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收藏!中国海洋海钓常见鱼类!(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常见鱼类的英文 果断收藏!中国海洋海钓常见鱼类!(下)

果断收藏!中国海洋海钓常见鱼类!(下)

2024-07-16 14:35: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属:金枪鱼属Thunnus

种: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

英文名称:BigeyeTuna

分类

从生物学的分类上讲,广义的金枪鱼是指鱼类中的鲭科、箭鱼科和旗鱼科共计约30种鱼类。

品种

从金枪鱼的品种看,生鱼片质量由高至低分别为蓝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和马苏金枪鱼产量较低,价格非常高,大眼金枪鱼与蓝鳍金枪鱼相似,胸鳍较大,眼较大。常见的金枪鱼鱼片是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制成的。

大眼金枪鱼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属于高度迁移种群,地中海中没有分布,我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均有分布.。其适温范围为13~29°C。

大眼金枪鱼栖息水深较深,可达200―300米,性成熟的个体栖息于表层。主要以深海性鱼类为食,小鱼、鱿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最大游速可达100公里/小时。

52、龙虎斑

又称珍珠龙胆石斑鱼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商品鱼市场价格好,也可以做为观赏鱼,市场前景广阔。

中文学名:龙虎斑

龙虎斑,一斤大约八百块(台币),价格比龙胆石斑贵两倍。肉质鲜嫩的龙虎斑,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龙虎斑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让吃的人都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软嫩有质感,龙虎斑外观有靓丽的斑斓花纹,有着老虎石斑鱼的头,龙胆石斑鱼的尾巴,结合了两种鱼的优点,有虎斑的强抗病力及龙胆的快成长率,价格也往上攀升,平均一斤大约八百块(台币),比龙胆石斑贵了两倍多。

目前龙虎斑的商品鱼因其苗种培育难度大,价格极其昂贵,在市场上还难得一见。

53、棕点石斑鱼

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可向内倒伏。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二粗棘,鳃耙中长,数目较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一般具11鳍棘(稀少为10个),14—18条鳍条,臀鳍具3鳍棘,8—9鳍条,第鳍棘最强。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形。幽门盲囊10—20个。

中文学名:棕点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fuscoguttatus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种:棕点石斑鱼

英文名称:Blotchyrockcod

产地: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

54、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tukula,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蓝身大斑石斑鱼是海中大型鱼之一,潜水爱好者经常能看到的。通常生活在热带地区,是石斑鱼中的大型品种之一。红海、非洲东部一直到大堡礁都有分布,我国南部海域也有分布。身体为白色到灰色,全身覆盖着大块的黑斑。海洋里5到150米的深度都有分布。

中文学名:蓝身大斑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tukula

别称:金钱斑、过鱼

二名法:Morgans,1959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种:蓝身大斑石斑鱼

属性:食用鱼类是

最大长度200cm

栖息深度10-60公尺

栖息环境礁区、近海沿岸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9-3.5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6列。鳃耙数8-10+15-18。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2-70;纵列鳞数113-13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4-15;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偶鳍上的斑纹较奇鳍上者为小。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

55、斜带石斑鱼

为广盐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兰德尔和Heemstra1993)。它们也会从苏伊士运河迁移到地中海沿岸的东部地区。最近对其的记录是来自以色列的地中海海岸。

中文学名:斜带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coioides

别称:红花、红点虎麻、红斑、青斑

纲:鱼纲

亚目:鲈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

属:石斑鱼属

分布: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兰德尔和Heemstra1993)。它们也会从苏伊士运河迁移到地中海沿岸的东部地区。最近对其的记录是来自以色列的地中海海岸。

生态习性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

56、老鼠斑

Cromileptesaltivelis,鮨科驼背鲈属鱼类,也叫青斑、鰵鱼、驼背鲈。身体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让人感觉很喜庆。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带有斑点的身体能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因容易饲养,所以会长得很快,在确保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的前提下会很长命,如1500升以上的水族箱或有良好的过滤系统的纯鱼缸。会把任何它能吞掉的任何鱼吃掉,所以要注意分类饲养。在水族箱中,可以饲喂大部分不同的食物,像干的或鲜鱼、鱿鱼、对虾、银鱼等等,目前为十分珍贵品种。

中文学名:老鼠斑

拉丁学名:Cromileptesaltivelis

别称:扁鮨

科:鮨科

属:驼背鲈属

种:老鼠斑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等海域

形态特征

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背鳍棘10枚,

老鼠斑

无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标准规格:(大)6公斤以上;(小)2公斤以上。

57、赤点石斑鱼

学名Epinephelus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

中文学名:赤点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akaara

别称:石斑、红斑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形态特征

赤点石斑鱼体呈红褐色,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头部及体侧密布与瞳孔等大之橙红色斑点;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齿,两侧齿细尖,背鳍最后数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余鳍无显著之斑点。背鳍硬棘11枚,软条15~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体被细小栉鳞,有孔侧线鳞片数约50~53枚。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长可达50厘米。

石斑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石斑鱼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自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最适水温为22—28℃,18℃以下时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就失去平衡。

58、青石斑鱼

(学名:Epinephelusawoara)俗名为鲈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日本、台湾、越南、韩国、中国等海域。

中文学名:青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awoara

二名法:Epinephelusawoara

科:鮨科

属:石斑鱼属

概况

俗名:黄丁斑、石斑、过鱼、中沟、白马罔仔命名者:(Temminck&Schlegel,1842)

英文俗名:Yellowgrouper

是否有毒鱼类:否

经济型鱼类:是

食用鱼类:是

观赏鱼类:否

同种异名:

Epinelhelusawoara,

Epinephelusawaora,

Serranusawoara

青石斑鱼(Yellowgrouper),科学名称为Epinephelusawoara属鲈形目,为触礁性海洋鱼类,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亚热带、热带地区,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鱼类之一。

分布

世界分布:环尾天竺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南中国、越南及台湾。台湾主要产于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59、清水石斑鱼

Epinepheluspolyphekadion,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在西太平洋地区,它的范围从日本南部昆士兰州南部和豪勋爵岛。

中文学名:清水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polyphekadion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尺寸:最大长度:90.0厘米SL雄鱼/尚未辨别雌雄

环境

礁关联

气候/范围

热带;30°N-34°S,27°-134°W

分布

印度-太平洋: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在西太平洋地区,它的范围从日本南部昆士兰州南部和豪勋爵岛。

60、玳瑁石斑鱼(dàimàoshíbānyú)

Epinephelusquoyanus,是鮨科石斑鱼属下的物种,主要栖息于近岸碎屑的珊瑚礁区,幼鱼常被发现于潮池。以甲壳类、小鱼及蠕虫为食。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至澳洲。台湾各地皆有产,以澎湖产量较多。

中文学名:玳瑁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quoyanus

别称:石斑、过鱼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种:玳瑁石斑鱼

英文名称:Rockfishgrouper

分布类别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8-3.2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犭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3列。鳃耙数6-8+14-16。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8-52;纵列鳞数80-96。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6-18;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部及各鳍淡色,均有圆形至六角形暗斑密布,斑间隔之狭窄自成网状图案;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斑点不甚显着。

61、七带石斑鱼

躯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1-2.4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略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鳃耙数8-10+11-14。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

中文学名:.七带石斑鱼

形态特征: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3-71;纵列鳞数105-12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3-16;臀鳍硬棘III枚,软条9;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浅褐至灰褐色,体侧具9条淡色至白色横带,但项部及尾鳍基部上之横带通常不显;上颌沟暗色;尾鳍具白缘。体长可达155公分。

栖地生态

主要栖息在沿岸之礁区,栖息深度在5-30公尺之水层。主要以小型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及台湾等沿岸。台湾主要在北部、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均有分布。

62、布氏石斑鱼

Epinephelusbleekeri,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

中文学名:布氏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bleekeri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种:布氏石斑鱼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1]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3.0-3.5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齿,两侧齿细尖,可向后倒伏。鳃耙数9-1116-18。前鳃盖骨后缘具2-9个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9-53;纵列鳞数99-104。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6-18;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或9;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截形或略凹。头部及体侧褐色、红褐色或紫灰色,其上散布许多橘红色、金黄色或黄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方1/3部位亦具上述之班点,尾鳍下方2/3部位则为暗色。幼鱼则有7条不显之暗带,前2条在颈部,最后1条在尾柄上。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浅滩堆,栖息深度一般在30-100公尺间。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波斯湾,东至台湾、印尼及澳洲北部等。台湾澎湖海域有产。

63、六角石斑鱼

俗名为六角格仔、石斑、花点格、鲈狸,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塔希提岛。

中文学名:六角石斑鱼

拉丁学名:Epinephelushexagonatus

二名法:Epinephelushexagonatus

科:鮨科

属:石斑鱼属分类学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

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8-3.4倍。头背部弧形;眶间区略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3-5列。鳃耙数7-9+14-16。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54-60;纵列鳞数89-10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4-15;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侧呈浅褐色,满布约等于瞳孔之六角形暗斑,斑间隔极狭。体背沿背鳍基底至基底有5个黑斑,前四个延伸至背鳍;眼后具1黄褐色大斑点,另有1较小班点紧接于其后。胸鳍红褐色而具黄色线纹及斑点;馀鳍则具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及白色小点。

64、红瓜子斑

即红九棘鲈,(学名:Cephalopholissonnerati),又称宋氏九刺鮨,属鮨科。俗称网纹鲙、过鱼、石斑、红舵、红瓜子斑。

中文学名:红九棘鲈

拉丁学名:Cephalopholissonnerati

别称:宋氏九刺鮨,红瓜子斑

科:鮨科

属:九棘鲈属

种:红九棘鲈

简介

经常栖息于岩石底质的浅海中。一般体长300—500mm。以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为热带珊瑚礁与沿岸鱼类,是一种高档食用海水鱼。

身体橙红色至黄褐色,有褐红色或深棕色小点布满全身,鱼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鱼味浓郁,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

红瓜子斑

主要产地

中国南海诸岛、海南岛、澎湖列岛;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达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65、军曹鱼

亦称海鲡,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东太平洋除外)等热带水域。巴基斯坦、菲律宾、墨西哥等为主要捕捞生产国,我国沿海亦有分布,但产量较低。军曹鱼为肉食性鱼类,肉质鲜美,是作生鱼片的上好材料。军曹鱼易于驯化摄食人工饲料,生长速度快,年生长体重可达6kg~8kg。

中文学名:军曹鱼

别称:海鲡、海竺鱼、竹五、海甘草

体延长而近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眼小有狭脂性眼睑。口裂水平位,开于吻端。上下颌有宽绒毛状齿带;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细之齿。体被小圆鳞,埋在厚皮肤之下;侧线在前方略有波状,尾柄两侧无隆起棱脊。无鱼鳔。背鳍鳍条部基底较长,前方鳍条高,多少呈镰刀状。无离鳍,尾鳍深凹入。体背深褐色,下接银色纵带,再下为黄色。前背鳍为六至九枚独立短刺,这也是科名的来源(希腊语“rhachis”“棘”+“kentron”“刺”),胸鳍大,各鳍红褐色至深褐色;尾鳍具白缘。

66、灰裸顶鲷

分市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150~400克、背缘、腹缘均呈弓状弯曲,背部狭窄,腹部钝圆。具食用经济价值

中文学名:灰裸顶鲷

拉丁学名:Gymnocraniusgriseus

别称:白立、白果、白鲷

科:线尾鲷科-Gymnocranius:

属:Gymnocranius裸顶鲷属

种:griseus

分布区域:热带与亚热带海产底栖

英文名:Ginkgofish

定名人:TemmincketSchlegel

模式产地:日本西南沿海

形态特征

上、下颌前端有2或3对犬牙,两颌外行为一列圆锥牙。内行为细牙带。背鳍一个,中间无缺刻,鳍棘强。胸鳍、腹鳍大,位低、尾鳍深叉形,头部除颊部及腮盖外皆裸露无鳞,前腮盖骨后缘平滑、体灰白略带暗棕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吻端,眼间隔及眼下各有一条暗色带,体侧及尾鳍各有5~7条暗色横带。

体被弱栉鳞,头大部裸露无鳞,颊部具鳞4行。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鳍棘强,以第4鳍棘为最长。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分叉。体青灰色,腹部色浅。吻端、眼间隔及眼下方各有一褐色带。体侧有不明显横条。

分布

国内分布:南海,台湾海峡

国外分布: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朝鲜,日本

67、四长棘鲷

俗名立鱼、长旗立。隶属鲷科长棘属(四长棘属),本属下颌前端具4枚犬牙。左右额骨愈合。背鳍的第1棘短小,第2~5棘延长为丝状。栖息于热带(北纬34度~南纬28度)海洋大陆架泥或沙泥质底部,深度0~150米。肉食性,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为食。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产地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

中文学名:四长棘鲷

门脊索动物门

科:鲷科

属:四长棘鲷属

种:四长棘鲷

产地及产期俗名:立鱼、长旗立。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产地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红海,北至台湾海峡,南至澳大利亚北部。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栖息于热带(北纬34度~南纬28度)海洋大陆架泥或沙泥质底部,深度?~150米。肉食性,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为食。幼鱼出现在掩蔽海湾的很浅的水域;较大的个体在较深的水域中。一般不作远距洄游。

肉味细致鲜美,适宜油煎、碳烤,味道皆不错。

分类

隶属鲷科长棘属(四长棘属),本属下颌前端具4枚犬牙。左右额骨愈合。背鳍的第1棘短小,第2~5棘延长为丝状。

形体特征

与二长棘鲷相似。其主要区别一是四长棘鲷的背鳍仅第l鳍棘短小,其后4~5根鳍棘延长呈丝状,其中尤以第2鳍棘最长,依次渐短;二是四长棘鲷的

高体四长棘鲷全长70厘米,背鳍第2鳍棘最长,依次渐短。

体呈银白色泛粉红色。

幼鱼体侧有数道红色的横带,鳃盖上方具暗红色缘。

背部及背、胸、尾结均呈红色,体侧还有5~6条较深的红色横带。

68、二长棘鲷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体长130~230毫米。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的沙泥底水域。其主要食物有鱼虾类、沙蚕类、幼小软体管蛸类。

中文学名:二长棘鲷

拉丁学名:Paerargyropsedita(Tanaka)

别称:红立国、立鱼、立花、生仔、板立、长旗

目:PERCIFORMES鲈形目

科:Sparidae鲷科

属:Parargyrops二长棘鲷属

种:edita

分布区域:印度尼西亚,朝鲜,日本,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英文名:crimsonseabream;Bloodporgy

产地产期

暖温性底层鱼类。为南海经济鱼类。每年的3~4月,是二长棘鲷和四长棘鲷(以下称长棘鲷)繁殖生长期。沿海一带浅海域、内湾几乎都有长棘鲷的踪迹,虽然个体不大,但其种群庞大、数量极多,颇受垂钓者青睐,每年的3~4月钓手们纷纷携竿前去垂钓。

二长棘鲷

长棘鲷系洄游小型鱼类,季节性很强,在浅海逗留时间短,约在5月间就销声匿迹、潜入深处。

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底质为沙泥、沙砾、岩礁或贝藻丛生的海区。

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椭圆形,体长13~23厘米、体重200~500克、背缘狭窄、弓状弯曲度。口小、前位,上颌前端犬牙4枚、下颌犬牙6枚,两颌两侧各具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平滑。鳃盖骨后缘具1扁棘。背鳍连续无缺刻,背鳍第1和第2鳍棘很短小但第3和第4棘突出延长如丝状,故而得名二长棘鲷,尾鳍叉形。体被弱栉鳞,背部鲜红色,腹部较淡,胸鳍及腹鳍色较浅,体侧有若干蓝色纵带、侧线明显、微弯。背鳍、臀鳍金黄色。

69、红笛鲷

为我国南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其个体较大,刺少肉多,是肉质鲜美的优质鱼类、鲜食可红烧、清蒸,也适合做溜鱼片、鱼丸子等,还可加工成盐制品或制做罐头鱼品。

中文学名:红笛鲷

拉丁学名:Lutjanussanguineus(Cuvier,1828)

别称:红鸡鱼、红鱼、红曹鱼

科:笛鲷科

属:笛鲷属

分布区域:红海、非洲东岸、印度、菲律宾、日本,我国台湾、海南岛、北部湾

英文名:Blood-redsnapper

70、金带笛鲷

侧线上方的鳞片向后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侧线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后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有1宽而浅的缺口。犁骨及腭骨具细齿带,舌亦具细齿。成鱼在尾鳍和背鳍后缘均有白色边缘。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或岩礁底质海区。体长一般为100-300毫米,大者可达600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可食用。

中文学名:金带笛鲷

拉丁学名:Lutjanusfulvus

纲:有颌上纲

亚纲:幅鳍亚纲

科:笛鲷科

属`:笛鲷属

分布区域:非洲东岸,印度洋,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南海。

71、四带笛鲷

(学名:Lutjanuskasmira),为笛鲷科、笛鲷属鱼类。全长达300毫米。体被中大栉鳞。吻钝尖。上颌前端具2小犬牙,下颌具1行尖牙。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区和东海南部。

中文学名:四带笛鲷

拉丁学名:Lutjanuskasmira

门:脊椎动物门

科:笛鲷科

属:笛鲷属

定名人:Forskal

年代:1773

形态特征

全长达300毫米。体被中大栉鳞。吻钝尖。上颌前端具2小犬牙,下颌具1行尖牙。犁骨和腭骨具绒毛齿。前鳃盖骨后缘具1深凹刻,与间鳃盖骨结节相嵌合。体侧具4条蓝色纵带。幼鱼在背鳍鳍条下方具1黑斑,随生长消失。

海(水)生。暖水性鱼类。常见于热带珊瑚礁海域。围网、钓钩捕获。热带,亚热带近底层鱼类,栖息于岩礁,珊瑚丛附近浅水区。

中国分布

南海、台湾海峡南部。

世界国分布

印度洋北部沿岸,红海,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

72、五带笛鲷

(学名:Lutjanusspiluru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俗名大尾赤鼻仔,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海鱼类,一般栖息于岩礁以及珊瑚丛附近海区。

中文学名:五带笛鲷

拉丁学名:Lutjanusspilurus

别称:大尾赤鼻仔

五带笛鲷

俗名:大尾赤鼻仔

为的鱼类外形

侧线上方的鳞片向后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体轴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前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具一狭而深的缺口;间鳃盖骨具一强棘,与缺口嵌合。犁骨及腭骨具细齿带。体侧有5条纵行细带。背鳍鳍条下方有一暗色斑点,随个体生长逐渐不明显。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礁及珊瑚礁海区。体长可达250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栖息地

分布于红海、阿拉伯海、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南部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海鱼类。其一般栖息于岩礁以及珊瑚丛附近海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沿海。

73、金焰笛鲷

(学名:Lutjanusfulviflamma)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俗名火斑笛鲷。体长褐色,有5条黄色纵带,体背有一黑斑。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东至太平洋塔希提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以及南海诸岛海域、台湾海峡等,常生活于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附近浅水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拉伯海。

中文学名:金焰笛鲷

拉丁学名:Lutjanusfulviflamma

科:笛鲷科

属:笛鲷属

命名人:Forskal,1775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上颌前端具2犬齿。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并具一浅凹。鳃耙棒状,内缘有小锯齿。体被栉鳞,头顶部裸露。侧线上方鳞片斜向后背缘,侧线下方鳞片与体轴平行。体浅红色。侧线上方具斜行黄色条纹,侧线下方有8纵行黄色条纹。体侧在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大黑斑,黑斑2/3在侧线下方。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见于岩礁,珊瑚礁海区。全长可达350毫米。赶网、钓钩捕获。为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浅水区鱼类,有时进入咸淡水区,摄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肉有毒,食用时宜加注意。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海域。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东至太平洋塔希提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以及南海诸岛海域、台湾海峡等,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常生活于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附近浅水区。

74、千年笛鲷

全长可达800毫米。拖网、钓钩作业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中文学名:千年笛鲷

拉丁学名:Lutjanussebae

别称:打铁婆,儋州红,千年鲷

纲: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形态特征

千年笛鲷体被中等大弱栉鳞,颊部与鳃盖部被鳞。侧线完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斜向背后方。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鳍棘强,背鳍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背鳍鳍条部与臀鳍后缘稍呈尖形。胸鳍大。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浅凹形。体赤色,侧方具3条深红色斜带,尾鳍上下叶尖端黑色。幼鱼体侧具3条黑色斜带,随生长模糊至消失。

生活环境

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栖息于热带海岸或珊瑚礁附近浅水区,成鱼栖息于水深100米附近海区

分布

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北自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

中国西沙群岛,海南岛,台湾,澎湖列岛等海域,广西,广东沿海

75、斜鳞鲷

为笛鲷科斜鳞鲷属的鱼类,俗名斜鳞笛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雅加达。

中文学名:斜鳞鲷

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简介:属于可食用鱼,肉味鲜美。种群分布

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

主要以底栖浮游性无脊椎动物为食,偶而摄食小鱼。

形态特征

斜鳞鲷体长椭圆形,侧扁。头较小,吻短钝。口小,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之前下方。眼较大,侧位,位于体中轴线上。背鳍鳍棘与鳍条大部分等长,相连,之间无缺刻。尾鳍浅叉形。侧线上下鳞列均斜行。前鳃盖骨后缘平直无凹刻。为暖水性海洋鱼类,体长可达50cm。

76、黄笛鲷

(学名:Lutjanuslutjanu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南部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海近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栖息于泥沙质底水域。全长可达300毫米。拖网.钓钩均捕获。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海域。

中文名:黄笛鲷

外文名:Lutjanuslutjanus

属:笛鲷属

科:笛鲷科

形态特征

背鳍Ⅹ13;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2。鳃耙8+9。标本体长153mm。体长为体高2.62.9倍,为头长2.52.9倍。头长为吻长3.64.0倍,为眼径3.64.2倍。体椭圆形,侧扁。吻长。口大,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具2犬齿,口闭时外露。眼眶骨宽。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后缘凹陷浅。鳃盖骨有一扁平棘。体被栉鳞,头背部鳞片达眼间隔上方。背鳍鳍棘与鳍条间具浅缺刻。胸鳍长大,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浅凹。体背部红色,腹部浅红黄色。侧线上方具黄色斜条纹,侧线下方具一条较宽黄色纵带及数条细黄带。各鳍黄色。

体延长而呈纺锤形,背腹缘轮廓相当。两眼间隔平坦。下眼眶骨宽1/2倍于眼径。前鳃盖缺刻显著。鳃耙数24-27。上下颌具细齿多列,外列齿稍扩大,上颌前端具2犬齿,内列齿绒毛状;下颌具一列稀疏细尖齿,后方者稍扩大;锄骨齿带三角形,其后方具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前鳃盖骨后部下缘具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具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与体轴平行。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XI-XII,软条11;臀鳍硬棘III,软条8;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内凹。体浅灰色至黄色,体侧上方有甚多金黄色斜线;侧线下方则有数条金黄色纵线,其最上方由眼後至尾柄之一条最宽。各鳍淡黄色,唯腹鳍淡色。

分布

黄笛鲷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南部等海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海近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77、花尾胡椒鲷

栖息在温带海域的岩礁区。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等为食。花尾胡椒鲷体呈圆形、侧扁。从头部起体背显著隆起,背面狭窄呈锐棱状,腹面平坦。尾鳍截形、略圆。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鱼体被细小栉鳞。鱼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背鳍和臀鳍上散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特别是尾鳍上的圆点较密集,状似散落的黑胡椒,故名花尾胡椒鲷。

花尾胡椒鲷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在东南亚,日本及韩国等地是一种较为时尚的食用鱼。是我国沿海重要海水养殖品种。

中文学名:花尾胡椒鲷

拉丁学名:Plectorhinchuscinctus(TemmincketSchlegel,)

别称:加吉、打铁婆、假包公、黑脚子、胶钱、柏铁、青鲷、青郎

门:Chordata:脊索动物门

纲: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目:Perciformes:鲈形目

亚目:Percoidei:鲈亚目

科:Pomadasyidae:石鲈科

属:Plectorhinchus

分布区域: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

形态特征

体重150~400克、从头盖骨起,背部显著隆起,背面狭窄呈锐棱状,腹面平坦。背鳍一个,连续,有12~13棘、臀鳍有三棘。尾鳍截形、略圆。口小,端位、唇厚、下颌腹面有三对小孔、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全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下方鳞较大于上侧,胸鳍基部有腋鳞、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黑色宽带三条,斜形。在第二条斜带上方,背鳍和臀鳍上均散布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特别是尾鳍上圆点较密集,状似散落的黑胡椒。故得名、胸鳍、臀鳍、尾鳍边缘近黑色。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央有深凹陷。背鳍鳍棘强大。臀鳍小,具强棘3。胸鳍宽短。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圆形。体灰褶色,体侧有3斜条黑色带。背上方,背鳍鳍条部及尾鳍上散布有黑色斑点。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以南海区产量较多。

78、四带胡椒鲷

背鳍鳍棘12~13根,鳍条18~20根,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无缺刻。唇较厚,下颌腹面有3对小孔。鳃耙5~7+13~15。头部有6条、体侧有4条深棕色纵带。

中文学名:四带胡椒鲷

门:脊椎动物门

中文名称四带胡椒鲷

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海区。

种群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至日本、台湾岛以及西沙群岛海域等。

79、胡椒鲷

体长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200~500克.背鳍一个、连续,有9~11棘、21~23软条、背部弓形隆起,背部狭窄。腹部较钝圆、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口端位。下颌略长于上颌,下颌腹面有三对小孔,中央一对无中央沟。尾鳍不分叉、浅月形。全体被小栉鳞。侧线下方鳞较大于上侧。腮盖上及后头部皆被鳞。背结鳍棘部有鳞鞘;各鳍鳍条基部被有细鳞、体上部蓝灰色,腹部黄白色,周身布满不规则的土黄色圆点,状似散落的胡椒,故得名。背鳍、腹鳍、臀鳍、尾鳍边缘黑灰色。

中文学名:胡椒鲷

科:石鲈科

分布区域: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及亚热带的岩礁和珊瑚礁区

俗名:胶钱、柏铁、斑加吉。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均产,而以南海产量较丰,盛产于南海北部湾。

80、叉尾鲷

主要栖息于沿岸礁区,栖息水深在6-70公尺之间。独游或聚集成一小群。主要以鱼类为食,偶而捕食甲壳类。

中文学名:叉尾鲷

门:脊椎动物门

中文名称叉尾鲷

拉丁名称Aphareusfurcatus(Lacepede)

英文名称Bluesmall-toothedjob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叉尾鲷属

拉丁属名Aphareus

分布类别海水

形态特征

体呈长纺锤形;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3.1-3.2倍。两眼间隔平扁。眼前方无沟槽。下颌突出于上颌;上颌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的下方;上颌骨无鳞。上下颌骨齿细小,随着成长而消失,腭骨和锄骨无齿。鳃耙数22-23。体被中小型栉鳞,背鳍及臀鳍上均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且平直。背鳍硬软鳍条间无深刻;背鳍与臀鳍最末之软条皆延长而较前方鳍条长;背鳍硬棘X,软条11;臀鳍硬棘III,软条8;胸鳍长约等于头长;尾鳍深叉。体背蓝灰色,体侧浅紫蓝色而带有黄色光泽,前鳃盖骨及主鳃盖骨具黑缘;背鳍、腹鳍与臀鳍鲜黄色至黄褐色;胸鳍淡色至黄色;尾鳍暗褐色而带黄缘。依据Nelson(1994)将其置于笛鲷(Lutjanidae)科中的滨鲷亚科(Etelinae)。

种群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塞舌尔群岛至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及塔希提岛、北至日本、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等。

81、二带双锯鱼

基本信息

中文名:二带双锯鱼

英文名:AmphiprionbicinctusRuppell

俗名:二带双锯鱼

科属:雀鲷科AmphiprionbicinctusRuppell

中文学名:二带双锯鱼

科:雀鲷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英文名:AmphiprionbicinctusRuppell

产地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暖水性小型鱼类。喜栖于岩礁和珊瑚礁海区。常进出于在型海葵的触手及口盘处,营共栖生活。体长一般为50~80毫米,大者可达130毫米。

形态特征

在吻部两侧各有一鼻孔。侧线止于尾柄稍前方。鳃盖骨、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后缘均有放射状小棘,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背鳍前方的鳞片为19~22行。体侧有2条较宽的白色横带,尾柄上的横带有或无。幼鱼尾鳍后缘凹入。成鱼尾鳍上叶鳍条延长。

82、黄背梅鲷

属于笛鲷科。

中文学名:黄背梅鲷

科:笛鲷科

属:梅鲷属

编号:7423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梅鲷属

拉丁属名:Caesio

拉丁种名:xanthonotus

定名人:Bleeker

年代:1853

中文名:黄背梅鲷

原始文献:Natuurk.Tijdschr.Ned.-Indie,4:466

模式产地:Batavia,Java

俗名:黄乌尾(鱼冬)

生境: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珊瑚礁附近浅水区

国内分布:南海诸岛,台湾

国外分布:红海至印度尼西亚及所罗门群岛,北至琉球群岛

体型

体纺锤形,被中等栉鳞。左右上颞骨部鳞片带在头背部分离,背鳍和臀鳍鳍膜下方均被细鳞。口小。两颌齿均多行,外行齿粗。头、背部深蓝色,体侧自背鳍起点斜向尾柄和尾鳍均为黄色。腹部淡红色。尾鳍边缘红色。朐鳍基部具1黑斑。

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域。

83、金带梅鲷

是属鲈形目、笛鲷科下一个物种。

中文学名:金带梅鲷

科:笛鲷科

属:梅鲷属

编号:7417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梅鲷属

拉丁属名:Caesio

拉丁种名:chrysozona

定名人:CuvieretValenciennes

年代:1830

中文名:金带梅鲷

原始文献:Hist.Nat.Poiss.,6:440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

俗名:金带乌尾(鱼冬)

生境:中上层鱼类

国内分布:南海,台湾海峡南部

国外分布:日本,菲律宾

84、褐梅鲷

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北纬34度~南纬23度,东经32度~西经116度)海洋沿岸的泻湖或礁石区陡坡外围水域中层,深度5~50米。以甲壳类和小鱼为食。日行性,白天出外觅食,夜间则在礁体间隐蔽处藏匿。会与笛鲷科鱼混合结成大群巡回游动,游泳速度快且持久。

中文学名:褐梅鲷

拉丁学名:Caesiocoerulaureus

别称:石青

科:笛鲷科

属:梅鲷属Caesio

种:褐梅鲷

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椭圆形,长约20~25厘米,背部深蓝色,体侧自眼上缘至尾鳍具一黄褐色纵带。尾鳍红黄色,上下叶各具一黑色纵带;胸鳍淡红色,基部有一黑斑。吻短,口小,斜裂。两颌各具一行细锥牙,犁骨和舌上无牙。体被栉鳞,背鳍连续,中间无缺刻;尾鳍分叉。

85、黑鳍大眼鲷

眼巨大,约为头长之半。体长为体高的1.9~2倍。腹鳍长而大,长于头长或等于头长。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中文学名:黑鳍大眼鲷

拉丁学名:Priacanthusboops

门:脊椎动物门

科:大眼鲷科

属:大眼鲷属

种:黑鳍大眼鲷

英文名:Blackfinnedbigeye

二名法:Priacanthusboops

形态特征

全身红色,成鱼背鳍鳍棘膜浅灰色,腹鳍鳍膜黑色。幼鱼背鳍与臀鳍棘部及鳍条的前半部和腹鳍均黑色,而且显着扩大,体侧具暗斑。为热带和亚热带底栖鱼类。体长100~200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南海),朝鲜、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非洲。

86、斑鳍大眼鲷

(学名:Priacanthuscruentat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大眼鲷科大眼鲷属的鱼类,俗名血斑大眼鲷。

中文学名:斑鳍大眼鲷

拉丁学名:Priacanthuscruentatus

二名法:Priacanthuscruentatus

科:大眼鲷科

属:大眼鲷属

种:斑鳍大眼鲷P.cruentatus

概况

命名者:(Lacepede,1801)

斑鳍大眼鲷

俗名:大目、血斑大眼鲷

体长:160~200毫米。

世界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非洲、锡兰、菲律宾、日本、澳洲、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中国南海诸岛;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北至日本。

87、红鳍裸颊鲷

鲈形目,裸颊鲷科,裸颊鲷属的1种。又名连尖,黎黄。一般体长150~450毫米,体重110~2500克;体稍长,侧扁;头长与头高约相等;吻尖,其长为眼径的2倍;红鳍裸颊鲷为南海食用经济鱼类之一,其俗名为连尖、黎黄、连占。红鳍裸颊鲷体型是长卵圆形、侧扁。红鳍裸颊鲷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广布于西太平洋,中国仅产于南海,东海南部有时亦可捕到。

中文学名:红鳍裸颊鲷

拉丁学名:LethrinushaematopterusTemmincketSchlegel

别称:连尖、黎黄、连占

门:脊椎动物门

科:裸颊鲷科

属:裸颊鲷

分布区域: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88、将军甲

是一种亮红色的身体带有细的亮白色水平条纹的鱼。会吃掉海虫、甲壳类和蛇星。属于夜行鱼,当灯光亮起来时会躲藏。刚入缸时,用活的盐水虾诱其开口。

中文学名:将军甲

拉丁学名:Sargocentrondiadema

科:金鳞鱼科

分布区域:印度洋

最小水族箱尺寸:350升

饲养难度:中等

饲养要求:盐度1.020-1.025;酸碱度8.1-8.4

性情:温和

89、高菱鲷

(学名:Antigoniacapro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羊鲂科菱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南非、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洲、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有以及南海和东海等,栖息深度50-900米,体橘红色,体具有3条红色横带,体长可达30.5厘米,可作为食用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海巴巴多斯。在50至900米深之海域生活。

中文学名:高菱鲷

拉丁学名:AntigoniacaprosLowe

目:海鲂目

科:菱鲷科

属:菱鲷属

形态特征

全长可达250毫米。体菱形,侧扁,被小栉鳞。口小,上翘,近垂直状。两颌各具1行小牙。犁骨、腭骨无齿。体侧从背鳍基底至臀鳍鳍条具1条红色横带。

90、灰额刺尾鱼

AcanthurusglaucopareiusCuvier,刺尾鱼科刺尾鱼属的一种鱼类。

中文学名:灰额刺尾鱼

拉丁学名:AcanthurusglaucopareiusCuvier

亚目:刺尾鱼亚目

科:刺尾鱼科

属:刺尾鱼属

种:灰额刺尾鱼

形态特征

牙齿侧扁,不能活动。背鳍具9鳍棘28~32鳍条;臀鳍具3鳍棘26鳍条。腹鳍具5鳍条。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眼下方有1半月形白色斑块。背鳍与臀鳍鳍基部各具1黄色纵带。

91、长吻鼻鱼

又称单角鼻鱼(学名:Nasounicornis),俗名剥皮仔、打铁婆、独角倒吊,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鼻鱼属的鱼类。大鱼可食用,亦可为观赏用。

中文学名:长吻鼻鱼

拉丁学名:Nasounicornis

别称:天狗倒吊、日本刺尾鱼、金边倒吊

科:刺尾鱼科

属:鼻鱼属

印度洋至太平洋,中国南海、东海

简介

长吻鼻鱼(Nasounicornis)体长可达45厘米。尾柄两侧有骨质盾板各2枚,板中央突出一水平锐钩。成鱼头顶角状突出物,突出物下的吻较长。

92、眼镜鱼

Menemaculata(Bloch&Schneider,1801),眼镜鱼科下仅有的一种。主要栖息于较深的水域,有时会游到沿岸水域觅食,甚至发现于河口区。属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为食。喜追逐发亮的东西,有趋光性。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中文学名:眼镜鱼

拉丁学名:Menemaculata

别称:眼眶鱼、刀鲳鱼、皮刀鱼、肉刀鱼、眼镜片、疱刀鱼、眼镜框、斧刀

亚纲:新鳍亚纲

科:眼镜鱼科

属:眼镜鱼属

种:眼镜鱼M.maculata

分布区域: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93、马夫鱼

(Heniochusacuminatus)又称关刀或黑白关刀、头巾蝶鱼,属鲈形目蝴蝶鱼科、马夫鱼属,为一类珊瑚礁区的热带海水鱼。马夫鱼野外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至澳大利亚东部,数量较高,为习见鱼类。它们活动在珊瑚礁丰茂的地区,摄食有机物碎屑及珊瑚虫等,因其背鳍上特殊的丝状鳍条而闻名。

中文学名:马夫鱼

拉丁学名:Heniochusacuminatus

别称:白关刀、黑白关刀、长鳍关刀

亚纲:新鳍亚纲

科:蝴蝶鱼科

属:马夫鱼属

种:马夫鱼

94、鲈形目

(Perciformes)镰鱼科(Zanclidae)的热带岩礁鱼类,学名为Zancluscanescens。体形引人注目,体薄、高大于体长,具一伸出的喙状口,背鳍前部特别延长,产于印度洋-太平洋,一般常见于浅水,体长约18公分(7吋),淡黄色,具3条垂直黑色条纹,形成醒目的图案。

镰鱼(Zancluscornutus)又称神像、海神像,为鲈形目、镰鱼科、镰鱼属的唯一鱼类。镰鱼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西部海域,活动与珊瑚礁丰茂的地区,可结成小群共同活动。主要觅食礁石上的海绵、海藻等有机物。为著名的观赏鱼类。

中文学名:镰鱼

拉丁学名:Zancluscornutus

别称:角镰鱼、角蝶鱼、神仙、镰鱼科、神像、海神像

二名法:Zancluscornutus

亚纲:真骨下纲

亚目:刺尾鱼亚目

科:镰鱼科

属:镰鱼属

种:镰鱼

95、朴蝴蝶鱼

ChaetodonmodestusTemmincketSchlegel,蝴蝶鱼科前齿蝴蝶鱼属。一种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以及中国沿海,常栖息于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间的鱼类。口小,吻突出。背鳍有强大鳍棘11根,以第四鳍棘为最长。臀鳍有强棘3报。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镶白边圆形大蓝斑。体侧有4条镶蓝边黄色横带。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上方轮廓平直,眼间稍凹。吻尖,但不延长为管状。前鼻孔具鼻瓣。前鳃盖缘具细锯齿;盖膜与峡部相连。两颌齿细尖密列,上下颌齿各约9-12列。体被中型鳞片;侧线向上陡升至背鳍第XII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鳍基底末缘下方。

中文学名:朴蝴蝶鱼

别称:荷包鱼

科:蝴蝶鱼科

属:前齿蝴蝶鱼属

种:朴蝴蝶鱼

96、副蝴蝶鱼

背鳍有5根弱小鳍棘,向后顺序增长。侧线止于尾柄前方。体侧有5条横带;第一条最窄,自背部穿过眼径达到腹侧;第四条最宽,在其上方于背鳍基部有一大黑斑;第五条不明显,位于尾柄。体呈珍珠白色。体呈有多条的横带。在第三条横带上部的背鳍处有1个眼斑,在大的成鱼中眼斑变成黑色斑点。

暖水性美丽小鱼,体长一般100毫米左右。栖息于珊瑚礁海域。为中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海一带习见种。

97、翻车鱼(fānchēyú)

翻车鱼(学名:Mola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

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0~5.5m,重达1400~3500kg。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十余尾成群,小个体鱼较活泼,常跃出水面,大个体鱼行动迟缓,常侧卧于水面,或背鳍露出水面,也能潜入百余米深水中。摄食海藻、软体动物、水母、浮游甲壳类及小鱼等。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幼鱼被瘤状棘突,随年龄增长而渐消失,身体变为卵圆形。

中文学名:翻车鱼

别称:翻车鲀、头鱼、海洋太阳鱼、月鱼等

98、遮目鱼

是遮目鱼科遮目鱼属的唯一种。又称麻虱目、海港鱼、细鳞仔鱼、虱目鱼。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东至玻里尼西亚,西至红海和非洲的东岸,南至新西兰和澳洲的东南岸,北至日本的南岸。中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海南岛,台湾等海域,以及广东,福建沿海,黄海沿岸。

别称:虱目鱼、麻虱鱼、白鳞鲻、海港鱼、细鳞仔鱼、幼鳞鱼

99、松球鱼

为暖水性底层海鱼,因体被大栉鳞、形似松果球而得名。在它头部的发光器官中与其共生着费氏弧菌。当细菌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发光,便于在黑暗的海洋中寻找并捕食猎物。松球鱼(pineconefish)又叫凤梨鱼(PineappleFish),是金眼鲷目中最漂亮的一种观赏鱼类。

分布区域:黄海中部到南海、澳大利亚、日本及东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