须坚持“凡进必考”,凡符合条件者均可报考,凡未经考试或者考试不合格者均不得录用,确立了机关通过考试的方法补充

2 工作人员的新机制,改变了过去机关进人上的随意性,这是考试录用制度的最大成果。

三、对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思考 由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较快,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录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有某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阻碍了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推广,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改进克服。

(一)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

结束语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只有与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吸收借鉴别国的先进制度经验方法才有意义才能成功。因此,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同时,还应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正确处理好借鉴与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公务员考录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之间的关系,不能生搬硬套或“全盘西化”,同时对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先进的公务员考录制度经验进行中国化的科学实践,才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斌,杨彦,光明日报出版社《申论》,第3页

【2】徐银华、石佑启、杨勇萍著:《公务员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1页 【3】郑尚元:《我国行政法实体法的突破与瞻望》,《行政法学研究》2005 年第3 期 【4】彭兴业:《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跨世纪发展与创新》,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6】刘垂春:《 公开选拔的公正考量》[ J ].《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7】吴容娇:《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4卷第4期,《公共行政》2004年12月,1671-1750(2004)04-0012-04 【8】代青:《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630.1/5.410

论文要求说明:

摘要300字左右;

关键词3—6个;

论文本科5000—10000字

参考文献8个以上

推荐第2篇:行政管理本科调查报告

行政管理本科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对象:

××市××街道××社区构建和谐工作情况

二、调查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现阶段城市构建和谐社区的情况,通过走访的形式,调查了解××街道××社区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宣传形式多样;构建和谐社区面临下岗、失业的生活及再就业问题难解决;社区的文

化娱乐场所及设施还不够完善;社区内卫生服务室还有待完善;资金缺乏成问题;以民主自治为方向,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以人为本,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学习型组织;从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社区内部各项运行机制的五点措施。

关于城市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调查报告

---对××区××社区构建和谐社区情况的调查

07秋行管本科××x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构建和谐社区至关重要。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如果基层的细胞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就不可能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重要切入点。为了进一步了解现阶段三明构建和谐社区的情况,7月13日—8月13日笔者就近走访了××市××街道××社区,对其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区××街道,面积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1.9万人,流动人口5600人。它由××、永兴、新南、东霞、富文五个居委会形成。××社区居住着1796户4882人,居民几乎都是通用厂、塑料厂、玻璃厂的职工和家属。××社区企业多、下岗工人多,对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下生活的居民,××社区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情况。

1、宣传形式多样,构建和谐社区。在建设“平安街道”工作中,通过开展“三元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宣传,在辖区单位、社区内张贴百张宣传标语,送平安知识进千家,促平安知识知晓达万人。还组织文艺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发挥广播、墙报、板报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工具和舆论阵地,并通过层层再动员部署等形式营造创建工作氛围。使整个综治宣传月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以邻居节为载体,构建和谐社区。在许多现代化社区里,(来源:好范文http://www.daodoc.com/)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传统的“老街坊”关系渐成历史,邻里之间虽然仅有一墙之隔,却互不相识。然而,人们心中是渴望交流,向往参与的。针对这种情况,××社区于开始,以“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创文明”为主题举办居民自己的节日“邻居节”,使居民之间增进了了解,融洽了感情,加强了团结,初步形成了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温暖的生动局面。

3、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根据实际情况,青山社区确定了“营造三种环境,培育三种意识”的总体思路,即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营造健康有序的民主环境,培育居民的自治意识;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激发居民的创造意识。几年来,在此思路下,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社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从而使和谐社区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

4、重视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社区在工作中着重将开展和谐社区建设与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工作思路、组织方式、运作机制等多方面动脑筋,调动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深化社区志愿服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志愿者工作模式,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动力作用,可以大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立。

二、构建和谐社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和谐社区应是“安全文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社区。从上述看,青山社区的确为创建和谐社区做了不少努力,但要真

推荐第3篇: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NANCHANG UNIVERSITY

本(专)科毕业论文

题 目: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毕业院校:

专 业: 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

2009年3月15日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2)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3)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3)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5)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5)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5)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6)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6)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7)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7)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7)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9)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9) 参考文献„„„„„„„„„„„„„„„„„„„„„„„„„„„„„„(10)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费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农村义务教育受师资质量,教学设施、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与对策、师资队伍、财政资助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

特别是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由于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居住分散、办学效益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本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未将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给学生上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因上学困难而辍学。

一是调整后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学校没有交通车,孩子上学要住宿,想靠私营车主来回接送学生,费用太高,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差,拿不起这笔费用。因此,虽然布局调整的方向是对的,但给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学生入学困难。尤其是女童,上学时已有八九岁,到了高年级已进入青春期,徒步上学不安全,家长不放心。加上群众生活贫困,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需求不高,在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迄今仍在沿用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耕作方式的传统手工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人,世代口传身授的直接经验足以应付一切,无需接受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无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当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游离于现代科技文化之外。

二是网点调整后,因学校被撤消的一些村原来修建校舍时已投入较多,有的已负债累累,学校被兼并后心理不平衡,无力或不愿再做投入;乡镇政府历年债务沉重,一时又拿不出钱;联村完小所在村委也不愿增加负担,致使新办联村完小扩建校舍与添置设备所需费用没有着落。有的只好采取学生自带桌凳,租用民房充当教室和学生宿舍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三是从2002年起,教师工资转由县财政直接发放后,理论上说基本消除了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但经济贫困地区仍由乡财政上划来支撑,教师工资未按时发放的现象仍有发生。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更是无力参保。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乡镇拿不出钱来给教师发工资,甚至挪用教育经费,致使每年都要拖欠教师工资。

四是“普九”债务问题。上世纪的“普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普九”时学校建设是向农民集资,建校却欠下一大笔债,到了新世纪这些债务也没法偿还。特别是前期有些学校贷款建学生公寓,原指望学生进来住,可以还贷款,可现在学生人数急剧下降,无力偿还贷款。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

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特别是农村中学,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究其原因,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年度考核时,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班级凭考试成绩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农村小集镇,镇上的小学老师早上6:30就赶到学校(远道的学生5:30就得起床),一直忙活到下午6:00才会收起备课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往家里赶,一天工作达十多个小时。在初三的老师负担更重,由于学生大多住校,早晨5:30天刚蒙蒙亮,老师就要早起下班辅导,晚上还要在灯光微弱的教室里辅导到10:30。回家后还要批阅学生作业、备课

一、二个小时。一天下来,师生精力交瘁,苦不堪言。老师们明知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可是又有谁敢铤而走险不这样做呢?一旦学生考不出好成绩,责任谁来承担?

3、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 (1)教师数量不足,城乡分配不平衡,流失现象严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相当短缺。如2004年有调查组到瑞金县武阳中学了解,发现全校9个班,只有7个老师。其中,有个副校长是中师毕业,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什么课都教过。有的还是代课教师。农村村小一个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于不少农村教学点还存在复式班,一个教师负责几个年级的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教师的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不少教师不愿留在农村中小学这个艰苦的地方教书,想方设法调离,使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师资更加短缺,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生源无保证,大大影响了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城市地区,教师数量在增加,学龄儿童数量在减少。教师竞聘上岗,而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在减少,学龄儿童数量又在增加,老师少,学生多,形成了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来源多元化,学历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低下。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源广泛。有在编教师,有从小学借用到初中的教师,还有向社会招聘的临时代课教师。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不一定是来自师范院校,可以是来自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和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打破了过去的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来源的局面。这本是好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几年实践检验,发现问题很多,有的老师理论考试挺好,只会笔试,实际教学能力较差。有的根本就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知道教育教学规律。有的根本不想当老师,但是目前也找不到别的什么工作,也只好这样了。

在笔者调查中,学校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目前高中在不断地扩招,所以高中学校急需一批新老师,而他们又不想花更多时间去培养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当老师;因此,他们基本上省城中学到县城中学调,县城中学到农村中学调,使得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一批批被调走。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农村中学教师紧缺,他们也只好从小学选拔,小学没有老师,就面向社会,招聘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任何文凭的青年到学校任教。这样层层拔高使用的结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下降。一大批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补充到了初中教学岗位,一大批初中未毕业的代课教师走上小学的讲台,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都去打工了,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组成了“386180留守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少年儿童和80指老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农村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些是用钱买不回来的。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扣留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如班主任津贴城市中学班主任每月是300-600元,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是5-15元。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70%的小学教师认为其劳动收益率要比教育系统外的员工低,还有20%的教师认为差不多,但是也有10%的认为高一点。虽然从2001年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从乡镇收回,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和交通等差距,教师收入仍有差距,甚至校际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还有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随便被扣留,捐款任务繁重,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农民送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铁饭碗”。如今这个期望落空了,于是,农民们更加觉得“读书无用”了。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

(1)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企业家,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家乡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建立手拉手学校,将城市学校闲置的财产送给农村中小学使用。并派老师支援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

(2)积极采取措施消化 “普九”债务。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欠农民的教育债,而学校偿还能力有限,各级政府必须分担主要责任。一是省市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拿出部分资金偿还债务;国家可以适时把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债务作为“呆账、坏账”处理。二是要出台政策明文规定,义务教育上划县(区)管理后,学校土地与财产全部属于学校所有,对撤并闲置的学校土地与资产可以通过发包、租赁和拍卖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偿还债务;三是今后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避免新的债务再度发生。

(3)调整学校布局,要坚持“合理”和“精简”。几十年来,我们形成了“村村寨寨办学校”的传统和观念。这对于历史上从未有过学校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这一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坚持“合理”和“精简”的原则,以集中力量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实事求实地制定调整校点布局规划,逐步实现农村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适量增加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知识方面的容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课程内容,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政治课增学党的农村有关经济政策、生产责任管理、经营管理;语文增学书法、应用文、农村文艺创作等;数学课增学珠算、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化学增加化肥、农药、土壤成分简易测定等;物理课充实有关家用电器的安装与拆修、农用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知识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今后工作生活必备的文化知识。

(2)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实行“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要根据农村实际,具有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回乡后在生产中能直接发挥作用。

(3)改革课程,因材施教。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制度后,初中生的基础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偏低,升入初中的许多学生基础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使用全国统一大纲的教材,无疑会使广大农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广大教师也感到学生难教。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改革现用教材内容,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编写专用的教材。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加重劳动技能课的内容和课时量,特别是可在初三年级的课程设置中,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以供不想继续升学的学生学习,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学以致用。这样就可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提高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动力。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

(1)建立新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农村中学,要破除以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高低的魔棒。综观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一项在教育督导中占有不可撼动的位置。这对于条件简陋、师资薄弱、观念陈旧的农村中小学,简直就是一个魔咒。没有好的生源、师资和育才环境,高素质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既然无法和城区学校相比,就不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农村中小学校了。因此,制定一个切合农村中小学实际评价老师的标准迫在眉睫。

(2)针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切实减轻农村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负担。素质教育喊了二十几年,可是有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陈旧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圈子,只要上级评价老师的标准不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就不可能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观念的改变是第一要务。针对什么学校制定什么方案,使之健康良性发展,并找到自己的办学路子和模式。只有根据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实际状况,区别对待,因校制宜,把老师和学生从枯燥的纯知识性的题海战术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一些自由和自主权,选取一些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且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既动脑又动手的实用教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的沉重包袱放下了,真正的农村素质教育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1)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2)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总之,办法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潘玉良:《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和出路》,载《中国经济热点聚焦研讨会》,2004年1月8日。

2.张素琴:《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投入分析》,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3.周运浓:《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制度创新的根本出路》,载《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

4.程方平,周迅,蔡闯:《关注农村教育发展》,载 《光明日报》, 2003年10月29日。

5.余艳琴:《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实证研究》,载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年9月25日。

6.丁 杰,李静波:《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载《科研与决策》,2004年第8期。

7.温江彦:《教育部就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投入等答记者问 》,载 《人民日报》,2003年11月3日。

8.谈松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年第1期。

9.欧小军:《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载《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10.纪 晗:《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载《财会月刊》 2005年第10期。

11.肖第郁:《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3月5日。

12.郭晓宇:《我国义务教育现状》,载http://www.daodoc.com 2005年12月 22日。 13.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3月25日。

14.苏选良:《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载《教育探索》,2003年第2期。

15.马德芳:《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市场论坛》2006年2月23日。

推荐第4篇:电大行政管理本科论文目 录 层次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2)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一)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二)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现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两种极端问题

(一)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游击作风”

(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衙门习气”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二)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推荐第5篇:行政管理本科论文和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行政管理本科(2010春)集中实践环节工作安排

一、毕业论文

(一)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为自选命题。选题应当在行政管理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选题应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二)内容及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数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

2.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语言通顺。

3.毕业论文应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10000字。

4.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建议论文题目字数不超过 20 个字,中文摘要字数为 150-300 字,关键词为 3-5 个,所参考的中外文文献不要少于 5 篇,且必须和论文相关,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的期刊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的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5.毕业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具体见附件),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论文评审表将统一印制发放,封面请参考附件要求学员打印填写)

(三)成绩评定

1.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初评成绩评分标准》,初评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分,满分为 100分, 60分以下为不及格。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首先由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文字材料撰写后,以百分制给出初评成绩。其成绩的评定,具体为:选题是否合适(占25分)、观点是否明确和正确(占30分)、材料是否丰富和翔实(占20分)、逻辑是否严密和结构是否严谨(占15分)、语言文字是否流畅和优美(占10分)等五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具体初评分数。

2.凡文字材料末达到基本要求、抄袭造假者,初评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初评成绩60分以下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

4.毕业论文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分。具体为:90分(含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含80分)为良好,60—79分(含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毕业论文总成绩由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答辩等级,在指导教师初评百分制成绩的基础上,结合答辩等级,酌情浮动初评成绩,确定答辩者最后的毕业论文总成绩。并将其成绩填写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答辩成绩”(即“论文成绩”)栏中。

5.凡毕业论文总成绩末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试点教学点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

6.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的论文总成绩评定必须是“80分”以上。

(四)审核、管理、检查

1.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由电大分校和试点教学点进行汇总和初审。

2.省校根据本省实际,按适当比例组织对反映学生实践成果的文字材料和影响学生成绩的毕业实践各环节工作进行抽查复审及评议,写出分析报告。

3.由中央电大对毕业论文验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五)附项

1.论文封面。该封面为两页,第一页要求学生直接电脑上填好后打印,第二页声明要求学生打印后手写签名。

2.论文格式。

3.论文评审表。将统一印制后发放填写。

二、调查报告

(一)选题和形式

1、社会调查的内容应限定在本专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以及一些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题,并实施社会调查。

2、社会调查可采取行政机关实习、实地综合考察、案例分析等形式。

(二)写作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经验或问题,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其调查情况和结论写成书面报告的一种应用文体。

调查报告依据内容、性质可分为专题调查报告和综合调查报告两种类型。

1.专题调查报告

就一个问题、一个事、一项工作或一个调查对象进行非普遍性的调查,并对调查的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写成的调查报告,常用于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

2.综合调查报告

是对一个或几个单位的多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经过分析综合而写成的调查报告,调查概况面广,资料全面、指导作用大,一般包括调查目的、概况、重点问题的综合分析、结论和建议等。

(三)调查报告的内容

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二部分,正文是调查报告的重点,一般分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主体是调查报告的主干部分,通过典型生动的事例和具体确凿的数据,介绍调查对象本身,分析原因,总结成绩、经验、教训,或提出问题、建议。调查报告应有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调查体会。

(四)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1、要掌握行政法律、法规;

2、要收集历史的、现实的、典型的、一般的、正面的、反面的、概况、具体的等一手材料;

3、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要求;

4、要形成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五)调查报告的评判标准

合格:(1)调查活动真实;(2)调查报告内容充实;(3)调查报告结构规范;(4)调查报告语言通顺;(5)调查报告字数符合要求;(6)有参加社会调查的书面记载材料。

不合格:凡不符合合格标准中的所列任何一项要求的,均视为不合格。

(六)成绩评定

1.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参加行政机关实习、实地

综合考察等活动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完整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运用行政管理学理论去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结论。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2.指导教师以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社会调查的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各地电大指导教师对学生在选题(占10分)、观点是否明确和正确(占35分)、材料是否丰富和翔实(占30分)、逻辑是否严密和结构是否严谨(占15分)、语言文字是否流畅和优美(占10分)等五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具体分数。90分(含如分)以上者为优秀,80—90分(含80分)为良好,70—80分(含70分)为中等,60—70分(含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4.凡字数不足、内容不全的调查报告,给予不及格处理;未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未能达到必需的社会调查活动课时、未提交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文字材料等,需重做社会调查;凡抄袭造假者,取消社会调查成绩。

5.凡社会调查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电大分校和教学点实践教学具体安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

6.社会调查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各试点单位复审,省校验收,中央电大抽查。

7、社会调查的表格参照省校统一规定的格式。(表格附后,将统一印制发放,不需要学生自己下载)

三、论文和调查报告时间安排:

1.2月10日前交论文的选题和论文提纲。应当在行政管理专业范围之内,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应用性强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尤其鼓励对自己所在地区、行业或单位的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注重科学性和前沿性。

2.3月20日前完成初稿,要求应为学术论文。不能是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章。

3. 5月20日前论文定稿,注意文本格式的规范,提交打印稿两份。同时要交两篇你所引用或参考的文章的复印件。并将论文的电子稿打包发至专业责任教师信箱(孔逸萍,[email protected])。

4.6月上旬(6月10前)组织答辩。

5.论文初评成绩、答辩成绩和综合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初评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6.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的论文总成绩评定必须是“良”以上。

注意:毕业的学生必须按以上时间安排执行,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本科行政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格式具体要求

(见样例)

正文格式:

论文标题(小二楷加粗)

(建议论文题目字数不超过20个字)

内容摘要:***************************************************************

**********************************************************(中文摘要字数为150-300字)(五号宋体,1.5倍行距)

关键词:*********(关键词为 3-5)(五号宋体,1.5倍行距)

论文正文:

*************************************************** *******************************************************

一、***********************************************************************

(一)*********************************************************************

1、**********************************************************************

(1)******************************************************************** (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10000字)(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

主要参考文献:(中外文文献不要少于5篇)

1、作者姓名《文章题目》 《期刊名称》年第几期 (五号宋体,1.5倍行距)

2、编著者姓名《教材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版(五号宋体,1.5倍行距)

推荐第6篇:行政管理论文

____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2012级行政管理本科

2014年1月17日

网络对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摘要

经济、科技的发展改变我们生活,网络让公众对于现有行政管理中有了更多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网络对目前的行政管理部门权力高度集中,管理方式落后呆板,公众不满意,提出建议、和批评,从而对行政管理提升有着正面积极作用。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

关键词

网络行政管理 作用

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网络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 四媒体\",也成就了中国庞大的网络群体,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6亿,占我国总人口的45%以上,同时伴随着是网络社会到来,庞大数量人群参与社会管理力量自然势不可挡。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固有特点是:

一、开放性、匿名性

二、平等性

三、传播快捷、传播面广、信息量大。

一、通过网络,公众有了更多信息选择权、表达权、监督权

随着社会各方面发展公众整体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并通过现在网络进行全面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表达思想。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选择权。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步入网路信息,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有的是经过筛选无\"噪音\"、垄断的信息,有的对信息进行封锁。公众只能被动地

2 接受主流资讯,但随着网络传时代到来并用网络固有传播方式为公众传播信息、展开意见表达、打破舆论一律消除传统媒体垄断,促进公众社会话语的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以自己满意的方式获取自己满意的信息,可以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多种声音。我们看到,对于涉及公众利益,为人普遍关注社会热点的事情,政府没有获知相关信息或政府已掌握而没有及时间发布,没有满足公民知情权,但公众仍然通过网络知情不被政府发布社会热点的事情。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提供了最快捷、最便利自由广泛的传播平台。公众也借助着这个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

表达权。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及网络时代的发展,依权力本位、效力优先兼顾公平行政立法思想,粗放的执法行为、无效监督和问责制度,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在网络时代受到空前挑战。公民在网络时代对社会生活中发生事情知情范围和深度在不断加深,过去许多封锁信息的办法,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能奏效。公众可以在微博、论坛、评论系统中了解行政管理中涉及公众利用,为公众普遍关注事情进行分析、探讨来表达自己看法。众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和深入的讨论,而不必受权力、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约束,并且,讨论的内容也不受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限制。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削弱或取消了公共权力系统对话语权的

3 控制,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监督权。当网络监督、网络问政被当作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通道,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 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网络发帖、评论的传播使监督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声 势,从而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网络的兴起,进一步彰显了公众的声音和信息,弘扬了自主、开放、多元的理性精神,拓宽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和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和互动性就明显提升了公众的话语影响力。信息来源的隐匿性更造就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生机和活力,使得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力度也随之大大增加。

二、网络对行政管理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网络对行政管理起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1、促进广泛行使参与权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它突破了传统行政管理在地理、信息沟通、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网络的发展,改善了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通过网络表达

4 诉求,抒发已见,传递民意,建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互联网既提供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也刺激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网络的直接性、互动性以及即时性,使得民意的表达更方便。2011年个人税在网上公布起征点时,85%的民众不赞成2000调到3000元起征个税起征点,而要求在3000元以上,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决定3500元起征点。网络对于疏通民意,表达民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

2、促进舆论权开放

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也注定了它在政治信息公开、行政立法和执法、阳光行政等方面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其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尤为明显。网络与行政管理的结合正逐步从虚拟空间走上现实前台,网络舆论作为承载民众表达权的一种新方式,发挥着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的作用,也充分演示了的舆论力量。如\"7.23\"特大动车追尾事故,网民就事故本身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向相关部门发出质问,形成无行舆论压力。网络媒体通过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为行政管理促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建设性力量,从而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良好方向发展,最终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也成功地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国家朝

5 着法治化更进了一步,增强了吸纳社会意见和抵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进程,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3、促进政府监督机制完善

互联网的环境下,民众可以自由便捷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虚拟世界既无需考虑关系网的瓜葛,也不用担心遭到报复而遮遮掩掩,没有心理负担,就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露出来。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人人都是传播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官员的意见和建议,网络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网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当前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进程。通过网络这一重要渠道,公众以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执法等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互动,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完善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

6 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

三、网络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随着网络普及、公众素质的提高、管理科学的民主化,网络对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实践多次表明,政府重视网络,通过网络关注民情、民意,顺应、采纳广大网民的意见或建议,就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之,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的因素。

1、有利于公众情绪疏导

网络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具有调节功能,即充当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调节器、缓冲阀。在社会转型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人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人因出现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通过网络,人们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可以得到释放,传统权威方面也可以未雨绸缪,通过有序的工作来化解公众情绪,而不至于因为信息不通,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7

2、有利于公正平等机会

现代人们在业余时间可以足不出户进入网络,向社会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心愿。这种表达不受时间、地点,不受财富、文化、出身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如2013年12月在正义网发起的“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1500多万张,网上感言评论达到40多万条,最终10人获评“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这表明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网络,不仅是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而且也是广大网民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当前,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网络的发展,纷纷组建了本地政府网络论坛,该论坛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这样广大网民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政府给予重视,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及时反馈解决决策实施的信息;当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说明情况,告知广大网民;关于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或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公布于众。通过网络,积极促进网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将矛盾消灭萌芽状态中,有利于地区的和谐与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社会。

8

四、结语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提供一些有效真实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许多无效、恶意的信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有些人言论难以受到约束,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和虚假流动信息。但是应当说,非网上信息的\"主流\"。因而,对待网络公众,一是要抓紧网络的管理立法,加大网络的依法管理力度,二是要加强网络诚信宣传教育和指导,三是要进一步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通过论坛、微博等载体,公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强调网民的自律,提倡有理论理,有事说事,有问题谈问题,有意见讲意见,,要文明上网,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善于发现新事物,适应新事物,运用新事物,这是网络时代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对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新挑战,网络民主也是如此。,通过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领导人的推动和实践,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在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和突破式进展。

9

参考文献:

[1]社科院:近七成事件网络舆论推动政府解决 京华时报 2011-7-13 [2]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新浪网 2013-7-17 [3]全国人大:85%公众不赞成个人税3000元起征 新京报 2011-6-11 [4] 正义网:“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揭晓 正义网 2014-1-15

10

推荐第7篇:行政管理论文

浅谈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如何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本文从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落后的行政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接而又指出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提出通过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等四方面进行了论述。进一步阐明只有文明、科学、人性的施行行政管理的政府,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才能拥有长久的发展之路。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最后,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后的行政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破坏性

落后行政管理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民主性缺乏。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决策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政策朝令夕改;地方保护主义,无视国家法规政策;为捞政绩,公然伪造上报数据等等现象,一次次挑衅着政府行政的合法性、透明性与民主性。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被践踏,政府的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也就无从体现,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职能与责任不清。机构职能交叉,各有各的门槛,交叉执法、重复执法,导致公众无所适从;部门领导多,虚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既助长了官僚主义,又阻碍了政令的畅通;多头领导,几个部门分段管理,岗位的设置界限不清,导致管理混乱;一旦出现失误,即以集体名义承担,规避责任。

3、效益观念不够。存在小部门利益主义,不作为、慢作为;办事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新建的“政务中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一道门槛;不在乎行政成本,浪费情况严重,如大力兴建严重超标的办公楼、招待费用居高不下、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不拿吃点喝点不算腐败。这类“公家的钱,随便花”的奢侈浪费,也让“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使公众怨声强烈。

三、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能否认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的缺陷,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如下: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

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三、通过改善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几条建议

1、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是行政文明、政治文明的要求,笔者认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产生的合法。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一切违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

(2)选举、任免的合法。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效力,不断完善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和质询制度。让人民代表大会在官员任免、升迁和绩效评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政府官员任免、升迁和行政人员的录用都能更好地体现民意。因为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机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行政法律化。构建法制政府,避免政府权力部门化、政府权力地方化。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决策、命令的过程中,应严格地依法行政,使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4)严惩权力腐败,克服官僚主义。逐步推进和完善权力的监督体系。包括中纪委派驻机构、巡视制度、中央提名地方纪委书记、官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针对基层官员(县、乡)建立的权力监督体系等等。

2、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1)通过“民主”,智慧行政。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让民众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使民众可以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2)建立管理规范化模式。要形成一套统

一、科学、系统的精细化行政管理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能,构建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节约型政府。通过操作的细化、管理的细化、执行的细化,将工作、服务、管理做细、做实。精确计划、决策、控制、考核,把管理的对象逐一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3)强调“效益”观。政府行政时,要充分体现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越的见识和运筹能力,做到效率高、效果佳。这种“效益”观,是要以促进社会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具体到整个办事过程,科学决策依据、环节、顺序、责任人一一落实,减少了时间、精力、财物的浪费,提高了效率。

3、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加强政风建设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通过文明、科学、人性的行政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正廉洁、透明公开、讲究实效的政府形象,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的文明、社会的文明。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九期

[2] 金太军 袁建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3] 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9。

[4]吴敬琏.《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的八点建议[J]》.光明日报,2003-04-17(3)。

推荐第8篇: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教学点___________________

年_______月______日______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 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二) 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三) 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二) 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三) 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二) 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三) 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四) 完善对行政领导的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推荐第9篇:行政管理论文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石油 工业 的战略地位和 中国 石油 企业 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 发展 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文章对中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竞争的环境和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 发展战略; 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 经济 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已有专家对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 研究 ,但是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国际先进经验出发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则很少涉及,而正如上文所述,形成并执行 科学 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一)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7.5%,2007年突破70%大关,达到75.1%,2005年则达到了72.9%。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我国到2010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1%,2020年达到70%。同时,不合理的石油价格定价模式也使得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给我国 社会 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危险。据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比去年多花192亿美元以上。同时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

影响 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从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日益增大和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系数。而在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作为国内石油石化行业“三巨头”,垄断着国内石油市场。在2005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亿吨、生产天然气799.5亿立方米,其中三大公司的原油产量共为1.7727亿吨、天然气产量共为770.29亿立方米,占全国比例分别为98.5%、97.2%。中国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和在国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责任。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总体实力。现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不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吕建中,2002;杨嵘,2007;王育宝、吕璞,2005)。在跨国石油公司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的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必然会面临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标准,加快自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分析 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制定、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等基本功能,而是更希望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公司的利益实现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迫使企业在考虑其利润因素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仅要在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中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推广运动之中,使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也就是说,企业要得以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仅仅考虑对股东负责、承担经济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形势下,石油企业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跨国石油公司已把编制和发布公司责任报告作为一项举措。通过公司责任报告,跨国石油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沟通,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公布自己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以及披露存在的 问题 。例如:英荷壳牌公司发表了《面对能源挑战——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所取得的进展》的报告;BP公司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回顾》报告,考察了公司在商务、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石油企业责任内涵的改变要求石油企业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因素

科学战略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是建立在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 外部因素

1.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首次超过亿吨。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 政治 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

2.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大。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的油价定价机制,这种机制只是被动的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引入国内,却不能左右国际油价。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作为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近几年的油价高企给我国石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2001年,原油价格的上升,使中石化炼油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55.73亿元(史丹,2001)。2005年中石化尽管前三季度共加工原油1,070.73万吨,同比增加5.77%,但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从紧控制的影响,公司前三季度的炼油毛利大幅下降,仅为1.78美元/桶,经营亏损为79.26亿元。2005年油价的剧烈波动使炼油业由2007年的盈利208亿元变为2005年的净亏损近30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277亿元。

3.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通过战略调整,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WTO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几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7.科技 的进步。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如何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立足的压力。如果油气勘探开发等核心技术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得不到更新,我国石油行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将势必遭到淘汰。

(二) 内部因素

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 自然 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左右(单洪青、朱英,2007)。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

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2.国际化特征不明显。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敌对势力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3.缺乏高层次人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 教育 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以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

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旧高达68%。

7.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目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而我国石油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 企业 发展 战略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等为代表的国外大石油公司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尽管 中国 石油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些战略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现有的发展战略构成情况和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

(一) 优化一体化战略

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是指石油企业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促进油气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制定和调整其基本业务生存和成长空间(董秀成,2002)。以埃克森公司为例,1986年国际油价从1985年的28美元桶暴跌至17.7美元桶,1986年其上游收益由1985年的79.7亿美元降到30.6亿美元,但其下游的炼制、销售收益却由8.1亿美元上升为19.37亿美元,同时化工部门收益增加22亿美元,下游盈利大大缓冲了上游出现的亏损,再加上其他业务增加的3.2亿美元以及房地产的收益,1986年的纯利润反而比1985年增加了79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53.6亿美元(李宏勋、张义忠、赵玺玉,2000)。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在优化炼油化工的地区布局、产品布局上统筹规划:中石油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及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中石化既要努力扩大上游规模,又要注重在炼油与化 工业 务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集中

力量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海油要继续扩大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纵向一体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上游的发展战略,向中下游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世界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何帆、覃东海,2005)。

(二) 完善“走出去”战略

油气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油气资源的国际性。跨国石油公司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全球化 经济 战略,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资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以全球市场范围为目标来考虑自己的油气生产经营业务,优化配置企业的油气资源,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自己获取最大回报。现在,跨国石油公司不仅在采油国开展业务,还通过并购等方式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到石油消费国,以获取利润。

自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公司就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黎喻鹤,2006):2002年1月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成功收购印度尼西亚五大油田资产、2002年7月中国石油以2.16亿美元收购Devon 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拥有1.06亿桶当量已探明储量和5700万桶当量可能储量的权益、2005年10月中石油以7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但是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2002年12月,中石油欲斥巨资参加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77.95%股权的拍卖活动,但俄国家杜马禁止中石油参加竞拍。同时在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如2005年6月份中海油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购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干涉而失败。可见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路困难重重。因此,在“走出去”时要完善具体的策略,精心选择并购对象、方式、时间和地点,以提高成功几率、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主流系统。

(三) 强化归核化战略

归核化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围绕核心能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环节上,在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把非核心环节让给比自己更有竞争优势的合作伙伴做,以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1995年通过150多项的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压缩了石化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通过实施归核化战略,埃尼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很快就进入世界石油企业50强的行列中,199

8、1999连续两年进入前20名。

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在成长经历、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还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实行归核化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产业方面,以发挥相对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 实行战略联盟战略

联盟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要获得高效发展,只有加强合作与联合,借助外部力量。如壳牌公司和巴斯夫公司的3家子公司:Elenac、Mentell和Targor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联合,成立聚丙烯生产商的巨无霸:巴塞尔(Basell)公司,其拥有聚烯烃(聚乙烯加聚丙烯)能力870万t/a,其中聚丙烯总能力超过500万t/a,占全球总能力的15%。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虽有10多年的 历史 ,但在国际石油合作中仍处于新来者的地位。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通过联合、联盟形成内部合力,更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各种联盟,充分借助外力,以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石油联盟有多种类型与层次,结合我国石油“走出去”整体战略,可以重点建立与国外石油公司联盟(包括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联盟和与跨国石油公司的联盟)、与国际投融资机构联盟、与主要消费国联盟、与主要产油气国联盟、与国际能源组织联盟。

(五) 实行品牌战略

实行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埃克森、壳牌、BP等世界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普遍非常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在强化企业品牌管理,培育强势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实行品牌战略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与之相比,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品牌的理解、管理体系和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与跨国石油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品牌经营工作:加强对各级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最贴近市场的石油销售企业管理人员的品牌知识培训;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 研究 制订一套适应石油、石化集团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经营评估 分析 模型,构建一套品牌经营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制订适应中国石油石化市场情况的副品牌实施方案,特别要在成品油副品牌技术上多下功夫;优化企业品牌设计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品牌设计理念。

(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 问题 的 科学 方法 。石油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者和环境污染者,就更加有必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包括公司 社会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外大石油公司大都有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他们强调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生产清洁产品;开拓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业务(从石油供应商向能源公司转变);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关注社会事务,积极树立“绿色公司”和“有责任感公司”的形象,注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这些公司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虽然中国石油提出了“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企业理念,充分体现了重视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但和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家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石油应在大力发展油气资源,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向着能源公司转变。也就是说,应制订规划,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关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占领世界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国家赋予中国石油的基本责任。

推荐第10篇:行政管理论文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

及对策研究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9级行政管理2班

马利平

【摘要】: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在公务员考核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在分析我国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建议 ,以此推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公务员 考核制度 弊端 对策

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十几年来对优化干部队伍、提高工作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推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时间是较短的,加上特殊的中国国情,现阶段在公务员的考核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揭露出的腐败大案中的不少政府高级官员,在被提拔重用前已有严重问题,却顺利通过考核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更使考核问题成为社会注目的焦点。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必须对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 1公务员的评议,使公务员接受民众监督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对公务员的考核侧重对个人的考核,没有同个人所在的部门考核紧密联系起来。

2、重视定性考核,轻视定量考核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重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测评,而单纯定性的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情况。

3、重视年度考核,忽视平时考核

尽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目前,有关部门对公务员的平时考核如何进行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许多单位和部门也不重视平时考核,一些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脱节,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致使年度考核缺乏依据,考核结果不全面,缺乏权威性。

(四)考核结果等次偏少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而且优秀比例最多不能超过15 % ,而真正不称职的也是极少数公务员,所以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这其中既包括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好的公务员,也包括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比较差的公务员。然而,他们都享受同样的待遇,混淆了公务员的行为差别,使考核失去了公正,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五)考核结果使用不当,激励作用不足

一是对优秀与称职公务员的奖励没有拉开距离。二是对年度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这样

- 3西方国家公务员考评结果的等次划分一般为5—7 个。相比之下,我国公务员考核等次仍然过少,不能反映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基于中国国情,建议中国公务员考核等次设定为五档为宜,并且重新确定每个档次的基本标准。

(五)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提升考核的激励功用

赋予不同等次公务员不同的奖惩措施,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规范考核程序,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和考核监督机制 在考核程序上要做到严格、严谨与公开、民主相结合。首先,要强调对考核程序的重视,采取一切措施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在广泛开展民主评议、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考核。其次,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强与被考核人的沟通,对考核工作及时地跟踪和评估,使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还必须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需要有监督考核人员的法规和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负有考核责任的领导干部的监督。

以上的种种对策,总结起来无非是让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更加明细化、更加客观公正、对公务员的监督力度也就更大了,但是笔者认为并不能一味地因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就认为考核应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事实上那也是做不到的),应该监视每一个公务员的一举一动。因为这样势必会给许多公务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反而会产生一些本来不具有问题。应该给公务员们一定的喘息空间,在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了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加无后顾之忧地为人民服务

- 5

第11篇:行政管理论文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

2、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发展趋势„„„„„„„„„„„„„„„„„„3

3、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问题„„„„„„„„„„„„„„„4

4、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5 5总结

参考文献„„„„„„„„„„„„„„„„„„„„„„„„„„„„„8

内容提要: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其提出一些问题和提高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建议

1

浅谈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

(一) 概念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或称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它是隶属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政府及其分支机构为主体的。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显然,它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

(二) 特点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相同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子系统的独立系统,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从主语上看,它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属于管理的范畴,都是对人的管理,但和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而非企业管理。了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对于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有关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以加强和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地讲,我们可以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的特殊性。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划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第三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是主体的不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不同即在于其管理主体的不同,即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政府组织是拥有一定国家权力的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公共性、非营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正是这些性质,使得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殊性。

2、目的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创造性价值,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但由于主体的不同,导致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目的性的不一样。政府组织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所拥有的权力理论上是由人民授予的,因此,它所追求的利益应该只是一种公共利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利益是和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理论如此,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实际上,也正犹豫政府机构的这种性质,导致由于不能损害到自身利益而使公务员“养尊处优”,缺乏在市场经济体制追逐经济利益的田间下形成的竞争意识。工作缺乏热情、上进和激励。

3、体系的复杂性。由于政府这个主体的特殊性,使得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复杂性。政府部门是一个横向部门分化,纵向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构体系。而这样一个体系又是按照完整统一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意味着组织必须目标统

一、领导指挥统一和机构设置统一。从行政编制上来看,有专门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务员局,编制委员会,党委系统有组织部,各职能部门通常也有各自的人事处办公室等管理本部门的人事食

事务。因此,在具体的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和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就形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必将带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4、管理的法治性。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而作为对依法行政的主体——公务员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依照法律进行的。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立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另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如人力资源的规划,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录用,人力资源 2

的开发,主要指公务员的培训等都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因此可以看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进行是在各种法律法规的规定之下进行的,这一方面使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有法可依”,规范了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客观上也束缚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和有效性,不利于打破现有体制,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

2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3、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向,是走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路子。创新研究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公共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效率观念不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配置使用,必然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法治观念淡薄。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依然很大。

3

(三)公务员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习惯于利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政府公务员价值趋向有失偏颇,“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跳跃式发展起来的,还非常不完善,经济的不平衡使“官本位”趋向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居主导地位。

(五)优胜劣汰的效应有限。首先,公务员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公务员晋级升职还主要取决于个人学历、资历及领导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作实绩相统一并相应晋级、升级的科学管理机制。其次,公务员的选任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动力和压力。最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普遍只有谋求升迁的动力,被辞退的压力不足,“一业而终”,平平稳稳干到退休,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

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4、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 强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树立。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这种竞争更重要地体现为政府能力的竞争。政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素质,也即取决于政府部门中的人力资源。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有学者指出,在政府部门中树立人力资源的理念是政府迎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中的首项任务。应把每个职位上的公务员都看成是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开发使之升值,再进行优化配置。

2通过细化职位分析确定最佳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方案

政府部门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公务员所从事的是基础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即只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较好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好上级交办的管理任务即可。因此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应以中、低级管理人员为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精尖技术人员为辅。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政府机关的职责人手,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分析、职位分析和工作分析,以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实现政府机关人才引进的效益化。 。

(3)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

4

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4)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5)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6)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五、结尾

5

政府机构人员管理的改革也可以在某些范围内先作试点,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相应的修正,取得经验并在全国逐步推广,我相信,这些系统性的工作比简单的反腐败等作用和意义要深远得多,也更务实、扎实得多。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正在加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机关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 “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可为政府政治体制改革作先导,使党的“先进性”真正发挥出来,成为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伟大政党。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柏瑛、祈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

第12篇: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其对策

□刘文光

[摘 要] 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既要肯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但更为重要的 是,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社会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政府为更好运行其职能,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持久联系,以期在公众中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正日益广泛地深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相应对策,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广泛开展。如上海、青岛、昆明、哈尔滨等一些大中城市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树立城市形象、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目的,运用公共关系策划,成功地举办了色彩很浓的社会活动,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对招商引资等方面都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二是政府公共关系在一些城市开始制度化。如天津市政府自1983 年开始,就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年初公布办实事的内容,年底兑现,以接受群众监督。其他许多城市也纷纷设立市长电话、市长专邮或市长接待日,加强同群众的直接沟通,既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形象和行政管理效率。

三是我国设立了一些公共关系机构。1991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决定设立新闻处。国务院各部门及许多省市政府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以加强信息传播,增进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

尽管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共公关系的发展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富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理论及实践均尚待科学化、规范化。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党和政府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有着自觉重视公共关系、宣传公共关系的历史传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统,美国博雅公共关系公司总裁就曾赞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们确实是精明的公共关系实践家。应该说,我们的政府公共关系有着优良的自身传统,但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既没有立足国情认真总结传统的“公共关系经验”,又缺乏将现代“公共关系精神”进行真正中国化的探索,所以在实践中的盲目性、零散性、非科学性等问题极为明显。

21 政府官员的公共关系意识仍较淡薄。普遍来说,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既没有认识到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将其提升为一种价值观和管理哲学,渗透到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之中。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自觉利用传媒手段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的意识。政府形象,主要指政府及工作人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大小,是政府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固然,政府工作具有权威性和政策性,但无论是从民主政治的大气候,还是从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小环境”来看,所谓的权威性及政策性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公众依赖政府的基础之上,政府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及其工作的成败。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目中没有形象意识,对现代传播媒介的重大作用了解不多,而且十分缺乏应有的传播技巧,表现在决策和行动中则是对自觉进行形象投资和形象塑造重视不够。

(2) 缺乏为公众服务的意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更多考虑其权威性和政策性,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愿脚踏实地为群众、为社会奉献,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群众带来满意和方便,用热诚的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赖。更有甚者,将手中的权力当作群众办事时的路障,进行“管、卡、压”,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形象。

(3) 缺乏协调意识。表现为不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缺乏对“兼顾”、“统筹”、“缓冲”和必要的“调和”、“折衷”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经常陷于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中。

31 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水平比较低。应当承认,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现状并不理想。首先,从知识结构看,我国现有的政府公共关系人员(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 ,真正具有政府公共关系方面系统知识的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及某些管理科学知识为政府公共关系的知识框架,以致于在从事政府公共关系的活动中,往往只能局限于搞政治思想教育等原则性的工作,而不能深入具体化。因此,知识结构显得有些陈旧老化。其次,从能力素质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强,老成持重者居多。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年龄结构偏高、偏老,使得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手段、形式、方法等等都趋向老成保守型。第四,从人员结构上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人员也有些不合理。如男的多,女的少;老的多,年轻的少;不懂专业知识的多,懂业务知识的少;性格内向的多,外向的少,如此等等。总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水平是比较低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

公共关系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必须相应地作出以下对策选择: 11 结合现代“公共关系精神”,回顾总结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其自觉的最早的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追溯到井岗山时期的中华苏维埃民主政府和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当时人民政府在协调处理公众关系时,就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有公共关系工作性质的工作制度,如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主要集中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两个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机构也结合国情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方法。回顾我国政府自觉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历史,结合现代“公共关系精神”总结其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以下几点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是有着

重要意义的。

(1)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宗旨。现代公共关系以实现社会利益为基本宗旨,

在此基础上提倡互惠互利。我国政府在与社会公众相处时,首先考虑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爱戴、支持和合作;而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公共关系宗旨,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和意识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最终力量源泉。

(2) 塑造良好形象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任何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也不例外。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并把它作为关系到政府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我们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并用它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动,使社会公众通过政府成员的良好言行来认识人民政府的形象和本色。建立在这样一个出发点的基础上,我国各级政府为塑造自身形象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就具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3) 搞好勤政廉政建设,是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塑造良好形象的主要内容。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有两条:一是宣传,二是做。二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但其中“做”更为重要。公共关系所倡导的“百分之九十的做得好,百分之十的说得好”,就生动而又形象他说明了塑造形象的基本法则和主要途径。我国政府在为塑造组织形象所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中,自觉遵循上述原则和途径,非常重视“做得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办实事,讲信誉,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塑造廉洁、务实、高效的 形象。

(4) 完善沟通机制是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方法。沟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前提。完善沟通机制,疏通沟通渠道,是促进政府与公众信息交流的基本方法和保证。加强双向交流,增进信息传递,是协调政民关系,塑造政府形象的根本方法。在这方面,我国政府主要有两条经验:一是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大众传播有关信息。在坚持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同人民商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政府的各项活动情况及本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向人民公开传播。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信访、举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领导人访问考察、会见公众代表,批阅群众来信等等。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我国政府机构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避免和减少了决策的夫误;同时也提高了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加强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但由于我国赋有现代公共关系精神的政府公共关系起步晚,加之实践中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偏低,因此加强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关系事业中就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 ]孔德元1 政府与公共关系[M]1 青岛:青岛

出版社,19961

[2 ]黎祖交1 政府与公共关系[M]1 北京:求实

出版社,19891

[3 ]胡宁生1 政府与公共关系教程[M]1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1

[4 ]周世逑等1 中国行政管理学[M]1 北京: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41

[5 ]李文利1 行政管理学[M]1 北京:警官教育

出版社,19941

[作者单位] 云南行政学院理论所,云南昆明6501111 (责任编辑:刘梅康)

行政管理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第13篇:行政管理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

词................2

一、我国政府人力资源发展趋

势............3

二、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的问题..........4

1、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

2、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

3、激励机制有待加强

4、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5、人才流动机制僵化

三、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5

1、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4、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

5、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校型组织

参考文献...............

.........8

内容提要: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介绍,并对其提出一些问题和提高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浅谈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及对经济的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非常重要的标准。中国行政部门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其中对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是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率先从企业中产生并得到应用和扩展,进而在公共部门也得到了重视。加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不过二十几年,在公共部门所实行的公务员制度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以\"人治\"为特点的封建制度,\"官本位\"思想还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国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国际大背景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在管理上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管理方面。所以,在公共部门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在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对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达成了一致,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更多;眼前的中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们才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管理理论,所以西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能完全为我国所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借鉴,同时也有的放矢地吸取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经验,以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管理理论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管理学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提高组织效率,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此,公共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的前提在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明确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国如果实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应有什么样的不同于以往的制度和形式,有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管理都遵循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根据这些规律能做出什么样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呢?在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要实行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些制度、政策和措施等,都应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分析,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政府部门沿袭了一些传统保守思想,使得人力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无法为雇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进步氛围。具体说,主要是有些组织内部受诸如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等各种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束缚了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创新的人才进取精神。

(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有些政府组织中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陈旧,使得人才没有宽阔的发展空间,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所必须具备的与组织配置和市

场配置相结合的公平、公开的选拔任用机制,使得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部门靠关系、血缘等提拔任命干部,不能真正按照公共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引用真正的人才。

(三)激励机制有待加强。政府组织激励机制的具体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薪酬制度不合理。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一般是由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统一制定标准,具体部门的灵活性太小,并且工资与实际贡献、工龄等的相关性很小,也使其无法在工作水平上得到有效激励;另一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也与政府组织的目标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而理性人的目标是个人效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很难确定比较有效的绩效评估标准。

(四)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有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忽略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较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利用人才而忽略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采用增加工作强度、延迟工作时间的方式完成工作,忽略了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五)人才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横向的流动机制僵化,工作人员的进出机制不合理,其工作的地域性流动阻力较大,阻碍了人才的流动性。另外,人力资源的纵向流动机制僵化,表现在有的政府部门人员的晋升机制上的僵化,缺乏公正、合理的晋升机制,抑制了雇员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缺乏主动性,社会环境较差。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单位,是指人才直接管理、使用和受益的地区、部门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尚未实现由人事档案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才资本理论的转变。

2、政策机制不活,制度保障不力。一方面是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多数地方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才配置规律的人才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人才要素市场发育缓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才统调统配,重干部身份轻岗位管理,重机关部门人才,轻一线实用性人才意识浓厚。

三、提高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对策建议

(一)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政府雇员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雇员制是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能变动调整政府雇员的人数,运用更多的兼职性、临时性人员和非常任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项目的运作。这一制度打破了政府传统的录用人员办法,解决了人员能进不能出和不能合理流动的问题,优化了政府工作人员结构,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政府雇员制是政府特殊工作岗位的必备制度,是与公务员制度互为补充的用人制度。建立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方面是强调简化职位分类与任用程序,采用更为灵活的录用方式,根据绩效和能力而不是依据资历提升和付薪;另一方面主张民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公共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在公共部门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战略,引入市场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政府的旋转门越来越快,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运用契约、合同、外包等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公务员产生了竞争压力,有助于公务员产生忧患意识,对民众的需求更加敏感和具有回应性;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首先,应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技术,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提拔使用的时机以及所需人力资源的培训等,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以期人力与需求相适应,达到组织目标。其次,政府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

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再次,政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探索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应加强与完善公共责任机制,使政府以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为评估目的。

(三)建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公务员实施科学管理。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库。完整的信息记载了工作人员从笔试、面试开始到离职或退休整个周期的人事信息。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分析、规划、激励等工作中去,从战略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在这个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自助服务。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处理。

(四)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化机制作用。这里所提出的市场化机制作用,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强化市场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首先,人员配置市场化。发展人才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公务员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辞职和辞退的工作力度。既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部门间的有序流动,也要确保人力资源在政府和其他组织间的合理流动。其次,考评市场化。政府通过市场上的专业测评机构,采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测定人员的兴趣、个性和能力,从而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再次,薪酬保障市场化。引入市场化、契约化原则,遵循\"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市场原则。实现公务员福利的货币化,将部分福利项目转化为工资形式发放,增强工资的竞争力。

(五)加强教育培训,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公务员培训注入新的理念,创新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对待强训学习的观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行为终身化,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使学习观念现代化,还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使学习体系社会化在培训内容上;要开展以公共管理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培训,包括公务员能力建设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使公务员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专业知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培训组织上,要把普及型的短期强化培训与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结合起来,把院校封闭式培训与社会开放式培训结合起来;要把请进来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把组织选调培训与个人申请培训结合起来。如果能把科学的、创新的公务员现代培训坚持下去,不但会全面提升广大公务员的能力素质,还能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公共管理、行政艺术精湛的领导型优秀公务员人才。

参考文献:

1.滕玉成、俞宪忠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孙柏瑛、祈光华编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项飞:发展经济学视野中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版。

??

??

??

??

第14篇:行政管理论文

实践报告的写作方法与要求

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报告完成的时间。

字数:不少于3000字。

特别注意:

1、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2、实践报告中的实践地点应是在自己所在单位、中心指定单位或自己认为合适的单位。实践报告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关。

行政管理

第15篇:行政管理论文

关于地方政府的管理

【背景】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目前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地方政府管理需要创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法制体系。应当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建立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地方政府,以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在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科学化、民主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因为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管理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还不够到位,不依法行政与权力腐败现象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和先进的现代管理体制比较起来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一新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当积极思考与探索怎样实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有鉴于此,必须对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深入实施管理创新。

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采纳民意,这决定了其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地方政府经常把握不住合理的变革时机并不能构建创新制度的多元分布,在创新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观随意性或者只顾眼前利益。另外,创新也意味着存在这一定的风险,对于以求稳的当代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决策执行,却缺乏对自己地区特色的融入,为了规避风险,常以观望态度对待,从而错过了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机。

2、地方政府管理在技术创新层面存在缺陷。在现阶段,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将现代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政务中来,即所谓的电子政务。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的电子政务处理政府管理工作,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便民为目的的政务形式,可以使公众能快捷方便地了解政府管理和运作并参与其中,而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各方面的顾虑和利益,把所掌握的公共信息视为其保护其利益的法宝,千方百计地阻挠电子政务的正常展开。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管理技术创新存在认知性偏差,导致在实际投入中出现硬件建设强大,但软件建设明显薄弱的现象,现有的软件作者和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沟通,不能真正理解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的软件不能紧跟地方政府需求的变化,软件设计与地方政府先进的硬件不配套。其次,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均衡发展来实现,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下面的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建立网络系统的过程中缺少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整合,无法形成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环境,不同部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目前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浪费的基础之上。

3、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从观念上讲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管理观念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成果和意义。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思想,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依法行政观念淡漠,人治氛围浓厚,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不高,公开性不够,各地方政府执行标准及程序不一,政府公信度差;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涉及到利益就一哄而上,涉及到责任就相互推诿;缺乏科学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在行政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强政府姿态来处理问题较多,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同时政府工作效率较低,角色定位过于复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包办式管理痕迹较重,虽然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但依然未能达到市场行业主体有效管理运行的目标。此外,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深受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地方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现象,在管理中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特权,这些都造成了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

解决办法

一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充分体现法制政府的良好形象。要做到一切都按照法规来办事,从法制的角度对每一个机关职能部门和每一位公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加以明确的规定,并约束政府部门行政领导的权限,切实消除政府行政领导的言行与意志不受法律、法规、规章的限制的现象。要明确政府部门设置与撤销所应具备的法律审查规定。每一个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立与否,都应当符合相应行政法规的要求,要具有清晰明确的法律依据,充分地体现出现代行政管理所具有的法律化、规范化与理性化等要求,确保行政方式真正转变到法治行政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加快清理与修订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的进程。目前,很多地方性行政法规规章和规则与中央政府的法规存在抵触,必须尽快予以清理、废除或者纠正,使地方性法规和中央政府所出台的法规实现一致。与此同时,应当针对地方性行政法规中存在的空白,及时制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相符合的政府法规与规章,并做到废除、修改与立法的同步实施,不断健全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色,又符合相应规则的地方性政府法制体系。

三是要通过健全行政法规体系,不断提高公务员与公民的法制意识。要不断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让每一位公民都能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所具有的合法权益。要培养与造就一大批不仅精通国际经济法律规则,而且又熟练掌握国内行政法规的法律专业人才,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对地方政府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也要加强对行政法规的学习,不仅要依照国内行政法规来依法行政,而且也应遵循国际法规则来办事,从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国际经济冲突与纠纷,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外部环境,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当地经济利益。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监督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民主党派以及公众的监督行为,推动各级地方政府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方式与程序来严格实施本部门所具有的公共权力,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的来说,政府管理必须加强法制管理才会更加健全,才能做到行政管理的优化,最终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16篇:行政管理论文

论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班级:08涉秘3班

学号:20081011301

姓名:陈佳佳

【摘要】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先就要摸清目前管理论文行政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政府运行还存在深层次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自身改革滞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基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二是政府结构不合理:横向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职能梳理不清、设置不当、交叉重叠,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纵向结构的层级过多、成本较高。三是政府行为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包括长期持续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问题,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突出,政府诚信受到很大挑战。目前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体制建设都还是一大弱项,有待大力加强。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体制改革;问题;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行为

经过三十年改革,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成功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已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顺应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但这并不意味行政改革就到位了。一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还远不如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大,许多老大难问题尚未解决;其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深入发展, 国内外形势和行政环境不断有新变化,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不适应。目前,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政府结构和政府行为三个层面上。

一、政府职能层面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分析。

政府职能,亦即行政职能,包括运行性职能和基本职能两部分,是整个政府建构的基石,也是整个政府运作的源头和依据。行政职能的认知、梳理、规划、确立、设定和配置将基本决定后续整个行政管理的基本形态。行政编制、行政人员、行政权力、行政关系、行政资源、行政规范、行政文化、行政过程、行政行为、行政结果与行政效率等等都将因此而定。行政职能问题是引发政府结构和政府行为等等方面突出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

几十年来的行政改革虽然似乎总在追求行政效率,但实则总在不断探索行政职能科学化。由于行政职能问题太复杂而实践太急需, 所以行政职能调整就常是看见多少就改多少, 着急什么就先改什么, 而来不及深入研究、系统考虑和全盘设计,或零敲碎打,或大而化之,深入不了,难以突破,致使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已出现,甚至改革活动本身也因不够科学而添累加烦, 至于行政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就更是所顾不暇。这样,各种问题就一直在累积叠加、日益交固,而总未能得到科学、深入、全面、系统的诊断和治理,构成了当前行政体制问题的基本现状和深化行政改革的主要难关。目前,最突出的政府职能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 基本行政职能的把握与设定还不够全面、科学。

基本行政职能,亦即实体性职能,或叫事务性职能,是一组体现基本行政目标、寓于基本行政任务、构成基本行政领域的横向行政权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这些基本行政职能构成一个完整、神圣、具体体现国家主权的实质性行政权能体系、基本行政性质和行政目标模式。这里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决定着整个政府管理的性质、方向和任务,而这里的科学性、合理性则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构成与规模。

我国在基本行政职能上做了大量的重要改革。历年来行政改革的重点都聚焦在基本行政职能的调整和转变上。以大部制为标志的改革探索充分证明了基本职能改革上的坚实步伐。不过,尽管成就很大,但是基本职能方面的改革也还存在一些具体的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职能的界定与落实没有最充分着眼于整个政府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1)我国政府强调要侧重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两项职能。这在全国经济管理战略上是高明、成功的一招。但从整个政府系统看,其中只有“市场监管”才是各级政府都能做到的事,而“宏观调控”则只适合中央政府来承担和实施。

(2)行政审批改革仍然比较有限,远不能顺应和满足高速度发展的市场化需要。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就指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在起作用, 都在为局部利益而鏖战。它们甚至分别采用立法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固定和公开。这使行政审批改革陷入几乎再无推进空间的窘境。

(3)职能交叉重叠、缝隙空白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典型情况之一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从地头到称头,从农场到工厂,从市场到餐桌,分段切块,由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系统各自负责履行。

但应该明确的是, 这类问题其实远不只在产品监管这一点上, 而在于整个公共经济管理在切块划分或具体职能分类上存在严重问题:1)不够科学。2)受限于传统思维和习惯。

2.社会管理还远远没有到位,存在许多弱项和空白领域。

社会的概念有大有小, 但尚未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加以明确界定, 社会的运行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但尚未纳入或体现到政府管理之中。于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法确保具体确切、切实到位,在许多领域存在弱项乃至空白,就都成为现实必然。

3.危机事务受重视较晚,而且转化为政府管理职能较缓慢,也很不系统、不科学。

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 我国的危机管理就立即暴露出许多问题: 政府在危机中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政策战略受到极大挑战; 对政府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提出挑战;对政府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信力等也提出很大挑战。这表明,我们的危机管理能力还很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危机事务的重视较晚,把它纳入政府管理较慢,也很不系统、不科学。

4.公共服务职能还很薄弱,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认识和导向上的严重欠缺与偏差, 在推行上还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深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职能配置和事权财权划分作为基本行政职能,公共服务还是2003 年以后才正式得到确认的,可谓起步很晚。另外,公共服务还是一个首先要以公共财政为基础、要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保障而后才能履行的公共职能,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地方也还很穷,要推行公共服务谈何容易,因而,亦诚可谓条件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公共服务职能不仅直接存在物质上的困难,而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事务划分、责任划分和权力划分的问题,而这实际上就是以确立公共服务职能为主体内容的中央地方职能再调整。

(二)对运行性行政职能的认识和把握不够科学、全面,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与成效。

运行性行政职能,亦即程序性职能,或叫操作性职能,是一组体现基本行政规律、寓于基本行政环节、构成基本行政过程的纵向行政权能,包括行政领导、行政调查、行政听证、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控制、行政协调、行政调度、行政保障、行政考评、行政监督、行政激励、行政问责、行政反馈和行政调整等。这些行政权能实质是操作性行政权力,形式则是基本行政环节。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一体,不可或缺,环环相扣,先后联动,构成一个完整、能动的行政权能体系、基本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模式。这里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决定着整个政府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而这里的科学性、合理性则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样式与机制。

我国在运行性行政职能上做了许多改革探索,有不少方面成就斐然,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这里的问题最主要是:较少依据行政科学理论,从行政权能、行政环节和行政模式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着眼, 更多的是根据对某几个更重要的行政权能或行政环节来偏军突进,出思路、定方案、做改革,其结果就是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足,难以解决深层次问题,甚至还会派生出其他种种问题, 终至陷入更大的困惑与困境。

总的来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有老的,更有新的;有浅层次的,更有深层次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甚至还未得到明确认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从政府职能入手,首先从职能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样,再解决其他层面的问题就必定要容易得多了。

第17篇:行政管理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浅论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主考院校

专 业

准考证号

姓 名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完成日期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一、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现状 .............................................................................................1

二、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2

(一)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利于物业管理的发展 ..................................................2

(二)适用于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2

(三)管理人员缺乏适应于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知识 .........................................3

(四)物业管理公司职工素质偏低、缺乏服务意识 ..............................................4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一)规范有效的物业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相关配套政策滞后......4

(二)物业管理规模效益差,难以更好的生存发展...................................................5

(三)政府对于物业服务的企业监管不正确 ...........................................................5

四、解决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5

(一)放松政府管理,由政府管理变为政府服务 ..................................................5

(二)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实现物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6

(三)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物管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 ................................7

(四)加强物管人员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训 ..................................................7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浅论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给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房地产市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社会稳定和化解现阶段再就业压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居住条件的追求日益提高,房地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成熟。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配套工程,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物业管理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兴行业,目前尚处在成长壮大阶段,实际中存在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这与我国城市管理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很不相称。因此,探索新时期物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政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一、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现状

清远最早成立的首家物业管理公司是由清远市工商局组建的清远市市场物业服务总站,成立于1988年,其性质是全民所有制,1996年改为集体所有制。直到1998年才有第二家物业公司的成立,之间相隔了十年时间。其中,内资企业发展较早,速度却比较缓慢,从1996年至2003年只发展了7家,除1997年没有注册新的物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业公司外,基本是每年发展一家。根据清远市住建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市区总共有物业服务企业117个,其中暂定三级资质企业22个,三级资质企业95个,二级资质企业2个,另外有外地驻清企业28个。

伴随着清远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这里的物业管理行业也不断地发展壮大,从最初的植根于房地产业,只是一种对房地产的后期服务,到现今的有独立的公司运营,全面介入房地产业的开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物业管理行业已经成为清远市民进行购房并进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利于物业管理的发展

现今的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价格主要还处在政府定价的机制层面上,这不利于物业管理行业内部竞争。缺乏一个合理的竞争环境,物业管理行业无法自主的运行,更别说提高其效益和水平。再加上物管行业承担了一些本不该属于这个行业承担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的导向总是向着报道一些负面的物业管理信息,这些都不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健康发展。

(二)适用于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物业管理行业出现的时间不长,目前为止还缺乏相应的健全的法律法规,缺少一个有利于物管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消费者与物管公司出现法律纠纷或者物管公司与房地产商之间出现法律纠纷时没有一个切实便捷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造成问题的积压难以解决。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目我国现有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主要有以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下三个方面构成:

1、宪法的有关条款。如《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宪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等等。

2、第二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及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如《城市房屋修缮管理规定》、《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等等最新出台的是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

3、第三层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物业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同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物业管理行政规章,如《北京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等等。这些地方法规彼此之间并不统一,甚至有矛盾之处,往往只能反应一个地方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规定。就目前而言,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物业管理的迅速发展

(三)管理人员缺乏适应于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知识

由于很多物业管理行业脱产于房地产开发商,而且很多是开发商的后勤部门或者售后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并没有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能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处理问题。而物业管理经理人市场又尚未形成,物业管理公司无法招募到更多的合格的物业管理人才,物业管理水平低下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四)物业管理公司职工素质偏低、缺乏服务意识

物业管理公司的岗位很多都属于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的工作。再加上很多的物管公司管理人员对物业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因此招募工作人员时只是从降低成本角度来招募,尤其是保安人员、电梯管理人员等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人员。过低的入职门槛导致这些部门的人员素质低下,缺乏正确的服务意识。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作为县级城市,其房地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大城市,物业管理更是借鉴了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清远物管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大城市有较大差别,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县城的物管事业更具多样性、滞后性。

(一)规范有效的物业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物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房地产项目立项、规划、建设、验收、管理等各个环节,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目前存在各部门单位之间配合衔接不到位的情况。首先,物业管理在早期介入、前期管理、招投标、承接验收等方面都没有建立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导致了开发企业与物业企业责任不清,增加了物业管理纠纷。其次,物业管理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地方性、针对性的物业管理政策出台不及时,导致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责、权、利不清,处理纠纷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发展较快,《物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5年,但是与物业管理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地方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建设滞后,影响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化。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二)物业管理规模效益差,难以更好的生存发展

物业管理是风险小、利润低的行业。目前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规模偏小,规模效益差,难以发挥群体功能和综合实力,再有在物业收费定价方面,政府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稳定和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核定的收费价格往往低于物业企业市场运作的成本,造成大部分物业企业长期入不敷出,甚至亏损严重等问题。例如很多物业服务企业仅管理

一、两个物业项目,而专家认为,管理规模达100万平方米以上才能产生最佳效益。由于管理规模小,经济效益差,这个行业在整体上还是步履艰难。

(三)政府对于物业服务的企业监管不正确

物业管理的涉及面比较广,只有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物业管理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物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不管是在法律还是制度等方面,政府是还没有去建立比较完善的体系。从而出现了一些不太完善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的一些相关规定,物业行政的部门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权,监督物业的收费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在处理物业投诉方面无法可依。这使得物业管理暂时处于没有监管的状态,对物业管理的行业的比较健康的发展很不利。

四、解决清远市物业管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放松政府管理,由政府管理变为政府服务

政府的正确引导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切实提高政府对物管行业的引导,为之服务,创立一个有利于物业管理发展的宽松环境,是推进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物业管理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方式。政府需要放开价格管制政策,让物业管理行业自由竞争,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也应该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成立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比如降低其行业进入门槛,提高税收优惠等方面。

(二)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实现物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物业管理法规的全面清理,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法规,明确界定开发商、业主、物业管理企业责任、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依法维护各方利益,减少纠纷。其次,要建立房屋及维修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安全保卫及环境管理、业主委员会管理等覆盖物业管理所有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物业管理体系,使物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行。发展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推动物业管理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发展专门从事保安、保洁、绿化、水电气热等服务项目的各类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市场。

清远物业管理的规范在2008年开始。据悉,清远在2008年9月份成立了物业管理科,2009年7月份成立行业协会后,开始加大对物业管理行业管理的力度并初步形成行业规范。

另外,随着房管局和住建局合并,政府介入后通过指导和协助物业服务项目的创优来为行业树立典范和标杆,通过一些服务水平较高、在行业里起着典范和标杆作用的项目,引导整个行业来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促进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一直引导着行业发展的凤城世家2008年就获得了“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被授予了“清远市物业服务现场培训基地”的称号。2011年,经过了省专家的严格考评,我市有云山诗意、美林湖和御景湖畔三个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我市也开展“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考评工作,市区的阳光嘉园一期、东方巴黎和清新县御峰花园三个项目获得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了“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今年,阳光嘉园一期已经通过了“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考评,即将获得“广东省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清远碧桂园和恒丰华庭一期也已通过了“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考评,即将获得“清远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的称号。清远物业管理有了飞跃式发展,也开始进入有典型、有示范、有规模的发展。

(三)明确房地产开发商、物管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物业管理公司的责任问题,是提升物业管理公司能力和形象的重要方面。让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到房地产的开发、销售和管理的全过程,使物管公司由一个单纯的售后服务公司变为一个独立运营主体。实行物管公司、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制度,是明确其责任问题重要方法。

(四)加强物管人员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训

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要靠人才,因此加大物业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训,建立更多的培训机构,招募专业的管理人才是提升物业管理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当然,无关的关键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因此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是最重要的。

据了解,市住建局相关部门在2010年12月举办一期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班,有220人参加了培训;在2011年7月举办了一期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培训班,有264多人参加了岗位培训。2012年8月举办了一期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培训班,有160多人参加了岗位培训。通过这几期的培训,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也保证了小区的服务质量,也保障了业主的利益。

有了规范的行业专业培训,这些物业管理公司便能向业主提供良好的常规服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务,如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措施,营造优美、和谐、完善的小区环境等外,还不断开发业主需要的特约服务,如家政、商务、组织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等。此前,由于市民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不足,收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房地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它既涉及房屋维修、环境整治、安全防范,也涉及人们吃、穿、住、行等诸多方面的舒适、方便、和谐与顺达。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在服务与管理中,有偿服务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客观需要。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结束语

当前全市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势头很好,城市建设包括住宅建设投资的不断增长,城市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的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后勤保障服务体制的改革,都给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新机遇,物业理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因此,要通过社会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把清远的物业管理事业推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2007年第5期

2.

伍建设、康知青.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1月 3.

王荷, 《 物业管理经营之道 》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 中国物业管理 》 杂志, 2006 年第 3 期

5.

谢家瑾.物业管理概论.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年10月 6.

清远日报,2013年11月23日,B3版楼市周刊

第18篇:行政管理论文

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摘 要:小城镇决策实际上乡镇政府的决策,论文在分析其决策特点基础上,分析了面对公众如何决策。小城镇决策必须尊重民众意愿,公共参与是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基于这些认识,论文提出了要建立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将公共参与行为法制化和制度化,从而促进基层乡镇政府“善治”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

Decision-making of the Small Tow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bstract:Public Decision-making of the small town is its governmental decision actually,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decision-making, at the base, it analyses that how to do the decision-making for the small town government.The small town decision-make must respect people’s will,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 in the course of decision-making, base on these know,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ing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urse of decision-making of the small town and mak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legalization and systemization, which can promote good governance of the small town government accordingl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Keywords:The small town, the decision-mak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mechanism. 小城镇决策过程是政府履行职能、完成对社会治理的过程,随着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理论有新的变革和发展,面对这些变革,政府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小城镇政府,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因其自身的特点——基层,她的能力如何,能力如何得以体现,……直接关乎政治体制稳定发展和合法性的存在,同时影响政府体系合法性基础,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些,促使政府思考是继续延续传统的决策体制,还是革新以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决策体系其效能如何,其相对应的决策成本——收益是否符合现时代人们对政府作为的要求等等,应对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变革,因此,小城镇政府决策应有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地决策要求积极推动公共参与,因此政府在决策时要积极推进公共参与,建立健全科学的、合法的公共参与机制,以此对政府决策献计谏言,同时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彰显公共利益优先的公共参与的核心价值。

一、小城镇的决策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城镇的发展和未来。失败的决策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正视客观实际,不尊重科学的盲目决策,致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从深层次看,公共利益和民主科学决策观念的缺失是其失败决策的原因,而因决策而发展良好的乡镇是因为他们在决策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公众和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促使他们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小城镇决策是小城镇政府遵循区域发展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条例、条令,充分考量本地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政治条件以及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的基础上,科学、合法作出符

合本地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或发布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决定政令等。它具有以下特点:

(1)区域发展性。小城镇是中国政治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单位,也是具有独立财政的最低单元,也是县域经济或以上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的镇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人口等环境,这些都是决定小城镇决策走向的关键因素。

(2)直接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小城镇是中国经济、政治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社会基本单元村社、社区的直接统治、管理的政府,她的每一决策直接面对处于社会基层的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小城镇决策的好坏、优劣、合法与否、科学与否,将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质询,这也就可能导致公共的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3)既具现实性又具前瞻性。决策不只是某一事件的补救措施,或是针对某一现时事件的解决办法,而且,它还是对由此可能引发的其他问题的前瞻性决断。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城镇决策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政令发布,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有3-5年的短期、5-10年的中期、10-25年的长期的规划,这本身要求决策者有前瞻性的智慧,对未来时间有预见性和超前的把握能力。而对于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及农村地区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等,任何一事件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交错,前因后果及未来的影响都是决策者应该考虑的。

(4)授权决策的原则。法律法规对乡镇政府的职能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任何决策都不能超越法律,或者违反法律。法律明确了政府的决策活动,也规定乡镇政府决策的权限,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赋予小城镇政府较大的决策权利和权限,同时也对小城镇政府的行政行为、决策行为活动进行指导和约束。

二、面对公众小城镇政府如何决策

乡镇政府不仅要应对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同时,也要应对日益突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以及有组织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当前,小城镇政府决策应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面对群体性群众危机,政府决策是否正确关乎事件的后果,要求政府以极大的政治智慧解决问题[1];

第二,基层制度性的公共参与渠道缺乏,导致民意无处可疏,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冲突爆发的可能性;

第三,在农民税赋减少,而政府财政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寻求新的渠道和机制,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良性发展。

(1)必须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科学决策指决策者依照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技术、现代的系统、信息、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进行科学化民主决断,它包括三个环节:确定目标、拟定可能方案和方案优选。要实现科学决策,所有要素最终的归结是体制因素,也就是民主对决策的影响,也就是要求公众参与到决策中去。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最后落实到法制化。在小城镇的发展中,要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必须科学规范决策程序,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从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出发,小城镇决策应遵循如下4项程序:(1)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乡镇政府的调查研究主要表现为直接的调查研究方式,即直接联系调查对象,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直接同群众商谈问题。从而详细、真切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熟悉乡情民情。(2)专家论证,可行性分析。乡镇政府应组织以专家为主体的可行性论证小组,对决策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一要确立经济、技术、社会等价值标准;二要分析实现条件,即现实可能性。三要设计备选方案。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即运用系统观点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从不同角度大胆设想,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论证,草

拟出各种不同的备选方案。(3)群众评议,权衡利弊。在被选方案面前,乡镇政府领导者就要做出选择和决断, 这是决策的关键。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征询意见的范围,使更多的专家与群众参加评议,评估备选方案的效能价值、后果及其影响、利与弊等。乡镇领导者可组织一定范围的听证会,使与决策有直接关系的人有表达意见、提供材料和证据的机会,扩大决策的民主参与,增强决策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4)跟踪实施,信息反馈。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调查,掌握实施情况。乡镇领导者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方案实施中的困难,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征询实施部门的主管、群众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与控制,并迅速对原决策方案做出修改,确保决策目标能实现。

(2)人本决策

小城镇建设涉及到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与民众有切身利益关系,如:土地征用、户籍改革、经济开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决策更应考虑公众的正义诉求。决策要体现公众的合理、合法、科学的诉求,也就是要进行人本决策。小城镇决策要切实体现人本原则,这是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归宿和落脚点。小城镇决策虽然指政府针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即行政管理对象在处理国家政务与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过程。

所谓人本决策是从体现政府统治意志的政令发布式转变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治理行为,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吸收公众参与到决策的各个环节,既最大体现政府意志,也合理体现公众意志,同时使得决策设计更具人性化、可接受性、可实施性,这无疑对政府、对决策涉及的执行对象都是有利的。

人本决策还体现的是民主思想、科学思想、民本思想,这是现代决策精神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人本决策过程重要环节是公共参与决策。

小城镇的决策要遵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及人本决策的原则,而保证这些得以贯彻的关键环节就是推行决策过程民主化、公开化,就是要建立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机制。

三、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

(一)公共参与理念和目标选择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指公众因公共利益需要以一种合法的渠道通过公众集体或集体代表参与到政府的决策、施政等广泛的行政行为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民主治理精神,本质上要求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行为处于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中,具有以下特点:

(1)公众主体性。公共参与的主体是公众或其委托的代表,公众主体性赋予公众的普遍知情权和监督权,其行使的参与行为在于确保普遍利益不受损害。

(2)公益性。公共参与要调整的是公共利益,或是涉及区域内大部分民众或实体的利益,因个私利益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参与关系不是公共参与。

(3)合法性。合法性是公众与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政府或者说决策者与民众本身不在一对等的地位上,政府往往忽视公众存在,由此而造成的不合法但合理的参与过错不在公众。而政府和公众都是希望公共参与处于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内,在合法的渠道下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或接受公众的参与。

(4)客体确定性。公共参与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等外部行政行为,对于政府内部行政行为,即政府内部的奖惩、升迁等不具约束力,或者说公共参与不调整内部行政行为。 (5)形式多样性。公共参与的形式、渠道是多样,有政府主动,如: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召开代表大会等,也有公众主动的:投票、选举、上访等。

公共参与的目标(Goal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选择包涵以下内容:

(1)提供信息给民众,让公众懂得决策的过程、议题和价值(The Values), 并且能有效地参加。

(2)提供完全的机会给公众以听取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意见和以此影响计划过程的结果。 (3)建立舆论和公众的支持政府的远景计划和目标,并与政府一道为实现计划和目标而努力。

(4)保证计划的有效开展,决策的有效实施。

(5)公众的合理、合法的建议和意见能被接受,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6)推动政府科学、合法治理。

(2)公共参与的模式选择

目前,决策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变革和政府价值取向革新为公共参与提供了多种模式选择和渠道。Demelza Birch在一项调查中总结了公共参与的19种模式:申诉和建议计划(Complaints/suggestions schemes)、服务满意调查(Service satisfaction surveys)、民意测验(Other opinion polls)、互联网(Interactive web-site)、投票(Referendums)、社区计划/需求分析(Community plans/needs analysis)、市民座谈(Citizen’s panels)、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介入(Co-option/committee involvement)、质询会议(Question and answer seions)、问卷调查(Consultation documents)、公开会议(Public meetings)、市民评审(Citizens’ juries)、焦点组织(Focus Groups)、走访(Visioning exercises)、服务工作者讨论会(Service user forums)、问题讨论会(Iue forums)、利益分配论坛(Shared interest forums)、区域/邻里讨论会(Area/neighbourhood forums)、服务管理者论坛(User management of services)[2]。在一个法制健全和政府效能高的体制下,这些模式的应用能够促使政府决策时考虑并接纳民众的建设性意见,因为忽视公共参与行为的合理、合法性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我国的情况是民众对政府的预期是“不变坏”,而不是政府效能的提高,因此民众参与的主动性较差,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体制,公共参与水平较低,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变革,和民众理性预期的提高,民众对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热情逐步提高,从现实看,放开较高行政级别政府的决策参与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这类政府决策的刚性较小,而基层乡镇政府实施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具有现实性,从我国小城镇决策特点看,发展公共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但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针对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了公共参与模式的多样化和效能的实现。

目前,从全国各地乡镇实践看,公共参与的模式主要有:听证会、协调会、吹风会、网上调查、网上征求意见(有条件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热线电话、信箱、上访、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投票表决、公民选举、蹲点了解情况等。这些形式中,有的是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的,如公民选举、听证会、上访等,也是有法律保障的,一旦走这些程式,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公众的合理合法意见和建议,决策者或政府有责任采用的,否则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而其他的参与形式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文规定,因此选择这些形式,参与的程序是不定的,公众提的合理合法意见和建议法律没有规定决策者或政府有责任采用,因此可以说这些形式是非法律强制的公共参与形式,政府听取亦可,不听取也可,而这些形式大多数是政府主动要求公众参与的行为,政府主要用以听取民声,疏导民意的。

在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模式选择起到的效果是不一致的,公共参与的模式选择效能的最大化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决策信息是否完全可知;二是民众的理性预期;三是是否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确保参与行为的实现。不同的模式,在这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国家、不同体制之下的模式在这几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每一种模式下这三方面的要素都是不完全的,都不是必然的存在,因此,选择公共参与的模式在于符合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

因此,建立相应的公共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这种机制在于保证政府决策信息的公开,疏导民众的理性预期,以及公共参与过程公众合理合法的意见得以采纳,促使决策者作出合法科学的决策,同时保证公共参与的价值得到体现,原则得到遵循。 (3)公共参与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公共参与的主体应该是民众,民众的理性预期是公共参与的原始动力,是直接诱因,这种预期的本质就是利益最大化,从决策者的角度,决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益,但是这并不是决策本身具备的天然素质,决策最终带来的是利益调整,政府的预期和民众预期有时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这原因是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公共参与可能带来决策成本的增加,但从整体看,公共参与的预期应该是积极的,是能够符合公益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公共参与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参与过程必须依据的准则,既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也是法理的体现,公共参与的价值取向在于保证公共参与预期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将公共参与调整在道德和法理共同的范围内。

公共参与核心价值国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ociation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s Core Values)指出公共参与的核心价值是:①公众应该在影响他们的生活的决定中保留自己的意见。②公共参与包括民众的意见将会影响决定的许诺。③公共参与过程在于沟通利益而且要满足所有的参加者的参与需要。④公共参与过程在于寻求并促进包含那些潜在的影响。⑤公共参与过程包括参与定义他们如何参与的方面。⑥公共参与过程应提供给公众一些在参与过程中的需要的信息。⑦公共参与过程传达给参与者的是怎样使他们的意见影响决定[3]。总结起来,公共参与的价值取向应该包含以下涵义:一是必须尊重民众的意愿,政府的合法性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赋予政府履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也体现在民众的认可,也即事实合法性,民众的意愿是政府应该响应的诉求,也是政府本身的行政的目标,政府事实合法性基础是民众的需求;二是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公共参与的实施需要其他制度安排来保证,民众理性不是天然的,政府也不是天然为公益的,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在于约束民众和政府行为,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收益;三是信息对称和公开,民众对涉及自身权益的信息有知情权,而在政府行政行为,作为主体的政府和客体对象之间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对等使得民众很难获取必要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行政的成本。

社区发展协会(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在研究公共参与在社区实践成效时,总结了以下好的经验和原则(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①促进活跃的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参与使得所有社区成员能够切实影响影响他们生活的决定。②使社区成员学习而且了解社区问题,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政治上的,心理学的, 以及其他与改变他们行动过程的冲击。③将社区中不同兴趣和文化纳入社区发展进程;并且脱离那些对社区成员不利的影响。④积极地工作以提高社区成员、领袖和团体的领导能力。⑤要公开全部的促进社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4]。

从小城镇实践和发展看,决策的根本目标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参与的原则主要是民主和科学两大方面,民主方面的原则有:(1)公众有表达不同意见、提出合理建议的机会和渠道,决策者或者说政府应该提供这些机会和创造相关的条件。(2)决策者或者说政府在决策时应吸纳公众的合理、科学的意见,不能走形式,走过场,漠视公众的意见。(3)公众要积极参与决策,对决策进行监督,决策者或政府要积极应对公共参与,不能消极应对,接受公众的监督、申诉和质询。科学方面的原则有:决策是系统工程,公众要充分了解决策的相关程序、内容等,科学地参与到决策中,提出可行的、合理的建议,以利于决策采用。而决策者或政府不能只针对现时事件决策,要有长远的眼光、开阔的视野,着力解决系列问题,要广泛听取相关各方的建议、意见。

(4)影响公共参与的因素

公共参与不管是机制性还是非机制性的,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有显性影响,也有潜在的影响;有公共参与的主体即公众自身的影响,也有公共参与的对象也即决策者或者政府的影响……。Demelza Birch在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A survey of local authorities 中列举了7项促进公共参与的因素:合作战略、部门计划、中央政府、公众或社区要求、政策组织、个体、地方政府网络,在对216个权力机构的问卷分析得出,96个权力机构(44%)认为合作战略是最主要的因素,37个权力机构(17%)认为部门计划是最主要的因素,很少权力机构(3个)认为个人是最主要的,没有机构认为地方政府网络是最主要的。同时,该文也列出了六项公共参与的主要问题是缺少资源、时间、公共利益、国会支持、官方支持、法律支持等,其中缺少资源、时间、公共利益是主要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公共参与[5]。

从我国的小城镇决策中公共参与实践看,影响因素主要有,从政府角度看有:官员的能力、政治素养、相关法律不足、政府决策很少考虑公众,从公众角度看有:缺少资源、参与水平不高、缺少时间、没有法律保障、渠道少等。但是,我国宪法保障公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我国信访体制是比较健全的,各级人民政府都设有信访机构,可以接待公众来访,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的,而且,不是公众的所有参与都适合走信访路线的,因此,建立广泛的公共参与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

四、小城镇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1)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经济,进行乡镇机构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农村耕地、建设用地、绿化用地整理,大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态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社会治安交通综合治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广大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任一项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特别地,在小城镇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用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都直接关乎群众的生活。从小城镇建设中反馈的情况看,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有些决策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因素,违背市场经济规律,造成资源浪费,损害群众利益。因此,能否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直接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对于小城镇的决策怎样做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呢?如何保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谁对最终决策负责,谁又能对决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的非天然公益要求适当制度安排去约束其行为,建立一种制度性公共参与,一则可以保障公众的利益不受合法的非法的侵害,二则可以促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三则,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四则,有利于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参与行为贯穿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不仅是政府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也有民众的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它所体现的是民众理性和政府对民众意愿的重视和对群众利益的关切,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决策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公众的主动要求和对切身利益的关注,而要求参与到政府的一些决策行为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监督,是由下而上的诉求,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够有效的实施公共参与,政府对此认可度比较低,这种非体制性的参与并不能得到预期收益,目前,公共参与渠道的渠道缺乏或不畅通造成许多民众与基层政府的冲突性,民众的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政府忽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的矛盾可能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

美国能源部政府和公共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Intergovernmental and Public Accountability.U.S.Department of Energy)发表的《如何设计公共参与计划》(How To Design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gram)认为一个有效的决策过程的公共参与计划包含三个阶段:决策分析(Decision Analysis)、公共参与计划(Public Participation Planning)、实施计划(Implementation Planning),而决策分析包括:①解析为什么要作出如此的决策,②详细说明制定决策的步骤及日程安排,③决定是否需要公众参与,为得是什么目的;公共参与计划包括:①向公众详细说明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②确定利害关析——内在的和外部,③确定过程中每一步要用到的方法,考虑不同群体的需要④整合整个计划中的方法;实施计划包括如何提高公共参与的主动性[6]。

当前,公共参与制度化及法制化是有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顺应政府“治道”变革和适应政府“善治”要求。公共参与机制是促进政府良好决策的制度安排,也是预防、化解社会问题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保障群众利益的制度设计,就是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通过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公平的渠道就政府政策、行政决策、行政问题的解决等等行政外部行为进行的协商、协调机制。针对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公共参与实践,对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作如下描述:既然是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必须解决为什么而参与、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等问题。决策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参与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决策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内含公共参与过程,也就是决策过程中有几个公共参与系统组成,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公共参与作为一种输入(Income),而参与的结果是一种输出(Outcome),在这个系统中,还包括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反馈函数(Feedback function),传递函数将系统中各个结构、功能、相互关系有机整合,是处理公共参与的核心,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反馈函数包括机制内的反馈,也包括机制外的反馈,内外界因素对输出结果也即决策的反映,传递到公众,而后通过公共参与对决策进行修正。同时,公共参与机制既然是一种机制,其主体、客体、调整对象是有机整体,其顺利和良性运行需要动力、协调和推进机制等,一方面要求决策者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法律应该政府决策作法律上的约束,这是保障公共参与机制有效性和良性运行的关键,不仅要求参与过程、程序的法制化,也要求公共参与行为的制度化。 (2)当前建立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赋予民众参与的对等权利。(1)提高民众的法律认识,这对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也起到促进、监督和约束作用;(2)信息公开,保证决策信息能够得到传达和赋予公众的一般知情权和质疑权。法律赋予民众有知情权。政府应尽可能公开一些政务信息,使民众对政府决策、动态有所了解,这实质上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3)尊重民众的意愿和参与诉求。

二、立法为公共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公共参与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公共参与行为的法制化是公共参与机制运行的根本保障,没有法律法规等给予的保护和对政府的约束、监督,不利于公共参与的发展,也很难体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影响政府施政能力,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第三、提高政府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意识。法律创制意义在于能够被毫无保留地贯彻执行。政府也以实现公众的最大利益为诉求,重视公众的意志。政府应以民本思想为指导,依法、积极、主动地就有关问题与民众磋商,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凸现无疑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近年来,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政府面

临强大的压力,乡镇政府能否解决好,关乎改革成败和我国现代化事业。我国政府正处于一种复杂的改革条件面前,随着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将暴露,这使得政府决策变的更加复杂和困难,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变革和改革的条件下顺利实现政府的职能。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作用突现,面对政府管理和决策的理论变革,政府决策无法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发展和公众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诉求。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将现代的科学技术用到决策中,同时,对决策进行经济学分析,要求降低决策成本和风险,提高决策的成本收益。决策的民主化则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而科学和民主决策,需要公众参与机制的保证,确保政府以更科学、更合理的理念指导决策和管理;同时,公共参与机制为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机制,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及至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明,谢威.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决策[J].探索与争鸣,2002(2):100-101. [2],[5]Demelza Birch.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A survey of local authorities.Loc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 Research Unit, ODPM, Landon.2002. [3],[4]The Co-Intelligence Institute.Principl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EB/OL].http://www.daodoc.com/,2002-09-03. [6] James L.Creighton, Los Gatos, CA.Public Participation Planning Guide.Office of Intergovernmental and Public Accountability[EB/OL].http://web.em.doe.gov/ftplink/public/doeguide.pdf.

第19篇:行政管理论文

浅谈我国行政法治建设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依法治国,是由党的十五大提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历经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终于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至此,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年的人治之后,终于抛转航舵,朝着法治的目标迈进。然而,回顾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只是个良好的开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法治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问题。首先分析了行政法治的内涵特征及目标;接着系统分析了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法治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行政法治 法制建设 法治体系 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我国虽然走出了产品短缺的时代,却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的时期。在中国,现代法治思想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各国法治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法制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渐确立、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形势,给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任务。本文将通过对法治的解析,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构筑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探讨。

一、行政法治的内涵

行政法治的含义

(一)

行政法治是行政组织结构法治、行政职权法治和行政行为法治的总称。法治的基本意思是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国家。法治要求政府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违反法律,超越法律,应承担法律责任。法治的实质是人民高于政府,政府服从人民。法治不等于用法来治。用法来治是把法单纯作为工具和手段。法治作为一种国家社会状态,包括对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也包括对公民的要求:人人知法,人人守法。法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形式,基本是对政府的要求,要求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事先制定并公开的、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法律而进行,是一种人类公共生活的方式。行政法治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要点: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行政权力的形式必须依法;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 行政法治的特征

行政法治的特征可概括为五点,

一、法律被奉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机制,凡事“皆有法式”;

二、法律成为判断行为的基本准则,凡事“一断于法”;

三、原则上,所有人均受法律的约束,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活动;

四、法律通常具有公开性、确定性和一般性;

五、通常设有专门负责司法的机构,它们根据既定的程序处理法律实务。广义的法治应该包括了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出现的任何一个法治历史类型。这些历史类型中既有民主的法治,也有非民主的法治;既有形式主义的法治,也有实质主义的法治。而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治道模式的选择,是选择神治、人治、德治还是法治,也应该是一个历史的选择。法治因了其给社会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确定、理性的治道规则,而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逐渐向它靠近。

(三) 行政法治的目标

法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历史性和社会性。但正是人们通过对法治的探讨,发现了人类社会关系可以趋向健康、文明发展的理性因子。事实上,法治发展的历程正是一个由“法律统治”到“法的统治”的过程,这种“法的统治”的治道模式是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的。人们站在法治理念的高度,开始认识到世俗社会的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规则模式,它本身应该是正当的,是应该无限接近于“法”的终极价值意蕴的。所以,在现代法治理念的思维体系之下,法律与法应该达到和谐统一,以达到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加强依法行政主体建设,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和科学决策,强化行政权力监督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缺乏真正的法治思想环境

(一)

在历史上,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民主必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而这种基本权利必须、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则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炼。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人民民主和法治文化的这种内容和形式关系,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阶级利益和民主特征。我们国家不缺乏有价值的理想和论断或判断,缺乏的却正是实现理想和验证判断的微观求证和宏观实践。我国法治文化,尤其程序性法治文化的软弱和发育不足,天然的成为拦阻我国法治生长的重要根源。以致于我国法治的程序化程度并不理想,正当法律程序更是体现不足,也标志着我国法治的实现程度并不高。

(二) 缺乏法治的制度传统和经验积累

我国要建设的法治是前无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社会主义法治,而且是在一个具有长期封建历史传统的社会中实行这种伟大的实践。因而,除了全社会缺乏思想意识的觉悟之外,在与法治理想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上,同样缺乏经验和历史的积累,不得不根据自已国家的特色和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摸索前行。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道路,实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途径或模式可资模仿或借鉴。资本主义各国都实行“三权分立”。但具体方式在各个国家也互不相同,在具体制度形式中,象司法制度、文官制度、军事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地方自治制度等,各国也各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他们历练已久,在自己的国家结合资本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既成而有效的制度。但其制度文明和程序化的程度也依旧始终在持续提高完善之中。我国建设社会土义法治的战略目标,其理论本质和资本主义也是有所区别的,制度性的经验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特色,在党的领导下,从实际出发,来努力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三) 实体与程序脱节严重

首先,经济领域的市场因素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具有比较大的改观,但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权力经济”和“关系经济”在我国市场化道路上的影响,其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起到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觑;其次,作为我国法治的驱动力,政治民主显然还存在较多的弊病和缺陷,无法满足我国法治,尤其程序化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同国家的民主都是由其内部社会发展生长而成,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或指导性意见对其只能起到帮助和借鉴参考意义;最后,在意识的科学性方面,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数千年来被推崇的思想家孔孟及其后继者,和西方的思想大相庭径,他们教人臣服和顺从,做好臣子、好奴才。也就是教人如何放弃自我,顺服王权。人们今天仍旧可以注意到,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封建文化和思维模式依旧在发生着传统的无以抗拒的影响力。而动力不足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法治的构筑体系里,实体和程序互相脱节。具体说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设定的法治实体目标多,而与之对应帮助实现和保障实现的程序法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总体上的实体法治和程序法治的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四) 法律体系构建存在缺陷

我国在法治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内在所需要的正当程序,缺乏设计能力和保障能力。首先,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基本规则一直不具有司法属性。宪法规范不能在司法领域获得普遍尊重,并经由法院加以适用,于宪法有据的法律活动和法定权益不能通过司法的方式获得救济和有效保障;其次,行政决策程序问题。行政决策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国家行政权的具体体现,它的成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和政府的权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我国目前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程度非常低,同时缺乏对错误行政决策的约束和校正机制,这使得行政决策程序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最后,程序性立法简约缺乏正当均衡。表现为程序性不足,操作性较差,尤其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性不强。在一系列立法形成的、被视为程序性的规范性文献中,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公权”过于强势,“私权”则相对弱势的情况,我国的程序性立法权力制约不足,内在机制缺乏制衡,操作性也有待完善和改进。

三、对法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全面树立法治意识和民主观念

(一)

在现代法治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我国国民法治理念的整合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标志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从人的现代化看,它包括人格的独立、个人的自由等。后者又与政治现代化密切相关,前面已作相关沦述,故这单主要谈谈人格独立与法治理念的关系。商品经济使个人对家庭、劳动者对土地占有者摆脱了依附关系,从而使一切个体,都获得了独立的人格。人格的独立及其保持从制度角度讲来自法律的明确规定。个体如没有充分的法律意识,不但很难保障自身的人格独立,而且还极易导致侵犯他人的人格独立,从而打破以人格独立为基础而维持的社会平衡。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社会的现代化既然消除了人身及人格的依附。形成了人格独立,这必然使人际之间以主体的意志自愿为交往条件,即主体间通过平等的契约化交往来确定社会关系。没有主体的意思表示,任何个人、团体、国家机器不得强迫主体从事无法律义务制约的行为。可见,法律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法治理念更使得有独立人格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既自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又积极地追求法律权利。这样,法治社会的基础才得以生成。

(二) 强化法律体系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对应性建设

我国法律体系构成中,目前存在着严重的三大不足:

一、实体立法过剩,而程序法律明显不对应,程序立法不足;

二、权力立法简约,权利立法空乏;

三、一级立法繁多,二级立法欠缺,三级立法偏重。具体而言就是对应上文中关于法律体系和坐标系的构成,我国法律体系构架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需要予以注意和修正完善。并逐步建立宪法的可诉性机制,建立针对权力或权利的应用性程序和保障性程序,完善法律体系。

应当在加强正当程序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对应整理修订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则,完成我国法律体系的科学构建。立法过剩的情形导致我国立法资源的浪费和法律规则的多余,应当有选择的剔除;对程序法立法不足的情况,则应当根据需要加强。比如,宪法的司法性问题在当前已经较为紧迫的提到了我们面前。宪法的司法性空挡,实质也就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程序立法不足的表现。另外,还应当加强现有程序性法律系统的完善和“升级”,从法律的程序细节使法律获得真正的实现可能,赢得法律应有的权威。

(三) 建立保障法律公正的终端机制

促进司法科学改革,建立保障法律公正的终端机制。司法是法律实现的最终保障,也是法治国家实现与否的最具有标志性的制度内容。我国改革革开放以来,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适应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对法治的需要,各级人民法院在现有法律框架体系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尝试。但总体上继续促进我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进行科学的改革,依旧是必要的和必须的法治国家建设内容。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外国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中国政府在确立依法治国方略时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如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如何做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对此,在理论指导和制度设计上,法学研究应给予积极的回应。

(四) 完善国家法律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中应当构建的重要内容。它属于国家专门设立的制约保证法律实现的制度。行政机关内设的监察机关的监督行为,虽也属于法律制度的范畴,但其性质也只应属于行政体系内部的纪律监督性质,具有行政权力体系的内部性质。区别开这些不同的概念是为了更好更深入的探索法律监督的法律属性和监督机制,避免把不同性质的法律活动混为一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理念和思维的混乱。

首先,我国不妨结合国情特色模拟和创新,成立可以有效的查处和惩治公共权力体系违法犯罪行为的职能机关,作为专门对公权实施法律监督的机构,创制相关法律制度,赋予其法律特权和运用特权的法律机制,完成监督和阻击我国不断发生的公务人员职务犯罪问题和贪污腐败问题;其次,将原来的法律监督范围适当放宽,增加监督形式,使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力能够直接进入到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正常过程之中。如开展民事公诉,行政公诉等;最后,强化法律监督权的内部分工机制,用法律规范的方式约束人民检察院内部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避免混同和重复。另外,加强法律监督活动和国家其他职权等公权活动之间的职能衔接立法调整,使之彼此更平衡和系统。使法律监督真正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的基本目标之一。目前,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成型的法治体系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法治建设,无论从制度设计、立法理念,还是从民众的法律信仰、法治意识都需要完善。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的作用,要让每个人充满活力地投身于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前提就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个体的人身权、财产权、自由权。只有法律保护好个人权力,确立好个人义务,民众才会信赖法律、支持法律,才有我们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光辉未来。

参考文献

[1]丁煌,行政学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1 [2] 张小兰,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法治政府[M].河北法学,2006.9 [3] 公王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 程燎原,法治与政治权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5] 马长山,法治的社会根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孙莉,司法改革与程序意识[M].1999.3期

第20篇: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中外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的差异及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量化分析方法被一些学者引入到我国行政管理中的研究发展进程中来,其某些优势得到了一定的认同,为我国某些行政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数据分析手段,丰富了我国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论。然而,由于量化分析在我过行政管理中起步晚,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外行政管理量化研究的比较分析,为量化分析在我国行政中有效运用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量化研究;比较分析;结构性失衡;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24-01

量化分析,也就是经济计量分析,其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它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模型、图表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实证分析方法。在西方,这种方法很早就被引用于社会科学的分析中,行政学兴起之后,他也被西方行政学方面的学者引用到某些行政现象的预测中,从而推动了量化分析在行政管理中的利用和发展。而在中国,行政学中的方法论探讨比较式微,行政管理量化分析方法发展就更缓慢,近年来,量化方法才被引用到我们国家具体的行政现象分析中来。通过对目前量化分析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与国外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1近年来中外行政管理量化论文作者身份特征和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

1.1 作者身份特征比较分析

对论文作者身份特征的比较分析:中方181篇论文共有170位作者,其中118位是高校教师,占作者总数的69.41%。显然,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主体力量目前是高校教师。

国外量化论文作者身份特征相关信息:国外介绍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论文的作者身份丰富,其组成结构不仅包括大学里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和学生,更包括了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1.2 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

中方信息:于行政改革的研究占了28.5%,居所有研究主题之首,显示出这一专题在我国的重要性。其次是行政哲学(包括行政伦理、行政文化) (13.2%)、公共财政(9.8%)、行政组织与职能(8.8%)、公共政策(8.6%)等领域,有关行政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仅27篇,只占1%。以上能体现出我国行政研究主题出现了“结构性失衡”,某些主题很少有人涉及,很难保证行政学的全面发展。

国外信息:国外对行政领域的行政改革、行政绩效、行政伦理、NGO等各个主题都有所涉及,并且研究偏差不大,各个方向都保证了蓬勃发展。

2 中外行政管理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选择比较分析

公共行政学者对于方法论的争论也是围绕社会学中两大基本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来展开的。

从中方相关资料来看:董建新等人在其《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 2000—2004》中提到,在其选取的研究样本中,从2000——2004年在其选取的41篇实证研究方法论文中量化研究的论文只有5篇,质化研究的论文有36篇,各自的比重分别为12.05%和87.05%。出现了研究方法运用的“结构性失衡”。

国外资料则表明:张梦中对两家美国较有影响的杂志——《公共行政学季刊》和《公共行政学研究与理论》近年来所发表的100多篇论文进行经验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公共行政学季刊》有56.6%的论文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比率为12.3%,其余的31.1%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与理论》中,采用定性研究的有14.3%,定量研究为0.0%,而剩下的85.7%则属于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使用的论文(第41页)。出现了量化和质化方法的“整合”趋势。

3 中外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后的结论及对策

3.1 国内外量化方法相关论文作者身份特征出现“结构性差异”

国内行政学引入量化研究方法相对国外而言比较晚,其量化研究范式和理念的形成主要是学习欧美等国家的经验,今年来发表的行政学量化论文的作者身份特征和研究主题跟国外比较起来作者身份特征没有国外“百花齐放”的阵势,国内相对而言主要集中211和985等高校里边的教师,其他机构的人员对行政学量化研究方法介绍很少,特别是缺少实际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对这种方法的介绍。国外则不同,其作者身份特征的结构构成更加合理,不仅有大学里边从事行政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还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也对行政学量化研究有所介绍,甚至某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也对这个领域有所涉及。国内在此方面应该向国外学习,鼓励不同身份特征的人投入到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中来,特别是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

3.2 分析方法的“路径依赖”

国内对行政管理的方法论探讨很少,量化研究的方法介绍就更少,很多在论述行政现象时,都是采用实证方法中的定性研究方法,缺少对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即使有少数学者在部分使用这种方法,也没有形成既定的习惯和规范的使用技巧。在这个方面,国外则不一样,很早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问题。1940年,行政学者约翰•琵夫勒就出版了第一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教程——《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进行方法论的教育、训练和变革探讨。

3.3 在行政管理中使用量化研究方法时须掌握“适度原则”

据张梦中先生对国外行政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可知:量化研究有其固有的优势—那就是他能运用数字、方程、模型、图表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对一些行政事件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然而,行政学这门学科有其固有的学科特性,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就是事实的本身,而且量化分析的使用有可能让部分学者忽视一些行政伦理和行政哲学的因素,而一贯的依靠分析统计的数据,从而造成对行政事实的扭曲。故而,国外发表的文献资料表明,在进行行政学研究的过程中,国外的学者在使用研究方法方面单纯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的不是很多,而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使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对行政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又能把行政伦理和其他社会性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国内在行政学方法论的使用过程应该接受国外发展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教训,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进而推进行政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政治学研究》,2007.1

[2] 傅广宛、韦彩玲等:《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研究——以最近六年来的进展为研究对象》,《中国行政管理》,2009.4

[3] 郭小聪、肖生福:《中西行政学研究方法论建设比较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1

[4] 高燕、王毅杰编著:《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4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