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来自非洲的“中国女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在非洲的中国后裔 特别推荐: 来自非洲的“中国女孩”

特别推荐: 来自非洲的“中国女孩”

2024-07-08 09:2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华社记者 蔺智深

  她出生在肯尼亚海滨小岛上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她从小便听姥姥讲她们是中国船员的后裔;她的命运因为不少学者和记者对东非“郑和遗迹”的探寻而彻底发生了变化;她的人生道路也将在人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延伸到遥远的中国。

  她,便是来自非洲的“中国女孩”--姆瓦玛卡·夏瑞福(Mwamaka Sharifu)。“我将于7月初到中国去,去看看我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夏瑞福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市将于7月初举行“郑和航海日”大型纪念活动,并盛情邀请这个肯尼亚女孩作为特邀嘉宾之一到太仓参加有关活动。

  据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透露,南京电视台也已经向夏瑞福发出邀请信,请她到南京和北京两地参加《郑和下西洋》大型系列专题片的首映式。在北京,她还将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相关活动。

  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夏瑞福已经获得中国教育部特批的公费留学名额,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到中国读大学。

  谈起寻根之旅和求学良机,夏瑞福无法掩饰内心的兴奋。“我非常高兴,朋友们和家人也都为我感到自豪,我期待着到中国去。”

  祖传的中国古碗

  夏瑞福的家在肯尼亚拉穆群岛中帕泰岛上的西尤村。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坐飞机到拉穆,约需一个小时。再从拉穆乘快艇去帕泰岛,又要一个半小时。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码头登岸后,眼前是赤道阳光烤晒下的热带丛林。导游说,到西尤村,还得步行近一个小时。

  在如此偏远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会有中国人后裔呢?可惜的是,当记者到达西尤村时,夏瑞福全家都不在,邻居们说,他们几天前都到蒙巴萨市去了。当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在蒙巴萨找到她时,夏瑞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祖传中国古碗的故事。

  近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两艘船在帕泰岛附近海域触礁沉没。水手们们纷纷乘小船或游泳死里逃生,来到帕泰岛上的上加村定居下来。后来,岛上发生部族冲突,上加村成了一片废墟,村民迁至附近的西尤村并一直繁衍至今。中国水手当年上岸时带来了瓷器、丝绸等,这些东西后来要么用来与当地人交换生活用品,要么便成了传家之宝。

  夏瑞福说,她家的中国古碗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仅存一个,是由她姥姥传给她妈妈的。“小时候,外婆就常给我讲关于中国沉船的故事,并说我们就是这些中国水手的后裔。”

  如今,这只古碗也成了她们是中国人后裔的见证之一。每当有记者前去家中采访,夏瑞福的妈妈便向人们介绍这只古碗。可惜的是,几年前,一名外国记者在接过古碗时一不小心脱手,古碗掉到地上摔成了几片。今年早些时候,南京电视台“郑和下西洋”大型专题片摄制组到西尤村采访,夏瑞福母女拿出古碗碎片讲述了事件的经过。巧合的是,摄制组人员随身带有强力胶,并巧妙地将古碗复原,令夏瑞福一家喜出望外,感激不尽。

  夏瑞福还说:“以前我们都以为打破古碗的是一个中国记者。但当我把他的名字给(南京)电视台的人看时,他们非常肯定地说,那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谈起这段故事,当时全程陪同南京电视台摄制组在肯尼亚采访的中国驻肯使馆新闻官庄耀东说,中国记者不仅留下了“破碗重圆”的佳话,还澄清了一个事实。

  幸运的“中国女孩”

  夏瑞福现年19岁,是肯尼亚拉穆女子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对于一个偏远小岛上家境贫寒的女孩来说,能逃脱早早嫁人的命运并完成高中学业,实在是一件幸事。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夏瑞福已经获得中国教育部特批的公费留学名额,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到中国读大学。

  这个幸运的“中国女孩”在2002年12月初第一次见到了前往她家探访的中国人,也迎来了自己的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得知肯尼亚拉穆群岛有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遗存,海滨一带的部分肯尼亚人自称是中国古代水手的后裔,于是便派陆竞春和陈延军两名外交官前往拉穆群岛,就有关中国与东非沿岸早期交往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希望直接找到古代中国水手的后裔。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几名考古专家的陪同下,两名外交官走进了夏瑞福一家所在的西尤村。他们在后来的考察报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村长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几名自称是古代中国水手后裔的人。他们虽然无法拿出证明其祖先是中国人的直接物证,也无法确定祖先何时乘船到此,但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其世代相传的家训。当地村民称他们为‘瓦上加人’,意思是自上加村而来的人,借指他们的祖先是从上加登陆的中国水手。

  ‘瓦上加人’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目前共有四户,约四、五十人。在我们接触的几名‘瓦上加人’中,多数肤色较当地人浅,面目特征亦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已有很大差别。只有一对母女的五官及头发颇像中国人。母亲今年60岁,有五个子女。当日在家的女儿17岁,在邻岛上中学。”

  这里说的在邻岛上中学的正是夏瑞福。说她幸运,并非仅仅因为她家世代相传的关于中国人后裔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自从使馆“发现”她们之后,夏瑞福一家便得到了热心的中国同胞的关注和帮助。

  热心的中国同胞

  使馆的考察报告进一步引起了中国媒体对“非洲中国人后裔”的关注。新华社非洲总分社派出四名记者前往拉穆、帕泰岛的西尤村及上加村采访;人民日报驻非洲的记者也前往拉穆女子中学,采访了在那里上学的夏瑞福。于是,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夏瑞福的故事,不少人也到西尤村探访,并且与每次前去采访的记者一样,大家都给她带去了学习用品,或者直接留一些钱给她,以资助她继续读书。

  中国人多次访问拉穆,也引起了肯尼亚当地媒体的注意。2004年4月,肯尼亚第一大报《民族日报》下属的《海滨快报》也详细报道了夏瑞福一家及肯海滨一带中国人后裔的故事,并配发了夏瑞福母女及当地发现的一些中国文物和遗迹的照片。正是读了这篇报道,生活在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的中国人赵汗青萌生了资助夏瑞福的想法。

  赵先生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远离中国的东非海岸还生活着中国人的后裔,令他倍感亲切,于是便很想资助这个穷苦人家,“给点钱吧,只能解一时之急,最后觉得应该资助这个女孩上学,让她成为有用之材,既为中国人后裔争光,又能从长远上帮助她的家人摆脱贫穷。”

  于是,赵先生找到了《海滨快报》的主编,并通过该报与夏瑞福所在的拉穆女子中学联系,替她交清了高中毕业前一年多时间所需的全部学费及杂费。拉穆女子中学的校长玛丽·姆瓦库瓦女士说,得到众多中国人的热心资助之后,尤其是得知她上高中的全部学费已被交清之后,夏瑞福学习更加努力了,成绩也与以前相比大有进步。

  宝贵的求学良机

  夏瑞福是幸运的,但同时她也很有志气,有着远大的理想。在第一次遇到中国大使馆的两名外交官时,她便表达了自己想到中国求学的愿望,并表示自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以改变家乡缺医少药的面貌。

  随后,夏瑞福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了一封信,正式表达了上述愿望,并希望得到使馆的帮助。使馆回信鼓励她努力学习,并指出要想到中国留学,首先必须完成高中学业。不久前,夏瑞福在接受采访时,拿出了使馆以及一些中国记者给她写的信件让记者看。她说:“他们在信中都鼓励我好好学习,这些信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2004年12月19日-22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在拉穆群岛考察途中,专门会见了夏瑞福。返回使馆后,郭大使要求主管教育的官员积极与中国教育部联系,为夏瑞福争取公费留学的名额,并得到积极回应。2005年3月19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正式向新闻界宣布,只要夏瑞福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及应有的推荐信,中国教育部将特批给她一个公费留学名额,她将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到中国读大学。

  今年6月,夏瑞福顺利地通过考试,高中毕业。她的校长玛丽·姆瓦库瓦女士、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滨海考古部主任阿斯曼·奥马尔博士以及《海滨快报》的主编埃德蒙得·凯纳先生分别为她写了推荐信,称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潜力的学生,作为中国人后裔,到中国留学可喜可贺,尤其是在今年人们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始航海壮举600周年之际“返乡”寻根并求学,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日前,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关若洵告诉记者,夏瑞福已正式获得了公费留学中国的名额,将在今年秋天赴中国求学,但具体时间及即将到哪所大学目前尚未确定。

  谁发现了“非洲中国人后裔”

  夏瑞福成了新闻人物,她家所在的西尤村(Siyu village,有译为西雨村、西游村等)如今也以仍有中国人后裔存在而备受关注。该村位于帕泰岛腹地,交通闭塞,几乎可以说与世隔绝。那么,是谁发现了这里有“中国人后裔”呢?

  这一问题至今尚没有定论。据说,十多年前,一个西方国家的记者到拉穆旅游度假,在饭店就餐时偶然听一个服务员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职业的敏感使其随即进行了调查采访,并报道了东非海滨生活着中国人后裔的事情。但这件事到底发生在哪一年,这个记者到底服务于哪家媒体,目前还没人说得清。

  1994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出版了她为郑和撰写的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书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帕泰岛中国商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李露晔(本名Louise Levathes,李露晔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是美国专业女作家,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长达十年,曾于1988年访问英国汉学大师、《中国科技史》总编李约瑟博士,后者当时请她协助修订《中国科技史》中的航海技艺部分。正是从那时开始,李露晔对研究郑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0年,她获选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因此得到许多中国学者的帮助,毕6年之功,完成了《当中国称霸海上》一书。

  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并撰文介绍了他在帕泰岛上采访中国人后裔的经过。他还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纪思道当时是《纽约时报》东京分社的社长,精通中文,并且也对研究郑和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他为什么会想起到帕泰岛去探寻中国人后裔呢?他在文章中说,一是曾在一些学术性刊物看到过介绍东非与中国历史渊源的文章,二是数年前曾听一个肯尼亚人谈起过拉穆群岛上的中国文物与中国人后裔,三便是李露晔的书中给了他启发,促使他下决定前去偏远的帕泰岛采访。

  纪思道的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后来前去拉穆群岛探访的诸多人士提供了线索。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正是从南非一份中文报纸转载纪思道采访记的文章中得知了仍有中国人后裔生活在肯尼亚的消息,于2002年3月份第一次踏访帕泰岛,成为第一个前去西尤村采访中国人后裔的中国记者。李新烽后来又曾于2003、2004和2005年三次再访拉穆,写回了大量相关报道。

  2002年4月份,重走郑和路的《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到帕泰岛寻访中国人后裔,并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汇报了相关情况。当年12月份,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派人专程前往拉穆,就有关中国与东非沿岸早期交往情况进行考察,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实地调查关于东非中国人后裔的情况。2003年4月,新华社非洲总分社音像记者费茂华、毕建忠、王季达等到拉穆采访,成为报道东非中国人后裔的第一批音像记者。(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