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信息发布有哪些 孟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孟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4-06-29 12:00: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孟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孟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孟州市委关于制定孟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战略意图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时空安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焦作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党建作引领、产业促转型、城乡谋振兴、民生新改善”的总体思路,以“三大攻坚”“三城同创”“三十工程”为抓手,弘扬“三股劲”,践行“三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15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8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015年的11.1亿元、73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6.4亿元、88.0亿元,年均增长8.0%、3.8%。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位列全省第二,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中国综合投资热力百佳县(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创新百强县(市)、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等荣誉。

二、产业转型持续提速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实施500万以上重点项目443个,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6∶69.4∶23调整为2020年的9.5∶54.9∶35.6。一产更优,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粮食单产、总产稳中有升,小浪底北岸灌区和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开工建设,成功创建省级(韭菜)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二产更强,德国莱茵金属、天能集团先后落户孟州,中原内配、隆丰皮草被评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晶能电源入选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皓泽电子出货量全国第一,御捷电动汽车实现量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达到30家、23家,产业集聚区七次跻身全省前十,是焦作市唯一的三星级产业集聚区,荣获“十三五”区域经济发展杰出贡献奖;三产更活,中信银行、中原银行入驻孟州,开通全省第二家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成投用全省第三家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快活林文旅小镇开工建设,“老家莫沟”被评为全国4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源沟”成功创建3A级景区,桑坡·记忆特色小镇火遍全网,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

三、城乡融合不断深化

全面打造精致城市,实施城市提质项目91个,环城水系全线贯通,城市干道美化亮化竣工投用,黄河公路大桥、城市集中供暖快速推进,117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三种经营”动态清零,新改建游园绿地24处,吉祥湖公园开园迎客,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加快建设秀美乡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农村旱厕实现应改尽改,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圆满完成,“四好农村路”实现全域覆盖,源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孟州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万人,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24元,年均增长率7.5%;全市期盼多年的新一中建设接近尾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所、中小学29所,全面消除超大班额;高考上线人数实现十一连增;中医院完成搬迁,妇幼保健院迁建、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等加快推进,实施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提升工程,基本实现“一乡一院、一村一室”;建成7所医养中心,贫困兜底线群众实现应养尽养;高标准建设15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64所农村幸福院,实现城市所有社区和农村千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五、“三大攻坚”圆满收官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创新打出“末位倒排、精准帮扶”“结对认亲、放飞梦想”“重症慢性病200元用药补贴”“城乡低保提标、残疾人两项补贴扩面提标”等“组合拳”,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1061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持铁腕治污,严格落实大气污染“六控举措”,“散乱污”企业保持动态清零,实施“双替代”5万余户,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面建成水污染治理五大工程,一举拆除南庄毛皮企业涉水工段142家,水污染被动局面彻底扭转,地表水质由劣五类提升到四类;坚持“堵后门、开正门”,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面深化“平安孟州”和“法治孟州”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黑除恶群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公众安全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恢复增长态势。

六、科技创新指标倍增

“十三五”末,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同比增长110%;省重点实验室1家,同比增长100%;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同比增长100%;省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是焦作市唯一一家,同比增长100%;省星创天地1家,同比增长100%;省院士工作站3家,同比增长50%。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家,同比增长275%,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荣获“中国创新百强县(市)”“焦作市科技创新先进县(市)”“科技创新综合体建设先进县(市)区”等称号,创新指数和创新创业活跃度位居焦作各县市第一名,受到焦作市委、市政府表彰。

七、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始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的创新理论在党员干部心中扎根铸魂。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驰而不息纠“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惩贪治腐。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牢“六个旗帜鲜明”用人导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政治生态好、城乡面貌好、生态环境好、干部状态好、发展势头好”氛围全面形成,为加快“十四五”发展,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孟州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党员干部带头、依靠群众、全面排查、堵塞漏洞、集中救治,把外防输入与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有机结合,持续保持“零确诊、零疑似”大好局面,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孟州防线”,贡献了服务大局的“孟州力量”,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孟州风采”。实践再次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我们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显著的制度优势,始终是我们抵御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河阳儿女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始终是我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硬核力量。

五年来,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奋斗目标聚焦到加快建设开放富强文明幸福美丽新孟州上,把工作导向引领到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凝聚起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当好标兵、走在前列的强大合力。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办不了的要事,开创了孟州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始终坚持政治统领,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三农”根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孟州建设,以改革开放创新联动蓄积发展势能,让孟州发展颜值更高、筋骨更壮、气质更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以实打实工作换来群众的口碑,让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幸福。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基础,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打牢事业发展的根基。“四个始终”是过去实践的有益探索,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专栏1:孟州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目标

                       

“十三五”完成

       

(预计)

                       

指标属性

                               

绝对数

                       

年均增长(%)

                       

绝对数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1

                       

生产总值(2015年价)

                       

亿元

                       

413

                       

9

                       

-

                       

前四年7.0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2015年价)

                       

                       

103250

                       

7.2

                       

-

                       

前四年6.4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60

                       

15

                       

-

                       

前四年12.3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6

                       

8

                       

16.4

                       

8.0

                       

预期性

                               

5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9.3

                       

6

                       

6.1

                       

2.7

                       

预期性

                               

6

                       

五年累计使用市外境内资金

                       

亿元

                       

460

                       

8.9

                       

498.25

                       

10.7

                       

预期性

                               

五年累计利用境外资金

                       

亿美元

                       

4.6

                       

21.7

                       

7.83

                       

43.5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0

                       

11

                       

88

                       

3.8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8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26

                       

35.6

                       

预期性

                               

9

                       

城镇化率

                       

%

                       

60

                       

预计54.2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

                       

28.8

                       

12

                       

2019年35.4

                       

前四年

       

19.8

                       

预期性

                               

11

                       

年均专利授权量

                       

                       

156

                       

8

                       

339

                       

20.35

                       

预期性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7324

                       

7.5

                       

预期性

                               

1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3

                       

预期性

                               

14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次

                       

万人次

                       

2.975

                       

3.295

                       

预期性

                               

15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次

                       

万人次

                       

6.2

                       

1.3

                       

预期性

                               

16

                       

学前三年受教育率

                       

%

                       

95

                       

96

                       

预期性

                               

1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3

                       

94.5

                       

预期性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焦作下达目标

                       

20

                       

3.7

                       

约束性

                               

19

                       

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完成焦作下达目标

                       

53

                       

约束性

                               

20

                       

中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95

                       

99

                       

约束性

                               

21

                       

中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1.6

                       

100

                       

1.8

                       

约束性

                               

22

                       

中心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2

                       

11.47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

                       

完成焦作下达目标

                       

15.42

                       

0.988

                       

约束性

                               

24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2.86

                       

2.8392

                       

约束性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孟州的关键五年。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增强,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

——从孟州看,“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孟州地处黄河中下游结合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强化流域治理、筑牢生态屏障、加速产业转型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孟州与洛阳人脉相通、地域相连、产业相融,随着洛阳副中心城市战略的全面实施,城市外溢效应愈加突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领先的开放平台,孟州将成为承接产业、资金、人才转移的主阵地;孟州作为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被赋予156项省辖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全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这些重大机遇与孟州产业、区位、开放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孟州融入洛阳都市圈,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同时,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孟州发展也存在诸多挑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拉动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不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用地规模、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紧张,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科技创新活力不足,人才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亟待破解;社会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民生领域短板和欠账依然较多,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任务,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辟我市发展新境界。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抢抓机遇、补齐短板、提升优势、奋力拼搏,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建设富强、创新、生态、文化、宜居、幸福城市新篇章,奋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围绕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当好标兵、做好示范,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六个孟州”。在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思想政治统领更加有力,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党建引领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证作用充分彰显。在富强孟州建设上,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人均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创新孟州建设上,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全省县域先进行列。在开放孟州建设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在优势产业领域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外向型经济体量和质量跻身全省县域第一方阵,营商环境保持全省先进。在生态孟州建设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健康孟州建设上,建成现代化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更高质量健康环境和更高水平健康保障,健康生活行为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幸福孟州建设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迈向均等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党建作引领、产业促转型、城乡谋振兴、民生新改善”,围绕“1266”总体工作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全力打造“一城五区”,当好焦作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孟州开好局、起好步,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孟州篇章。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实施民心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两圈”建设为契机,推动产业集聚区承接“两圈”产业转移取得新成效,推动保税中心与洛阳综保区开展“区仓联动”,积极融入洛阳自贸试验片区,谋划高铁、轻轨、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向孟州延伸,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在服务“两圈”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坚决提升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务实重干。加快追赶,实现跨越,必须干字当先,把务实重干的优良作风继承好、保持好、发展好,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营造齐心协力、和谐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合心、合力、合拍共促孟州不断追赶、实现跨越。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十四五”时期,我市要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全面提升战略位势,在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增强城市能级,立足打造“一城五区”发展定位,探索走好具有孟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主动融入洛济焦产业带,强化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区域联动,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点。

——全省县域开放创新引领区。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推动开放平台协作互动、创新载体融合共享、产业链条协同发展、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在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创新方面走在全省县域前列。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速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孟州经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践行“两山”理论和沿黄生态保护上率先突破,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上率先示范,在加快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上率先实践,把黄河建成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河、文化河、幸福河。

——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区。在贯彻落实“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重大要求上当标杆,在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上做示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丰富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能级,完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满足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品牌。

 

第四节 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确立“1266”总体工作布局。“1”,就是紧盯“当好焦作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这一总目标;“2”,就是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建设;“6”,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协同发展、系统观念、务实重干”六项原则;“6”,就是实施转型攻坚、强村富民、精致城市、生态提升、动能再造、民生幸福等六大专项行动。具体细化实化为“七个新”:

——经济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皮革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电子信息、保税经济、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提速扩量,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平均达到4%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焦作市及全省平均水平。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左右。

——改革开放创新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四大开放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承接先进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快融入洛阳都市圈,实现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量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市科技综合竞争实力位于全省前列。

——乡村振兴建设实现新突破。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5%,湿地保护率达到100%。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进步。主流思想引领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大幅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全市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开发利用程度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较好成效;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扎实有力,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明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2:“十四五”孟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5年目标

                       

五年年均

       

增长或累计(%)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8以上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2020年价格)

                       

-

                       

>6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

                       

8左右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3

                       

-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20左右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预期性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

                       

约束性

                               

10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48

                       

-

                       

预期性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3

                       

-

                       

预期性

                               

13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7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4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按焦作下达目标

                       

约束性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按焦作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

                       

按焦作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7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按焦作下达目标

                       

-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35

                       

-

                       

约束性

                               

19

                       

湿地保护率(%)

                       

100

                       

-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28

                       

-

                       

预期性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孟州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汇聚高质量发展创新优势。

 

第一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自主创新,创建河南省创新县(市)。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订与修改,鼓励企业在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良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或引进欧美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鼓励引导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技术研究转化平台,争取在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占据“头部领域”、掌握“头部技术”。引导带动企业走产学研联合、科技创新之路,到2025年,全市重点实验室达到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0家,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确保每年新增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家,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3家。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好高新区、专利导航实验区、智能化示范园区三大省级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水平,加大国家高新区创建力度,打造更高水平创新载体;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鼓励重点企业研究开发应用纳米技术、高效聚合反应技术、绿色合成、激光熔覆等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支持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建设的高端商用车及船电气缸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中内凯思汽车新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承担建设的大功率国六发动机钢制活塞研发及应用项目、河南省大地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5G高频印刷线路板铣削用高端磨硬质合金材料”项目、河南飞孟金刚石有限公司研发的“金刚石热沉片的技术研发”项目、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承担建设的年产1000吨(1%)维生素B12综合利用项目、孟州农达生化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赤霉酸高产菌株基因工程改造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等建成达效。到2025年,制造业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0个。

第二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十百千计划”,培育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极与省内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在孟州建立分校,实现高等教育新突破。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时代“孟州工匠”。到“十四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人以上,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达300人以上。

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

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拓展股权激励、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技术入股、退休返聘等方式,增强人才吸引力和汇聚力。鼓励企业从高校、院所、央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吸引鼓励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携项目、专利、版权等创新成果来孟发展,与市域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合作,推动创新技术成果、项目在孟州落地转化。稳步发展博士后事业,发挥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导企业发展技术人才的作用。积极构建人才绿色服务通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依规简化各种审批流程和手续,为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高层次人才涌入孟州。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筑牢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和激励力度,“揭榜攻关”,借力高校院所资源加强合作,通过共担科研课题、实施科研项目、建设科研基地、开展委托培训等培育科技人才。树立以人才为创业创新之本的理念,优化科技人才配套服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围绕产业转型和企业创新所急需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聚焦解决工作条件、奖励机制、调动手续、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出台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使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以孟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整合创新资源,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突出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投融资服务,实施“科技小巨人”和“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强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做实做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智能化示范园区、省级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等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洛阳都市圈科技成果创新孵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产品。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便利化改革,建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为市场主体和群众产权的申请注册、保护维权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加大专利成果应用和转化,把鼓励转化放在优先地位,保护创新创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助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专栏3:“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重点项目

                               

 

       

1.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燃机低摩擦气缸套装备升级及智能化应用项目。项目重点为内燃机低摩擦气缸套装备升级及智能化应用。

       

2.河南中原吉凯恩气缸套有限公司研发的“中原GKN公司气缸套生产线智能升级”项目。项目将对现有加工车间内生产线进行智能升级改造,新增86台(套)生产设备、机器人及检测仪器等,其中珩磨机、粗糙度仪、圆柱度仪、X射红衍射仪等14台(套)。

       

3.河南飞孟金刚石有限公司研发的 “CVD金刚石膜及高端研发”项目。建设内容为CVD金刚石膜(应用在半导体)及高端复合刀具、片研发(石油钻探及高附加值领域)。

       

4.隆丰皮革产业园项目。项目占地3平方公里,逐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毛皮初加工—终端产品制造—品牌营销”的产业链条。

       

5.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乡村振兴暨毛皮产业综合提升与园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毛皮园区、垃圾填埋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乡风文化建设、污水处理厂改造、园区外环路等。

       

6.河南御捷时代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5万辆纯电动车、10万套锂电池包项目。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建设车间厂房、办公楼等,年产15万辆纯电动车及10万套锂电池包。

       

7.河南泰利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年产15000吨高纯度聚葡萄糖(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升改造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77.01亩,主要是优化生产工艺,提升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章  坚持转型 升级, 加速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孟州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将南庄毛皮园区、河阳食品园区纳入产业集聚区,实现“一区两翼”协同发展,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实体经济,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孟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最大保障。

 

第一节 完善提升发展载体

 

坚持精准发展、有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平台提档升级。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产业集聚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化工产业集群、皮革制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保税经济。努力建设国家级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国家级皮革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强化产业集聚区“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积极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程,到2025年,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提升到350万元/亩,工业企业税收提升到15万元/亩,全面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探索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和“一区多园”“园中园”发展模式,提升产城融合形态水平,深化智能园区、绿色园区等发展模式。

二、建设智能制造业强区

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吸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龙头企业入驻,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关联发展的产业集群。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特色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增加制造业比重。补齐产业链上下游短板,系统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产业集群,实现智能产品孟州制造,产业集群突破千亿级,打造全省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集中区,赋能并支撑孟州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孟州产业核心竞争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阳光路、建业路、振兴路、西窑路等道路建设,到2025年,全面建成“四横九纵”路网框架,加快综合服务中心、安置房、公租房、供排水管网、路灯、绿化等建设,实现全区集中供热、供水,污水达标排放。

第二节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立足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皮革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坚持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并重,全面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将孟州打造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重点,依托中原内配,加强与欧美知名企业合作,引入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带动、延链补链,通过实施中内凯思国VI发动机钢质活塞、中原内配高端商用车及船电气缸套研发、吉凯恩气缸套生产线智能升级、中内凯思新型锻造、中原活塞迁建扩建、中原智信大功率发动机缸套智能制造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加速实现从内燃机零部件制造向悬挂、制动、电气等系统零部件制造过渡,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中原内配在气缸套领域领跑优势更加明显,真正建立技术、创新和规模壁垒,在钢质活塞、活塞环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集团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内燃机摩擦副领域的隐形世界冠军。到2025年,将该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龙头企业超20家,配套企业超30家的产业集群规模。

二、大力发展皮革制造产业

以转型升级为重点,高标建设隆丰皮革产业园、南庄毛皮产业园,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计,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实施年加工100万张高档牛皮革、高档皮革后整饰加工技术改造、鞣制工厂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技改、汽车高端内饰和高端制鞋、箱包、家居用品等项目,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从毛皮初加工到研发设计到终端制造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覆盖;全面打造桑坡·记忆特色小镇,加快发展直播经济,实施电子商务+,实现集皮革制造、电子商务、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布局,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创新力度,建设四川大学孟州制革清洁技术研究院,加快新产品开发,培育自主品牌,推动皮革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自主化、品牌化迈进,打造全国最大的生态绿色皮革集散中心。到2025年,将该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突破250亿元,龙头企业超20家,配套企业超40家的产业集群规模。

三、大力发展生物化工产业

坚持创新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方向,依托孟州玉米淀粉原材料优势,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推动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广济药业维生素B12、金玉米科技产业园、华兴公司醋酸乙酯生产线及配套装置技改等项目,推动广济、华兴、鑫河阳、厚源等企业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品研发水平和以工带农能力“双提升”,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酒精生产基地;加快推动金山化工转型升级,打造豫西北最大的联碱化工和盐化工基地;规范提升豫农生物产业园,发展绿色产品,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利用紧邻洛阳石化的地域优势,科学规划石油化工园区,着力引进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大型石化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与吉利、孟津、济源共同打造千亿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将该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龙头企业超15家,配套企业超30家的产业集群规模。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保税经济等产业增量扩能,做大保税物流园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迅速形成规模优势。

一、提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围绕皓泽电子信息产业园、年产2亿片智能对焦驱动元件等项目建设,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重点引进手机、电脑、消费电子主板、摄像头、线束、马达等零部件企业入驻园区,打造以3C产品零部件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向尖端化发展。到2025年,将该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龙头企业超5家,配套企业超10家的产业集群规模。

二、壮大培育新能源产业

推进御捷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加快新车型开发,实施错位销售,积极拓展市场,保持细分市场领先地位;发挥整车制造优势,积极引入车用电池、车灯、座椅、汽车电路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推进御捷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天能集团孟州总部基地、谊善车灯等项目建设,形成集群效应。到2025年,初步形成年产中低速电动汽车30万辆生产规模。将该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龙头企业超5家,配套企业超15家的产业集群规模。

三、加快发展保税经济

依托B型保税、跨境电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境皮张监管指定存放仓库四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深化与郑州、洛阳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以及综保区合作,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协作发展,探索“区仓联动”,积极发展保税金融、国际贸易、冷链物流、跨境电商、进口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新经济。实施保税农产品物流园、中农投国内分拨配送基地、德众大罗塘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共同打造豫北自贸片区,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际贸易。到2025年,年交易额超1000亿元。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和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供给能力。到2025年,全市建成2个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

一、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丰富服务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着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突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商贸流通线下与线上方式相结合,吸引新零售企业在孟州开设体验店。有效利用汇丰步行街、创智步行街、鼓楼老街、建材商城等商贸服务资源,培育高质量高品位开放商业街区。推进服装店、药店、超市、便利店等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在社区合理布局,发展无人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贸服务设施,满足城乡消费需求。

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快推动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健康体育等行业突破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加快实施德信养生文化村、健康医疗养老中心、快活林文旅小镇等项目,积极发展治未病、康复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推进养老服务与老年用品发展。推动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就餐、娱乐、医疗、日托、看护、慰藉等定制服务。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适老辅助技术与产品生产,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体育等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以老家莫沟、美丽源沟为龙头,以“四好农村路”为串联,集聚乡间溪流、田野、树林、南太行窑洞民居、客栈、布坊、咖啡屋、特色美食等文化休闲元素,推动莫沟村、源沟村等探索发展岭区窑洞、农耕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村落,形成国内知名的窑洞文化、农耕文化体验旅游区。以韩愈文化品牌为引领,高度整合孟州市域内各类旅游资源,以黄土丘陵、冲积平原和黄河滩区三大地理空间为载体,以休闲度假为导向,融入历史人文、中原文化与黄河风情,打造集文化体验、黄河水工、湿地保护、乡村度假、城市游憩、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美丽孟州,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知名旅游胜地。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跨界融合、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农村等融合发展,鼓励重点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发展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促进创意、时尚、文化元素融入,依托南庄皮毛产业,向上游延伸,塑造“孟州设计”品牌形象。

二、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以服务孟州产业升级为导向,坚持高端化与专业化发展路径,着力发展信息服务、商贸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健全完善县(市)、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积极推进通航经济产业园、京东桑坡供应链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货运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畅通城乡商贸物流通道,促进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高效衔接。深化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特色物流。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模式,培育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依托毛皮产业优势和四大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全国毛皮交易中心、中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强化金创新深入推进“引金入孟”工程,大力发展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融资平台,整合银行、担保、证券、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投、创投、小额贷款公司等信贷资源,一起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资产管理、融资中介、融资配套、政策性资金申报等专业服务,搭建企业项目与资本对接的高效通道。同时,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隆丰公司、康耀电子、皓泽电子、大地合金、康华药业等企业上市融资。

第五节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以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5G应用场景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原内配5G智慧工厂、吉凯恩气缸套生产线智能升级等项目建设,建成“汽车部件‘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数字赋能产业转型,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等服务。完善提升全市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到2025年,推动100家企业上云,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

 

第六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制定产业链培育方案,加快提升产业链规模。突出补链强链招商,发挥好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招商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从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入手,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从产品附加值、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引领入手,引进关键性项目。坚持市场导向和应用牵引,聚焦关键共享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创新,发挥重大平台作用、企业主体作用、人才支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施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打牢产业集聚区规划“一张图”、用地政策体系“一张网”两项基础,打赢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两场攻坚战,开展产业集聚区土地高效利用评价,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优化全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集聚区载体支撑能力。

主动对接省转型升级“头雁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对中原内配、隆丰皮草、广济药业、皓泽电子、德众保税物流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引导企业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力争到2025年末,培育税收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超千万企业20家以上。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梯度形成一批30亿、10亿级规模制造业企业。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思路,积极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形成接替有序、梯次分明的企业良性发展格局。

                   

专栏4:“十四五”时期现代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年产180万只国Ⅵ发动机钢质活塞项目。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65085㎡(约248亩),新建活塞联合生产厂房、35KV降压站以及配套的公用动力设施,新增建筑物建筑面积28886㎡。新建智能化、分段自动活塞生产线6条,由5个智能加工单元组成。项目引进国外关键生产、检测设备208台(套),总用汇额13031万美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投资56301万元,引进德国活塞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检测装备,采用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形式建设。引进设备83台(套),用汇额4647万美元。二期工程投资86956万元,引进设备125台(套),用汇额8384万美元。

       

2.广济药业年产1000吨维生素B12项目。综合利用现有核黄素生产线的公用系统(锅炉、制水、供电、空气动力等),建设年产1000吨维生素B12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糖化车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成品车间、污水处理车间、成品仓库及配套相关设施等。

       

3.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年产10万辆新能源纯电动轿车、10万台汽车动力电池及相关配件,占地1300亩、厂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生产车间等汽车四大工艺生产线及辅助设施,同时包括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及汽车座椅等相关配件生产线。

       

4.隆丰皮毛综合加工产业园项目。年加工2500万张羊皮,总占地2000亩的皮草综合加工工业园区,其中现有生产用地1000亩、新增用地1000亩。新增建设项目有皮毛深加工区、皮革深加工区、物流中心、新产品研发生产区、污水处理厂、新产品开发展示中心、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累计新增建筑面积753000平方米。

       

5.南庄毛皮产业综合提升与园区建设项目。年加工2000万张生皮,项目总占地600亩,含四个鞣制车间,其中鞣制单元占地400亩,污水处理占地50亩,建设综合办公楼、宿舍楼、车间、仓库、污水处理站及其他配套设施等。

       

6.金玉米科技产业园项目。包含年加工玉米48万吨生产线、5万吨淀粉生产线、 16.5万吨麦芽糊精生产线、5万吨高麦芽糖浆生产线、18万吨核黄素发酵剂生产线。10万吨葡萄糖浆生产线、5万吨功能性低聚糖及差异化糖浆生产线、5万吨功能性发酵制品生产线(海藻糖、赤藓糖醇、结晶麦芽糖、膳食纤维)、10万吨粉末油脂生产线和1万吨功能性食品原料生产线等。

       

7.皓泽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项目占地100亩,新建高标准无尘车间5个,建设10条自动化生产线,购置检测设备和相关试验设备等。

       

8.金山化工转型升级绿色减排改造工程。年产10万吨三聚氰胺,项目占地124.62亩,建设厂房、仓库等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设规模:采用国内先进的加压循环法生产技术,建设5万吨/年×2套三聚氰胺装置,利用三聚氰胺副产含氨尾气替代合成氨装置供氨,并从锅炉烟气中搜集回收二氧化碳用于系统补充,逐步淘汰现有两套固定床合成氨装置,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实施绿色化改造,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9.天能集团年产3000万铅酸蓄电池项目。项目在原有硅胶体铅蓄电池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减排增效升级改造,实现年产3000万只硅胶体蓄电池的产能。在扩能增效的同时,对现有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升级改造,降低含铅废气的排放量、实现含铅生产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将该项目打造成智能绿色化工厂。

       

10.德众大罗塘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项目规划占地260亩,主要建设七栋低温冷库,一栋常温冷库及一栋生鲜加工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搭建等。

           

第五章 坚持扩大内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力争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抢占先机、取得实效。

 

第一节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节点作用,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分配流通、市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断点堵点。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供给,以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适配国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走出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的特色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80%关联企业通过相关质量体系认证。发挥我市装备制造、皮革制造、生物化工等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政企联动、产销对接,提高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京东孟州桑坡智能仓储物流及出口业务升级服务等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第二节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坚持项目为王,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洛阳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项目谋划,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落实领导包联全覆盖机制,完善项目落地建设条件,推动储备项目尽快转化为实施项目,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全面提高项目建设实效。强化项目督导服务与跟踪问效,完善奖惩机制、考核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坚持每年实施“十大工业项目、十项基础设施、十件民生实事”,以“三十工程”高质量建设引领孟州高质量发展。

不断激发投资活力。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债券、国债、基金,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合理安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政府投资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科学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独特优势,提高大项目的建设运营能力。创新金融机构参与项目的方式,推动金融资本与项目资本金的有效匹配,提升项目的资金平衡能力。每年至少竣工投产1个10亿元以上、10个亿元以上的产业类项目。

第三节 全面释放消费潜力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推动汽车、家居、餐饮、住宿、商超等传统消费提质增效。积极推进京东桑坡供应链设施建设、孟州市国际汽车城、5G基站等项目建设,培育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以绿色健康为方向,积极培育教育、文旅、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实施“互联网+”,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桑坡·记忆特色小镇,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和“互联网+”消费生态形成;完善社区便利店、商业街、便民市场等消费设施,大力发展夜经济,着力激发农村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日消费。

                   

专栏5:“十四五”时期扩大内需重点项目

                               

1.桑坡·记忆特色小镇项目。以桑坡村为依托,规划面积0.6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街道改造、商铺装修、物业服务中心、商务洽谈中心、网络服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等。把桑坡打造成一个产业特色明显、一二三产融合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2.京东桑坡供应链设施建设项目。结合桑坡专业市场的现状基本情况和京东物流在物流网络布局、供应链信息化打造、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双方规划重点拓展桑坡专业市场物流网络布局,开拓物流业务,提升当地企业供应链信息化水平。

       

3.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货运物流园区项目。物流园占地面积共计500余亩。园区计划分三个区域建设,一是货运运营区域,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仓储等;二是综合区域,包括汽配维修中心、汽车直营店、二保站、车辆检测中心、综合办公楼等;三是生活服务区,包括餐饮、住宿、生活购物等配套服务区。

       

4.孟州市国际汽车城项目。建设区域包括露天汽车展场13000平方米、棚盖5000平方米、汽车展场4000平方米、展场办公室、门面1000平方米、检车线1000平方米、维修维护建筑1000平方米、售后服务仓库1000平方米等。

       

5.5G基站建设项目。移动、联通、电信计划在孟州建设5G基站超200个,实现5G孟州全覆盖。

            第六章 坚持三农优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基点放在农民增收上、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着力点放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第一节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兼顾产出和产能平衡,实现增产和增收相统一。落实“粮袋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一、稳定粮食生产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两区”划定成果,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市夏秋两季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以上。继续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技术扶贫行动计划等科技服务工作,在关键农时和重点生产环节组织技术服务专家、技术人员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节本增效、绿色安全、抗灾减损等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继续强化耕地质量建设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区,因地制宜选择农艺、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集成组装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模式,稳定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持续提升土壤肥力;通过耕作层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力争土壤耕层厚度提升至25cm左右;控施化肥,减少不合理投入数量,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污修复。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小麦、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引进工作。积极推进孟州市10万亩标准化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现代种业育种及仓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小麦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花生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积极争取种业工程项目,增强现代种业竞争力。

二、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和装备技术,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巩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支持开发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支持推广应用现代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集成创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孟州市润田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等农业服务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种子、农膜、农机具等农资产品研发、销售及农技推广、土地托管、电商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型企业。

加快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大力加强墒情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增设墒情自动监测站,提升技术水平,强化监测手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农田节水技术模式集成,加快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试验研究,集成组装一批品种、农艺、设施配套的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促进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协同发展。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工程。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四优四化”进程,大力发展花生、中药材生产,力争至2025年优质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怀地黄3万亩,怀山药1.5万亩,积极发展其它优质高效中药材品类,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落实政府保障“菜篮子”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确保生产种类、面积和产量,大力引进发展新型设施栽培技术,保障市场供给。到2025年,各类蔬菜、瓜类种植面积逐步稳定在6万亩左右,产量逐步达到20万吨左右;日光温室及大拱棚果蔬种植增加到1500个以上,播种面积确保在4000亩以上,小拱棚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亩以上。在生产上继续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生产逐步增加产品种类,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技术。

稳步发展林果业。结合孟州市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立矮砧密植高标准苹果示范区。推广苹果种植新模式(果园配置格架系统),引进苹果新品种,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治新技术,示范果园机械化操作。到202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到15000亩。结合乡村振兴,与休闲农业融合,积极发展水果采摘园。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林场低产林改造、西虢镇红豆杉育苗基地等项目建设,在发展材林的同时,营建包括枣树、核桃、桃树、红梨等地方特色经济林,同时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摘旅游项目。

提升畜牧现代化生产水平。到2025年,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恢复生猪生产。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企业申报“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生猪养殖企业贴息”等,加快我市生猪恢复生产。加快推进生猪屠宰及肉品加工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使其具有生猪屠宰、冷库储备、肉品加工等市场功能,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规模,增强综合市场竞争力。促进“两牛”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鼓励奶牛养殖企业申报“高产奶牛核心群组建(良种母犊补助)项目”“奶畜家庭牧场(中小牧场)升级改造项目”“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等,加快推进“两牛”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保障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有效运转。

第二节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怀药、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培育行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持续引导农业土地流转,围绕“四优四化”,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蔬菜和怀药,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

二、完善农业发展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创建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销售,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两个信息管理平台,到“十四五”末,农产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8个以上,巩固提升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实施数字农业行动,以智慧农业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桑坡·记忆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发展特色民俗文化型产业。抓好林场生态文旅、十里花堤、黄河生态廊道、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培育示范标杆。以黄河滩区沿线、莫沟村、源沟村、汤庙村、耿沟村、古周城村、苏庄村、韩庄村为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实施品牌创建工程。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聚焦乡镇在城乡物资配送、要素流动方面的枢纽作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高标准编制村庄实用性规划,形成城乡规划一体、空间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城乡规划发展新格局。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抓好王园线、谷黄线、东全线三条农村道路优化提升工程,开展“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积极推进“四水同治”,继续实施小浪底北岸灌区和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配套工程、蟒改河综合治理工程、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白墙水库清淤扩容工程等项目建设,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提升农村5G网络、三农配套、快递物流等服务水平。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巩固提升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探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智慧乡村,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依托王园线、孟济线、谷黄线、东全线,打造4条横贯东西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带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

三、推动农村人才振兴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充实农村专业人才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身农业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充分运用创业担保贷款资金,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第四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提升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一、加快提升农村土地资源价值

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扩大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鼓励开展土地入股、劳务输出、抱团置业、旅游开发等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二、创新发展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行动,探索以集体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采用资源经济、服务经济、物业经济、基金运作等方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扩展产业领域,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效率。“十四五”末,20%的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40%的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95%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健全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创新农村信贷产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等发债融资,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完善多元化保险保障体系,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创设农村服务网点,开发适应乡村振兴和农民需要的保险品种,提升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

四、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积极发展土地流转或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生产向家庭农场转变,将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中,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建设多种形式为农服务中心,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提高农业竞争力,到2025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60家,分别达到600家、180家。

 

第五节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脱贫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探索相对贫困精准帮扶机制,保持产业扶持、科技帮扶、普惠金融、就业服务等各项支持政策与乡村振兴稳定接续,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支撑,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一、巩固完善脱贫成果

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立足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充分利用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发展特色优质高效乡村产业,促进乡村旅游、电商等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的益贫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展社会扶贫和消费扶贫,助力脱贫地区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提高扶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提升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精准性,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综合保障力度,充分发挥扶贫保险防火墙作用,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发展能力,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范返贫致贫综合保障机制,不断补齐脱贫短板。

二、健全扶贫开发机制

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物流、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管护机制。进一步提升医疗和教育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全覆盖,村村有村医,做好控辍保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改善工作,大幅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实现较高质量的“两不愁三保障”。促进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均等可及。完善兜底保障政策和临时救助制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确保特困人员得到救助供养。

三、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建立有效的精神扶贫机制,鼓励脱贫群众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完善充实项目库建设,结合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大力开发特色种植养殖和深加工,重点壮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成立由农民、企业、村集体公司人员组成的监督机制,监督和鼓励企业依法诚信经营、规范约束生产销售行为,推动扶贫项目实现双赢和共同致富的长远发展利益取向,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产业扶贫项目收益,通过设置公益岗、发放劳动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低收入人群积极参加劳动。

                   

专栏6:“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1.孟州市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1.2万吨杏鲍菇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项目占地131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0座,新上生产线10条,仓库2座,办公楼1座,总建筑面积65000余平方米,年产量可达1.2万吨。

       

2.孟州市万亩韭菜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钢结构韭菜及产品仓储保鲜冷库及其相关设备,钢结构,约10000平方米;建设分级加工包装车间3000平方米,购置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购置冷藏保鲜车辆10台;建设信息发布中心、物流营业用房、仓储用房、生活配套用房等1000平方米及相关设备。

       

3.孟州市润田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穗糯甜玉米三产融合暨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建设真空包装生产线1条、蒸煮速冻生产线1条、低温冷藏库1座。年加工糯甜玉米2000万穗,可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收1200万元,可吸纳近200名农民就业。

       

4.化工花生产业园建设项目。占地面积800余亩,拟在东孟港村北侧地段筹建“一园三路”花生集中加工园区,分三路布局,分别为花生粗加工区、花生深加工区和花生产品电子商务展销区。

       

5.金针菇现代化工厂新建项目。项目占地220亩,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新建生产车间5栋,项目计划组建年产金针菇3.2万吨的现代化高标准食用菌工厂。

       

6.汉永生物年产60万吨小麦面粉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60万吨小麦面粉项目,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49500平方米。主要建设车间、仓库、办公楼及辅助设施等。

       

7.孟州市10万亩标准化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种子仓储仪器设备种子晒场田间工程。

       

8.孟州市小浪底北岸灌区和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配套工程项目。包括农田灌溉配套工程、工业及农村生活用水配套工程、生态用水配套工程。

       

9.孟州市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一廊、两区、八河、五连通、多节点”的水系整治总体布局。

       

10.孟州市蟒改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蟒改河工程全长19.6公里,对该河道进行疏浚、堤防加固、四大弯道护砌、阻水桥改造、下游河道护砌工程等工程,对蟒改河进行综合整治。

       

11.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新建万人以上规模水厂5处,覆盖全市10个乡镇办事处,巩固受益人口31.0763万人。水厂建成之后,饮水水源由地下水置换为地表水。

       

12.孟州市西虢镇红豆杉育苗基地项目。占地约700亩,计划建成国内最大的红豆杉育苗基地。

           

 

 

第七章 坚持优化空间,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全面落实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一带引领、两轴外联”的城乡空间布局,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二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坚持品质至上,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塑造城市风貌。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城乡水、电、路、气、网等一体化发展。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市生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进一步整合资源,高标准建设市民中心,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规划馆、城市广场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条件,提高城乡公交线网覆盖,未来5年内,公共交通规划新增线路10条,规划新建一座公交中心场站,计划新建公交站亭60座,公交站牌300个,新能源公交车辆数增至100辆。加快南水北调水厂建设步伐,确保2021年底,群众用上南水北调水。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25年基本消除重过载,县域整体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3.0kVA。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到2025年,完成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中压管网全覆盖,新增中、低压管网450公里,全市中压管网覆盖率达到90%。在廉庄村新建一个年供气量5000万方的无人值守站,满足未来的供气需求。实施县域信息网络提速升级工程,加快实现千兆宽带的普及和全市5G网络全覆盖,完善公厕、中转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老旧小区红线内和老旧小区红线外项目。“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二、完善城市路网体系

以老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加快老城区主次干道、村巷支路的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老城交通网络。重点推进城市道路畅通一期工程项目、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环线联通PPP项目、梧桐路南段改造等工程建设,构建完整绕城外环网络。到2025年,主次干道道路长度达到92公里,道路面积达到38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9平方米。

三、建设海绵城市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强化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水体自然循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推进海绵型生态水系建设。保护好自然水体,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强化河渠岸坡生态化处理,通过河道疏浚和补水活水等措施逐步改造蟒河、城区排涝河(原蟒河),恢复已侵占的水系和岸线。加大沿河排污口排查,杜绝污水直排入河。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消除积水区域。推进海绵型绿地系统建设,推动现有绿地系统要逐步实施海绵化改造。推进海绵型道路、广场、小区、单位建设,创建海绵型城市示范区。

 

第三节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围绕政府服务、普惠民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5G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升级,建设“数字政府”,实现信息基础资源互通共享。积极推动交通、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率先实现智慧管理和应用,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温暖”。

一、加快建设“数字政府”

依托全省数字政府“一朵云”、已建机房和数据中心,推动5G商用和网络、基站升级改造,创新政务服务、移动办事、市场监管、民生改进和移动办公等场景应用。健全统一共享的公共支撑体系,依托焦作市大数据中心和焦作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提升服务效能。

二、积极推广智慧管理和应用

全面整合城市数据资源,制定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工程设计,避免建设“信息孤岛”。以“智慧小区(村居)+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公安、城管、交通、医疗、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聚焦社区治理、要素保障、交通安全、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完善“大数据+指挥中心+N”综合指挥架构,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到2025年,将“智慧小区(村居)+平台”建设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智慧平台。

三、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积极培育和引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龙头企业,构建城市智能化生态体系,推动城市由智慧化向智能化发展转变。加快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转化应用,探索智能化建设和新兴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5G无人机应用试点工程、5G智慧安防试点示范工程,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第四节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将进城落户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全面打造桑坡·记忆特色小镇,示范引领全市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非户籍人口进城落户。实行“材料容缺”落户,增设社区集体户,方便暂时无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落户,提供材料不齐的,容缺受理,一次办理。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将进城落户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帮扶、公共服务、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包容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二、实施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工程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高起点规划、彰显特色,加快推进桑坡·记忆特色小镇建设,改造传统毛皮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电子商务、贸易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商业环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桑坡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义乌”、全国最大的毛皮集散中心。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建设一批工业发达型、特色功能型、城乡融合型特色小城镇。“十四五”末,培育2—3个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和工业发达型、城乡融合型特色小城镇。

                   

专栏7:“十四五”时期优化空间和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1.城市智能停车场建设。加快城市智能停车场建设、增加车位供给、推广错时停车、推动停车共享,逐步建立起实用、智能、安全、美观的城市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引导路面停车减量,缓解拥堵压力,为城市静态交通规范有序提供便捷、高效的基础支撑。

       

2.孟州市城市道路畅通一期工程项目。包括新城区梧桐路等三条路工程、文宗大街中段工程、河雍大街西延及许东路北延工程、河阳大街西延7条道路新建工程,道路长度7.7公里。

       

3.孟州市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环路改建工程、河阳大街中段提升改造工程、凤凰路改造工程4条道路提升改造,改造道路长度6.67公里。

       

4.环线联通PPP项目。会昌路、韩愈大街、大定路雨污分流及道路综合改造工程、湘子路南延工程、河雍大街西延及许东路北延工程、花园新街东延工程、东西大街西延长工程、东西大街东延长工程、联盟路东延工程9条道路提升改造,新建、改造道路长度19.6公里。

       

5.孟州市城市道路畅通二期工程。包括9条道路建设项目,建设道路总长6730米,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桥涵、雨污水、供水、路灯、交通设施、道路绿化等。

       

6.孟州市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项目土地综合利用项目。对城区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搬迁入园,原有土地进行整合开发,新建住宅小区、公共绿地、公共医疗等设施。

       

7.产业集聚区道路联通工程,包括振兴路南延、建业路北延、阳光路南延、义井防汛路、东窑路、西窑路等。

       

8.孟州市市民中心项目。主要包括综合商业办公楼一栋,图书馆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座。总投资约3.2亿元,占地面积约64100平方米(合96.14亩)。

       

9.孟州市卫生保洁及垃圾清运。孟州市城区以及11个乡镇办事处所辖村庄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环卫设施管理完善、垃圾焚烧处理等工作。

       

10.孟州市客运、公交中心站项目。分客运中心站和客运西站。客运中心站项目位于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约80亩;客运西站项目位于联盟路与呼南高铁交叉口附近,占地约12亩。

       

11.孟州市农村公路县乡道改造提升项目。对路况较差的县乡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总里程72.62公里。

       

12.孟州市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小区红线内)。涉及大定街道办事处、会昌街道办事处、河雍街道办事处、河阳街道办事处。包含道路改造、供水改造、供气改造、电力改造、排水、排污管网改造、照明改造、智能安防等。

       

13.孟州市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小区红线外)。主要建设内容包含花封街和龙首街工程,自汇丰路东至武松路;玉带巷工程,自韩愈大街至黄河大道;武松路工程,自韩愈大街至黄河大道;农坛路北段工程,自龙首街至黄河大道。建设内容为雨污分流改造、道路改造、路灯等。

           

第八章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结合孟州实际,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第一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崇文、融合”的孟州精神,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第二节 叫响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

 

孟州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故里,人文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深度挖掘和开发韩愈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南太行窑洞文化,讲好孟州故事,推动传承创新,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借助洛阳隋唐与河洛文化及国际牡丹文化节影响力,推动孟州文化融合发展,增强县域发展文化软实力。

一、大力弘扬韩愈文化

深度挖掘唐宋文化,进一步开发儒学文化资源,建设韩愈文化地标,规划建设韩愈文化一条街、韩愈文化主题公园、韩愈书院、韩愈纪念馆、苏庄韩祖茔地等发展载体,提升改造韩愈大街,植入韩愈文化元素,塑造韩愈故里城市形象。将韩学文化符号融入韩学体验游、田园风光游、西岭生态游。把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起来,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韩愈故里文化标杆,倾力打造韩愈文化产业园,提升改造韩园,筹划拍摄有关韩愈的电影、电视剧、微电影、动漫等作品以及打造韩愈文化实景演艺,全方位、多领域弘扬韩愈文化,形成与洛阳隋唐文化相辅相成的标志性品牌特色。加强韩愈文化研究与交流,每年召开一次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韩愈文化学术论坛与交流,探讨与洛阳国际牡丹文化艺术节同期举办,共同追溯和研究唐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增强韩愈文化魅力与感染力。

二、积极开发水浒文化

水浒文化在孟州源远流长,其中快活林、十字坡、飞云浦、安平寨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发生在孟州。根据文学名著和民间传说,积极挖掘水浒文化,继续加强快活林文旅小镇项目建设,实施休闲水街、旱街、湿地景观、传统手工作坊、快活林酒家主题客栈等项目,打造成为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商业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文化街区、慢生活体验基地。同时,规划建设廉庄水浒文化体验村,打造宋文化一条街,提升水浒文化品牌影响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孟州市快活林文旅小镇规划图

                                        2:孟州市廉庄水浒文化村规划图

三、深入挖掘南太行窑洞文化

依托太行山南延与西部岭区沟壑纵横的自然地形特色,打造南太行窑洞文化休闲旅游村落,形成国内知名的窑洞文化体验旅游区。以老家莫沟、美丽源沟、红色岩山等为示范,深入挖掘窑洞文化内涵,集聚乡间溪流、田野、树林、南太行窑洞民居、客栈、布坊、咖啡屋、农耕馆、特色美食等文化休闲元素,将西部岭区打造成为南太行、豫西北美丽乡村和民俗村落的旅游亮点。依托西岭自然特色资源,规划建设岩山红色窑洞文化展示区、美丽源沟创意文旅区、南太行古周城文旅小镇、顺涧湖万子山旅游度假村、槐乡温泉养生谷度假村、“韩家寨”民俗文化大观园等项目,大力拓展岭区窑洞经济、窑洞文化、农耕体验等旅游产业,推出一批不同特色的休闲旅游村落,形成国内知名的窑洞文化体验旅游区。

 

第三节 全力讲好“黄河故事”

 

实施黄河文化发展计划,加大黄河左岸零堤碑、锁水阁、显圣王庙、大王庙等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苑建设,推动黄河文化与韩愈文化、水浒文化、南太行窑洞文化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建设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

一、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沿黄文物保护利用。以国家湿地公园、黄河水公园为依托,建设孟州黄河文化产业园。以黄河文化为主线、以文旅产业发展为方向,打造沿黄生态文化综合体,主打“保护黄河、亲近黄河、游玩黄河”的生态与文化旗帜,分别依托黄河防护堤、“四好农村路”、黄河大堤及联盟路,打造湿地保护带、田园休闲带、文化体验带。

二、深度保护和挖掘黄河文化遗产

开展黄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梳理、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进黄河澄泥砚项目展示馆建设。整合非遗资源,推动非遗同旅游景区、乡村游融合发展。弘扬韩愈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以火龙舞、黄河号子、黄河澄泥砚、河阳花鼓戏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完善多条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廊道。

三、塑造孟州黄河文化品牌

通过实施丰润园三期、黄河文化苑、黄河号子实景演绎等项目建设,打造黄河湿地文化休闲、度假体验、养生养老基地,融入洛阳都市圈黄河生态保护带和焦作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围绕“中华源·黄河魂”主题,做好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宣传展示等工作,抓好黄河文化产业园工程建设。探索开展黄河湿地自然摄影、国家地理摄影邀请赛、治黄文化论坛等活动,推出一批独具孟州特色的黄河风貌文化精品,塑造孟州黄河文化品牌。

                                       

 

3:“十四五”时期孟州市文化遗产分布

 

第四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大力实施“文润孟州、咏读韩文”等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城乡文化活动平台,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手段,吸引广大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依托全市丰富文化资源,新建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十四五”期间,274个行政村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村一站”。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通过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为广大民众获取优秀文化内容创造便利条件,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的密度和能级,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探索推进城市书屋项目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均等化发展,建设“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治理结构,加大居民自治与文化志愿者参与的力度。推动全市居委会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集文化宣传、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加大公共文化内容的有效供给

进一步优化供需对接、三级联动、共建共育、绩效评估、宣传培训等五大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的有效性。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扩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强基层文化流动服务,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村、进企业,广泛利用新媒体,多平台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农村、舞台艺术送基层、农村电影放映、文艺支教等活动,每年送文化下乡达到千人次以上。以农村优秀干部、勤劳致富农民典型为原型,高标准编制精品剧目,构建农村发展的持久文化动力。打造“文润孟州”群众文化品牌。充分借助央视“星光大道”品牌栏目影响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贤纳士,推出一批文化新人,登上央视及有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平台,弘扬新时代文化,扩大孟州影响力。开展“文润孟州”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围绕“韩愈篇”“黄河篇”“乡韵篇”“惠民篇”四大篇章,通过文艺培训、文艺演出、展示展览、全民阅读等活动,打造具有导向性、创新性、带动性、大众性的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三、完善文化产业体系

紧紧抓住市场主体的培育、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服务的提供、市场交易平台的搭建等关键环节,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不断拓展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游。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整合中原内配机器人、中欧产业园、皓泽电子产业园、隆丰羊剪绒生活体验馆、桑坡·记忆特色小镇、德众保税物流中心进口商品展示馆等企业文化,推出一批企业文化旅游线路,提升文化产业的可塑性和完整性。

 

第五节 提升全民文明素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志愿服务,引导群众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科学精神,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加快建设诚信孟州。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树立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

                   

专栏8:“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项目

                               

1.韩愈文化旅游产业园。以韩愈陵园为依托,建设5个休闲旅游区,即核心游览区、文化体验区、文化休闲区、乡村风情区、生态保育区。

       

2.“韩家寨”民俗文化大观园项目。以苏庄村韩祖茔地为依托,建设一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牌楼;新建游客接待中心;设置一处小型文化广场;规划建设停车场、建设公共卫生间、水电配套设施、太阳能路灯、雕塑小品和具有唐代风格的民间艺术墙;修建党建综合体;开发“黑龙潭”自然涌泉景观;打造“韩家寨”田园风光综合体。

       

3.黄河生态文化科普长廊建设。利用湿地开发土源对逯开防护堤5+310-12+600,堤顶宽度由8m加宽16m,长7.3km;自逯村控导工程至开仪控导工程0+000-12+600进行硬化堤顶12.6km;修建一条黄河生态文化科普长廊12.6km;沿程1km布设1个休憩驿站共13个;自逯村控导工程至开仪控导工程0+000-12+600临背河各50米树木更新与12.6km行道林更新。

       

4.丰润园生态农业观光及森林康养项目。建设园区接待中心2000平方米、百果采摘园200亩、高科技日光农业种植馆一座、农耕文化展示馆一座、50000平方米沙滩运动场、黄河湿地鸟类保护科普与韩愈文化宣传长廊、林下康养休闲小木屋50座等。

       

5.黄河文化苑(开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提档升级项目。黄河文化苑是一座以“宣传黄河文化、普及黄河知识、弘扬治黄精神” 为宗旨,融合黄河诗词、廉政佳句、谚语民谣、治河策略及法制条款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苑。

       

6.黄河左岸零公里生态文化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堤”(黄河大堤起始点零公里项目开发);大王庙项目开发;黄河第一阁---黄河左岸堤防零公里至锁水阁生态廊道建设;十里花堤景观带建设。

       

7.孟州市快活林文旅小镇项目。项目占地161亩,总体项目建设12万平方米,小镇以宋朝水浒文化为缩影,以文旅融合新业态为载体,以新中式建筑风格为表现形式,围绕街坊、店铺、戏楼、水系等建筑特色元素,建设集传统民俗、文创工坊等三产业态为一体的文旅商融合街区。

       

8.廉庄水浒文化体验村建设项目。主要汇聚有代表性的特色餐饮、住宿、游乐产品和商家入驻,汇聚并运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资源。

       

9.槐乡温泉养生谷度假村。新建中式健康养老四合院占地20亩;健康养老旅居窑洞群占地50亩;温泉疗养度假村占地100亩;高端康养区30亩;健康颐年养生区200亩;窑洞宾馆、地坑院;田园风光欢乐谷占地170亩;小型人工湖休闲垂钓园等水上设施占地30亩。

       

10.南太行古周城文旅小镇。规划建设古周城文化遗迹大观园、修复古城墙5000米、风情古镇商业街、温泉康养苑、民俗文化村、窑洞温泉泡吧等项目。

       

11.顺涧湖万子山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开发建设200孔窑洞民俗客栈、100孔窑洞餐厅及窑洞农耕文化展示馆、窑洞书院、窑洞温泉疗养区、养生康养度假区以及彩绘农业观光园等。

            第 九 章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构建与生态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系,突出地域特色,建设美丽孟州。

 

第一节 深入推进沿黄生态保护

 

大力实施沿黄生态保护,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将黄河孟州段打造成为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新板块、黄河生态廊道提质升级新亮点。

一、大力实施沿黄生态保护

深入推进沿黄生态保护。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筑牢黄河生态屏障。尊重自然规律,聚焦沿黄重点乡镇,科学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统筹推进黄河滩区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加快提升黄河湿地功能,强力实施生态修复,统筹推进支流治理,完善全域生态环境体系。实施小浪底下游河沙治理、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孟州段修复、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王园线生态文化廊道、国储林等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执行黄河流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最大限度管好用好水资源。持续实施“六大增绿”工程,统筹推进湿地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均衡发展。通过退耕还湿、退渔还湿、生态补水,同时采取种植水生植物、芦苇等进行湿地植被修复,打造生态廊道、动物通道,恢复湿地自然状态及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二、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大力实施沿黄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携河发展规划项目落地,配合实施国储林项目,持续加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生态保护,改造提升沿堤文化科普长廊,规划实施十里花堤、槐树林步道项目,倾力打造“沿黄生态廊道,沿交通干线生态廊道,美丽河湖生态廊道,水保生态廊道”。

三、加强黄河干支流污染治理

以黄河干流和蟒改河、原蟒河以及黄河滩涝河、梧桐涝河、化工涝河、杨村沟流域为重点,严格落实河长制。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加强毛皮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土壤污染管控,做好饮用水源地备用水源建设。进一步细化水污染防治攻坚,围绕企业排污管网、河道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工程等重点任务,加快河道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取进管网、微动力污水处理、大三格、小三格等方式有效处理农村污水。实施“护河净水”、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配套灌区等工程,加快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等体系,确保孟州水环境明显改善。

 

第二节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为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创造条件。

一、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扭转污染防治被动局面。严格落实“六控”举措,加大对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污染等综合治理,精准实施源头监管,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严把PM10、PM2.5、空气优良天数等各项指标,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省定、市定目标,提升群众“蓝天幸福感”。加强水污染治理,落实河长制,实现全市3个省市控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IV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100%,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大力推动隆丰公司污水深度处理部分改造提升,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及尾水人工湿地、第三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治理、南庄毛皮园区污水预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全过程的监测与预警,建立覆盖隆丰公司、第三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一体化应急预案,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涉水企业排放和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提升群众“水质安全感”。持续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重点推进重金属、大宗固废、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源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提升群众“土壤放心感”。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可替代产品,力争2025年基本形成市区范围内可替代产品普及化。

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蟒河、猪龙河、引沁济蟒渠、蟒改河生态保护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用数据提升环境监测监控及管理能力,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精准掌控,同时利用无人机等先进科技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为依法行政提供合法依据。

三、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农业产业循环链条,推动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实施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和危险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与安全处置系统,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建立循环型城市,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

 

第三节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一、推动能源节约

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落实,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加强工业节能,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深入推进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和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实现集中供热、降低排放、减少煤炭用量。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探索推广智能电网、多能互补、储能等多种技术创新,形成风电、光电等多轮驱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风电装机规模200MW以上、光伏发电规模100MW以上。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二、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化工业节水,大力推进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城镇节水,推进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动供水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加快建设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力度,改变目前雨污合流的现状,提升污水收集能力,逐步解决城区汛期排水不畅的问题。加快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推进学校、医院、宾馆、餐饮、洗浴等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开展节水型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三、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坚守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城乡用地规模刚性约束,全面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建设用地空间,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大力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准入标准,控制资源消耗高、环境危害大、产能过剩、土地利用强度低、投入产出效益差的项目用地。坚决打赢耕地保卫战。加大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查处力度,压实乡镇办事处耕地保护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及重大项目占用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积极拓宽补充耕地渠道,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拓展用地空间,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完善节能降耗责任机制,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全面推广政府机关无纸化办公,强力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升政务办公自动化水平,节省行政成本,打造节约型机关;规范接待制度和采购制度。鼓励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包装减量化,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积极在农村推广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稳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化改造,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广节能灯具利用,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实施楼房保温、暖气改造工程。加快白色污染淘汰治理,倡导消费者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培育可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和模式在商贸物流企业使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优先意识,提高全市资源化利用率。探索开展垃圾分类,发展共享经济,推广普及共享经济理念,提高公众参与共享的积极性。

 

                   

专栏9“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1.小浪底北岸灌区孟州段工程(孟州段)。修建总干渠1条、干渠2条、分干渠3条、支渠6条,总长40.95千米,灌溉面积18.9万亩。工程建成后,年新增黄河水6000万立方米,将从根本上解决孟州西部岭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2.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孟州段)。修建总干渠长28.5公里,支渠22.1公里。

       

3.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建设规模为18001亩,建设内容为集约人工林栽培,其中用材林面积15501亩,占建设规模的86.11%;经济林2500亩,占建设规模的13.89%。

       

4.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防护堤临背河树木更新1981.8万棵;防护堤行道林更新22020棵;堤防临河50、背河4米树木更新938.7万棵;堤防行道林更新20860棵。

       

5.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修复工程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为保护区西起吉利与孟州开仪控导18坝,进行生态湿地恢复,全长19.5千米。

       

6.孟州市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对梧桐涝河5公里、化工涝河15公里、黄河滩涝河21公里进行垃圾清理和污染底泥清理,沿途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等综合治理。

       

7.焦作隆丰皮草企业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500吨/日规模;处理工艺,采用T.park香港污泥处理厂工艺,最大程度地实现污泥和固废的“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

       

8.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维生素B2发酵废水的综合利用项目。提取核黄素生产废水中的菌体蛋白、残留VB2等资源,替代其五效蒸发工艺,提高能效利用率、节能减排。形成年产2700吨蛋白饲料和300吨20%VB2饲料添加剂产能规模。

       

9.孟州市污泥和固体废物焚烧发电项目。拟建设日处置600吨固体废物项目(其中:污泥400吨,工业固废200吨),采用特许经营的BOO模式,主要工艺为高温焚烧处置,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效果。

           

第十章 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增添发展活力动力

 

坚持激发内力和用好外力相结合,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打造更优发展载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接世界、服务全省、带动区域的能力。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优化再造服务流程,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探索“容缺预受理+并行并联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互联网+监管”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

 

第二节 持续提升开放水平

 

强化政策集成,放大B型保税、跨境电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境动物皮张指定存放仓库四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叠加联动效应,推动保税中心与洛阳综保区实现“区仓联动”,积极申建焦作综保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焦作片区。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突出精准招商、区域招商、产业链招商,组织参与招商活动,积极向外推介孟州,推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向中高端迈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在融入全球竞争中实现裂变增长。

 

第三节 持续拓展发展空间

 

紧紧抓住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融入两圈为主攻方向,实施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主动跟踪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实施规划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对接,推动与洛阳在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布局相衔接;实施交通协同,推动沁阳至偃师段高速(洛阳东二环)、大定路南延黄河大桥工程及连接线、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阳——孟州城际轻轨和快速通道、济源——孟州——洛阳货运铁路物流枢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实施产业协同,积极承接郑州、洛阳辐射,用好用足溢出效应,把产业共链作为关键点,加强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带动我市产业规模壮大、上档升级。发挥紧邻洛石化的区位优势和石化园区的平台优势,依托洛石化大乙烯项目,在石化园区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聚区能级,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百园增效”行动,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十四五”时期孟州市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第四节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完善营商环境工作推进、评价和奖惩机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我市营商环境全面进入全省先进县(市)行列。完善“首席服务官”和“一联三帮”制度,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等难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严格落实税费、融资等各项优惠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境界、迈上新台阶。

                   

专栏10“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发展重点项目

                               

1.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建设项目。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建设项目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孟州段线路长约20公里,规划孟州与吉利共站。已取得焦作市政府、省有关部门争取孟州设站支持,该项目已纳入《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

       

2.孟州市通用机场项目。在化工镇丰润园西北修建一类小型通用机场,飞行等级为2B,近期规划建设跑道长度1200米,远期规划跑道长度至1800米。该项目已通过中国民航河南监管局场址审核,并纳入河南省中长期发展规划。

       

3.沿黄高速公路(武陟至济源段)项目。东接晋新高速,西连二广高速,沿黄河北岸,路线走向由东向西,途经武陟南、温县北、孟州市、济源,路线长约99.5公里,其中孟州市境内长约21.6公里,占地约2100亩。目前该项目已纳入《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

       

4.沁阳至偃师段高速(洛阳东二环)项目。项目路线全长约50.4公里,孟州境长约15.5公里,占地约1200亩。目前该项目已纳入《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通道已调出黄河湿地保护区。

       

5.孟州市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北接济源轵城站、西接洛阳石化厂的货运铁路专用线,打造济源-孟州-洛阳货运铁路物流枢纽,该项目已纳入《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

       

6.省道237沁阳捏掌东至孟州里村段改建工程孟州段项目。本项目孟州市境路线全长10.02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采用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

       

7.省道309温县至济源交界段改建工程项目。本项目位于焦作市温县、孟州市,建设里程69.585公里,其中孟州境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29.517公里,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7.018公里。

       

8.省道310孟州至吉利段改建工程项目。本项目位于孟州市西部,路线全长13.964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采用80公里/小时。

       

9.大定路南延黄河大桥工程及连接线(偃师S237北延至孟州)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孟州市联盟路与大定路交叉口,向南跨越黄河(需修建黄河特大桥一座)、孟津县、在偃师市接连霍高速。路线长约13公里,其中孟州境内长约6公里,占地约1000亩;同时谋划大定路与西石线交叉口向东至G207连接线,长约6公里。

       

10.洛阳至吉利至孟州规划城际轻轨项目。洛阳至吉利轻轨延伸至孟州,在孟州设立轻轨站,实现与洛阳的互联互通,该项目已纳入《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

       

11.G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项目。项目全长约18.38公里。

       

12.洛石化乙烯配套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实施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园区化”为方向,充分发挥乙烯项目对石油化工及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围绕乙烯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纤纺织、化学新材料四大产业,努力把孟州市石化园区打造成为特色突出、布局有序、运营高效、配套完整的化工产业基地。

       

13.孟州市保税农产品物流园建设项目。利用收购保税物流中心部分房产及新建房屋,拟建三大功能区,包括综合办公区(保税大厦)、仓储中心(仓库B1、B2、B3、B4、B5东泰仓库)、商务中心和交易中心,从而建设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旨在打造豫西北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全的农产品物流综合园区。

            第十 一 章  坚持人民至上 , 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扩大就业容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职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与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来强化就业空间,例如直播带货来强化农林畜牧业发展,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强化项目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创业载体建设,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减少创业成本,为小微创业兴业提供便利化服务。建设优质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提供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等一系列培训,使创业门槛降低,通过免费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帮助返乡人员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升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竞争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创业成功率。采取技术下乡和聘请专家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困难,为创业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待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促进城镇无业、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助残疾人等弱势人员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2025年底,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三、着力推进企业减负稳企稳岗

做好“降、返、补”相关政策落实,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稳定员工队伍。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各项方案,使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落实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持续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对吸纳劳动者就业、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服务,缓解招工难题,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和薪资待遇。以全国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针对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落实支持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在岗转岗培训,开展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管好用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简化补贴申领程序,推动培训对象广覆盖的同时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

四、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以及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机制,将欠薪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节 持续提升教育体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学前教育扩容增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优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争取实现高等教育零突破。积极推进教育智慧化、现代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进高端教育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利用孟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体育资源,积极打造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和10分钟健身圈,打造城市体育公园,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做到班班讲、人人懂。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和研学旅行活动。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围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积极推进体育美育工作。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美育设施建设,加大学校体育美育经费投入力度,将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体育美育工作的经费需求。大力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将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实践活动纳入全市中小学责任督导范围;探索建立“基地+研学”实践教育模式,实现课程优化。

二、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孟州市市直幼儿园等3—5所公办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确保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有质量的普惠性服务。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计划。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继续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中小学,适当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有效增强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施义务教育教学提质工程,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等方式,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构建更为严密的控辍保学机制。

三、推进普通高中特色提质发展

实施普通高中特色提质计划。完成孟州一中新建项目,改造提升孟州五中办学条件,加大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力度。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程,形成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课程丰富多样、教学方式灵活、评价科学有效、办学绩效突出的特色优质普通高中。统筹规划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发展,增加高中阶段学位,扩大招生规模,全面实现高中普及教育。

四、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就读,切实做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与本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保护。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落实好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实施特殊教育办学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建设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推行力度。

五、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加快高校引进,争取引进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落户孟州。引导、支持职业院校、企业等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提标工程,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六、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建设贯穿到教师发展管理全过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形式,丰富师德教育内容,坚持教师入职宣誓制度。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师德教育基地。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违反师德行为联合惩戒制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坚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职工编制配备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深化“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工程。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到2025年8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标准(试行)》基本要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组织体系,完善孟州市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和实验学校的人工智能环境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工程。争创教育信息化2.0示范县(区)、争创1个智慧校园示范校、2个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杆校。

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充分利用“元旦”“五一”“十一”“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扶持、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承办群众体育活动,使群众体育更亲民、更深入、更普及。积极申报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地、户外运动营地、体育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完成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努力在全市构建布局合理、互为补充、普惠性强的体育设施体系。加强各类体育协会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建立和完善贴近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全市人民参加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体育资源,积极打造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扩大体育消费。

第三节 深入推进健康孟州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优化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全民素质,争创全国健康城市。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通过中医院传染病区、中医院P2实验室改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2实验室改扩建及设备购置、疾控中心能力提升等项目的实施,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强化“大健康”理念,加强对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全面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完善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提升防治服务水平,切实保护职业人群健康。

二、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实施第一人民医院新建、妇幼保健院异址新建、乡村两级医疗能力提升、中医院县域医疗中心等工程,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在全市构建由中医院牵头,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及辖区所有一级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

三、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水平,做好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应急演练工作,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等卫生应急培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增强社会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培训,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规范处置,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障防线。

四、引导医疗资源下沉

继续与上级医院签订医联体(专科联盟)合作协议,邀请省市医疗机构来孟开展分级诊疗活动;组织开展“医护家乡行”活动,中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户籍地辖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坐诊、查房带教和手术会诊等服务,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承接能力;构建“1+1+1”(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帮扶关系,对乡镇卫生院采取派下去、送上来,一对一、一换一,集中培训、上下联动措施,实行骨干入驻、乡院落实、县科督导、集团考核的管理模式,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到2025年,力争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五、促进中医院传承创新发展

依托中医院,推进各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将中医治未病服务融入基层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369人才工程”“西学中”等政策,培养及引进孟州市中医药人才,打造“孟州市名中医”。

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加快建设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卫生应急需求,持续加大医联体建设力度,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专家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快推动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硬件提升工程,积极配置完善诊疗设施设备,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扩大卫生领域对外开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以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为导向,强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升服务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健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全生命健康保障。

 

第四节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慈善组织建设,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社会保障基本权益的实现。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待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做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准备工作。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智慧社保”,推动网上社保、掌上社保等信息平台实施,构建社保全方位信息服务网,提供随时随地的社保服务。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更加注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统筹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帮扶力度。进一步规范公租房、廉租房发展,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全面落实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普惠托育体系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老年人消费积极性。

三、加强慈善组织建设

构建慈善服务网络,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积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募捐能力,努力筹集更多的善款善物,丰富慈善项目和慈善活动的内容、形式。大力发展福利彩票事业,在“十四五”期间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努力实现每年递增5%—7%,力争2025年年销售量超过2000万元。落实鼓励社会捐赠减免税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类慈善资源,努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四、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强化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实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录用退役军人等政策,提升就业安置质量。完善离退休军人和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提升军休所、光荣院等的建设服务水平,支持建设涵盖医疗康养、红色教育、就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内容的综合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基地。健全退役军人发挥作用和荣誉激励机制,常态化表彰宣传模范退役军人。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

五、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全面推进区划地名服务工作,提高区划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规范登记服务程序,力争达到国家AAA级婚姻登记机关评定标准。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殡仪服务水平,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着力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实施孟州市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规范城乡居民的殡葬行为,引导亡故居民到公益性公墓安葬,到“十四五”末节地生态安葬达到100%。

六、促进青少年优先发展

推动实现《河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实施青少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大对青年教育、就业、健康、婚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关爱困境青少年群体,深入实施公益项目,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五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进平安建设智能化,推动平安孟州再上新台阶,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孟州模式”。

一、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健全民主政治制度,确保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的带动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基层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广泛开展村(居)民自治实践活动,增强村(居)民自治能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创新“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执法规范化、安全系统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打造“城市管家”品牌。

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围绕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3个专题、14个专项实施方案,建立问题隐患、制度措施、重点任务“三项清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五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聚焦城市公共安全,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开展“雪亮工程”攻坚提升活动,补点扩面,提升城乡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覆盖率,全面提升视频监控联网率、在线率和完好率。探索建立全市两层公共视频监控智能防控圈,完善城市乡村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体系,健全智能化应用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到2025年,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

三、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协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建立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转变,建设孟州市应急救援中心。

四、综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灾害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水平。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加强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好全方位气象保障,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小区划的应用。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

 

                   

专栏11“十四五”时期改善民生重点项目

                               

1.孟州市新一中建设项目。包含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行政楼、艺术楼、食堂等建筑及道路、绿化等附属设施。占地约262.2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孟州市河师大附属学校建设项目。位于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文公路,总占地195亩,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主要解决产业集聚区企业员工和外来技术管理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3.孟州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全民健身中心及看台两个单体工程。全民健身中心总建筑面积11282.4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429.98㎡,地下建筑面积3852.5㎡,建筑层数为二层(局部三层),建筑高14.25m ;看台总建筑面积590㎡,建筑层数为一层(局部二层),建筑高度4.05m。室内场馆规划建设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房、体质测试检测室及其他配套用房。

       

4.孟州市中医院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建设一座集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小儿手足口病、结核病、肝炎、艾滋病为一体的综合传染病大楼;并购置相关医疗设备。

       

5.孟州市中医院P2实验室改建项目。P2实验室改建、购置设备等,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6.孟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2实验室改扩建及设备购置项目。疾控中心P2实验室及理化实验室装修改造以及设备购置等,预计购置设备100台(套),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7.孟州市疾控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拟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购置设备234套。

       

8.孟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建项目。建设内容为一栋6F的传染病房楼,一栋16F的病房楼,一栋4F的门急诊、医技楼,一栋5F的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楼,医疗器械设备采购及配套设施建设。

       

9.孟州市妇幼保健院异址新建项目。包括孟州市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楼建设项目和孟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产科业务楼建设项目。

       

10.孟州市中医院县域医疗中心项目。诊室改建及设备购置。

       

11.孟州市河雍、大定办事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新建河雍、大定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设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分别设置床位数50张;设置全科临床科室、发热诊室、医技室、公共卫生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及相关职能性科室,同时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

       

12.孟州市乡村两级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新建一栋医养中心楼(床位154张)及新建115个行政村卫生室(所)。

       

13.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 个。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基本设有“六室一站”,即娱乐活动室、书画阅览(网络)室、就餐室(含厨房或配餐间)、健身康复室、日间休息室、医疗保健室(含医疗康复和心理疏导)、老年志愿者服务站等。

       

14.孟州市德信养生文化村项目。是一所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家政服务、临终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中老年公寓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床位3000张;康复医疗区7000平方米,床位200张。内设有自理老人居住区,半自理老人居住区,临终关怀(安宁区)区,日间照料室、老年大课堂、娱乐活动室、综合门诊部,综合病区,康复保健室、老年餐厅等多个功能室,为老年朋友提供日常生活中助餐、助行、医疗护理、康复指导,生活照料、心理咨询等服务。对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15.孟州市第三中心敬老院项目。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建设床位200张。医养结合型养老院,服务特困对象和老年人。

       

16.孟州市殡仪馆改造项目。改扩建总面积2583.55平方米,包括改造悼念大厅、殡仪馆内外墙等,购置火化炉、冷柜、发电机、遗物祭品焚烧设备等。

       

17.孟州市城市公益性公墓项目。拟建总建筑面积为4952㎡,包括业务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计划建设1500个墓穴。

       

18.孟州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占地面积12266.73平方米,建筑面积10126.00平方米,室外配套工程6421.38平方米。

           

第十二章 坚持安全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孟州

 

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改革创新县域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活动。全面推动宗教治理由治标向治本深化,依法打击非法宗教和邪教破坏活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式方法,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积极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在导向把握、舆论引领、服务群众方面持续用力。

 

第二节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健全金融、劳资、环保等重点领域矛盾监管机制,提前分析研判,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建设,落实“一标三实”“一村(格)一警”“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一村(居)一支人民调解员队伍”等机制,完善信访制度,进一步健全“三调对接、四级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领域黑恶势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加强专职巡防队伍建设,探索推广社会治安保险,对冲社会治安风险,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提升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能力,提升群众安全感。

 

第三节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水平,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城乡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进孟州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第十三章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合力

 

全面建设现代化孟州,关键在党。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党建质量。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孟州经济社会发展上。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广大党员锻造成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先锋模范。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以案促改”,科学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在紧紧依靠人民中凝聚发展合力。

第二节 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好党的宗教政策,画出团结奋斗、共谋出彩的最大同心圆。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坚持党管武装,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三节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制度,注重在项目建设、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等重要一线发现、培养、考察、识别和使用干部。把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适应时代要求,下大力提高“七种能力”。健全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政策,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

第十四章 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和制度保障,确保“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健全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新生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坚决贯彻“过紧日子”的财政方针,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加大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确保“十四五”规划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切实防止任性用权,坚决纠正粗暴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政、不讲诚信的人和事,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全面提高政府依法履职能力。

第二节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加强舆论引导。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利用多种媒体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改革红利成效、身边好人好事,大力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建设高质量现代化城市注入正能量。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美好愿景中,激发改革创新精神,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为规划实施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健全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提高政府快速回应能力,创新回应手段。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听证、调研、咨询委员会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

第三节 严格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各乡镇、街道办要依照本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落实方案,增强可操作性。市政府各部门要立足职责职能,制定专项规划或专项实施方案,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各乡镇、街道办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孟州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跟踪问效,本规划设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开展动态监测,确保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孟州篇章而努力奋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