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1.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孙子兵法好词好句摘抄10篇 《孙子兵法》1.2

《孙子兵法》1.2

2024-07-16 10:26: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代名将贺拔岳:

贺拔岳(?—534年),又名阿斗泥,北魏著名将领。他最初与兄长贺拔胜一起守恒州,恒州失陷后,他投奔了尔朱荣,尔朱荣封他做了都督。贺拔岳作为尔朱荣的前军都督,在滏口击败了劲敌葛荣。不久之后,贺拔岳一生中最著名的战役开始了。当时万俟丑奴占据雍歧自称皇帝,尔朱荣决定派贺拔岳征讨万俟丑奴。贺拔岳偷偷与他哥哥贺拔胜商量说:“丑奴是劲敌,如果我去讨伐失败了,那么我一定会被治罪,如果我成功了,那么对我的谗言随即也会产生。”贺拔胜于是问:“那怎么办呢?”贺拔岳回答说:“让尔朱氏的一个人做元帅,而我做一名副将,这样就可以了。”于是贺拔胜向尔朱荣提出了请求,尔朱荣派尔朱天光做元帅,贺拔岳做副将,去讨伐万俟丑奴。

尔朱天光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在接近潼关的时候遇上了赤水蜀贼的阻挡,尔朱天光有些畏惧,这时贺拔岳说:“如今我们遇到的只是些小贼而已,看我怎么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贺拔岳英勇善战,很快便歼灭了赤水蜀贼,俘获了两千多匹战马,此后军威大振。

随后尔朱天光与贺拔岳继续向雍州进军,尔朱荣又派了两千名士兵支援贺拔岳。这时候丑奴亲率大军围攻歧州,派大行台尉迟菩萨、仆射万俟仵攻打趋栅,尔朱天光派贺拔岳率一千骑兵去救援。可是,当贺拔岳赶到趋栅时,菩萨已经攻下趋栅回歧州去了。为了诱使菩萨前来迎战,贺拔岳带领八百轻骑北渡渭水,捉了两名县令,杀了四百名士兵。受到挑衅的菩萨非常恼怒,于是立即率领两万士兵前来迎战。贺拔岳在渭河的南岸,菩萨在渭河的北岸,分别做好了作战准备。贺拔岳将骑兵分成多个小组,按照地形埋伏起来。

第二天,贺拔岳先率领一百名左右的骑兵,隔着渭水故意让对方看见,然后沿着河前进,之前的伏兵连续不断地出现,跟着贺拔岳一起沿着河前进,骑兵一点点逐渐增多,对方摸不清贺拔岳到底有多少部队。当贺拔岳前进了二十多里之后,看到有一处水浅能够让对方骑兵过河,于是就突然向东疾驰,故意逃走。敌军果真中了计,派骑兵渡过渭水追击贺拔岳。贺拔岳向东走了十多里后,在一座山上设下了伏兵,因山路狭窄,山势险要,敌人只能排队前进,当敌人走到一半时,贺拔岳猛然带着部队回身,身先士卒攻击敌人。敌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吓傻了,纷纷溃逃。大将菩萨在惊慌失措中被贺拔岳抓获,三千名士兵被俘虏。接着,贺拔岳又渡过渭水,俘虏了一万多步兵。

菩萨打败后,丑奴只好放弃了歧州,向北退却到安定,驻扎在平亭。尔朱天光从雍州来到歧州,与贺拔岳会师后继续向安定进攻。面对敌人的死守,贺拔岳派人到处宣扬说:“现在天气逐渐变热了,不是讨伐的好时候,等到秋天时再开始进攻。丑奴听说后,信以为真,就让大部分士兵回家耕地去了,只是派人在险要的地方建城驻守而已,其中很多城寨只有几百人把守。贺拔岳得知后,立即派军队在晚上围攻侯元进驻守的城寨,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虏了侯元进以及其他士兵。

贺拔岳并没有将这些俘虏处死,而是把他们全放了,其他城寨听说后,纷纷向贺拔岳投降了。之后,贺拔岳又招降了泾州刺史俟几长贵。丑奴只能放弃平亭向高平退却。贺拔岳派轻骑穷追不舍,在平凉活捉了丑奴。之后高平城也投降了,最后,贺拔岳又在水洛俘虏了王庆云与万俟道洛,将投降的一万七千人全部活埋,于是三秦、河、渭、瓜、凉、鄯州全部平定。

贺拔岳只用两千多人便平定了三秦的劲敌,他的军事能力在当时堪称一流,与此同时他还知道明哲保身,把功劳让给主帅尔朱天光,实属历史上难得的智勇兼备的良将。

宋老生守城:

隋朝大业末年,隋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唐公李渊做好了攻打霍邑的准备,他先派柴绍,带领少数的侦察队,去霍邑城下搜集情报。柴绍很快便把敌情侦察清楚了,禀告李渊说:“守城的宋老生只不过是一个老匹夫,只要我大军一到,他一定会出城迎战,只要他一出来,我们便杀了他。”李渊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次进军关中非常顺利,就好像是有天神相助。李渊立即命部下晾晒兵器、军旗、行装、铠甲以及包裹,检查各自的作战装备。为出奇制胜,袭击隋军,李渊亲率数百轻骑兵,抄了70多里的山间小路,向霍邑城进发。

一路上,李渊父子认真讨论作战方案,李渊问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如果宋老生一直躲在城里自守,胆怯不战,该怎么办呢?”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回答说:“宋老生不过是因抓了些小强盗,得了点小名气而已,其实他不太懂兵法,只是有勇无谋的匹夫而已,我们率领轻骑兵进行挑战,以激怒他出战。如果他一直守城不战,我们便向长安散布谣言,说他与我们勾结,他们内部一定会疑神疑鬼,相互猜忌。宋老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隋奸’,为了表示对隋朝的忠心,一定会出城迎战的,到时候我们就有机会了。”

李渊听后,连忙点头称是:“你们的主意非常好。宋老生确实是胆怯无能之辈,我军在贾胡堡驻扎时,刘武周勾结突厥,要侵袭太原的假消息满天飞,闹得人心惶惶。如果当时宋老生来进攻,我军必败无疑,可是,他却一直都没有出兵攻打我们。由此可见,他只是个胆小怕死之徒,此战我们必胜!”

李渊的骑兵很快便到达霍邑城东五六里处,为了迷惑宋老生,他下令假装做扎营准备,同时,李渊又派殷开山催促步兵快点赶过来,快速进入战备状态。除此之外,李渊又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各自率领十几名轻骑兵先到霍邑城下,举鞭指挥,装出挥兵攻城的架势,以此激怒宋老生。宋老生起初还很镇静,后来果然被激怒了,决定开城出战。这时,李渊已经率领大队人马赶到了霍邑城下。宋老生亲率3万精兵,从东南两门,倾巢而出,潮水般凶猛地扑向李渊,想一举歼灭李渊的先头部队。李渊不慌不忙,将骑兵分为左右两军,命令李建成率领左军攻打东门,李世民率领右军攻击南门,切断宋老生的退路。

与此同时,命令部队撤退,假装避开宋老生的样子。宋老生见状,非常高兴,他以为李渊是因为害怕自己才会撤退的,决定乘胜追击。宋老生率领军队一直追到城外一里多的地方,才布下阵来。李渊不与宋老生马上交锋,而是诱敌深入,目的就是不想让他背城而战。当宋老生停下来布阵时,殷开山已经带领步兵,全部赶到。李渊迅速列成进攻型方阵,命李建成在城东列阵,而李世民、柴绍则率轻骑兵在城南陈兵列阵。宋先生被两面夹击。

战斗开始之后,义兵个个斗志昂扬,如猛虎下山,冲向隋军。宋老生挥兵猛进,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刀光闪闪,铁骑飞奔,呼喊声震耳欲聋。宋老生拼死反抗,李建成不慎落马,阵势稍乱,宋老生领兵乘势追杀,李渊与李建成有些抵挡不住了。这时,李世民率领两名骁勇战将从南面一处高地飞驰而下,直冲向宋老生的背后,只见李世民双目圆睁,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杀向敌阵。李世民十分英勇,一连杀死了几十人。两军难分胜负,李渊急中生智,急忙命人在军中大叫:“已经抓到宋老生啦!已经抓到宋老生啦!”

这时,隋军将领不知道是真是假,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散,争相奔向城门,拼死逃命,后来只剩下宋老生孤军奋战。他也想跑回城中,可是东南两个城门,都被李建成与李世民抢先占领了。宋老生眼睁睁地看着城门紧闭,护城河上的吊桥,也是悬在半空中。他大喊救命,可是城上的守军见到李世民来势凶猛,害怕唐军会攻进来,也不敢开城门。宋老生被隔在了城外,焦急之下,他只好攀绳登城。可是他刚刚爬了一丈来高,便被李世民所率的追兵赶到杀死。守城的主将宋老生死后,守城士兵们仍然锐气逼人,斗志昂扬。义军再次发起猛烈进攻,后来终于攻下了霍邑城,这是李渊反隋起义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胜利。

战斗结束后,李渊亲自巡视战场。霍邑城外,血流成河,有关史料记载:“数里之间,血流蔽地,僵尸相枕。”看到如此惨烈的场面,李渊不禁怆然落泪,动情地对属下说:“我自起兵以来,所到之处,百姓全都衷心拥护,而今因宋老生顽强抵抗,以至生灵涂炭,乱兵之下,善恶不分。以后攻城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武器,要用文德感化百姓,使其归附。”由此可见,李渊对于自己的胜利,没有感到欣喜,而是为大量无辜者的死亡而惋惜难过,他提出要以文德取代武功,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霍县之战:

617年5月,隋朝太原长官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等人的支持下,决定起兵反叛荒淫无道的隋炀帝,采取“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以成帝业的战略方针,以“勾结突厥”为借口,将反对起兵的将领逮捕并杀死,然后宣布起兵。李渊把部队分成两路,由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别率领,从太原出发,沿汾水,进驻贾胡堡(今山西省霍县西北)。

隋王朝命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进驻霍县,企图阻止李渊大军的进犯。8月,李渊率领轻骑兵进攻霍县,引诱宋老生出城。这时正赶上连日阴雨,不能交兵。相持的时间长了,李渊眼看军中粮草快吃完了,又听说隋将刘武周打算袭击晋阳,打算退兵回太原。李世民坚决反对退兵,进帐对李渊进行劝阻,李渊不听,下令退兵。左军已开始撤退时,李世民深夜进帐哭着对父亲李渊进谏,说:“现在兵以义动,进则胜,退则败。一切的目标就是先入京城,号令天下。如果碰到障碍就打退堂鼓,就将造成众散于前、敌乘于后的劣势,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李渊这才改变自己的决定。雨季刚过,李渊继续寻找战机,并假装部署兵力包围霍邑。这时,太原的粮草也运到了。

8月的一天,李渊命军队沿东南山脚小道向霍邑进攻。李世民等建议利用宋老生有勇无谋的弱点,用轻骑诱他出战,如果不出战,就诬蔑他想投降;他一定担心被告发,必然出来应战。果然,战斗开打不久,宋老生被激怒,率领3千名士兵从东、南两门分道杀出。李世民认为打败敌军的机会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遂翻身上马,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直杀得两把刀都砍缺了口,浑身是血。而李渊和李建成作战不利,直向后退,宋老生乘机进逼。这时,李世民发现宋军侧后松懈,立即率部猛烈突击其后方阵营,抄了宋军的后路,并让人大喊:“已经捉到宋老生了!”隋军大乱,纷纷散逃,宋老生下马跳进壕堑内,被李渊部将斩杀。李渊率军乘机反击,黄昏时分占领了霍邑城。

李世民后来说:我在霍邑与宋老生的两万精兵交战,亲率骑兵从南边平原飞驰而下,横冲宋老生的兵阵和后阵,把敌军冲成两段,是以正兵兼发奇兵才获取胜利。李渊等攻克霍邑是反隋起兵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初战告捷,为以后的征战开了一个好头。正如《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李渊等的胜利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方法。

瓜州守卫战:

唐朝开元年间,西北部边界的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常常侵扰唐朝边境。为了抵抗外族入侵,唐玄宗命足智多谋的张守圭为瓜州刺史。张守圭到了瓜州后,一看瓜州到处断墙残垣,破碎不堪,根本没法御敌。于是,他立即下令修筑城墙。但是,还未等城墙修好,吐蕃士兵就杀了过来,城中百姓东躲西藏,乱成一团。

有人劝张守圭说:“刺史大人,我们不要修城墙了,赶快关闭城门吧!”张守圭听后却摇摇头,说:“现在城墙还没有修好,关上城门就能守住城了吗?”将士们叹气说:“我们赶快撤兵吧,在这只能等死!”张守圭听后又摇摇头,说:“我奉皇上之命来抵抗敌军,怎么能当逃兵呢!谁再敢说撤退,我就杀了他!”众将士吓得再也不敢说话了。

在这危急关头,张守圭急中生智,急忙下令说:“赶快把城门全部打开!”将士们不理解,张守圭厉声喝道:“违令者格杀勿论!”守城士兵只好打开了所有的城门。之后,张守圭吩咐说:“马上在城门楼上摆好酒菜,召集乐工去奏乐。我要高兴地大喝一顿!”将士们不敢违抗张守圭的命令,只好按照张守圭的吩咐去做,很快便布置好了一切。

吐蕃大兵骑马扬尘,很快来到城门下。他们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在城楼上正在喝酒取乐。吐蕃将领从没有见过这种局面,一时惊恐不安,不敢贸然攻城。吐蕃将领马上传令:“唐军诡计多端,他们一定设好了埋伏,企图一网打尽,快点撤退!”说完,一甩鞭子,掉转马头第一个飞快地跑了。吐蕃军撤走后,张守圭对众人说:“如果我们硬和吐蕃军拼杀,一定会失败。我只好用空城计令他们生疑。”众人听后都拍手称赞。

张守圭作为开元年间的著名边帅,长期戍边,多次与突厥、吐蕃、契丹作战,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将领,《旧唐书·张守圭列传》称赞他是“立功边城,为世虎臣”。张守圭采用积极防御,等待时机反击的战略思想,在作战前先修缮城池、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士气,充分做好备战准备,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突然发起进攻,一举歼灭敌人。空城计在我国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只有十几处而已,如北齐祖珽、西魏王思政、刘宋萧承之、明朝马芳等人都曾摆空城计,可是张守圭的空城计与他们相比较,综合战前的军情、兵力的对比、临阵指挥、乘胜追击等多方面因素,则要更胜一筹,堪称智勇双全的表率。此事还为后人留下了“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诗句。

张守圭战契丹:

唐玄宗时期,契丹曾多次侵犯唐朝边境。唐玄宗鉴于契丹多次犯边,两任节度使均不能抵御,于是打算选一个军政全能的著名将领。由于张守圭在陇右期间屡立战功,加上政绩出众,是开元年间一个军政全能的著名边将,唐玄宗于是将张守圭调到幽州,任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负责清除边患。不久,又加河北采访处置使,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将领。

张守圭赴任后,立即训练士卒,修建城墙。张守圭率军进击契丹,初战告捷。此后又多次率部出击,屡破契丹,唐军士气大振。

张守圭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引起了契丹主可突干的极大恐惧。他见张守圭英勇善战,不敢正面交锋,于是屡败之后,采用诈降之计,企图争得喘息之机。可突干派使者来到幽州,假装表示愿意归顺朝廷,永远不再进犯唐朝。张守圭知道契丹的势力很强大,可突干居然主动求和,这其中一定有诈。他没有立即揭穿可突干的诡计,而是将计就计,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契丹使者。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做客,并暗中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的虚实。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了热情款待。他在酒宴上仔细观察了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众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后来,他从一个小兵口中得知掌握兵权的李过折一直都与可突干不合,两人互不服气,貌合神离。王悔于是故意去拜访李过折,并假装自己不知道他与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故意大肆夸赞可突干的才能。

李过折听后非常气愤,对王悔说:“可突干攻打朝廷,使契丹百姓陷于战乱,人民都非常怨恨他,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的,可突干早就做好了攻打朝廷的准备,不久后就要攻打幽州了。”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朝兵强马壮,可突干一定打不过唐朝。如果你离开可突干,为我们大唐效力,朝廷一定会重用你的。”李过折果然心动,立即表示愿意为唐朝效力。王悔完成任务后,很快回到了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然袭击可突干的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慌乱之中被李过折杀死了。契丹大营一下子处在了混乱之中,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士兵,与李过折展开了激战,并杀了李过折。张守圭得知消息后,马上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众。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激战,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俘虏了大将涅礼,打败了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张守圭之所以能战胜契丹的叛乱者,是因为他成功运用了《孙子兵法·计篇》“诡道十二计”中的“怒而挠之”与“乱而取之”。张守圭的下属王悔洞悉敌军阵营中的不稳定因素,假意在敌将面前称赞其夙敌,使其冲动发怒,失去理智,说出了自己的军事机密。张守圭乘契丹内部混乱不堪的时候,一举拿下了叛乱者。

杨行密诈瞎诛叛:

唐末,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任淮南节度使。当时局势混乱,各大节度使都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不久后,杨行密便建立了以淮南为中心的割据势力,他手下的很多小割据势力都愿意归顺他,只有奉国节度使朱延寿、润州团结使安仁义两人不愿意听从他。朱延寿是杨行密的小舅子,他之所以不愿意听从杨行密,是因为他也想培植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于是,他与安仁义来往密切,二人都极力扩充兵马,储备粮草。与此同时,朱延寿的姐姐,也就是杨行密的妻子,常派人向朱延寿传递消息。杨行密得知后,非常生气,决定除掉朱延寿这个祸患。

杨行密想出了一条好计谋。他自称得了眼病,看不清东西。朱延寿给杨行密写了封信,杨行密假装看不清字,故意把信念错,后来,干脆让别人帮他念信。朱延寿得知后,非常高兴,但是还是不太放心,担心杨行密是装瞎的。朱延寿考虑再三,决定让姐姐帮自己打探一下。如果杨行密果真瞎了,他立即率兵攻占淮南王府。朱延寿的姐姐用心帮弟弟窥探、观察,发现杨行密不管何时回家,都摸索着走路,故意看不清道路。但她还是怀疑杨行密是装瞎的,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天气很晴朗,朱延寿的姐姐陪伴丈夫杨行密去湖边散步。湖边周围有许多柳树,密密匝匝的,非常难走。朱延寿的姐姐搀着杨行密,故意把他带到一棵柳树前。杨行密一下子明白了妻子的用意,于是将计就计向柳树撞去,一下子倒在地上,昏迷了过去。朱延寿的姐姐一看丈夫真的撞昏了,一下子就相信丈夫的眼睛确实瞎了。她急忙呼救,后来杨行密苏醒后,哭着对她说:“我本想干一番大业的,可是天不遂人愿,让我瞎了。我的儿子们也都不争气,看来这吴王的位子只能交给朱延寿了。”朱延寿的姐姐听后,十分高兴,急忙送信给朱延寿。

很快,朱延寿以看望姐夫病情为名来到了淮南府。杨行密故意装作不能出门迎接,让朱延寿来卧室单独相见。杨行密早在枕头下藏好了匕首,乘朱延寿俯下身来看他的眼睛时,一刀刺死了他。朱延寿死后,杨行密立即率兵攻打润州,俘虏了安仁义,粉碎了一场正在酝酿着的叛乱。

杨行密使诈骗过了敌人,用的正是“诡道十二计”中的“用而示之不用”。明明有能力打,却故意装作不能打;明明要打,却故意装作不想打;明明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却装作软弱无能的样子。

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是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战役最终以周世宗胜利而告终。

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后,汉隐帝即位。隐帝即位不久后,便大肆杀害顾命大臣。郭威也是顾命大臣之一,当时任枢密使兼侍中,正率领大军坐镇邺都防御契丹。隐帝派人将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杀死,又派密使诛杀郭威。郭威得知后,立即率大军回到大梁兴兵问罪。很多将领都很同情郭威等顾命大臣的遭遇,因此一路上的守将都望风迎降。郭威很顺利地回到了大梁。隐帝不顾太后的劝阻,执意亲自统率人马与郭威决战,结果隐帝兵败被杀。国不能一日无君,太后与大臣商讨后,决定立汉高祖的义子,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武宁节度使刘斌为皇帝。郭威难逃弑君作乱的罪名,他干脆杀死了刘斌,自己入大梁称帝,改国号为周,即后周。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听说刘斌被杀的消息后,立即在晋阳称帝,但仍用国号汉,即北汉。

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921年—959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本是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后来成为养子,继承了帝位。

郭威在位仅仅三年便去世了,954年,郭威的义子柴荣即位,即周世宗。北汉得知后十分高兴,马上派使者向契丹称臣求援。契丹派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领万余骑兵与北汉在晋阳会师,刘崇亲自率领三万人马与契丹合兵南下。后周昭宁节度使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战北汉军队,自己带领主力军在后面扎营。北汉前锋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张元徽设下埋伏,自己佯败诱敌。结果穆令均中了埋伏被杀,士兵死伤上千,李筠只好带兵退回潞州固守。周世宗得到消息后,决心亲自出征。可是大臣们都表示反对:皇帝刚刚即位,人心还未稳定,不宜亲征,应该派下面的将帅去抵御。而且,北汉皇帝刘崇必不敢亲自出征。

可是周世宗认为:“刘崇趁我国大丧时期来进攻,一定会轻视我年少没有经验,他肯定会亲自前来,想一举打败我,我必须亲自出征。”无论大臣们如何劝阻,周世宗还是决定亲征,于是他立即率军从大梁出发了。在途中,将领赵晁派人向周世宗进言,劝阻亲征。周世宗非常气愤,将赵晁囚禁在怀州。刘崇没想到周世宗敢亲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十分坚固,一时很难攻下来,就越过潞州不攻,直取大梁。北汉兵的前锋正好与后周军在高平以南相遇,结果被周军打败,周世宗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刘崇亲自率领中军,将领张元徽率军在东,杨衮率契丹骑兵在西,军容极盛,准备迎战。后周军前锋前进过快,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被远远落在后面。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周军的将士难免有畏惧的心理。而周世宗却非常镇定,他命令何徽与樊爱能统率右军在东,白重赞和侍卫马军都虞侯李重进率领左军在西,史彦超、向训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自己。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挂,跨马到阵前督战,双方都严阵以待。

刘崇一见后周人马这么少,便对手下说:“我率领汉军就能够击败周军,根本用不着契丹人。今天不仅要一举歼灭周国,还要让契丹人瞧瞧我们汉军的厉害。”北汉杨衮在阵前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与军容,对刘崇说:“周军的势力很强,我们不可贸然进攻。”刘崇不以为然地说:“将军是害怕了吧?此时正是攻打后周的好时机,机不可失,看我如何打败他们。”杨衮听后也不敢反驳。当时东北风突然转为了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监李义劝刘崇进攻。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则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可是刘崇不信,立即命东军先进攻。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何徽、樊爱能本来就有害怕的心理,刚一交战,一见北汉军来势很猛,抵挡不住,就率领骑兵率先逃跑了。

周世宗派近臣前去阻止,没有人肯听从命令,都扬言说:“官军吃了大败仗,残余的将士已无心作战了。”后周右军被北汉军击溃,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非常焦急,立即亲自率领左右的亲兵冒着危险出阵督战。宋太祖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的将领,他与张永德各率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英勇抗战。刘崇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结果张元徽的战马被射倒,他也被后周军杀死了。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后,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结果北汉军大败。

北汉皇帝虽然亲自出征,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也不敢上前救援,带领契丹骑兵逃跑了。被北汉军打败的何徽与樊爱能企图劝阻后军刘词,可是刘词不听仍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还有万余士兵,他们再次摆好阵,准备反击。后周军此时得到了刘词的增援,一举歼灭了北汉军,刘崇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逃跑。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了胜利。

由于后周军队取得了胜利,樊爱能、何徽等将士逐渐返回。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多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从此,哪怕是桀骜不驯的将领或者纪律松弛的士兵,人人有所戒惧。世宗考虑到何徽曾有防守平阳的功劳,想赦免他的罪,结果没有这样做,还是将他与樊爱能一起杀了,尸体都用专门的车辆运送回去安葬。周世宗赏罚分明,重赏了高平大战中的功臣,提升赵匡胤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自高平一战,周世宗洞察出禁军的弊端与不足,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淘汰了老弱病残,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大大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高平之战,直接关系了后周的兴衰存亡。在右军已经被击溃的危急情况下,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地鼓舞了周军的士气,因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高平之战结束后,周世宗整顿了禁军,励精图治,北上打败了契丹,南下攻取了南唐的大片土地,扩大了后周的国土,增强了后周的国力,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曹玮诱敌:

北宋时期,北宋著名将领曹玮奉命带领十万精兵与党项军队作战。当时,党项军为了先发制人,他们首先向宋军发动了攻击。结果因宋军的势力过于强大,党项兵少,初次交战便失利。党项军感到集中力量强行攻打宋军很难致胜,于是主动撤退,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这就给宋军出了个大难题:党项军会利用熟悉地形的特长加速分散撤退,如果宋军此时乘胜追击,肯定达不到全歼党项军的目的;如果宋军不追击,就会眼看着敌人从身边溜走,敌人会保存实力,继续与宋军对抗,这样会使宋军陷入持久的疲劳战。

战机稍纵即逝,必须当机立断。这时曹玮采取了一种“以利诱敌”的战法:他立即命令部队不要追击,并停止前进。待敌人走远后,又命令士兵赶着缴获的马匹与牛羊,携带着其他战利品,慢慢后撤。这样,士兵赶着羊、牛、马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战场上牛羊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不如放弃这些东西,赶紧整饬部队纪律回营去吧。”曹玮不予理睬。党项军本来已经撤退到几十里外,听说曹玮因为贪图战利品而导致师容不整,党项军以为曹玮军贪图牛马小利,部队一定会散乱无绪,如果立即回击,一定能打得宋军措手不及。于是党项军停止了撤退,回兵进行反击。

曹玮得知敌军回兵反击后,不仅不慌乱,反而很高兴。他立即命令部队更加放慢速度,等军队到达一个地形有利的地区时,干脆让部队停了下来,组织军队准备迎战。党项军快到的时候,曹玮竟然大违常理地派人迎上去告诉他们说:“你们行军这么长的时间,一定人困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与你们决一死战。”党项军正为疲困忧虑,听此一说,无不面露喜色,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如果你们休息好了,我们开始决战吧!”于是,双方摆好阵营后,开始拼杀。两军刚一交手,党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宋军取得了胜利。

曹玮这时才命令手下放弃牛羊等战利品回师,他对手下解释说:“我知道党项军疲惫不堪,因此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来诱使他们回击。等他们果真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此时,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打仗,胜负很难说;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如果让他们稍微休息一下,他们就会下肢麻痹,甚至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我就是用此法取胜的。”宋军的其他将领听了曹玮这番话后,才弄懂了曹玮的作战意图。

这次战役,曹玮运用了“以利诱敌”的计谋,利用贪图小利的假象来欺骗敌军,引诱敌军停止撤退进行回击。同时由于一去一返,敌军连续不断地走了近百里,已非常疲劳了,达到了疲劳敌人的目的。

全才之将岳飞:

《孙子兵法·计篇》曾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方面的素养,被称为“五才”或“五德”。岳飞就是这样的全才之将。他严于律己,带兵有方,在抗金战争中立下大功。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著名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他20岁时便投军抗金。1142年1月,被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死,终年39岁。后来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1170年,宋孝宗以礼改葬岳飞,并为其在鄂建了一座庙,并赐岳飞庙为忠烈。1180年,追谥岳飞为武穆。1204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被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期,岳飞的谥号改为忠武。岳飞曾说过:“为将必备仁、信、智、勇、严,五德缺一不可。”他的说法与《孙子兵法·计篇》中的说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一致,但在排序上有明显的不同,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排序上的不同,而是有很深含义的。

仁者具有宽仁爱天下的心。岳飞非常看重“仁”,他认为“仁”是一个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战争的最高目的,而不是手段,而这个境界和目的用六个字来表示就是“宽仁而爱天下”。从岳飞体恤而不随意鞭打士兵、不随意克扣军饷到对阵亡士兵家属的细心照顾可以看出,他对士兵的仁爱;而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夺”这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充分体现了岳飞以及岳家军所有将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那颗护民、爱民的仁心;而且岳飞从来没有为了邀功而随意将俘虏杀害,有时甚至会放走俘虏,并劝他们不要再兴干戈,以伤天和,这种仁心震古烁今,可谓是大仁大义。

信者能守诺、诚信、待人真诚。岳飞从小就有“尽忠报国”的理想,而且他更是终其一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来兑现这个理想,可以说岳飞是守诺、诚信的人。其实,在古代大多数名将的心中,这个“信”字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公平赏罚,甚至于有些统帅还施行愚兵政策,士兵不需要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这种现象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从古代的统治者鼓吹“皇权至上”到现代的德国法西斯鼓吹“日耳曼人最优秀,其他人都是劣等民族”,一代接一代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施行愚民愚兵的政策,而军事统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向士兵们强调“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可见他们并不是用自己的真诚来对待士兵。

比如,姜子牙在回答文王姬发所提出的将领需具备什么素质的问题时,说:“只有四个字,信赏必罚。”此外,霍去病也曾说:“对于士兵,不必让他们知道的太多,不必非要与他们同甘共苦,只要公平赏罚就足够了。”可是岳飞不一样,他对士兵从来不隐讳自己的想法,他常常告诫士兵们:军人应该为国家与人民的和平而战。岳飞用自己的真诚告诉士兵,到底为何而战,应该为谁而战,这让士兵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这为岳家军强大的战斗力提供了精神上的保障。岳飞对待士兵的守信和真诚还体现在日常的治军方面,凡是他要求士兵必须做到的,自己必然首先会做到,可以说是律人先律己。

岳飞的真诚还体现在对部下的信任上。有一次,岳飞驻军在宜兴,当时宜兴境内有很多匪徒,岳飞抓到了他们。这些匪徒归降不久之后,很快就被委以重任,正是岳飞的真诚打动了他们,使他们的心与岳飞站在了一起,并非常愿意遵守岳家军的军纪。又比如,为人刚直、作战骁勇的猛将杨再兴曾是匪徒曹成的手下,岳飞讨伐曹成的时候,杨再兴杀死了岳飞的弟弟岳翻。可是岳飞抓到杨再兴后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劝他投降,为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战,杨再兴铭恩肺腑,从此誓死追随岳飞。由此可见,岳飞正是用自己的诚信守诺、真诚待人使岳家军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智者能够好学不倦、集思广益。岳飞本人广通兵法,深晓军事,而他从不因此刚愎自用。每次作战前,他都会广泛听取手下的意见,认真权衡利弊,无论手下是赞成还是反对他的意见,他都会给予包容。 勇者能够敢于担当、身先士卒。每次作战前,岳飞都会身先士卒,亲自担当旗头,士兵的进退都以旗头是瞻。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做到一名军事将领,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争取胜利。他在战场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使得岳飞在士兵中拥有了非常高的威望,大家都十分愿意遵守他下的命令。岳飞的敢于担当主要体现在为了国家、人民以及军队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说起来是如此容易,然而对于一个处在奸君侫相的夹击下、艰难地履行自己诺言的将领来说是何等不易。

南宋初期,皇帝昏庸,一大批奸臣长期把持国政,汪伯颜、黄潜善、秦桧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对内他们培植势力、陷害忠良、打击异己、残酷盘剥本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宗泽、张所、李纲等一批有胆有识的正直大臣被他们排挤出朝廷,或是迫害致死;对外他们屈辱求和、奴颜婢膝。政治如此黑暗、腐败,要为国雪耻是非常不易的,可是岳飞没有知难而退,为了国家的兴亡、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下级军官的他义无反顾地上书弹劾奸臣汪伯颜、黄潜善,恳请皇帝还旧都以鼓舞民心、军心,当时的岳飞虽然籍籍无名,却已经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英雄本色。当他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军事将领后,他曾抗拒皇命不杀无辜百姓、坚决北伐收复失地、坚决反对议和,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与奸君侫相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严者能够严于律己、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公正待人。提到岳家军,大家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严”,大家常说的那句话“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夺”就是一个有利证据。

岳飞治军严格的第一个体现就是严于律己。岳飞的儿子岳云攻破随州有功,岳飞却没有上报朝廷,而岳云在一次训练中偶有失手,却被岳飞严厉责骂。治军之严的第二个体现是严格训练,岳家军的训练之严格是非常少见的,不打仗就训练,不断提高军士们的作战技能,而且训练过程中,完全按照实战要求严格训练,毫不留情,使岳家军的训练就如同真的在打仗,正是通过严格的训练,让军士们拥有高超的战斗技能,这才能保证岳家军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治军之严的第三个体现是严格军纪,在这一点上,岳飞可是名传千古,岳家军所到之处从不擅闯民宅,擅取民物,行军途中全部露宿于百姓的屋檐之下,一早离开的时候,还为百姓洒扫庭院、打满水缸,直到一切都井然有序时才会离开。

有一次,一名士兵强取百姓一根麻绳用于捆草,被岳飞知道后立即被处死了;还有一次,一名军士采购柴薪,主人知道是岳家军,主动表示可以少要两文钱,可是士兵却说:“我怎么敢用两文钱换我的脑袋呢?”正是岳家军严明的军纪,使其深受百姓的爱戴。岳飞治军之严的第四个体现是公正待人,一次,岳飞把沉香分给大家一人一块,机宜文书黄纵分得最小,岳飞感到分得不均匀,又取出一袋重新分配,轮到黄纵时又是最小,岳飞不知道如何是好,黄纵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主动提出不要这些沉香。

部将王贵曾经因为在颍昌之战中一度“怯战”动摇,而被岳飞严厉责罚,王贵手下有一名士兵,因盗取百姓芦筏被岳飞斩首,而王贵也被责罚军杖一百下,秦桧以为王贵必然怨恨岳飞,就利用这件事诱使王贵诬告岳飞,然而却被王贵坚决拒绝了。王贵说:“相公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矣!”意思是说:岳飞为大将,难免有赏有罚,倘若因此而有怨气,岳家军中有怨气的人将难以计数。由此可见,岳飞的公正待人深得人心。

明朝土木堡之变:

1449年,明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土木堡之变。此战,明军以50万人对付瓦剌军的三五万人,竟然全军覆没,实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史上宦官专权导致国家混乱的教训,曾立下一条规矩,不许宦官过问政事。可是这条规矩在明成祖的时候,被废除了。明成祖是从他侄儿的手里夺得皇位的,他非常担心大臣会反对他,因此十分信任身边的宦官。他曾设“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的人。他不信任大臣,于是让宦官当东厂提督。从此以后,宦官的权力逐渐变大。到了明宣宗时,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宦官代笔,称为“司礼监”。宦官的权力更大了。

其中,有个叫王振的宦官非常得宠,明宣宗甚至让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王振想出各种方法让朱祁镇玩个痛快,朱祁镇因此非常喜欢他。朱祁镇即位后,即明英宗,立即任王振为上司礼监,代明英宗批阅各种奏章。明英宗整天只知吃喝享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将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大臣们都不敢得罪王振,否则就会被撤职,或是充军。为了控制军队,明朝还实行了太监监军制,赋予了太监与各级将帅同等的权力,从而形成了将不如兵,兵不习战的状况,军队作战能力日趋低下。

而与此同时,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乘机崛起了。1439年,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使其领地迅速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建立起一支迅疾如风、能征惯战的强大骑兵队伍。1449年7月初,也先认为攻打明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故意要很多的赏金。宦官王振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后来也被王振拒绝了。也先非常生气,便以明朝刁难其贡使和毁其婚约为理由,率领三五万士兵攻打大同。守大同的士兵因久不习战,漫无纪律,又处在太监郭敬的监制之下,接连失利,最终4万多守兵全军覆没。

大同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朝廷一片混乱。其实,明廷边防据有重要的城镇塞堡,京师有数十万的部队,实力远远强于瓦剌军队。明军只要严守边关,伺机而动,完全可以打败瓦剌的进攻。但宦官王振却竭力劝说英宗带兵亲征,企图以此吓退瓦剌。王振之所以劝英宗出兵,是因为大同离王振的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很多田产,他担心蔚州被瓦剌军侵占。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埜等人极力劝阻,但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大臣如何劝谏。

7月15日,英宗跟王振、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尚书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50万大军亲征,并且不做准备,即日出发。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英宗匆匆忙忙地分给官兵一点银两以及衣物等物资,并临时分给士兵一些武器,平时存于库房中舍不得给部队使用的先进火器也匆忙拿出来配给部队。为了携运物资,给每3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中人驴掺杂,混乱不堪。这次出兵,本来就没准备好,50万大军被一个不懂兵法的皇帝和专横跋扈的宦官指挥着,如同儿戏一般地出发了。

路上,明军遇到了大暴雨,由于没有后勤保障措施,军队没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了,兵士们又冷又饿,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士兵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躺着尸体,更加人心惶惶,皆无战意。大臣们都劝英宗退兵,结果被王振臭骂一顿。8月1日,历经风雨、饥饿不堪的明军到达了大同,结果却没有发现瓦剌军的踪影。这时,也先假装害怕明军,向北撤退,埋伏在了塞外,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王振还想继续行军,后来,镇守大同的亲信宦官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王振这才下令退兵回北京。

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可是王振却想到他的家乡蔚州炫耀自己的威风,于是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大军往蔚州方向行进了40里地,王振突然想到,这么多的兵马路过蔚州时,会踩坏家乡的庄稼,又匆匆忙忙下令往回走。这样就拖延了撤兵的时间,结果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明军一边抵抗,一边败退,一直退到今天河北怀来城东南的土木堡,距离怀来城仅20里。那时候,太阳刚下山,大臣劝英宗趁天还没黑,再走一段路,进了怀来城再休息,到时候瓦剌军赶来,也能够坚守。

但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好几天的路,非常渴,可是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所控制了。明军就地挖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有找到水。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第二天,天刚亮,瓦剌军便把明军包围了。也先遣使向明军讲和,并假装使军队后撤,以麻痹明军。英宗见瓦剌军已经撤退,又见瓦剌使者前来,便同意讲和。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非常高兴,便立即下令让士兵到附近找水喝。一时间,士兵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阵势大乱。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士兵从四面八方围攻过来,明军争先逃命,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平时威风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浑身发抖。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宦官,将王振杀死了。但后来樊忠等大将都死于乱军之中,而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经过这场战斗,50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朝元气大伤。

明军之所以失败,原因显而易见。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战争这样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不能当儿戏,可是英宗却听任一个宦官摆布,仓促出兵。孙子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昏君听从太监的话指挥军队打仗,孙子所指的“知胜负的要素”一条都没有做到,结果丧师辱国,连皇帝也成了敌人的俘虏。与此同时,战略指导上也犯了很多错误:进军时采取冒险主义,回师时则采取逃跑主义;在军需供给上,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军队还没有到达战场,就断了粮;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打仗时,应做到兵不厌诈,可是明军却轻信瓦剌和谈的谎话,犯了兵家作战的大忌,结果必然会失败。

于谦退敌:

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虏走,其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国不能一日无君,可是太子年幼,敌寇将至,大臣们纷纷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很害怕,一再地推辞。大臣于谦大声说:“我们这样做,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于是9月,郕王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而有些人听说瓦剌退回塞外了,放松了警惕,以为瓦剌不敢再来侵犯了。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这些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于谦对朱祁钰哭着说:“现在,敌寇俘虏了皇上,一定非常得意,心里一定会非常轻视我们的实力,必定会再次南侵。虽然瓦剌现在撤兵了,但很可能是也先的诡计。请任命一批有才能的人竭力防守独石口、居庸关、紫荆关三处。京城的士兵和武器配备不全了,需要立即招募民兵,马上令工部多多制造盔甲器械。派遣都督孙镗、张辄、张仪、卫颖、雷通等人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并把居住在外城附近的居民迁进城内;将通州的粮食储存起来,千万不要把粮食留给敌人。”

于谦接着又向朱祁钰推荐了一些文武官员,他说:“像轩倪这样的文臣,应该任命他们为巡抚。像杨洪、石亨、柳博这样的武臣,应该任命他们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死罪。”朱祁钰完全接受了于谦的意见,并按照他说的做了。

于谦坚守北京城

明英宗被掳走之后,大臣于谦坚守北京,全力抗敌,终于打退了瓦剌军队,保住了京城。

于谦每天都辛苦地操练军队,不久后,瓦剌首领也先果真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威胁京师。这时,大将石亨劝于谦收兵固守,使敌人劳累衰竭。可是,于谦却说:“我们不能向敌人示弱,否则敌人会更加轻视我们的。”于是,他立即调遣诸将带领22万士兵,在九门外摆开阵势,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镇守朝阳门,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都指挥汤芦镇守宣城门,都指挥李端镇守正阳门,都督陶瑾在镇守安定门,都督刘得新镇守崇文门,镇远侯顾兴祖镇守阜成门,而于谦与石亨率军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的进攻。于谦命令将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并下令:将领不顾部队,临阵脱逃的,立即斩首;士兵不听将领的命令,先后退的,格杀勿论。于是将士们上下一心,拼命抵抗。

起初,也先以为攻下京城只是时间的问题,可是现在见到明朝官兵严阵以待,有些丧气和失望。也先于是请求议和,并同意归还英宗。也先又邀请了于谦、王直等人出城谈判。朱祁钰并没有接受也先的议和,也先更加沮丧。

于谦设下埋伏后,派几个骑兵引诱瓦剌深入。瓦剌一万人马果真上当了,伏兵一见敌人上钩了,立即冲出来迎击。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被迫转移到西直门,结果也遭到了明军的攻打。城里的居民们也纷纷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喊声震天。也先被明军打得落花流水,无奈带着英宗撤兵了,明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孙子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于谦深通其中的道理,在敌人胁天子而长驱直入的情况下,他能够大义凛然,力挽狂澜,使得敌人的诡计全盘落空。

燕王装病起兵: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由于继承人朱标早已死了,因此由长孙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年纪虽然小,但却非常精明,为了使皇权免于受到控制,他大刀阔斧地实行了“削藩运动”,逐步肃清了威胁皇权的势力。

建文帝削弱了很多威胁皇权的势力,却唯独没敢对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贸然下手。燕王也十分精明,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为了使朝廷信任他不会叛变,他便一直假装生病,可是建文帝并没有因他“生病”而放松警惕,派亲信工部侍郎张昺为燕京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将燕地文武两权夺了过来。为了保全性命,燕王便假装疯了,整天在街上瞎逛,看见东西就抢,见到人就骂。建文帝得知后,立即密令副都指挥张信杀掉燕王。张信原来是燕王的亲信,不忍心对燕王下手,便拿出建文帝的手谕去见燕王,说:“皇上让我杀了你,可是我不忍心。请你坦诚相告,是否有造反之心。让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否则早晚会被杀死的。”

燕王一见连忙下床,向张信叩谢,商量救急的计策。当天晚上,张信依计行事,下令逮捕了燕王的手下,说是有造反嫌疑,要押赴朝廷处置。张信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在暗中派出精壮士兵,埋伏在燕王府内外。第二天,燕王声称病已经好了,要召见燕京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商议如何把这些打算造反的手下押解入朝。张昺和谢贵根本不知道其中有诈,便带着卫兵来到了燕王府。燕王将他们迎进了府中,他们的卫兵却被拒在了门外。

燕王将张昺和谢贵请进府中后,热情招待了他们。后来,他让手下拿来几个西瓜,大家都高兴地吃起来。燕王忽然把手上的西瓜往地上一摔,这原来是个暗号,两旁埋伏的士兵一见,立刻冲了出来,不由分说就把张昺和谢贵杀了。燕王随即率兵向南京进军,很快便攻破了皇城,燕王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

《孙子兵法·计篇》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燕王朱棣显然深谙此道。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装病扮傻迷惑敌人,故意装成不准备打仗的样子,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时机,取得了最终胜利。

李景隆被诱战北: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登基,即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之后,分封在各地的诸王与明朝廷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当时分封在各地的诸王大多是建文帝的叔父辈,他们拥兵自重,雄据一方,有的甚至还想当皇帝。尤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曾夺取北平,声称要诛杀奸臣逆贼,公开与朝廷作对。1399年,建文帝为了讨伐燕王朱棣,命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攻打朱棣。这时朱棣刚刚把朝廷大将耿炳文打败了,气势正盛。而手握重兵的李景隆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处事优柔寡断,再加上粮草缺乏,军纪不严,士气低落,到达河间后就裹足不前。

朱棣听说明军又来进攻了,起初他非常担忧,但后来听说明军的主帅是李景隆,朱棣顿时高兴起来。朱棣手下都劝他不要轻敌,朱棣则说:“李景隆不懂兵法,还妄自尊大,没有勇气也没有智谋。”之后,朱棣做出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李景隆害怕我的威名,肯定不敢进攻北平,我现在要率军进攻永平。李景隆知道我不在城里,一定会攻打北平,到时候我再回师反击,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能打败他!”朱棣部下虽然都认为燕王说的有道理,但仍然认为北平城士兵太少了,唯恐李景隆攻城时寡不敌众。朱棣则开导他们说:“城中留守的士兵虽然不多,但是只要不出城迎战即可,守住城就好。我出兵并不是为了救永平之围,主要是诱使李景隆来攻城。”

朱棣在去永平之前,便撤去了北平城外卢沟桥的守军,同时严令北平守军坚守城池不得出战。李景隆知道朱棣离开北平城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率军进渡卢沟桥,直逼北平城。当李景隆率军过卢沟桥时,他连一名燕兵也没看到。他沾沾自喜道:“这么重要的桥都不派重兵把守,可见朱棣也没有我想象的厉害!”很快,李景隆来到了北平城下,并将北平城紧紧围住。明军虽有攻城火炮,但是攻城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再加上朱棣起兵以来一直早有准备,深沟高垒,城墙加厚,五十万明军一时不知所措,只能眼看着进攻的士兵们纷纷倒下。其中有一支明军战斗力很强,已经冲开了北平的丽正门,逼得城中一帮妇女都在城上掷瓦投石,帮助燕兵抵抗明军。

如果李景隆指挥有方,再派上一些后备队,丽正门必破无疑,坚城再牢,只要有一个城门被攻破,很快就会全城陷落。可是李景隆号令不严,攻打丽正门的明军看见后面没有后援,就自作主张撤军回营了。已经登城的明军突然撤退,可见明军的战斗力其实不弱,只是军纪不严,李景隆不会用兵而已。受此惊吓之后,北平燕军更加小心了。燕兵将领常常在晚上闯入明营中乱杀一气,明军扰乱纷纷,无奈之下,只好退营十里。

明军中都督瞿能英勇善战,和两个儿子率一千多精兵,乘乱杀入了北平张掖门,锐不可当。都督瞿能攻入城门之后,遭到了燕兵的围攻,瞿能父子一面拼死抵挡,一面派人飞速报告李景隆派兵增援。可是李景隆非常嫉妒瞿能的勇气和才能,担心他会夺取攻燕的大功,不仅没有派人支援,反而派信使阻止瞿能,命令他们赶快退出城门,说是等明军主力军到齐时一起再攻城,瞿能只好退军了。

瞿能撤军后,燕兵连夜在城墙上泼了很多水,第二天早上,整个北平城变成了光滑无比的大冰墙,任明军再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攀登。北平守军争取到了十分宝贵的时间,燕王朱棣回军路上也非常顺利。朱棣在会州还做了短暂的休整,将军队分为五军,分别以朱能、张玉等勇将为将领,并将在大宁归附的蒙古骑兵也分编入各军。

1399年冬天,朱棣率领大军乘北河水冻结,突然对明先锋都督陈晖发起进攻,大败明军,败逃明军掉头逃跑,人多脚重,冰河大开,很多明军都被淹死了。后来,燕兵连破明军七个营,直逼李景隆中军大营。燕将张玉等人将明军逼得节节后退。明军刚刚退到北平城下,北平城内城门大开,燕兵高呼着从里面杀出,双方夹击。李景隆再也支持不住了,连夜逃跑了。

北平守军遵照了燕王的吩咐,坚守城池没有出战。李景隆久攻不克,这时,燕王乘机率军回师,与城中守军内外夹击李景隆,李景隆大败。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双方拼死搏斗的战场上,要想让敌人围着自己的指挥棒转,离不开“诱之以利”。燕王朱棣深知李景隆由于惧怕他的威名不敢轻易进攻北平城,便率军去解永平之围,故意把偌大的北平城拱手放在李景隆的面前,引诱李景隆上当。李景隆果真趁朱棣率军远出的机会,攻打了北平城,结果落得个全军溃败的下场。

襄阳定策: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陕西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发展尤为迅猛,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组成了1万多人的队伍。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除贪暴”的政治纲领,大大增强了起义军的声威。这支农民起义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因此深得民心,当时在百姓中间盛传“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李自成率军攻入河南之后,很多仁人志士,如李岩、宋献策、顾君恩、牛金星等人都慕名投靠。很快,起义军便连续攻占了晋、楚、秦、豫大片地区,同时在襄、鄢、荆、安陆等地建立了革命政权,部队很快发展到了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1643年,李自成定都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为襄京,自立为新顺王。他积极整编部队,准备北伐京都,彻底推翻明王朝。

李自成的起义军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崇祯皇帝多次召集大臣们商讨,后来决定派督师孙传庭率领数万大军,急速前往襄阳剿匪。在大敌来犯之时,李自成频频迎战,毫不畏惧。不过因敌军兵强马壮,李自成屡遭败仗。他只好一连数日固守在襄阳,不敢再战。他一边号召城中军民加强防守,一边思考破敌的计策。他认为不能在襄阳久留,必须重新选择一个更加合适的地方,东山再起。1643年,他召集手下在湖北襄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制定了关于北伐的战略决策,史称“襄阳定策”。此次会议为扭转败局起了重要的作用。

会议一开始,牛金星首先发言,他说:“我军刚刚占领襄阳,官兵就大举进攻。对此,我军应先攻取河北,占领京都以断其后路!”大将杨永裕则反对,他认为:“现在,应按兵不动,据守襄京,截断北方明军粮运,待机进取。河北地区土地贫瘠荒芜,不宜进兵。”这时,兵部从事顾君恩说:“此时直捣京都断敌后路万一失败了,我们连退路都没有,这个计策不好。但留守襄阳,难成大事。我们应该先攻取陕西省的关中,那里富有革命传统,群众基础好,我们可以依赖那里的人力、物力发展壮大队伍,伺机攻取山西,再攻打北京,足以建功立业!”

李自成听后觉得顾君恩说的很有道理,问道:“依照你的话,我军应进攻陕西方向,那么以后该怎么办呢?”顾君恩回答说:“我军进入关中之后,当招兵买马,扩大兵源,养精蓄锐,训练队伍,等待机会进攻山西,而后直捣京都。进退有余,此为万全之策!”众人听了心悦诚服,李自成马上下令部队迅速向陕西方向突围。

第二天天刚亮,李自成率领军队悄悄弃城而走,孙传庭知道后天已大亮,急忙派兵追击。无奈连下了几天大雨,把官兵浇垮了,孙传庭只好放弃追击。李自成突围成功,在西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反明决心日益坚决。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任牛金星为丞相。当时明军正一面对付满族皇帝努尔哈赤的骑兵,一面大肆围剿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李自成看时机成熟,开始大举进军山西。10月,起义军乘胜占领了京都,从此,明王朝灭亡。

李自成的起义军之所以能迅速推翻明朝统治,这绝不是偶然的,除了在政治上提出了深受群众拥护的革命主张外,在军事上制定和实施了襄阳战略决策,也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

多尔衮趁乱入主中原:

明朝末期,政治黑暗,国势衰微。而此时,居住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女真部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和儿子皇太极早就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可是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心愿。1643年,皇太极去世,福临即位,年号顺治,即清世祖。顺治帝即位时,仅7岁,朝政大权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上。多尔衮也早有攻取中原之意,他时时刻刻都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崇祯皇帝生性好猜疑,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大将袁崇焕。贤臣良将根本无法在朝廷立足,崇祯帝的周围只剩下些奸邪小人,明朝已处于土崩瓦解的危急状态之中。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是随着军事上的快速胜利,大顺政权的统治者产生了麻痹、骄傲的思想。起义军刚刚进入北京城时,军纪十分严明,可是后来逐渐松懈。有些将士甚至受贿纳妾,包庇明朝官吏;有些士兵积敛金银财宝,打算衣锦还乡。

李自成沉浸在眼前的胜利中,认为明朝已经灭亡了,天下从此就会太平无事,对于盘踞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更是抱有幻想,以为只要派降将唐通拿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信,以及金银珠宝和侯爵封号便能招抚吴三桂。而屯兵山海关的吴三桂则在暗中勾结满州贵族,打算举兵反扑。吴三桂一贯善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原想投奔李自成,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李自成攻占京城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他看在眼里,不仅抄了他的家,还扣押了他的父亲,俘虏了他的爱妾。吴三桂非常生气,终于投靠了女真部,希望借助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

多尔衮听说后非常高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实现夙愿了。多尔衮紧急召见大学士范文程,和他一起商讨大计。范文程指出:百姓的向背关系重大,中原的土地不愁得不到,如果收拢不住民心,即使得到了土地也会复失。想要夺取天下,必须争取人心,不能走入关抢掠的老路。同时,入关后还要施行安抚民心、发展生产的政策。多尔衮听后,非常赞同范文程的说法。曾于松山战场上战败被俘投降的原明军将领洪承畴也上书多尔衮,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要首先明确出师名义问题,即旗帜鲜明地打出灭“贼”的旗号,并宣布此行不杀百姓,不抢财物。

多尔衮不愧为英明的统帅,他审时度势,完全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由原来打算奔赴墙子岭、毁掉长城攻入内地,改为直趋山海关,接受明将吴三桂的投降。21日,多尔衮以大将军的身份,率领满洲、蒙古兵和汉军于山海关击败农民军后,大举进关。

当千载难逢的良机来临之时,多尔衮没有放过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在根本问题上立做决断,改弦易辙,终于开创出新的局面,顺利挥师入关,入主中原,使多年来的苦心改革终结硕果。

收复新疆之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时称为“西域”。清政府于1755年平定了准葛尔部族叛乱,将“西域”改为新疆。鸦片战争之后,沙俄以阴谋手段抢占了新疆西部的大片领土,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与东南的大片领土划进了沙俄的版图。但是贪婪的沙俄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还企图侵占整个新疆地区。沙俄于1871年7月突然出兵占领了伊犁,伊犁是新疆西部的重镇。为了进一步吞并新疆,沙俄不断拉拢与支持叛乱首领阿古柏,阿古柏很愿意臣服,并派亲信到沙俄首都彼得堡签订密约。除此之外,英国侵略者也企图将新疆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也在暗中积极勾结阿古柏。

新疆当时面临着被沙俄、英国侵略者侵占的危险,为了扭转局面,清政府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解决新疆问题。当时有很多大臣主张放弃新疆,左宗棠则坚决反对,他说:“如果我们主动放弃新疆,侵略者会更加猖獗,那么与新疆毗连的陕西、甘肃、山西、内外蒙古等地,都将被侵占,后果不堪设想。”他的主张反映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朝廷中一些大臣的爱国思想,因此得到了朝野舆论的支持。

左宗棠于1876年3月率领17万大军进疆作战。针对阿古柏称霸各地的情况,他决定首先收复新疆的政治经济中心乌鲁木齐,当时的乌鲁木齐是依附于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败类白彦虎的叛军盘踞之地。清军先攻打乌鲁木齐,南路的阿古柏肯定会来增援,不仅能歼灭白彦虎,还可能杀伤阿古柏的有生力量,挫其锋芒。之后再进攻中路与南路,就比较容易了。

1877年8月,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作战方针,亲自率领11万清军集中兵力攻打南路阿古柏。阿古柏堵塞了开都河,即今天的通天河,使河水泛滥,企图阻止清军前进。清军在河上搭建了很多桥,很快便顺利渡河了。当清军到达库尔勒城时,阿古柏早已逃到库车。清军整整追击敌军6个昼夜,终于收复了库车等城。

第二年1月,清军平定了新疆南部大部分城市。清军所到之处,各族百姓纷纷献马献粮,运送粮草,传递情报,充当向导。由于得到百姓的广大支持,左宗棠仅用了10个月就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所有疆土。阿古柏兵败自杀,他的儿子伯克胡里与白彦虎等少数残匪,在沙俄军队的庇护下逃跑,伊犁仍处于沙俄的控制之中。

清政府于1880年1月改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俄重议条约,并命左宗棠作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沙俄侵略者深知武力不敌清军,被迫重订条约,将伊犁归还给了清朝,至此新疆全部被收复。为了巩固祖国的西北边防,使新疆能长治久安,左宗棠在新疆设置行省并建立郡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筑城堡,建设道路,兴修水利,巩固边防,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从而加强了新疆与清政府的联系,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有《塞外上左文襄诗》为证:“大将征西久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惹得春风度玉关。”描写的就是当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时,从南方带去很多柳枝,让士兵沿途插柳的情景,当地群众因此称其为“左公柳”。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县人,晚清重臣,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采用「缓进速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