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固始县有什么景区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

2024-06-29 11:39: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原大姓南迁并且起于固始的是以后的两次移民潮。第二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 669年)陈政入闽平叛,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58姓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于是固始陈氏和固始58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创建者王审知即是光州固始人。唐末大乱,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王绪率众攻占光州,自领光州刺史,王审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审圭阝参加了王绪的军队。不久王审知兄弟杀掉王绪,王潮代领光州刺史。王潮死后,王审知在唐末时被朝廷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于是率部入闽,割据一方,五代初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945年闽国被南唐灭掉。王审知及其子孙经营闽地数十年,原来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固始人,后来都在闽地落籍。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人,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郑姓等。

从以上考察可知,唐初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在福建入籍定居,繁衍生息,构成了后世福建民众的主体,究其根源,多来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谱、家谱,如王、陈、刘、黄、郑、周、许、方、曾、吴、谢、尤、施、余、颜、吕等20余种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而台湾的民众又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建的,因此,台湾的姓氏自然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光州固始。有人说,福建人来自固始的,占福建人口总数的70% 左右,而台湾人来自福建的,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0% 左右。由此推算,台湾人应有约半数来自河南固始。今见《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固始。这样的事实,说明河南的固始对于闽台地区的姓氏寻根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台湾“河洛郎”的寻根起点

台湾人素有“河洛郎”的自称。“河洛”即指中原地带。

淮河之畔的河南固始,与台湾供奉着相同的远祖———“开漳圣王”陈元光。据专家考证,每五户台湾居民中,有四户先民来自固始。自唐代以来,固始人两次大规模入闽,此后,移居闽地的中原后裔多次大批迁徙台湾。据考证,其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

水杉、水稻,成片的荷花,地处中原的小城固始,有着水乡江南一样的景致。自2003年始,台商陈道明多次来往于台北与固始之间。除了打点生意,陈道明步足中原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根,“固始是我最真正的祖籍。”

淮河之畔的固始,隶属豫南信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妹婿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县名改为固始,由此沿用已有近两千年。县志记载,固始是取“坚固初始”之意。

固始县原政协副主席、现任固始文史研究院院长陈学文提供的资料显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 500户以上的 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五户台湾居民中,有四户先民来自固始。

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学术界的通说认为,“河洛”指古河南,即包括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带。

第一次入闽开漳

第一次入闽开漳

三河尖,固始城北 100余华里以外的淮河码头。 4月27日傍晚,码头两岸青葱,渡船来往,古码头的痕迹已难以寻觅。十几条运砂船泊在河边,老人们蹲在船头做饭。炊烟升起,水波微漾,一条大河伸向远方。

24岁的周炳伟是一位船主的妻子,她家世代跑船,以淮河货运为生。10天前,她的丈夫张少斌从这里出发,押着一条1700吨的货船沿河而下直抵南京。整个航程将持续半个月左右。

“固始紧*淮河,水系发达,水运方便,当年固始人南迁很多人走的就是水路。”陈学文说。他还说,他曾经在泉州的一条古街上发现一块石碑,即是上述迁徙的实证。他回忆说,石碑上记载了唐代固始人迁徙入闽的路线图:由三河尖码头乘船起航,入洪泽湖,进长江水系,经赣江、汀江,终入福建。

许多年前,许多固始人就是从这里出发,经淮河后再辗转前往福建。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 669年),泉、潮州间,“蛮獠”“啸乱”,13岁的陈元光随父亲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校 123员,共45姓(史载:除一许姓将校不能确定外,其余皆固始籍),南下“征蛮”。

随后,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固始军校58姓,入闽救援。仪凤二年(公元 677年)四月,陈政卒,由20岁的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

垂拱二年(公元 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陈逝后,被尊为“开漳圣王”。闽南尚有 100多座陈元光庙宇,台湾存53所。

随陈元光入闽的87姓军校均就地传衍,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其中“郑”姓后出郑成功,“施”姓后出施琅。

福建漳州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旧称“诏安县三都镇磁窑村”)有座保存四百多年的圆形土楼:“星斗楼”。两百多年前,“开漳圣王”的第35世孙陈乌曾生活在这座直径40多米的土楼里。

公元1760年左右,年轻的陈乌离开“星斗楼”,漂过台湾海峡,成为陈氏去台始祖,从此子孙繁衍不息,1951年,陈乌的第八世孙生下一名男孩,他的名字叫陈水扁。白叶村至今保存的陈氏族谱显示,陈水扁应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

2003年,同是陈氏子孙的陈道明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固始。在陈集乡陈氏将军祠,他第一次拜谒了陈元光将军像。“原来只知道是一个中国人,是闽人的后裔,来到这里才知道自己祖上是固始人。”

两年多的时间里,在他的劝说下,30多位台湾朋友到来谒祖。官方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00年固始共接待寻根问祖台胞91人,2004年达到 157人。陈氏将军祠已接待包括台胞在内的三千多名后人。

寻根使台胞对这座中原小县城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越来越多的台商将投资的目光投向固始。陈道明自己与朋友合伙投资2400多万元,在固始修建一座双语幼儿园,眼下,这座幼儿园竣工在即。陈道明最大的希望是,连战此行能够为在大陆的台商带来更大的便利。

第二次入闽

固始城东60华里外,分水亭乡王堂村,村民陈文芝祖辈住在这里。在茅草顶土坯房的破旧农舍边,一条条规整的长方形青石条石似乎暗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陈文芝说:砖头是十几年前在家后面的那片废墟里挖出来的。当时挖出来好多,五毛钱一块卖给村中的人做房基,现在地底下还有好多。63岁的陈文芝打小就经常听老人讲起“闽王”的故事,让他困惑的是:“闽王”到底是多大的官儿呢?只是这几年,不时有一些操着闽南口音的外地人来到这儿,长揖叩拜,拍照留念。

史书记载:这里是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旧居。在陈元光之后200多年,王审知又进行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固始入闽运动。

据传:王审知少时在村中常骑一白马,有“白马三郎”之称。这一美称跟随在他此后的戎马生涯中。唐朝末年,在黄巢起义的影响下,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率众起事,领固始义兵数万人转战安徽、浙江等地,后在福建创建闽国,同子孙经营福建达50余年。

到了此时,福建人口上升到46万多户,王审知被尊为“王氏闽台祖”。后闽国内讧,王氏子孙为避祸,纷纷改姓叶、游、沈。王又被推为闽台叶、游、沈始祖。

史载:随王审知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曹、周、廖、庄、苏、何、高、沈、卢、孙、付、黄、薛、韩等27姓,台湾流传家谱中写明源于“固始”的有18姓。

其中“苏”姓为都统军使固始人苏益,福建厦门同安文管处资料显示,元朝时,苏氏后裔被官府追杀,族人为避祸,改姓连、许,或从外祖姓周。苏益又被连、许、周、苏共推为始祖。

康熙年间,连氏后裔连兴位从漳州马崎社渡台湾海峡赴台,定居台南马兵营。1878年,连兴位第七世孙连横出生。1918年,连横仿《史记》体例,撰写成我国第一部台湾史籍《台湾通史》,通史记述大陆开拓台湾的历史,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

当时,台湾正处日据时期,日本强迫台湾改用日姓,禁用汉字,不许讲闽南话。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开宗明义:“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

1936年,连横孙辈连战生于西安。《祖父与我》一书中,连战说,在自己出生前两个月,祖父在上海因患肝癌处于弥留之际,知悉远在西安的儿媳即将分娩,遂留下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闽地未见与连横相吻合的祖谱,因此连横、连战祖籍尚有波折,连横曾有意修谱,后未果。

据海峡导报报道,台湾苏周连宗亲成立联谊会,1965年刊印《台湾苏周连氏族谱》,连战担任名誉会长。

河洛郎入台

“去福建那边,我们完全没有陌生感。土话一样,生活习俗也差不多。”陈学文说,他曾多次去福建考察,虽然两地相隔数千里,但是所及之外都能发现太多固始的印记。

陈道明对固始也是一见如故,这里和台湾供奉相同的远祖,陈集乡有陈氏将军祠,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在台湾全岛,奉祀陈元光的庙有53座。“我们是最后一批从福建去台湾的,”58岁的陈道明两岁时离开祖国大陆。此前,移居闽地的中原后裔已经历多次移民台湾的大迁徙。

学者李学勤研究认为:历经多次迁徙艰险和开闽之苦之后,这批中原后裔养成了冒险犯禁、勇于进取的移民特质,尤以居于漳、泉沿海的移民为最。同时,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区、乡族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相当激烈,又造成闽南人强悍多心机的性格,所谓“事杂易淆,物多觊,襄隙构戾,职此之由。”

在持续七八百年移民流入后,明清时代,福建山多田少,人口过饱和现象很快突现,加上闽、台位置毗邻,选择移民台湾就成为一种客观必然,移居海外已成为民间谋生的一种习惯。

移居闽、台的中原后裔保持着“同文同种”的传统,走到哪里,便把中古河洛话带到哪里。陈学文曾陪同国家台联一厦门籍的研究生考察固始方言,他们去拜访一个农家,小孩一见来客人,赶紧朝妇女叫道:“大大(注:读去声),家里来客人了。”陈告诉她,“大大”是固始人对母亲的叫法,父亲则叫大(注:读上声)。女研究生十分震惊:在厦门、泉州一带,对母亲、父亲的称呼,跟这儿是一模一样!

固始方言、闽南方言和普通话及其他语言差异很大,惟独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相似。这种保留在民间的语言“活化石”,充分印证了闽台与固始之间的祖根关系。

根据学者研究,固始处于“吴头楚尾”、“豫南杨北”交通孔道的地理位置,逢中原战乱,每必祸及,但“百里不求天”的沃野,使它创伤的愈合力特别强,战乱一平息,故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迁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因而成为中原人口迁徙的集散地。

固始成为人口迁徙集散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固始是中原腹地惟一一处水陆交通俱佳之地。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751600人,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3.1%.原籍为泉州、漳州的,约占70%以上。1979年台湾公布,全台湾1740万人中,汉族有1710万人,占98%,占80%的是由福建去台湾的河洛人。1988年,台湾出版了巨著《台湾族谱目录》,收录了200多种族谱,这些家族的开基祖大部分是来自中原河洛。

台谚曰:“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陈、林、黄、郑四姓等大姓来台始祖均来自固始。

陈姓,台北《清源陈氏家乘叙》记载,“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的陈水华、陈泽,而他们的“入闽始祖”就是陈政、陈元光父子。《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上说:“我祖自颖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

林姓,南迁始祖,为晋时东迁时从河南固始辗转到福建开基的,然后再流入台湾。

黄姓,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载:“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

郑姓,唐武宗宰相郑肃曾孙郑摄,偕同姓18人从固始县佐王潮入闽。

《台湾省通志》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大陆闽粤移民即河洛与客家之苗裔“。正因为此,台湾人习惯称自己“河洛郎”。

今年清明,陈学文曾陪同专程从台湾回来寻根的陈舒(音)来到陈氏将军祠。对着陈元光画像,82岁的陈舒俯地长揖。起身时,老人发现祠前两株铁树长出了嫩芽,于是毕恭毕敬地将一棵嫩芽连同泥土捧出,用一方白巾仔细包好:“这是故乡的土,故乡的根。两岸同根,一直可以追到这里来。”

寻根之城——河南固始

寻根之城——河南固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