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扩充四端”及其道德教育之理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子思想的基石是 论孟子的“扩充四端”及其道德教育之理路

论孟子的“扩充四端”及其道德教育之理路

2024-07-15 21:2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叶  飞

 

 

摘  要  孟子心性哲学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之“四端”植根于人的本心;因而,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内扩充道德本心的过程,而不是向外求索的过程。孟子认为,“扩充四端”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因为人虽然先验地赋有道德本心,但是此心极易为自身之欲望以及外物之缠扰所遮蔽;而惟有通过“扩充四端”,人的道德本心才能重新归于敞亮和澄明,人也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人。基于此,孟子建构了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存养扩充为主要方法机制、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基本人格目标的道德教育思想,从而开创了儒家道德教育的新理路,奠定了中国传统德育理论的人性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基础。孟子的“扩充四端”思想有助于矫治当代德育心灵缺席的弊病,对当代德育的逻辑原点、功能定位及方法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孟子;扩充四端;道德教育;儒家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7)03-0130-0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7.03.017

 

作者简介  叶飞,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南京 210097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遗产,同时也开创性地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张。孟子基于心性哲学而构建了一套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扩充四端”为主要思路与方法的道德教育新理路,对孔子及先秦儒学形成了巨大的思想突破。在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中,其最具创造性的思想观点集中体现于“扩充四端”学说。孟子认为,人具有先验的道德禀赋或者说道德本心,而这种道德禀赋可以具体化为仁、义、礼、智之“四端”。道德教育的过程与其说是不断向外部世界求索的过程,而毋宁说是持续地向内心世界扩充四端的过程。通过不断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四端,个体可以达至“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境界,最终成长为人格挺立的道德人。可以说,孟子以“扩充四端”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较好地诠释了人心、人性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同时也推动了儒家心性哲学的具体化、实践化和生活化,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一、孟子“扩充四端”学说的思想背景及理论内涵

孟子“扩充四端”学说不仅具有对先秦儒学思想的学术继承,同时也有对儒学原有思维框架及教化理论的学术批判和创新。孟子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扬弃以及对当时所盛行的人性理论及教化思想(尤其是告子的思想)的批判与回应,创造性地提出了“扩充四端”的道德教育理路。可以说,孟子“扩充四端”学说有着深厚的学术思想背景,展现了先秦时期激烈的学术思想交锋,同时也展现出了孟子本人所独具的伦理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孟子“扩充四端”学说的思想背景

孟子“扩充四端”学说的提出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背景。一方面,孟子“扩充四端”学说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沿袭,同时也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创新和超越。众所周知,孔子很少谈及人性,缺乏成熟的人性理论的建构,因而其学生子贡曾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金景芳先生曾指出,孔子言性在《论语》中只有一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金先生认为,这里所谓的“性相近”,主要是指人与犬之性、牛之性相区别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特性,它表明人共有的本质属性。①而孔子“性相近”的表述,在一定意义上确认了人的精神气质和德性品格,因而形成了中国古典时代关于人的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②显然,在这一思想节点上,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沿袭。但是,孟子思想也有其显著的创新性:一是孟子不满足于孔子对于人性的模糊处理,而是以更明确、更坚定的姿态阐发了性善论的思想,从而在孔子人性思想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二是孟子以道德植根于人之本性来诠释人性善,同时以“扩充四端”学说建构了全新的道德教育理路,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巨大超越。可以说,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石上建构起了更加成熟的人性理论体系,对儒家人性思想及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孟子“扩充四端”学说是在对告子思想的学术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与告子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上,告子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在战争频繁、思想纷乱和道德迷茫的先秦时代所产生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在告子看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为了反驳告子的人性观点,孟子也以水做了一个经典的比喻:“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观点是,人先验地就具有道德良善的本性,仁义礼智之“四端”根植于人的本心;因此,人之为善就像水之就下,这既是自然规律,同时也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而人之所以也会做不善的事情,主要是受到后天的“势”(也可以说是环境)的影响,而并非本性使然。可以说,孟子正是在与告子的学术争辩当中,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本善和“扩充四端”的思想理论,同时他也通过这场学术争辩在无形中宣传了儒家思想,使得儒家人性理论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学术认同。以此观之,告子思想在无形中推动了孟子“扩充四端”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与告子的争论,孟子愈加清晰地阐明了“扩充四端”学说。

(二)孟子“扩充四端”学说的理论内涵

孟子“扩充四端”学说的理论核心是确认人性本善,认为道德植根于人之本心与本性,体现为人之所先验禀赋的善端和良能。人从来都不是一个道德上的“零”,而是先验地具有某种“道德心理图式”。③这种特殊的“道德心理图式”,孟子把它称之为人之“四端”——仁、义、礼、智。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之“四端”虽然只是本心之“端倪”,只是一种萌芽的状态,但是它可以随着生活经验的日益积累和道德环境的不断激发,自主地生成、发展和建构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那么,这“四端”的终极根源又在哪里呢?孟子认为,其根源乃在于人的先验的道德良心和道德体悟力,孟子把它称之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不忍人之心”与卢梭所提出的同情心、怜悯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曾指出,人具有天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它使得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克制个人身上强烈的自爱情绪,促进全人类的互相保护”。④与卢梭的思想相近,孟子也认为先验的同情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能够成为道德人的心性基础,道德品质正是在人的“不忍人之心”推动下不断生成、建构和发展的结果。在“不忍人之心”的激发下,人性之“四端”(仁义礼智)不断地萌生和扩充,促使人形成道德良善的意识。所以,人的道德是发自于人的本心,而非为外物所驱使。也正因为如此,孟子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一个不断激发人的道德本心,扩充人的仁义礼智之“四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强制、灌输的过程。基于这一点,孟子在人性论基础上辨明了“扩充四端”之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孟子曰: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本心由四个方面所构成,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这“四心”则正好对应了仁、义、礼、智这“四端”。这“四端”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禀赋,同时它们也可以在人的后天生活中不断得到存养和扩充,也就是所谓的“扩充四端”。因此,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道德本心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之心,使内心充满着向善的动能,从而把人性中所蕴含的善性和良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苟不如此,则人充其量只不过是自然欲望的奴隶而已,而不可能成为道德生活的主宰。因此,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思路,不再是“由外而内”地灌输道德知识或者道德观念,而是“由内而外”地扩充人的仁义礼智之“四端”,发扬人的道德本心,所谓“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是也。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地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之“四端”,那么他就足以达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以个体品格的完善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如果不能扩充四端,则连奉养父母这样的小事也不可能做好,所谓“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是也。总而言之,孟子“扩充四端”学说不仅确证了人的道德本心,同时也构筑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心性哲学体系,开发出了以存养和扩充“四端”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孟子的“扩充四端”思想不仅有力地反驳了告子的人性思想,同时也对孔子思想形成了重要的理论突破。它奠定了儒学的人性论基础,构建了儒家所独具的道德教育理路,对后世儒学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扩充四端”:道德善端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

孟子“扩充四端”学说以仁义礼智之“四端”为基础,主张人先验地具有善的“端倪”。这个“端倪“为人们提供了向善的可能性,但它还不具有现实性。而要使人的善端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就必须“扩充四端”,使它的萌芽状态不断落实到现实状态。这正是韦政通先生所说的:“扩充四端,是一种顺推的工夫,人有先天的善性,所以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表现,人如能把自然流露的德性扩充到生活的每一段和每一面,使实际的生活都能如理,这就是顺推的工夫。”⑤也正因为如此,“扩充四端”是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它是道德良善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的必经途径。它可以推动道德善端的实践转化。

但是,“扩充四端”真的容易达成吗?在孟子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道德善端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巨大的阻碍。人的善端处于萌生的状态,是非常脆弱的,极易被外物所遮蔽,难以达至“澄明”的状态。这就使得善端的落实和发展易于遭遇现实的挫折。为此,孟子举了一个例子: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孟子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牛山上曾经朝气蓬勃、茂盛美丽的树木,如果不断遭受刀斧的砍伐,还被成群的牛羊日夜啃噬,那么哪怕再茂盛的树木和山林也会变得光秃秃的。这并不是因为它本性是光秃秃的,而是因为外部恶劣环境所致。人性岂不也是如此?人性本具有先验的道德禀赋,具有良善的道德本心。但是,如果我们“放其本心”,犹如放任刀斧砍伐,放任牛羊糟蹋,那么人的道德本心也只会逐渐走向消弭。因此,人在后天的作恶,并不是本性使然,而只是由于外部的恶劣环境使他们的道德本心被陷溺、被遮蔽了,从而“失其本心”。而要保障人的道德本心,就必须不断地去存养和扩充人之“四端”,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通过“扩充四端”,人可以把失去的道德本心重新寻找回来,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求放心”。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扩充四端”?如何才能使被遮蔽的道德本心重新敞亮澄明呢?在孟子看来,“扩充四端”是一种切己体察的功夫,它主要不是向外去求索,而是依赖于道德主体以内在心性、善端为基础不断发掘自己的本心,并且扩而充之。因此,“扩充四端”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要内省自修,体悟本心之善端;二是要持之以恒,形成稳固的道德意志;三是要正道而行,将仁义礼智之“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动。

首先,“扩充四端”需要道德主体不断展开内省和自修,体悟本心之善端,从而通过道德反省来提升自我的道德涵养。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也即是说,学习如何成为仁人君子就正如学习射箭一样,当射箭不准的时候,首先不是去抱怨弓箭是歪的,不是去抱怨那个比自己射得准的人,而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站得正、是不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射箭技艺,也才能真正使自己成为有德行的谦谦君子。孟子又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当你爱的人对你不亲近,当你管理的人不服从你,当你以礼相待的人无礼对待你的时候,你不是要去痛斥他们,而是要深刻地反省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矫正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最终才能达至仁人君子的道德境界。孟子以此强调了道德反省在扩充善端的重要意义,从而以道德反省和自修作为“扩充四端”的主要方式,促进个体对于自身的道德善端的内省和体悟。

其次,“扩充四端”还需要持之以恒的道德意志。唯有稳固的道德意志才能推动个体时刻以仁义礼智之“四端”为道德导向,从而避免道德本心的遮蔽或丧失。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道德意志对于人的情感、意气起主导作用,一个人要真正地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之心,就需要让“志”和“气”形成合力,从而坚定道德方向,持之以恒地按照仁义道德来行事,这就是所谓的“持其志,无暴其气”。显然,“扩充四端”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会遭遇诸多的现实困境与挫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道德的人,就必须具有坚强的道德信心,摒弃自暴自弃的不良观念,以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来抵御各种现实困境。这也正是孟子所说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唯有彻底舍弃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坚定地以仁、义为方向(居仁由义),一个人才能真正把先天所禀赋的仁义礼智之“四端”发扬和扩充出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道德生活的主宰。

最后,“扩充四端”需要道德主体坚持正道而行,把仁义礼智之道德精神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动。因此,“扩充四端”不仅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更是实践行动层面的。这就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扩充,不仅是精神的境界,而且是要见之生活的实践。”⑥孟子认为,仁人君子必须以忍心为安宅,以礼义为道路,以此来践履和扩充道德的善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孟子尤其推崇具有凛然正气、正道而行的大丈夫人格。这种道德人格要求个体坚持仁义礼智的道德本心,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担当起社会的道义,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种凛然的大丈夫人格不仅要求个体扩充自身的仁义礼智之端,做一个道德挺立的人;同时还要求个体把自身的仁义礼智之心放之于社会生活,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从而达到“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达到”的道德境界。可以说,孟子通过这一思想在更广阔的意义上阐释了“扩充四端”的道德使命,使得“扩充四端”不仅成为完善个体德性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推力。

三、“扩充四端”的道德教育之理路

孟子以“扩充四端”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发扬孔子性善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道德教育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和建构。孟子“扩充四端”学说从人性基础、方法机制以及教化目标等方面,建构出了一条完整的、新颖的道德教育之理路,为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同时,孟子这一道德教育思想也具有超越时空的效应,它可以为当代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仁义礼智根于心”: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的人性理论为基础的。孟子认为道德根植于人之本心与本性,所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人不仅具有自然生命,同时还具有精神生命和道德生命。这使得人能够超越于其他一切物种之上,而获得一种共通的道德属性。因而,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孟子感叹人与禽兽的区别是如此的微细(几希),但是这种细微的差异正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因而人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孟子也看到人的这种先验的道德善端(仁义礼智之四端)只是提供了一种善的可能性,因为道德善端在现实生活中会遭受外部环境、感性欲望的遮蔽,所谓“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本性中的善端和良知,同时也要注意将这种本性之善加以保存和涵养。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内在的涵养和发扬人的道德本性,道德教育的逻辑基础是人的本性至善。所以,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基于这种人性理论,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心性之学,它主张从受教育者的内在心性出发,发扬其道德本性(仁义礼智之“四端”),从而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境界。于是,道德教育成为了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本心的“心灵”教化,而不是一种违背人的道德本心的“外在”教化。

(二)“存养扩充”:道德教育的方法机制

孟子认为,道德教育在方法层面上与其说是一种道德知识的教育或者智慧的教育,毋宁说是一种“尽心、存养、扩充和求放心”的教育。在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机制中,首要的就是从道德本心出发来实现对自我的尽心、知性、存养和扩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深切地体悟了自己的道德本心(尽心),才能理解自身先验的道德善性(知性),也才能理解这种道德善性是天命之义理(知天),从而按照天命之义理来行事(事天)。因此,对于道德主体而言,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本心进行存养,使自己具有一颗如赤子一般的道德本心,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另一方面,道德主体还要不断去扩充这种道德本心,对仁义礼智之心进行操持和扩展。为此,孟子还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来表达了这一思想:“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也即是说,人虽然具有道德的本心,但是如果不对这种道德本心加以存养和扩充,那么道德本心就可能丧失。所以,道德教育是一个操持、存养和扩充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最终才能达到“求放心”。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是向外去寻找道德善性,而是向内去发掘自己的道德本心,也就是把被遮蔽或者丧失的道德本心寻找回来,使其回归于原位。因而,道德教育事实上就是“求放心”,即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引导个体去存养和扩充自己的道德本心,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

(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教育的目标之维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在人格目标的设定上与孔子的共同点在于,两者均把“尧舜”作为理想的人格目标。但是,孟子与孔子的显著区别在于,孔子倾向于把“圣人”加以崇高化和神秘化,而孟子则试图使圣人重新回归于人间,使圣人与凡人处于同等的道德地位,从而体现出一种普遍平等性的原则。⑦孟子之所以会持这样的一种圣人与凡人的同一观,乃在于孟子的心性哲学以人所共具的道德本心为出发点,认为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从而解构了圣人的神秘性和崇高性。圣人虽然超凡脱俗,但是归根结底,其道德本心与凡人的道德本心是一致的。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它具有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禀赋,而只是因为他先体悟到了自身的道德本心,先完成了尽心、知性而知天的过程罢了。所以,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因此,孟子认为圣人并非是遥不可及的、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而是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道德目标。孟子在和曹交的对话中专门论及了这个问题。曹交问:“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答曰:“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尧舜之道事实上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只要坚持去扩充仁义礼智之“四端”,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孟子的这一思想打破了孔子对于圣人的神秘化和崇高化,体现出了一种以道德本心为基础的人格平等观念,所谓“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这可以视为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巨大超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儒学的开拓和创新。

四、孟子“扩充四端”的当代德育意义

孟子“扩充四端”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心性哲学和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人的道德本心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存养和扩充为主要方法机制,不仅奠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基础,同时也以其对人心、人性、善端和良知的透彻洞察而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哲学和当代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具体到道德教育的角度而言,孟子“扩充四端”学说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如下:

首先,孟子“扩充四端”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代道德教育的逻辑原点问题,为道德教育提供比较稳固的人心以及人性的基础。当代道德教育一度以知识和智慧为逻辑原点,从而使得道德教育愈发失去了人心和人性的基础。孟子则不然,它把道德教育的逻辑原点建立在人的本心之上,因为人先验地具有善的“端倪”,只有通过不断扩充这个善的“端倪”,才可以完成道德教育的使命。因此,孟子“扩充四端”学说事实上“为现实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寻找到一个可以进一步扩充的合乎逻辑的起点和内在根据,从而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扩充’本性的过程”。⑧通过对人的道德本心(即仁义礼智之四端)的有力诠释,孟子从逻辑上解决了道德教育的起点问题,即道德教育的起点并不是外在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或者行为准则,而是内在的道德本心和良善意识,是人的仁义礼智之“四端”。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之“四端”,从逻辑起点上证明了人向善的可能性,一旦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加以有效引导,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不断向外扩充而成为现实性。这无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原点,可以推动道德教育回归于人的心灵世界。

其次,孟子“扩充四端”学说把道德教育视为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从而对道德教育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功能定位,即道德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的,它更多的是起到桥梁和中介的作用。孟子的这个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中到处泛滥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和“道德教育无用论”显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孟子的思想中,人具有善的先验可能性(也即是“善端”),但是这种善的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那就需要以道德教育作为中介和桥梁,引导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扩充四端”,发扬先验的道德本心,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道德教育的功能并非是无限的,它是有限的,它只是道德成长的中介环节。当代德育曾经一度弥漫着“道德教育万能论”,把道德教育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工具;转而又一度出现了“道德教育无用论”,认为道德教育难以有效影响人的品格建构。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对于道德教育的功能缺乏理性的定位。孟子把道德教育视为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评估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我们既能清晰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教育的有限性,从而为更好地发挥道德教育的效果奠定良好的观念基础。

再次,孟子“扩充四端”思想阐发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理念,它把人的道德主体人格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这可以推动当代德育的主体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孟子认为,人在本性上就具有“善端”和“良能”,因此,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不是把外在的道德观念灌输进受教育者的头脑,而是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从而把植根于本心的“善端”和“良能”发挥出来。由此可知,孟子所支持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具有显著的主体理念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是一个引导受教育者发掘道德本心、发扬道德善性,不断扩充已有的善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是道德的主体,而道德教育是引导主体去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发扬自己的道德善端的途径。孟子的这一道德主体思想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对于当代道德教育而言,在倡导道德主体性、培育道德主体人格的过程中,无疑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孟子的主体思想,通过发扬本心、扩充善端来培育受教育者的德性品质。

最后,孟子“扩充四端”学说还提出了一整套以“尽心、存养、扩充和求放心”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机制,主张从内在心性出发来展开道德教育,这对于当代德育无疑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意义。当代德育倾向于以外在的思维逻辑来看待道德教育问题,主张通过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来开展道德教育。这种思维倾向使得当代德育愈来愈知识化、外在化,最终也就愈来愈脱离了人之本心和本性。在孟子看来,这种道德教育方法是无效的,因为道德良善早已植根于人的本心,如果我们只知道向外去寻求,而不知道向内去发扬道德本心,那么我们就根本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使命。因此,孟子认为,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个体去尽心(追寻和体悟自己的道德本心)、知性(理解自己的道德善性)、存养(涵养本心之善)、扩充(扩充仁义礼智之心),然后达到求放心(找回失去的道德本心)。孟子的这一道德教育方法机制颇具建构主义的思想特点,同时又是一种以道德本心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心灵教育,其尽心、知性、存养、扩充和求放心的德育方法机制对于当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它无疑可以诊治当代德育的外在化、知识化和功利化的弊病,可以促进当代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改善与革新。

                       

注:

  ①金景芳等:《孔子新传》,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125页。

  ②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③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④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⑤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⑥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黄克剑:《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⑦杨海文:《“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⑧詹瑜:《孟荀人性观及其德育意义》,《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

〔责任编辑:于  田〕

 

 

Analyzing on Mencius’s Thought of Expansion

of Four Moral Traits and the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Ye Fei

 

 

Abstract: From Mencius’ Xin-Xing philosophy, the four moral traits of Ren, Yi, Li, Zhi are based on human nature. So,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expansion of moral nature, not the discovering of outer world. Mencius thought that the expansion of four moral traits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people’s morality. If we don’t expand the moral traits, our moral nature will be shielded by immoral desir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nly if we expand the four moal traits, our moral hearts can be bright and clear again. So, Mencius constructed a new path for moral education. The theoritical basis of the new path is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 the new path is the protection and expansion of four moral traits, and the educational target of the new path is that everyone can be the saint like Yao and Shun. Mencius established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 can cure the illness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which losed the human hearts. Mencius provides so much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the reform of logical origin, function positioning and method choosing. We should use Mencius’ idea for reference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Key words: Mencius; the expansion of four moral traits; moral education; confucianism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