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主要兵器汇总,不分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步兵的主要武器 三国时期主要兵器汇总,不分排名

三国时期主要兵器汇总,不分排名

2024-07-14 07:3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格斗兵器

矛:矛自古就是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兵器之一,主要是用于击刺和挑扎,为了因应防护力提高的甲胄,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在三国时期已经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它的缺点是刃部较长,刺杀不如枪那么灵便,到晋代枪兴起,矛逐渐衰落。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中还是戟更有利。,三国后期的矛沿续自两汉以来的改良,主要是将矛头刃部加长,以增加破甲能力。在四川曾出土东汉时期的钢铁矛头,连锋刃带套柄全长约48公分。

三国骑兵所使用的矛也开始与步兵用矛不同。由于重视骑兵武器的直刺能力,所以骑兵用矛逐渐增加长度,至三国末西晋初出现一丈八尺(约4m)的骑兵用矛,这种长矛被称为“槊”,也有人称其为丈八蛇矛。

马槊:古代在马上使用的长矛。南朝梁简文帝做《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马槊的长度最长能够达到4米,所以也叫丈八长矛,张飞用的就是此物。槊的前端类似短剑,可以砍可削,刃部下通常有留情结,使战马高速冲锋的时候不至于贯穿对手;槊杆取上等韧木为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之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因为历史发展,武将骑马冲锋对决的方式减少,加上材料难寻且难以制造,对持槊武将的身体素质要求也高,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步槊: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罢了,用途在于较安全的刺倒敌人,掩护短刀手作战。因此对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并非考察的关键。马槊的使用较复杂,因为槊不同于欧式长矛,后者单手持用只用于冲锋,前者则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当骑兵冲入敌阵后会展开冲荡,此时攻防的方向和范围都远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驰颠簸的马背上,加之槊长达 4米的惯性,毫无疑问,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很容易破绽百出。

戈: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东西,别处似乎没有,它的构造,简单的说就是一把长柄大镰刀,可以从正面从上到下啄人脑袋,也可以交汇时横啄人胸口,还可以钩人脖子,也许这个戈就是从镰刀演化而来的。后来人们把矛和戈结合,就变成了戟,戈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戟: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甚至持戟成了士兵的同义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三国时的戟在戈和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矛和戈的结合体,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它的优点是具有勾、啄、撞、刺四种效能,杀伤力很高,在三国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

猛将持戟搏杀的记载在《三国志》里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吕布“辕门射戟”;有张辽守卫合肥时“披甲持戟……杀数十人,斩二将……”,吓得孙权“以长戟自守”。后来又出现了“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曹操在濮阳遭三面包围时,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向诽谤赵云的人、董卓砸吕布用的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枪:一种刺击兵器,和矛相似,据说黄帝时期就有了。三国时期大量使用枪,但当时枪刃锐长,还没有脱离矛的形式,直到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更加锋利,逐渐取代了矛的地位。

长刀:安有长柄的大刀,是一种砍杀兵器,从配刀和专用与劈砍的短柄长刀发展而来。最早有关长刀纪录时期是在三国时代,据三国志记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又传说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不过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因三国志记载关羽“刺”严良与马下,“斩”其首,刀可不是用来刺的)。

刀剑:刀身单刃,主要用于砍杀,剑身双刃,主要用于刺杀,也兼有砍的功能。由于剑在砍杀的效能和坚韧度上不如刀,在三国时期已经不再作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只是作为辅助兵器和防身武器。而环首刀,则在这个时期成了军队的主要武器。

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

在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盾。《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刘备造刀五千口,司马炎造刀八千口……这是因为刀更适合于劈砍,且工艺没有铸剑繁琐。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成为文人骚客作秀的一个器件,比如曹丕所造“百辟宝剑”,不过是用来“饬以文玉,表以通犀”罢了,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匕首:匕首在当时也是一种重要兵器,地位与长剑相当。一般官吏除佩剑外,有的还怀带匕首,有的军队也配备匕首,如诸葛亮曾在百步(今四川成都)造匕首五百把发给骑士。另外还有一种短刀,因为紧贴大腿悬挂所以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二、远程武器

弓:众所周知的弹射武器。弓的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 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

弓在三国时期大量装备部队,有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形制。弓的优点在于轻便灵巧,能远距离杀伤敌军,缺点是必须一手张弓,一手拉弦,影响准确度。

弩: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据说在战国时期发明,在三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骑兵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

弩的优点是比弓射得远,命中率高,不过没有弓轻便,发射速度慢。三国史上关于弩最经典的一个战例,便是袁绍凭借弩兵战胜了公孙瓒部下极为彪悍善战的骑兵组织白马义从。

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蜀汉在制弩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优势,诸葛亮曾发明的“元戎连弩”可一次装十支箭,提高了发射的速度,当然攻击距离和威力不免有所下降。这种弩在蜀汉灭亡之后就失传了,据说头几年被河北沧州的牛人吴景刚复原成功。

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有位陈王刘宠,董卓更是“双带两鞬,左右驰射”的一大狠人,至于像吕布一般“便弓马,膂力过人”的那就数不清了。然而弓箭在作战中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由人力射出,然而人力毕竟是有限的,况且它只能射杀人马,却无法破坏敌人的防御设施。

抛车(投石车):在一个木架子上横设一轴,轴的中间穿有韧性的长木杆左抛杆,杆的一端结上一个用绳索联系的皮囊,另一端结上几十条到百多条绳索,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巨石抛出。当然抛出的不一定是石块,也可以抛射火球等物。

《武经总要》记载了抛石机的结构:以大木为架,接合部用金属件固定。机架上方设置可以转动的横轴,轴上固定抛射杆,称为“梢”。梢前端有索绳连接一个皮窝,用来容纳石弹;末端系(石驳)索,索“长数丈”。大型抛石机常拥有数百条这样的(石驳)索,每条由一两个人拉拽。射击时,一人瞄准定放,拽索人同时猛拽(石驳)索,(石驳)梢末端下坠,前段扬起,皮窝中的石弹便被甩向天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出去,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破坏力巨大。

官渡之战曹军曾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射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三、攻城器械

云梯:一种爬城用的工具。它用转轴把两个长两丈以上的梯子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车架上而制成。车架上有一个木棚,外用生牛皮加固,人员在棚内推车向城墙接近时,以此抵御敌人弓矢的伤害。

望楼车:这种车子安有轮子,可以推动。在一个八轮车上树立两根长柱,柱的上端设一轱辘轴,上有木屋,人在木屋内居高临下观察敌人行动。也可以安排弓箭手射击。

木驴:是古代重要的攻城工具之一,用以掩蔽攻城人员在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擂等的伤害。这种车下面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浆,以防御敌人的矢石和火攻。车内可容纳十人,工程时将车推到城墙下,掩护人员作业。

撞车:一种撞击城门的工具,形如木驴以防御矢石(可不象游戏中那样毫无防备地挨打)。在守城时也可以用来撞击敌军攻城云梯。

火车:一种专门焚烧城门的工具,车上装有炉灶,炉内盛满油脂,用碳火烧沸,在车的四周堆积干柴,将车推至城门下,纵火后离去。如城上敌人倒水灭火,由于油比水轻,火焰反而更高,更易将城门烧毁。

四、铠甲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曹丕在广陵孤城临江观兵时吟道:“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依稀可以感受到曹军的军威。这里的“玄甲”,就是指黑色的铁铠。早在西汉时,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铁铠在很大范围上已取代了青铜甲,到了东汉三国时期,则完全占据了军队的全部装备市场。

玄甲沉重,一般都有二十多公斤,不利于单打独斗,更适合重装步兵或骑兵采取军团作战。它代表着三国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陈琳在其《武库赋》中对大加赞赏:“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函师震旅”。诸葛亮也在《作刚铠教》中说:“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已采用了“百炼精钢”法来打制铠甲,而打制一件铠甲,至少需要迭锻五次。无怪直到后世六朝之时,人们仍然把质地精良的铠甲传为诸葛亮所锻铸。

曹植在其《先帝赐臣铠表》中,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几种铠甲: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黑光铠和明光铠在当时属于高级甲胄,只有上层军官才有资格配备;而两当铠和马铠,则是曹操骑兵的主要装备,他也凭着这装备精良的骑兵,让孙刘等部吃尽苦头。

两当铠又叫“裲裆”,顾名思义,其一挡胸,其一挡背,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马铠就是战马的护具,将战马的全身包裹起来,可以有效防备弓箭、砍杀等。马铠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不过那时候还是奢侈品。曹操刚出道的时候还是小角色,曾经不无羡慕地说:“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无怪乎灭了袁绍之后,曹操信心大增,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南方、统一全国,先进的武装恐怕也是他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

盾橹: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五、战船

船是水军的主要装备,在中国出现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吴、越、楚等国皆建有“舟师”即水军,不仅用于战斗的船舶增多,而且“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在水战中有搁熟的操船技术。

东汉末年,“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干数。”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攻皖城刘勋,收得船干艘,伐黄祖,获船六干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威迫孙刘,“悉浮以沿江。”建安十四年,曹操挥师东征,“大兴水军,凡舟万艘。”这些史实表明,战船在东汉时期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

当时除了战船数量多之外,为适应航区和战争的要求,其船制亦为复杂多样。查考史文,战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楼船:《释名》称:“楼船一层曰庐,二层曰飞庐,三层曰雀室。”杜佑《通典》说:“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驾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斗,状如城垒。”这种船的结构,一般为三层。但也有的达五层十层。公孙述据蜀地时,聚兵积粮,曾造10层楼舰。东汉末年,曹操军与孙权军为争夺长江水面控制权,孙权使偏将军董袭“督五楼船住懦须口”,即造5层楼船。楼船的船体庞大,高10余丈,是水军作战的主要船种之一。

艨艟:《释名》曰:“外狭而长曰艨艟,以冲突敌船也。”杜佑《通典·兵法》云: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掉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是汉代水军的主力船型。东汉末年,孙权征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两口”。董袭将敢死士“人被两铠,乘大阿船,突入艨艟里”,结果黄祖战败。刘表建设水军,也曾造有“艨艟”。这种船形体雄伟,机动性强,便于水战。

冒突:有时又称“冒突露挠”。史云:“露挠,谓露楫在外,人在船中;冒突,取其触冒而唐突也。”它有较完备的防护设施,主要用于袭击敌船。东汉初,岑彭在攻伐公孙述的水战中,这是主要的船型之一。

赤马:又称“赤马舟”。《释名》曰:“轻疾者曰赤马舟,其体正赤,疾如马也。”王先谦曰:“吴校删‘舟’字。”赤马,如马之在陆地上奔驰,行速很快,是一种高速战舱。东汉末年,“孙权名为马舸,言飞驰如马之走陆地也”。由此看来,似乎“舸”与“赤马”,名异实同。

斗舰:又简称“舰”。《释名》曰:“上下重版曰舰,四方施版以御矢石,其内如牢槛也。”《通典·兵法》云:“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掉也,船内五尺,又建栅与女墙齐,栅上又连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东汉末年,刘表治水军时,就曾建制蒙冲、“斗舰”以干数。

斥候:《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所谓“斥,度也”,“候,即候望。”这是一种专门用于侦察敌情的军用船。

东汉时期的造船业比较发达,船舶的产地分布很广。如长江流域的巴蜀、夷陵、江陵、庐江、豫章、会稽等地都有造船的历史,是造船工业集中的地区,不仅产地广,造船数量多,而且有的船舶之载重量也很大。如东汉末年,“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直坐之士三干人。”又云:“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干人。”可见当时的船舶已具备超常的载重能力。

三国时的战船沿袭了汉代的技术,最著名的战船当属楼船。这其中,东吴的楼船又属翘楚,其最大的楼船“飞云”、“盖海”等,竟然有五层楼之高,可以容纳3000名士兵,俨然是浮在水面的城堡,为东吴水师称雄江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曹操凭借精良的步兵与骑兵横扫北方,此后他挥师南下、准备平定江东,然而赤壁大战的序幕拉开后,战况的进展却让他始料不及:南北双方近四十万人盘踞两岸,两千余艘战船对峙于长江之上,经过一场冷兵器战争史上最惊心动魄的水战之后,最终以北军的全线败退而结束,而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遭遇了一生最大的惨败。

东吴胜利的原因毫无疑问有很多,单就技术角度而言,精湛高超的造船技艺,丰富的水上经验自然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东吴水军除在长江上活动之外,还多次进行了海上远航,其向南最远到达夷州,向东北最远到达辽东半岛,每次的规模都在万人以上。这么丰富的水上经验,曹操真是必败无疑。

建安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兵败赤壁的次年,曹操沉痛地说道:“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曹操也许有着太多的不得已。天下无刀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只有和平而强大的国家才做到民间无兵器,人人学习文章诗歌,但追求这种社会环境却首先要付诸于武力。这不仅是曹操的困惑,也是古往今来每一个英雄的困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