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1008)一级学科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 中药学(1008)一级学科简介

中药学(1008)一级学科简介

2024-07-11 11:46: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药学(1008)一级学科简介

发布日期:2022-11-14     来源:学科建设办公室 浏览量:

中文名称:中药学

英文名称:Chinese Materia Medica

编写成员:中药学学科评议组

一、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并与现代科学密切结合所形成的一门药学学科。

中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药的统称。中药的发现应用及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在原始时代,人类对药物的认识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我国古籍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艰难过程。很久以来,我国把药学一直称为“本草学”。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可以勾勒出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西周时代的《诗经》收录了3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并记载了某些品种的采集、性状、产地及服用季节等。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240余种,对其炮制、制剂、用法及禁忌等均有记述。《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中药的药性与功效、产地、采集与加工、真伪鉴别等进行了描述。南朝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本炮制专注,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唐代《新修本草》由国家组织修订而成,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药典,推动了中药应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对中药药剂的发展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明代的《本草纲目》在突出中医理法方药特色的同时,还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炼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的《晶珠本草》对藏药的来源、性味及功效进行了描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药学知识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草药化学、中药制剂、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等研究日益增多,出现了中药学分支学科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药的现代研究取得了瞩目成就,多个分支学科都取得突破:中药资源学在全国性的药源普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中药资源评价与动态规律研究,中药新品种、新资源的寻求与发现研究;中药炮制学在对古今炮制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同时,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提高饮片质量;中药鉴定学在本草考证、基原鉴定、性状及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方面取得突破;中药化学对青蒿素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中药效应物质研究的基础;中药分析学初步建立了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药药理学在药效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药药剂学在工艺、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加深,中药学学科分化日益成熟,形成了由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临床中药学、民族药学和分子生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组成的中药学科群。

(二)学科内涵

中药学研究领域涵盖中药资源、鉴定、炮制、化学、药理、分析、制剂、临床应用与药事管理全过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中药学是以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安全有效和稳定可控的药物为目标,以中药及相关产品为研究对象,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中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和优质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饮片及成药的生产与创制,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等开展研究,充分借鉴、融入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与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理念,不断创新理论与方法,推进中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2.理论知识基础

中药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传统中药理论与技术,现代中药资源、化学、生物、药理、制药与分析、临床药学等理论体系,以及中医学、药学、化学、中西医结合、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和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为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为中药学科未来的发展和理论知识体系的延伸提供了广阔空间。

3.应用体系

从科学研究角度,科学评价、合理开发中药及相关产品,实施经典名方开发与重大新药创制,推动中药学术发展与创新;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药结合应用研究,探索中药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从人才培养角度,强化中医药思维培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造就高水平中药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服务社会角度,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经济适用的药物,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制定和海外传播与贸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做出贡献。

(三)学科范围

1.中药资源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时空变化、开发保护、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该学科是在自然资源学、中药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农学、统计学、化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上,融汇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发展目的是以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立并不断完善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和种群扩繁及其替代(代用)资源的开发技术研究,推进中药生态农业建设,保障中药资源和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包括中药资源的种类构成及其时空分布和蕴藏量的研究、中药资源区划及遥感监测与产地适宜性分析、中药资源的定性和定量评价、道地药材研究和定向培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资源开发、中药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研究、中药分子鉴定、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土壤微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等。

2.中药炮制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该学科基本任务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原理,阐释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的科学内涵,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建立能够监控中药毒、效成分的质量标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在阐明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中物质基础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围绕炮制目的和临床应用,结合生产质量要求,改进炮制工艺,提高中药炮制工艺的技术含量,研究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炮制工艺,使其向自动化、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阐明炮制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手段,以客观量化的指标与经验性指标相结合,进行饮片质量控制指标及其标准的研究,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3.中药鉴定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及遗传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源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主要任务包括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相关标准,完善和创新中药鉴定方法,为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结合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开发高性能、智能化中药鉴定系统,建立全链条鉴定与质量评价网络,拓展本学科发展前景。

4.中药化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相关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效成分)的学科。该学科以保证临床用药质量、解码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指导药物创新为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中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与技术、结构鉴定(或确定)、检识与分析方法,以及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生物转化及代谢、配伍等,同时也涉及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基础的结构与药效、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对这些成分消长的影响等。另外,与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人工智能、信息学等现代新兴学科的结合,开拓了本学科的研究范畴。

5.中药分析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信息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任务是运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适合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测定有效物质,分析有毒有害成分,制定质量标准,分析药物体内过程,评价质量优劣,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分析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中药质量评价研究、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体内中药分析研究、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分析研究、中药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和中药标准物质研究等范畴。

6.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功效、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开发证候与病证结合实验动物模型,助力中医药科研;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模拟药物作用规律,开展高通量筛选和数学模型预测研究;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7.中药药剂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学科的任务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制备安全、稳定、有效、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其任务主要有:传承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应用现代药剂学最新研究成果,创新中药药剂现代化;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研发中成药共性技术环节数字化、网络化生产装备,提高中药生产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发中药制剂新辅料,满足中药制剂功能需要;加强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以中药为特色的制药理论、分子药剂学理论、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理论等,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开发”过渡;结合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开展中药制剂的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与评价研究。

8.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是通过临床、文献和实验的研究,研究功效理论、性能理论、配伍理论以及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并涉及其他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相关知识,促进中药效用的发展。该学科主要任务是科学阐述中药药性理论,探讨中药临床有效与安全应用的原则,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疾病的防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展中药临床监测,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

9.民族药学是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民族药的基本理论、经方验方、资源与鉴定、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加工生产、新药研发、质量标准和临床应用等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发扬民族药学的理论,基于区域性与经验性、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民族药用资源,阐释民族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制订民族药的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评价民族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加强现有民族药的深度研究,研发安全有效的民族药新药,指导民族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10.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鉴定、品质形成、资源保护与生产的一门科学,是中药学领域一个极富前瞻性的分支。本学科主要任务包括研究中药的分子鉴定、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及药用植物的转基因与分子育种等理论与技术。分子生药学科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中药资源学的发展,在本草基因组学、中药生态农业、中药生物技术等中药学新兴领域中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中药学一级学科还分化出多个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具有学科发展潜力的培育学科,如中药信息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药工程学、中药生物工程学、中药药事管理学等。另外,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立,如中药资源生态学、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药代谢免疫药理学、中药系统生物学、系统中药学、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化学生物学、中药监管科学等,紧扣发展前沿,加快了中药学科的现代化进程。

(四)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满足中医药事业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

系统掌握中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撰写规范,具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博士学位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中药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科学研究中具有较强的独立创新能力;掌握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论著的撰写规范,具有较强的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五)相关学科

中医学、药学、化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物理学、数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等。中医学、药学、化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物理学、数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等。

二、学位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中药学博士生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强烈科学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药学科学工作者,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各类相关产业中开展工作。要求中药学博士生了解中医学科的辨证思维、理法方药和临床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中药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各学科方向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研究方向的现代实验技术,具备应用综合知识与技能解决本专业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要求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掌握与中药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富有科学求实、创新精神,具有能在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中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潜质。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掌握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论文及论著的撰写规范。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能够运用外国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应熟练掌握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法,具备信息及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并志愿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具有中医药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对中药学术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学风严谨,崇尚科学精神,能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失败,具备不懈的科学探索与追求精神。熟悉本学科的学术源流、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沿,能够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综合性发展趋势,具备开放和兼容的学术品质,既能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具备多角度、多学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学术潜力。

系统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研发的能力,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具备做出有一定创新性工作的潜能,具有协作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

掌握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和策略;掌握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的伦理道德知识,遵循科研伦理基本原则。

2.学术道德

遵守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应考虑中药学科和行业的特殊性,特别注意与中药企业、研究院所合作项目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项目成果保密等问题。

在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中所应用的药用动植物、中药材数据应注明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时间。

能客观辩证看待他人的研究方法、数据、结果和结论,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引用时,能加以明确和规范地标示,并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严禁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在科学研究中,应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论文数量不顾论文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三)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应具有熟练使用传统和现代的检索手段获取、分析和利用各种文献的能力,以了解整个中药学科及相关方向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专业书籍、文献、网络等途径有效获取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

具备从自身或他人实践经验中总结归纳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对已有研究工作进行消化分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指导自身的研究。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自身研究结果,科学地调整研究方案,保障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具备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接受有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培训,如操作安全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培训、规章制度培训、中药知识产权与保护、新药注册法规培训等。

2.学术鉴别能力

在掌握中药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基础上,对本学科科学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的水平和可行性,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鉴别、判断、评价和质疑能力。

中药学科中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基于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较强的应用导向。对于研究问题意义的鉴别和判断要求博士生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研究价值,还要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状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药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采样分析、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中试生产等。要求博士生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理解各种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作用、优缺点和可行性,并且能够恰当选择和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方法,并针对所研究课题对应用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创新。

对本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等具有清楚的认识和判断,鉴别这些成果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能够鉴别学术论文价值,对论文的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能够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

对本人开展的学术研究具有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其进一步发展方向和获得成果的可能性,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3.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学术敏锐性,能够把握本学科学术前沿信息、动态与趋势,对本领域的实际问题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能够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凝练出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行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清晰思维和开展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能遵循客观规律,熟练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归纳出研究的科学问题、确定正确的研究技术路线,并提出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药学科的特殊性还对博士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鼓励博士生尽可能多的到野外、生产企业及中药市场等一线单位调研、学习,对中药的生产开发及应用等全过程有系统的了解。并深刻认识到除理论、方法、思路的创新性外,应用价值也是该领域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

4.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本学科博士生的基本素质,也是学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的能力。

中药学科的学术创新包括新的理论、新的资源、新的品质评价方法与标准、新的炮制工艺、新的药物与辅料、新的药效成分与提取分离工艺、新的药理模型、新剂型与生产工艺;新的实验条件、实验路线、实验方案的验证与探索;新的实验设备或技术的实施等。学术创新可以出现在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和最终研究成果的任何一环。学术创新能力是博士生获取知识、学术鉴别、学术交流以及科学研究等众多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能力的培养需要博士生、导师、培养单位、学校等众多内在、外在机制的联合作用。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学术会议演讲稿的准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能够用中文、外文准确、清晰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能够在实验室组会或进行研究进展汇报时,进行口头发言;能够申请基金资助,撰写课题申请报告;能够在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过程中合理准确地回答专家的提问。具有较强的成果总结发表能力,如专业论文及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

除此之外,中药学科的博士生还应该具有与企业、市场等一线工作人员针对学术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其他能力

作为中药学研究者,实验研究、野外考察、市场和企业调研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保护自己和同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包括科研项目的承接、科研队伍的组建、合作与协调、科研产品的推广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等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申请中药学博士学位需提交一篇学位论文。中药学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研究工作总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达到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或被中药企业或相关部门采用,有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由博士生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能体现出博士生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论文选题应体现原创性,对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和实践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综述能反映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前沿、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全面反映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行文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具备一定的专业文献阅读量,应针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特点和实际阅读适量的(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外文文献。

2.规范性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所在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

学位论文应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一般不允许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形式作为学位论文。应提出创新性见解,并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应立论正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材料翔实、文字通畅、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

学位论文中经研究所得的数据、原理、结论等一切内容均真实,且经作者本人认真核对无误;所呈交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资料(原始记录、照片、录像片、检查化验报告单等)应为学位论文实际研究中的原始资料。学位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内容只能应用本人完成的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学术交流等要求,由各学校自行制定。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创新性成果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应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三个方面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具体可体现在:

(1)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或提出新的假说、观点,对传统理论提出新的科学阐释,并加以研究验证。

(2)实验设计、实验技术或方法上有较大的创新或革新。

(3)解决前人未解决的科学技术、产业化生产、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掌握中药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实验技术,具有一定的解决本专业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医学科的辨证思维、理法方药等相关知识;了解中药学学科的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查阅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具备较好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文献检索及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有运用所掌握的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中药产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热爱并志愿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具有中医药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具备不懈的科学探索与追求的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开展中药生产、质量控制与评价、药效评价等领域科研工作。

掌握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和策略,掌握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的伦理道德知识,遵循科研伦理基本原则。

2.学术道德

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遵守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

应考虑中药学科和行业的特殊性,特别注意与中药企业、研究院所合作项目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项目成果保密等问题。在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中所应用的药用动植物、中药材数据应注明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时间。

能客观辩证看待他人的研究方法、数据、结果和结论,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引用时,能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并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严禁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在科学研究中,应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论文数量不顾论文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具有熟练使用传统和现代的检索手段从专业书籍、文献、网络等途径有效获取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具有较好的理解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知识分辨能力,能够对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甄别选择、归纳整理和有效运用。具备主动追踪本领域研究前沿的意识与能力。具备从自身或他人实践经验中总结归纳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

具备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接受有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培训,如操作安全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培训、规章制度培训、中药知识产权与保护、新药注册法规培训等,在这些专题培训中,能够快速构建、内化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2.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并能灵活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潜能。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包括专业论文的撰写、研究成果发表等。

具有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能发扬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能够推动团队科研工作进展。

3.实践能力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中药资源、药品流通经营等领域实践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国内学术会议、成果介绍与推广活动、项目课题答辩中,具备现场报告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成果表达能力,如论文、专利申报材料的撰写等。

5.其他能力

作为中药学研究者,实验研究、野外考察、市场和企业调研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硕士生应在实践中能够保护自己和同行,具有一定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作为新时代中药学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如科普、宣传、从事相关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等,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研究的成果呈现给社会大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参照《学位论文编写规则》(CB/T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所在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性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学术观点必须明确,且逻辑严谨,文字通畅。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于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不强制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取得量化的创新成果,但要求通过考察学位论文是否让研究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考察论文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1)学习与研究计划。重点考查硕士生是否尽早确定研究领域、进入研究状态。

(2)开题报告。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等方面考查。鼓励本学科硕士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将论文工作中取得的研究发现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

同时,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的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论文的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数据真实、图表清晰、分析科学、结论合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学术交流等情况,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要求。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上一条:药学(1007)一级学科简介

下一条:药学(1055)专业学位类别简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点击排行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试剂和
说到实验室常用到的东西,主要就分为仪器、试剂和耗
不用再找了,全球10大实验
01、赛默飞世尔科技(热电)Thermo Fisher Scientif
三代水柜的量产巅峰T-72坦
作者:寞寒最近,西边闹腾挺大,本来小寞以为忙完这
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系统有
说到通风柜跟实验室通风,不少人都纠结二者到底是不
集消毒杀菌、烘干收纳为一
厨房是家里细菌较多的地方,潮湿的环境、没有完全密
实验室设备之全钢实验台如
全钢实验台是实验室家具中较为重要的家具之一,很多

推荐新闻


图片新闻

实验室药品柜的特性有哪些
实验室药品柜是实验室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哪些教学
计算机 计算器 一般 打孔器 打气筒 仪器车 显微镜
实验室各种仪器原理动图讲
1.紫外分光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
高中化学常见仪器及实验装
1、可加热仪器:2、计量仪器:(1)仪器A的名称:量
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
今天盘点一下微生物操作主要设备和器具,别嫌我啰嗦
浅谈通风柜使用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通风柜功能中最主要的就是排气功能。在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 win10的实时保护怎么永久关闭