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民俗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客家人酒文化 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民俗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简介

大埔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民俗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简介

2024-07-10 20:3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埔县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动,客家人就如同过一个盛大的节日,舞龙、舞狮、打幡、放铳、迎花灯、打锣鼓、赛龙舟等各种民俗盛行,邀请远亲近邻一同度过。大埔的舞龙、舞狮、赛龙舟与永定的“走古事”、连城的“百壶宴”最具特色。大埔又被誉为“花环龙”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大埔还是广东汉剧的起源地。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祭春”。这一天,各村各寨以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祭祖。祭祀时,村里除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放土铳外,还要舞大龙、舞狮子、迎灯景、举旗扬幡、放烟花等,热闹非常。村里前一年谁家生了男丁,祭祖这一天,也要备办三牲、糖果等。祭祀完后,还要邀请族人在祠堂或在家里吃“新丁酒”,表示对“添新丁”的祝贺。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过节”。这一天除了备办牲肉外,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祭祀祖先,沿河一带的三河、大麻、高陂、湖寮等地还要举行赛龙舟。

  客家的“婚嫁”,是大埔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客家迎亲,过去新娘行嫁是以轿代步,现在是以车代步。新娘在选定出嫁的大喜日子,穿上红装,盖上红头巾,坐在新郎开来的彩车上,往新郎家去。陪同前往的有陪伴妹、小舅子、送嫁装的阿姨和送新娘的阿婆等多人同行。

  新娘下轿或下车后,步行走向燃放爆竹的大门,跨过脚下的炉火,进入男家祠堂朝拜上祖,然后引入新房。当天中午,新郎家举行婚宴,招待亲戚朋友和父老乡亲。客家人好客,在接待方面很讲究,由新郎母亲的娘家舅公坐首席,其次则按辈分高低就位,表现出客家人尊老爱幼的传统。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在音乐声中步入宴会厅。宴会中,先是新郎、新娘向父母敬酒,后是新郎的兄弟给宾客敬酒,然后是新郎、新娘敬酒,最后是新郎的父、母亲向宾客敬酒。酒宴中还会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如喝交杯酒,咬枣子等。其意深奥,情浓意厚,喜庆非常。

  大埔客家民居总体简介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大埔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便是一曲音色优美瑰丽的田园交响乐章。土围楼、方石楼、围龙屋、走马楼、中西合璧屋、锁头屋……形式多种的民居建筑,就像一颗颗亮丽的音符,点缀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之上。

  梅县、兴宁地区客家民居以围龙屋为特色;福建永定、南靖地区客家民居以土围楼为特色;而大埔,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堪称“客家建筑大观园”,代表性建筑有土圆楼大东“花萼楼”,方石楼湖寮“泰安楼”,中西合璧屋百侯“海衍楼”、“海源楼”、围龙屋西河张弼士故居“光禄第”,走马楼丰溪“衍翼楼”等。

  鲤 鱼 灯

  [鲤鱼灯的来源]

  大埔鲤鱼灯舞最早的活动地为百侯镇的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从陕西带回。杨缵绪,清康熙辛丑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812年)任陕西按察使。依此计算,大埔侯南村的鲤鱼灯舞始于240多年以前。

  鲤鱼灯舞]

  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它寄物寓言,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时,人们还把鲤鱼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汉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人们用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新的岁月寄予美好的期望。

  [鲤鱼灯舞代表作]

  广东省大埔鲤鱼灯歌舞的代表作是《鲤跳龙门》。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群鲤嬉春”美于形,金鳞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于表情,亲情融融,以情感人;“鲤跳龙门”富于想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五鬼弄金狮

  “五鬼弄金狮”是流传于广东省大埔县的一种狮舞,它取材于唐僧取经的一段民间传说。相传唐僧取经途中遭遇毒雾作瘴,访悉独有灵山之仙狮能除此害,特令弟子前往,用请、引、弄等方法,求得仙狮出山驱邪除害。舞蹈以两个孙悟空,一个沙僧,一个猪八戒,一个驼背佛(俗称五鬼)与金狮对舞,互相逗弄为主要情节。表演上揉合武功,杂技表演。如五鬼逐金狮(一般跳越二至三张并连的八仙桌或四方台)孙悟空亦跳桌紧追。此外,还有“猴子骑桌角”、“翻高架”,以及猪八戒、沙僧、驼背佛诙谐有趣的表演,属于别具一格的狮子舞。

  [花环龙 ]

  “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软腰龙。

  [ 花环龙舞 ]

  “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适用,发挥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以“站、蹲、跪、团、骑、坐”等独特的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善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坐于小桥流水上作舞;既适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山乡特色,又新添了时代的气息。“花环龙舞”犹如一朵山间小花移栽到城市的花圃,花朵更加绚丽,花香更加浓郁。

  [花环龙之乡]

  1999 年,大埔县茶阳镇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 2000 年,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

  “南国牡丹”——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 1927年由大埔县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渊源,正名为“汉戏”。它源于中原,二百年前流传岭南,生根大埔,经历代汉剧艺人呕心沥血,百炼千锤,扬元音而出新声,擅大乐而纳小调,演遍闽、粤、赣,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南国牡丹”,成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的起源]

  广东汉剧起源于大埔。据大埔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便有汉剧活动,以后活动频繁,组建社团戏社,源流至今,为大埔县汉剧团广东省唯一的县级专业汉剧团,至今,该团有演职员 30多人,角色齐备,阵容整齐,演出正常,活跃在粤东、闽西一带。

  [广东汉剧的特点]

  广东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它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容,唱腔优美,扮相俊秀,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誉满神州艺苑。庆祝新中国成立后,因其艺术特点有别于湖北汉剧,故正式更名为“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的发展]

  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传统剧目 800多个,音乐曲牌700多首。有史以来,广东汉剧人才辈出,事业辉煌。50年代以黄粼传、黄桂珠为代表的埔籍汉剧艺术家享誉岭南。1957年,汉剧《百里奚认妻》被选入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与主要演员合影留念。

  大埔传统客家美食

  大埔美食文化简介

  大埔烹调菜肴讲究咸、浓、烧(热)、香,小吃多以粮食为主料加工,品种多样,味道独特,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及风味小吃,颇负盛名。境内名菜及风味小吃有:白斩鸡、肉丸、酿豆腐、梅菜扣肉、鸡血粄、糍粑、忆子粄、笋粄、八宝糯米饭、薄饼、叶子粄、老鼠粄、鸭双羹等。

  大埔传统客家美食

  大埔县传统客家美食品种多样,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充分体现了客家美食文化的特色,颇负盛名,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乡亲的喜爱,大埔也因此有“客家传统美食之都”的美誉。

  [薄饼]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清朝雍正年间,百侯人杨赞绪,任陕西按察使时带回家乡的四种点式(薄饼、绿豆粄、豆子羹、蕨粉粄)之一。薄饼有“锦囊藏宝”之称。其制作方法:一是用面粉作饼皮。把面粉加进适量的水和少许盐水,用力揉搓至软韧粘结后,放入加热后的平面锅上,推平压薄,烤熟时饼薄如纸。二是制作馅料。一般以肉、豆腐干、蒜白、香菇、虾仁、鱿鱼丝等为原料,再加上适当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包入饼皮扎好,再加上胡椒粉或辣酱等佐料,即可食用,其味鲜美、香甜可口。

  [鸭松羹]

  制作原料为纯净洁白的淀粉、红糖、猪油、生姜及陈皮碎末。其制法先把生粉炒熟,再将红糖加适量的水煮稠,用粗纱布过滤,除净杂质,放回锅里,撒上生姜及陈皮碎末,加上适量的油。待煮沸时,一边把炒熟的生粉用细筛均匀地筛选进稠糖上,一边缓慢地注入油料,并不停地搅拌,直至羹呈黑褐色,光亮润泽,香气喷发时便成。其味香甜松脆。

  [忆子粄]

  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要领是:一是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软韧粘结,分成小团,撒上适量的生粉,压成粄皮;二是制作馅料,一般以靓肉片、鱿鱼丝、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焖至熟透,然后把馅料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干净的叶子包好,涂上食油,放蒸笼里,用猛火蒸熟,再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别具一格。

  忆子粄的得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在明朝,大埔茶阳某地有一户人家叫松婶,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名海军,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倭寇,除暴安民。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怀思。秋去冬来,足足等了30年。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突然回来,母亲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

  [珍珠粄]

  原名老鼠粄,著名作家杜埃认为此名不雅,故改名为“珍珠粄”。它的主要原料是粘米。做法是用冷水浸几小时后,捞起滴干后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拌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即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锅上,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磨擦,便可擦出每条1-2寸的粄条掉在锅中,待粄熟浮面时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丁、葱花、胡椒粉等佐料,美味有加。大埔县内以西河一带珍珠粄最为有名。

  [绿豆粄]

  其主要原料为绿豆、糯米、红糖 ,再加上适量的桔饼、枣肉、龙眼肉、瓜片等为佐料。其制作方法大至与忆子粄相同;以糯米粉作粄皮,以豆沙及佐料作馅,包进粄皮里,用干净的蕉叶扎成长方形搽上食油包好,放在蒸笼里猛火蒸熟则成。吃时清甜香鲜,色香味俱全,故有“沙里淘金”之称。据实验测定,内含丰富的维生素、果糖、鞣质等营养成份。

  [人丁粄]

  主要以粘米与糯米混合粉,加上过滤后的红糖水或开水搅拌,洒上少许食用红色素,揉搓至软韧粘结后,捏成小团,用手掌滚成圆柱条,长约15厘米左右,放在蒸笼中猛火蒸透即可。大埔农村老百姓在年节或迎神会期间,大都做此人丁粄作为供品,其谐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

  [算盘子]

  主要原料为芋头、淀粉,比例为2:1,配料有靓肉碎、鱿鱼丝、香菇、虾仁等。制作方法:将芋头削皮、洗净、切片、洒些盐、蒸透、热掺入薯粉,加开水拌匀揉韧,搓成条状后,切成颗粒,搓成圆形,再用拇指与食指按,成两面凹的扁圆形,有如算盘上的珠子。后放进沸水锅里煮熟,捞起滴干水份,再放进锅里与配料炒匀,倒入用猪骨熬好的上汤,洒上葱花或元荽,就可上桌。其味香滑,鲜美可口。

  [笋粄、豆粄]

  其制作包括粄皮和内馅两部分。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度小圆形粄块;内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至于豆粄,粄皮的制作与笋粄相同,不同的是内馅则以赤豆或白豆为主,咸甜皆可,煮成后用热油浸润,更能显示粄食的香滑可口,且不致相粘。

  [豆腐干]

  大埔的豆腐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名播岭南,远销海内外,早在一九五九年就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优质食品。其制法是以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香料以肉桂、花椒、八角、豆寇、丁香、甘草、公丁、桂皮、砂仁、大小茴香等十多种药材磨成粉末;用山黄栀或柠檬冲制在开水锅里,染成淡黄色。特点质坚韧,有弹性,甘、咸、香、鲜四味俱全,可以下酒,佐菜。配以高温灭菌、真空精美包装,成为送礼佳品。

  除上所述,大埔传统名小吃还有豆子羹、艾粄、菜丝粄、甜粄、米粉、玉粉、牛肉丸、猪肉丸、酿豆腐、苦笋煲、梅菜扣肉、白切鸡、姜酒鸡、盐焗鸡等,举不胜举。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改善了,但对于本地传统名小吃总是百吃不厌,特别是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外出乡亲,每回桑梓,总要品尝一下家乡传统食品,以慰怀恋家乡、思念故土之情。

  大埔美食街

  大埔美食街,位于大埔县城同仁路,原为始建于清初的老街。全长 330米,为骑楼建筑,有110多间店铺,全县各个镇(场)均在这条街开办2至3间美食门市,聚集了客家地方小吃200多个品种。有鸭松羹、薄饼、珍珠粄、算盘子、笋粄等传统小吃,有酿豆腐、苦笋煲、白切鸡、姜酒鸡、药根鸡煲、梅菜扣肉、炒猪肠、全猪煲等客家传统名菜。

  大埔小吃逐个数

  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是大埔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埔小吃有约200种,这些底蕴深厚的大埔美食,每一道美味,都会让你感到客家源远流长的历史,体会到浓郁的客家民俗文化特色。更为可喜的是,薄饼、笋粄、鸭松羹、珍珠粄等几十项风味小吃被评为“广东客家十大名菜”。大埔经广东烹饪协会组成国家级专家认定,正式被冠名“广东客家美食名县”。

  笔者现将在评定大埔“广东名小吃”中的几项具有代表性的小吃点评如下:

  薄饼 薄饼为大埔传统美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雍正年间,在陕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杨缵绪,回家为母亲祝寿。为孝敬母亲,他带侍从家厨回大埔摆寿宴款待乡亲,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不曾想母亲颇喜食之。杨缵绪事假已到,要返回陕西,为了让母亲长期能吃到“薄饼”,便叫家厨留下,要他把“薄饼”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后再返乡。从此,制作薄饼的技艺就在大埔民间流传,大埔当地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加以变化,改善口味,演变成今天的风味小吃。

  薄饼制作工艺特别讲究,它首先把面粉和水、少量盐按比例将水和面粉不停地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和成浆状的面筋,然后选用特制厚度约1厘米的平底锅,用文火烧热抹上少许油,把拌好的浆状面筋用手抓起,用力轻轻抛在镬面上,迅速提起,使平底锅上粘上一层薄薄的面筋,煎成薄如蝉翼的面皮,取起,包入预先用豆芽、豆腐干、蒜白、香菇丝、肉丝、鱿鱼丝、虾米等调味加工好的馅料,卷成长筒形,即包即食。其风味独特,具有外柔软,里鲜爽,味鲜香的特点,让你食后回味无穷。

  薄饼的制作工艺从和、拌、抓、提、抛、包、卷等技术流程都融于观赏性、艺术性、技艺性和趣味性,有广泛潜力进行包装、打造,如馅料可用鸡、虾、鱼以及山珍作变通更为丰富。经过包装、打造,完全可申报认定“中华名小吃”。

  笋粄 笋粄是客家小吃中最典型带有浓厚的中原饮食文化烙印的风味小吃。客家族群长期在迁移中漂泊,对吃虽不十分讲究,但他们根深蒂固、始终如一地延续中原饮食习惯,大埔笋粄就是客家人运用智慧,在穷困艰辛的环境中创造出的在精神和口味上享受的客家美食。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北方“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即现在的“包饺子”。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客家先民,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定居,他们也带来中原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定居到南方,当地不产小麦,因而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根制成淀粉作面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以及肉料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笋粄,而作为节日贺岁食品,这样,笋粄就形成久负盛名的客家小吃。

  笋粄制法的工艺:一是制皮,二是制馅,三是掌握火候。制皮选用农家薯粉,用滚沸水拌和揉搓,再加适量芋茸制成面皮,包入用瘦肉、竹笋、香菇、虾米等爆炒的熟馅料,包成“饺子”形状,蒸约3分钟即成,具有皮滑爽,色泽晶莹透亮,馅汁鲜香的特点。

  笋粄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其制作上的选料、烹制技巧上进行创新,在不失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馅料可用蟹肉、鱼翅、鲍鱼、海参等名贵高档原料进行烹制;在造型、摆盘上精细加工,制成具有不同口味的高档食品。

  鸭松羹 鸭松羹是大埔甜品小吃,在众多客家小吃中,是保持最传统、最古老的一项菜品。羹菜是中国饮食中最为普遍的食馔,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以木薯、山药、芋头这些含淀粉较多的原料为主体,配以其他果类制成甜食,增强羹汁的甜度,故名甜羹。南宋诗人陆游曾手烹甜羹,并数番写诗讴颂,因而使得这款羹菜注入了名字印记,所以人称“陆游甜羹”,《剑南诗稿》卷23载有陆游《甜羹》诗题,题中这样写道:“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大埔鸭松羹何以得名?据当地老一辈厨师称,用鸭汤配以薯粉、甜果、酥糖等烹制而成,这些是传说,无从考证。但其独特制法已印证其源远流长的食文化渊源。

  鸭松羹制法:选用当地盛产的农家薯粉,配以瓜丁、陈皮、花生、芝麻、酥糖、生姜、猪油、红糖烹制而成。首先,将薯粉放入镬中用慢火干炒熟透取出,起镬放入少量猪油落生姜茸爆香,加入水,下红糖、瓜丁、花生、芝麻、酥糖、陈皮末煮成糖浆水,然后徐徐均匀地放入用筛子筛过的熟薯粉,一边缓慢地注入油料,一边顺势不停地用铲反复搅拌,直到羹凝结成金黄色光亮润泽,香气喷发,香甜松软、柔滑时取起即可食用。大埔名小吃“鸭松羹”不但是美味、甜润、可口的菜品,而且具有食补、养生之功效,食之能使人爽口提神,祛邪除暑,有解毒养颜之功效。

  (作者系中国烹饪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