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个浓缩的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民大会堂晚宴预约 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个浓缩的中国

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个浓缩的中国

2024-06-30 08:4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个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也将迎来建成五十周年、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

    恢弘的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一部凝固的音乐,更是一部立体的、生动的史书,记载着中国的发展足迹。今年的七月十五日,是人民大会堂正式向社会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为此,本刊特别刊登此文,从不同侧面重新审视这座独具意义的建筑,以飨读者。

    

    二OO九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国家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人民大会堂,也将迎来建成五十周年的纪念。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人民大会堂却不止于此,它更如一个浓缩的中国。

    在这里,中国版图上三十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体现地方特色的厅室。在这里,举行了建国后中央和国家的大部分重大政治活动。更重要的是,它的命运与它所见证的这个国家紧密地相连。

    看得见的纪念,承载历史的生动印记

    这座南北三百三十六米、东西二百零六米、占地十五公顷的庞然大物,始建于一九五八年十月,短短十个多月后即告竣工。一九五九年九月九日凌晨两点,建设大会堂的提议者毛泽东到现场视察。他在“大会堂”前加上“人民”两字,为之定名“人民大会堂”。

    然而,在建成后的二十年里,人民大会堂却与这个国家一样,几乎是封闭的。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八年,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对象仅限于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很少的民众参观也都是有组织、小范围的。“文革”期间,民众参观彻底中断,大会堂周围布满岗哨。

    一九七二年初春,首次正式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走进人民大会堂,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商讨两国关系正常化。或许在他眼中,这座被外界视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筑,看上去颇为神秘。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同处北京长安街、与人民大会堂一箭之遥的京西宾馆召开。与会者作出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定——改革开放。

    短短四十天后,人民大会堂的大门打开了。一九七九年一月,万名群众走进大会堂举行春节大联欢。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对他们说:“大会堂这个禁区已经被打破了,它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同年七月十五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向社会开放,并扩大对外宾开放。

    不过,与国家一起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大会堂,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因当年技术、材料及工期的局限,再加上多年来的耗损,以奇迹般速度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在建筑结构、消防安全、设备设施等方面都存在隐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秉持“保持原有风格、体现现代化”的原则,大会堂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维修改造。用约十年时间完成大小礼堂、宴会厅、外墙改造等二十多个大型工程项目,全面更新消防、电气、空调、电梯等内部设备。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接待厅、迎宾厅等重点区域也陆续进行局部维修。

    有趣的是,大会堂内唯一由国家部委承担装饰任务的厅室,不仅设备,连名字也“现代化”了。建堂之初,中国的领导者们认为,应以最代表“现代化”的东西命名一个厅。于是,“塑料厅”应运而生,厅内装饰也完全是塑料制品。后来,塑料厅演进更名为化学厅,成为反映中国化工成就的专用厅。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社会进步,庄严肃穆一如从前的人民大会堂,已然吐故纳新,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充满现代感,也越来越经得起风雨。

    几十年来,毛泽东在一一八厅,周恩来在江苏厅和国家接待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福建厅,先后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发生在这个国家身上的大事,也在这座建筑里留下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成为承载历史的生动印记——上世纪末,香港、澳门先后重回祖国怀抱,人民大会堂把原来一层的西会议室改建为香港厅,在三层建了澳门厅。两个中西合璧“新成员”的到来,消除了大会堂内“中国版图”不完整的遗憾。

    二OO五、二OO六年,胡锦涛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年之内两度在人民大会堂握手。时隔一甲子,两党一笑泯恩仇。在他们面前徐徐开启的橘色垂幕,被永远定格在记者的镜头里,被称为两岸交往大幕开启的象征。

    二OO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胡锦涛与来自全世界的客人分享奥运的快乐、北京的荣光。在焕然一新的北大厅里,徐徐合拢的长城苏绣屏风赢得一片惊叹。

    当然,新的变化远不止如此。几十年来,大会堂里的普通人多了。从一九七九年至今,这里接待了五千七百多万人次民众参观。

    大会堂里官员们的“礼节”少了。随着礼宾制度的改革,在本国领导人出国前后,不再在这里“迎来送往”。

    到中国访问的各国政要多了,在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多了,但大会堂国宴菜单变短了,国宴时间也缩短了……即将到来的金秋十月,人民大会堂又将见证新中国六十年华诞。在这座建筑面积十七万多平方米、已刻出一万八千多个日夜的时空坐标系上,中国的故事将鲜活地继续。

    “越来越挤”的常委会会议厅,悄然长大犹如中国民主   

    常委会会议厅有四百张红椅子。它们从一九八八年以来默默承载了一段中国民主演进的历史。”如今,这座国家级民主议事厅正变得“越来越挤”——正式会议区内,一百三十五张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红椅子已增至一百七十五张。这块红色方阵上不仅有原任部长、原任省长、科学家、理论家、教育家、艺术大师、经济领域开拓者和民主党派人士,还新增了少壮派法律专家。

    列席会议区中,不仅走来了各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还有全国人大常常委会会议应向老百姓开放,中国公民可以通过一定的申请程序到现场旁听会议,亲身了解一部法律讨论、出台的过程。这是立法为民、民主立法的应有之义。

    人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这里能安放足够的“红椅子”,让带来民主声音的人们坐得更从容;有功能更齐备的空间,让记者们能以更独立、自由的姿态观察民主的进程;让从未走进常委会会议厅的来自中国各阶层的公民代表,能第一次找到属于他们的座席。

    回顾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几十建成“香港厅”之前,这里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里早期的会议厅。

    那时候,因为厅内空间不够,只能从会议室里拉出一根线到旁边的塑料厅,作简报的工作人员和记者们在这里通过扩音器听“现场直播”。

    即便如此,随着委员人数增加、立法程序规范等发展变化,西会议室还是显得越来越小了。之后,常委会会议厅一度搬到稍大的二楼圆厅,但渐渐也不能满足会议的需求,于是搬到现在的常委会会议厅。

    因这里原为江西厅过厅,与其他厅室大多方方正正的造型相比,现在的常委会会议厅显得很瘦长,南北长、东西短的布局独具特色。虽为过厅,但经过精心设计,各个功能区的划分较前更为合理,电子表决器、同步视频等先进设备也一应俱全……截至今年六月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总计四百六十九次会议,大部分在这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全国人大代表的座席也从无到有、从十几个增至四十个。

    记者采访区里,各路记者从十几人增至几十人,一层记者席早已供不应求,二层工作间也渐渐人满为患。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合适的空间安放民众的旁听席。

    按照中国有关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年来的历史,会发现这个厅是人民大会堂里“搬家”次数最多的一个。而厅址演变的轨迹,为人们的期待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在人民大会堂南门外,挂有一块醒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牌子。进门后,沿着红地毯走到左边走廊的尽头,是曾经的西会议室、现在的香港厅。在改里举行。截至去年二月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总计二百二十九件,大部分从这里审议出台。

    几十年来,几易其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如中国民主的象征,正悄然长大。未来,一部中国民主法治的巨作,将在这里书写出更多也许不总是平静、但注定要动人心魄的故事。

    “摸得着”的民主,镌刻中国民主法治进程

    每年春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两会”聚焦着海内外的关注。从一九六O年至今,已是第五十个年头。一九五九年九月人民大会堂建成,翌年三月,作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移师于此。这里的万人大礼堂,为代表们履行职责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而中国五十年民主法治进程,也在这座建筑里留下“摸得着”的印记。

    

  6月27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2008年中央决算的决议草案

    其一,世界最大的电子表决系统。在早期的“两会”中,大会通过决议要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举手表决。因意见大多时候比较一致,只需点清反对和弃权的人数即可。一九八九年四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研制电子表决系统,以体现民主公正。很快,中办信息中心、国防科工委和人民大会堂技术带头人组成“八九五工程小组”。他们从外国进口元器件,在中国研制组装。经过半年努力,电子表决系统于一九九O年三月起用于全国“两会”,让决策的过程更加民主、科学、透明。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套电子表决系统,”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刘水生说,“经过几次更新,近二十年来在使用上一直很可靠。这套系统既保证了统计的准确性,也有利于表决者不受干扰地表达意见,是中国民主进程中技术建设领域的重要标志。”

    其二,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计票箱。

  人民大会堂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票箱

    刘水生至今清晰记得,在人民大会堂的木头票箱时代,每次投票后,一群算盘高手就在江苏厅噼里啪啦地忙开了。而即使是这些特意组织来的算盘界顶级人物,计票通常也要耗费两个多小时,如有意外还要重复再来。这段时间,代表、委员们就在会场内外一边休息一边等结果。

    “每次换届大会时,我们都要准备好多点心。因为计票时间很长,大会从上午九点开到中午十二点多还散不了,所以给大家加点餐。”

    之后,电子计票箱与电子表决器同步开始研制。第一次正式应用,是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一次中共中央高层会议上。谁知一亮相却出了故障,邓小平同志刚把票放进去,票箱就把票退了出来。

    “当然,那只是个意外。”刘水生说,“通过不断完善,这套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电子计票系统已非常先进。票投进去后数据随即传到机房,投票结束后十五到二十分钟可统计出结果。在技术上也实现了与会场显示屏同步,只要连接上,就可以在大屏幕上即时显示候选人票数的变化。”

    其三,中国最先进的简报信息化处理系统。

    作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会议,制定法律、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决定人事任免等。每次会议期间举行多次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上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中国式民主的一个实现方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阚珂回忆,过去通常是两名工作人员负责一个小组,轮流用纸笔记录发言。有的记录者速度慢,记下来的内容就会很不全面。再加上要在很短时间里再经过修改、复印、排版等多个环节,难免会出现错误。

    为了全面、准确地记录、反映立法过程中的审议意见,从二OO二年八月开始,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会现场。

    阚珂说,这套自主研发的简报信息化处理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通过这项改进,常委会会议简报的信息量、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显著增加,不仅有利于常委会本身的工作,也有利于媒体和公众全方位审视立法动态,让立法过程变得更加透明。

    “我在陪同菲律宾议会代表团参观人民大会堂时,他们惊叹,这样宏大的会议场所、先进的会议设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代议机构都没有。”在全国人大工作逾二十二年的阚珂说,“不过,比这些更值得关注与称赞的,却是人民大会堂内设备变化的背后不断前进的中国民主法治脚步。”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