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白皮书:多元发展,稳健前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募产品披露频率 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白皮书:多元发展,稳健前行

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白皮书:多元发展,稳健前行

2024-07-04 17:48: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 2023 年基金规模及数量发展

1、 整体规模及数量发展:管理规模稳健扩容,多元化发展已成常态

2023 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 25 个年头,25 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历经风雨,已成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的坚 实支柱。在全面降费降佣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充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引,过去一年,行业在管理规模 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多样化发展已成为整个行业的常态,ETF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REITs 实现常规化扩容、首批 个人养老金基金运作满周年、浮动费率产品开始面世、外资布局公募明显提速、QDII 基金关注度不断提升。截至 2023 年末,开放式公募基金总规模达 27.52 万亿元,基金数量为 11479 只,震荡波动中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容。 具体来看,2023 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长幅度相较 2022 年有所放大,相比 2022 年末规模增长 6.10%,不过,不同类 型基金规模变动呈现一定分化。具体来看,国际(QDII)基金规模增长幅度最大,2023 年规模增幅达 27.33%;债券型 基金、另类投资基金、股票型基金过去一年规模增幅紧随其后,分别为 18.33%、16.47%、13.95%;货币市场基金作为 较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管理规模继续保持稳定提升,2023 年规模增幅 7.87%;与此同时,混合型基金、FOF 基金规 模均出现缩水,相比上一年年末分别下跌 22.06%、19.17%。截至 2023 年末,货币市场型基金仍是规模最大的公募基 金类型,占公募市场总规模比例达 40.98%;数量方面,混合型基金占比最高,为 39.55%,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 排在其后,占比分别为 30.22%和 19.86%,FOF 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占比分别为 4.23%、3.22%、2.41%和 0.51%。

2、 主动权益基金:头部化特征持续减弱,中生代基金经理已成为中坚力量

受 A 股市场震荡下行的影响,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在净值拖累下整体规模呈现进一步回落,由 2022 年末的 4.66 万亿元下滑至 3.77 万亿元。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偏股型基金以及平衡混合-偏股型基金规 模下降幅度分别为 12.99%、20.69%、18.30%、25.45%。截至 2023 年末,主动权益基金总数量为 4020 只,其中,偏股 混合型基金共 2361 只,占比 58.73%;灵活配置-偏股型基金共 1095 只,占比 27.24%;普通股票型基金为 553 只,占 比 13.76%;平衡混合-偏股型基金数量仅有 11 只,占比 0.27%。基金公司方面,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排名前 20 的基金公司绝大多数出现管理规模缩水。截至 2023 年末,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别为易方达基金、 中欧基金和广发基金,规模分别为 2611.34 亿元、1989.78 亿元、1839.75 亿元。

机构投资者占比小幅上升

最近 5 年主动权益基金持有人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在 2019 至 2021 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22 至 2023 年市 场逐渐进入投资机会快速切换、整体震荡波动加剧的阶段,机构投资者在悲观预期加深和强压力测试环境下更为理性, 占比转而上升,截止 2023 年半年末,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至 15.67%。

基金规模头部化特征持续减弱

在基金净值和市场交易的双重作用下,百亿以上基金的规模和数量在 2023 年继续大幅下滑,基金规模头部化特 征持续减弱。截至 2023 年四季度末,规模在 200 亿元以上的基金共有 7 只,100~200 亿元之间的基金共有 21 只,管 理规模占所有主动权益基金的比例分别为 5.57%和 7.07%,管理规模相比 2022 年末分别下降 34.55%和 52.20%。截至 2023 年末,200 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有中欧医疗健康、易方达蓝筹精选、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兴 全合润、易方达消费行业、睿远成长价值,基金经理分别为葛兰、张坤、刘彦春、朱少醒、谢治宇/叶峰、萧楠/王元 春、傅鹏博/朱璘。

中生代基金经理已成为中坚力量

自 2020 年以来,任职年限在 5-10 年的中生代基金经理规模大幅提升,尽管在近两年整体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管理 规模缩水的大环境下,中生代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从各年限管理规模占比情况来看, 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之势,截止 2023 年末,管理规模 2.03 万亿元,规模占比 53.72%,占据接近半壁江山。经历过牛熊 切换的中生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已更加成熟,在震荡的市场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在不同的市场特征下展现出 一定的灵活性。

3、 指数及量化基金:被动、量化全面发展,规模数量持续增长

指数及量化基金在 2023 年呈现快速扩容之势,截至 2023 年末,指数及量化基金产品数量共计 1558 只,合计管 理规模 20697.42 亿元,规模环比增加 27.31%。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依然是最大的类别,截至 2023 年末,被动指数 型基金 1035 只(不含联接基金),管理规模 17353.95 亿元,较上年环比增加 28.35%,股票及量化基金产品规模占比 83.85%,占据数量及规模的绝对优势。指数增强型基金共计 264 只,管理规模 1976.61 亿元,较上年环比增加 15.53%; 量化选股型基金共计 236 只,管理规模 1284.23 亿元,较上年环比增加 42.35%;量化对冲型基金共计 23 只,管理规 模 82.64 亿元,较上年环比减少 33.46%。近十年来指数及量化基金数量和规模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在权益型基金中数 量和规模占比虽有波动(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近四个报告期股票仓位在 60%以上的平衡混合型、 灵活配置型基金),但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截至 2023 年末,指数及量化基金管理规模在权益型基金中占比 35.43%, 相较 2022 年该比例继续提升,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

(1)被动指数型基金:宽基指数基金规模高增,ETF 持续高速发展

被动指数型基金方面,根据跟踪指数的不同特征,我们进一步将被动指数型基金细分为宽基指数基金和窄基指数 基金,其中,窄基指数基金已连续四年整体规模超越宽基指数基金,2023 年年末以 9005.03 亿元(占比 51.89%)的 管理规模继续保持被动指数型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位置。但从环比变化来看,宽基指数基金增幅更为明显,以上证 50、 沪深 300 等偏大盘的指数基金,以及科创 50、创业板指、创业板 50 等成长风格指数基金规模增幅最为明显,最终带 来被动指数型基金规模整体的快速扩容。截至 2023 年末,宽基指数基金共计 239 只,管理规模 8348.92 亿元(占比 48.11%),规模增速达 50.73%。

在宽基指数基金中,基金规模 100 亿以上的标的指数共有 11 只,分别是沪深 300、科创 50、上证 50、中证 500、 创业板指、中证 1000、科创创业 50、创业板 50、科创 100、上证 180、深证 100。从规模存量来看,对标沪深 300 和 科创 50 的宽基指数基金 2023 年末规模最大,规模分别为 2911.47 亿元(占比 34.87%)和 1444.08 亿元(占比 17.30%), 规模环比增幅均在 70%以上。从规模增速来看,2023 年大盘风格、成长风格指数得到了更多的市场关注,对标创业板 指、科创 50、创业板 50 指数的基金规模增长幅度显著领先,规模环比增长均在 75%以上。 在窄基指数基金中,行业主题指数基金规模最大,截至 2023 年末 587 只基金管理规模为 7460.85 亿元,占全部 窄基指数基金规模 82.85%。与此同时, Smart Beta 基金共计 106 只,管理规模 847.20 亿元;港股通基金 103 只, 管理规模 696.98 亿元。行业主题基金中,从规模分布来看,2022 年末科技、金融地产、医药医疗、消费、新能源是 基金规模最大的五个类别,管理规模均在 850 亿元以上。从规模环比增幅来看,13 个细分行业板块中,仅 2 个行业板 块在 2023 年实现了规模扩张,其中,受益于 AI 产业驱动的科技板块,规模环比增幅最为明显,达 56.82%;医药医疗 板块规模增加同样明显,环比增幅 37.34%。Smart Beta 基金中,红利/高股息品种在 2023 年受到广泛关注,37 只产 品 2023 年末管理规模合计 533.52 亿元,规模环比增幅 98.46%。

以交易方式维度来看,ETF 一直是被动指数型基金中规模占比最大的类别,截至 2023 年末,ETF 被动指数基金规 模合计 14741.38 亿元(占比 84.95%),且同样保持较高的增速,规模环比增加 38.02%。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来看,2023 年全年宽基 ETF 资金大幅净流入 3538.54 亿元,其中,净流入主要集中在沪深 300、科创 50、创业板指、上证 50、科 创 100 等跟踪基金规模较大的指数上,资金净流出则主要集中在跟踪中证 500、中证 1000 指数的基金上;2023 年全 年行业主题 ETF 资金净流入 1553.04 亿元,与 2022 年基本持平,其中,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科技、医药医疗、新能源 板块,资金净流入均在 260 亿元以上,同时,金融地产、绿色/ESG 板块资金出现净流出。

以管理人维度来看,指数基金头部化特征比较鲜明。2023 年末,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国泰、南方基金旗下被动指数型基金管理规模均在 1000 亿以上,5 家公司规模占比达 52.64%。其中,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基金 2023 年管理的被动指数基金较 2022 年规模增加均在 600 亿元以上,增幅最为明显。与此同时,嘉实、富国、鹏华、广发、 国联安、国泰、博时基金 2023 年也均实现了 100 亿元以上的规模涨幅。

(2)指数增强型基金:数量、规模全面扩容,呈现头部化特征

2023 年,A 股市场行业、风格切换频率进一步加快,投资机会相对有限且呈现分散化的特点,整体市场特征相对 适宜量化选股操作,作为组合配置工具之一,公募指增基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均继续提升, 截止 2023 年末,共计 264 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 1976.61 亿元,较 2022 年末管理规模环比增加 15.53%。其中,宽基 指增基金 228 只,合计规模 1762.15 亿元;行业主题指增基金 30 只,合计规模 93.68 亿元;Smart Beta 指增基金 6 只,合计规模 120.78 亿元。 按照细分类别来看,宽基指增基金在全部指增基金中规模占比达 89.15%,仍然占据规模的绝对优势。宽基指增基 金中,又以沪深 300、中证 500、上证 50、中证 1000、创业板指数增强基金为主,五大类别合计规模占宽基指增基金 规模的93.57%。从规模变化情况来看,受益于中小市值标的的良好表现以及量化投资在该领域的策略优势,国证2000、 中证 1000 等中小盘风格指数对应的增强型产品关注度明显提升,国证 2000 指增基金规模自 2022 年末的 0.29 亿元增 长至 2023 年末的 27.87 亿元,增幅高达 9589.51%,中证 1000 指增基金规模自 2022 年末的 125.67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末的 245.60 亿元,增幅 95.42%。行业主题指增中,主要包括科技、绿色/ESG、农业、消费、新能源、医药医疗、 中游制造、周期等产品,但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较小,市场关注度相对有限。其中,科技、消费指增基金规模相 对较大,2023 年末管理规模均在 20 亿元以上。

从管理人情况来看,截至 2023 年末,共有 13 家基金公司指增基金管理规模超过 50 亿元,合计规模占比 73.07%。 13 家规模 50 亿以上的头部公司中,10 家(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万家基金、华夏基金、建信基金、 天弘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博时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继 2022 年以来管理规模持续稳定在 50 亿元以上,西部利得 基金、招商基金、长城基金于 2023 年均通过规模的大幅提升,进入到 50 亿以上行列。从规模增幅情况来看,相比于 2022 年末,2023 年规模增幅最大基金公司为富国基金,2023 年末管理规模 300.38 亿元(2022 年末 243.99 亿元), 汇添富基金、长城基金、华夏基金、西部利得基金、万家基金、国金基金、招商基金、国泰君安资管、中欧基金 2022 年规模同比增幅也均在 10 亿以上。

4、 固收基金:中短债基金与被动债基成为扩张新热点

截至 2023 年末,全市场共有货币基金 370 只,规模合计 11.28 万亿元;短期纯债型基金 337 只,规模合计 1.01 万亿元;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1890 只,规模合计 5.66 万亿元;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 252 只,规模合计 0.78 万亿元; 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 408 只,规模合计 0.69 万亿元;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 540 只,规模合计 0.86 万亿元;偏债混合 型基金 741 只,规模合计 0.36 万亿元;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 151 只,规模合计 0.09 万亿元(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 指近四个季度权益仓位均值小于 40%且债券仓位均值大于 60%的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同);可转换债券型基金 38 只,规模合计 0.05 万亿元。其中不参与权益资产投资的短期纯债型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规模合计 6.67 万亿元;可参 与权益资产投资的“固收+”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混合债券型二级、偏债混合型、灵活配置-偏债型、可转换债券 型基金)规模合计 2.05 万亿元。 伴随中长债基金规模增速的放缓,近年来中短债基金与被动债基逐渐成为基金公司进一步扩张纯债业务版图的新 发力点,2023 年规模分别高增 57.48%和 32.64%。受益于资管新规落地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以及存款利率持续下调 带来储蓄资金外流,在投研能力、流动性、费率多方面兼具优势的公募短债基金成为流动性管理与稳健资金的新宠; 同时伴随国内宏观波动性下降,长久期与利率波段操作在近两年利率震荡空间缩窄情形下的收益增厚水平受限,信用 债票息策略占优,短债产品与中长债基金的收益差距有所下降,从而在资金需求的推动下短债基金实现迅速扩容,从 2018 年以前小百亿增长至 2023 年近万亿。此外,随着基金销售渠道向互联网等三方平台的拓展,渠道端为短债基金 业务的扩张贡献了明显规模增量,从短债基金管理规模排名 TOP20 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持有人结构来看,多数管理人 的短债产品以零售客户持有为主。

近两年利率波动幅度收敛,基金经理主动管理空间下降,利率债品种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增加,对比主动利 率债基与被动债基的业绩可以看出,二者在过去五年获益表现接近,甚至在部分年份被动债基回报更优;2023 年 11 月商业银行资本新规发布,在新规下被动债基相较主动债基的风险权重更低,将提升银行对被动债基的配置需求。近 两年尤其是新规发布后产品发行成立明显提速,头部固收大厂积极布局,博时、广发、南方在被动债基的布局上不论 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较为靠前。 2018 年以来伴随资管产品全面净值化帷幕的拉开,“固收+”概念兴起,叠加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推动,与中低 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相契合的“固收+”策略基金逐步扩容,并在 2019-2021 年转债与股票市场整体走强阶段凭借较 好的赚钱效应与突出的风险收益比表现,迎来规模和数量的显著攀升,三年间规模增长近三倍;2022 年受地缘冲突、 美联储紧缩等因素影响,含权资产大幅调整,“固收+”策略基金回撤波动同步加大,产品规模收缩;2023 年整体较 低的风险调整后收益与较弱的市场风险偏好进一步制约了“固收+”策略产品的规模发展,偏债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 置-偏债型基金规模降幅靠前,分别下降 34.73%和 26.95%,可转债基金规模逆势扩张,上涨 23.71%。

截至 2023 年末,纯债和“固收+”基金规模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为招商基金、博时基金、易方达基金,年末规模 分别为 4127 亿元、3804 亿元、3584 亿元,较上年末规模分别增加 7.97%、增加 5.19%、下降 7.02%。纯债和“固收+” 基金规模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中,规模上涨的有 16 家基金公司,规模排名较上年末提升的有 10 家基金公司,其中 规模涨幅最高的是嘉实基金,相较 2022 年末规模增长 36.62%至 2092.82 亿元,排名上升 6 位至第 4 名;其次是永赢 基金,规模增长 23.20%至 2316.70 亿元,排名上升 4 位至第 10 名。

5、 FOF 基金:数量稳步增长,规模承压下降

国内公募 FOF 产品诞生至今已超过 6 年时间,产品数量实现快速增长,截至 2023 年末,已成立的 FOF 基金数量 为 485 只,其中混合型 FOF 为主流品种,共计 461 只。公募 FOF 产品发行数量超过 10 只的基金公司有 15 家,其中南 方、华夏、易方达、汇添富、广发 5 家基金公司发行了 20 只以上的 FOF 产品。 FOF 基金规模在 2021 年底首次突破 2000 亿元整数大关,并在 2022 年二季度末达到历史高位 2209.91 亿元,此后 连续六个季度出现下滑,部分产品因规模过小而遭遇清盘。截至 2023 年末,FOF 规模合计 1554.61 亿元,相较 2022 年末下降 19.17%,98 只基金规模不足 5000 万元,占 FOF 产品总数的两成。一方面,在权益市场赚钱效应不佳的背景 下,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不足,对含权公募 FOF 基金参与度较弱,FOF 产品的长期投资体验优势被市场的短期走势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资产配置的需要,FOF 基金通常设有持有期,与目前投资者广泛追逐高流动性开放式基金的投资 需求无法完全匹配,导致了 FOF 基金规模承压下降。 公募 FOF 问世后,养老目标基金、个人养老金基金也先后进入投资者的视野。养老 FOF 后来居上,截至 2023 年 末,共有 261 只,规模合计 706.17 亿元,占 FOF 总规模的 45.42%;普通 FOF 共有 224 只,规模合计 848.43 亿元,占 FOF 总规模的 54.58%。

截至 2023 年末,市场上发行 FOF 的基金公司合计 81 家,兴证全球、交银施罗德、易方达、南方、汇添富、华夏、 广发、民生加银、中欧、平安的 FOF 管理规模位居市场前十。基金经理层面,全市场共有 180 位基金经理参与 FOF 管 理,其中规模超百亿的有兴证全球基金的林国怀、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刘兵(仅统计首位任职基金经理)。

6、 QDII 基金:规模突破四千亿,美股基金受热捧,净申购同比降五成

总规模创新高,美股扩张港股缩量

随着国内投资者对海外市场配置需求提升、投资品种不断丰富,QDII 基金行业持续稳步发展。根据基金 2023 年 报及最新公告披露的规模数据口径计算,截至 2023 年末 QDII 基金总规模约为 4181.35 亿元人民币,规模再创历史 新高。不过由于占据主流的港股市场受海外流动性紧缩、国内经济复苏斜率趋缓等影响而跌多涨少,QDII 基金的规 模增速有所放缓,环比 2022 年报 3383.89 亿的增长率为 23.57%,较上年增速略有下滑。 QDII 基金总数量为 278 只(币种及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分为权益类与非权益类;按照交易市场&投资领域进 一步划分:权益类包括港股&中概、美股、全球、单一国家/地区(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越南、韩 国、东南亚),非权益类包括能源、商品综合、黄金、REITs、债券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港股&中概共 2648 亿、 美股 888 亿;数量居多的是港股&中概共 103 只、美股 58 只、全球 48 只。

考察各主要类型 QDII 在 2023 年度的规模占比变化,以美股 QDII 的规模扩张最为明显,2023 年末相较 2022 年 末的占比上升了4.68个点至21.25%,增长主要发生在2023年二季度;其次为债券QDII,同比升幅1.88个点至4.6%, 扩张主要发生在 2023 年四季度;日本、印度、越南 QDII尽管规模占整体比重仅在 1%上下,但分别实现 0.52%、0.4%、 0.1%的同比正增长,其中日本在 2023 年二季度规模增幅最明显,印度在四季度快速扩张,越南整体平稳。规模缩水 明显的是港股&中概 QDII,占比由 2022 年末的 69.75%降至 2023 年末的 63.38%。

各类 QDII 规模变化反映出 2023 年基础市场的分化明显: 1)美国市场方面,尽管 2023 年美联储继续实施紧缩政策、3 月硅谷银行等爆发流动性危机、债务上限谈判、美 债收益率一度大涨等诸多考验接踵而至,但美股主要股指仍高歌猛进,原因在于 AI 相关产业创新加速以及降本举措 持续增效驱动了以“七巨头”为首的科技股估值提升,同时美国经济基本面数据展露韧性、通胀有所企稳,市场共识 由美国衰退转为软着陆。2023 全年美股分别在上半年迎来 AI 驱动经济结构转型行情,又在四季度开启风险溢价回落 行情,全年赚钱效应显著。 2)港股及中概股受到国内经济修复势头转弱以及政策出台力度低于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和人民币贬值等的冲击, 整体走势震荡偏弱。 3)以美元债为投资标的的债券 QDII 先后转型,重仓券种由高收益地产债等中资美元债逐步转移至美国国债等外 资美元债,从而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之时迎来投资者关注。其中短久期的美元债 QDII 可为投资者赚取高票息持有 到期再投资的稳定收益,偏长久期的品种可左侧布局、博取未来美债利率下行的资本利得,分别受到稳健型和积极型 投资者的青睐。 4)日本市场成为 2023 年全球焦点,这一轮上涨行情短期主要由外资流入推动,占 70%交易额的海外机构投资 者关注到日本相对欧美市场的边际利好,巴菲特公开力挺日本五大商社带来“明星效应”;中期驱动因素则是日本股 市推进公司治理改革效果渐显,破净公司纷纷宣布分红和回购股票,利于日本股市估值重估;长期利好因素是本轮通 胀有望使日本摆脱负利率,实现经济投资及物价消费的正增长、提高股市估值水平。 5)印度仍维持较亮眼的经济增速,一方面受益于地缘政治影响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寻求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另 一方面也有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的支撑。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印度股市 2022~2023 年持续走出了向上趋势,孟买证券 交易所总市值在 2023 年末达到 4.38 万亿美元,取代港股市场跃升为美国、中国和日本后的第四大证券交易市场。

净申购额同比降一成,港股科技指基申购多

2023 年基金季报反映的申赎情况来看,全年份额申购赎回净额为 1270.92 亿份,相比 2022 年 1420.06 亿份下 降了 10.5%。分类来看,港股&中概 QDII 全年净申购 1155.26 亿份,占比达到 91%;美股 QDII 全年净申购 73.29 亿份,占比近 6%。具体到产品,净申购主要由港股&中概类别中的少量港股科技指数基金贡献,例如“华夏恒生互 联网科技业 ETF”全年净申购合计 325.72 亿份,“华夏恒生科技 ETF”全年净申购共 186.44 亿份,“华泰柏瑞南 方东英恒生科技 ETF”年度净申购 155.48 亿份。 分季度来看:Q1 各类 QDII 共计净申购 271.91 亿份,其中港股&中概类别净申购 275.1 亿份,而债券、全球分 别赎回 7.25 亿份、4.31 亿份。Q2 共净申购 124.09 亿份,创下全年最低值;其中港股&中概净申购 135.23 亿份,亦 为全年最低净申购季度;但日本成为亮点,当季净申购达到 11.92 亿份;全球、能源、美股则分别净赎回 10.31 亿份、 8.19 亿份、6.89 亿份,反映 AI 行情将美股推至高点后有部分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Q3 净申购合计攀升至 429.31 亿 份;其中港股&中概净申购达到 367.61 亿份,反映港股尤其科技成长股在美债收益率下行预期中重塑吸引力;美股净 申购 52.95 亿份,部分投资者在美股当季有所回调后逢低布局;债券净申购 14.7 亿份,受益于美债收益率下行预期; 而能源 QDII 净赎回 10.22 亿份。Q4 共计净申购 445.76 亿份,创下全年峰值,各类别 QDII 多实现净申购,以港股& 中概净申购 377.32 亿份、债券及美股净申购 35.7 亿份和 23.08 亿份居多;港股&中概净申购主要由少数港股科技指数基金贡献。

基金公司头部效应明显,华夏易方达体量最大

目前发行 QDII 的公募基金公司截至 2023 四季报共计 38 家(另有光大、广发、华泰 3 家券商资管机构,各管理 1 只 QDII)。从规模分布来看,QDII 管理人的头部效应明显:TOP3 的管理规模占全部的 56%、TOP5 管理规模占 68%。具体来看,管理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华夏基金(919.05 亿元人民币)、易方达(874.11 亿)、广发基金(557.94 亿)、 博时基金(317.27 亿)、华泰基金(177.26 亿)。产品数量最多的为华夏基金(25 只)、易方达基金(25 只)、嘉实基金(21 只)。整体来看,华夏、易方达的 QDII 业务体量最大。

管理人重点布局 QDII 类型各异

按 QDII 类型分布来看,在规模 TOP10 头部管理人中,旗下产品以港股&中概 QDII 的整体规模最大。具体来看, 华夏基金布局港股&中概 QDII 的规模达 837 亿元,为各基金公司之首;易方达 802 亿元紧随其后;此外博时、华泰 柏瑞、天弘、嘉实均以港股&中概为各自 QDII 产品中规模最大的类别。美股 QDII 则是头部管理人产品中规模第二的 类别,以广发 276 亿为最高;博时、国泰、华安也将美股作为 QDII 产品线的核心品类,规模分别为 132 亿、124 亿、 101 亿;全球 QDII 类别横跨多市场投资,以广发在该类别的规模最大,合计 73 亿;债券 QDII 亦是 2023 年的热门 之一,博时、易方达的该类别规模分别接近 19 亿和 12 亿。 非头部规模的基金公司中,港股&中概 QDII 规模较大的是交银 98 亿、富国 45 亿、摩根 34 亿、南方 27 亿、汇 添富 23 亿,亦为各自 QDII 基金中数量最多的类别。此外,华宝以能源 QDII 规模最高,达到 40 亿;富国的债券 QDII 规模达到 41 亿;景顺长城的美股 QDII 规模 33 亿;汇添富的全球 QDII 规模较大,共 33 亿。

从数量上看,同样以港股&中概 QDII 为多数基金公司布局产品最多的类型:在规模 TOP10 管理人中,以华夏基 金 13 只产品为最多,其次是易方达布局了 9 只、嘉实 7 只、广发 6 只。此外,QDII 数量居多的管理人还相对偏好布 局美股、全球、债券、能源等产品线。

机构投资者占比略升,债券、日本 QDII 机构比例较高(2023 年报尚未披露,数据截至 2023 中报)

QDII 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以个人为主,不过 2022 年报及 2023 中报显示机构投资者占比略有提升,截至 2023 中 报全部 QDII 基金的机构持有者占比均值升至 23%,2023 年同期的这一数据尚为 20%。 不同类型 QDII 的持有人结构存在差异。就主要类型来看,能源 QDII 的机构持有比例最低,在 2%上下;其次是 越南 QDII,自 2022 中报以来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 3%且逐渐走低;而印度 QDII 尽管机构比重不足 5%,但有上升趋 势。港股&中概、美股、全球 QDII 的机构占比均在 25%以下,不过 2022 年以来机构比重均有扩张。债券 QDII 的机 构持有者比例最高,2023 年中报超过 50%,且自 2022 年以来有上升趋势。日本 QDII 的机构持有比例亦较高但出现 环比下降,由 2022 年报的接近 51%降至 2023 中报的 41%。

从各类型 QDII 的持有人份额环比变化来看,2023 中报相较 2022 年报,日本 QDII 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有份 额增幅均为最高,分别达到 400%、179%,可见日本市场在 2023 年由外资推动“牛市”以及公司治理改革、借通胀 摆脱负利率等多重利好下,对各类投资者吸引力大增。同样地,印度股市在 2023 年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新宠”, 印度 QDII 尽管仅有 2 只产品,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环比分别增长了 50%、100%。

外汇额度告急,QDII 限购潮来临

截至 2024 年 1 月 31 日,国家外汇局累计批准 184 家 QDII机构投资额度共计 1655.19 亿美元,包括 39 家银行、 75 家证券类机构(包括公募基金、券商和券商资管)、48 家保险公司和 24 家信托类机构。按机构类型分别统计, 证券类机构中的基金公司以 752.9 亿美元额度在各类机构中居首,在全部额度中占比 45%。在全部 QDII 机构中,易 方达基金和平安保险的累计获批额度均为 76.8 亿美元,并列居首;华夏基金 66.8 亿的累计额度居于次席;随后是南 方基金 59.4 亿、汇丰银行 47.3 亿、富德生命人寿 44.09 亿、广发基金 42.8 亿。 目前,外汇额度发放陷入停滞,或出于限制资本外流等因素考虑。自 2023 年初至今,国家外汇局仅有两次向合 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了共计 57.9 亿美元的额度,其中 2023 年 1 月 31 日发放 30 亿美元、同年 7 月 31 日发 放 27.9 亿美元,涉及的公募机构包括易方达、华夏、嘉实、华安、华宝等少数基金公司。历史数据来看,2021 年外 汇局曾分别于 1 月、3 月、5 月、6 月、8 月、11 月、12 月共七轮发放了合计 408.2 亿美元的额度,创下自 2004 年 开放额度以来的年度最高值;其次为 2007 年度共发放 304.45 亿美元。

2023 年投资海外的赚钱效应显著,而随着资金大量涌入,多家基金公司的外汇额度告急,QDII 基金被迫掀起限购潮。为统计基金公司的外汇剩余额度,我们用基金公司旗下 QDII 总规模与获批外汇额度的差额进行简单估算(暂 无法统计非公开专户 QDII 等的规模,且基金规模有部分来自净值增长):从总量来看,基金公司累计获批 752.9 亿 美元额度,按当前 7.1982 的汇率计算,约为 5419.52 亿元人民币,对比当前 QDII 基金总规模 4312.59 亿元人民币, 尚有超过 1107 亿元人民币的余额。具体到基金公司,南方、嘉实、国投瑞银、招商等基金公司尚有较多外汇余额。

二、 2023 年新发基金市场发展

1、 整体新发基金市场冷清

受到市场走弱、主动权益基金赚钱效应不佳影响,2023 年新基金募集能力偏弱。从年内新基金发行来看,2023 年新成立基金数量共计 1272 只,发行份额总计 11541 亿份,发行份额创下近五年来新低,平均发行份额更是创近六 年来的最低纪录,仅录得 9.07 亿份。整体来看,避险情绪升温的背景下,风险收益特征相对稳健的低波动类产品贡 献了大部分成立规模,债券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达 71%;权益新发市场整体冷清,但指数类产品尤其 ETF 基金逆市突 出重围,股票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 12%。 分类型来看,2023 年新发股票型基金(含指数基金)346 只,发行份额合计 1426 亿份;新发混合基金 363 只, 份额合计 1540 亿份;新发债券基金 377 只,份额合计 8199 亿份;新发另类基金 2 只,份额合计 0.28 亿份;新发 QDII 基金 60 只,份额合计 106 亿份;新发 REITs 产品 6 只,份额合计 36 亿份;新发 FOF 产品 118 只,份额合计 234 亿份。 与 2022 年相比,新发 QDII 基金呈增长之势,新发基金数量接近翻倍,规模增长近 40%,随着海外市场逐渐受到投资 者的重视,基金公司积极加强海外投资能力,丰富产品供给。 分月份来看,2023 年每月平均成立 106 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 962 亿份,季度末和年末是基金发行热门时间段, 2023 年 3 月、6 月、9 月、12 月新发基金数量分别为 156 只、109 只、128 只、152 只,均在月度均值之上。从发行份 额来看,2023 年 12 月发行总份额最高,达到 1932 亿份。

2、 主动权益基金:风险偏好持续下降,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和数量进一步下行

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新发规模和数量相比 2022 年均进 一步下行,其中,新发规模合计 1387.11 亿元,再创 5 年新低;新发基金数量为 337 只,较前一年也有明显下滑。整 体来看,2023 年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参与权益市场热情低迷。

2023 年接近 90%的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不足 10 亿元,新发规模介于 2~5 亿的基金数量最多,为 156 只;2023 年仅有 1 只新发规模突破 50 亿的基金,为华安景气领航,基金经理胡宜斌擅长从中观维度寻找行业景气变化,杠铃 策略有效对冲行业间波动。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普遍较小,爆款基金的热度明显不足,发行份额靠前的基金 多呈现偏价值的风格。

从基金公司维度来看,2023 年华安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的新发规模最大,合计 90.66 亿元,其次为富国基金、招商 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发行规模分别为 66.99 亿元、59.41 亿元、52.75 亿元、44.55 亿元;主动权益基 金新发数量方面,中欧基金 2023 年新发 13 只基金,蝉联新发数量榜首,富国基金和招商基金年度新发 12 只基金排 在其后。

3、 指数及量化基金:被动产品依然占据新发主体,指增量化热度上升显著

指数及量化基金 2023 年发行数量超越 2022 年同期水平,但发行规模有所缩水,2023 年共发行 326 只产品(含 104 只联接基金),发行规模合计为 1402.74 亿元。其中,新发被动指数基金依然占据指数及量化基金的主体,ETF 产品占据了被动指数基金的主体,如中证 2000ETF、科创 100ETF 等宽基 ETF 以及各个行业板块 ETF 等,各个类别均有 不同程度的产品新增。但从发行规模环比增速来看,被动指数型基金整体发行规模相比于 2022 年有所下滑,环比下 降 19.71%;指数增强型基金、量化选股型基金则有小幅上升,发行规模环比分别增加 39.76%、35.59%。

具体来看,被动指数基金中,行业主题基金的发行规模略高于宽基指数基金,但从变化情况来看,除了 Smart Beta 类基金外,其他细分类别新发基金规模均环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港股通被动指数基金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收敛最为 明显,规模环比下降了 62.03%,宽基被动指数基金发行规模环比下降 35.02%,行业主题被动指数基金发行规模环比 下降 30.22%,Smart Beta 被动指数基金在红利/高股息这类产品的快速扩容下增幅明显,发行规模环比上升 63.26%。 2023 年 A 股市场投资机会轮动切换的特点依然明显,面对投资者对于精细化投资工具的需求日益旺盛,被动指数 型基金在产品的布局上,也呈现出了更加的细致化和差异化的特点。行业主题基金中,2023 年新发产品更多对应半导 体、机器人、计算机、软件、通信、生物技术、工业类周期、基建、资源能源、消费、国央企等细分行业等众多细分 领域指数。从是否已有指数型基金选用为对标指数的情况中也可以看到,2023 年新出现了 48 只被动指数基金对标指 数,年底对标新指数的被动指数基金合计规模达 372.01 亿元,这些指数中不乏上述领域的品种。

指数增强基金中,2023 年新增的 57 只产品均为宽基指数增强基金,发行数量和管理规模相比于 2022 年均有进一 步的提升,宽基指数增强基金整体发行规模环比上升 46.67%。在这些宽基指数增强基金中,中证 1000 指数增强基金 作为各家公司布局宽基指增产品线的必要一环,2023 年新发数量最多,共计新成立 25 只产品。同时,在市值规模更 小的国证 2000、中证 2000 指数上也分别有 9 只、2 只指数增强型基金成立,在量化投资领域市值下沉的现象在 2023 年十分明显。

4、 固收基金:中长债基遥遥领先,指数债基竞相布局

2023 年,债券型基金发行占比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七成。中长期纯债基金的发行规模位列所有细分类型的第 一位,吸金 5168.53 亿元,遥遥领先于其它类型,在市场波动中,投资者对于相对低风险、低波动的产品有较为强烈 的需求。位列第二位的是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新发规模 1635.58 亿元,银行资本新规加强底层资产穿透,叠加窄幅 低波环境中主被动利率债基回报差距收窄,头部固收大厂积极布局抢占先机,同时不断有创新品类问世拓宽被动债基 产品线,如 2023 年新发品种中与沪深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配套的债券 ETF、30 年超长期限国债 ETF,以及绿色普惠主 题金融债券指数基金等。年内短期纯债型基金的新发数量和规模均相对较低,仅发行 74 亿元,规模高增主要来源于 存量基金的持续营销,爆款产品频现,更有中小基金公司借道债基实现公司管理规模的近翻倍式增长。“固收+”基 金(统计范围包括偏债混合型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新发规模合计 1581 亿元,在风险偏好下降的过程中整体 新发情况较为平淡。

5、 FOF 基金:逆市布局力度不减,发行难度加大

在 2022 年公募 FOF 基金新发 139 只之后,2023 年发行数量仍旧处于高位,全年新发行基金 118 只,在权益市场 弱势、新发基金低迷的背景下,公募基金逆市布局 FOF 产品的力度不减,多资产、多策略一站式配置的 FOF 基金成为 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基金管理人希望在产品布局、投研建设、渠道推广等方面抢得先机。今年新成立的 产品中,养老 FOF 基金 64 只,其中目标日期型 34 只,时间范围覆盖 2035-2060 年,目标风险型 30 只,以稳健型和 平衡型为主,2022 年底我国启动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业务,为养老 FOF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瞄准个人养老金 市场的养老 FOF 成为基金公司产品线布局的重要考虑,同时当前市场点位已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对于投资期限较长的 养老 FOF 来说,逆势布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长期回报。 2023 年新发公募 FOF 基金规模合计 234.24 亿元,仅为 2022 年的一半左右,新发基金中发起式产品数量达到 68 只,占比近 6 成,其中新发养老 FOF 基金中发起式产品近 8 成,创下历年新高。由于较多的发起式产品,导致平均募 集规模创下历年最低,仅为 1.99 亿元,平均认购天数也拉长至 42 天,可见产品的发行难度相对较高。新发基金中规 模最大的是南方浩稳优选 9 个月持有,合计发行规模 25.27 亿元,其次是鹏华易诚积极3 个月持有,合计发行规模 12.90 亿元,发行规模超 5 亿的仅有 8 只,占比不足 7%。 从管理人的角度来看,2023 年新发公募 FOF 基金规模超 10 亿元的仅有 7 家公司,分别是南方基金(48.32 亿元)、 易方达基金(32.33 亿元)、华夏基金(19.56 亿元)、鹏华基金(15.61 亿元)、广发基金(14.10 亿元)、兴证全 球基金(10.76 亿元)和华安基金(10.61 亿元)。新发公募 FOF 最多的管理人是南方基金,共计 9 只,其次是易方 达基金新发 7 只,广发、中欧、华夏、华安、汇添富分别新发 6 只,头部公募管理人在 FOF 领域布局积极。单只基金 平均募集规模最高的是兴证全球基金,为 10.76 亿元,其次是南方基金(5.37 亿元)和东方红(4.91 亿元)。

6、 港股通基金:发行延续弱势,指数型仍为主流

2023 年港股开局强劲,但在美联储加息和中国经济弱复苏影响下,反弹势头无以为继,投资者风险偏好持续下 行,全年港股市场震荡走跌,恒生指数、恒生科技跌幅分别为-13.82%、-8.83%。 港股通基金新发产品延续 2022 年的弱势,全年共计新成立基金 31 只(份额合并计算),发行份额合计 76 亿份, 新发数量和规模相较 2022 年略有上升,但仍明显不及 2021 年和 2020 年的发行情况。 从发行时点来看,2023 年新发的 31 只港股通基金成立时间均匀分布于四个季度。在发行份额规模的分布上,得 益于年初市场回暖,一季度合计发行份额最大,6 只新基金共发行份额 35.83 亿,且全年募集规模超过 5 亿份的 4 只 基金中有 3 只成立于一季度,其中发行份额最大的是主动-股票型“中庚港股通价值 18 个月封闭”19.77 亿份,出现 一日售罄的“盛景”,其余超过 5 亿份额的有主动-偏股混合型“易方达港股通优质增长”5.7 亿、被动-指数型“工 银中证港股通高股息精选 ETF”5.66 亿。其余三个季度新发基金的规模均不大,只有四季度成立的被动-指数型“摩 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 ETF”发行份额达到 13.63 亿。 从投资模式上看,全部 31 只新发基金中有 26 只为指数型,主动偏股型(含主动-股票型及主动-偏股混合型)仅 有 5 只,延续了 2022 年指数型产品新发数量大幅超越主动管理型的局面,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反映出疲弱的港股市 场令基金经理主动挖掘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

在投资方向上,全年 31 只新发基金中有 26 只聚焦于单一主题或风格,覆盖医药、高股息&红利、消费、互联网、 金融、云计算、科技&数字经济、黄金等领域,其中聚焦于医药和高股息&红利方向的产品发行热度较高。 从基金管理人角度,2023 年共有 21 家基金公司新发港股通产品,多于 2022 年的 16 家。合计发行份额以中庚 基金 19.77 亿份、摩根基金 13.63 亿份、易方达 8.56 亿份、工银基金 5.66 亿份居高,其余多在 2~5 亿区间。数量上 以易方达发行 5 只为最多,其次为富国基金 4 只、华夏基金 3 只、华泰柏瑞 2 只,其余公司各 1 只。

7、 QDII 基金:新发数量破纪录,份额同比增四成,聚焦美股科技领域

2023 年 QDII 基金收益率在各类基金中排名第一,资金出海进行全球配置的需求增加,各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 QDII 产品,年内共计成立 QDII 基金 63 只,数量创 QDII 基金自 2007 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相较 2022 年接近翻倍; 合计发行份额 97.59 亿份,同比 2022 年新发 31 只基金的 68.58 亿份,份额同比增长 42%。投资区域以美股为主、 港股&中概为辅,布局方向主要包括美股科技、港股科技、港股消费等。 分类型来看,美股 QDII 为新成立产品之最,共 25 只、发行份额合计 46.69 亿份;其中主流品种为纳斯达克 100 指数基金,共 14 只、合计发行份额 25.4 亿份,另有 1 只纳斯达克科技加权指数基金,发行份额 4.54 亿份。可见 2023 年以半导体为首的美股表现强势、英伟达等拥有业绩支撑的科技成长股进入上升周期,吸引了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入局。 单只 QDII 发行份额方面,全年发行份额位列前三的均为港股&中概类别。发行份额最大的是 2023 年 8 月成立的 港股消费主题 QDII“广发恒生消费 ETF”,发行份额 8.46 亿份,跟踪恒生消费指数;份额第二的是 1 月成立的港股 科技主题 QDII“华安恒生互联网科技业 ETF”,发行份额 6.84 亿份,跟踪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随后是 4 月成立 的港股消费主题 QDII“景顺长城恒生消费 ETF”6.47 亿份,跟踪恒生消费指数;此外 3 月成立的美股纳指 QDII“华 泰柏瑞纳斯达克 100ETF”发行份额 5.71 亿份;其余发行份额皆在 5 亿份以下。

统计基金管理人的 2023 年度新成立 QDII 基金情况,共有 23 家基金公司发行新品,相比 2022 年增加 7 家。合 计发行份额最高的是景顺长城基金的 17.66 亿份,其余基金均在 10 亿份之内,其中以嘉实基金 8.67 亿份、华泰柏瑞 8.62 亿份、广发基金 8.56 亿份的规模相对较高。产品数量最多的是嘉实基金,全年共计新发了 8 只产品。

8、 产品创新不断

(1)指数及量化基金:投资工具日益精细化,新产品不断涌现

科创板块再添投资利器,科创 100ETF 布局硬核科技创新

2023 年 8 月上交所会同中证指数公司发布上证科创板 100 指数(简称“科创 100”),随后多只跟踪该指数的 ETF 产品成立且获得了广泛关注,截止 2023 年年末,跟踪科创 100 指数的基金规模合计 223.29 亿元。科创 100 指数在科 创板中选取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 100 只证券作为样本,是对科创 50 指数的有益补充,进一步丰富了科创板宽基 指数体系,能够更好地反应科创板市场不同市值规模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在医药生物、 电子、电力设备、计算机、机械设备行业上的分布比例均在 10%以上,相比科创 50 指数,科创 100 指数行业分布更加 均衡。而且,科创 100 指数延续了科创 50 指数成分股高研发投入的特征,指数 2022 年年报、2023 年中报研发支出总 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高达 23.34%、29.83%,科技创新能力突出,长期成长空间值得关注。

央企系列 ETF 集中发行,多条线布局国央企价值重估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收官后,新一轮国企改革蓝图已经全面铺开,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指引下,国企考 核体系持续优化。2022 年末,央企现代能源、央企科技引领、央企股东回报系列指数正式发布,2023 年 5 月至 7 月, 跟踪系列指数的 9 只 ETF 产品相继成立,截止 2023 年末管理规模合计 80.01 亿元,管理人均是在投研领域以及指数 产品运作中兼具实力和经验的管理人,可实现对指数的紧密跟踪。近期“市值管理纳入考核”作为国企改革全面深化 的政策指引之一,或将成为新一轮国央企价值重估的关键催化。伴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央企系列指数产品作 为定位明确的工具化产品,能够提供很好的标准化配置选择。

市值下沉中证 2000,被动型、增强型基金全线成立

继中证 1000 指数之后,2023 年 8 月中证 2000 指数正式发布,中证 2000 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市值规模较小且 流动性较好的 2000 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与沪深 300、中证 500、中证 1000 指数共同构成中证规模指数系列,A 股 市场宽基指数进一步补齐完善。在经济弱复苏和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2023 年中小市值风格表现相对占优,中证 2000 指数的发布也为布局市值下沉领域提供了更多选择可能,2023 年 9 月南方、易方达、嘉实、汇添富、广发、国 泰、华夏、华泰柏瑞、富国等 9 家基金公司先后成立中证 2000ETF 产品,截止 2023 年年末合计管理规模 17.94 亿元。 12 月银华、平安两家基金公司成立了对标中证 2000 指数的指数增强策略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中小市值指数及量化类 产品的选择。

(2)固收基金:指数债基创新迭出

近几年债券市场整体呈现为利率中枢下移、信用利差压缩的特征,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与主动债券基金收益率逐 步收敛。由于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通常跟踪的是一篮子债券,投资分散度高,能够满足投资者对资本安全性、收益平 稳性等要求,持券的相对透明也符合监管对底层资产穿透要求的大趋势,同时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具有明显的费率优 势,各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进一步推动了债券指数产品的快速发展。2023 年不断有创新品类问世拓宽被动债基产品 线,如与沪深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配套的债券 ETF、30 年超长期限国债 ETF,以及绿色普惠主题金融债券指数基金等。

基准国债 ETF

作为债券做市制度的首只配套产品,华夏基准做市国债 ETF 于 2023 年 12 月 25 日在上交所上市,发行规模 20 亿 元,吸引了银行自营、券商自营、私募基金等多种类型投资者参与。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国债 ETF 主要聚焦于国债这一 特定细分市场,追踪指数为上证基准做市国债指数。基准做市国债指数成分券为高流动性的债券做市标的,由 1 年、 2 年、3 年、5 年、10 年、30 年期限最新上市的两只国债组成,日均成交额超千亿元。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改善各债券品种流动性,交易所债券市场于 2023 年 2 月 6 日正式启动债券做 市业务,上交所首批基准做市品种为国债、政金债、高等级公司债。债券做市业务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现券流 动性、降低流动性溢价和债券发行成本,完善交易所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另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定价效率,形成能更加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债券收益率曲线,提高定价效率,为市场定价提供 基准参考。

30 年国债 ETF

鹏扬 30 年国债 ETF 于 2023 年 6 月 13 日正式登陆上交所,30 年国债 ETF 的上市,将有效地填补行业超长期债券 ETF 缺乏的空白,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场内低风险投资工具。30 年国债 ETF 跟踪指数为中债 30 年期国债指数,是 市场唯一一只超长久期的债券 ETF,该产品定位为工具型产品,可以作为久期配置和调节工具,当市场利率波动较大 时,具备较强交易属性。30 年国债 ETF 紧密跟踪中债-30 年期国债指数(总值)全价指数,指数成分券由在境内公开发行上市流通的发行期限为 30 年且待偿期 25-30 年(包含 25 年和 30 年)的记账式国债组成(不包含特别国债)。作 为超长期限债券指数,中债-30 年期国债指数具有成分券市值容量较大、久期稳定、收益表现良好的特点。

绿色债券指数基金

2023 年 10 月 20 日,招商银行携手招商基金在上海共同发布了“CFETS-招商银行社会责任债券指数”和“招商 CFETS 银行间绿色债券指数基金”。“CFETS-招商银行社会责任债券指数”是招商银行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联合编制 的市场首只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债券指数,“招商 CFETS 银行间绿色债券指数基金”是招商基金设立的市场首只 绿色债券指数基金。“招商 CFETS 银行间绿色债券指数基金”跟踪的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编制的 CFETS 银行间绿色债 券指数。作为 CFETS 绿色债券指数体系的一员,该指数以在银行间市场上市交易的绿色债券作为成分券,在指数编制 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优质债券,严控信用风险。该基金的发行,填补了公募基金在绿债主题指数基金方面的空白,满足 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投资产品的需求,同时支持优质企业在绿色低碳产业上的投资。

(3)QDII 基金:美股科技更极致,道指基金首亮相,东南亚科技登场

2023 年 QDII 行业“上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基金,成为各家基金公司探索差异化发展与创新性布局的突破口。 特色基金往往聚焦某个细分方向,在契合市场风格的时段可呈现较强的爆发力。

1)更极致的美股科技基金

长期以来美股 QDII 以纳斯达克 100 指数基金为主流,而 2023 年在人工智能领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紧跟科技 变革、AI 纯度更高的美股指数走入了基金公司视野:景顺长城于 2023 年 7 月成立了国内首只跟踪纳斯达克科技市值 加权指数的基金“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 ETF”,易方达与汇添富则先后在 2023 年 11 月、2024 年 2 月成 立了以 MSCI 美国 50 为标的指数的“易方达 MSCI 美国 50ETF”、“汇添富 MSCI 美国 50ETF”。 “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 ETF”标的指数基本实现了对 AI 全产业链的覆盖,汇集了全球头部的 AI 产业 链公司。该指数在纳斯达克 100 成份股中根据行业分类基准(ICB)选出归类为科技行业的股票,采用市值加权方式进 行编制,旨在衡量纳斯达克 100 中的科技公司表现。指数聚焦美股大市值个股,科技属性突出,比重最大的行业为软 件和半导体,合计占比超过 86%。该基金采用完全复制法跟踪标的指数,发行份额 4.54 亿份,2023 年报规模达到 21.52 亿元。 “易方达 MSCI 美国 50ETF”、“汇添富 MSCI 美国 50ETF”标的指数为 MSCI 美国 50,旨在追踪其母指数 MSCI 美国可投资市场指数中自由流通调整市值最大的 50 只证券的业绩表现。该指数更为极致地凸显了“科技七巨 头”的表现:前十大成份股一举囊括了微软、苹果、亚马逊、英伟达、谷歌、特斯拉、脸书,且前十合计权重超过 55%,集中度相比标普 500 等美股宽基指数更高。

2)首只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基金

“鹏华道琼斯工业平均 ETF”成立于 2024 年 1 月,为目前国内唯一跟踪道琼斯工业指数的 QDII。该指数采用股 价加权编制,行业权重相对比较均衡,既有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新经济”,也涵盖工业、材料等“老经济”。由 于倾向选取有良好财务表现和稳定股价的企业,以成熟蓝筹股为主,一定程度代表美股低波动价值型投资风格。当前 权重最高的行业依次为金融、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成熟且已进入相对稳定的价值兑现时期。考虑到纳指自 2023 年以来涨幅较高,当前亦可适当关注道指,实现美股配置的平衡。

3)全球芯片产业基金登场

2023 年 3 月成立的主动管理型“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 A”、FOF“景顺长城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 A”,均归 属于 QDII 全球-科技主题类别。芯片产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全球半导体板块正处于产业周期和技术周期向上阶 段,相关 QDII 的成立满足了投资者布局全球芯片产业链、分享全球科技成长红利的需求。 “创金合信全球芯片产业 A”发行份额 0.07 亿份,2023 年报规模 0.25 亿元,要求投资于港股通的比例占股票 资产的 0%~50%、投资于境内与境外市场各占基金资产不低于 20%,主要布局全球芯片产业,境外市场包含美国、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欧洲和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业绩基准主要为 MSCI 全球半导体与设备指数与中证芯片 产业指数。“景顺长城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 A”发行份额 3.51 亿份,2023 年报规模 2.49 亿元,要求投资于 ETF 不 低于基金资产的 80%、投资于境内与境外资产各不低于基金资产的 20%,权益类资产不低于基金资产的 80%、基金 界定的半导体芯片产业主题权益类资产不低于基金非现金资产的 80%,业绩基准主要为费城半导体指数和中证芯片产 业指数。

4)东南亚科技指数基金亮相

“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 ETF”及其联接基金成为我国首只沪(上交所)新(新交所)互挂产品,也 是首只投资泛东南亚科技产业的基金。该基金通过投资南方东英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指数 ETF 来实现对新交所泛东 南亚科技指数的紧密跟踪。该指数追踪东南亚和新兴亚洲市场中最大的 30 家科技公司的表现,汇集了公司注册地在 印度、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数字经济与科技板块核心资产企业,主要成份股包括以共享出 行和外卖配送业务闻名的东南亚网约车和送餐平台公司 GRAB、印尼最大的汽车出产和经销商 Astra、全球消费互联 网巨头之一的冬海集团(SEA)等。泛东南亚互联网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该基金的成立满足了内地投资者多样 化的跨境投资需求。

5)港股消费主题指基填补空白

2023 年共有 4 只港股消费主题新基金成立,分别为“嘉实恒生消费指数 A”、“景顺长城恒生消费 ETF”及其 联接基金、“广发恒生消费 ETF”,均跟踪恒生消费指数,填补了 QDII 消费主题港股指基的空白。“嘉实恒生消费 指数 A”发行份额 0.1 亿份,截至 2023 年报规模 0.24 亿元,要求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的比例不低于 基金资产净值的 90%。“景顺长城恒生消费 ETF”发行份额 6.47 亿份,截至 2023 年报规模 2.43 亿元,要求投资于 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的资产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 90%,且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 80%。“广发恒生消 费 ETF”发行份额 8.46 亿份,2023 年报规模 2.36 亿元。

三、 2023 年基金业绩回顾

1、 各类业绩表现总览

2023 年 A 股市场整体机会有限且轮动速度加快,市场风格也随之快速切换,投资难度明显增加,基金业绩也呈现 比较明显的分化特征。从各类型基金 2023 年回报均值来看,债券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另类投资基金、货币市 场型基金和 REITS 录得正收益,平均回报表现最好的为另类投资基金,过去一年平均回报为 7.19%;国际(QDII)基金 和债券型基金紧随其后,分别取得 4.94%和 3.09%的正收益,其中,2023 年公募基金业绩冠军为一只国际(QDII)基金, 即“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全年涨幅达 66.08%;货币市场型基金和 REITS 分别实现 1.83%和 0.89%的正收益。与此 同时,主要投资 A 股市场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整体跌幅相对明显,2023 年均有平均 10 个点左右的下跌,而且, 产品之间业绩分化非常明显,业绩首末差分别为 78%和 105%;FOF 基金整体也出现了亏损,全年回报均值为-5.58%。 从万得各类型基金指数表现来看,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混合型基金总指数过去一年在波动中持续下行,全年累计收益 率分别为-9.24%、-9.91%;QDII 基金指数尽管波动幅度也较大,但整体还是取得了 5.87%的回报;债券型基金指数 2023 年累计收益 2.87%,业绩表现相对稳健。

2、 主动权益基金:小盘风格基金占优,灵活操作收效明显

指数全年震荡下跌,基金业绩整体疲弱

2023 年 A 股市场高开低走,年初在一月短暂上涨行情之后,经济复苏预期几度下修,指数随美债收益率冲高加速 回落,权益基金平均回报再次来到负区间。

主题基金阶段演绎,科技勾勒产业蓝图

市场整体趋弱但不乏阶段亮点,行业之间表现仍有分化,资源主题受益于高股息、高自由现金流特征全年表现相 对抗跌,产业驱动下科技、医药先后走出独立行情。截至 2023/12/31,资源、医药、科技主题基金跌幅分别为 5.59%、 9.02%、9.41%,而制造主题基金连续两年遭遇大幅回调。

小盘风格回归,价值风格延续穿插成长主题行情

2023 年权益市场经历市值风格再均衡,大盘风格继 2022 年四季度短暂领先后延续性不足,2023 年面对经济弱复 苏形势,存量博弈阶段小盘风格再次回归;全年市值风格分化明显,大盘和小盘风格基金收益差相比 2022 年有所放 大。市场下行期,价值股展现较强防御属性,成长股估值受分母端利率水平走高而阶段承压,价值成长风格延续 2022 年的相对表现;在价值风格占优的周期中穿插成长主题行情,市场风险偏好阶段回升叠加流动性充裕致使资金短期流 向一些估值底部、产业趋势向上的细分领域,AI、TMT、创新药先后演绎。

低估值风格占优,灵活交易提供正贡献

2023 年市场整体估值中枢进一步下移,以成长行业龙头白马为核心配置的基金遭遇较大净值波动,低估值风格基 金在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和“中特估”政策加持的背景下,其较高的安全边际和低波动特征为组合提供下跌保护,全年 净值表现占据明显上风。从重仓股的留存度来看,具备一定灵活性的基金在 2023 年震荡向下、主题频现的市场环境 中表现较好,基金经理对于细分行业景气变化的敏锐捕捉以及适度的止盈止损操作对基金业绩起到积极作用,相反, 重仓股留存度较高的基金回撤幅度较大。

自上而下配置效果显现,行业轮动优势突出

股票仓位方面,业绩前 1%的基金过去一年平均股票仓位为 85.59%的中高水平,仓位变化幅度高于后 1%的基金以 及权益基金均值,基金经理自上而下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一定把握能够在结构性行情中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同时保 留适当仓位空间布局下一轮弹性品种增厚收益,而长期高仓运作的基金在下行市场受贝塔影响处于相对弱势。行业轮 动方面,业绩表现靠前的基金行业仓位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基金经理通过提前布局市场可能受益的方向,在细分行业 上做适当调整捕捉阶段行情,发挥中观比较的优势。

绩优基金持股呈低抱团度、低 ROE 特征

自下而上选股方面,绩优基金的重仓股抱团度以及持股平均 ROE 均低于权益基金平均水平,2023 年几波主题行情 较为短暂且节奏较快,在此情景下动量因子较难贡献超额,表现较好的基金往往在个股挖掘上具备独立和逆向思维, 抱团度相对较低;另外,面对经济复苏的弱现实,大盘蓝筹股胜率下降,高 ROE 策略在年内失灵,绩优基金持股普遍 呈现较低的 ROE 水平,从而把握困境反转以及部分产业趋势较好的 0~1 的投资机会。

3、 指数及量化基金:收益率整体下行,量化投资难度加大

(1) 被动指数基金:中证 1000、中证 500、金融地产基金相对抗跌

被动指数型基金由于采用完全复制指数的方式,因而业绩表现与标的指数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中,宽基指数基 金方面,受整体股票市场震荡下行、投资机会相对清淡的影响,2023 年宽基指数基金大多数品种都出现整体净值下行, 基金规模在 250 亿以上的 8 类指数基金更是全线下跌。其中,对标中证 1000、中证 500 指数的基金品种收益相对跌幅 有限,均在 5%左右,与此同时,对标创业板 50、创业板指、科创创业 50 指数的基金品种则表现相对落后。 行业主题基金方面,2023 年 A 股市场继续延续了前期行业板块快速切换的特点,仅国央企、科技两个行业主题指 数基金全年实现了小幅正回报,其余均出现亏损。其中,新能源行业主题基金跌幅最为明显,2023 年全年平均下跌 26.10%,绿色/ESG、国防军工、农业、医药医疗行业主题基金全年下跌也在 12%以上,与此同时,金融地产行业主题 基金表现相对抗跌,全年仅下跌 1.69%。 从跟踪指数的紧密程度来看,不论是宽基指数基金,还是行业主题指数基金,和 2022 年相比跟踪误差均呈现一 定程度下降,即更加贴合指数运作的特征愈加明显。

(2) 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整体缩水,严控敞口暴露品种相对更优

中证 1000 指增超额领先,但整体超额获取难度增加

2023 年 A 股市场演绎了多轮行业轮换行情,尽管整体缺乏主线的市场环境比较有利于量化基金发挥优势,但是, 由于整体成交量、个股离散度、行业轮动速度、风格切换频率、因子有效性等在 2023 年均波动明显,以量化选股策 略为主的指增基金整体超额获取难度也在增加,除上证 50 指增基金整体全年平均超额由负转正以外,沪深 300、中证 500、中证 1000 等指数基金超额水平相比 2022 年均整体有所缩水,其中,中证 1000 指增基金超额收益缩水幅度最为 明显,创业板指增基金超额缩水程度紧随其后,沪深 300、中证 500 指增基金超额降幅较小。 从各个细分类别超额收益的绝对水平来看,中证 1000 指增基金 2023 年超额收益依旧最高,平均超额收益 5.05%; 中证 500 指增基金平均超额收益 1.75%,位列第二;沪深 300、上证 50 指增基金平均超额收益均在 1%以内;创业板指 增基金平均负超额。另外,国证 2000 指增由于绝大多数成立于 2023 年,满足全年超额收益统计要求的样本仅 1 只, 因而,数据参考意义有限。总体来看,2023 年依旧呈现中小盘风格指数超额收益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这也与量化策 略擅长的领域相一致。

量化实力较强的头部公司优势明显

2023 年管理规模处于 50 亿以上的基金公司,旗下指增基金 2023 年平均超额高于其余规模区间基金公司平均,而 且,从近两年来看,尽管各规模区间整体超额水平逐年递减,但相对头部的管理公司整体超额依旧处于领先水平,且 公司超额水平与管理规模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这或与大型管理公司在策略研发、人才储备、硬件设施等方面更有优 势有关。

较低偏离度基金超额领先,严控风险稳健增厚超额

基于我们对宽基指增基金的量化特征刻画标准,统计不同特征下基金的超额收益情况可以看到,2023 年高换手率、 主动配置比例偏高、成分股偏离较小、行业偏离较小、调仓风格相对稳健的宽基指增基金超额回报相对更优,2023 年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为 2.39%、2.19%、2.01%、1.68%、1.73%。具体来看,高换手率指增基金应对变化更为灵活且往 往量价因子使用比例较高,在 2023 年传统基本面因子阶段有效性下降、量价因子贡献主要超额的大背景下表现更佳。 同时,主动配置比例较高的指增基金在成分股外优选个股预计取得了不错的回报。另外,行业、成分股偏离较小的产 品敞口暴露控制更为严格,对应的超额稳定性相对更强,2023 年也有整体不错的表现。

Beta、价值因子、质量因子稳定性高品种超额领先

从各类因子相对收益稳定性较强的宽基指增基金来看,2023 年除动量因子以外,均实现了平均正超额,但相比于 2022 年各个类别超额收益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缩水。其中,Beta 因子稳定性较高的基金 2023 年超额收益最高,平均超 额收益 2.54%,价值因子、质量因子、成长因子、流动性因子、杠杆因子等稳定性较高的基金平均也实现了 1%以上的 超额。可见,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能够灵活地对投资组合中不同收益弹性标的进行调整、对估值的把握能力较强、基本 面选股能力较强的基金经理整体在 2023 年有着相对不错的超额表现。

4、 固收基金:纯债表现亮眼,“固收+”业绩分化

2023 年,债市在现实与预期反复博弈中震荡下行,纯债基金表现亮眼。一季度利率先上后下,年初随着社会活动 的快速恢复,强经济复苏预期下债市承压上行;春节后政策力度边际收敛,经济数据出现结构分化,利率快速回落。 二季度利率流畅下行,经济数据持续走弱,市场预期由强转弱,叠加央行降息,基本面与政策环境均友好债市,利率 呈现趋势性下行。三季度利率走势纠结,政治局会议扭转市场政策预期,但经济数据尚无起色,央行 8 月再度超预期 降息长端走至年内低点 2.54%,季末地产政策频现利率震荡上行。四季度利率震荡下行,季初对基本面反应钝化,受 制于资金面短端调整长端横盘,季末海外加息预期扭转、避险情绪升温、政策预期走弱,配置抢跑利率快速下行。 权益方面,A 股市场高开低走,但不乏阶段亮点,行业之间表现存在分化,年内“固收+”策略基金业绩分化明显。 具体来看,短期纯债型基金回报均值为 3.35%,较上年度均值(2.04%)显著上升;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回报均值为 3.74%,较上年度均值(2.44%)明显提升;混合资产策略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偏债、可转换债券型基金)回报均值为 0.62%,较上年度均值(-3.05%)扭负为正。

从基金公司维度看,近 5 年纯债基金(短期纯债、中长期纯债)最大回撤均值-2.5%左右,筛选近 5 年纯债产品 最大回撤在 3%以内且年化回报均值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其平均年化回报多在 3%-4%区间内,平均最大回撤多在-2% 至-2.5%区间内,其中泰信基金以-1.65%的平均最大回撤实现了 4.64%的平均年化回报,风险收益比突出。 近 5 年“固收+”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偏债、可转债基金)最大回撤均值-9.5%左 右,筛选近 5 年“固收+”基金最大回撤在 9%以内且年化回报均值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其平均年化回报均在 4%以 上,平均最大回撤多在-5%至-8%区间内,且各基金公司风险收益特征有一定分化,安信基金回撤控制表现突出,易方 达基金业绩弹性较高。

2023 年伴随宏观经济复苏预期的起落,权益市场整体表现高开低走,顺周期、“TMT+中特估”等主题投资带来结 构化行情,轮动较快的市场环境对基金经理的灵活交易能力与止盈止损意识形成考验,“固收+”策略基金业绩分化 明显,其中一级债基、二级债基与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平均实现正收益。具体来看,2023 年转债风格型基金回报均 值为-1.26%,转债型基金回报均值为-2.90%,一级债基回报均值为 3.67%,二级债基回报均值为 0.57%,偏债混合型 基金回报均值为-0.80%,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回报均值为 0.38%(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灵配-偏债回报 均值计算样本池均不含转债型基金及转债风格型基金)。

从业绩持续性来看,2021-2023 三年同类排名均在前 10%的纯债基金合计 14 只,包括 13 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和 1 只短期纯债型基金,2023 年回报均值为 6.64%;2021-2023 三年同类排名均在前 1/4 的“固收+”基金合计 22 只,包 括 8 只偏债混合型基金、6 只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5 只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3 只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2023 年回 报均值为 4.12%。

5、 FOF 基金:业绩冷清,波动率逐年下降

2023 年,权益市场继续承压,公募 FOF 基金业绩相对冷清,全年回报均值为-5.58%,从数量上来看跌多涨少,尤 其股票型 FOF 全部收跌,回报均值为-13.56%;尽管受到含权资产拖累,但债券基金业绩表现稳固,混合型 FOF 基金 回报均值为-5.65%,债券型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 1.70%,财通资管通达稳利 3 个月持有以 3.74%的收益拔得头筹。相 比之下,养老 FOF 基金年度回报均值为-5.08%,略优于全部 FOF 基金的平均水平,普通 FOF 基金回报均值为-6.17%。 尽管业绩表现一般,但 FOF 基金的年化波动率连续 4 年呈下降趋势,随着基金产品和 FOF 市场的日益完善,FOF 基金 分散风险、力控波动的属性逐渐突出。

6、 港股通基金:低估值红利基金抗跌

(1) 主动管理型

2023 年度,运作满一年的主动管理型港股通基金共 82 只(2023 年四个季报港股占基金净值比例均值>50%), 仅有 1 只年度收益为正,有 5 只年收益在-30%以下。排名靠前的基本为低估值红利属性产品,而成长风格损失较重。 全年取得正收益的仅有“前海开源沪港深裕鑫”,年收益 2.79%。该基金定位于低估值主题,截至 2023 年四季 报合计规模 10.54 亿,由王霞与毕建强共同担任基金经理。基金业绩波动率 14.75%,在同业位居第 6;代表风险调 整后收益的夏普比率 0.14,是同业中该指标唯一为正的基金。该基金以低估值为主题,在行业布局上长期以非银金融 为主,比重在三成左右,在此基础上搭配建筑装饰、公用事业、有色、石油石化等行业。从持仓特点来看,该基金持 股较为分散且均衡,2023 年四个季度的前十重仓股占市值比例皆在 35%左右,每只个股的占比均在 3%~4%之间。 大类资产配置上,该基金的各季度股票仓位基本保持在 88%上下。 排名第二的是红利主题基金“博时港股通红利精选”,年收益-1.57%。截至 2023 年四季报的合计规模 0.13 亿, 由基金经理赵宪成管理。基金的年度波动仅 13.56%,同业排名第 2。分季度看,基金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取得了 4.57%、2.16%的正收益,排名同业第 5、第 2。前三行业石油石化、银行、通信的合计比重约占四成,其余行业分 布均衡。基金的前五重仓较为集中,且全年保持“中移动”、“中国神华”、“中海油”、“中石油”、“中国财险” 这 5 只不变;其余个股占比基本不超过 5%。大类资产配置上,该基金的各季度股票仓位基本在 93%左右的较高水平。 位居第三的是李耀柱管理的“广发沪港深新起点”,2023 年以来转型为价值为主成长为辅的风格,截至四季报 的合计规模为 23.97 亿。基金全年收益-2.79%,在前三季度依次取得 1.51%、0.22%、3.34%的正收益。基金在 2023年大幅提升石油石化占比至 30%,亦将通信的占比升至接近 20%,此外以第一重仓腾讯为主的传媒业约占 10 个点、 建筑装饰约 10 个点,其余行业较为均衡分散。股票仓位上,基金由一季度的不足 82%逐季升至四季度超过 93%。

(2) 指数型(含指数增强)

指数型(含指数增强)港股通基金同样以价值风格的低估值红利型基金领先,而医药、科技互联、消费等成长风 格主题基金表现垫底。在全部 45 只运作满一年的港股通指数型基金中,有 8 只实现正收益,其余跌幅在-25%以内。 具体来看,“太平 MSCI 香港价值增强”以 5.32%的年收益居首,跟踪 MSCI 香港南向互联互通价值增强定制指 数,截至 2023 年四季报合计规模 1.04 亿。该基金以价值风格为主,银行为第一大行业,占比约三成;随后为通信、 汽车。基金在四季报的第一重仓股“中国移动”占市值比超过 15%,第二重仓“建设银行”占比 12%,其余个股比 重不超过 8%。高股息基金“汇添富中证港股通高股息”年收益 5.06%位居第二,标的指数为港股通高股息指数,截 至四季报合计规模 1.93 亿。基金第一大行业为银行,占比约 20%;第二大行业交通运输的比重接近 20%,随后为石 油石化、非银、通信等。持股集中度上,四季报第一大重仓股“东方海外国际”占市值比例接近 11%,其余个股占比 均在 5%以下。

7、 QDII 基金:能源商品领跑,权益品种普跌

2023 年的海外市场风起云涌,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 产业快速爆发,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困境,美联储连续加 息控制通胀,美债利率多数时段维持高位,同时俄乌冲突持续、巴以纷争又起,扰动因素不断。 股票市场方面,美股曾在 2022 年表现惨淡,但 2023 年在 AI 科技浪潮的带动下持续高歌猛进,其经济韧性亦是 上涨的核心动能,“软着陆”仍是大概率事件;指数表现上,纳斯达克 100 指数全年涨幅高达 54%、创 1999 年来最 佳年度表现,标普 500 收涨 24%、创 2004 年来最长涨势,道指走势相对平缓,年内累计涨幅也近 14%。欧洲股市 2023 年也迎来强劲大涨,德国、法国、英国等股市均一度创下历史新高:德国 DAX30 涨 20.31%,法国 CAC40 收 涨 16.52%,英国富时 100 涨 3.78%。亚洲股市来看,日本逐步走出“失去的三十年”阴影,叠加巴菲特“明星效应” 吸引海外资本,日经 225 全年涨幅超过 25%,创十年来最大涨幅。印度股市也势如破竹,在海外资金流入及境内散 户投资热潮的推动下,创八年连涨纪录,总市值三年涨两倍。亚洲的另一热点为越南,得益于经济动能恢复、政治体 系稳定以及对外政策开放等优势,越南股市实现了较为快速的上涨。而 QDII 基金重点布局的港股市场则表现不佳, 在内地复苏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紧缩、中美大国博弈等多重影响下,2023 年恒指、恒生国企、恒生科技全数收跌。 商品市场表现有所分化。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再起,避险需求加上加息压制减弱,金价飙升至历史新高,COMEX 黄金全年大涨逾 13%;但油价掉头向下,尽管有地缘冲突和沙特减产,全年仍累计下跌 10%。固收市场中,就债券 QDII 持仓的美元债来看,随着 2023 年美联储加息渐近尾声、降息提上日程,美债收益率于 10 月下旬触顶后回落, IBOXX 中资美元债回报率指数全年收涨 4.1%。

随着海外多个市场走强,2023 年投资海外市场的 QDII 基金在各类公募基金中表现亮眼,全年持续运作的 202 只 QDII 中(剔除 2023 年内新成立基金,下同)有 113 只年度收益为正,占比 56%。按各类别 QDII 的收益&风险指 标均值来看,全部 16 个类别中有 15 个平均收益为正。具体来看,31 只美股 QDII 以平均 36.12%的收益领跑,且年 化波动率在股票类 QDII 中居于中游,表示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夏普比率均值 1.86,同样领先其他类别。收益排名第二 的是韩&中QDII,但仅有1只基金“华泰柏瑞中证韩交所中韩半导体ETF”(27.7%)。随后是德国“华安德国30(DAX)ETF” (24.64%)、法国“华安法国 CAC40ETF”(24.6%),均仅有 1 只基金。日本 QDII 平均收益 22.1%,包括 5 只 QDII-ETF 及 1 只主动管理基金。港股&中概 QDII 是唯一收跌的类别,全部 75 只基金的平均收益为-11.08%。 中长期来看,近两年、近三年均以能源类 QDII 涨幅居前,商品综合类亦表现领先,得益于国际油价在近两三年 内涨多跌少。具体来看,近两年能源 QDII 平均收益 48.11%拔得头筹、近三年平均涨幅近 126%,上涨主要集中在 2022 年度(45.74%)、2021 年度(52.16%);商品综合类投资范围囊括能源黄金及农产品等,近两年(27.32%)、近三年(66.65%) 平均收益均居次席。

在各主要类型 QDII 中,以下分别展示了 2023 年度业绩在同类居前的基金。其中,美股类别 TOP3 的年度收益 集中在 56%~57%,全球类别 TOP3 年收益在 50%~66%范围,大幅领先其他 QDII 基金。

QDII 基金 TOP20:年冠“广发全球精选”收益 66%

2023 年度 QDII 基金业绩排行出炉。在 AI 产业快速爆发、美国科技股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美股 QDII 及重仓美股 的全球 QDII 包揽排名 TOP20。产品类型来看,TOP20 中有 14 只为纳斯达克 100 指基、1 只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 指基,另有 1 只标普 500 信息科技指基;主动管理型仅有 4 只,但其中 2 只为年度冠亚军。 全球 QDII-“广发全球精选”在 2023 年度斩获 66.08%的涨幅,不仅领跑 QDII 同业,更高居全部公募基金之首。 该基金为主动管理型,自 2021 年起的美股占比逐步超越港股;2022 年美股回调期间,基金经理李耀柱表示看好纳指 未来表现,将美股占基金市值比例调升至接近 95%;至 2023 年二季度以来几乎满仓美股,成功地在美股“熊牛”转 换期间实现“抄底”。配置方向上,基金持续围绕 AI 相关产业进行投资,2023 年四季报前十重仓囊括了“AI 四巨头” 谷歌、英伟达、微软、脸书,同时亦善于挖掘其他美股 AI 软件核心标的。不过,该基金的波动率相对偏高,2023 年 化波动 23.43%高于同业多数。 位居第二的是全球 QDII-“华夏全球科技先锋”,全年涨幅 58.19%。该基金为主动管理型的科技主题基金,除 2022Q2 港股占市值比 17%外,近两年的其余时段几乎满仓美股。基金经理李湘杰早在 2023 年初即表示看好全年美 国科技股的表现,主要配置方向为美股互联网、半导体、SaaS 软件、消费电子、电动车等龙头公司。2023 全年,美 股科技“七巨头”几乎始终高居基金前十重仓名单。不过,该基金的波动率同样偏高,2023 年化波动 21.35%。 反观 2023 年度业绩垫底的 QDII 产品,以港股为主或港股 A 股兼顾的主动管理型港股&中概 QDII 蒙受较严重损 失,个别产品全年损失超过-25%;多只港股医药指数 QDII 业绩在-25%~-20%区间;部分港股&中概科技互联指数 QDII 跌幅也超过-15%。

基金公司业绩:产品线以美股为主表现居前

统计基金管理人旗下全部 QDII 的 2023 年度平均收益,在全部 36 家 QDII 基金公司中,有 24 家实现了年度正收 益。从旗下产品的平均收益来看(剔除 2023 年内新成立基金),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多以美股为产品布局核心。 具体来看,浦银安盛排名居首但仅有 1 只 QDII“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40.58%),因重仓美股 AI“巨头”而 收获颇丰。随后的国泰基金(28.04%)旗下共 5 只产品,包括 2 只纳指 100 指基、1 只标普 500 指基、1 只大宗商品和 1 只债基。景顺长城(18.77%)位居第三,但仅有 2 只 QDII,其中美股科技基金“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联接” 全年回报高达 46.1%,但另 1 只港股基金“景顺长城大中华”年收益-8.56%形成拖累。宏利基金(18.3%)排名第四, 旗下仅有 1 只 QDII“泰达宏利印度股票”随印度市场走强而表现亮眼。位列第五的天弘基金(15.58%)共有 4 只 QDII, 聚焦美股的“天弘标普 500”(23.87%)、“天弘中证中美互联网”(33.14%)以及越南 QDII“天弘越南市场”(14.94%) 均有较佳表现,仅有港股科技 QDII“天弘恒生科技指数”(-9.62%)年度收益为负。

按 QDII 基金主要类型分别来看管理人表现,2023 全年布局在美股类别的共 15 家基金公司,平均收益全数为正, 且头部公司收益水平优于其他类别;布局全球类别的共 21 家公司,其中 14 家平均收益为正;港股&中概类别的共有 25 家基金公司,公司数量最多,但平均收益全数为负。

2023 年度 QDII 基金持仓变化分析

观察 2023 年各季度 QDII 基金持股的行业分布,显示一贯比重最高的“非日常消费品”有所减仓,占比由 2022 年末的 30.52%降至 26.87%。排名第二的“通讯业务”在 2023 年一季度曾由 24.57%升至 26.52%,但年末回落至 23.65%。全年的加仓方向主要为第三大重仓“信息技术”,由 2022 年末的 15.47%扩张至 2023 年末的 18.54%;此 外“医疗保健”行业由 2022 年末 6.62%上升近 5 个点至 2023 年末的 11.18%。

QDII 基金的行业一向较为集中在“非日常消费品”、“通讯业务”、“信息技术”这三个行业。近年中报&年报 显示,QDII 行业集中度持续地小幅提升:2023 中报前三行业占比由此前的 69%附近小幅升至 70.33%;前五行业比 重由 2021 年报的 82.03%逐级升至 2023 中报的接近 85%。数据反映出近年来 QDII 对于尾部行业如“工业”、“房 地产”、“公用事业”、“原材料”等的配置比重愈发削减,可见大环境严峻的背景下基金对挖掘尾部行业投资机会 的意愿降低。

持股基金数量居多:持有美股“谷歌(AC 合计)”的基金数量达 83 只,为 2023 中报个股持有基金数量之首,而 2022 年报持有该股的基金仅为 51 只,增幅亦为全部 QDII 持股之首。随后是港股“腾讯”,持有基金数量 80 只, 与上期基本持平。美股“英伟达”今年获 31 只增量基金持有,基金总数达到 67 只。港股“美团”基金数量位居第 4, 但相比上期数量减少 9 只。美股“微软”排名第 5,基金数量增加 30 只,共计 64 只。其后的美股“AMD”今年获 27 只新基金持有,基金总数达 59 只。 环比正负 TOP:观察 2023 中报与 2022 年报个股的持有基金数量差额,取正负前 10,可见增长前 10 全数为美 股。而减少严重的全部为中资企业,以港股居多,亦有中概及 A 股;基金数量降幅最大的是港股“明源云”,2022 年报曾出现在 26 只基金名单,而 2023 中报仅有 9 只基金持有该股;此外,港股“京东”从 13 只基金持股名单中淡 出;A 股“尚太科技”、港股“中海物业”和“阿里”均被 11 只基金从持仓中剔除。

基金持股“抱团”度提升:2023 中报 QDII 基金共持有个股 3212 只,其中总持有比重值居前 20 的个股占全部 的比例 33.41%、总持有比重值居前 10 的个股占比 23.5%;对比 2022 年报基金全部持股 3188 只、总持有比重值前 20 占比为 29.6%、前 10 占比 21.69%,可见今年中报的 QDII 基金对于头部个股的持有相对更为集中重合,即“抱 团”度提升。 究其原因,2023 年的热门股除了持续位居头部的“腾讯”,还有一批美股科技股迅速上位,而以往作为投资重 点的港股&中概今年则在各类领域皆机会寥寥、泥沙俱下,QDII 基金的选择面变窄,投资方向有所集中。 (注:持股“抱团”程度的统计方法:计算个股持有市值占该基金持股总市值比重,再将全部基金持仓按个股汇 总求和,得出每只个股的总持有比重值,以排名前 20 的占比反映个股被基金持有的集中重合程度。)

四、 2023 年基金行业发展

1、 银行资本新规实施,银行对公募产品配置或受到影响

2023 年 11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在新的资本管理规定下,针对资管产 品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根据信息获取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方法:穿透法(穿透至底层资产计算)、授权基础法(穿 透至大类资产,按照投资组合的风险加权资产上限计提)和备用法(无法采用穿透法、授权基础法计量时,采用 1250% 的风险权重计量)。 鉴于公募基金产品大部分无法穿透至底层资产,预计其中货币市场基金、非指数型债券基金的风险权重将有所提 升,从而增加对银行资本的消耗。指数型债券基金仅投资于挂钩指数的成分债券,预计其风险权重将保持不变。在新 的资本管理规定下,预计部分银行对公募基金的投资意愿将边际降低,并在各类产品中加大对指数型债券基金等资产 的配置。此外,鉴于定向资管计划和定制型基金的信息披露相对充分,这些产品可能受到银行的青睐。

2、 基金投顾“新规”征求意见

2023 年 6 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推动基金投顾 业务试点转向常规化。该规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兼顾投资规范性与灵活性。通过优化投资分散度限制要 求,明确单一客户配置比例、总配置比例及私募基金投资范围等规定,允许私募基金纳入投顾范围。二是兼顾投资者 与投顾机构利益。将投顾费率不高于客户资产净值 5%的条款修改为投顾机构不得以明显低于市场一般收费水平或成本 价开展服务;对于同时开展基金销售及投顾业务的机构,取消以客户维护费抵扣投顾服务费的规定。三是强化对“顾 问”的引导和监管。总体来看,基金投顾业务的优化有利于投顾机构(渠道)及资管机构的长期发展。 对于渠道而言,私募产品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投资组合的差异化程度。同时,渠道与公/私募管理人的合作有望深 化,为其提供交易、托管及产品等综合服务,从而获得全产业链收益。此外,取消客户维护费抵扣投顾服务费的规定 有助于增厚投顾机构收益,提升业务积极性。对于资管机构而言,投顾机构的专业配置有助于筛选出长期业绩稳健的 产品。优质的中小资管机构或许能借此获得更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3、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实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公募行业费率改革在 2023 年 7 月启动,涉及管理费率、佣金费率、托管费率、销售环节收费及费率披露机制, 拟在两年内采取 15 项举措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试点,降低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第二阶段:证监会发布规定, 对佣金费率、分配比例上限等进行规范。佣金支付投向上也将迎来重构,过度依靠控参股基金公司佣金贡献的券商受 影响更大,但渠道能力突出、财富管理领先的券商可通过发展券结模式、向买方投顾积极转型等方式抵御分仓佣金下 降影响;投研分佣占比将显著提升,有利于投研能力突出的综合券商及部分投研特色券商。第三阶段:规范公募基金 销售环节收费,包括降低尾随佣金支付比例、加大认申购费用折扣力度、规范销售服务费收取等。相关改革措施涉及 规则修订,监管计划于 2024 年底前完成。

4、 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成为最大的资产管理产品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 年上)》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银行 理财市场存续规模 25.34 万亿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 计 27.69 万亿元,公募基金超越银行理财成为第一大资管品。 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都具备低门槛、受众广、普惠性强的优势。但银行理财,在债市调整下相关理财产品业 绩承压,投资者赎回情绪加剧,而且,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实施后,整体竞争力下降,部分资金流向存款、货基等产 品。公募基金则凭借着较强的投研实力、全面的产品谱系、费率下调、创新产品推出等持续强化竞争优势,规模稳步 上行。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公募产品具备税收优势和作为各类资管产品的底层投资资产属性,未来机构资金增长在 很大程度上将继续支撑公募规模的扩张。

5、 公募可自主选择证券交易模式

9 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模式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 知》),希望推动券商交易模式提质增效、提升服务能力。其中,《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结合自身 需求,自主选择证券交易模式,进一步降低中小基金管理人的运营成本,有效的缓解费率改革对行业中小基金管理人 的影响。

6、 渠道端格局加速变革,从银行主导转变为三足鼎立

2023 年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受益于零售债基的热销和非货基规模的快速增长,代销保有规模持续增长。券商渠道在 ETF 这类权益基金保有份额的带动下快速增长。展望未来,券商和三方机构有望持续抢夺银行份额,券商的优势在于 专家定位和专业投顾团队,市场份额有望提升。三方机构主打 C 端销售,具备低费率、优 APP 体验和强用户运营能力 等优势。尽管银行在升级线上服务和加大营销力度方面有所努力,但与独立销售机构相比仍有差距,但部分零售转型 领先的商业银行有望保持稳定或提升自身份额。

7、 REIT 进入扩容扩募新阶段

2023 年,随着首批消费类 RETI 获批发行,RETIs 项目的底层资产已经延展至商场、超市等,REIT 进入扩容扩募 的新阶段。12 月财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其中明确指出将公募 REITs 纳入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将公募 REITs 与含权益类的基金、股票等产品和投资工具 合并计算投资比例,给 REITs 产品赋予了特殊权益属性定位。

五、 2023 年基金公司人员变化

1、 2023 年整体离职率下降,头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稳定性更强

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共有 273 位离职(不在公募主动权益基金领域担任基金经理),占年初基金经理人数的 11.5%,和 2022 年相比离职人数略有上升,但离职率进一步下降。按基金公司统计不同规模分组过去三年的平均离职 率,头部基金公司的离职率明显低于中小基金公司,规模前 1/3 的基金公司过去三年平均离职率 10.5%,规模中部基 金公司平均离职率 16.5%,而规模后部基金公司平均离职率超过 25%。 按基金公司统计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三年的平均离职率水平(平均年初基金经理数量超过 10 名),国海富兰克林、 泰康、交银施罗德、富国、汇添富等基金公司的离职率较低;与此同时,2023 年头部基金公司中(主动权益基金规模 TOP30),交银施罗德、信达澳亚、睿远、汇添富、易方达等基金公司的离职率较低。

2、 人员梯队分布仍较为年轻化,基金经理“择优而仕”特征明显

从 2023 年末在任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管理年限分布来看(公开数据的公募基金管理年限),10 年以上管理年 限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 10.4%,6~10 年和 3~6 年管理年限的基金经理分别占到 28.3%和 25.4%,与此同时,3 年以下基金经理占比达到 35.8%,基金经理梯队分布来看仍较为年轻化。按基金公司规模分组统计的平均管理年限来看,头 部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在 6 年以上管理年限的占比更高,而尾部基金公司 3 年以下基金经理占比明显更高,也侧面反 映了中小基金公司的激励难题,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基金经理“择优而仕”或是更好的路径。 按基金公司统计结果来看,国海富兰克林、兴证全球、泰康、工银瑞信、银河等基金公司超过 6 年管理经验的基 金经理占比更高;从头部基金公司来看,睿远、兴证全球、工银瑞信、银华、富国等基金公司超过 6 年管理经验的基 金经理占比更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