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教育的具体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学研修班活动有哪些 居士教育的具体实践

居士教育的具体实践

2024-07-12 00:3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居士教育的具体实践——对“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的调查分析

作者:行空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3月13日

 

居士教育的具体实践

——对“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①]的调查分析

 

行空

 

【内容提要】本文以“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的居士教育为线索,考察我国居士教育现状,旨在阐明居士教育及居士人才建设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探讨现有居士教育的状况,并对未来居士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间佛教  居士教育  佛学培训班  人才培养

【作  者】中国佛学院法师。

 

 

一、序言

 

中国佛教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也在增加。一个剧烈变革中复杂而庞大的社会,更加需要有力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持,来指导和约束在变革中迷失了方向的人群。佛教教导众生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用布施、持戒、慈悲、忍让等佛教理念来对治内心的失衡。因此,弘扬佛法、教化人间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曾在一次佛协会议上讲:“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办教育,第二是办教育,第三还是办教育’”。[②]这里所说的教育,当然包括僧俗二众的教育。佛教教团由僧俗二众构成。出家僧众主要责任是住持佛法,在家信徒的任务是护持佛法。二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因此,佛教人才培养也相应的划分为僧才教育和居士教育两个方面。必须认识到,只有僧俗两界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佛教才能长盛不衰。近年来我国僧才教育的成果可以说是教内外有目共睹的。全国各地相继办起了四十多所中高等佛教院校,现已培养出堪当兴教重任的一大批优秀僧青年。这是中国佛教教育的成功之处。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于居士教育似乎重视不够。笔者调查发现,近些年居士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假期中举办的夏令营、黄金周法会、冬季禅七、短期出家、周末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对于居士宗教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居士群体。大部分居士虽然对教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但基本上对佛法有了正知正见,对佛教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夏令营、短期出家等活动的开展需要长假的配合,大多数中青年居士参加有困难,活动规模难以保证,而且参加者的年龄结构或偏小或偏老。黄金周及特殊宗教节日的法会由于时间短暂零散,又很难开展系统性的教育,不能满足对居士修学深入培养的要求。综合看来,目前只有周末培训班的形式最有利于长时效、大规模、成体系的居士教育。

 

 

 

二、居士培训班概况

 

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于2002年6月9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隶属于北京市佛教协会,是北京市佛教文化的权威研究机构。研究所成立不久,经北京市佛协研究决议,由该所开办居士佛学培训班,面向广大居士进行招生,旨在提高居士的佛学认知水平,引导居士走向正信,力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居士人才。

培训班开办之初,学员数量有限,教学制度也不够成熟完善,所以效果并不显著。后来研究所方面对教材选用做了调整,并根据学员的佛学素养划分出初级班和中级班两个学程。初级班学制三个月,中级班学制六个月,目前每期共招收学员一百五十人左右。初级班每周六授课,中级班每周日授课。为方便居士安排学习时间,尽量减少其学佛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冲突,每个授课日的上午和下午授课内容一样,学员可自选时间听讲。初级班课程有:《佛门礼仪》、《佛教徒的信仰》、《宗教政策》等(有时略有变动)。中级班课程有:《佛法概论》、《遗教三经》、《二课合解》、《中印佛教史》等。目前培训班常年招生,不收任何费用,并免费提供教材,居士们可随时到广化寺报名,手续十分便捷。初级班招生标准非常宽松,有意修学并遵守学习纪律的都可以参加。中级班招收学员要求一定的佛学基础,因此必须先修初级班课程。

居士培训班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上课不准迟到、早退,因故缺勤者必须请假,两次以上无故缺勤者,视为自动退学。学员须按时完成作业,同学之间无论年龄长幼、文化高低,皆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截止到2008年7月,培训班已经开办了二十八期。现有四位法师和两位居士授课,他们的教学风格严肃认真,课上、课下与学员们时有互动交流。

 

三、调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的活动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考察我国居士教育的现状,说明现时期居士教育对佛教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未来中国佛教居士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通过居士教育使佛法更好的造福人间。本文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深入研究现时期的居士教育,必须先认清居士的现状及其所需。目前,中国大陆佛教看似一片繁荣,其实真正对佛法有正确认识的人并不多。基于此,各地相继办起了各种形式的居士培训班,然而这些培训班为居士教育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有没有发现并针对居士的信仰需求,有没有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环境的正信的居士人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在“北京市佛教居士教育”这一课题领域中,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的居士教育很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笔者即从该培训班的二十多期学员中随机抽取一期,作为调查分析的样本。

三、笔者对所抽取的样本,从性别、年龄、学历、皈依、职业等个人基本情况,对佛教态度与学佛的目的和效果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统计结果。希望通过对这些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更清晰地展示现时期居士教育的状况,为探讨居士教育的未来走向打下基础。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

 

1、  学员性别比例(如图-1,表-1所示):

 

图—1

 

性别

数量

19

51

表-1

 

此次抽取七十位学员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男性19人,占27%;女性51人,占73%。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女性学员数量远远超出了男性,这是佛教居士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女性大多本性柔弱,并且在社会生活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较多,接触佛教后知道世间竟有如此之皈依处,所以心内向往,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男性本身对家庭和事业负有的责任比女性要重一些,很多时候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内心,去深入学习佛法。不过许多男众居士一旦因缘俱足,接受了佛法,就会精进勇猛,意志坚定,不生退心,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与以上数据相符合,目前寺院中大多数护持佛法者皆为女众居士,她们承担着大量的义工、供养、护法等工作。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女众教育就开始作为独立的课题出现在我国佛学界,三十年代末更是掀起了一场有关佛教女众地位的大讨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女众居士对佛教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女众在教团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认清这一趋势,对于佛教的人间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学员年龄结构(如图-2,表-2所示):

 

图—2

 

年龄

20-30

30-40

40-50

50-60

60以上

数量

8

11

9

18

24

 

 

 

 

表-2

 

调研结果显示,在培训班中年龄构成为:20-30岁者11%,30-40岁者16%,40-50岁者13%,50-60岁者26%,60岁以上者34%,表明培训班学员偏于老龄化,这和我们对于居士群体年龄结构的直观印象相符合。老年人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佛法,并且经历了大半生的世态炎凉,比起年轻人来,他们更迫切的想要清净身心,反思忏悔,一心向佛,欣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寺院里老年居士居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也提示我们在开展佛教教育时必须重视对现有老年信众的关怀,但与此同时应不断改革创新尝试接纳更多的年轻信众,促进教团的年轻化。

针对上述问题,现在已经有寺院开办了临终关怀中心,对老人在往生前进行佛法引导,心灵抚慰,让往生者能够借助佛法的力量安详而去。还有些寺院开办了主要面向大学院校的夏令营。如河北省柏林禅寺从1993年以来,每年都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这个活动引导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步入了佛教的大门,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很大。但夏令营活动只是青年学佛的第一步,接下来必须在系统的佛教教育中,更多的对年轻人有所侧重,因为他们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发展空间大,是佛教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

3、学员文化程度(如图-3,表-3所示):

培训班在接纳学员时,基本态度是来者不拒,只要没有特殊不良情况,均可以报名参加,在文化程度上基本没有要求,只要有信心愿力行持即可。但是了解学员文化程度,对于契理契机地作好弘法具有重要意义。

 

      图—3

学历

中学

大学

硕士

博士

无学历

数量

49

18

1

0

2

 

 

 

图—3

 

统计显示,学员中中学学历70%,大学学历26%,硕士学历1%,博士学历0%,无学历3%。可以说学员的学历整体偏低。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能单从学历来判断文化程度。结合学员年龄分布来看,四十岁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这一年龄段的人中高学历的本来就少,他们中许多人经历过十年“文革”,中学毕业后没有机会进入正规高等院校,因此他们的学历多数就停留在中学了,而且二三十年前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还很小,人口的整体学历都不高。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学历不能完全代表其文化程度。

再有,培训班是面对社会招生,年轻而高学历者,常常肩负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时间和精力本就有限,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些都妨碍他们达到培训班的考勤要求,导致一些学历较高有学佛想法的人,却很难付诸行动。

还有,我国社会近代以来受“唯科学主义”影响,许多高学历者受教育虽多,却偏重于科学技术方面,对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了解甚少。有些人至今仍对宗教信仰存有偏见,认为佛教是迷信,信佛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其实我国历史上许多名士大家都是佛教徒,佛教一度代表的是社会上最前卫、最有影响力的文化阶层。现在我们要弘法,就必须传播正信、改变佛教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形象。

从课程设置来看,客观而言,初级班课程都是佛教的启蒙读物。不排除年轻而高学历者会认为这些课程太简单,不愿意花时间在基础学习上。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恰恰是这些古代的开蒙读物中蕴含着被浮躁的现代社会所忽视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哲理。可以说这些启蒙读物是做人的基础,也是迈入佛门的第一步。随着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会逐步转变思想,重新审视这些启蒙经典的价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课程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深度,因此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按文化程度分设平行班,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利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佛法与学历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既往的受教育经历可能会增强学员的理解能力,却不一定会对信仰产生有利的影响。佛教注重的是信、愿、行三要素,只要诚心发愿去学习和实践佛法,就是无学历也能在修学的路上获得丰硕的成果。

4、学员皈依情况(如图-4,表-4所示):

 

图—4

 

是否皈依

数量

61

9

表-4

 

皈依又称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三宝是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也是建立信仰的第一步。培训班七十位学员中皈依者为87%,未皈依者为13%。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皈依信徒达五十万之多,此外还有很多对佛教有好感甚至研究颇深,但未参加皈依仪式者。此一数字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北京地区良好的群众基础。

5、学员职业分布(如图-5,表-5所示):

 

图—5

 

目前职业

国企员工

外企员工

私企员工

自由职业

退休

数量

6

1

9

12

42

表-5

 

本期学员中,国企员工9%,外企员工1%,私企员工13%,自由职业17%,退休60%。如前文所述,培训班的学制是每期三个月,周末上课,而且有两个时间段任选,既不耽误学员上班又为其提供了周末到寺院听闻佛法的机会,为上班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然而目前学员的主体还是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个群体时间最充裕、最自主。外企、私企与国企员工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周末经常加班或者职业培训,处理家务,剩下不多的休息时间还要分配给各种聚会和娱乐活动,因此既没时间也很难安下心来学佛。目前我们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情况不同,一般的说,那里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的工作压力较小,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有着坚固的社会基础。每个周末宗教徒都会涌向教堂,并进行各种宗教集会。有些教派明确规定了休息日用作宗教活动,雇主不能强迫雇员在宗教休息日工作。比起这些国家,我国社会信仰传统相对薄弱,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发展成熟,劳工的人权意识不断加强,减轻劳动强度和强制带薪休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相信在未来的社会,我们的公民会有越来越充足的业余时间来休养身心、思考人生、深入经藏、建立信仰。

本期学员中没有高校在读学生,这与高校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有关。北京的高校学生主要活跃在海淀区,笔者调查的培训班地点远离高校校区,不方便学生往来,因此对高校影响力不大。据了解,北京有的大学有佛学社团,经常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弘法活动,参访、讲学、交流、办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说,近年来佛法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意义重大。

6、学员对佛教的基本态度(见图-6,表-6):

 

                  

图—6

 

 

 

对佛教的基本态度

信仰且为生命之最重要

信仰,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仍在与其他宗教间选择

认为是迷信

好奇但不了解

统 计

59

7

0

0

5

表-6

 

此问题五个选项可多选,统计结果为:信仰且为生命之最重要者83%;信仰,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者10%;仍在与其他宗教间选择者0%;认为是迷信者0%;好奇但不了解者7%。这一结果表明,参加培训班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听讲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信仰基础的居士,因此对佛教的态度比较一致。再者,笔者认为,也是培训班教学成果的体现。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计划分别调查学员入学时和毕业时的信仰态度,进行对比,来明确培训的效果。

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培训班小群体内的理想结果,而必须正视整个中国社会对佛教的基本态度。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断与中国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相互作用,可以说早已深深的融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不能正确地认识佛教就不能恰当的理解中国社会。然而让人痛心的是:当今社会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对佛教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把宗教等同于迷信,认为信佛是愚昧无知的行为。殊不知佛法中包含着最深奥精妙的哲理,古今中外多少学者、名流、社会贤达,以至普通民众,都曾从中获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历史原因——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导致了富国强兵论和唯科学论的兴起,国人意识到经济、军事和科学对民族存亡的重要性,结果一度矫枉过正的抛弃了其他一切人文学科,包括佛教。其次,许多人不了解宗教和迷信的本质区别,常常有无知或有意者借宗教之名行迷信甚至欺骗之实,这也是国人正确认识佛教的障碍所在。

然而不论有多少具体原因,解决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培养人才。要改变社会对佛教的偏见与误解,重塑佛教美好形象,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正信的弘法人才长期努力。因此我们的培训班必须形成一个正反馈的机制:让不了解佛法的人获得正信,再让这些有正信的学员去引导和影响更多的人走进培训班,去接受正信的教导。这个过程可能很缓慢,很艰难,但是笔者相信在全社会呼唤道德重建、寻找心灵归宿的时代背景下,在新兴的高素质僧团引导下,正信的佛法一定会在人间遍地开花。

7、佛教对于个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理念,叫做“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流行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复兴,体现了当今时代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对众生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迅速凸显出来。

统计显示(如图-7,表-7所示):培训班学员认为生命中生死大事最重要的占65%,事业最重要的占9%,家庭最重要的占22%,无所谓的占4%。佛法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是佛教教育与其它社会教育形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正确对待生死问题,这和大部分学员的诉求是相符的。因此这一统计结果充分肯定了佛教教育对人间关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图—7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

生死大事

事业

家庭

无所谓

统计

52

7

18

3

表-7

 

实际上不只是终极关怀,佛教的各个细微之处都渗透着人间关怀的精神。佛陀在世时常携千二百五十人游走五印度,随时随地讲法度生,将深奥义理与人间现实结合,用佛法指导人们的生活。诚如印顺导师所言:“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经常游化人间。就是住在山林,为了乞食,每天都要进入村落城邑,与人相接触而随缘弘化。修菩萨行的,应该作利益人类的事业,传播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原则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③]可以说佛陀是人间佛教最早的实践者。

自从近代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以来,佛教人间化逐渐成为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人间佛教具有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时代性和普济性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强调佛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信仰佛教即是信仰佛陀的教导,包括佛陀对人生的教导,对家庭的教导,对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的教导。这一理念是建立现代居士教育体系的基础。

   

以,把佛法与一起,对于现心的是佛法么影响,在佛教中寻求一种安慰培训班调查了学员心目中佛教与生活的关系(如图-8,表-8所示):

 

图—8

 

佛教与生活的关系

佛法让人感到充实幸福

困惑,觉得佛法与世间有很大冲突

佛菩萨灵验,帮我解决了问题

感觉与生活没什么关系

统计

63

1

10

0

表-8

 

结果显示:认为佛法让人感到充实幸福者高达85%,有力地证明了佛法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8、佛教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2004年9月,中央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随后,“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发展建设的新方向,探讨“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学界的新热点。

相当数量的学者提出儒家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诚然,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元素,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些理念仅止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早已超出人际关系的范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和谐社会主要内容之一。在人类疯狂采掘、践踏、毁坏自然界的今天,全球都不得不重新考虑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近二十年来人类签订了大量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公约,试图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最深层面,隐藏的是以人为宇宙核心的基调。虽然也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是概念相当模糊,在现实生活中操作性较差。佛教的宇宙观在关怀人类的同时也爱护世间一切生命,除了人类、动物,也包括一草一木、甚至不可见的微生物。而且佛教重视人的内心修养,不鼓励过多的向自然界进行物质索取。这些朴素的“大和谐”观念决定了佛教对“和谐社会”最完善的理论支持。

调查表明(如图-9,表-9所示):培训班学员100%肯定佛教对“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除了上述和谐的生态观,佛教中的“四摄”、“六度”、“六和”、“八正道”等概念皆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适应。而且作为宗教信仰,佛教的和谐思想体现在各种“戒”、“律”中,对于信徒的约束力更强。具体而言,“戒”是防非止恶的戒法,佛教赖“戒”而经久不衰,“律”是指生活上的规律,“戒”、“律”并举,构成维持佛教教团的规范体系。佛教卷帙浩繁的清规戒律,不仅约束僧人,也把居士的日常行为规范含摄在内。这些规制,通过居士的自觉实践而对社会和平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与法律法规相比,戒律对日常生活覆盖面更广,而且戒律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道德风貌。

 

 

图—9

 

佛教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能更好地帮助其形成

应该会有帮助,但不清楚

没想过

统计

63

5

0

表-9

 

以居士戒律中最基本的三皈五戒为例:皈依的仪式上要先忏悔自己往昔的业障,然后发愿全身心皈投三宝,祈求蒙三宝加被,从此清净身心,如法行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时候三皈和五戒仪式同时举行,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的这五条戒律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五戒不仅涉及道德范畴,同时也涉及法律范畴。特别是佛教称为四根本戒的“杀、盗、淫、妄”四条戒律,在历朝历代都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内容。另外我国历史上也曾颁布过禁酒令,比如周朝的《酒诰》,而且现在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有不同程度的禁酒令,因为放任酗酒会对社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现今我国法律中没有了禁酒的条例,佛教的酒戒对于约束众生的意义就更重要了。由此可以看出,三皈五戒对于教化众生,安定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在居士教育中,应当积极引导居士受三皈五戒,让居士们在听闻佛法的基础上有所行动,切实的把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践。这样才是真正的佛教人间化。

9、居士学佛的原始动机大多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为了详细了解学员的心理需求,契机契理的开展教育。培训班在调查问卷中列出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员不定项选择(如图-10所示):

 

   图—10

从图中可以看出,“善知识难寻”和“如何如法思维和修行”是中选率最高的两个选项。可见在学员中确有相当数量的人求法心切。《瑜珈师地论》中言:“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④]说明亲近善知识和如法修行的重要性。学佛路上,善知识好像彼岸的航标灯,正确的修行方法是通往彼岸的路径。生活中许多人感到投师无门,修学无路,培训班即致力于为居士提供亲近善知识、掌握正确修行方法的条件。

“多病”也是学员中常见的问题。尤其在精进修学期间,有人患上难治的疾病而感到困惑。殊不知,身体是由四大五蕴组成的假合体,有成住坏空与生住异灭的过程,不是恒一不变,而是无常的。那种求佛保佑其恒常,是不切实际的妄念。

“家庭烦恼事情太多”也是在家居士常见的问题。其实有烦恼并不可怕,许多人恰是因为有烦恼而求法才得以听闻正法。佛法是对治烦恼的良方,能帮助我们化烦恼为菩提,洞察出世间的虚幻不实,把自己从烦恼和困惑中解脱出来。

除此外,学员们还有许多具体的生活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可以在授课中有所侧重,结合实际更好的演绎教理。

10、为了考察教学成果,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员的心态,此次调查还设置了“学习佛法的作用”这一问题(如图-11所示)。

 

          

图—11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员对于学习佛法的作用有着积极的认识。在问卷列出的15种常见情况中,中选率最高的有“懂得做人的道理”、“增进对佛教的了解”以及“树立人生的方向和归依”等。说明学员们愿意了解佛法,并能够把学到的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佛教教育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五、结  语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以来,汉传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曾经发生过数次重大变革。最近的一次始于清末民初的社会大变革。在西学东渐之风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受西方教育体制影响的专业佛教学院,其中包括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同时期的居士教育机构——支那内学院。

支那内学院是由欧阳竟无、吕澂等人于1922年在南京创立。最早是依托于金陵刻经处之下的佛学院,后成为独立的机构。它是一所弘法、教学、刻经和进行佛教研究的机构,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并列为中国佛学领域的两大重镇,在当时佛教危难之际培养出大批居士人才,为挽救民国佛教衰败现象做出了不少贡献。有外国学者描述道:“人们在那里会碰到一群有教养的、好人家出身的中国人,还能够学到一点儿梵语,院中洋溢着一种很优雅的学术气氛和人文精神。凡是入院学习的人,都要学习四年方能算是够资格研究佛学。全院上下每个人独自负责他的体悟和修行。”[⑤]可见支那内学院在佛学研究和居士教育上已经走得相当深远。

与支那内学院相比,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尚处于佛学教育的初级阶段。若要在现代社会实现佛教真正的复兴,让佛教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就必须本着契理、契机、契时的人间佛教理念,大力发展居士教育,让佛法走进大众的心灵。笔者认为,未来居士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居士教育应兼顾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促进教团年轻化。

当前的佛学教育最为欠缺的是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未来的居士教育一定要涵盖幼教领域。《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十善业道经》、《心经》等均可作为启蒙经典让幼儿在懵懂中接受正道的潜移默化。还可根据少儿的兴趣爱好,开设瑜伽班、武术班、书画班、佛教唱经班、拓展训练营等,让少儿在佛教背景下健康平衡的成长。

近年来针对年青人有以“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为代表的各种佛教夏令营,对于佛法的普及做出很大贡献。存在的问题是夏令营的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夏令营仅停留在认识佛教的初级阶段,成功地把青年学生引入佛门,却没有跟上后续教育。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主题夏令营”的模式,即在体验佛教、认识佛教的大前提下再设一个与青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围绕专题授课和开展活动。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把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渗透给青年居士,让青年居士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佛法,学会按照佛教的理念树立人生目标,安排人生道路。这样的夏令营让营员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能够长久的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让青年居士不断深入学习佛法。除了每年一、两次的夏令营,教育者们还应该更多的深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中去,大力扶植佛学社团的成长,以社团为依托开展讲座、茶会、参访、公益服务等活动。目前在许多高校,这样的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实现了佛教的生活化、校园化,另一方面也使佛教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

对于中老年居士来说,周末培训班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教育方式了。如现在研究所开办的周六、日班就有非常好的灵活性,为广大学员提供了便利。除了目前的周末班外,可再增设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培训班。很多老年人时间充裕,社会活动却很少,容易产生孤独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办念佛堂,组织老年居士每日念佛,并参杂一些法师开示,实现老年居士学修一体化。

(二)居士教育应兼顾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促进教团高素质化。

近现代的中国佛教,信众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甚至有许多信众用迷信的方法理解佛教,这是一大问题,直接影响着正法的传播。因此,未来的居士教育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加强在高文化阶层中的弘法力度,二是严格传播正信,杜绝迷信和误信。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首要在于弘法人才本身,必须引进高素质的僧才作为教育者,才能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信众。

其次,在居士教育中,根据学员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背景因材施教是非常必要的。未来的培训班可以按照学员文化程度分班,还可以安排社会背景接近的学员开展小组活动。这样在班内和组内,更容易把握授课方式和深度,也容易结合学员共有的社会经验把佛法生活化。同时,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也大大增加。综合起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习积极性大有益处。

(三)、注重授课内容的人间化、生活化。

星云大师在一九八五年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主题演说中谈到:“现在全世界的佛教,最需要的是把佛法人间化,义理生活化。佛教要走入社会,走进家庭……”。因此教育者必须理解居士学佛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很多居士学佛初期信仰尚不坚定。因此对居士讲授佛法不能空谈义理,而是要多关心居士的具体疑问和需求,把教理与其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其理解和实践佛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巩固信仰。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注意人间化,选取居士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方法,不可照搬寺院中的模式,否则不但无助于其学习,反而可能使其萌生退心。

可见,开展人间化教育其实对僧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居士教育的僧才,不仅要通晓佛理,还要通晓世情,能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使佛法人间化却不背离教义。

(四)、不断发展后续教育。

前文提到过,现有的许多居士教育形式都存在后续乏术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居士教育事业整体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难以支持完善的高等义务教育。民国时期的支那内学院已“包含中学、大学、研究、游学四级, 大学中又分补习班、预科、特科、本科”[⑥]。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培训班,从最初的一个初级班发展到现在拥有相当规模的中级班,体现了发展后续教育的意识,但是与内学院相比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距离统理大众、深入经藏的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认识到,弘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应当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增设高级班、研修班,并提供机会让学员更多的亲近大德,甚至获得常随大德的机会,尽力去发展、完善后续教育。

目前研究所培训班受师资、地缘等多种因素所限,还不能够大规模开展上述各项活动。但是从前文数据分析来看,培训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弘扬佛法、传道解惑、抚慰心灵、促进和谐等各方面均有收效,这些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笔者相信,只要立足于现有基础,不懈努力,长期发展,居士培训班一定会成为佛法教化人间的理想道场,为现代居士教育开一条大路,带动佛法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责任校对:杨国栋)

[①] 本文所用资料为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培训班主任定明法师提供,特此感谢!

③《法音》2003年,第9期,第38页。

[③] 印顺《人间佛教论集》,香港印顺导师基金会,2004年,第48页,。

[④] 《大正藏》第30册,第500页下。

[⑤] 高山杉《外国哲学家和宗教学家笔下的支那内学院》,载于《世界哲学》,2006年第3期。

[⑥]参考段玉明《僧教育欤?俗教育欤?——关于僧才培养的现代性思考》,《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