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带“眼”的天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天珠分别有几眼的 解密古代带“眼”的天珠

解密古代带“眼”的天珠

2024-07-18 03:44: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戴君彦

我们运用“微痕考古”的方法对我国考古出土的21颗天珠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有两颗带“眼”的天珠。这两颗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带“眼”天珠现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是该单位于2009年对提克买克冶炼遗址和墓地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时所得。

所谓“天珠”是古人用大自然中的蚀花原材料对半透明的白玛瑙(玉髓)珠的表层分别进行黑、白两次蚀染,从而获得黑色底上有乳白色纹饰的蚀花玛瑙珠。藏族称这种珠子为“GZI或DZI”珠,上世纪的西方学者将其汉语音译为“瑟”或“思”。汤惠生教授认为“天珠”一词是“GZI或DZI”珠的汉译名词,天珠的“天”既是宗教上所讲的天神,又有“外来的”之义。考古学家杜齐(Giuseppe Tucci)在《西藏考古》一书中将天珠上的圆圈纹称为“睛”(mig),并认为这种珠子由此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藏民通常将天珠上的“圆圈纹”称作“眼”且认为它是“正义之眼”,能够对抗所谓的“邪恶眼”,这样能使佩戴者远离噩运、获得神灵的福佑。大卫·麦克唐纳博士认为天珠是玛瑙材质且价值可观,而带“睛”的天珠价值更高。

就制作工艺而言,工匠需先将白玛瑙珠体的表层全部染黑,然后再用碳酸钠(Na2CO3)作为有效成份在珠体的表层蚀绘乳白色的花纹,以此达到黑、白鲜明的艺术对比效果。从美术考古与艺术美学的角度看,包括了艺术在内的人工制品与自然存在物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不仅从天珠珠体上人为蚀花的黑色底、乳白色纹饰及白玛瑙珠体等元素中探寻到其固有的艺术表现格式,还从那些蚀绘于珠体上的圆圈纹等几何形纹样中体悟到天珠装饰的秩序、节奏和韵律。人类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对于古人来说,纯物理的现象是没有的,他们的知觉是由或多或少浓厚的一层具有社会来源的表象所包围着的核心组成的,构成他们的任何知觉的必不可缺的因素的集体表象具有神秘的性质。天珠即是佩戴者的护身符珠宝,它是古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实物载体,是古代工匠运用当时先进的蚀花技术在白玛瑙珠的表层蚀染(绘)了黑底和白色纹饰后获得的艺术品,其制作工艺承袭自中亚地区的蚀花红玉髓珠。

图一“天地”天珠

图二“二眼”天珠

这两颗带“眼”天珠的表层具有人工蚀染的“黑”色底,其上蚀绘有乳白色的“圆圈纹”和“方形纹”等几何纹饰,它们构图合理、纹饰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一、图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空间的)秩序、对称和明确”,这两颗天珠上的白色纹饰在很大程度上受珠体为圆柱状这一形式的影响,呈现出秩序、对称和明确之美。不仅如此,这两颗带“眼”天珠的白色纹饰还蕴含着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深邃的宗教哲学思想,譬如:图一中的“天地天珠”,其主体纹饰为“圆圈纹”和“方形纹”,“圆圈纹”、“方形纹”是流传遍及世界的表意文字,“方形”在亚欧大陆和美洲的古代岩画中表示“土地、地方、领土”,“圆圈纹”在更广泛的区域表示“天空、空气”,“圆圈纹”旁边加上“方形纹”则表示“天空和大地”。一些古老的文献中也认为天为圆形或半球形,而大地则是方形的。也就是说,这颗天珠白色图案中的主体结构——“圆圈纹”旁边加上“方形纹”是表示“天空和大地”之意,根据古人的万物有灵论来说就是指代了天空之神与大地之神;图二中这颗“二眼天珠”的乳白色纹饰主体为两个位置相呼应的“圆圈纹”,其间有两条“Z”形纹将这两个圆圈纹关联起来,使之形成“对立且有机统一”的组合关系。作为白色图案中主体结构的“2”个“眼”与直线、弧线一同构成了与“阴阳鱼图”(也称“太极图”)同形式的组合图案,这种组合图案演绎出“阴阳合成”的深奥哲理。“阴阳合成”的框架结构模式源于印欧雅利安人的原始神话“水中之火(光)”的母题,这一原始观念认为:水与火的结合是生命之源和万物创生的始因,它们的结合具有再生机制。在“阴阳合成”的框架结构模式中,阴与阳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上述哲理与中国神话哲学中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等说法一脉相通,都是把“2”统合在“1”之中。这颗天珠上的“2”个“眼”与直线、弧线的有序分布将“阴性神”和“阳性神”之间相互对应、彼此连属从而形成有机统一体的神话理念和宗教哲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天珠被埋藏在接近地表的土壤中,会受埋藏环境的影响产生风化作用,而“受沁”则特指古玉器埋藏入土后发生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也就是说,这两颗天珠的现有状态是它们的受沁现象叠加于它们在古代成珠时的状态之上的综合结果。受沁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主要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它既是一个“失”的过程,同时也是“得”的过程。古玉受沁后的内在因素表现为矿物的显微结构变松,吸水性增强、褪色发白、比重降低,而天珠的珠体是由玛瑙制作而成,玛瑙和其他玉石矿料同为晶体矿物,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二者的受沁机理是一样的。就天珠而言,其玛瑙珠体的化学、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们在受沁过程中发生的风化作用主要是物理风化,主要表现为机械性地破坏SiO2 晶体间的连接作用,使玛瑙晶体间的结合力逐渐减小,从而导致矿体变得松散,最后使珠体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疏松。提克买克墓地处于冶炼遗址内,埋藏这两颗天珠的墓葬所处山脊的两侧堆积有一定厚度的冶炼堆积物,多次反复倾倒于此的炼渣等堆积物当时应具有相当高的温度,它们会使附近墓葬土壤的温度升高。那么,埋藏在墓葬中的两颗带“眼”天珠在两千多年的埋藏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受沁现象呢?

“天地”天珠的受沁现象

图三侧透光观察“天地”天珠

我们先用强光手电筒从珠子背面12点钟方向透射观察,整个珠体几乎不透光。于是稍微调整光源的方向,将手电筒调至约10点钟方向(图三),这时我们看见珠体一头临近端部的地方透出莹亮的光辉。珠体另一处有小片黑色蚀染元素褪去后露出的白色珠体,其色度与旁边蚀花而成的乳白色纹饰明显不同,结合珠子另一端也有轻微的透明度来看,我们判断这颗天珠的白玛瑙珠体仍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其天然的物理化学性状。为什么同一颗天珠的白玛瑙珠体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透明度呢?我们推断主要受微观埋藏环境中温度的影响所致:由于墓葬附近地表堆积的炼渣为炼铜后多次堆积而成,其堆积的时间、次数、先后顺序、炼渣的温度等都毫无规律可言,但炉渣带来的较高温度一定会通过土壤传递到墓葬土壤中,虽然大部分热能在传播过程中被消耗掉了,但仍有部分到达并被保存在墓葬的土壤中,这种热能的影响断断续续。结构矿物学告诉我们:热能在一定程度上的赋加,会使分布于玛瑙孔隙中的分子水或赋存于纤维颗粒边界的内表面氢基水加快析出,从而使玛瑙发生相变,产生“变白失透”的受沁现象。在一定温度下,由于玛瑙珠体的传热性不好,缓慢而持续的加热会使受热较多的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变白失透,受热较少的部位则相变程度相对微弱,而热能不能到达之处仍保留着玛瑙矿料原有的透明度,因此我们判断它们的珠体仅发生了相应的物理变化。另外,图中还可看见沁裂纹现象和色沁现象。

图四珠体一端受沁现象的细节图

从(图四)中可见数条沁裂纹无规律地分布于珠体,它们或粗或细、或深或浅、或交错或断续地从珠体一直蜿蜒至珠子一头的端部,多数沁裂纹被壤液中的铁元素沁染成褐红色,一些沁裂纹中的褐红色显然已沿着晶体疏松的网面深入到珠体肌理,从而形成了裂理面。“沁裂纹现象”的成因是:珠子受埋藏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着风化作用,赋存于晶体微孔隙中的水份在风化淋滤过程中携带着可溶性物质渗流析出,从而减小了SiO2 晶体间的连接力,使珠体变得疏松。当应力作用叠加于这一过程中时,珠体表层SiO2 晶体间的连接会沿着键力弱的晶体间加速断裂,从而形成裂纹。褐红色的“色沁现象”源于壤液中的铁元素,由于M13所处山体富含铁矿,壤液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氧化形态的铁离子在渗透胶结作用下与壤液中的其他物质一起渗透并胶结在经历过风化淋滤作用后相对疏松的晶体微孔隙间,形成了“色沁现象”。当多余的胶体溶液堆集在晶体相对疏松的部位和沁裂纹处时,就呈显出沁裂纹现象与色沁现象相叠加的状态。图中还可观察到“蚀色褪色现象”,其成因是:受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个墓葬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微观埋藏环境,当蚀染的色素离子在风化淋滤过程中大部分被析出后,在渗透胶结过程中由于所处微观环境中无致色离子,导致没有其他致色离子补充进这一部位的晶间孔隙,于是呈现出“蚀色褪色现象”。另外,图中还可观察到晶体疏松现象和晶体脱落现象。

图五珠体另一端受沁现象的细节图

在(图五)细节图中,我们可观察到明显的蚀色褪色现象外,还在浅褐色的底色上看见一些深褐色的细纹呈平行纤维状或半弧形,深浅不一地隐于珠体表层,色素离子渗入并赋存较多处正是晶体相对疏松的地方,其形态可能与珠体表层石英晶体的取向和拓扑结构特征有关。图中还观察到沁裂纹现象、各种形态的土蚀现象以及隐约的桔皮纹现象。

图六 珠体在1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七 珠体在4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八珠体另一部位在40倍显微镜下成像

图九珠体在7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六)是珠体的15倍显微成像,沁裂纹处有深色的色沁现象以及各种形态的土蚀现象。(图七)是这一部位的40倍显微成像,可见黑褐色的致色元素充填在其中一条沁裂纹中,附近的晶体疏松部位和晶体脱落处也有部分被黑褐色的致色元素充填其间,而晶体疏松处还有土黄色的壤液胶结在裂理面。另外还可观察到桔皮纹现象。(图八)是这一部位微调角度后的40倍显微成像,可清楚观察到桔皮纹现象和晶体脱落后形成的各种土蚀现象,严重处形成了多个凹坑,凹坑大小各异,形态多样,其中两个凹坑间有明显的晶体疏松现象和由此产生的虹化现象。“晶体疏松”、“晶体脱落”和“虹化现象”的成因是: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珠体内SiO2 晶体间的微孔隙增大,当晶体间的连接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使这一部位变得疏松,形成“晶体疏松现象”;严重者会使部分晶体从珠体上渐次脱落,形成“晶体脱落现象”,根据脱落程度可分为土蚀痕、土蚀斑和土蚀坑;“虹化现象”则源于光线折射过晶体疏松处后形成的光学效应,风化淋滤作用和渗透胶结作用会改变珠体中本就无序的晶体排列状态,当改变后的晶体排列形成某些特殊交角,并有光线从特定角度穿过时,就会产生“虹化现象”。(图九)是晶体疏松部位的70倍显微成像,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到晶体疏松部位的虹化现象。另外这颗天珠的整个珠体都被一层有厚度的、莹亮的包浆包裹。

图十“天地”天珠一头端部截面的特点

(图十)是珠子一头的端部,蚀染而成的黑色几乎褪色殆尽,只残留少许色素离子在表层晶体间,呈显为淡黄色。有多条沁裂纹从珠体延伸至半透明的端面,可清楚看见许多沁裂纹中有褐红色的色沁现象,色沁现象一直深入珠体内,它们是壤液中的铁元素沁染所致。还可看到晶体疏松现象、晶体脱落现象、虹化现象以及少许壤液胶结在凹陷处。

“二眼”天珠的受沁现象

图十一透光观察“二眼”天珠

(图十一)是从12点方向透光观察这颗天珠,珠体呈微透明,它的表面有包浆包裹,呈现出润亮的光泽。“包浆现象”的成因是:经历了风化淋滤作用的珠体内有大量微孔隙,为壤液中的物质渗透进珠体提供了通道和空间,但在相对后期进行的渗透胶结过程中,胶结作用使晶体间的孔隙度逐渐减少和缩小,致使富含Al 、Si 和Fe元素的胶体溶液渐渐失去了渗入珠体内部的通道,只能大量聚集在珠体表层,形成了包浆。Si 、Al 等元素的富集增强了包浆带给珠体的光泽,使之更加莹亮。

图十二  侧透光观察“二眼”天珠的一端

图十三侧透光观察“二眼”天珠另一端

(图十二)是用手电筒的光从11点方向透射过珠体后的照片,可以看到珠体呈微透明,珠体内部有隐约的缠丝纹路。如(图十三)所见,当我们用手电筒的光从1点钟方向透射过珠体的另一端时,则可看见在微透明的玛瑙珠体上蕴含有韵律结构的缠丝纹,它主要源于矿体内部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的韵律性变化。

图十四  “二眼”天珠的局部细节图

(图十四)中可见这颗天珠的珠体表面并非十分平整光滑,而是有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蚀现象和橘皮纹现象自然地分布于整个珠体。当我们微微转动珠体时,能观察到珠体表面的包浆带来的光泽感是一致的。白色蚀花纹路上有较明显的黄色沁现象,而蚀色褪色现象的形态沿珠体缠丝纹路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图十五  珠体在1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十六  珠体在2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十七  珠体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十五)是1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见珠体上有土蚀痕、土蚀斑、土蚀坑以及桔皮纹现象自然地分布于珠体,白色蚀花纹路上还有淡淡的黄色沁现象。橘皮纹现象的成因是:微观上,这颗天珠的表面并非特别平整光滑,它在久远的埋藏历程中所经历的风化淋滤作用加剧了珠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状态,当富含Si、Al、Fe元素的胶体溶液在渗透胶结的过程中堆积并胶结在本就不太平整的珠体表面,又有光线从特定角度照射时,就呈现出“橘皮纹纹”的光影效果。(图十六)是这一部位在2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清晰观察到上述受沁现象的细节特征:橘皮纹现象杂糅于土蚀痕、土蚀斑现象之间,它们互为因果,整体形态十分自然,有莹亮的包浆覆盖其上。其中一些土蚀斑上还有少许土黄色壤液胶结。(图十七)是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它使我们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更加清晰明了。

图十八  珠体在1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十九  珠体在2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十八)是珠体残损一端在1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见圆柱形珠体上自然地分布着桔皮纹现象、土蚀现象,一条沁裂纹从珠体的圆柱面蜿蜒至断裂面上并与断裂面上的一处晶体疏松处相连接,有深色的致色元素深入到沁裂纹的裂理面。(图十九)是这一部位在2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珠体表面的沁裂纹中有晶体渐次疏松的形态,其中还有色沁现象和壤液胶结。

图二十  珠体在1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二十一  珠体在3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二十二  珠体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

(图二十)是珠体的另一部位在15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见珠体内包裹有一块粗大颗粒的石英晶体。还可观察到桔皮纹现象、土蚀痕和土蚀坑现象。(图二十一)是这一部位在3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清楚看见有壤液胶结在粗大颗粒的石英晶体表面,还隐约可见虹化现象。而在这一部位的周缘则有桔皮纹现象、土蚀痕、土蚀斑和土蚀坑现象,有一层包浆覆盖其上。(图二十二)是这一部位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可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胶结于粗大石英晶体表面的壤液成份以及虹化现象,还可隐约看见在一处小土蚀斑内胶结有灰黄色的壤液成份。

图二十三 “二眼”天珠一头端部特征

(图二十三)是这颗天珠一头的端部,可见端部外缘处有晶体脱落后留下的土蚀斑和土蚀坑现象,其上覆有包浆。端部的平面部位曾被非常精细地打磨、抛光,从而光滑细腻,其上有一层莹亮的包浆覆盖。

那么,这两颗天珠从何而来呢?考古研究表明:战国至西汉时期,有来自西方的人群可能经由帕米尔高原的古老通道不断迁徙而来,他们陆续进入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周边地区并逐渐融入本地的族群当中,东、西方的物质文化在这里交汇互融,而库车提克买克冶炼遗址就为其中之一。这些西来人群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冶炼技术,还带来了他们喜爱的护身符珠宝——天珠。这些天珠伴随它们的主人被埋藏在提克买克墓地中长达两千多年,每一颗珠子受埋藏环境的影响都发生了相应的次生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受沁现象,具体表征为:沁裂纹现象、色沁现象、蚀色褪色现象、虹化现象、晶体疏松现象、土蚀现象、橘皮纹现象、包浆现象等一系列受沁现象,上述受沁现象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是珠体在漫长受沁过程中经历了风化淋滤作用和渗透胶结作用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系统规律性特征, 而上述受沁现象是这两颗带“眼”天珠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的有力鉴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