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外延工艺介绍及掺杂环节与监测重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半导体epi外延设备如何优化设计 SiC外延工艺介绍及掺杂环节与监测重点

SiC外延工艺介绍及掺杂环节与监测重点

2024-07-06 13:2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SiC外延工艺介绍及掺杂环节与监测重点

发布日期:2022-04-11 浏览次数:8801

SiC外延工艺基本介绍

外延层是在晶圆的基础上,经过外延工艺生长出特定单晶薄膜,衬底晶圆和外延薄膜合称外延片。其中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制得碳化硅同质外延片,可进一步制成肖特基二极管、MOSFET、 IGBT 等功率器件,其中应用最多的是4H-SiC 型衬底。

由于碳化硅功率器件与传统硅功率器件制作工艺不同,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单晶材料上,必须在导通型单晶衬底上额外生长高质量的外延材料,并在外延层上制造各类器件,所以外延的质量对器件的性能是影响非常大。不同的功率器,它的性能的提高也对外延层的厚度、掺杂浓度以及缺陷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单极型器件应用为例,它的阻断电压是核心参数之一。而它的阻断电压和外延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相关,见图1[1]。随着阻断电压的提高,也要提高外延层的厚度,同时降低掺杂浓度。图1中当电压达到10000伏时,就需要外延层厚度达到100微米以上。而随着外延层厚度的不断增加,对厚度和掺杂浓度均匀性以及缺陷密度的控制就变得愈发困难。

碳化硅外延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蒸发生长法;液相外延生长(LPE);分子束外延生长(MBE);化学气相沉积(CVD)。这里对这几种制备方法做了一个基本的总结,见表1。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是目前工厂大批量生产用的主要方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碳化硅化学气相沉积外延一般都是在碳化硅晶圆正轴(0001)晶向上,需要的工艺温度非常高,而且有着多型体混合的严重问题。90年代初,Matsunami等人[2]首先研究了不同偏角下的外延多型体情况,并提出了6H-SiC外延的最佳偏角为2~6°。这种方法被称为台阶控制外延法,同时发现该方法也适用于4H-SiC,3C-SiC等其他多型体。

这里我们以4H-SiC为例演示下它的基本物理过程[3]。如图2(a)所示,在正轴{0001}衬底上,台阶密度很低而且台阶面很大。而外延层的晶体最早是通过二维成核的方式在台阶面上发生,如图2(c)所示在台阶面上存在两种成核的竞争机制,容易形成多型体。生长层的多型体由生长温度等条件确定。而3C-SiC在低温下是非常稳定的,所以会导致生长3C-SiC型的外延层。

在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偏轴{0001}衬底上,如图2(b)示意图,台阶面的密度很大而且台阶面很小,晶体成核不容易在台阶面上发生,多发生在台阶的并入点出,这里只存在一种成核键位。所以外延层可以完美地复制衬底的堆垛次序,消除多型体共存的问题。

台阶控制外延法能够稳定地控制外延的晶型,而且也能够实现低温生长,其生长温度可以降至1200℃甚至更低而不产生3C-SiC夹杂相。如图3所示在1~8°偏角下,1200℃的生长条件下也可以得到4H-SiC纯净晶型的外延层[3]。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表面缺陷密度和背景氮掺杂浓度会显著增加,生长速率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和衬底偏角是实现SiC外延快速高质量制备的关键。目前工厂端多使用的4°偏角。

台阶控制外延法可以解决多型体的问题,但是它的外延速率较低,影响了工厂的工艺产出比。为了提升外延速度,TCS法应运而生。该方法主要是采用三氯氢硅(TCS)作为硅源,比起常规的硅源它的外延速率会提高10倍以上,详见图4。除了提升外延速率以外,TCS法还可以抑制硅滴的形成,所以该方法已经迅速成为了SiC外延的主要工艺[4]。

目前在中低压应用领域(比如1200伏器件),碳化硅外延的技术相对成熟。它的厚度均匀性、掺杂浓度均匀性以及缺陷分布可以做到相对较优的水平,基本可以满足中低压 SBD、MOS、JBS 等器件需求。但在高压领域,目前外延片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比如10000伏的器件需要的外延层厚度为100μm左右,该外延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均匀性比低压器件的外延层差很多,尤其是掺杂浓度的均匀性,同时它的三角缺陷也破坏了器件的整体性能。在高压应用领域,器件的类型趋向于使用双极器件,对外延层的的少子寿命要求比较高,也需要优化工艺来提高少子寿命。

当前国内外延主要以 4 英寸和 6 英寸为主,大尺寸碳化硅外延片占比逐年递增。碳化硅外延尺寸主要受制于碳化硅衬底尺寸,当前 6 英寸碳化硅衬底已经实现商用,因此碳化硅衬底外延也逐渐从 4 英寸向 6 英寸过渡。

随着碳化硅衬底制备技术的提升及产能扩张,碳化硅衬底价格正在逐步降低。在外延片价格构成中,衬底占据了外延 50%以上的成本,随着衬底价格的下降,碳化硅外延价格也有望降低。

SiC外延工艺的掺杂及监测重点

如何更好的控制外延层的掺杂类型和浓度对 SiC 功率器件的性能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后续器件的比导通电阻,阻断电压等重要的电学参数。

一般来说“竞位外延”方法[1],可以有效地大范围改变N型和P型的掺杂浓度,被广泛应用在了实际生产中。我们这里分别以氮(N)和铝(Al)作为N型和P型的掺杂元素来简单说明它的原理。

在外延生长过程中氮(N)原子和碳(C)原子竞争格点位置,如果想减少氮(N)原子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外延气源中的碳(C)原子浓度;与之相反,降低外延气源中的碳(C)原子浓度可以提高氮(N)原子的掺杂浓度。

而铝(Al)原子是和硅(Si)原子竞争格点位置,如果想减少铝(Al)原子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外延气源中的硅(Si)原子浓度;与之相反,降低外延气源中的硅(Si)原子浓度可以提高铝(Al)原子的掺杂浓度。外延生长中,Si源的常用气源是SiCl4或者SiH4;C源的常用气源是CCl4或者C3H8,我们可以控制二者的流量比例来控制C/Si组分比例,进而有效地控制不同元素的掺杂浓度。

外延层的掺杂浓度除了与气源中的C /Si组分比例有关以外,还和CVD工艺中的气源流量、气体压强和生长温度有关。我们以最常见的氮(N)掺杂为例来进一步说明。通过在CVD生长过程中引入氮气(N2)能快速地实现氮(N)掺杂。图1所示为外延温度1550℃下,4H-SiC外延中的氮(N)掺杂浓度和氮气(N2)流量的关系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固定的C/Si组分比例下,无论是Si面还是C面的掺杂浓度在四个数量级内都和氮气(N2)流量成正比例关系。掺杂浓度涵盖了器件中最常用e14—e18的掺杂范围。

U. Forsberg等人[3]也研究了CVD腔内气体压强和掺杂浓度的关系。外延温度在1600℃,C/Si比例为3.5,氮气流量为12ml/min条件下, N元素浓度和压强的关系见图2。无论4H-SiC的C面或Si面外延,掺杂浓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变大。

掺杂浓度和生长温度的关系更为复杂,这里还是以4H-SiC外延中氮(N)掺杂为例。在其他工艺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的升高会增加Si面的掺杂浓度,但是同时会降低C面的掺杂浓度。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因为衬底的N掺杂高于外延层,有可能衬底的N元素会扩散到外延层,改变了外延层和衬底的电学特性;同时温度的升高也会提升外延速率,引起厚度横向分布不均。所以温度的设定要根据多种因素来考虑。

P型外延的掺杂使用的气源为三甲基铝(TMA: Al(CH3)3)。和N型掺杂类似,它的掺杂浓度也受到C/Si组分比,气源流量,气体压强和工艺温度的影响,这里不做具体说明。实际生产中,4H-SiC外延中常用的掺杂元素有:N型掺杂,氮(N)和磷(P); P型掺杂,铝(Al),硼(B)和镓(Ga)。在4H-SiC中,Si/C原子有两种晶格格点,分别为六方格点和立方格点。由于格点效应,对于同种元素,替换不同格点处的原子的电离能也是不同的。这些元素具体的电离能和溶解度极限见表1。镓(Ga)元素的电离能的理论计算值为329mev[4]。

对于N型掺杂,氮(N)元素和P(磷)元素有着接近的电离能和溶解极限,都可以用作掺杂杂质。但是Rongjun Wang等人研究发现[5],磷 (P)元素的“竞位外延”效应不明显,它的掺杂浓度改变对C/Si组分的变化不敏感。比起氮(N)元素,P(磷)元素更难实现较高的掺杂浓度,所以目前大规模生产中主要使用氮(N)作为N型掺杂元素。

对于P型掺杂,理论上铝(Al),硼(B)和镓(Ga)元素都可以作为掺杂杂质。但是考虑到镓(Ga)元素的329 mev电离能,一般不考虑该元素。铝(Al)的电离能比硼(B)要小,同时考虑到B元素会在后续的高温工艺中异常扩散散问题,所以铝(Al)是P型掺杂最理想的掺杂元素。

图3和4分别给出了4H-SiC中N元素和Al元素的电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因为Al元素较高的电离能,它的电离率低于N元素,但是它们的电离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室温下当掺杂浓度小于e16时候,N元素几乎完全电离,这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它的施主浓度等于载流子浓度。

综上所述,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受C/Si组分比,气源流量,气体压强和工艺温度的多重影响,所以对外延工艺后的掺杂浓度的监控十分必要。二次离子质谱分析(SIMS)和扩散电阻探针技术(SRP),都可以用来测量外延掺杂浓度/载流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

SIMS能测试的最小元素浓度为1014/cm3,设备的横向空间分辨率为1微米量级,纵向的深度分辨率为10nm量级,适合测量外延层中掺杂浓度随深度的变化。但是SIMS做为一种破坏性地测试方法,在溅射后会在样品表面留下陨石坑的破坏,而无法重复或者进行其他测试。此外SIMS测试的是元素浓度分布,与该元素是否被电离无关。SiC中杂质元素的电离能普遍比较高,比如铝(Al)在室温下部分电离,所以SIMS浓度分布无法完全表征外延层的电学特性。下面介绍的SRP技术测试的就是电离后的杂质对电阻的影响,更能直接反应出外延掺杂的电学特性。

SRP的测试原理如图5所示。待测试样品通过小角度地机械研磨形成了一个斜面,两个对齐的探针跨在x方向上做步进移动,并同时做电阻测试。假定X方向步进为 Δx ,则纵向的步进 Δz = sinα·Δx ,其中 α 为研磨角。通过不同的研磨角和步进相互匹配,则z轴的纵向深度精度可以得到纳米级别。因为两探针是做直接接触的电阻测试,所以它的电阻测试范围很广,在100 Ω 到1011 Ω范围[6]。

SRP技术的缺点是样品制备的复杂性。首先要保证研磨表面有足够的粗糙度,对注入的载流子有较高的复合速率,降低测试中注入载流子对电阻的影响;同时研磨的角度涉及纵向深度的表征,所以在研磨斜面后要进行准确的测试研磨角度。

SEMILAB公司为了解决该问题推出了SRP-2100i设备,它内置了样品的研磨角装置和自动对齐样品放置的视觉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水平,使数据更易于获取减少了对操作者的依赖。此外SRP-2100i还引入了PCIV技术来克服4H-SiC的高肖特基势垒的问题。

图6为SRP-2100i测试4H-SiC外延层的曲线,可以看出该外延层是由两部分组成:顶部大约为1.5um的高掺杂外延层,下部为10.498um的低掺杂外延层。如果使用了已知电阻率的4H-SiC校准样品,经过校准后SRP-2100i也能自动计算出该样品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

因为SiC外延片成本很高,而且掺杂浓度受多个工艺参数的影响,所以实际生产中要求所有外延片进行掺杂浓度测试。而SIMS和SRP都是破坏性测试,无法满足这种测试需求,现在工厂端使用的是电压-电容法(C-V)测试技术。

C-V技术的基本物理原理是:外延层的空间电荷区的宽度取决于外部的反向电压,而该宽度又和它的电容成反比,通过测试该电容值和反向电压值,就可以计算出外延层内的掺杂浓度。通过改变反向的电压大小,就能计算出掺杂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汞探针C-V(MCV)可以快速地和外延层形成肖特基接触,而且也不会破坏外延层的表面,成为了检测掺杂浓度的最快速有效的办法。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为SEMILAB公司MCV-530,图7为该设备测试的外延片不同位置掺杂浓度随深度分布,对于多点测试还可以生成Mapping图来方便查看掺杂浓度在外延片上的横向分布。

MCV测量中的汞残留,可以通过多种清洗工艺将表面恢复到低于5x1010/cm2的水平,不会影响后续的器件工艺。但是为了避免该清洗工艺,并考虑到汞使用的安全问题,SEMILAB公司又开发出了一种电荷式非接触式CV测量设备CnCV-230。它的测试原理图见图8(a),测试探头主要有左侧的电晕枪和右侧的开尔文探头组成。

电晕枪精准的放置已知剂量的电荷到SiC外延层表面,形成空间耗尽层;表面电势通过右侧的非接触开尔文探头精确测量。非接触的测试方法可以解决MCV汞残留问题,CnCV和MCV的量测相关性见图8(b),在E15-E18掺杂范围内有非常好的一次线性关系。在不改变监控基准线情况下,两种检测技术可以在外延工厂内相互替代。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2CQryGu22faOmENQL0lHg

上一篇:OBC典型拓扑中SiC mosfet不同封装的性能分析 下一篇:市场观察|国产碳化硅产品将在储能变流器产业应用市场实现“快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