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爱社”:神秘的北方傩舞从一张面具中复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傩舞的来源 探访山西“爱社”:神秘的北方傩舞从一张面具中复活

探访山西“爱社”:神秘的北方傩舞从一张面具中复活

2024-07-12 20:58: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提起傩,人们总是想到南方密林深处的面具形象。“专家原来认为中国北方没有傩,只有南方有,后来发现北方也有。”山西寿阳傩舞“爱社”最早的采集者白长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北方傩舞渐渐为人所知,爱社又称“耍鬼”,作为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舞蹈,保留着鬼神信仰的久远信息。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是爱社进行祭祀表演的日子,当地百姓称其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这一独特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记者前来探访,一睹其神秘面目。

三位舞者走在乡间土路上。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丹 图

这一天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灰蒙蒙的夏日,天阴晴不定,气温跌至20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酷暑之际,这里的山中凉爽如秋天,公路上运煤车掀起的尘土和山里的云雾混杂在一起。几天前一场冰雹席卷,但是并未伤及爱社所在的寿阳县韩沟村,“韩沟的牌楼外面打得稀里哗啦,里面就刚好没事”。2010年迎回黄帝的神像之后,即使左右村庄都遭雹灾,韩沟村也始终安然无恙。村民们深深相信其庇护作用。

记者在韩沟村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富林,这位老人是毋庸置疑的领袖。这天清晨在村里开敞的平地上,一群带狰狞面具的舞者静静守候他,他当众穿上了舞蹈服装,准备擂响第一声大鼓。

舞者的面具。

村长和村民围在四周,因为天气等原因,今年是规模最小的一次,村长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但这个场域和规模显得更原生态,附近就是成片的玉米田,就是劳作的空间。

一场雨即将落下,远古黄帝将士“附身”的舞者们有可能要在雨中表演。他们的年龄多为中年以上。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对爱社缺乏热情。

爱社

传说,远古时期寿阳县平头镇一带是黄帝战蚩尤的主要战场之一。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想尽了各种办法,均不奏效。危急时刻,有人建议黄帝用“鬼”驱除敌人。黄帝命令将士打扮成“魂头鬼”,手舞足蹈冲到阵前迷惑蚩尤。

每年,爱社傩舞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节目,其他祭祀节目则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

玉米地前的爱社舞者。

1940年,当地遇上了大旱。当时,人们想到了用傩舞来祈雨、驱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庆祝胜利,村里的老艺人又聚在一起开始排练和表演。“文革”期间,爱社傩舞面临毁灭性的打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地人又重新开始了对爱社傩舞技艺的整理。

2008年,爱社傩舞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爱社命运的转折。2012年,寿阳县对爱社傩舞的推广大规模展开,但当时“二十四鬼”中的六位扮演者,有的去世、有的外出谋生,能够真正演出、推广的人,也就只剩下了韩富林。

在大锣、大鼓、大镲等传统民间打击乐器的声音中,这一天的仪式在阴霾的天空下开始。舞者动作古朴,不受锣鼓节奏限制,打击乐伴奏以渲染气氛为主程序为:武势(表现战前准备)、倒上墙(摆阵对垒)、直墙(队形演变)、小场(攻城失败,重新布阵)、过关(脱靴偷袭,越城夺旗)、耍桌(胜利后,百姓沿街犒赏将士)等,舞蹈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等动作以及珍珠倒卷帘等组合。整个表演接近50分钟。戴上面具前是寻常村民,戴上面具后仿佛成为远古象征的神秘化身。一系列程式繁复而极富仪式感。

幸运的是,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点细密的小雨落在他们身上,氛围始终沉闷而森严。

这些在仪式中起着决定作用的面具,选用龙头形状的木质模型或纸浆硬壳做模具,上敷纸浆半指厚,外裱麻纸,涂以桐油或各色油漆,做成红、紫、黑、绿、黄、蓝各种鬼脸,形成一个家族谱系,在行走时,面具上面的头发也被吹动。

爱社资料上的一套六鬼面具。

舞者大多穿对襟衫,紧腰裤,拿一个叫绣鱼的道具,中间是莲花,用白布手工缝制,两边是两条鱼状的装饰。他们的舞蹈动作中还包含有大量小洪拳的民间武术成分。

傩舞结束后,所有表演者到轩辕黄帝神像前烧香跪拜。雨势渐大,仪式部分就此结束,然后是乡间常见的流动卡车文艺表演。

列队在轩辕黄帝像前祭拜。

韩富林

 

韩富林和他的鼓槌。

传承人韩富林平时种着三亩地,近些年重活越来越干不动。74岁的他今年时不时头昏,脑供血不足。

这一天,他一直在忧心雨下大了影响爱社进行。过去有五面大鼓,七个打鼓人,因为一个特大鼓要三个人一起打。但今年人数有所减少。今年夏天,收白菜、卖白菜格外忙,村民都是挤出时间来练。每年冬天农闲时节,没活干了,大家会把一直六套整个复习一次,每月一次的排练却很难做到。

“现在这个社会,年轻人不愿干这个。过去有孩子敲小锣,现在也不敲了。毕竟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千万不能在我们村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打电脑、看电视,让他们正经跳,他们不乐意。但是大家又觉得不能传到外村。咱们村必须有人学才行啊,村民的意识还是跟不上。”

最初,临近的沟北村是爱社的发源地。傩舞在沟北人王府勇的传承下,到了王全手中。可是,王全的父亲早亡,母亲带着王全嫁给了韩沟村的韩姓人。傩舞随着王全的到来,在韩沟村流行起来,后来的沟北一带,反而失传。

从王全算起,经过韩振华、韩正吉等人,到韩富林为掌舵者的这一辈,傩舞在韩沟村已传承了四代。

韩富林十三岁开始学傩舞,当时正在上小学,由父亲传授。五六十年代开始,老一辈不再表演,韩富林和另外五人,凑够六人。新的一班人学会后,进行春节、元宵节的表演。漫长的几十年中人数始终没有超过六人。2008年开始为外宾表演,扩大为12人。2010年,又扩大为36人,都为韩富林于前一年腊月传授,“工作量很大”。后来因为外出打工和家务活太忙等原因,又有12人退出,现在变为24人。

“文革”破四旧时,老物件全部被毁,只留下唯一一个面具。“当时如果被红卫兵知道要挨批斗,但我是民兵连连长。当时搞‘三结合’:革命干部、红卫兵代表和支左部队,农村没有支左部队,就是民兵连代表。所以当时我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唯一一个面具藏在了学校柜子上,上面盖了公用的铺盖和被褥。”如果没有这个面具保留下来,傩舞就彻底失传了。

1976年爱社复兴之后,韩富林以这个面具做模型,找来做纸草的老画匠,又做了五个,才凑够一套。而现在这些新面具都是找面具厂订做的,这个面具厂专做大头娃娃,后者是山西常见的节庆表演用具。现在村里的老画匠相继去世,再无人能做。他们当时照着模型,用纸一层层裱上去。每裱一层,要在太阳地里干透,才能再裱下一层,耗时很长。如果不等干透,很容易被压扁,不是饱满的形状。保存下来的那个古老面具是何人所做,已不可考。韩富林推测,最早可能是先用木头刻出一个模型,再用纸裱。

先辈们耍鬼,“穿着什么就是什么”,除了背架、站裙、面具,没有额外的服装。1988后,韩富林们迎来省文化厅的第一次摄像,才统一了服装。

傩舞为何在周边的广阔区域独独传下这么一支?是否有偶然性?韩富林给记者讲了几十年的切身体会:搞民间艺术,必须重视,他们四代传人,领头的都是村干部。“本身爱好文艺,才能重视,重视了才会组织。我从76年开始做村主任,一直到06年。我从小就爱好文艺,吹拉弹唱都爱好。沟北就是因为领导不重视,所以失传了,没人组织,年轻人学不上。”

如今对于后代,不学也不行了,“已经在咱们家传了四辈,能在你这失传了?”韩富林的儿子今天就在打鼓的行列中。

“在集体化农业时代,村干部可以说你今天学爱社就不用到地里干活了,公分照挣,现在要出去打工能挣钱,不能勉强。”韩富林感慨。

白长生

关于爱社的定性,搞舞蹈的认为属于傩舞,也有研究者认为属于傩戏,如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认为爱社情节完整,具备了戏剧元素。

“其实它是从舞到戏的一个中间状态。还有这个‘傩’,我们这里不叫傩,是专家叫傩,我们就叫耍鬼、爱社。北方叫‘社’,‘社’字左边是祭司的供桌,右边是土地,是祭祀土的仪式,这是最主要的内容,是精华。爱社是社火中的一部分,是最古老的,其他社火比它要晚。”

介绍者是白长生,他是爱社背后的挖掘者和推动者。

“我建议爱社要扎下根来,规模的话村里刚好能承受即可,不要太大,无法承担可能就干不下去,干不下去就没了。咱们就因地制宜,就在当地搞,就在这个节令搞。七月十三,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丰收在望,给轩辕黄帝过生日多好。往年天气也好,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这位已经退休的前县文化馆馆长向记者侃侃而谈农村文化重建的紧要,“过去几千年的东西形成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是说你一把推倒就行了。抢救乡村文化意义特别大,搞行政的人深入进去,对他是一种启发,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当地实际。”

担任馆长期间的37年来,他走遍了寿阳县14个乡镇200多个村庄,挖掘整理各类民间文艺,申报和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33个,编写“非遗”系列丛书2套22册共120万字。

虽已退休,白长生还行走在乡村,保持关注,希望能向上申报更多的非遗项目。观看完今年的爱社后,他将默默搭乘公交返回县城。

白长生和村民在一起。

“我们老局长说过一次,他们那样的行政干部把文化当职业,今天在文化局就干文化,明天调到卫生局就干卫生,但我不一样,一辈子就干这一行。领导分配任务干,不分配任务也干。”

1980年代初,国家启动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系列的编纂,在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编纂期间,先后有几十万文化工作者参与调查、搜集、编纂,这也成为白长生职业生涯的开端。做完民间文学集成之后,舞蹈集成成为他工作的重点,就是从那时起,白长生开始接触爱社。“越挖越觉得里面东西多。”

1983年,寿阳县政府组建《寿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派白长生到平头镇了解爱社文化。那时沟北村唯一的传承人王志恭老艺人还在,这是一位形意拳、刀术、棍术样样精通的老人。第一年去时,老人病在床上,爬起来演示了几个动作,第二年再去时已经去世。

1984年,白长生在韩沟村找到了韩富林,当时别说县里,连文化馆也不知道有这么个项目。只是一个老馆长说了句“到当地问吧”,于是白长生骑着自行车来了,来了当天回不去,就住下了。从此结下深厚的缘分。

1989年爱社入县志,代表着进入官方的视野。1992年,白长生带着论文《黄土高原傩文化的新发现——寿阳傩戏爱社的调查》赴临汾参加第一次傩戏学的国际性会议——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终于让寿阳傩舞亮相世界。之后他趁热打铁,为寿阳傩舞争取资金,请来老艺人,组建了失散多年的傩舞队伍。并多次带领队伍到省、市、县演出,千方百计让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认识并关注寿阳爱社。

那年,为了完成寿阳爱社傩舞的非遗申报材料,他几日几夜没有合眼。当时条件有限,白长生借来一辆旧面包车上北神山轩辕庙拍摄视频,山路陡峭,他是第一次开车走山路,下山的时候天已擦黑,他开的车子突然侧翻在沟里。当人们把压在驾驶室内的他好不容易拽出来后,他又开着面目全非的汽车下了山。

记者问及申请到国家级非遗的成就感,白长生说那倒没什么,“主要是救活了,最早六个人的一套戏,都演不起来。”

在白长生眼中,如今形势非常紧迫:“现在,我搞全国文化记忆工程,每个村里跑,看有什么庙宇、传说、老艺人、风俗、祭祀仪式,这些都是我们搜集的范围。太多村子上次看还有老人在,下半年再看就没人了。这个村子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很多东西在老百姓眼里没什么,就是一些故事和古话,但在我们看来,就是文化遗产。老艺人没了就不可再生了。而且很多年轻人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东西在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珍惜。现在挺艰难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最初的挖掘整理较为粗浅。白长生到各地考察学习,发现这一习俗的源头可能比想象得更早,需重新定位,“越来越觉得有价值”。

这里的阪泉山流传着许多黄帝战斗遗迹和传说。《史记》记载“黄帝战于阪泉之野”。清道光二十三年编印的《阳曲县志》记载,阪泉山上的黄道沟村就是黄帝战蚩尤处。

白长生称:“阪泉山一带存在一个轩辕文化圈。老轩辕庙在阪泉山,路难走,祭祀不方便,于是在北辰山盖了新庙,新的也是元代的庙了,阪泉山的庙年代则在唐代之前。有人说寿阳最南部是蚩尤国。全国现在有三个地方声称是古战场,一个是运城解州,一个是河北逐鹿,还有就是我们。轩辕最有名的两次大战,一次是阪泉之战,一次是逐鹿之战。远古部落范围比较大,很多东西还可以挖掘。”对此,学者们也说法不一,各执一词。

“爱社就是歌颂黄帝的功绩,我在其他地方没看到过化成鬼脸攻城的说法,这是独特的。我不敢肯定其准确性,但它是民间一个共同的认同,这是一个文化存在。这个范围内的老百姓都这么认为。”

记者离开韩沟村时,村民都已回归劳作和日常生活。神秘的古老仪式于外来者是惊鸿一瞥,但顽固刻在村民基因里。曾经此处山高林密,强盗响马出没,当地人护送来往商人讨碗饭吃,从小学武艺,这里还是武术之乡。

他们再现的先人身影,从沟北传到韩沟时已经发现了一些变化,武术和地方性手艺被加进去,增加了难度和花样。“每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是不断创造的动态的过程,有延续,但没丢掉本质的东西。”白长生这么说。

表演结束村民把大鼓抬了回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