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中的意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极守中就是守中线 论太极拳中的意念

论太极拳中的意念

2024-07-09 13:0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意念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优秀武术拳中之一,同样重视意念修练。研究意念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体会如何在太极拳中使用好意念,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意念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意念,是太极拳练习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大师王培生也曾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拳。”意念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几乎存在于任何一门中华传统武术气功的修炼,贯穿于武术气功修持的每一过程。那什么叫意念呢?《灵枢·本神》曰:“心之所忆谓之意。”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青华秘文》也强调:“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玉平经》亦就其功用而云:“神气周流,疾于雷是,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素问》更明确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用现代的语言而言,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存在,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气功修炼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意念具有多种属性,而最主要的三个特性便是主观性、客观性和能量性。

(一)意念的主观性。一代太极大师武禹襄曾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古人又云:“心者,思之官也。”用现代的生理学知识来说,这里的“心”即指大脑。首先,意念就是通过大脑发出指令,它经神经中枢的传导,信息的精递,能够影响和支配人体的“内动”和“外动”。这与“杯弓蛇影”和“望梅止渴”的故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意念具有鲜明的能动作用。练习太极拳时,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时时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身法和每一动作,要以意念检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如果身法错误,就应该在行拳中及时纠正。《养十三则阐微》也说:“存其虚心,而步步自达外,谓之调者。有不虚处,以意虚之;有不通处,以意通之;如有紧迫感,则以一意一松一散,其中气象自能疏畅……”再次,意念具有不确定性、虚拟性和随意性。意念的对象,不受太多的客观限制,它既可以是人体的一部分,亦可以是大千世界的一事物,还可以是自己虚拟出来高于现实的事物。可根据自己的练功需要而选择。《入药镜》说得很明白:“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这就说明了意念具有主观性这个特点。

(二)意念的客观性。张三丰曾这样说:“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意念属意识范畴,摸不着、看不见,具有有明性,然它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它包括身外意念和身内意念。身外意念主要指意念实体,包括太极拳中意念自己或别人的动作,也包括其他武术气功中意念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及自己的某些愉快经历、意念领会某些事物的性能和词意,如“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等。身内意念包括意守丹田、命门、气海、关元、涌泉、足三里等要穴;意念经络,即大小周天;意守某些脏腑和局部部位、病灶;意守自己某些姿势和动作。其中,武术气功中低层次的意念对象以动作为主,包括太极拳中的“以意领形,形随意行”、“拳练万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在练习太极拳中,只有运用好意念,才能逐步地领悟拳中的技击奥义。行拳时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发劲时只有心静意专、沉着松净,才能放得远,“动短、劲长、意远”,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

(三)意念的能量性。太极拳大师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意念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本身的产生、运化都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意念发挥作用,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从一定意义而言,信息就等于能量。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功法就是对体内、体外两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能量交流、分化、重组、优化的过程。意念过程中的能量性,便是通过“气”来体现的。有关科研工作者与武术气功师合作,通过各种实验,已证实气是血液和体液在体内流动产生的一种物质能量,其中包含有一定的信息素。从现实角度而言,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些人的手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有些人会出现肠鸣、放屁、打嗳或身体某部位产生跳动,或在体表产生丝线样走动,或病灶处有隐痛,或某部分有触电感觉;有些人却产生头发竖起,脚趾、头顶突然针刺样疼痛,或在眼前出现各种颜色与光环;等等。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中意念产生作用的结果,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地证实了意念的能量性。

二、意念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是意念的产物。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等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的事物,创造出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形成的动作组合。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是意向性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具体物象拳型定势。在走架子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用意念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靠意念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部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会出毛病。以意念调控身法,是太极拳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有更熟练、更自然,才能不期然而然。如果没有了意念的功夫,则太极拳同其他以力、以动作姿势、以技巧为主的西化体育或者武术拳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意念的主动性融入拳架、拳功、拳道,太极拳才别开生面,体现出一种修为和道性。

(二)太极拳的动作是在意念导引中实现。太极拳中所有的拳势动作都是在意念导引下进行的。无论是陈、杨、吴、武、孙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具共性的最基本方法,都需要在意念导引中实现。而且,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动作的整个过程都要由意念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仅仅要想着两手举起,而且还要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用意念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念的“听觉”而转换的。又比如,太极拳最重视的虚实转换,其中包括手与足上下配合虚实的变化,手足进退的虚实转换,身体重心的变换以及身体各部位虚实的转换。要做到这些,就必然意念先行。拳谱上讲,“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从而达到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躯干四肢用力行动,那是绝对不能掩人耳目的,只有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以转换之法全以意念行,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种以意念变虚实是太极拳用意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太极拳要领的实现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比如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意念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都需要意念的正确导引。特别是太极拳那种“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纟系),劲断意不断”境界要求,完全是由意念导引动作而产生的动态效果,正如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对意念在练习太极拳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作了清楚的阐述。

(四)意念对太极拳的技击发挥核心作用。高超的技击性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意念则在其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比如,太极拳技击之精髓就是“以意化劲”,就是用意念的转移化掉对方的劲力。只有达到了此境界,才算学会了太极技击。以意化劲,在双方对抗中,对方攻击到我身何处,我身何处就要动,动要快速灵活,无论对方怎么动,绝不能抵抗,而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走,不使对方得到反作用力。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用意念来化劲。比如,对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对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对方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腰或膝,或足脚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即叫用意念来化劲。一般没有经过太极拳特别训练的人,对于外力打击,必然按条件反射作出反应。如遇对方从高处打来,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对方用力推来,必立即还手抵抗对顶。这种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不采取这种手法,而是用意识的训练克服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不顶不架,用特有的引进落空方法与对方竞技格斗,化引拿发。因而可以说,太极拳的以意念化掉力最为神奇,正如《拳谱》云:“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无论对方进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刚”,绝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连,以意念化之。

三、在练习太极拳中如何正确使用意念

(一)层次性原则。即根据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意念运用方法。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主要集中在对老师示范动作的观察模仿上,记忆、思考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这就是意念运用的第一个层次。师傅要善于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此时还不能立即讲类似“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较高层次意念运用问题。处于这一阶段的徒弟不具理解接受的能力,因而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一阶段最终要做到“以外形引动内气、让内气与外形结合、使内劲连绵不断”方能进入第二个层次。

在套路已经练习纯熟、动作规范标准后,练习者手上或身上便会出现类似大、小、轻、重、热、凉、麻、痒“八触觉”,这是初步有了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进入意念训练的第二层次,即要让练习者在练拳时使意念与动作协调,做到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始终保持手上和身上的“八触觉”。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这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

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定式后,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敛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为沉重、饱满)。同时,要明了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意念要按照技击含义导引动作。

第四个层次是使用意念使内气到达足部诸穴,行于隐白穴、降于涌泉穴,着重用意念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因为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所以要在意念和动作中将每招每式中的开合虚实变化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使拳艺日臻神明。在该层次,不但要领会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而且要在练拳中做到眼前无人似有人,最终达到意念完全贯彻动作的升华之境。当然,如果练习者只注重太极拳养生健身之功用的话,则此方面的意念则可相应弱化。

第五个层次即所谓“劲断意不断”的层次,即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并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萌芽。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感。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得非常饱满,仿似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第六层次适用于达到炉火纯青之阶段,可刚复归柔,一念即可变手,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为上关,属上乘功夫。

第七层次适用于练习太极拳登峰造极之阶段,此时,意念若有若无,入千变万化之神道,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达到“炼虚还道”之境,意念使用到达空而不空、形神俱妙、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境界。到此阶段,唯有练习者勤思苦练,通过深入体悟方可体会其中妙处,非几言片语可以言明。

(二)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要求练习太极拳时意念强度,即意念活动的用意程度要适中。太极拳练习中的意念活动不能过分执着,要纯任自然,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也就是说,只有在放松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至腿再至腰,终行于手指,达于四梢”。正如古人云:“勿助勿忘真火候,有候无意莫留停。太松则精神散,太紧则闭气窍。必须不松不紧、不迟不早、不住为住、不好为好、不凝之凝、不照自照,此点火候甚微妙,众生须当仔细料。不识此字不算修,修炼二字须忘了,多以‘炼’字太著迹,一著迹便病根找。”《黄庭经》注:“惟守而无守,不取不离,斯无弊身……用意之妙在于微,似有似无,绵绵若存;不绵绵而绵绵,似绵绵而非绵绵;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是死守,不是不守;若即若离,似守非守。”一般而言,若练习太极拳中意念过弱,意念对象黯淡模糊,就会造成“火冷”之状,甚至会导致气散,达不到练功的目的和效果。若练习太极拳的意念过强,凝神过度,偏于执着,则练功时会出现神倦乏力,头痛头涨,口干舌燥之弊。意致气行,若意念太紧,则气窍紧闭,气滞不通,形成邪火,从而流于着相。再则,紧守亦会导致大脑皮层相应部分的疲劳,自控能力减退而产生杂念。急功近利,意念过强,是出偏的最大根源。所以,练习太极拳用意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

(三)意念先行原则。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太极名家陈鑫认为:“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动,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每招每势都要气沉丹田,发于丹田,气内走百骸、五脏,外行肌肤,贯于四肢末节。”因而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是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太极拳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从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真正实现太极拳术的“内三合”和“外三合”,即意、气、形的统一。在推手中,意念先行的原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如能正确地发挥太极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发”、“引进落空”、“乘势借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放出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意念先行。发劲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意思是说:先用引诱之法,使对方的重心移出体外,处于不稳之态,或发呆之际,顺其倾斜之趋势施用拿法,把对方的活关节管死,令其动弹不得。其中,关键在于掌握“接触点和意念”,动作要能随时达到你所意念的地方(肩、肘、腰等处),一定要准确。意念不可移动才能管得严。

发放之时,意念为先,目光随之转换,身、手、步随。如欲将人发远,则眼远视,发高则高视,控制对方劲路时以何手法为主,则目光需视何处,决不可与身体动向有偏差。要立身中正,切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手脚前去时,腰部朝后微微一挺,同时要松胯提膝(此时其实只是用一念),将欲发放,步须暗进,胜在进步,败在退步,手法、步法、身法必须要用意念配合协调一致。发劲时,身、手、步和眼神必须一齐俱到。在推手运化中要运用折叠之术、转换之法。“粘连黏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而逐步克服“顶”、“匾”、“丢”、“抗”之病。到极熟练,有了“懂劲”功夫之后,方进入“问答”与“造势”之阶段,因此散手技击运用之妙全凭心意功夫。

(四)信诚原则。意念是太极拳的灵魂,信诚确有神奇之处。民谚常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有些人不承认这条原理,认为它是反科学的。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脑通过意念活动而产生的脑电波会对机体产生各种作用。诸如在太极拳治病实践中,如果患者有必胜的信念,对太极拳的治病效果深信不疑,那么效果就会非常显著;反之,如果患者心中的意念拒绝接受该信息,太极拳的治病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太极拳修炼者练功时要遵行信诚原则。首先,要相信意念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的,只要勤加练习,就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身体阴阳平衡,有利于提高技击能力。其次,每一次练功前,都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自己所要练的功法是科学、合理和最符合自己实际的功法,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抓住上面两点,建立积极的练功心态和意念状态,定然对太极拳修炼者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对象、动作过程、方法及目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现实的具体条件,灵活而适当地加以运用。第一,太极拳的意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所谓“心念歇处即是守”是也。第二,意念的轻重要根据太极拳练习者的目的、练功进程和练功环境的不同而相应有所变化。总之,太极拳功法本身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的,练习者如能以“有利于顺利进入功态、有利于快速增长功力、有利于人体的阴阳平衡”为练习标准,对意念做适当的调整,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购买。

温馨提示: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展开全文

意念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优秀武术拳中之一,同样重视意念修练。研究意念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体会如何在太极拳中使用好意念,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意念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意念,是太极拳练习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大师王培生也曾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拳。”意念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几乎存在于任何一门中华传统武术气功的修炼,贯穿于武术气功修持的每一过程。那什么叫意念呢?《灵枢·本神》曰:“心之所忆谓之意。”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青华秘文》也强调:“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玉平经》亦就其功用而云:“神气周流,疾于雷是,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素问》更明确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用现代的语言而言,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存在,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气功修炼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意念具有多种属性,而最主要的三个特性便是主观性、客观性和能量性。

(一)意念的主观性。一代太极大师武禹襄曾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古人又云:“心者,思之官也。”用现代的生理学知识来说,这里的“心”即指大脑。首先,意念就是通过大脑发出指令,它经神经中枢的传导,信息的精递,能够影响和支配人体的“内动”和“外动”。这与“杯弓蛇影”和“望梅止渴”的故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意念具有鲜明的能动作用。练习太极拳时,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时时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身法和每一动作,要以意念检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如果身法错误,就应该在行拳中及时纠正。《养十三则阐微》也说:“存其虚心,而步步自达外,谓之调者。有不虚处,以意虚之;有不通处,以意通之;如有紧迫感,则以一意一松一散,其中气象自能疏畅……”再次,意念具有不确定性、虚拟性和随意性。意念的对象,不受太多的客观限制,它既可以是人体的一部分,亦可以是大千世界的一事物,还可以是自己虚拟出来高于现实的事物。可根据自己的练功需要而选择。《入药镜》说得很明白:“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这就说明了意念具有主观性这个特点。

(二)意念的客观性。张三丰曾这样说:“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意念属意识范畴,摸不着、看不见,具有有明性,然它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它包括身外意念和身内意念。身外意念主要指意念实体,包括太极拳中意念自己或别人的动作,也包括其他武术气功中意念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及自己的某些愉快经历、意念领会某些事物的性能和词意,如“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等。身内意念包括意守丹田、命门、气海、关元、涌泉、足三里等要穴;意念经络,即大小周天;意守某些脏腑和局部部位、病灶;意守自己某些姿势和动作。其中,武术气功中低层次的意念对象以动作为主,包括太极拳中的“以意领形,形随意行”、“拳练万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在练习太极拳中,只有运用好意念,才能逐步地领悟拳中的技击奥义。行拳时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发劲时只有心静意专、沉着松净,才能放得远,“动短、劲长、意远”,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

(三)意念的能量性。太极拳大师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意念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本身的产生、运化都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意念发挥作用,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从一定意义而言,信息就等于能量。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功法就是对体内、体外两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能量交流、分化、重组、优化的过程。意念过程中的能量性,便是通过“气”来体现的。有关科研工作者与武术气功师合作,通过各种实验,已证实气是血液和体液在体内流动产生的一种物质能量,其中包含有一定的信息素。从现实角度而言,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些人的手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有些人会出现肠鸣、放屁、打嗳或身体某部位产生跳动,或在体表产生丝线样走动,或病灶处有隐痛,或某部分有触电感觉;有些人却产生头发竖起,脚趾、头顶突然针刺样疼痛,或在眼前出现各种颜色与光环;等等。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中意念产生作用的结果,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地证实了意念的能量性。

二、意念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是意念的产物。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等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的事物,创造出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形成的动作组合。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是意向性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具体物象拳型定势。在走架子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用意念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靠意念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部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会出毛病。以意念调控身法,是太极拳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有更熟练、更自然,才能不期然而然。如果没有了意念的功夫,则太极拳同其他以力、以动作姿势、以技巧为主的西化体育或者武术拳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意念的主动性融入拳架、拳功、拳道,太极拳才别开生面,体现出一种修为和道性。

(二)太极拳的动作是在意念导引中实现。太极拳中所有的拳势动作都是在意念导引下进行的。无论是陈、杨、吴、武、孙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具共性的最基本方法,都需要在意念导引中实现。而且,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动作的整个过程都要由意念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仅仅要想着两手举起,而且还要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用意念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念的“听觉”而转换的。又比如,太极拳最重视的虚实转换,其中包括手与足上下配合虚实的变化,手足进退的虚实转换,身体重心的变换以及身体各部位虚实的转换。要做到这些,就必然意念先行。拳谱上讲,“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从而达到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躯干四肢用力行动,那是绝对不能掩人耳目的,只有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以转换之法全以意念行,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种以意念变虚实是太极拳用意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太极拳要领的实现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比如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意念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都需要意念的正确导引。特别是太极拳那种“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纟系),劲断意不断”境界要求,完全是由意念导引动作而产生的动态效果,正如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对意念在练习太极拳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作了清楚的阐述。

(四)意念对太极拳的技击发挥核心作用。高超的技击性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意念则在其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比如,太极拳技击之精髓就是“以意化劲”,就是用意念的转移化掉对方的劲力。只有达到了此境界,才算学会了太极技击。以意化劲,在双方对抗中,对方攻击到我身何处,我身何处就要动,动要快速灵活,无论对方怎么动,绝不能抵抗,而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走,不使对方得到反作用力。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用意念来化劲。比如,对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对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对方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腰或膝,或足脚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即叫用意念来化劲。一般没有经过太极拳特别训练的人,对于外力打击,必然按条件反射作出反应。如遇对方从高处打来,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对方用力推来,必立即还手抵抗对顶。这种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不采取这种手法,而是用意识的训练克服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不顶不架,用特有的引进落空方法与对方竞技格斗,化引拿发。因而可以说,太极拳的以意念化掉力最为神奇,正如《拳谱》云:“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无论对方进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刚”,绝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连,以意念化之。

三、在练习太极拳中如何正确使用意念

(一)层次性原则。即根据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意念运用方法。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练习者的“意念”主要集中在对老师示范动作的观察模仿上,记忆、思考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这就是意念运用的第一个层次。师傅要善于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此时还不能立即讲类似“意守丹田”、“劲断意不断”、“用意不用力”、“内气运行”等较高层次意念运用问题。处于这一阶段的徒弟不具理解接受的能力,因而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一阶段最终要做到“以外形引动内气、让内气与外形结合、使内劲连绵不断”方能进入第二个层次。

在套路已经练习纯熟、动作规范标准后,练习者手上或身上便会出现类似大、小、轻、重、热、凉、麻、痒“八触觉”,这是初步有了内气的表现。此时可以进入意念训练的第二层次,即要让练习者在练拳时使意念与动作协调,做到周身放松、内劲连绵不断、始终保持手上和身上的“八触觉”。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会产生内气注入丹田的感觉,这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

这时意念要引导内气下沉丹田,在每一个动作定式后,都要用意把内气完全收敛入丹田(内气回归丹田的感觉为沉重、饱满)。同时,要明了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意念要按照技击含义导引动作。

第四个层次是使用意念使内气到达足部诸穴,行于隐白穴、降于涌泉穴,着重用意念体会开合虚实的变化。因为开合虚实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所以要在意念和动作中将每招每式中的开合虚实变化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步法轻灵稳健、稳如泰山,使拳艺日臻神明。在该层次,不但要领会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而且要在练拳中做到眼前无人似有人,最终达到意念完全贯彻动作的升华之境。当然,如果练习者只注重太极拳养生健身之功用的话,则此方面的意念则可相应弱化。

第五个层次即所谓“劲断意不断”的层次,即是说在定式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并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现,其中蕴含着下一个动作的萌芽。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感。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得非常饱满,仿似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第六层次适用于达到炉火纯青之阶段,可刚复归柔,一念即可变手,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为上关,属上乘功夫。

第七层次适用于练习太极拳登峰造极之阶段,此时,意念若有若无,入千变万化之神道,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达到“炼虚还道”之境,意念使用到达空而不空、形神俱妙、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境界。到此阶段,唯有练习者勤思苦练,通过深入体悟方可体会其中妙处,非几言片语可以言明。

(二)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要求练习太极拳时意念强度,即意念活动的用意程度要适中。太极拳练习中的意念活动不能过分执着,要纯任自然,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也就是说,只有在放松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至腿再至腰,终行于手指,达于四梢”。正如古人云:“勿助勿忘真火候,有候无意莫留停。太松则精神散,太紧则闭气窍。必须不松不紧、不迟不早、不住为住、不好为好、不凝之凝、不照自照,此点火候甚微妙,众生须当仔细料。不识此字不算修,修炼二字须忘了,多以‘炼’字太著迹,一著迹便病根找。”《黄庭经》注:“惟守而无守,不取不离,斯无弊身……用意之妙在于微,似有似无,绵绵若存;不绵绵而绵绵,似绵绵而非绵绵;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是死守,不是不守;若即若离,似守非守。”一般而言,若练习太极拳中意念过弱,意念对象黯淡模糊,就会造成“火冷”之状,甚至会导致气散,达不到练功的目的和效果。若练习太极拳的意念过强,凝神过度,偏于执着,则练功时会出现神倦乏力,头痛头涨,口干舌燥之弊。意致气行,若意念太紧,则气窍紧闭,气滞不通,形成邪火,从而流于着相。再则,紧守亦会导致大脑皮层相应部分的疲劳,自控能力减退而产生杂念。急功近利,意念过强,是出偏的最大根源。所以,练习太极拳用意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

(三)意念先行原则。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太极名家陈鑫认为:“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动意动,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每招每势都要气沉丹田,发于丹田,气内走百骸、五脏,外行肌肤,贯于四肢末节。”因而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是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太极拳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间才能做到不截然断续,从而连贯自如,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真正实现太极拳术的“内三合”和“外三合”,即意、气、形的统一。在推手中,意念先行的原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如能正确地发挥太极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发”、“引进落空”、“乘势借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放出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意念先行。发劲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意思是说:先用引诱之法,使对方的重心移出体外,处于不稳之态,或发呆之际,顺其倾斜之趋势施用拿法,把对方的活关节管死,令其动弹不得。其中,关键在于掌握“接触点和意念”,动作要能随时达到你所意念的地方(肩、肘、腰等处),一定要准确。意念不可移动才能管得严。

发放之时,意念为先,目光随之转换,身、手、步随。如欲将人发远,则眼远视,发高则高视,控制对方劲路时以何手法为主,则目光需视何处,决不可与身体动向有偏差。要立身中正,切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手脚前去时,腰部朝后微微一挺,同时要松胯提膝(此时其实只是用一念),将欲发放,步须暗进,胜在进步,败在退步,手法、步法、身法必须要用意念配合协调一致。发劲时,身、手、步和眼神必须一齐俱到。在推手运化中要运用折叠之术、转换之法。“粘连黏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而逐步克服“顶”、“匾”、“丢”、“抗”之病。到极熟练,有了“懂劲”功夫之后,方进入“问答”与“造势”之阶段,因此散手技击运用之妙全凭心意功夫。

(四)信诚原则。意念是太极拳的灵魂,信诚确有神奇之处。民谚常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有些人不承认这条原理,认为它是反科学的。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脑通过意念活动而产生的脑电波会对机体产生各种作用。诸如在太极拳治病实践中,如果患者有必胜的信念,对太极拳的治病效果深信不疑,那么效果就会非常显著;反之,如果患者心中的意念拒绝接受该信息,太极拳的治病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太极拳修炼者练功时要遵行信诚原则。首先,要相信意念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的,只要勤加练习,就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身体阴阳平衡,有利于提高技击能力。其次,每一次练功前,都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自己所要练的功法是科学、合理和最符合自己实际的功法,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抓住上面两点,建立积极的练功心态和意念状态,定然对太极拳修炼者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对象、动作过程、方法及目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现实的具体条件,灵活而适当地加以运用。第一,太极拳的意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所谓“心念歇处即是守”是也。第二,意念的轻重要根据太极拳练习者的目的、练功进程和练功环境的不同而相应有所变化。总之,太极拳功法本身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的,练习者如能以“有利于顺利进入功态、有利于快速增长功力、有利于人体的阴阳平衡”为练习标准,对意念做适当的调整,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购买。

温馨提示: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