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吞咽功能评定内容和方法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

2024-07-03 19:2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多学科常见的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ICD-10)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一些发达国家都有相应的评估和治疗标准,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很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尚缺乏处理吞咽障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2013年7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第三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上,吞咽障碍方面的与会专家对"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又在不同的相关专业内广泛征求意见,并经多次专家书面修改。2013年10月国内核心专家再聚西安召开定稿会,达成了一致意见,现授权《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发表。

本共识主要是基于国内从事吞咽障碍康复同仁们的临床经验,同时借鉴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的吞咽障碍指南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证据而完成。本共识致力于为从事吞咽障碍康复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吞咽障碍领域的临床工作中提供核心信息及指导。本共识侧重于生理解剖异常所致的吞咽障碍,暂不包括精神行为因素所致摄食障碍的评估与治疗,共识的内容包括概述、评估、治疗、管理、循证推荐、附录和参考文献。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吞咽障碍群体。

一、概述 (一)定义

吞咽是指人体从外界经口摄入食物并经食管传输到达胃的过程。根据食物通过的部位一般可分为口腔期、咽期、食管期。也有学者在口腔期前加入先行期和口腔准备期而将吞咽分为五期。

吞咽障碍(dysphagia,deglutition disorders,swallowing disorders)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1]。广义的吞咽障碍概念应包含认知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起的行为和行动异常导致的吞咽和进食问题,即摄食吞咽障碍。本共识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吞咽障碍,行为和行动异常导致的摄食障碍暂不列入本共识讨论范围。

(二)引起吞咽障碍的疾病

吞咽障碍为症状诊断,而非疾病诊断。多种疾病状态下都可出现吞咽障碍。

1.引起口咽部吞咽障碍的疾病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放射性脑病、脑外伤、第四脑室肿瘤、脑干或小脑病变(卒中,外伤,炎症或肿瘤)、脑瘫、手足口病后脑干脑炎、舞蹈病、脊髓灰质炎累及球部、严重认知障碍或痴呆等。

(2)颅神经病变:见于多发性硬化症、运动性神经元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肉毒中毒、Eaton-Lambert综合征。

(4)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硬皮病、代谢性肌病、张力性肌营养不良、眼咽营养不良、环咽肌痉挛、口颜面或颈部肌张力障碍、脊髓灰质炎后肌萎缩等。

(5)口咽部器质性疾病:①舌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感染性疾病;②甲状腺肿;③淋巴结病;④肌肉顺应性降低(肌炎、纤维化);⑤口腔及头颈部恶性肿瘤或赘生物;⑥颈部骨赘;⑦口腔、鼻咽及头颈部放疗或化疗后;⑧颈椎、口腔或咽喉部手术后;⑨先天性腭裂以及舌、下颌、咽、颈部的外伤或手术切除。

(6)其他: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症、癔病、神经性厌食症;牙列不齐或缺齿、口腔溃疡、口腔干燥;气管插管或切开;减少唾液分泌或影响精神状态的药物等。

2.引起食管性吞咽障碍的疾病

(1)神经肌肉疾病:影响平滑肌及其神经支配,破坏食管蠕动或下端食管括约肌的松弛,或使两者皆受影响。如贲门失迟缓症、硬皮病、其它运动障碍、胃食管反流病、弥漫性食管痉挛、食管憩室。

(2)食管器质性病变:由于炎症、纤维化或增生使食管管腔变窄,包括继发于胃食管返流病的溃疡性狭窄、食管肌炎(缺铁性吞咽困难和Plummer-Vinson综合征)、食管瘤、化学损伤(如摄入腐蚀剂、药物性食管炎、对曲张静脉行硬化剂治疗)、放射性损伤、感染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食管手术后(胃底折叠术或抗返流术)。

(3)外源性纵隔疾病:通过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肿大阻塞血管,包括肿瘤(如肺癌和淋巴瘤)、感染(如结核和组织胞浆菌病)、心血管因素(心耳扩张和血管受压)。

(三)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是多方面的,不仅可表现明显的进食问题,也可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1.常见的临床表现:

①流涎,低头明显;②饮水呛咳,吞咽时或吞咽后咳嗽;③进食时发生哽噎,有食物粘着于咽喉内的感觉;④吞咽后口腔食物残留,在吞咽时可能会有疼痛症状;⑤频发的清嗓动作,进食费力、进食量减少、进食时间延长;⑥有口、鼻返流,进食后呕吐;⑦说话声音沙哑,变湿;⑧反复发热、肺部感染;⑨隐性误吸。

2.吞咽障碍并发症:

①误吸——误吸是吞咽障碍最常见,且需要优先处理的并发症;食物残渣、口腔分泌物等误吸至气管和肺,引起反复肺部感染,甚至出现窒息危及生命,特别在喂养依赖、口腔护理依赖、龋齿、管饲、多种疾病并存以及吸烟等危险因素并存时更易出现[2]。②营养低下——因进食困难,机体所需营养和液体得不到满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消瘦和体重下降,婴儿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3,4],甚至因营养不良导致死亡[5]。③心理与社会交往障碍——因不能经口进食、佩戴鼻饲管,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社交隔离等精神心理症状[6];对于儿童来说,甚至可出现语言、交流技巧发育迟滞或障碍[7]。

(四)评估与治疗

吞咽障碍的评估主要包括筛查、临床功能评估和仪器检查。通过筛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功能评估可提供吞咽解剖及生理方面的信息,了解吞咽各期的功能状态,以期明确吞咽障碍的特征和病因。仪器检查能更详细和直观地提供口腔期、咽期的信息,部分检查亦能反映食管期的功能。

吞咽障碍的干预手段是多方位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建议采取综合全面的康复措施,包括营养给予方式的改变、食物的选择以及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的训练手段和改善进食功能的代偿手段和护理等。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检查和治疗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征求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

二、吞咽障碍的评估 (一)评估流程

评估流程建议由筛查开始,并作为工作常规,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如果有或高度怀疑,则行进一步的临床功能评估和(或)仪器检查。图1显示了评估的一般流程。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吞咽障碍评估的一般流程 图1 吞咽障碍评估的一般流程 (二)筛查

筛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以及障碍的程度,如咳嗽、食物是否从气管套管溢出等。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吞咽障碍的高危人群,决定是否需作进一步检查[8]。建议在一些常见疾病和特殊人群,如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等人群中,常规开展吞咽障碍的筛查[9]。

筛查方法包括量表法和检查法。量表法主要筛查患者是否有吞咽障碍的常见表现,了解出现症状的频率。通用的筛查量表是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ing assessment tool-10, EAT-10),见附录一。这是一个问卷式自测量表,已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附录二为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提供的吞咽筛查量表。

1.EAT-10:

有10项吞咽障碍相关问题,每项评分分为4个等级,0分无障碍,4分严重障碍,一般总分在3分以上视为吞咽功能异常;EAT-10有助于识别误吸的征兆和隐性误吸以及异常吞咽的体征;与饮水试验合用,可提高筛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0,11]。

2.反复唾液吞咽试验:

是一种评估反复吞咽的能力、与误咽的相关性高、较为安全的筛查检查[11,12]。

3.洼田饮水试验:

由日本人洼田俊夫在1982年设计,通过饮用30 ml水来筛查患者有无吞咽障碍,并可反映其严重程度,安全快捷。

4.染料测试: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可以利用蓝色染料(一种无毒的蓝色食物色素)测试,是筛检有无误吸的一种方法。

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专家们认为,吞咽障碍的筛查可由护士完成。护士是最早接触患者且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人员,从护理工作角度看,也完全胜任。值得注意的是,筛查并非用于量化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或指导吞咽障碍的管理,应强调筛查不能代替进一步的吞咽功能(临床)评估和仪器检查。

(三)临床功能评估

吞咽功能评估是临床进一步决策的基础,主要包括口咽运动、感觉功能的评估及患者吞咽功能的观察。它是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核心部分。为了简便起见,可将功能评估划分为非进食状态的评估和进食时的评估。

1.非进食状态的评估:

①与吞咽相关的临床情况,包括对患者的主诉、病史、服药史等一般情况的评估;②营养状况,包括患者的体重变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食物的摄入量;用何种营养方式,如经口、管饲或其它方式;③口颜面功能评估,主要包括唇、下颌、软腭、舌等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力量及感觉检查[13];④吞咽相关反射功能,包括吞咽反射、呕吐反射、咳嗽反射等检查;⑤喉功能评估,包括音质或音量的变化、发音控制或范围、主动的咳嗽或喉部的清理、吞唾液时喉部的处理、喉上抬能力等5大方面;⑥一般运动功能的评估,与吞咽相关的姿势保持、与平衡能力、吞咽食物时相关的上肢功能、耐力等方面的评估;⑦气道状况,是否有插管、气管套管、呼吸机的使用等。⑧高级脑功能评估,严格上来说,高级脑功能在非摄食状态和进食时均需要涉及;重点在于评估患者有无吞咽失用、有无半侧空间忽略症、能否集中注意进食、能否听懂指令并执行指令。

2.进食时的评估:

在患者进食时,通过观察和测量最直接地评估患者吞咽功能。专家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重点评估:①进食姿势——正常的姿势是进食的前提条件,应观察患者采取何种姿势,是否能保持坐位,进食时躯干是否能保持平衡,姿势的调整是否对进食会产生影响;②对食物的认知,也称先行期的评估,主要观察患者对食物的认知情况,是否有意识地进食;③放入口的位置——患者是否能将食物正常的送入口中,张口是否正常,食物入口的顺畅性,是否有食物漏出等;④一口量——评估患者一次安全进食和吞咽的食物量,建议从2~4 ml开始;⑤进食吞咽时间,包括一次吞咽的时间和一餐的进食时间;⑥呼吸情况——正常吞咽需要瞬间暂停呼吸(喉入口关闭0.3~0.5 s),让食物通过咽腔,咀嚼时,用鼻呼吸[14];如果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呼吸急促,咀嚼时用口呼吸或吞咽时瞬间呼吸,容易引起误吸[15],应避免此类情况发生;⑦适合患者安全吞咽的食物性状——食物的黏稠度、松散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吞咽的难易程度,对于吞咽困难患者应评估其适合什么样的食物,或者在何种食物时出现呛咳等问题;⑧分泌物的情况,主要是唾液和痰液,观察唾液分泌量是否正常、可否与食物充分搅匀形成食团;进食后痰液是否增多、咳出的痰液是否有食物;及时清理口腔及咽的唾液和痰液(有时含有食物)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⑨口服药物评估——吞咽障碍的患者是否可安全吞咽口服药物(如药片、胶囊或药水),有无直接导致误吸或窒息的风险?患者是否可以正常服药;某些缓释药物,并不适合切分或嚼碎服用,应观察可否直接吞下服用;药物是否可引起或加重吞咽障碍?如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剂(镇静药、阿片类药物和巴比妥类药物)有抑制保护性咳嗽、吞咽反射的不良反应,会导致气道风险[16],这对医生及治疗师应选择适宜的替代剂型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17]。

(四)活动和参与能力的评估

确定导致吞咽障碍的结构异常、病理变化十分重要,但同时亦应当考虑到其它因素的影响[18]。ICF涉及了吞咽功能的相关内容,从个人、环境、参与等各水平对吞咽障碍做了综合全面的分析。但目前临床上应用还少,这里暂不详细叙述。

附录三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设计的一份临床吞咽功能评估表,该表相对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吞咽障碍临床评估的各个方面。专家认为可供参考使用。

(五)仪器评估

仪器检查能更直观、准确地评估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的吞咽情况,对于诊断、干预手段的选择和咽期吞咽障碍的管理意义重大[19]。同时,可用来评估治疗和代偿策略对吞咽功能的改善作用[20]。专家推荐使用的主要有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和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ibre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EES)两种临床上成熟的方法,咽腔测压和超声波等评估方法各单位可依据自己的情况酌情开展。

1.VFSS:

此项检查是在实际进食时,在X线透视下,针对口、咽、喉、食管的吞咽运动所进行的特殊造影,可以通过录像来动态记录所看到的影像,并加以分析的一种检查方法。VFSS是检查吞咽功能最常用的方法,被认为是吞咽障碍检查和诊断的"金标准"[21]。该方法可对整个吞咽过程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通过观察侧位及正位成像可对吞咽的不同阶段(包括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的情况进行评估,也能对舌、软腭、咽部和喉部的解剖结构和食团的运送过程进行观察[22]。在检查过程中,言语治疗师可以指导患者在不同姿势下(尤其是改变头部的位置)进食,以观察何种姿势更适合患者;如发现吞咽障碍,则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观察其干预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所有可疑吞咽障碍的患者,但对无吞咽动作、不能经口进食以及无法被搬运到放射科的患者,不必考虑此项检查。如果再次做吞咽造影检查也不能发现新的或者有用的信息时,不必重复检查[23]。在判断隐性误吸方面,VFSS具有决定性作用。但VFSS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转送患者到放射科费时、费力,被迫接受X射线的辐射;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不能定量分析咽肌收缩力和食团内压;也不能反映咽的感觉功能[24,25]。

专家们建议,一般由放射科医师和言语治疗师或主管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此项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吞咽造影的量化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造影检查的医务人员必须通过正规培训,造影检查前需充分向患者说明目的、方法和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2.FEES:

是吞咽功能检查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可在直视下观察平静呼吸、用力呼吸、咳嗽、说话和吞咽过程中鼻、咽部、喉部、会厌、杓状软骨和声带等功能状况;了解进食时食物积聚的位置及量,判断是否存在误吸[26]。附带的视频系统可以将内窥镜所见内容录制,可供反复观看和详细分析。

专家们认为,FEES是检查吞咽时气道保护性吞咽反射和食团运输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吞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此项检查能精确地反映杓会厌襞的感觉功能或功能不全,同时反映口咽对食团的感知觉程度。但FEES并不能反应食团运送的全过程,如口腔期的运送和食管期就无法观察,因吞咽时会厌翻转造成过度曝光的"白屏(white out)"现象,不能直接看到咽期的变化;可通过"白屏"后食物在梨状隐窝以及声门的残留推断咽期的状况以及是否有误吸。因而,在误吸的判断方面与吞咽造影相比,FEES并无明显优势。另外,由于内镜导管与黏膜接触,有导致局部黏膜损伤的风险,建议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禁用。专家们认为,应考虑VFSS和FEES各自特点,结合病例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或者二者结合应用。

近年来,一种带有送气通道的电视内窥镜通过发放气体脉冲评估咽黏膜感觉的新技术-纤维内窥镜下咽喉感觉功能测定,可运用于量化评估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部的感觉功能,值得关注[27]。

3.其它仪器检查:

这些检查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专家们认为有条件单位可酌情开展,作为临床和科研的参考工具。

(1)吞咽测压和高分辨率咽腔测压:咽腔测压可以测定咽腔内的压力,量化吞咽功能。其中高分辨率咽腔测压可以测定静息及吞咽时从口到食管的任何一点的压力及其变化,能显示食管上括约肌部分咽部的压力,反映出咽部肌肉与食管上括约肌的功能及协调性,以及二者与食管体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协调性;同时密集排列的测压通道还可以反映出食管节段性的功能异常[28,29]。缺点是不能直观地看到解剖结构以及食物通过状况。但与吞咽造影相结合同步进行,则既可量化吞咽动力学变化,又可观察吞咽各期的生理功能变化[30]。

(2)320层动态立体CT检查:可以三维动态地显示食团和吞咽器官的运动,并且能够量化食团和误吸的量[31,32]。缺点是设备昂贵,时间分辨率稍低。

(3)超声检查:可动态地反映吞咽器官的活动,但分辨率较差[33]。

(4)放射性核素扫描:相对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吞咽器官的解剖结构有很好解析[34],但对动态的食团和器官的运动解析不佳。

(5)24 h食管pH值测定:可监测是否有胃食管返流[35]。

(6)肌电图:近年,吞咽障碍领域中表面肌电图应用较多,较少使用针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可以无创记录静息状态下和吞咽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物电信号,可以通过时域、频域分析等方法评估表浅肌肉的功能[36]。

4.注意事项:

上述仪器检查可以为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医生或治疗师应了解各种吞咽仪器检查方法的特点以及适应证和禁忌证。应清楚检查的目的,预期得到什么信息,不可滥用。同时充分向患者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根据本科室的临床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制作的一份吞咽功能仪器检查量表,可酌情参考使用。

三、治疗 (一)吞咽障碍的治疗流程

吞咽障碍的治疗流程见图2。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吞咽障碍的治疗流程 图2 吞咽障碍的治疗流程 (二)营养给予的方式

营养是吞咽障碍患者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选择经口进食,经鼻胃管喂食,也可间歇性经口胃管喂食。胃食管返流严重者可经鼻肠管喂食、经胃造瘘术喂养(经皮内镜胃造瘘术)[37],空肠造口术喂养或全肠道外营养等。由于患者可能会误吸返流的肠内喂养食物,替代的喂养方式并不能杜绝误吸的发生[37]。根据国内外的报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停留鼻胃管超过4周的患者,建议给予胃造瘘术,给予胃管喂养[38]。医务人员要帮助患者理解自身病情,告知其自身健康(呼吸、营养、补液等方面)可能因此受到的影响和预后。

(三)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的方法

此类方法旨在通过改善生理功能来提高吞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提高吞咽肌肉力量、速率和肌肉的协调能力来进行安全有效的吞咽。专家推荐使用的训练和治疗手段:口腔感觉运动训练、Shaker训练、Masako训练、Mendelsohn训练、低频电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球囊扩张术、针刺治疗、通气吞咽说话瓣膜的应用等。

1.口腔感觉运动训练:

这是针对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运动,口腔浅深感觉、反射异常设计的一系列训练技术,旨在帮助改善口腔器官的感觉及口周、舌运动功能。此训练把口腔类比为肢体,利用触觉和本体感觉刺激技术,遵循运动机能发育原理,促进口腔器官的感知正常化,逐步建立正常的口部运动模式。目前开展的口腔感觉运动技术,包括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舌肌主被动训练、K点刺激、振动训练、气脉冲感觉刺激训练等口腔综合运动及感觉训练方法,临床实践效果满意。

(1)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借助舌压抗阻反馈训练仪,通过舌的主动上抬,与硬腭贴近时挤压球囊,通过显示屏上数字的变化,给予训练者实时动态反馈。这是一种舌肌的主动抗阻运动训练;通过不断提高目标值,予以视觉反馈,逐步提高舌肌上抬力量。

(2)舌肌主被动康复训练:用吸舌器直接牵拉舌头作各方向被动运动治疗,或嘱患者做主动伸、缩舌运动,治疗师施加抗阻运动,以增强舌肌后缩,前伸力量。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取代传统的纱布固定牵拉舌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并避免了操作者手指被咬破的风险[39,40,41]。

(3)K点刺激:K点(K point)位于后磨牙三角的高度,腭舌弓和翼突下颌帆的中央位置。此技术包括一系列的刺激方法和餐具选择方法。目的是促进张口和诱发吞咽反射,适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张口困难的患者,对于认知障碍及理解力下降的患者也可用[42]。

(4)口面部震动刺激:用改良的震动棒刷擦口腔内颊部、舌部或面部,给予这些部位深浅感觉刺激,提高口颜部的运动协调能力。此方法的刺激范围较手工操作刺激广,震动频率和强度可随时调节,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吞咽障碍患者。

(5)气脉冲感觉刺激:通过气流冲击刺激口咽腔黏膜诱发吞咽反射,提高口咽腔黏膜敏感性,加快吞咽启动[43,44]。与电刺激相比,气体刺激患者无不适感,且无误吸风险,安全性高,尤其适用于因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其他治疗的成人及儿童患者。

(6)冰酸刺激:吞咽前在腭舌弓给予冰酸刺激,可以提高口咽对食团知觉的敏感度,减少口腔过多的唾液分泌,通过刺激脑干的激活系统,提高对食物的感知和对进食吞咽的注意力[45,46]。该训练适用于口腔温度觉、味觉感觉差的患者。

综上所述,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的适应证包括唇闭合障碍、张口障碍、舌无力无法伸出唇外、软腭上抬幅度不足等运动障碍,以及口腔感觉障碍,流涎、食物在口腔弥散不能形成食团、食物无法被运送到咽部等口腔期吞咽障碍。

2.Shaker锻炼:

又称抬头训练,目的是提高食管上段括约肌开放的时间和宽度,促进吞咽后因食管上段括约肌开放不全而引起的咽部残留食物的清除[1,47]。

3.Masako手法:

又称舌前方保持吞咽训练,是一种在舌根部水平改善咽闭合的技术,通过咽后壁的更大运动发挥他的作用[1,48]。

4.Mendelsohn手法:

该法通过被动抬升喉,可以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避免误吸,改善整体吞咽的协调性[49]。

5.低频电刺激:

频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