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的建筑与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圣彼得堡的标志性雕塑 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的建筑与收藏

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的建筑与收藏

2024-07-12 14:07: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法国的卢浮宫美术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齐名的俄罗斯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涅瓦河畔。该博物馆由五座建筑物组成:沙皇及皇室成员居住的冬宫(1754~1762年建成)、保存皇家珍贵文物与艺术品的小埃尔米塔日宫(1764~1767年建成)、后(旧)埃尔米塔日宫(1771~1787年建成)、埃尔米塔日皇家剧院(1783~1787年建成)和新埃尔米塔日宫(1839~1852年建成)。

  冬宫是彼得大帝的冬季官邸,始建于1711年,当时只是一座二层小楼,因彼得喜欢小巧 玲珑的卧室而将该建筑物的楼层建得很低。但这座面向涅瓦河的建筑物并没有保存下来。

  1754~1762年,由彼得大帝女儿伊丽莎白女皇下令并按照俄国建筑师B.B.拉斯特雷利(1700~1771年)的设计方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冬宫。

  俄国巴罗克式建筑的代表人物拉斯特雷利设计的建筑空间宏大,雕饰丰富而又生动,平面具有严整的直线形。圣彼得堡郊外的两处夏季官邸即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和夏宫的“大宫殿”都是他的杰作。因此,他设计的冬宫规模宏大,轮廓清晰,造型优美,色彩绚丽。冬宫共有1 050个房间、117个楼梯、1 886扇门和10945个窗户。其飞檐总长2 000米,只有站在涅瓦河对岸远眺,才能将整座建筑物尽收眼底。绿色墙体上排列着严整的双层白色石柱、金灰色的雕花窗户及其精美的浮雕,屋顶上屹立着176尊诸神与装饰性花瓶造型的雕塑……所有这一切看似杂乱却错落有致,体现出设计师无与伦比、层出不穷的艺术手法和超人的艺术想象力。

  供暖系统的缺陷造成了1837年的火灾,这场大火使冬宫的内部装饰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主持冬宫内部重建工作的重任落在了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凯旋门”(1834~1838年建成,也称俄土战争胜利纪念门)和“纳尔瓦凯旋门”(1827~1834年建成,也称俄瑞战争胜利纪念门)的设计者、帝国样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瓦西里·斯塔索夫(1769~1848年)的肩上。许多无法彻底恢复原貌的殿堂则按斯塔索夫和俄国建筑师、晚期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布留洛夫(1798~1877年)提出的方案加以改建。6 000名工匠用了15个月时间基本上恢复了冬宫内部的原貌,后又经过历年的修饰和完善,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冬宫渐渐成为艺术品收藏馆。艺术品的收集始于彼得大帝女儿伊丽莎白女皇执政时期(1741~1761年)。1762年6月,在一批近卫军的帮助下,废黜丈夫彼得三世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上台执政,并开始推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共发动了三次俄波战争、两次俄土战争和一次俄瑞战争。在俄土战争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实施在冬宫旁建造一座专门存放艺术品的宫殿的设想。1775年,由俄国建筑师尤里·费尔腾(1730~1801年)和在俄国工作的法国建筑师瓦兰·德拉莫特(1729~1800年)共同设计的新宫殿建成,取名小埃尔米塔日宫。埃尔米塔日源于法语,意思是幽静的地方。

  叶卡捷琳娜二世喜好搜集和占有艺术品,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与欧洲列强君主齐名的大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收藏家。无论国事多么繁忙,她也要定期地经过连接冬宫与小埃尔米塔日宫的全封闭石桥,来到新建成的小埃尔米塔日宫,欣赏摆放在那里的艺术品。在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等人的帮助下,她仅从西欧就购买过40000余幅绘画作品。

  随着艺术藏品日益增多,小埃尔米塔日宫的空间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了。于是,1771~1787年,按照尤里·费尔腾的设计方案在小埃尔米塔日宫的旁边、沿涅瓦河兴建了第三座宫殿,因建于小埃尔米塔日宫之后,故取名后(旧)埃尔米塔日宫。1783年,开始建造埃尔米塔日剧院。该剧院由俄国建筑师、皇村与斯莫尔尼修道院等著名建筑的设计师和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夸伦吉(1744~1817年,原籍意大利)按古罗马建筑风格设计,剧场圆形内壁以半圆柱和雕塑装饰,座位为半圆形递高的池座。

  1851年,斯塔索夫和尼古拉·叶菲莫夫(1799~1851年)按照擅长设计古希腊建筑样式的德国建筑师克伦采(1784~1864年)的设计方案建成了第五座宫殿———新埃尔米塔日宫。背向涅瓦河、位于哈尔图林街上的新埃尔米塔日宫正门由十尊肩扛正门顶部平台的“阿特拉斯”花岗石雕塑构成。“阿特拉斯”雕塑为俄国古典主义纪念碑与装饰性雕塑大师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捷列别尼奥夫(1815~1859年)的杰作。在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因参与提坦神反对奥林波斯诸神的活动而被罚支撑天宇。捷列别尼奥夫将此题材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雕塑作品中:十尊“阿特拉斯”雕塑不仅增加了新埃尔米塔日宫的宏伟气势,而且还使新埃尔米塔日宫正门与平台结合得天衣无缝。

  到1859年,由五座宫殿构成的大型建筑群全部完工。这座大型建筑群后来被统称为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但因冬宫悠久而又闻名的历史和超群的艺术魅力,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至今往往被人们统称为冬宫。

  1852年2月7日,埃尔米塔日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了56个厅,展品主要为意大利、佛拉芒(今荷兰、比利时)和俄罗斯的室内装饰艺术品。最初几年,皇室每年只发放300张许可证,参观者要受到皇室严格的审查。到1863年,所有限制都被取消。

  时至今日,对外一致的说法是博物馆内共有270多万件藏品,它们主要由写生画、雕塑、工艺家具、瓷器、金银饰品、水晶制品、纺织品、中世纪武器、宝石与象牙制品等稀世珍品构成。但供游人参观的展品只是藏品中的一部分。分三层展出:一楼为原始艺术与文化展厅,展品主要为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 二楼展出的主要为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和德国13~18世纪的绘画雕塑艺术品及部分俄国的宫廷装饰物品;三楼展出的是东方艺术品与欧洲现代艺术品,著名的中国厅就设在三楼。

  从面向涅瓦河的大门进入冬宫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华丽的前厅,前厅的尽头耸立着伸向二楼的“约旦楼梯”。起初,“约旦楼梯”被称为“使节楼梯”,因为各国使节都要经此楼梯登上二楼等候沙皇的召见。白色的大理石楼梯庄严、肃穆。宽敞的台阶、浮雕式的护栏、墙壁上镶嵌的镜子与二楼天花板上由意大利画家绘制的油画交相辉映,更加唤起了来宾上楼拜见沙皇、浏览冬宫宝藏的急迫心情。后因每年的1月9日沙皇一家都由此楼梯下到一楼,参加在涅瓦河上为皇室准备的耶稣受洗节活动(传说耶稣降生后在约旦河受洗)。因此,18世纪以后,“使节楼梯”改名为“约旦楼梯”。

  按照参观路线,参观者经“约旦楼梯”登上二楼,穿过宽大的等候厅(“元帅厅”),即看到为纪念彼得大帝而专门修建的庄严的彼得厅(也称“小金銮殿”)。彼得厅由设计伊萨克大教堂的俄国建筑师孟菲兰(1786~1858年,原籍法国)于1833年建成。大厅中央摆放着由浸染过的柞木制成的沙皇镀银宝座,该宝座是在彼得 死后向英国订制并于1731年完成的。宝座后面的墙上悬挂着威尼斯画家于1734年完成的彼得大帝全身油画像。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上站在彼得身旁的女性并非彼得的妻子,而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荣誉女神。画家借用这名虚构的女性人体,同时把北方战争时期彼得率领俄军战胜瑞典军队的波尔塔瓦战役(1709年7月8日)作为画面背景,表明荣誉和胜利永远与彼得相伴。唯一遗憾的是彼得本人生前没能看到这一切。

  紧邻彼得厅的是由斯塔索夫设计的面积为1 000平方米的徽章大厅。青铜大吊灯悬挂于大厅正中央,上面镶嵌着当时俄国各省的省徽。

  走出徽章大厅,就来到了1826年建成的军事画廊。这是一条狭长的油画走廊,两侧的墙面上挂有332幅著名统帅和将领画像,这些人物都是1812年战争和远征法国(1813~1814年)的参加者。著名的英国画家道(1781~1829年)与其助手、年轻的俄国画家亚历山大·波利亚科夫(1801~1835年)一起用了十年时间创作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位于走廊尽头身跨战马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像和亚历山大一世的盟友、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像则由擅长画理想主义作品的德国画家弗兰茨·克留格尔(1797~1857年)创作。亚历山大一世的另一位盟友、同样身跨战马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像由德 国画家克拉夫特(1780~1856年)完成。俄罗斯民族英雄、1812年的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1745~1813年)的巨幅画像位于走廊的正中。

  在苏联时期,博物馆将一些画像的摆放位置作了调整。为便于观看,将1812年战争时期第二西方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1765~1812年)、骠骑兵团团长达维多夫(1784~1839年)、第一西方集团军参谋长叶尔莫洛夫(1777~1861年)等几位著名将领的画像安置在库图佐夫像的两旁。俄陆军大臣兼第一西方集团军司令巴克莱·德·托利(1761~1818年)的全身像干脆挂到了库图佐夫像的对面。诗人普希金生前多次来 到这里参观,并把感想写进了自己的著名爱国诗篇《统帅》中。在画廊的墙壁上还留有13幅空白画框,但每幅空白画框的底部写有军人的姓名。很显然,这13位将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就是没有活到为其作画的那一天。

  被称为大金銮殿的格奥尔基厅面积为800平方米,以其精美的、与天花板装饰相一致的木地板拼花图案享誉全球。推开大金銮殿宝座后面的小门,穿过小阿波罗厅,就来到了小埃尔米塔日宫最漂亮的接待厅,该厅由俄国建筑师安德烈·施塔肯施奈德(1802~1865年)设计建造。考虑到该厅的功能,建筑师把明亮定为 主色调。两排对称排列的白色大理石柱将大厅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的地面上镶嵌着精细的马赛克瓷砖,图案取自古罗马的绘画艺术品,反映出当时的俄国工匠已经掌握了难度极大的马赛克制画工艺。天花板上悬吊着巨大的水晶吊灯,使整座大厅的色调更加明快。位于大厅一角的四级滴水计时器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而那洁白的喷泉造型使人联想起普希金在诗中歌颂的位于克里米亚的“巴赫奇萨拉伊”喷泉,故取名为“巴赫奇萨拉伊”喷泉。大厅的两侧设有窗户。一面窗户朝向涅瓦河,可尽情地观赏那潺湲的河水。窗前还摆放着由18世纪英国机械师制造的、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 身的“孔雀”机械座钟。美丽的孔雀、公鸡、松鼠和猫头鹰站立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橡树旁。每逢正点,孔雀开屏,以自己蓬松美丽的大尾巴向游人献媚;猫头鹰眨着双眼,警觉有余;公鸡开始打鸣报时,时间以罗马数字在橡树下的蘑菇冠上显示。“孔雀”机械座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格里戈里·波将金(1739~1791年)于1780年从英国购买并送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礼物。179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病逝,1796年“孔雀”机械座钟成为博物馆的藏品。从大厅的另一面窗户望出去,展现在眼前的是雕塑与花卉相互映衬的一座小花园。猛然想起身处的位置是二层,原来窗外就是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花园的下面最早是沙皇的马厩和马车库,如今是博物馆的几个展厅。建筑师在马厩和马车库的顶部加固了专门的金属垫层,再在上面铺满泥土,栽培花草,进而成为花园。花园呈长方形,一条小路从中部穿过,小路两旁对称地摆放着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花丛中的大理石喷泉和用大理石雕刻成的四个鸽子窝使花园的整体装饰更加生动。

  紧邻“空中花园”的几个厅里摆放着俄国石刻艺术品和银器以及从西欧各国购买来的绘画艺术品。1764年,为了抵债,德国商人从柏林运来了225幅绘画作品。所以,这一年被认为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奠基年。随后,成批购买艺术品的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到1785年,收藏的绘画作品达到2 658幅。随着艺术品的增多,1895年博物馆将藏品进行了分类,将其中的俄罗斯绘画艺术品划归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博物馆收藏。

  在俄国石刻艺术品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巨大的椭圆形“科雷万大花盘”,重19吨、高2.5米、长短直径分别为4.5米和3米。它由位于格利鲍耶多夫运河沿河街上的尼科利教堂的设计者、俄国建筑师阿布拉姆·梅利尼科夫(1784~1854年)设计,由阿尔泰边疆区的科雷万工厂用一整块乌拉尔碧玉打磨而成(耗时12年)。由于它的体积和重量,人们先用160匹马牵拉的车将它由阿尔泰地区运到乌拉尔,然后再用平底大驳船沿水路运抵彼得堡。大花盘是俄罗斯装饰艺术品中的佼佼者。

  在俄国银器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47~1752年为诺夫哥罗德与符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220~1263年)制作的巨型银棺。涅夫斯基大公1240年在涅瓦河会战中打败了瑞典人,1242年4月5日在楚德湖“冰上激战”中全歼德意志十字军骑士,使古罗斯的西部边境有了安全保证。为了纪念大公的丰功伟绩,1747年伊丽莎白女皇下令位于彼得保罗要塞内的俄国造币厂用90普特(1普特=16.38公斤)银为涅夫斯基大公制作银棺。银棺表面以浮雕形式再现了涅瓦河会战、解放普斯科夫城以及“冰上激战”的悲壮场景。银棺正上方耸立着身披铠甲的大公半身塑像,塑像两侧安坐着手托盾牌、神情安详的天使,盾牌上镌刻着罗蒙诺索夫(1711~1765年)为大公歌功颂德的话语以及伊丽莎白女皇颁布的为大公制作银棺的书面谕旨。银棺两侧摆放着两座外挂铠甲的熏香炉,处处体现出俄国18世纪银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绘画及雕塑艺术品,尤其是西欧的绘画及雕塑艺术品既是二楼展品中的极品,也是埃尔 米塔日博物馆中最早的藏品。目前,这里共收藏了7 800余幅油画和2 100余尊雕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显然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达·芬奇(1452~1519年)于1478年创作的《持花的圣母》和1490年创作的《李塔圣母》两幅油画更是博物馆的无价之宝。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持花的圣母》标志着达·芬奇创作的进一步成熟。画面排除了宗教绘画的气息,充满着浓厚的人间亲情。右上方的一面窗户既显示出画面的情节位于室内,又使观众欣赏到蔚蓝的天空。《李塔圣母》则体现出画家创作技法质的飞跃。整齐对称的两扇窗户与窗户中间的圣母使画面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圣母那半闭的双眼和浅浅的微笑仿佛预示着美好的未来,更衬托出女性的温柔与母性的伟大。蔚蓝的天空、蓝色的斗篷、猩红色的内衣与金色的领子使圣母更显妩媚。

  接下来看到的是众多西班牙绘画大师的艺术杰作。埃尔·格列柯(1541~1614年)的《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是一件有代表性的作品。

  格列柯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后去意大利学习绘画,35岁时才来到西班牙。《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是画家后期创作的,整幅作品充满神秘色彩。画面上两位圣徒似乎在争论问题,年老 的彼得显得安静,保罗则较为激动。两者性格差异极其明显,反映出画家非凡的艺术功底。

  在尼德兰革命中,没有取得独立的佛兰德斯和取得独立的荷兰在17世纪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派别,涌现出两位代表各自民族派别的绘画大师即鲁本斯(1577~1640年)和伦勃朗(1606~1669年)。1608年,在意大利学习绘画的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后被聘为佛兰德斯执政官的宫廷画家。他把意大利纪念碑式的绘画风格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富丽堂皇、装饰性和戏剧性极强的绘画风格。鲁本斯的40余幅作品在这里展出。他 喜欢画殉难的场面,《打入地狱》便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幅。英国与荷兰由于对西班牙开战而封锁佛兰德斯的出海口,经济生活非常艰难。灵感油然而生,画家借助《大地与海洋的结合》这幅作品,抒发了国家须要获取出海口、发展本民族经济的爱国情感。这里展出了24幅伦勃朗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画家晚年(1668~1669年)创作的巨幅油画《浪子回头》。

  这幅画以没有外部动作、人物处于静止状态、深黄色的背景和概括性的写生手法而与众不同。除了深刻地反映出人间的真情以外,作品还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当时许多画家的共同遭遇,那就是生活的艰难、破产与衰败以及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与同情。

  这里展出的德国艺术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艺术价值很高。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1472~1553年)的几幅晚期绘画作品,如《维纳斯与小爱神丘必德》、《贵妇肖像》和《苹果树下的圣母与圣子》等。德国的美术于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随着社会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开展,美术家们描写的范围更加广泛,肖像画与风景画开始作为独立画种出现,其中的版画则达到了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克拉纳赫是德国16世纪的绘画大师,也是最早大量采用古代神话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除了 肖像画外,他还擅长创作风景画和版画。创作风格一方面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原则,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哥特式的传统风格与矫揉造作的特点。他在1509年创作《维纳斯与小爱神丘必德》时首次创造性地运用罗马宗教中的女神维纳斯代表女性,抛弃了以往德国绘画史上以夏娃代表女性的传统,使人文主义的创作手法得到进一步的确立。《苹果树下的圣母与圣子》举世闻名:怀抱男婴的圣母坐在夏娃摘取禁果的苹果树下赎原罪,显得平静、坦荡、慈爱;男婴左手握着一个苹果,右手捏着一块象征耶稣身体的面包干,天真、活泼、聪明、可爱, 而背景色彩由深绿色的近景灌木丛过渡到浅绿色的远景平原,尽头是蔚蓝的天空,使天地巧妙地合为一体。

  这里展出的法国艺术品就其质量和数量而言仅次于卢浮宫美术馆。展品中,由装饰性绘画大师西蒙·伏埃(1590~1649年)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妻子、路易十四幼年时的摄政女王安娜(1601~1666年)创作的寓意肖像画《安娜》最引人注目。安娜变成安坐于圣殿旁的女神雅典娜,凸显女王的威严与神圣。女神脚旁的猫头鹰象征智慧,手中的权杖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头戴的王冠象征荣誉,而头顶上两个正在悬挂花带的天使和脚下的头盔共同象征 王权的稳固。

  法国的现实主义艺术到17世纪中叶才得到巨大的发展,而在这之前的君主专制时期,真正能够以深厚的同情心去反映农民贫苦生活的画家只有勒南三兄弟。他们从简陋贫困的农民生活中找到了淳朴高尚的美感。在不回避恶劣的客观环境的同时,他们画出了农民的尊严和高尚的品质。三兄弟中路易·勒南(1593~1648年)的技法更加高超,这里展出的创作于1640年的《农民的家庭》较好地体现了其创作的特点:站在毛驴旁的四位农民虽然没有明显的肢体动作,但却显得沉稳、生动,表现出农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普桑(1594~1665年)被誉为法国17世纪后半叶绘画界中的高乃依①。他利用圣经、宗教典故、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地创作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人文主义作品。这里展出的《艾米尼娅搭救负伤的唐克莱德》就是画家运用文学题材、于1630年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塔索(1544~1595年)的叙事长诗《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情节创作的佳作。画面上,仆人瓦夫琳怀抱在决斗中受伤倒地、濒临死亡的英雄唐克莱德,旁边的女主角艾米尼娅正用刀割下自己的长发为其包扎伤口。唐克莱德的黑马与艾米尼娅的白马首尾相依,这种人与物的安排及对比尽显人间真情和个性解放。而远处模糊不清的山峦与乌云密布的天空,近处双臂摊开、平躺在草地上的对手尸体以及草丛中几朵朴素的野花,又营造出极其紧张的气氛。普桑晚年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风景画上。他的风景画是法国民族风景画的基础,也是欧洲风景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融合传统或圣经中人物的理想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不表现某一特定的地点,所表达的是超自然的综合地貌。他把高山和平原、森林和牧场、河流和海洋巧妙地拼成有机的整体,以此衬托神话中的人物。这里展出的完成于1649年的巨幅风景画《独目巨人波利菲米斯的山》便是画家这一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传说波塞冬的儿子独目巨人波利菲米斯把俄底修斯和12个伙伴堵在巨人和羊居住的山洞里,6个伙伴相继被独目巨人吃掉,最终俄底修斯和剩下的6个伙伴凭借智慧死里逃生。画面上,枝繁叶茂、男耕女织、众神嬉戏。而吹着木笛的独目巨人则忧伤地坐在远处的山峰上,仿佛用笛声倾诉着失去猎物的绝望心声。

  18世纪,法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画家华托(1684~1721年)。继普桑之后,法国画坛还无人能与华托相媲美。在华托的作品中开始出现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这里展出的 ①高乃依(1606~1684年)系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48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2期《装腔作势的妇人》(又译作《令人难堪的求婚》)和《带着旱獭的江湖乐师》(又译作《流浪儿》)正好体现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创作于1718年的油画《装腔作势的妇人》描绘了一对饱食终日的贵族男女在寂静的公园里相互调情的场面:华服盛装的一对贵族男女坐在公园的石凳上;背对纠缠不休者的女人傲慢地昂着头,故意装出一种高不可攀的姿态和厌烦生冷的面孔,而这一切对追求者来说仿佛是预料之中的事,他熟悉游戏规则,正充满自信地实施着自己的步骤。两旁的树影和黄昏的天空仿佛在为这对男女遮盖丑事。华托以轻蔑的笔端描绘了贵族男女的装腔作势和空虚的内心世界。《带着旱獭的江湖乐师》于1716年完成:一个带着土拨鼠的年轻流浪艺人在一个阴暗寒冷的早晨来到一座偏僻小城的广场上,虽身穿破衣,却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希望。然而,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广场上却等不来一个听他演奏的人。该画淳朴、清新、健康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新型艺术的代表人物、静物画和日常生活风俗画大师夏尔丹(1699~1778年)的两幅油画《洗衣妇》和《午饭 前的祈祷》则完整地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场景。这两幅作品的主题都是妇女和儿童。画家极其准确地抓住了勤快的女主人、慈爱的母亲、天真烂漫的玩耍儿童等人物的典型特点,通过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渲染资产阶级的家庭观与道德观,传播先进思想。

  法国18世纪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官方画家格罗(1771~1835年)以拿破仑称帝前远征欧洲的经历为素材,把拿破仑描绘成一个浪漫主义式的英雄人物,公开赞美拿破仑的远征侵略。创作于1797年的油画《拿破仑·波拿巴在阿尔科拉村旁的桥上》就是为拿破仑歌功颂德的作品。该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远征意大利的法军统帅拿破仑率领军队同反法联军中的奥地利军队的交战场面。当时,法军陷入了阿尔科拉村旁的沼泽地,只有冲过该处的一座桥才能使法军摆脱困境。冲锋于1796年11月17日拂晓开始,但法军的首次冲锋就被奥地利军队击退。危急时刻,拿破仑亲手抓起一面军旗,奋不顾身地冲到桥上,召唤法军再次冲锋。画面上,27岁的拿破仑右手握剑,左手高举军旗,回头召唤他的士兵。以飞扬的红旗与密布的乌云作为背景,凸显拿破仑声嘶力竭,但却临危不惧和凶悍果敢。

  《在摩洛哥猎狮》和《给马备鞍子的摩洛哥人》是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代表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极具特色的两幅作品。1832年,在对描写东方的书籍和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后,德拉克洛瓦随法国驻苏丹大使去摩洛哥旅行。旅行期间,他通过素描把摩洛哥人的服装、生活用具、当地的风光和动物、礼仪和风土人情一一记录下来,以便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基础。《在摩洛哥猎狮》和《给马备鞍子的摩洛哥人》完成于1855年,德拉克洛瓦不是简单地再现20多年前实地考察的情景,而是揭示摩洛哥这个奇异国家最真实的美德和真正的民族精神。从《在摩洛哥猎狮》中不难看出,德拉克洛瓦借鉴鲁本斯的《猎狮图》的构图方法以及 色彩与直线的运用方法,加上自己善于把握强力动态的技法,将两个摩洛哥猎人随时准备扑向狮子那一触即发的瞬间描绘得十分生动。

  罗梭(1812~1867年)是19世纪30年代巴比松画派画家。这里收藏着罗梭的7幅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富有诗意的油画《诺曼底的市场》(1832年完成)。与以往画家不同,罗梭不喜欢勾画辽阔的远景,只是细致地描绘眼前的景物和局部的空间。那市场的一角、街道上的商人、二层小楼的窗户和里面的女人,在北方蓝天映衬投下的淡淡阴影使人感到既亲切又真实。而杜普列(1811~1889年)的《森林的景色》、《农村的景色》、《母牛群》和《秋景》,特鲁扬(1810~1865年)的巨幅油画《牧羊人去赶集》,杜比尼(1817~1878年)的《瓦兹河岸》和《池塘》等,都是巴比松画派的经典之作。米勒(1814~1878年)尽管是农民风俗画大师,却与巴比松画派有着极深的渊源。1849年夏,米勒来到巴比松村定居,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27年。因此,米勒后期的作品往往带有巴比松画派的“印子”。这里展出的两幅即是,其中完成于1858年的《背柴捆的农妇》更为典型:两个走出树林、身背柴捆、弯腰低头的农妇吃力地沿着林边的小径踯躅前行,昏暗的、若即若 离的森林仿佛更加重农妇的负担。柯罗(1796~1875年)并不属于巴比松画派,但他笔下的大自然既真实,又是理想化的。这里展出的《沼泽地的树》、《密林中的池塘》、《湖景》和《林边放母牛的农妇》等7幅风景画既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包含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

  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莫奈(1840~1926年)的7幅作品在这里展出,其中《花园里的贵夫人》是一幅较早的作品。雷诺阿(1841~1919年)对风景画投入的精力有限,他的绘画题材是全方位的,这里展出的肖像画《女演员让娜·萨玛拉》和《扇扇子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与雷诺阿一样,德加(1834~1917年)对风景画也少有兴趣,他不创作外光画,只在画室凭印象进行创作。这里展出的《女芭蕾舞演员们》和《浴后》是两幅独具特色的油画。德加注重的是演员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不是芭蕾舞的美感。

  同样,他着力用色彩和光线将淋浴后女人温情脉脉的肢体动作与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年)、法国画家塞尚(1839~1906年)和高庚(1848~1903年)都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凡·高以狂热的激情和有别于常人的眼光看待世界,他眼中的大地是一团燃烧的火球。他的笔法粗大、色彩强烈。

  在这里展出的4幅作品中,《草丛》就是这样的一幅:艳丽的鲜花盛开在草丛中并随风摆动。

  塞尚则不以追求对象的外在形态和色彩为满足,力求探索大自然的内在生命。他认为万物都是静止、厚重、稳固的实体,所以,特别重视研究静物画。他的《水果》、《带帷幔的静物》是这里最出色的静物画,而《马恩河岸》和《钢琴旁的姑娘》则体现了塞尚的风景画与肖像画的特殊技法。高庚的母亲是南美土人,他从小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的影响。当他在巴黎厌倦了都市文明后,为了逃避现实矛盾来到位于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生活。这里展出的15幅作品就是画家在塔希提岛生活期间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手捧果实的女人》。

  1908年,在巴黎开始出现立体主义作品。

  立体主义画家认为,事物和现象都是被破坏了的碎片的组合,画家的任务就是将其装配起来。20世纪现实主义大师毕加索(1881~1973年)也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这里展出了他的《喜欢喝苦艾酒的女人》、《两姐妹的见面》、《铁桶和碗》等37幅早期作品。

  这里展出的法国雕塑作品相对绘画作品来说数量不多。雕塑大师法尔科内(1716~1791年)因创作彼得大帝纪念碑《青铜骑士》而闻名俄国。而大理石雕塑《花神》和《调皮的小爱神》 进一步反映出作者对生活超常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花神》姿态妩媚又优雅,柔弱又伤感。

  《调皮的小爱神》带着神秘的微笑望着人间,一个手指伸向嘴唇,在请求不要说出秘密的同时,另一只手正从背后的箭筒里取箭,调皮中更显出几分狡猾。雕塑家自己的半身雕像《法尔科内》是他的学生、女助手玛丽·安·科罗于1767年制作的。该作品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法尔科内的外表特征和性格特点:大嘴、宽脸、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深邃的眼神和诡秘的微笑包含孩童般的好奇与成年人的智慧。法尔科内是一个粗鲁又有礼貌、亲切而又生硬、温和但 又喜好讽刺人、严肃却又爱开玩笑、集矛盾性与复杂性于一身的人。科罗用自己的作品向老师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无比的敬佩。

  大理石雕塑中的另一尊传世精品《坐在椅子上的伏尔泰》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让·安东·乌东(1741~1828年)于1781年创作完成的。1778年2月10日,法国著名作家、启蒙运动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年)从他长期居住的费尔纳来到巴黎。年迈的伏尔泰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那欢乐的场面也感动了乌东,再加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狄德罗的推荐下已向乌东下了为自己和伏尔泰制作雕像的订单,乌东便决定为智者制作一尊雕像。

  但在创作初期乌东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要把这位智者塑造成临死前几天呈现给乌东的样子是不可能的,就连为死去的伏尔泰制作的脸部石膏模具也只能起到参考作用。但乌东紧紧抓住伏尔泰是智者这一主题,终于使创作获得成功:戴着假发的头上系着一条古代哲学家常扎的、用丝线编织而成的带子;宽大的长袍一直垂到地面,使虚弱的老人更显稳重与威严;不靠椅背的坐姿体现出老人坚强的毅力。

  最能展示乌东才华的地方是塑像的脸部:表情生动,目光炯炯。眼睛和眼皮是按真人的实际样子塑造的。独创的雕刻方法是将眼皮下的瞳孔部分凿深,形成凹陷,但在瞳孔的中心又保留大理石本身的一个白点,凹陷部分由深色的阴影自然填补,犹如虹膜,白点在其中闪闪发光……于是,一双令贵族和教会惧怕的、明亮又水灵的、栩栩如生的眼睛就在乌东的手中诞生了。

  罗丹(1840~191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大师,他的大理石雕塑像《叶利谢耶娃》、铜铸雕塑像《伤了鼻子的男子》和《女罪人》、石膏像《日本女舞蹈演员》等11件作品在这里格外引人注目。

  接下来看到的是英国的油画,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是由两位英国18世纪肖像画的代表 人物,即伦敦美术学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雷诺兹(1723~1792年)和托马斯·庚斯波罗(1727~1788年)创作的。巨幅寓意油画《掐死毒蛇的幼婴赫拉克勒斯》是雷诺兹根据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要求于1788年创作完成的。该画情节取自古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希腊最负盛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由宙斯和阿勒克敏妮所生。赫拉克勒斯出生后,宙斯的妻子赫拉出于嫉妒派了两条毒蛇来到婴儿身边,但被婴儿掐死了。雷诺兹把俄罗斯帝国比喻为即将成长壮大且战无不胜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这让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喜过望,她不仅支付了丰厚的酬金,还额外赠送给画家一个带有自己头像的鼻烟壶。

  与雷诺兹相比,庚斯波罗是一位更出色的画家。雷诺兹所画人物的浪漫气息出自技法,庚斯波罗却以浪漫的心情对待人物。他突破了雷诺兹的蓝色不能在画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则,创作出冬宫仅有的一件作品《蓝衣夫人》,美如冠玉。

  结束二楼参观,沿固定的游览线路登上三楼,就来到了东方文化艺术展厅。其中隶属于博物馆东方文化部(1920年成立)的中国厅面积不大,但展出的中国文化艺术品数量居全俄博物馆之首。年代最久远的展品是200余颗安阳出土的商朝时期算命用的骰子和公元前7世纪的青铜器以及青铜钱币等。青铜器形状各 异,从祭祀用品到餐具应有尽有。青铜钱币有刀形、圆形、铲形,中部带孔,当时主要用于大额的贸易结算。石刻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瓷器、漆器、雕刻艺术品和国画在这里也占有重要地位。瓷器既有花瓶又有各式餐具,体积最大的是17世纪的一尊渔缸,表面画满精美的花纹。漆器包括公元1世纪的茶具、香炉、锦盒和屏风等。艺术屏风表面的漆达到数十层,并配有艺术情节的浮雕图案,其造型有象征长寿的鹤、代表幸福的蝙蝠和代表财富与智慧的芍药。雕刻艺术品有1 000多件,既有骨雕(象牙与犀牛角)与木雕制品,又有用玉 石、滑石和水晶石刻成的石刻工艺品。大量的国画作品,包括齐白石(1863~1957年)的《香蕉》和《湖中的鹅》及徐悲鸿(1895~1953年)的《猫》价值连城。

  结束三楼参观后,沿固定游览线路直接下到一楼,开始参观原始文化与艺术品。这里展出的11.3万多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文化艺术品举世闻名,更是博物馆最为珍贵的财富。首先看到的是古罗马文化艺术品,如断臂维纳斯大理石全身雕像、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大理石全身雕像、古罗马神话中的最高神丘必特大理石全身雕像等。最受人称颂的 自然是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的断臂维纳斯:高挑的腰身,略微拉长的双腿,细细的脖子再配上小巧的头颅。作品处处体现出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人对美的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于1719年在罗马近郊出土,1721年罗马教皇克蕾芒四世将其赠送给彼得一世。塑像从罗马起运,经波兰的格但斯克和拉脱维亚的里加,最终运抵圣彼得堡,并一直保存在圣彼得堡的达芙利宫,因此也被称为“达芙利的维纳斯”(俄文名)。此外,这里还展出了120件大理石半身雕像,人物有古罗马皇帝、军事统帅、社会活动家和普通平民,其中的《古罗马皇帝克劳狄》、《叙利亚女人》格外醒目。这些雕塑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罗马从形成到衰败的整个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传世杰作都没有署名,以至于这些罗马雕塑家名字至今无人知晓。

  紧邻古罗马文化艺术品的是古希腊文化艺术品,陶器与雕塑复制品是其中的精华。这些艺术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使人感受到雅典这个城市国家当时的强盛与民主。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陶器更体现了古希腊人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发达贸易和高度专业化生产。遗憾的是古希腊的雕塑作品没能流传下来,这里展出的都是罗马雕塑家根据原件创作的复制品。根据古希腊雕塑家伯拉 克西特列斯(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0年)的作品创作的复制品共有5件,其中的《休息的山陀儿》为一个身靠树墩休息的少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优美动人。闻名作品还有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雕塑家利西普斯作品的复制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半身头像、公元前4世纪雅典演说家埃斯客涅斯半身头像和大理石雕塑《与雄狮搏斗的赫拉克勒斯》等。

  在古埃及文化艺术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期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原始人使用的石器。这些文物在兴建阿斯旺水坝时被发现并出土。其中的石刀、陶器、镰刀把、石碾子等反映着当时社会农牧业、手工业、 狩猎业的进步程度以及部落间战争的残酷性。

  出土于胡佛金字塔旁贵族陵墓中的石刻浮雕图案记载着当时的贵族生活场景:在庄重的背景下,贵族主人坐在一张宽大的餐桌旁用餐,旁边伺立着两个奴仆,他们的身材均小于主人。而这3人正是葬于该陵墓的贵族主人和两个陪葬的奴仆。这里展出的著名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849~公元前1801年)法老阿孟奈希特三世(公元前1850~公元前1800年)花岗石全身雕像,那狭长而深邃的双眼、超高的颧骨和紧闭的双唇显示着统治者的威严。

  莎草纸对记载与传播古埃及的文化艺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古埃及人用当地的芦苇制成莎草纸,用分别取自烟油和赭石的黑红两色书写不带标点符号的文字,如享誉世界的几部最为珍贵的莎草纸文献《涅菲尔提的预言》和《海上遇难记》等,仍光彩夺目。《涅菲尔提的预言》包含埃及社会动荡与变革的丰富史料。

  《海上遇难记》是一篇神话故事:一个在海难中失去渔船的埃及人漂到了一座属于神蛇的岛上,在神蛇的警告下这个埃及人又带着岛上的动物离开这座下沉的小岛。有意思的是,《海上遇难记》中提到的小岛位置却与以后航海家们的发现相吻合。安灵文化是古埃及文物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里陈列着用于装殓古埃及名人干尸的花岗石棺椁以及单独装殓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从尸体上取下的经过风干处理的内脏器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古埃及高级祭司的木乃伊、150米长的白色亚麻裹尸布和三层的花岗石棺椁,裹尸布上写着名字与死亡日期。

  将孔雀石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白餐厅”作为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由布留洛夫和他的学生戈尔诺斯塔耶夫(1808~1862年)等人设计建造的孔雀石厅体现出俄国工匠们高超的制作工艺:墙面上的半圆形壁柱、镜框、壁炉、家具、花瓶、落地灯,处处镶嵌着绿色的乌拉尔孔雀石,使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小白餐厅”很小,中间至今仍按当时的原样摆放着一套白色餐桌椅,壁炉上摆放着一架时间停留在凌晨2点10分的座钟,旁边立有一块大理石标牌,上面写着:“1917年10月25日深夜到26日凌晨(公历11月7~8日),红色近卫军、士兵和水兵占领了冬宫,逮捕了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员”。1917年2月以前,冬宫一直由沙皇及皇室占用。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据了冬宫的各大厅。从7月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各部部长们开始汇集到孔雀石厅召开各种会议。11月7日深夜,红色近卫军、士兵和水兵占 领冬宫,11月8日凌晨2点10分经孔雀石厅冲进“小白餐厅”,逮捕了临时政府的最后几名成员并把他们押往位于涅瓦河对岸的彼得保罗要塞,关进以往专门用来关押政治犯及革命者的政治犯监狱。这一刻宣布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终结。

  谈到冬宫,不能不提及冬宫广场,因为它从建成的那天起就是冬宫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沿涅瓦河建造的冬宫竣工以后,冬宫的另一侧变得空旷而凄凉。这给冬宫造成了极大的不和谐。1819年,伟大的俄国建筑师罗西(1775~1849年)勇敢地承担起在此地建造一个正规广场的任务。罗西在彼得堡长大,他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这座美丽的城市,他设计建造了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和亚历山大剧院(普希金剧院)以及艺术广场、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和罗蒙诺索夫广场。冬宫广场建成后,罗西又在广场的另一边设计了一栋黄白两色的巨大半圆形建筑物,与冬宫遥相呼应,一比高低。这就是帝俄时期的总参谋部大楼(现为列宁格勒军区办公大楼)。大楼拱门顶上矗立着一尊源于古希腊神话、象征胜利的雕塑“荣誉战车”。大楼正面的直线距离长580米,既将冬宫广场围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又将自己融入冬宫的整个建筑群。广场和大楼建成后极 大地改善了冬宫的周边环境,但广场过于空旷的缺陷也很快显现出来。1812年,库图佐夫指挥的俄军将拿破仑率领的法国侵略军赶出了俄国土地。胜利的捷报激发了孟菲兰极大的创作灵感。为了纪念这一胜利,1830年孟菲兰在冬宫广场中央设计建造了一根直径4米、高47.5米、由整块花岗石打磨而成的深色石柱。

  石柱的顶部是一尊手举十字架、脚踩毒蛇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天使”。为永世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领导俄国军民战胜强大的法国这一伟大功勋,石柱被命名为“亚历山大胜利柱”。该石柱重600吨,在不用任何支撑物的情况靠自身重量巍然屹立。“亚历山大胜利柱”的出现, 既消除了冬宫广场过于空旷的缺陷,又将广场、冬宫与总参谋部大楼和谐地联成一体。由众多杰出建筑大师联手创作的建筑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责任编辑:高德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