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 深度丨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

深度丨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

2024-07-12 07:15: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康宁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丰龙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修岩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估算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力求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以及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估计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夜间灯光亮度可以作为GDP的替代变量,并用来测算实际经济增长率。

  根据灯光数据的拟合值以及官方统计的GDP数据,进一步对中国及其各省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省,1993-201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与官方统计数据都不完全吻合,全国整体低1.02个百分点,东、中、西三大区域均低约1.5-1.8个百分点,且经济落后地区的差距要大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整体差距没有国外学界质疑的那么大。

  剔除统计技术的因素,本文认为存在着地方政府夸大GDP统计数据的可能性,并缘于传统的地方政绩评价的落后体制。

  关键词

  经济增长率丨国内生产总值(GDP)丨夜间灯光

  1

  引 言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难得一见的告诉增长,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达到了9.9%。然而,在肯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中国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或准确性却一直备受质疑。这些质疑不仅来自媒体与机构,也来自于学术界。外界的质疑也使得中国经济增速的真实性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数据的产生有着标准的核算方法和严格的统计体系。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GDP的核算方法和统计体系整体上比较落后,政府的统计设施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GDP数据质量相对较低。事实上,外界长期怀疑中国官方GDP数据的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当前使用的统计方法较为陈旧(Movshuk,2002)。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早使用的是前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85年开始采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年正式进入SNA体系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要求进行GDP核算的,该体系采纳了SNA(1993)的基本核算原则和方法。和20多年前相比,中国的GDP核算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仍然存在统计口径不一、部门分类过粗、价格指数不够准确等问题。Shiau(2005)指出中国GDP的估计误差有四个主要来源:数据失真、不准确的折算(价格缩减) 、低估服务业和其他的错误与抽样误差。此外,Movshuk(2002)还认为地方政府的政治压力也是中国官方夸大数据的一个诱因。这意味着,中国GDP统计数据不仅存在着技术上缺陷,而且还有体制上的干扰因素。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中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GDP分级核算体制,即中央和地方分别核算GDP,结果地方统计之和经常高于全国GDP总量,近年来这种数据“打架”现象更加突出。剔除统计方法(重复计算)造成的误差外,地方数据造假也被认为是造成中央与地方数据不同步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中国官员政绩与GDP挂钩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通过虚构GDP数据可以得到晋升机会(陶然等,2010)。

  面对外界的质疑,中国国家统计局不仅多次作出回应,并对GDP数据进行了相应地调整与修正。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更为关心的是能否寻找到一个更为客观的指标来替代GDP,或用更为客观的数据和测度方法来弥补GDP统计核算的不足,至少作为一种补充方法。近年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受到国外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并已被应用到相关研究之中。该数据是由美国空军气象卫星从外太空所观察到的地球不同地区在晚间八点半至十点之间的灯光亮度(消除了云、月光及火光等偶然噪声影响)。相对于GDP数据而言,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显得更加客观。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夜晚存在的几乎所有经济活动(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需要借助灯光,而经济活动强度越大,灯光的亮度也会越明显。目前,已有学者将此数据作为GDP的替代指标用于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表现,他们发现夜间灯光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行统计指标比较好的替代指标,用一个地区灯光的卫星观测数据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Chen & Nordhaus, 2011;Henderson etal.,2012)。

  本文出于验证中国GDP增速真实性以及探寻背后缘故的目的,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测算中国及其各省的经济增长率,并与官方统计的GDP数据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吻合程度或差别,以便我们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状况,以及发现“数据故事”背后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外学者对中国官方GDP统计数据存有疑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界针对中国经济增速数据的质疑更加强烈,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GDP增速被严重高估,也有一些学者持基本肯定态度,他们并不认为中国GDP数据存在着多少水分。

  Rawski(2001)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质疑最具代表性,他认为,中国官方实际产出(GDP)数据从1998年开始就被过分夸大,1998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至多为2.2%,而官方数据为7.8%。1997-2000年中国GDP累计增长率可能只有官方公布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Shiau(2005)采用支出法对中国GDP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1998-1999年年均经济增长率比官方估算低3.4-4个百分点,约为官方增长率的一半。Wu(2006)也认为官方数据存在高估之嫌。如1978-2002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速只有16.2%,而官方数据为20.4%。此外,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官方数据存在虚高现象(孟连和王小鲁,2000),并且不能排除地方数据造假的嫌疑(阙里和钟笑寒,2005)。

  并非所有学者都认为中国官方GDP数据不可信。Klein and Ozmucur(2002)选择了15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0-2000年中国GDP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这些主成分变动幅度与官方估计的实际GDP变动幅度是一致的。Chow(2006)也认为中国官方数据总体上是可信的,想要伪造长期的国家产出或其他统计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并通过对1996-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官方统计的GDP增速是合理的。Holz(2013)从四个方面对中国GDP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并指出那些认为中国GDP造假的证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任若恩(2002)指出了Rawski(200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关于中国GDP增长率“置信度”的推算缺乏置信度。此外周国富和吴丹丹(2013)等研究也认为中国的GDP数据总体是可信的。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GDP数据是否真实仍在争论之中,但经济学家在这场争论中的意见并不仅仅是支持或者反对,他们还尝试寻找替代指标以弥补GDP统计数据的不足。Nordhaus andChen(2011)指出,为了解决统计体系差的国家很难估算实际产出的问题,最可信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替代数据。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最为显著的领域,就是一些学者采用从外太空观测到的夜间灯光数据来衡量经济活动,他们的研究发现灯光亮度与GDP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Sutton andCostanza,2002;Ghosh et al.,2010;Chen and Nordhaus,2011;Henderson et al., 2012等) 。

  在相关文献中,Henderson et al.(2012)所做的研究很具代表性,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统计分析框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和现有统计数据测算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结果发现各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数据存在着误差。Henderson et al.(2012)的研究表明,夜间灯光数据更适用于统计体系落后、数据质量较差的中低收入国家。Mellander et al.(2013)认为灯光数据可替代经济活动中的很多指标,如人口密度、城市化、工资等,但在不同的地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不尽相同。Ghosh et al.(2013)的研究结果显示,夜间灯光数据可以很好地被用于理解和测算人类的福利进步。总体而言,对于那些统计数据缺失或统计质量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夜间灯光数据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信息,而且该数据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尤其适用于观察较长时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

  国内关于灯光数据的研究多出现在地理学科和遥感信息学科,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尚未发现有系统研究该数据的文献出现。毋庸置言,中国的GDP的统计质量肯定好于非洲一些落后国家,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尤其考虑到中国疆土辽阔,地区发展和统计技术手段迥异,加上特殊的与地区官员政绩高度关联的体制因素,从一个更加客观的数据体系去检验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并力求去发现来源于两套数据统计的经济增速的差异(如果有的话)背后的原因,很有学术探寻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数据说明、处理及试验

  (一)数据说明

  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一下根据需要简称灯光数据)是由美国空军一系列气象卫星观测所得,这些卫星属于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DMSP)。该计划自1976年发射的F-1卫星上首次搭载OLS(Operational LinescanSystem)传感器,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约830公里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与一般传感器不同的是,OLS传感器最初设计目的是观测夜间月光照射下的云(云层分布、云顶温度等),而非获取太阳光福射地表后反射的信号,因而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光电放大能力,可探测到城市夜间的灯光、火光甚至小规模居民地、车流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因此,夜间灯光可作为人类活动的表征,作为人类活动监测研究的良好的数据来源(Elvidge et al.,2007)。

  早期DMSP卫星数据主要是照片形式发布,1992年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国家地理数据中心(NGDC)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数字格式文档,同时对外提供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产品。目前,NOAA对外发布的灯光数据产品包括平均可见灯光(averagevisible)、稳定灯光(stable lights)、能观察的无云覆盖次数(cloud free coverages)以及平均灯光X Pct(average lights X Pct)四种灯光数据。

  NOAA提供的四种数据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稳定灯光数据。该数据去除了短暂的亮光,且背景噪音也被识别并用0替换,最终包含了城市、城镇和其他相对稳定的灯光。数据的灯光灰度值(DN值)范围均为0-63,且灯光数据均为无云数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灯光亮度是其区域内部所有栅格灯光亮度的总和,其中每一个栅格单元表示30秒度(30秒经纬格网),覆盖的经度范围为-180度至180度,纬度范围为-65度至75度。

  (二)数据处理

  我们选择了稳定灯光数据作为研究的原始数据并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400万省级行政区划矢量图进行边界裁剪,将得到的栅格数据与灯光数据进行叠加,最终得到1992-2012年中国各省(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灯光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NOAA所公布的1992-2012年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分别由六颗卫星(F10、F12、F14、F15、F16、F18)观测所得,这就使得数据本身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不同卫星在相同年份所获得的数据存在着差异,F10和F12卫星分别提供了1994年的数据,该年F10卫星所观测到的上海的DN平均值为23.67,但F12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却为27.45。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借鉴了Liu et al.(2012)的方法,对灯光数据进行了相互校准(inter-calibration)、年内综合(intra-annualcomposition)处理,从而降低数据的测量误差。

  此外,灯光数据还可能存在取值上限(topcoded)或天花板(ceiling)问题。由于灯光数据的取值范围为0-6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灯光亮度值达到63时,将出现无法继续增加的现象,这与GDP增长没有上限有着明显不同。这一问题的存在,可能会降低灯光数据与GDP的之间相互匹配的程度,富裕国家可能会遇到灯光数据取值上限问题,但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灯光取值上限则完全不是一个问题。Storeygard(2013)就认为,中国和南非这样的国家很少存在取值上限问题。因此,我们假定,中国的夜间灯光亮度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灯光亮度取值上限问题在中国省级层面并不存在。事实也是如此。

  根据修正后的灯光数据,我们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灯光亮度最高的是上海,DN平均值约(DN总值/栅格数)为32.50,灯光亮度最低的为西藏,DN平均值仅为0.02,两者差距十分明显。总体而言,中国夜间灯光亮度呈现出东部较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的格局,而且灯光数据所反映出的地区差距要明显大于GDP(或人均GDP)数据差距。

  (三)数据试验

  为了更为直观地描述夜间灯光亮度如何反映经济活动,我们以全国、省、县级层面为例,对灯光数据进行试验,以考察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图1给出了1992年和2012年中国各省的灯光亮度,图中黑色部分代表没有灯光,颜色越白代表灯光的亮度越高(下同)。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2年中国夜间灯光最亮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最为明显,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黑暗之中,这一地区的灯光主要集中在西安、成都等少数大城市。到2012年,中国夜间灯光最亮的地区仍然集中在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灯光亮度明显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尽管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灰黑之中,但与1992年相比,灯光亮度已明显提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成渝地区、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南疆地区。过去的20年中国各地区夜间灯光亮度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一方面经济资源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导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动也开始明显增加。

图1 中国夜间灯光亮度分布:东、中、西部的比较

  数据来源:NOAA

图2 汶川夜间灯光亮度:大地震前后比较

  数据来源:NOAA

  接下来,我们从一个相反的视角来描述灯光亮度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前后的变化趋势。图2给出了汶川大地震前后汶川县的灯光亮度比较图。作为大地震的震中地区,汶川经济在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灯光亮度同样也受到了显著的影响。2007年汶川灯光DN均值为0.39,2008年DN均值降至0.22,下降了约44%,而同期GDP总量下降了56% 。

  简而言之,灯光亮度的试验揭示了其与GDP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无论是从全国、省级层面还是从县级层面,灯光亮度与GDP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当然,灯光数据到底能否替代或验证GDP数据,还需要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作进一步的检验。

  4

  实证检验:灯光数据是否可以替代或补缺GDP数据

  在使用灯光数据对中国及其各省实际经济增速进行测算之前,有必要对灯光数据与GDP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作相关实证检验,以证明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替代或补缺。

  (一)模型

  令γ为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γ*为实际GDP增长率,l为卫星观察到灯光亮度增长率,我们依照Henderson et al.,(2012)的研究思路,假设:

  式(1)、(2)中,ε为误差项,i代表不同的地区,?为实际GDP增长率对应的系数。式(1)实际上均反映了观测值等于实际值加上测量误差这一关系。式(2)反映了灯光亮度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还需假设式(1)和(2)的误差项不相关,即cov(εi,εγ)=0。

  根据研究目的,首先要检验GDP与灯光亮度之间的相关性,设定如下模型:

  式(3)中,β为GDP增长率(官方统计);反映GDP与灯光亮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假设用灯光数据代替GDP数据时有。

  尽管灯光亮度数据是通过卫星从外太空获得,但其仍然存在着测量误差,比如不同省份在地理区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灯光亮度不同。为了降低测量误差对估计结果的干扰,我们将模型(3)(即Henderson et al.的原模型)进一步变化为:

  式(4)中,η 为不可观察的省份效应,k为时间效应,φ为误差项,c为一系列其他替代或控制变量集合,γ为替代或控制变量集合对应的系数,下标i和t为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

  (二)变量说明

  计量模型中被解释变量(γ)以GDP增长率表示表示,计算公式为:γ=(GDP指数-100)/100。核心解释变量(ι)以灯光密度(DN总值/土地面积)几何增长率表示。我们也尝试在模型中使用一些替代变量,如电力消费(electri),以全社会用电量表示;城市化水平(urban),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最后,在回归过程中也添加了一些重要的控制变量,包括资本(K),以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表示;劳动(L),以从业人员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GDP2),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GDP3),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时间跨度为1992-2012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公开的数据库,其中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灯光数据来源于NOAA;电力消费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各省历年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城市化水平、资本、劳动、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

表1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1992-2012

  表1给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于可获取的灯光数据从1992-2012年,因此灯光密度增长率数据实际从1993年至2012年,实际样本数为620个;西藏因部分年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缺失,所以电力消费变量的整体样本数要少于其他变量。表中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3,表明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整体检验

  我们基于多种方法对模型(4)进行整体样本的估计,具体结果见表(2)。表(2)第(1)列为控制了时间和地区效应的固定效应(FE)估计结果,β值为0.4515,并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也表明GDP与灯光亮度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2第(2)列中,我们加入了时间趋势项,结果显示β依然显著为正,但其数值降至0.3921。

  Berliant and Weiss(2013)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给定的时间,不同国家实际GDP增长可能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此时采用传统OLS估计出的结果可能有偏,而空间计量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问题。因此,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我们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对GDP与灯光亮度之间进行了检验,表(2)第(3)列和第(4)列分别报告了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M)的估计结果。与FE估计结果相比,SDM和SAM估计结果中出现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一,β值有所提高,反映出灯光亮度与GDP之间的相关性更高;第二,R平方更大,说明模型的解释力更强。

表2 整体估计结果

  说明:1. 括号中为标准差;2.“***、**、*”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表3同)。

  在表(2)第(5)-(7)列中,我们尝试采用替代变量即电力消费量和城市化水平来考察它们与GDP之间的关系。其中,第(5)列估计结果显示出电力消费量与GDP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其弹性高达0.9922。第(6)列估计结果同样表明,城市化水平与GDP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7)列是包含了电力消费量、城市化水平和灯光亮度的估计结果,尽管各个变量系数绝对值出现下降趋势,但统计上仍然显著。但是,无论是电力消费还是城市化水平,如同GDP统计一样,其数据仍来源于一种人工的统计,只要是人工的统计,就存在着非客观和非真实的可能性,就有可能因人为的数据来检验经济增长的真实性,灯光数据不仅易于获取,而且数据更加客观,所以最终还是选择灯光数据进行研究。

  在表(2)第(8)列中入了其它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尽管β值降至0.3243,但统计上仍然十分显著,这也进一步说明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四)稳健性检验

  首先,我们将灯光变量由灯光密度替换为灯光均值(DN总值/栅格数),以检验灯光均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估计结果如表3第(1)列所示,其中β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不同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显著的正向关系并未发生改变。

  其次,我们对有可能因地面持续性火焰干扰夜间灯光数据的情况进行了必要的处理。Henderson et al.(2012)认为,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火焰(gas flare)可能会对灯光亮度值产生干扰,进而影响估计结果。由于无法获取精确的中国石油开采地域范围数值,我们认为石油生产规模较大的省份受气体火焰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石油产量较大的省份有黑龙江、山东、天津、广东、陕西、新疆,且这6个省份的石油产量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因此,为了检验气体火焰是否影响到灯光亮度与GDP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剔除了上述6个省份并进行重新估计。表3第(2)列给出相关结果,与表2中的结果相比,β值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这与Henderson et al.(2012)的结果是一致的。

  最后,前文提及1992-2012年的灯光数据由六颗不同的卫星观察而得,这可能会导致灯光亮度存在数据不连续、不精确等问题,尽管我们在整体估计中控制了时间效应,但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我们针对不同卫星的数据分别进行了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第(3)-(6)列。

  总体来看,尽管β的值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在0.3441-0.4815这一范围之内,且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该结果与整体估计中β值范围非常接近,显著性也完全一致。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总体而言,对中国省级层面GDP与灯光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不同估计方法下的估计值尽管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整体上这一差异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统计上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有足够证据表明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这也说明灯光亮度可以很好地作为GDP的替代变量。事实上,前人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而我们采用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这也为我们采用灯光亮度来测算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提供了逻辑前提。

  5

  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增长率的测算:省级层面的分析

  由于存在测量误差,官方统计的GDP增速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出中国及其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加之中国地方GDP数据的真实性广受质疑,使得省级层面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统计的GDP增速之间的偏差可能更大。前文的研究表明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借助夜间灯光亮度数据,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更为客观地观察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

  根据前文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获得灯光亮度的拟合值(fitted value),并以此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图3给出了官方统计数据与灯光亮度衡量的经济增速之间的差距。总体而言,以灯光亮度衡量的经济增速偏低于人工统计的GDP增速,其中全国整体低2.17%,31个省份的平均低3.65%,西藏偏离程度最大,超过7%;北京偏离程度最小,仅2.07%。也就是说,以省份为单位的各地GDP的统计,更加大于按灯光数据测度的实际经济情况,这也暗示了为什么中国各地统计的GDP加总后总是大于以全国为整体统计的GDP的原因。

图3 官方统计数据与灯光亮度所衡量的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

  夜间灯光亮度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国各省夜间经济活动的事实,其所反映的经济增速与官方统计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相对客观的灯光数据相比,官方数据高估也说明中国GDP统计数据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事实上,无论是GDP数据还是灯光数据,都存在着测量误差。如果仅采用灯光亮度来测算经济增长率,则无法避免灯光数据本身存在的测量误差。但是,根据前文的假设条件,我们并不认为GDP的测量误差与观测到的灯光数据的测量误差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室设法消减实际误差。因此,通过合并前文中式(1)和式(2)构建一个综合的经济增长估算方程可以降低测量误差,即:

  式(5)中,为综合方程计算出实际经济增长率,γi为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是以灯光亮度衡量的经济增长率,即式(3)中回归拟合值,θ为权重参数。式(6)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最小化GDP测算误差或方差,即要使最小。根据式(1)、(2)、(3),有

  根据Hendersonet al.(2012)的推导思路,最终可得到:

  已知,,同时假设

  

  。尽管中国各省GDP统计质量有高有低,但总体数据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因此,我们认为Hendersonet al.(2012)的方法对于校正实际测算误差仍然有效,即已GDP数据质量好的国家(发达国家)的数据为参考,假设出固定的θ值,进而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相关回归结果通过式(6)求出θ值。

  根据Hendersonet al.(2012)的假设,当φ=0.594,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可计算出β=1.038、θ=0.531。进一步,我们采用拔靴法(bootstrap)对此数据样本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最终确认该数据是可信的。给定θ的值,我们根据式(5)计算出了中国及其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表4给出了1993—2012年中国及其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

表4 中国各省实际经济增长率:1993-2012年平均值

(单位:%)

  从表4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个省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两者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差距,全国以及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平均值)均存在着高估倾向,或换句话说,官方统计的GDP还是由于某种原因“发胀”了,但高估的幅度并没有一些国外学者和媒体所认为的那么大。

  就全国整体来看,1993-201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为9.13%,而官方统计数据为10.15%,两者相差1.02个百分点。这比官方统计数据低1.13个百分点。经我们测算还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数据之间的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两套数据前十年的偏差比后十年大约高1个百分点,当然这里没有消除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统计的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为-1.52%,中西部地区差距分别为-1.81%和-1.82%,两者十分接近,但差距均大于东部地区。这一结果也表明,剔除统计误差等技术原因,比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省份GDP数据的真实性相对较低,来自于地方政府数据虚构的可能性也更高。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上一级政府长期运用人事变动的杠杆激励地方官员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官员晋升与GDP增长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周黎安等,2005),政绩考核与GDP挂钩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官员陷入无休止的GDP崇拜之中。有理由相信,为了寻求自身职位的进一步晋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夸大统计数据的体制诱因。分局经验观察,统计数据“注水”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统计数据“注水”有可能因技术手段落后所致,也有可能是认为因素所致,我们的研究无法区分这两种因素,但研究结果显示普遍性的官方数据高于灯光数据测算数,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视角回答了问题的一半。

  全国大部分省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之间有不到两个百分点的差距,尽管这一差距不如外界质疑的那么大,但也足以反映出中国GDP统计数据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技术和制度上的问题。此外,各省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数据之间的差距普遍高于全国,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GDP数据经常出现“打架”现象。限于篇幅和研究周期,我们没有做市县一级官方GDP统计与以灯光数据测度的经济增长的差异情况分析,如果做了,很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果:越是基层一级的地方,官方GDP统计数据越具有高估倾向。

  6

  结 论

  聚焦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以及围绕对中国GDP统计数据的争论,本文尝试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测算中国及其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的研究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中国经济增长及GDP数据是否可信这一问题。

  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发现不同估计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灯光亮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观察经济增长数据的替代变量。根据灯光数据的拟合值以及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数据,我们进一步对中国及其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省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官方GDP数据均不完全吻合,但这一差距并没有外界质疑的那么大,其中全国层面相差1.2个百分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均相差大约1.5-1.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要小于中西部地区。而且,检验的结果在差异方向上是一致的。官方统计数据与借助客观数据测算结果的差异,有可能因统计技术落后所致,也有可能因人为因素所致。剔除统计技术不足的因素,我们认为两套数据的不一致可能与地方政府人为夸大统计数据有关,而且经济相对落的地区,人为扩大GDP统计数据的可能性更大。

  借助夜间灯光亮度数据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也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这并不妨碍从学术的视角尝试用它来对传统GDP统计做必要的“补缺”,甚至是特定制度条件下的“纠偏”,以测度真实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统计技术落后或存在人为干扰统计因素的环境下,借助夜间灯光亮度数据测度真实经济活动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至少灯光数据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是太空卫星对地球的“自然扫描”,最大程度地消除了造假的可能,比特定环境下受人类行为影响的GDP统计更为客观。作为本文的作者,我们无意表达舍弃传统GDP统计的观点,也并非认为来自灯光数据的经济增速之测度完美无缺,但研究结论显示出经检验后统计结果差异方向的一致性,就足以证明采用更为客观的数据源对中国尤其各省级层面的真实经济增长进行检验,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此外,灯光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检验真实的经济增长,还可以用来测度经济集聚、城市化、人口流动、能源消费等经济活动,今后可以被运用到更多的经济学研究之中。

  作者简介

  徐康宁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陈丰龙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刘修岩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End

  原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17-29页。

  徐康宁,陈丰龙,刘修岩,《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

  声明: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cm325099283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